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8
ISBN:9787020022298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
页数:322页

作者简介

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路茜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得伐石收留。这时,女儿路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代尔纳就是侯爵的儿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路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梅尼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3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代尔纳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代尔纳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代尔纳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路茜的律师助手卡尔登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入监狱,顶替了昏迷中的代尔纳,梅尼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代尔纳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得伐石太太在代尔纳被判决后,又到梅尼特住所搜捕路茜及其幼女,在与普洛斯的争斗中,因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尔登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书籍目录

初版序
第一部 起死回生
一 时代
二 邮车
三 夜的阴影
四 准备
五 酒店
六 鞋匠
第二部 金线
一 五年后
二 一场好戏
三 失望
四 祝贺
五 豺狗
六 好几百人
……
第三部 一场风暴的历程
一 秘密处置
二 磨刀石
三 阴影
四 岿然不动
……

内容概要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双城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5条)

  •     “我比较喜欢外国的小说和中国的古典小说”印象中孔庆东教授说的这句话,却意外地让自己在此时记忆犹新。以前我向来不肯承认外国文学能有什么可与中华文学想比的,连续读了几本西方的小说后,我想说我得彻底改观了。近现代中国的小说在很大程度能够看见西方写作手法的身影,我想说的是,国外的很多小说真的很经典,比如现在我准备写下来的《双城记》。这是一本让我始终猜不出结局的小说,小说在结构方面简直可以称为完美。故事前后衔接得简直可以算天衣无缝,没有半个人是多写了半笔的,如果你对这个角色已经忘记,但是不久你将发现,他会是一个情节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而且逻辑方面完全合理。网上有简介了,这里就不写出来了。我只想说大家的作品就是不一样。以两世的感情加上历史的背景,融入宗教、政治、社会等因素,联系伦敦和巴黎,将整个故事完全的嵌入进去,环境的叙述方式也堪称完美。经典之作,自己简直没有资格去评价。
  •     其实这本书很无聊,一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代替另一个男人去死。呵呵,不知道爱情到了这般田地是不是真的会这样,我应该不会这样的
  •     真正的作品读得非常有限——现在读过七年中文系,似乎也没好到哪儿去。当时的我多少还知道什么叫心虚,每周两节的政治课,于是成了我为吹牛还债的固定时段。只可惜我用心不专,还惦记着一举两得提高下英文,书桌里预想的那些名著,也就降格成了改编后的中英对照读物。现在想来,唯一欣慰的,是当时的的确确啃的是英文,并没有投机取巧——话说回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开始感觉很难读进去,但是最后的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引人入胜的。深深地体会到民意有时候也是一种暴力!
  •      恨起于爱而止于爱 多少人以自由之名,行苟且之事。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恶毒,奸诈,虚伪,势力等等,而是木然与无知。
  •     刚开始看的时候需要耐心
  •     终于逼着自己看完了。为什么这也叫名著啊?拖拖拉拉磨磨唧唧虚张声势,人物刻画也是简单粗暴,好人极好恶人极恶,连个过渡都没有,情感描写也不能让人感动。这还大文豪的代表作呢……
  •     法国大革命是历史宏观的人权,当时当地的反人权
  •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尽管不在了,也肯定复活了;所有活着信我的人,肯定一直不死
  •     革命永远都无法摆脱不堪,比压迫者更可怕的是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后三分之一是高潮.
  •     读不懂就是读不懂,感受到译本的重要性
  •     为爱情可以埋葬过去,可以放弃一切!
  •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     新阅读季的第一本吼 / hhh被热评的剧透死全家逗到了 / 作者把伏笔埋了好多好多 但是其实还是可以猜得到故事的发展 / 本书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的很好
  •     第一本啃了三个月的书 一定会读第二遍
  •     所以Carton到底是怎样的角色?和果巨一样的写法,但不如果巨爱掉书袋。
  •     大学时因为专业原因读完的!
  •     看的介绍中世纪生活的纪录片里提到了农民起义,立即联想到这个,法国大革命的暴动的脚步声犹在耳畔。血色弥漫的背景下,主人公在庭院里听着雷声轰响,由远及近,命运将破门而进。高度戏剧化的情节里,保存下来一个时代的脉搏声。
  •     如果达内不重回巴黎…也是命硬 幸好碰上了愿以替死换神圣追念的卡顿 碰上了健壮护主的普罗斯小姐 …做决定时多考虑自己的拥有 多计算可能的风险吧
  •     十多年前看了十多頁的一輛郵車然後棄書了 十多年後仍未能從這本名著中看出個所以然來 除了值得一提的時代背景 混亂錯插的情節將故事截肢保存了。譯本就這樣 沒能力看原著。
  •     很精彩的一部小说,就像开篇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所有事物都伴随着一体两面。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     三星半。总有这么些文学名著,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这书在19世纪相当于今天一部收视率尚可的英剧吧。除却那个著名的名句神开头,前戏过长,改成话剧可能会更有力度。双城:英国、法国。时代背景:法国大革命。加速。
  •     他最后毅然赴死,是因为爱她,还是因为那可以使他的生命之光燃到极致?如果生活中再预见不了值得期待的东西,厌倦了那样的日复一日看不到头,如果有那样一个机会让你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你愿不愿意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呢?
  •     断断续续很久才读完,感觉挺平淡的故事,
  •     我会做一个西德尼卡顿的,我的露西啊
  •     初读的时候不懂,为何这部被称为最伟大的爱情故事!多年以后,发现很多小说和影视剧都有类似的桥段,确实很能打动人。但书应该是侧重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描写,还是很值得深思的。
  •     “用相似的大锤再一次把人性击的走样,人性肯定扭曲成同样的畸形;再一次播下一样是掠夺和压迫的种子,结出的必然是同样的果实”,而经过细心呵护愈发饱满的人性则经得起千锤百炼,即使在恶臭的污泥中,在狂暴的血雨中,依然会奋力绽放。零落成泥碾作尘,遗香万里跨千秋。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那里有最好的人,也有最坏的人。
  •     看了,忘了。
  •     味同嚼蜡
  •     透过整齐的感情线 感触最深的还是法国大革命环境下人民的冲动与无知 以暴制暴总是最简单的反抗手段 曾经善良的人们被胜利冲昏头脑 就像勇士奋力击杀了恶龙 然后站在恶龙的尸体还有金银财宝上 慢慢长出鳞甲 成为新的恶龙
  •     人性,不分古今中外。
  •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     愿我们永远远离战争,远离革命。
  •     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看原著之前从不知道剧情该多好。
  •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 忘了狄更斯作品难读,和毛姆一样。看到结局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原谅我把一本讲大革命的书看成爱情小说。
  •     第一本原著。读起来倒是不算费劲,情节太文学化了...
  •     两个城市的变迁见证了两代人的爱恨情仇,正义的定义因时代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代尔那的处境),保持内心美好而又要坚强有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意识!
  •     刚开始第一部看着很没感觉,直到第二部才渐入佳境,第三部才是让人欲罢不能高潮部分。从营救医生开始铺垫,跟主人公相像的达尔内的出场,以及许多相关人物:罗瑞、克朗彻、德伐日等等许多,都是为以后埋下的伏笔。一部批判法国大革命下被冲昏头脑的暴民的小说。
  •      午间在图书馆的还书车上瞥见它,读得津津有味,现在才发现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的缩写本。狄更斯真是太高明了!革命崇高又可怕,与自由、平等、博爱相伴随的,是更为常见和更易发生的死亡;它确实是被一部分人用来为遭受不平等压迫的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手段,同时也可能被当成个人残忍复仇或者暴民盲从泄愤的工具。最可怕的是,在“革命”的氛围中,人人自危,本应追求的东西被踩在脚下,罪恶与恐怖却在循环中延续。幸而,狄更斯还是给了人希望的。
  •     真正打动我的第一篇外国小说!
  •     初中的某个深夜,趴在床上大哭。
  •      比较难连续看,感觉进不了角色。 对于凶恶的行为,报复如果当下没得到实现,报复的种子在未来也总会再次发芽结果。 这故事感觉说的就是“不是不报,只是时机未到” 但仍觉得善是为人之本。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活在自己的挣扎当中。
  •     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故事。那个复杂的时代,诸多的不公正引来了下层人民的反抗!可这反抗的结果竟是“新的压迫代替了旧的压迫”,下层人民被无脑的爱过热情(或者说恐惧)笼罩着,除了对爱国的喝彩再无他物能唤醒“公民”的仁慈!当正义行将就木时,主人公卡顿先生,又以暗恋的牺牲,换来暂时的光明!真应了故事开头那段对“时代”描写的话。
  •     这个才是献身的爱吧
  •     前面差点看不下去 还好后半部分剧情越发紧凑也越来越好看 什么革命什么暴力都逃不出爱情啊 猜出了结局还一直忍着抱着百分之一的幻想希望可以有反转⋯⋯哎。如果拍成电影 最后的独白将会非常精彩了。
  •     人物略单薄,情节一流
  •     初中去学校图书馆连着几次上阅读课时读完的,现在的印象还不如当年自读课本上的文章印象深,所以也就三分吧,不过也极有可能是当时比较幼稚
  •     感觉刚看完就不记得了
  •     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是在沃尔夫的小说中,他们在争论究竟是狄更斯更伟大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伟大。沃尔夫坚持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     ……
  •     勉勉强强看完,可能是没有代入感,觉得一般般,有话剧的感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