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的帝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108047298
作者:[法] 阿兰·佩雷菲特(PeyrefitteA. )
页数:502页

作者简介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史上最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和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翔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险
小引三个时期的见证人(1793年、1816年、1840年)
第一部分 “地球上最强大的民族”向中国驶去(1792年9月—1793年6月)
第一章 启程时的热情(1792年9月26日—10月8日)
第二章 “人类的主人”(1792年10月9日—27日)
第三章 对中国着了迷的欧洲(1792年10月27日—11月30日)
第四章 在英国舰队的保护下(1792年11月30日—1793年1月21日)
第五章 中国味(1793年1月底一6月16日)
第二部分 另一个星球去中国觐见皇帝(1793年6月—9月)
第六章 澳门,衔接两个世界的缓冲地(1793年6月19日—23日)
第七章 避开了广州(1793年6月23日—24日)
第八章 稀奇的怪物(1793年6月26日—7月5日)
第九章 搜罗领航员(1793年7月6日—18日)
第十章 “英国的名声”(1793年7月19日—31日)
第十一章 运送礼品(1793年7月31日—8月5日)
第十二章 “对你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1793年8月5日—7日)
第十三章 礼品还是贡品?(1793年8月8日—10日)
第十四章 沿白河溯流而上(1793年8月11日—16日)
第十五章 一堂磕头课(1793年8月15日)
第十六章 分配住进一座庙宇(1793年8月16日—21日)
第十七章 一座由木结构房屋组成的城市(1793年8月19日—20日)
第十八章 出现乌云(1793年8月16日—21日)
第十九章 路经北京(1793年8月21日)
第二十章 在圆明园边上(1793年8月22日)
第二十一章 和传教士初次见面(1793年8月23日—24日)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宫(1793年8月23日—24日)
第二十三章 狼狈不堪的“学者”(1793年8月24日)
笔二十四章 您有统治国家的科学吗?(1793年8月22日—28日)
第二十五章 富丽堂皇的监狱(1793年8月24日—26日)
第二十六章 已变成中国人的欧洲人(1793年8月27日—29日)
第二十七章 一个受他人影响的君主(1793年8月28日J29日)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朱笔(1793年8月28日w31日)
第二十九章 谈判不在热河进行(1793年8月31日—9月1日)
第三部分 傲慢对自负在皇帝的庇荫下(1793年9月2日wlO月6日)
第三十章 长城路上(1793年9月2日—5日)
第三十一章 在鞑靼区(1793年9月6日—8日)
第三十二章 礼仪危机(1793年9月8日—9日)
第三十三章 赢啦!(1793年9月10日)
第三十四章 各有各的理(1793年9月10日)
第三十五章 冲击波(1793年9月11日—14日)
第三十六章 觐见那天的早晨(1793年9月14日)
第三十七章 在皇帝脚下(1793年9月14日)
第三十八章 “万树天堂”(1793年9月15日—16日)
第三十九章 鞑靼皇帝(1793年9月17日)
第四十章 但愿庆典仍继续(1793年9月17日—18日)
第四十一章 内宫秘史,床笫隐私
第四十一章 天气转阴(1793年9月19日—25日)
笔四十三章 回到北京(1793年9月2日—30日)
第四十四章 遭难(1793年9月30日—10月2日)
第四十五章 御座上的一卷纸轴(1793年10月3日)
第四十六章 君主给封臣的信(1793年10月3日)
第四十七章 扔人海里的瓶子(1793年10月3日—4日)
第四十八章 “我们像小偷似的离去”(1793年10月5日—7日)
第四部分 真正的使命开始(1793年10月7日—11月11日)
第四十九章 迟到的答复(1793年10月7日—8日)
第五十章 一位文人大学士(1793年10月8日—10日)
第五十一章 天朝文书(1793年10月11日—15日)
第五十二章 劳动和日常生活(1793年10月17日—18日)
第五十三章 “破坏夷船”(1793年10月18日—20日)
第五十四章 “皇上对任何变化都表示怀疑”(1793年10月21日—23日)
第五十五章 无与伦比的邮政(1793年10月20日—24日)
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国人挨饿”(1793年10月24日—28日)
第五十七章 乾隆发怒(1793年10月28日—11月1日)
第五十八章 用公鸡祭河神的地方(1793年11月2日—6日)
第五十九章 苏州,中国的半个天堂(1793年11月7日)
第六十章 被出卖的未婚妻(1793年11月8日)
第六十一章 黑暗中的微光(1793年11月8日—11日)
第六十二章 “于严切之中,仍寓怀柔”(1793年11月11日—13日)
第五部分 峰回路转,希望复萌(1793年11月—1794年9月)
第六十三章 老传教士的遗嘱(1793年11月9日—10日)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内地(1793年11月14日—17日)
第六十五章 逆来顺受(1793年11月18日—20日)
第六十六章 一段旱路(1793年11月21日—22日)
第六十七章 “我国的造化”(1793年11月15日—72日)
第六十八章 一名官员当众遭受鞭答(1793年11月23日—27日)
第六十九章 旅行者的失望和幸福(1793年11月27日—12月4日)
第七十章 标志进步的火柴(1793年12月4日—6日)
第七十一章 南下广州(1793年12月6日—14日)
第七十二章 那里憎恨洋鬼子(1793年12月15日—18日)
第七十三章 广州(1793年12月19日—23日)
第七十四章 会合(1793年12月24日—1794年1月1日)
第七十五章 与外界联系的修士和奸商(1794年1月1日—8日)
第七十六章 后卫战(1793年12月29日—1794年1月13日)
第七十七章 明天的中国(1794年1月13日—15日)
第七十八章 中国人更兴旺发达……(1794年1月13日—2月1日)
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惊的军事同盟要求
第八十章 处于战争状态的海洋(1794年3月17日—9月6日)
第六部分 马戛尔尼之后的一系列不幸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恋中国的欧洲(1794年—1816年)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丢了脸的使团(1794年—1795年)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废的使团(1805年秋)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驱逐的使团(1816年—1817年)
第八十五章 圣赫勒拿岛上战俘的忠告(1817年6—7月)
第八十六章 鸦片换茶(1817年—1840年)
第八十七章 耀武扬威
第八十八章 内破裂(1850年—1911年)
结束语天文地理音乐钟与景泰蓝
附录

内容概要

阿兰·佩雷菲特,生于1925年。法兰西学院院士,学者,法国《费加罗报》编辑委员会主席,曾担任过七任部长,在法国政治界和学术界都颇有影响,属于法国传统上博学多才、思想敏锐、视野广阔的一类知识分子。


 停滞的帝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793年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是我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它极具戏剧性,又是华夏民族最痛苦历程的开始。1793年在西方的英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日不落帝国正冉冉升起。面对一个神秘且神圣的东方帝国,被伏尔泰等启蒙大师奉为道德政治文化典范的国度。商人们派出了浩大的使团,带着高科技的礼物和大英帝国的傲娇出发了,憧憬着一个巨大市场,做梦都会笑醒的节奏啊。本书全景的再现了使团来华,觐见和归途的整个过程,资料很广泛,包括使团人员的日记,和传教士的书信往来,官员的奏折,皇上的朱批,相关人员的回忆等等。可信度还是很高的。马嘎尔尼失败的直接后果是,中华帝国的形象在西方的崩溃,后续的几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抗战,内战,文革.....,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峡至今没有走完。而另一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一举成为世界领导者,并主导了现代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国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在了融入世界的道路上。对这一事件最直观的评价是,中国的傲慢让中国失去了一个和平转变的机会,反面的参考是60年后的日本面对“黑船事件”的选择,虽然是屈辱的接受了开放,日本发展和崛起却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但是,从1793年到1898年到百日维新中国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择,但是尾大不掉,我们一直在错误的路上狂奔。所以,1793年乾隆的选择是必然的,不存在别的可能。重商主义的英国文化,造就的是个人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而这个到现在的天朝都不能被普遍接受,乾隆和珅等看马嘎尔尼只是判断他是熟番还是生番阶段。有时候我们常常沉醉在历史剧,清宫剧,皇帝妃子,才子佳人,魏晋文人,会去怀念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其实历史的真相是,这2000多年来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一直是被压迫和奴役中的。马克思对殖民的最大误导就是,让人相信殖民地的不发达和灾难来自殖民者的盘剥,其实殖民地的不发达一直就存在,就如中国的不发达一直都在,只是大家被上层的浮华所蒙蔽了。清末的所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仅仅是西方列强用不平等的方式带来了平等精神,对于神圣天朝,生番们要平等?真是太不平等了!当代人享受的自由和财富,是传统中国不可能想象的。而当代国学粉们对传统中国的追寻很多是基于想象而不是事实。有时候会感叹自己活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好的时代,由衷的感谢重商主义,感谢科技进步。
  •     在想该给这篇书评起一个怎样的题目,突然就想起了Hayek的那本书。这是本老书,二十年前便引进了。观当年的学者言语,说道曾读过此书,自己便一直存了个念头就是找来看看。今年三联再版《停滞的帝国》,于是不费力地买来存读,这几天集中精力终于读完。作者佩雷菲特并不了解,说是在学界、政界均有建树并由其关心中国问题。第一个印象是:如果内容总体属实,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着实漂亮。中国的许许多多细节、使团成员的行动甚至心理活动书中都有叙述。这本书算是很详细地还原了1793马葛尔尼使团访清的全过程。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大概是西方人,料想佩雷菲特试图透过马格尔尼使团的眼睛剖析、展示清代的中国社会、政治风貌。对于清代中国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作者会特殊指明并附以他80年代访问中国过程中考察到的相应的变化(多是没有变化)。对每个片段作者均有一定分析,有力度,即使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感到有些观点是比较新鲜的。说说内容吧。马格尔尼访华似乎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人眼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给予其的关注远超过了我们自己。1793是一个典型的万历十五年式的年份,大的危机尚未形成但已经苗头初现。是时,中西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迁,中国的优势在迅速丧失,西方的力量在不断增强。在这个时刻二者的相遇是命运的必然。马格尔尼进行了半年多的访问,期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观察了中国的官场、观察了中国的城市、乡村、观察了中国的军队,把这个神秘对头的底细摸了个清楚。他对中国的印象由模糊到逐渐清晰,他的态度逐渐明确、底气逐渐坚强。这个庞然大物原来不过是只纸老虎。到最后马格尔尼甚至已经轻蔑到认为武力解决亦无不可,只需几艘现代化的战舰便可牢牢制住中国的海洋,他唯一的担心是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会拖住英国,从效益上看,划不来。他唯一的关切是经济利益,这是他出使的目的、是殖民战争的目的,这点与日本大不相同。在历史上,最吸引眼球的是:马格尔尼到底有没有下跪?书里给了解释。无论事实如何,我实在对他是否下跪的问题提不起兴趣。所谓的“礼"、所谓的天朝威严,约束自己便好,用在此处显得如此滑稽可笑。一个毫无国际视野、外交概念的封闭王朝向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毫无保留地秀着下限,这场聋子之间的对话无果无终,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最后,历史做出了裁决。我们的祖宗成了真正的笑柄。心中或许有这样一种期待,其实也是当时英国人心中的期待:当时的统治者如果可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接受新鲜的观念,做出改变,改变王朝对外封闭、对内禁锢的政策,该有多好。这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历史的惯性多么沉重,变革有多么艰难,我们的民族似乎命中注定要经过这二百多年的沉浮,命中注定要付出足够多的代价来清醒、团结、坚强。本书给我们的反思不必多说,尽是陈腔滥调。近代史上的教训是我们从小开始受的教育。大多数民族都既有过强大的时刻又有过蛰伏的岁月。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刻都是世界上最伟大民族。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看,十几年后,我们的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几十年后,我们将成为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到时方知,这二三百年的历史不过弹指一挥间,历史又一次轮回。它回来了。曾经因自负走向衰落,以后想来不会。心里唯一的担心是未来不要因自负而走向民粹、不要行霸道。高中讲动量会把碰撞分为三类: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类型不同,碰撞双方的结局完全不同。但所有的撞击都让原来静止的那个开始运动,甚至往往最终运动的更快。完全弹性碰撞的结果是反冲;非完全弹性碰撞的结果是并力向前;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结果是融合;1793年开始的这场两个世界的撞击结局未定、影响未定。撞击仍在进行。
  •     本书法文初版于1989年,我试着给它起一个通俗的名字:《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访清录》。这是鼎盛英国对神秘中国的首次尝试,试图达成双边贸易协议。但很显然,由于全方位的巨大差异和差距,马戛尔尼勋爵没能成功,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这本书写得非常细致,记录的事件详细到每天,大概是作者参考了大量当时使团成员日记及乾隆朝奏折的缘故(1.2万多页原始资料)。作者在引用史料的同时加以点评,揭示出深藏着的民族性格,我们很容易看出拒绝进步骄傲自大导致的恶果。不足之处要虚心学习,而不是回避问题实质。“尽管在许多民族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变态的迹象,但没有哪个国家比满族统治的中国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了。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来说,这种变态不仅表现为自视比他人优越,而且在生活中认为世上惟有他们才存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集体孤独症。”Tips:书有点厚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博学~~
  •     读的是mobi...今年认真读完的第一本书,读完发现生活中很多人的状态和两百多年前的人还是如此相近,或许这就是民族性的一种体现...天朝与外国的差别很多是扎根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即便是全球化,也不见得能让两个世界的人更好的懂对方,大小事上仍会出现各种碰撞和摩擦,甚至是鸡同鸭讲...只不过掌握了话语权的人总更倾向于宣布自己的正确性...作者总是不忘捎带脚黑一下老人家...
  •     当天下唯一最文明的国家遇到世界上最强大的的国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中国的近代以来的至今的历史就是答案。
  •     一个法国人站在中立的角度 在呈现中英双方就1793年那次会见的记录的同时提出了尖锐的提问。
  •     慢慢讀完了,外國人在敘述這段故事的過程中,漏出了各種微妙的嘲笑。
  •     冗长,马嘎尔尼出使的过程以天为单位呈现,巨细靡遗。可怜的是当时拒绝现代化体系的傲慢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再次复苏。
  •     详实有趣,乾隆和珅那段看笑了。
  •     自傲让华夏万年长存,也让满清几百年荣光荡然无存。
  •     刚开始看的时候嫌弃墨迹~再看看就觉得~擦~这说得我大天朝啊~真特么犀利~
  •     马嘎尔尼东游记。欧洲人对中国粉转黑的详细记录。各种小细节有意思,书很厚,略啰嗦。感觉讲这个事情压缩在300页内就够了。
  •     从外域的眼光看乾隆盛世,马戛尔尼访华后的一部著作,不过对于和珅,却是非常中肯的一个评价,还原了一个能臣和珅。
  •     帝国将永远停滞下去
  •     描述当年两国碰撞的具体过程~值得再读,毕竟只是太少,感悟不深
  •     上个月看完 一直想写点什么 结果写到一半写不动了 这书让我又重新思考了下几年前聚会中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侵略性国家?”也让我重新审视中学历史课本上“闭关锁国”这四个字 历史有闹剧悲剧喜剧乌龙剧 半推半就无知无觉也就过来了 真应了螺旋上升曲线前进那句话 我越来越相信28定律 2在推动上升前进 8大多都是一笔糊涂账 让历史更扑朔迷离 而那个10可能就是叶文洁了……
  •     看完刘半农先生《乾隆英使觐见记》后再看的,故步自封这个词可以概括许多,天朝上国的梦还没醒。
  •     开放中国不要再走上那条治与乱的无休止循环了!
  •     文笔不错、叙事性强。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帝国的自我封闭即意味着衰败的开始,中间的所谓盛世也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     无感觉。12
  •     18世纪末的英国不但自视为欧洲最强的国家,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怀着对中国古老文明的向往,一队战舰载着700人的使团和高科技礼物来到中国,想扩大对中国的贸易,这支使团没有在大海迷失,却被天朝几千年不变的礼俗击沉了,英国人失望而回,中国错过了机会,也一定会错过这个机会。
  •     真是傲慢与偏见,时代的悲剧已不可追悔,开放、多元、宽容、革新,非如此无以将老大帝国变为少年中国。国之大势,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以五步十步,尚可遥相呼应,对答通话,若百步千步,则不啻天壤之别,无从谈起,彼口中之上游美景美色,下游之人宁可知乎?
  •     看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总是感觉怪怪的,从《邓小平时代》到这本书可以看出外国人对于历史书籍的谨慎,各种殷实的史料。下一本该看《天朝的崩溃》,无缝对接!
  •     皇帝将其政权建立在少数人掌握知识、多数人愚昧无知的基础之上;这种统治艺术使群众永远愚昧无知,转而对少数掌握知识的人无限崇敬,使人民永远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尽管在许多民族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变态的迹象,但没有哪个国家比满族统治的中国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了。对于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来说,这种变态不仅表现为自视比他人优越,而且在生活中认为世上惟有他们才存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集体孤独症。
  •     作者为了突显他手里翔实的史料而写得太罗嗦了
  •     四星半吧
  •     天朝的不变性
  •     不错,很丰富
  •     很期待女性馆推荐栏里还有什么好书。
  •     此书篇幅不小,精华是根据现存中西史料整理出的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始末,尤其路上的遭遇与见闻,详尽至极,引人入胜,与今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从未离开,事实上,佩雷菲特进行了大量的古今对比,很多议论读来颇为尖锐,当然,有些也未免过苛了,此外他对中国落后原因的分析还是不够深入
  •     教科书里对于马嘎尔尼来华的介绍只有一句话,看这本书可以更全面了解一下。
  •     每个篇章总会顺带一笔黑老毛,总是黑的很精彩。不过英国人的观点在世界的角度上看是先进的,在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又略显片面。算是一本不错的书。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作者写实的内容把我亦带回那18世纪末的时期,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外国人一样来看看那个时候的我们。我们早已忘却的我们。翻译人员真的是把这本书转换为了中文,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是个外国人写的啦,很不错。
  •     随时忍俊不禁。偶尔的法国人调侃英国人,真是极富乐趣。在翔实史料基础上,观察和分析都很有洞见。
  •     1792年,马戛尔尼勋爵带着700人的豪华使团从英国出发,借着乾隆八十大寿的名义,来中国谈判,期望打开这个市场巨大的帝国大门。然而,西方人眼中已经没落的大清,不仅傲慢地拒绝了他们的全部建议,而且让这个新兴的海上霸主感到了难以置信的羞辱…和平谈判失败后,鸦片战争似乎只剩下时间的问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