朝花夕拾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年12月
ISBN:9787020044399
作者:鲁迅
页数:129 页页

作者简介

《朝花夕拾》(插图本)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朝花夕拾》(插图本),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朝花夕拾》(插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书籍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编辑推荐

《朝花夕拾》(插图本)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回忆录集,收录了鲁迅在1928-1928年间所写的回忆录十篇。 包括《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前言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内容概要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章节摘录

书摘狗·猫·鼠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 O. Dahm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尔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象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狗们在大道上配合时,常有闲汉拿了木棍痛打;我曾见大勃吕该尔(P. Bruegeld. A)的一张铜版画Allegorie der Wollust上,也画着这回事,可见这样的举动,是中外古今一致的。自从那执拗的奥国学者弗罗特(S. Freud)提倡了精神分析说——psychoanalysis,听说章士钊先生是译作“心解”的,虽然简古,可是实在难解得很——以来,我们的名人名教授也颇有隐隐约约,检来应用的了,这些事便不免又要归宿到性欲上去。打狗的事我不管,至于我的打猫,却只因为它们嚷嚷,此外并无恶意,我自信我的嫉妒心还没有这么博大,当现下“动辄获咎”之秋,这是不可不预先声明的。例如人们当配合之前,也很有些手续,新的是写情书,少则一束,多则一捆;旧的是什么“问名”“纳采”,磕头作揖,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拜来拜去,就十足拜了三天,还印有一本红面子的《婚礼节文》,《序论》里大发议论道:“平心论之,既名为礼,当必繁重。专图简易,何用礼为?……然则世之有志于礼者,可以兴矣!不可退居于礼所不下之庶人矣!”然而我毫不生气,这是因为无须我到场;因此也可见我的仇猫,理由实在简简单单,只为了它们在我的耳朵边尽嚷的缘故。人们的各种礼式,局外人可以不见不闻,我就满不管,但如果当我正要看书或睡觉的时候,有人来勒令朗诵情书,奉陪作揖,那是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还有,平素不大交往的人,忽而寄给我一个红帖子,上面印着“为舍妹出阁”,“小儿完姻”,“敬请观礼”或“阖第光临”这些含有“阴险的暗示”的句子,使我不花钱便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的,我也不十分高兴。       但是,这都是近时的话。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听说西洋是不很喜欢黑猫的,不知道可确;但Edgar Allan Poe的小说里的黑猫,却实在有点骇人。日本的猫善于成精,传说中的“猫婆”,那食人的惨酷确是更可怕。中国古时候虽然曾有“猫鬼”,近来却很少听到猫的兴妖作怪,似乎古法已经失传,老实起来了。只是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卓旁,给我猜谜,讲古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象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复去了。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象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象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敖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    老鼠的大敌其实并不是猫。春后,你听到它“咋!咋咋咋咋!”地叫着,大家称为“老鼠数铜钱”的,便知道它的可怕的屠伯已经光临了。这声音是表现绝望的惊恐的,虽然遇见猫,还不至于这样叫。猫自然也可怕,但老鼠只要窜进一个小洞去,它也就奈何不得,逃命的机会还很多。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凡鼠子能到的地方,它也能到,追逐的时间也格外长,而且万难幸免,当“数钱”的时候,大概是已经没有第二步办法的了。    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现在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这确是先前所没有料想到的。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但和猫的感情却终于没有融和;到了北京,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然而在现在,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更何况杀害。这是我近几年的进步。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P1-P9


 朝花夕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有书看的日子是好的。尤其是在一个沉寂的时节,我说的是心境。最近正在读《朝花夕拾》。没错,就是先生的那本。恕我无知,先前虽念念不忘鲁迅的代表作之类,但那不过是为了考试,及至后来终未敢有勇气去读了。读书这事,其实也是需要勇气和契机的,好比青春,时间一过。纵再有闲情和雅兴,终不过有附雅之嫌,难得有旧日的单纯了。不过看了陈先生对鲁迅的评价,以及不忘学生时过目成诵的朗朗上口,终于一读鲁迅。不过是从最简单的散文入手。如今人们的生活千姿百态,兴趣各异,莫说不喜读鲁迅,就是不喜读书,从未读完一本书的也大有人在。当然,爱好不同,选择不同而已,不能强求。我只说我自己,最爱读书的阶段已然过去,如今不过是无聊罢了。然而鲁迅的书还是令我意外。曾有好多人叫嚷着讨厌鲁迅,抑或鲁迅思想过时的言论,又有崇拜鲁迅,视之为革命斗士的人。我想多是我们如今的教育所致。先生虽然是提倡新文化的,但决然想不到我们的文化在大革命后会堕落的如此不堪。某种程度上,我们心中的鲁迅,已经成为一种标本或者牌坊。可是你去看他的书,其实不是你想的那样。还是说说《朝花夕拾》吧,这本先生已然成名后的回忆集。上学时其实已经学过两篇,自然是经典之作,不再多提。只说《阿长和〈山海经〉》。那个长妈妈如在眼前了,黄而胖的女人,“切切察察”的嚼舌,肚子里希奇古怪的“瞎话”,让我想起我的那些邻居的奶奶和老奶奶。亲切的时候亲切的可爱,恼人的时候让人恨不能永远不跟她们说话。那种往日的情景在先生的笔下一一的活泛起来,让你惊讶先生不仅杂文小说写的好,散文更是有别人无法可及的韵味呢。尤其到了知道了自己的隐鼠其实是长妈妈害死的后,那段文字真的是写尽了小孩子的心态。反正于我,是相宜的。类似情况还有《范爱农》,写其可恶的那一段,我亦认为非先生之手不能写出,所谓妙笔生花,想来也不过如此吧?其它如百草园拔何首乌一段,总会无端想起美女蛇。这一情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于幼时,每看过鬼故事,抑或听长辈讲起狐狸鬼怪的“瞎话”,每至僻静处,也如先生般惴惴,及至独自夜行时,常感觉背后有人追踪,不免回头张望,汗毛倒立。至于冬季支笼捕鸟,我也有过,只是从未成功,想来是我心急,那时我奶奶尚身体健康,多是在她家院中。枣树下用玉米棒支起一藤条编的箩筐,框下撒些小米之类,自有麻雀去捉食的。如今枣树已经伐去,奶奶不能行走亦有四年之多了。全书薄薄的一本,不过一天就可看完的。然而还是有多处值得好好回味的。先生的文章,年少时只记得书本上的段落了,及至现在仍有吃力的所在,不过好在随着年岁渐长,见识渐多,心境也没有年少时的无知,而对先生的文章也会多一些原本不曾有的见解和学习了。我想这应该也是不再年轻的唯一好处了吧。这让我想起年轻时一无所作实在是让人赧颜的事。人世间的纷繁芜杂,一个人的卑微无谓还真的是转瞬即过的。但是有回忆也固然是好的,如先生《小引》中所说: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     “文豪”还是“富豪” ——鲁迅到底有多少钱 曾经有不少媒体报道,经陈明远研究,鲁迅的收入水平达到每月一点二万元到四点五万元人民币(本文中今天的币制均为人民币——锡荣按),这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是个天文数字。按此计算,鲁迅每年收入应在四五十万元。那是一个富豪而不是一个文豪的概念了。事实如何呢?人们不免有些疑惑。当然,更多的人是相信的。本来,鲁迅那样的大文豪,对文化的贡献和市场号召力,应该有相应的经济回报。但是如此高的收入水平,却四出乎人们意料的。这也就打破了人们以前印象中鲁迅“破帽遮颜过闹市”的穷酸相:原来鲁迅富得冒油。 那么,那种穷酸是故作姿态了? 但是这些说法和计算方法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 比价问题 按照陈明远的说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元银圆约等于现在的30-35元人民币,那么,鲁迅每月有300到500元银圆的收入,就相当于现在的10000元到15000元收入了。 在后期,就更多。有时年收入达到15000银圆,就相当于现在的近50万元了。 按照有关的资料计算起来,他的说法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问题是,他说的一银圆等于现在的30-35元,这一比价的依据是什么呢?从那时以来,币制的变化极大,经过40年代末的极度通货膨胀,再经过50年代的币制改变,几起几落,二三十年代时的币值与今天的币值,根本无法换算。 如果说,他是依据物价指数来换算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从那时以来,整个经济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时作为农业国的中国,工业品价格很贵,而农副产品很便宜,三四十年代用来计算人们生活水平的“生活指数”那几大样生活必需品——大米、棉布、煤,在今天已经便宜到根本不能以此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了。按陈明远的说法,1927-1936年间每斤大米6分钱,据《鲁迅日记》记载,1931年鲁迅买米每次都是买50磅(1磅=0.9072市斤),价在5元7角到6元之间,一般在5元9角,就是说每磅1角1分8厘,合每斤1角3分左右。则在今天(按30倍计算)应该在4元左右,而实际上现在的市场价只有1元左右,好一点的也不过1元2角左右,也即只有10倍左右。 再举个例子:鲁迅的《毁灭》1元一本,拿到今天,这样的书也就20元左右。1927年,鲁迅离开北京后,由许羡苏记录的鲁迅家用帐目反映:《世界日报》四版每月1元2角,现在恐怕要5角一天,每月就是15元左右。这就是14倍左右的倍率。鲁迅和许广平刚到上海时,通过“包饭作”包饭,每餐三菜(二荤一素)一汤,4角,二荤一素2角5分,按照目前的物价算起来,起码25元(每个菜都是可以供若干人吃的,像饭店里上得台面的菜一样,这跟时下3元、5元一份的盒饭不一样),那就是100倍(按中高档饭店价还不止这倍率)。鲁迅的一件马褂是5元8角,拿到现在,这样的义务恐怕是值不到二百来元的。1924年,鲁迅去西安讲学前,请成衣作制大衫两件:一件夏布,一件羽纱,总共15元8角,合现在474元。显然,实际上这样两件夏天穿的单衣在今天值不到200元。1926年,鲁迅去厦门后,许羡苏在鲁迅家用帐中记载,于12月8日为鲁迅买衣料,用去21.873元,到13日就有寄包裹用去0.172元,到18日又有付裁缝钱9元的记录。《鲁迅日记》1927年1月8日则有“收京城寓所寄衣服五件,被征去税泉三元五角”的记录。看来就是所说的衣料所制的衣服了。恐不见得是怎样高级的面料,却要合现在起锚六七百元,那不知是何等样的高级面料价格了。 这几个例子说明,当时工业品的价格高出物价平均值,而现在工业发达,工业品反而低于物价平均值,手工业品则相反,当时低于平均值而而现在高于平均值。又如,1927年1月10日鲁迅在厦门买中山表一只,价2元,买箱子一个,5元。想中山表这样的低档产品,现在恐怕连50元都不到,那就最多只有10倍价。至于那个箱子,不知是哪一只,现存鲁迅与许广平到上海时的小批皮箱,拿到现在来,也未必值150元。又1921年周建人从上海买来一只外氅,价14元,按比价应值420元,在前几年物价高时,是算很便宜的;而近几年物价下降,则又不算便宜了。 还有,前些年的物价跟这几年的物价相差就不小,就以上海市场的物价来看,五年前鸡蛋曾卖到4元左右1市斤而现在才2元多,那时大米也卖到1元6、7角1斤,而现在是1元,如果跟鲁迅那时换算起来,倍率又增加不少,怎么算得过来呢? 因此,这种物价比率是很难计算的。原因是: 第一,整个物价农、轻、重、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再拿当时的生活费指数来衡量今天的物价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 第二,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倾向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各部分在人们消费中的比重已经完全不同于当时,无法类比;当时绝大多数人们的消费内容首先是吃、住,穿虽然重要,但只要能蔽体、御寒,就够了,占的比重并不很大;“行”用得最少,而今天很多人再考虑买房、买车,衣、食的比重大为下降,因此,同样的物价对于人们的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今天人们的收入状况也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比如,当时买一件外氅14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现在420元只相当于下岗工人的收入水平。再举一个例子,1927-1936年间,猪肉每斤2角到2角3分,合今天6元到6元9角,正与今天的物价相当,然而这在当时一个普通产业产业工人的收入(以15元计)中占1.5%,而在今天一个普通产业工人的生活中的比重(以1000元收入计)仅为0.6%,却是微乎其微了。 第四,在不同的地区,价格还不一样。比如,目前瘦猪肉价格,在上海为6元多,而在厦门为9元多,比价如何计算呢? 显然,完全用货币比价来计算,其科学性是很值得怀疑的。 其实,这两年说得煞有介事的关于鲁迅稿费多少,相当于今天多少多少万元的说法,都是大成问题的。实际上,要衡量当时的人的生活水平,只能把他的收入与当时人的总体收入水平去比。按其总体生活水平想比较而言,看他在当时人们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中属于什么层次,然后再与今天相应的层次对应起来看,或许才能比较准确地看出其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那能简单按照货币币值来计算呢? 作者:王锡荣
  •     记忆对于人,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有些东西,专门去记,却怎么也记不住,又或者早已记得滚瓜烂熟,过后却又茫然不知东西了,而有一些,只是一瞬间,不经意的,就印在了脑子里,历历如在目前,甚至于如同一幅照片,可以随时指出桌子上放的是一朵花,还是一只笔,是在桌角,还是中央,是横放还是斜放,是白色还是混色,混色又是如何混的。或者这样是有道理的吧,但我还说不清,这是为什么。我所知道的是,我是如此,大概大多人也都如此吧,至少,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为我的这个想法,提供了一点确证。《朝花夕拾》这个名字,鲁迅在这本书的小引里是给了解释的。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是在小引中说,回忆儿时吃食的可口,后来再吃,不过如此,而在记忆上,却又美好了起来。不知道别人是否也如此。我的却有些许不同,在后半段上,尝过了,却再也想不起儿时的味道了,原来倒是记得真切,一尝之后,瞬间就模糊了,连带着整个记忆的美好,美好的记忆,都朦胧起来,过不久就消散得仅有余味了,大概更久些,可能连这点余味也会羽化登仙般的消失不见。当然,我这里说的不只是吃食。关于记忆就说这么多吧鲁迅的这本书,除了《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之外基本是记录儿时的生活。每个成年人,都做过儿童。无论你现在已经八十一百,还是三四十岁,又或者十七八岁;也无论屈原李白王安石郭沫若,都是如此。而在各自儿童的时候,也总会有许多相似。我们来看看儿童的鲁迅,似乎也可以印证一些已经被遗忘的儿童时期的自己。多数的孩子,都是爱玩而好热闹的。之所以说多数,而不敢总称,是因为想说的准确些,毕竟凡事总可能有例外的,如果你恰好特别,是幼而老成,喜静不喜动的,也该不会说我臆断胡说,但鲁迅虽然在亿万人中是唯一,这点却和多数的孩子一样,所以才有了百草园的趣味。百草园里没什么,在成人看来。在成人看来,有很多没什么,却都是孩子奇妙的世界。现在城市商场里的儿童乐园之类的有什么呢,滑梯滑上滑下的有什么意思,一堆沙子有什么可玩的,还脏了衣服,但一群孩子却在这小小的空间里不亦乐乎,不过鲁迅要比他们幸运的多,他有一个自己的专属空间——百草园,对于现在城里的孩子,是没办法奢望的,甚至于连奢望这个都成了奢望。在这一点上,我总觉得农村的孩子要比城里的孩子更幸运,更幸福,不过,只是在这一点上。爱玩,是因为有趣,有趣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有着超乎我们成人能理解的意义吧。以至于伟大的鲁迅,去了三味书屋上课之后,先问了“怪哉”,而有时候也不好好学习,而是趁着老师不注意去描绣像,我想,这也是因为有趣。同样是因为有趣,鲁迅养了一只隐鼠,在他小小的世界里,这可谓是一个玩的伙伴吧,以至于因为长妈妈的谎话,恨起了猫,知道真相后,又恨起了长妈妈。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小小的孤独呢,虽然这孤独小小的,可能本不算做什么,甚至也不能说是孤独,但却在孩子小小的心里,小小的生长起来。同样是因为有趣,鲁迅想要一部《山海经》,图画的,要看“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久盼久思之,以至于当长妈妈给他以后,他就消灭了长妈妈谋害隐鼠的怨恨,完全消灭了。还当一个保姆有伟大的神力。而“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同样是因为有趣的,也还有热闹,还要去看五猖会,只不过他的这个有趣却连着一段不愉快,背书。这一段不愉快没有打骂,却不是一般的不愉快,因为他说“却分明如昨日事”,1881年生的鲁迅,发生在儿时的一件小事,到了1926、27年的时候,还分明如昨日事,还“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做父母的和将要做父母的,或者应该细细的想一想,想一想。似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总离不开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姐姐、姑姑、姨姨、姥姥、奶奶、保姆。这个女人虽然未必是唯一的,但却是特别的,在他小小的世界里,有着不一般的意义,甚至在他长长的人生里,也有着说不清的影响,而在这本书里,这个女人是长妈妈。一个和他睡在一起,摆成一个大字,占了他的铺的长妈妈,一个有很多规矩的长妈妈。长妈妈还给他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于是他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极想,是极想。于是他觉得做人之险。大人有时候真的很难想到孩子在想什么,可能大人想的方式和他们又太大的不同吧。那种恐惧,在大人不知不觉间就会注入到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以至于可能有时候会在自己的梦里把自己吓醒,在自己的生活里充满了担心。鲁迅是否被吓醒过?但他肯定担心过,因为他看了《二十四孝》。如果说看了老莱娱亲,他是厌恶的话,那么看了郭巨埋儿,则就是恐惧了。这种恐惧不是一瞬间的事,以至于一个小孩子注意到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常听到,他记得是常听到,注意到了祖母老了。他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在想做孝子,并且怕他的父亲去做孝子了。真不知道这世上多少劝世书,更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看到了里面的却欲益反损。这类不合人性,不禁情理的东西,烧了也罢。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鲁迅式洗脑
  •     謝謝你,讓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意識到先生的光芒和他饒有趣味的回憶,繼而追隨,這一追隨便是永遠。
  •     读完以后心里蛮舒服,先生的杂文写得还是很棒的。
  •     回忆系列总是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很温馨,也很感伤
  •     是正版,内容也不错。
  •     2013/11/24 于WS与Nashville往返的路上
  •     嘿嘿,鲁迅。
  •     朝花夕拾,插图本。 鲁迅 2017年4月,本来续借《马丁伊顿》借书卡有点状况,顺带在经典书架上捎了两本,这是一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过往的童年、青年和中年选取片段集成小册子。经典多读读,长妈妈、百草园、日本、猫狗和印象深刻的点。去过的鲁迅故居,是在哪个屋哪个桌子写出了如此多的雄文?
  •     冷峻文字中少有的清新,不改先生沉郁顿挫的笔锋,儿童眼中的欢愉,也夹杂着人性善恶交错的悲欣,还有那不变的时代的荒凉。
  •     喜欢鲁迅的视角和笔锋,奇才。
  •     很好的书 很喜欢这个版本
  •     笔法精湛 的确要慢慢读
  •     我买了,已经收到了,很好!值得购买!
  •     书很好,字很大,读起来很舒
  •     经典作品
  •     1.陈西滢好可怜,鲁迅哪怕在回忆故乡和童年时喘息的夹缝中也不忘要黑他一把,处处被“放冷箭”啊。2.很难对鲁迅对鬼神执拗的兴趣有一个切近而通达的理解,它们一直是一团怪里怪气、黑乎乎而且缠绕的东西。
  •     初中生入门读物,鲁迅就这样被一代代的卖下去?
  •     现代散文高峰,剔除其中骂人的文字会更佳,例如《五猖会》的开头。
  •     初中生读鲁迅,多少还是有些费劲,儿子不怎么爱看。
  •     对旧社会会有更深入了解~
  •     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     其实抛开当时的环境来看,鲁迅字里行间难掩傲娇的气质啊
  •     遇到不理解的字什么的,用绍兴话读一遍就顿悟了。
  •     When I was young, I did not quite understand what he meant...Great assays
  •     最棒的是后记,鲁迅的文人趣味得到展现。
  •     鲁迅的散文较之小说,要弱一点儿,但是依旧是很好的一个集子。有些篇章写得十分动人,但也有一些,略轻佻了点儿。
  •     明着是写小时候,实际上各种暗讽冷嘲,迅哥儿这杆笔啊!
  •     鲁迅先生的书,每次读都有不同感受。
  •     在我看来,人们对这本小册评价过高。思想较深刻,但语段含混不清,表达的内容不甚明确,还夹杂着许多对一些文人的辛辣讽刺。
  •     买来收藏。
  •     先生的文章自然是不必多说,书的插图也很不错
  •     还是鲁迅的文采好
  •     有些插图颇可笑,把迅哥儿描绘成我党的革命志士鸟。
  •     字体清晰,行距、字距都比较宽松,插图典雅,看起来很舒服。我认为很值得买。
  •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     非常好的版本,字体大小合适,有趣的插图,很经典,值得收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被理解的迅哥儿的一生
  •     薄薄的一本,印刷不错,关键里面有很多注释非常好
  •     经典啊
  •     大师的童年
  •     选材、印刷各方面都不错。
  •     上学时候 老师让读的
  •     我是一个爱书之人,以前在卓越买书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这次一箱子书唯独这本被弄得很脏,尽管不是封面,但是我想我看到那些页的时候一定很难过。希望改进!在装箱过程中的失误!
  •     初二
  •     美丽的书名下是深刻的洞见 在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我们还有人在思考 这是可贵的
  •     鲁迅的儿时点点滴滴,不知何等之能,文字平描直叙,竟感人之肺腑。
  •     书是不错,只是内容太少了,不经看,
  •     唯一能接受能喜欢的鲁迅先生的书。
  •     散文写的这么好
  •     我不懂也没有研究过鲁迅,但是《朝花夕拾》让我在不讨厌他的基础上又加了很多分。
  •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安安静静地朝花夕拾多好..镜吾先生若还在,肯定得骂道:好好写散文,别穿插着骂人!
  •     回顾鲁迅的童年往事的同时,我也在寻找自己的童年
  •     经历了一番,才意识到自己潜意识的愚蠢!暂时看来还来得及,以后呢???
  •     只有人到中年以后才能写出这么沉痛的文字
  •     初中生看基本看不懂。。
  •     好就是好,不必多说。
  •     从童年到留学毕业的回忆散文. 后记中对于"二十四孝"不同版本内容/插画的比较也十分有趣.
  •     并不很懂
  •     去绍兴自由行的路上阅读的。迅哥小时候的背书经历着实悲惨,祖屋里真的阴森森。不喜欢这个集子,骂人的部分太多,没有小说有劲。
  •     书不错,看了有益身心
  •     书面看上去干净,没有错别字,字体大小合适,适合小孩。
  •     与过去和解,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牛皮封面是我喜欢的,嘻嘻(*^__^*)
  •     又看了一遍。这书不是写给小孩子看的。
  •     2016年第4本。谢谢燕子送的感恩节礼物,79年人民文学版。中学时最爱鲁迅,鲁迅中最爱的是《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整篇抄写过。这本书几十年后重读,鲁迅冷峻凝炼的文字依然在那里,如此熟悉。
  •     重读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挺亲切的。
  •     哈哈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