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小人书》书评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35448538
作者:林兆华
页数:224页

领导是门艺术

林导很坦白,他的确没理论体系,的确没有文笔,的确只合随便看看。一个观点match一个吐槽。外行领到内行,创作各种不自由,行业各种不入流。只敢继承不敢突破,都要保顶戴。另:中国本身有伟大的戏剧艺术,可以睥睨国外一切戏剧体系,不用搬来搬去,老实挖宝去!各行业不都如此吗?都有空搞专业,哪有空搞领导?

大导就是大导!

看到扉页上大导给我留的言,忍俊不禁。我是走上了严谨行业道路的一个“逆子”啊,心里怀着艺术的事儿,却还是天天对着法律,原本活络的思维不得不让他形成单调又专业的法言法语。。。看了几页,忽然有些后悔自己当初没干跨出那一步

小人书?真话书?

和很多出过书的导演相比,林兆华显得有些特别。这不全是因为他在戏剧界的地位,而是因为,这明明是一本“小人书”,里面却充斥着大实话。如林兆华老师所言,他不是写书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依然也写出了对于戏剧种种简单、却真知灼见的见解。不像冯小刚、陈凯歌等电影导演的书籍,林兆华老师的书,其实是一本自白书,对艺术的自白,对经历的自白。或许因为他是一个老人,也或许因为他是一个严肃的老顽童,他没有畏惧,也直言自己一直在赔钱排戏。当着签售会上很多观众的面,上去就说,你们别买我的书。现场因为这句话爆发一片唏嘘声,可林兆华却完全是在说心里话,至少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这么觉得。这本书中,林兆华分为几个部分整理了在排戏的过程中,对一些思考的整理。也夹杂着一些对家人的感恩。封底上印着一句话, “在艺术上,为什么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主义”?这句话很平常,却是林兆华一生真实的写照。关注到林兆华老师,是在我高中的时候猛然得知中国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叫高行健。那时候我刚刚上网,也刚刚喜欢上阅读和写作,跑到网吧搜索高行健,熟料这位高先生,是法国国籍。接着,我看到他的作品改编成的戏剧,那部作品,叫《绝对信号》。我没能在现场看过这戏,但在昏暗的视频里,我体会了一遍高行健,也体会了一遍林兆华。这本书中有句话,是林兆华老师一直遵循的准则,叫“不像戏剧的戏剧,没有表演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导演”。这句话似乎可以作为现代主义戏剧的一句林兆华式“纲领”。可是,见解粗浅,有时候在网上看到林兆华老师戏剧的海报,还是想去看一看,无奈,种种机缘巧合下,我竟然没能看过一场林兆华老师的现场。或许是因为作为一个年轻人,一向也不喜欢传统型的作品,哪怕是那些不够完美的创新作品,也会让我比一成不变几十年的老本子感兴趣起来。林兆华老师说:别总回头向后瞧,容易出车祸,伤了自己。就像在小剧场观众越来越少的今天,他依然执着的赔钱排戏,可这样一个赔钱的导演,却是无数人口中的大导。他曾说:戏都没人看了,还看书呢!没错,无论是戏剧产业,还是出版行业,都被称为夕阳行业。好些作家、戏剧导演,都试水电影、电视去了。林兆华却还在执拗。他很愤青地说“教授、学者们白内障比较严重,天才站在眼前,被他视为挡路的树干”,这话看起来偏激,却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他们心里不满,嘴上还会叫着大导。能触动人反省的话,就是好话。他也说:能做点喜欢的事儿就是幸福的。他还说:我的戏也不教育人,我对戏剧没有使命感。可如果没有这种使命感,其实他怎么会排戏到今天。他嘴硬,却正好证明了他对戏剧的真爱。他又说: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如何在客观处境中生存是很折磨人的。放下、看透很不容易,参与就会有矛盾,利益会让人丧失理智,贪欲更使人癫狂。这时候他完成又成了一个让人尊敬的老人。而这本书,作为一个没能真的看过林兆华导演戏剧作品的人,也算是亲临他的风范了,姑且是一个慰藉吧。

【转载】和自己闹别扭的人

文/吕彦妮 本文原刊载于《北京青年报》整晚读完了《导演小人书》,像看了出荒诞的戏。戏里有一个男人,棉袄系在腰上牛仔裤破了好些洞。他闷头在一间空房子里溜达,嘴里不停地骂骂咧咧,骂累了就原地打滚撒娇,滚累了就坐起来抽根烟。饿了吃口点心,再溜达。然后他老了,并说自己一事无成。书的作者是林兆华,他写了什么?他写了他自己。林兆华是谁?他曾经是话剧演员、后来做了戏剧导演。他是30多年前掀起了中国话剧激浪变革的人,当代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一枚勋章;他是现实版“追风车的堂吉诃德”,他一直在艺术创作上和自己作战,此刻他已近耄耋之年,他老到没有人再去计较他的计较,他说戏剧是游戏,所有人就心甘情愿地陪他这样玩下去。他把这册十万字的书分成了“胡说戏”、“闲聊书”、“乱弹琴”、“穷折腾”、“瞎琢磨”,一边强调着自己的不正经和不讲理,一边认认真真地表白着对艺术创作的赤诚和担当。他像一个千不该万不该被选中的人,却又千真万确地做到了那么多对中国戏剧而言开天辟地一般的事情。前些年小剧场30周年纪念活动的某场座谈会上,他曾没耐心地中途叫停,一脸不解地质疑这不是回溯小剧场戏剧历史吗怎么成我的事迹表彰大会了?怎么办,中国的小剧场戏剧就是从他的《绝对信号》开始的,怎么绕,怎么总结,都还是得围着他转。而对这样的赞誉的不屑,只是因为他永恒地做到了单纯维持住自己最基本的创作尊严。在书的封面上,编辑用烫了银的字郑重誊抄下他的话:“中戏是我的母亲,人艺是我的父亲。但是他们都不爱我。谁叫我是个‘逆子’呢?”作为整本书的中心摘要。我却以为,这句话看似反叛撩人,实则只是老头的撒娇之言。他这一辈子最多也就算是一直在和自己闹别扭罢了,他真正的可贵在于他创作中的直觉和敏锐,做人时的直截了当,而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他书中字里行间的那些小刀一样嗖嗖嗖的话,一定是不完整的。他的怨言里亦有深深的责任,他的批评则必定是从长久的自省中生发出来的。我最担心的事情便是未来会有人举着他的书当作武器保卫自己的无知,或者摘抄他的言论替自己的愤懑开道。但愿别,因为他的这一切知与不知,得或未得,都是从巨大的孤独和无聊的围绕中突围出来的,坐在观众席中的我们不会懂。“我现在没有那么多疯劲儿啦,想象力也差不多啦,是老了吧!想到毕加索九十了,还迸发着激情,评论家仍是跟不上他的变化;再看看我们做的戏,用几十年前的理论也可以理论下去……我排戏破坏得不伟大,建设得也不伟大。”林兆华在书里这么说着,让人心里不舒服,五脊六兽地不舒服。他知弱却不知足,那么自然却终于无法自救。于是我在想除却文艺圈内对他的大名如雷贯耳的人会争先恐后地购入这本书之外,他对外圈世界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吸引。看一个没用的人如何在荒原上寻找自我但时间已经不多了只能等待慢慢陨落然后终于假装承认了自己的没用吗?不能再写了,再写就要落泪了。

“这年月真话是疯话”

《棋人》主人公何云清是个围棋高手,但在六十岁生日这天决定不再下棋。他在反思自己大半生为了下棋,失去爱情,失去家庭,到底值不值。排戏时我五十九岁,跟何云清一样,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他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但他后悔,我没有。—— 林兆华《导演小人书》书今天刚好,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看。大导很有意思,说话很直,宣言艺术人要叛逆。书里从未尝试掩盖自己对中国官僚体制和中国戏剧未来失望的情绪。真像他所得一样,这年月真话就是疯话。连朋友一起都讲究留个心眼。谁还和你说真话呢。我不是个在戏剧圈里的人。可是我很喜欢戏剧。大学读书跟着一个外国老师学戏剧文学,去美国交换,一点基础都没有就要参加别人的戏剧导演课和表演课。每一次上表演课都觉得阳光明媚汉堡都能多吃两块。当时觉得戏剧怎么这么好玩,每节课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大导在书里说,“戏剧是什么,戏剧是游戏。” 抱着这种理念做戏的他,也值得让我敬佩。我除了在很小的时候常“玩”,长大后一切都和“玩”远远无关了。我这人疯疯癫癫,常不拘礼节,也可能只是素质低,希望人生就是玩得开心就好,与人交往的标准也只是一起玩开心就好,不开心当然一脚把你踹开。可毕业后才发现人生能抱着玩得心态走下去真难,那心态得是真的好。毕业后我常被钱、权、成功折磨得睡不着觉。生怕自己做了什么不赚钱的工作,就万劫不覆。可即使是这样,我也没有忘记戏剧。大学毕业我托关系找到了一个大导演,真挺有名,上过央视,上过凤凰卫视。当时在中国在酒店等了他两个小时,我也觉得值了。大导演说愿意收我的时候,我真的在门口哭了。可是真跟着的时候才发现,人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吃喝拉钱上,偶尔也潜规则一下男男女女,教过我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如果点雪茄。我当时也懵了。我想做艺术的就这样了。开会的时候,这个导演开口闭口提的都是文化部、中宣部的指示,要做主旋律的戏。票房才好。林兆话在《导演小人书》里写,真正的知识分子理应有”独立思考“的品格,经受那么多改造、交心,大多驯化成驯服工具,不愿讲的也讲,不想说的也要说,名为”为党为国”。现在还有多少有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我看是不多,毕竟钱谁不想挣呢,和党过不去,那不就是和钱过不去。我心灰意冷,就主动离职。想着这艺术圈也不是我等人可以生存的。可是近日看大导的书和戏,愈发的感觉自己应该努力。大导工作到现在还有着一颗纯粹做戏剧的心,我是羡慕又佩服。致此写下一些读后的感悟,希望自己坚持追随自己的兴趣。

坚持造梦的老爷子

作为一个小城镇出来的普通青年,对于话剧这一话题不可谓不陌生。闭塞封闭的环境下只有世界名著和随处可见郭敬明韩寒的陪伴。文化生活之闭塞自不必言。“根”上的落后是无可弥补的,只能后天去了解,通过顺藤摸瓜式的阅读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谈及被称为“大导”的林兆华,只是隐约觉得他和话剧、和剧院有关。具体排了哪些声名显赫的剧,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也是没有概念的。心想,现在影视圈文化圈对有资历的人,言必称“老师”“老艺术”“开创了先河的人”等等等等等恭维之词。所以当我听到“大导”这个称呼并且知道林兆华已经78岁之后,想当然的又以为只是老资格的恭维罢了。查阅很多资料后,才了解到他这个“大导”的称呼真是真金白银的让人臣服的。他是中国剧坛唯一一个不间断地从上世纪80年代排戏至今的“戏痴”,他排演过的戏剧作品达八十余部,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他的年龄。  他不仅多产,而且《绝对信号》《车站》《哈姆雷特1990》《三姊妹•等待戈多》《建筑大师》《鸟人》等多部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戏剧史的里程碑。再深挖一下,才知道他的“大导”“戏痴”之称并非虚妄:他于2010年开始做“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大导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一些真正的好戏介绍给中国观众。梦是好梦,但作为国内唯一一个以导演工作室组织的国际戏剧邀请展,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老人和他的梦。第一届邀请展是女儿林丛为父亲掏的腰包,最后赔了50多万元,大导觉得还行,“赔得不算多”。第二届邀请展靠着前一年林兆华工作室话剧《说客》巡演的收入做了启动资金,最后又亏了150万元。接下来的一年,林兆华就一直靠巡演收入还账,直到第三届邀请展启动之前,才把欠款还完。第三届彻底没钱了,以一个空头账户启动。继续赔。2013年,因为第三届的欠账还没还完,邀请展停办一年。2014年初,刚刚把2012年欠账还完,邀请展继续举办。不过,今年规模缩减了不少,一共只有四部戏参加展演,而且只有三部在北京演出,还不到2011年的一半。因为没有钱进行宣传,打广告是彻底取消了。媒体的推广宣传,除了微博、豆瓣、微信公众账号这些新媒体外,其余就靠“刷脸”了,仗着大导在戏剧圈和媒体中的影响力,得到了许多无偿援助。因为进行得太艰难,大导早在2011年就念叨着:“我不干了,干不了了!”但2012年,众多戏剧爱好者高兴地看到他“说话不算数”,继续坚持着。说到自己的食言,林兆华显得很高兴,“有好多人跟我说,你别不办了啊,我们还希望看一些好戏呢!”就是这些支持者和追随者,支撑着他勉力前进。(来自《北京日报》的资料报道)这篇名为《一边造梦一边还债》的报道看完让人心酸,如今78岁的大导在2014年又开始了自己的戏剧展,在这本书发布会和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总是表现的心不在焉,对于记者的提问也一笔带过。问起为什么仍要坚持这份戏剧梦,他也没有花哨的语言只是简单的说“喜欢呗”。他在书里对现而今的文化环境,因为体制问题而对文化产业产生的制约,还有很多政府在文化产业上的失职等问题不停的骂骂咧咧。他说:“ 创作者永远要蔑视权威。 ”书的封面上有一行烫银的小字:中戏是我的母亲,人艺是我的父亲,但是他们都不爱我。谁叫我是个“逆子”呢?这其实也是大导书中“艺术发展不是继承的结果,是独立创作的果实。自由、兴趣就是永恒的创造力! ”一话的撒娇式表达吧。想起一心惦记着戏剧展的大导,在被我们拉去做客“锵锵三人行”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窦文涛是何许人,他只是焦急的拉着老窦说“有什么问的赶紧问吧”,他一定又心心念着即将开始的邀请展和《雷雨》吧。这个需要营销和呐喊的时代,大导的艺术地位和成就与他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是不匹配的吧。这位对戏剧投入了这么多心血的人手头还有很多事要做,心中还有不灭的戏剧梦去等待实现,还是不要拉老爷子出来上节目了吧,就让他自在的沉浸在自己的戏剧梦中吧。

读完颇像聊天

真如“大导”本人所言,不像书,随便翻翻就好。内容不多,气韵很足。其中大量的剧照和“话剧”幕后照,很是有看头。他提到喜欢的两个人:彼得·布鲁克和皮娜·鲍什,我似乎也感兴趣了。提到了大量的创作,和他的“逆子”行径,字里行间很显露他对尸位素餐,不懂装懂,胆小无能却阉割话剧以及老腐朽之人的痛恨。看了几部,很喜欢他的话剧,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符号。书是在校图书馆借的,两天翻完了,很轻松的一页页翻动。气息似沉重,流露了林老的心酸气愤以及一路的被限制。艺术最烦一个腔调,限制,不可不可的胆小愚蠢。对话剧的认识是慢慢积累的,最近在补话剧,是片新大陆。记些剧目有机会看:《故事新编》《建筑大师》《棋人》《大将军寇流兰》《浮士德》《说客》《绝对信号》《赵氏孤儿》《万家灯火》《二次大战中的帅克》馋得慌...摘抄了几句林老喜爱的在书中提到的几句话如下:1. “(虽不满,也有想法)……但转念一想,怎么可能都按你的思维去排戏演出呢!谁都生活在自我需求的欲望里。”2.梁漱溟:“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就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3. 习惯性随波已无察觉不工而工,近乎自然4. 康有为:好鸟鸣随意,幽花落自然。 5. 本色当行,不工而工,此后人赞关汉卿语。本色谓文字不尚矫饰,当行犹令之性格化,不工而工谓似乎自然而功夫极深……赠兆华以共勉,于是之。6.苏东坡《送参廖师》: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图片几张:(最后一张最喜欢)高墙铁壁,曙光何往,踽踽独彷徨

“大导”其人,其书

最近看到一本“小人书”,这个“小人书”出自于一位年近八旬的老顽童。说起“小人书”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知道,在我的印象当中就是小时候看的那些黑白小人书,当时能看到小人书也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爹娘实在没有多余的银子给我们买小人书,在大人看来这些是“闲”书,课本才是真正应该学的。现在看来爹娘的教育思路实在是太老套了,我应该多看些这样的闲书才不至于活得呆头呆脑,所以以后我孩子的教育千万不能言必称课本,三句话不离分数。为了这各种考试可是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啊。如今看到这本“小人书”格外的感觉亲切,最起码不是正统的体制内的东西,首先让我们80后生人释放了心理压力。这本“小人书”前面还有一个定语“导演”,这位不平凡的导演,在业界有一大名叫“大导”。恕我无知,刚接到这个选题,真不知道大导是谁,马上百度,哦,现在这年月导演很多,但是能担“大导”这称号的,只有话剧界的林兆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大导林兆华年近八旬是导演话剧的,话剧也是一个在我看来小众的高大上的东西,我只看过一次,还是别人送的宣传党国的票。话剧的感觉真的和电影电视是不一样,他很亲切,用大导的话说就是“话剧他是‘活’的”,关于话剧门外汉自然也不敢班门弄斧,有关话剧不多聊。就说说大导其人。我想我是幸运的,有机会跟采访。对于采访,大导也是十分不情愿的,只是迫于各方面的情面采答应做一两次采访,这大导的老顽童形象就这么出来啦,他说,“话剧,就是游戏,怎么玩好就怎么玩。这就像放烟火,砰嘎,一下就完了,放完就完了,别去多想。”他就活的这么纯天然,这么坦诚,我好生的羡慕。 大导从40几岁开始排戏,现在为止已经排了70多部,总之是部部出彩,部部惊心,各方面绝无重复。这让我想起了金庸、想起了福克纳,能做到部部创新,真是少有的天才,这也明白了大导说的“灵感”,灵感来了就排,大导不看重经验。这颇似禅宗的“顿悟”说和“修炼”说,为何六祖慧能能够继承衣钵,开枝散叶。又好似千百年来各自呈现各自之美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他们一个是心灵的真实流露,一个是反映现实的批判现实的有使命感的文字。这很难分上下,但是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前者是不可模仿的,后者是可以模仿可以学会的,就好像千百年来中国只有一个李白,但是可以有N多个杜甫、苏轼、黄庭坚,只有一个徐志摩,可以有多个梁启超。同样,话剧界只有一个大导林兆华,可以有多个人艺后来人。这就是我眼中的大导,他低调,真实,坦然,淡定,活得如此纯天然。这就是返璞归真的八旬老顽童,爱之惜之敬之。


 导演小人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