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章节试读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807659136
作者:一行禅师
页数:408页

《佛陀传》的笔记-第308页

佛陀回答道:“陛下,你过着君主的生活,可能比较熟识政治和政界的人。因此,你当然认为自己看不出修行人的成就了。事实上,谁也很难在只有过一、两次面缘,便看得出那人是否已开悟的。要知道一个人修行的程度,是需要与他共同生活,细察他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与别人的交谈,才能了解他智慧、德行和果行的程度。”
“比丘们,你们所见所闻的,都只是片面的真相。如果你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实相,你们便会下一个歪曲的结论。一个修行人,应该抱着谦卑和开明的心态,要自知对事物未有全面的了解。我们要不停努力深入学习,才会有进步。一个大道上的行者一定要明白,执著自己的见解是绝对的真理,才是防碍我们证得真理的绊脚石。要在大道上有进展,两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谦卑与开明的心怀。”

《佛陀传》的笔记-第227页

一般有三個對我性的見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識都是我,這就是認為“蘊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但當我們說:“蘊非我”的時候,又墮入了第二個錯誤的見解,因為這便是相信我與蘊實乃獨立存在,而蘊只不過是我所擁有之物。這第二個錯誤見解,稱為“蘊異于我”。第三個錯誤見解,就是相信蘊中有我,我中有蘊,這便是所謂“蘊我互存其間”。修禪觀空,就是細觀五蘊,以能體悟它們非我、非屬於我和非與我互存其間。一旦破除了這三個妄見,我們便可以體驗到“萬法皆空”的實相真性。

《佛陀传》的笔记-第354页

向东方叩拜可以观想对父母的感恩;向南方叩拜可观想对师长的感恩;向西方时可以观想对妻儿的爱护;向北方时可以观想对朋友的关怀;向下方时可以观想对同事们的感谢;向上方时他可以观想对所以圣贤的景仰

《佛陀传》的笔记-第226页

佛陀又说:“一个比丘有五种需要。第一是同修道友的善知识。第二是有助比丘保持专念的戒律。第三是要有足够的机会研读教理。第四是精进修行。第五是能体解事物的慧力。后四样的需要都是有赖第一样条件的存在,那就是要有同修良伴。
“要降伏欲念,必须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至白骨化为尘土。
“要降伏瞋怒,必须修习观察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内瞋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导致我们瞋怒的人。
“要降伏贪欲,必须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
“要降伏散乱,必须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如果你能够时常修习此四种观想,你必定可以证得解脱和彻悟。”

《佛陀传》的笔记-第240页

行者需要时刻觉察自己身体、感受、心和心识所产生的物象,或法——四个专念或觉察的处所。
首先,行者要观察身体——他的气息;他行、立、坐、卧的四个体态;身体的活动,如前走、后退、看望、穿衣、吃、喝、如厕、说话和洗衣等;身体的不同部分,如毛发、牙齿、筋、骨、内脏、髓、肠、涎和汉等;构造身体的元素,如水分、空气和热能;以及身体从死去至骨骸成灰的坏灭过程。
观身之际,行者会觉察到身体细微之处。例如,吸气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吸入空气;呼气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在呼出空气;吸入空气使他平和安定时,行者也知道自己因吸入空气而令全身平和安定。步行时,行者知道自己在步行。坐着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坐着。在做身体的活动,如穿衣喝水时,行者知道自己在穿衣喝水。身体的观想,并不止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整体都可以。
在感受的观想上,行者要静思感受的生起、发展和退灭,又或那些感受是悦意、不悦意和两者都不是的。感受到来源,可以是身或心。当他感到牙痛时,行者察觉到他的感受,是从牙齿而来;当他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时,行者知道他自己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赞美,因而感到高兴。行者需要以深切察视来平静他的每种感受。之后,他才可以洞悉每种感受的来源。感受的观想,也不止是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的。
在心的观想上,行者静思他的精神境界的存在。贪求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贪求;没有贪求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在贪求。很激愤或渴睡时,行者知道自己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不是很激愤或渴睡时,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专注或散乱,他都知道自己是专注或散乱,不论他是心怀豁达、心胸狭窄、心性闭塞、心念集中还是大彻大悟,行者都立刻知道。如果没有体验到这些境界,行者也立即知晓。行者每刻都察觉到和确认到当下此刻所生起的精神境界。
在心物或法的观想上,行者先要细观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盖(欲念、嗔恶、渴睡、激动、怀疑)是否存在;合而为人的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六根和六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

《佛陀传》的笔记-第25页

只有那些互相爱护的人才一起共处,敌对的人是应该分开的

《佛陀传》的笔记-第250页 - 佛陀遭到诬陷

不公平的谴责,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你们不用觉得羞耻。只有当你们不继续精进修行、过清净的生活时,你们才应该真的感到羞愧。这次对我们的错误指控,散播之后便会止息。明天出外乞食时,如果还被问及此事,你们只需做简单的回答:“无论谁是凶手,他必定会受到应得的果报。”

《佛陀传》的笔记-第222页

罗睺罗,修习慈爱以降伏嗔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他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高兴产生的喜悦。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的看待。这是,因为那是。那是,因为这是。自我和其他没有分别。不要排斥一样而又去追求另一样。
罗睺罗,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如你修习它们,你一定会成为他人清新的生命力和快乐的泉源。”

《佛陀传》的笔记-第104页 - 初转法轮

佛陀平和地开始说,“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奇异是吧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至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佛陀传》的笔记-第383页 - 佛陀入灭

“如来”时常都提醒你有关一切法的无常性。有生,便有死;有起,便有灭;有聚,便有散。怎可能会有生而无死?有起而无灭?有聚而无散?

《佛陀传》的笔记-第253页

如果你修行觉悟之道,将来就是要面对最难受的痛苦,你也会一笑置之,你会懂得如何为现在和未来创造和平和喜悦

《佛陀传》的笔记-第156页

佛陀又微笑。“或许没有释迦族的人这样做过,但所有的比丘都是这样做的。父亲,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对我来说,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一个比丘是可以超越贫富的界限的。在我的道上,一切都是平等。每个人,无论他是怎样的贫穷,也都可以证得解脱和觉悟。乞食并没有把我的尊严降低。它只是认同所有人的本有尊严而已。”

《佛陀传》的笔记-第67页 - 開始獨自修行

他禪坐的時候,已經可以把念頭放下,甚至對過去和未來都全無牽掛。雖然他感到思想和執著的種子仍然存在,但他已達到一種平靜和喜悅的妙境。數星期后,悉達多的定境進展到連思想和執著的種子都化解了。跟著,他再進一步達到禪悅和非禪悅兩者皆亡的境界。他只覺得五樣感官的門道都已閉上,而他的心境就寂靜平和得像風平浪靜的湖水。……“空無邊處”的定境。這是自心和太虛合而為一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所有的法界現象都湛然不生,因而了悟到空虛乃萬法之源。……“空無邊處”與你的自心本體相同。它並非意識上產生的客體,而是意識本體,你現在需要體證“識無邊處”的境界了。……他體悟到自心實存在于宇宙每一法之中,雖然如此,他仍感到受壓于最深的悲憂煩惱。……回到你的茅舍去靜思萬法虛妄的性體吧。宇宙萬物皆是自心所造。我們的心乃萬法之源。色、聲、香、味以及觸感辨別的冷熱、軟硬等,全都唯心所造。它們的存在並非如我們一向想象的那樣。我們的意識就如畫師一般把萬事萬物描繪創造出來。一旦你達到“無所有處”的境界,你便已成功得道了。這就是了悟到自心以外一無所有的境界。
“木塊與石頭並非不入思想。死物本身就是思想。你必定要達至一個”想“與”非想“都不存在的意識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的定境了。……悉達多體驗到這個境界超越所有一般的意識境界。雖然這是一個非凡的勝境,但當他每次出定,依然發現沒有把生死的問題解決。
(苦行之後)他知道大徹大悟之門將會很快打開。他知道他已緊握這把妙匙——萬法都是互依而存及了無自性的真諦。

《佛陀传》的笔记-第300页 - 空的碗里满是空气

佛陀说:“阿难陀,世间是所有会变化和散灭的东西之总称。一切世法都丰在于十八界,六根、六尘和六识之内。你们都知道六种根本的感应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客体的外尘物象,就是色相、声音、香臭、甜苦等味、触碰之感和心生之物象。六种因为根尘接触而产生的意识,就是看见、听闻、嗅觉、味觉、触觉和心想意识。十八界之外,便没有世法。十八界之内的,全都落于生死、变化和散灭的范畴之中。因此,我说‘世间’是这些会变化散灭的物象的总称。”
佛陀说:“阿难陀,我说一切法皆空的意思,就是因为一切世法皆无自性。六根、六尘、或六识,都绝无个别独立的自体。”
“阿难陀,满面的意思,指满的一些东西;而空的意思,是指空无一些东西。‘满’与‘空’两字,本身没有独立的意思。”
  “你们细心想想,空,是空无一些东西,就如空无市集、水牛、村落和比丘。我们不可以说‘空’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满’也是一样的道理。满,永远都指满是一些东西,如满是市集、水牛、村落和比丘。‘满’也不是可以独立而存在的。目前,我们可以说讲堂是空无市集、水牛和村落。正如一切法,当我们说一切法皆满,它们满是什么呢?又如我们说一切法皆空,它们空无什么呢?”
  “比丘们,世法的空,意指空无恒常与不变的自性。这就是一切法皆空的意思。你们知道一切法都落在变化散灭之中。因此,它们便不可以说是有独立个别的自体。比丘们,‘空’的意思,是空无自性。”
  “比丘们,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具有恒常不变之性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都全没有自性。它们没有恒常不变之性。有自性,必需要具备恒常不变之性。去观想以能见到恒常不变之性的不存在,便是观空。”
-----------------------------------------------------
阿难陀说:“一切无法无我体自性,这点我是明白的。但,世尊,世法其实存在吗?”
佛陀悄悄的垂望他身前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的一碗水。他指着那碗水,问阿难陀说:“阿难陀,你会说这碗里是满还是空?”
  “世尊,这碗里满是水。”
  “阿难陀,拿这碗到外面,把水全倒去。”
  阿难陀尊者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他回来时,把空碗放回桌上。佛陀拿起碗来倒持着。他问道:“阿难陛,现在,这碗里是满还是空?”
  “世尊,现在不满了。它现在是空的。”
  “阿难陀,你是否肯定这碗是空?”
  “肯定了,世尊,我肯定这碗是空?”
  “阿难陀,这碗已不再满是水,但它却满是空气。你已以又忘记了!‘空’指空无什么,‘满’指满是什么。现在的情形,碗里是空无水,但满是空气。”
  “我现在明白了。”
  “很好。阿难陀,这碗可以是空或满。但当然,是空是满,都先要有这碗啊。没有碗,便也不会有空或满。法讲堂也一样。要说它是空是满,首先就要有那讲堂的存在。”
  “啊!”比丘们都突然齐声低叹。

阿难陀尊者合掌说道:“世尊,那么,世法实在是有的。法是真实的。”
  佛陀微笑。“阿难陀,不要被字眼作弄。如果世法是空无自性的现象,它们的存在,便不是一般意识中的存在了。它们的所谓存在,仍然存着‘空’的含意。”
----------------------------------------------------------

“阿难陀,我们已经说过空和满的碗。我们也说过空和满的讲堂。我又约略谈过空义。让我多谈一些关于‘满’。”
  “虽然我们刚才都同意桌上的碗是空无滴水。但如果我们看深入一点,会发觉这不是尽真的。”
  佛陀把碗拿在手中,望着阿难陀。“阿难陀,在形成这个碗的错综交集原素中,你见到有水的存在吗?”
  “我见到,世尊。没有水,陶匠便没法搓成陶土来造成碗。”
  “正是,阿难陀。虽然我们曾说碗是空的,但看深一层,我们可以看到碗里实有水的存在。碗的存在,有赖水的存在。阿难陀,你又可以见到碗里有火的存在吗?”
  “可以,世尊。造碗的过程,是需要火来完成的。看深入一点,我见到火和热力的存在。”
  “你还见到什么?”
  “我见到空气。没有空气,火便没法燃烧,而且陶匠也没法生存。我见到陶匠那工巧技熟的一双手。我见到他的意识。我见到烧陶瓷的烘炉,和炉里堆着的柴薪。我见到那些木所来自的树。我见以领树木生长的雨水、阳光和泥土。世尊,我可以见到令这碗生起的千万相互切入的原素。”
”好极了,阿难陀!观想这碗,便可以见到导致它存在的所有互依的原素。阿难陀,这些原素,是在碗内和碗外都存在着的。你的觉察,也是其中之一。假若你把热力回归太阳那里,把陶土回归大地,把水回归河里,把陶匠回归他的父母处,又把柴木回归林树,那碗还会存在吗?”
  “世尊,那碗不能再存在了。如果你把所有的原素都回归它们的本源,碗是不能再存的。”
  “阿难陀,观照缘生之法,我们便知道碗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只可以与其他一切法互依而存。一切法都是互相依赖以生死存亡。一法的存在,代表着所有法的存在。一切法的存在,代表着一法的存在。阿难陀,这就是相互切入和相即的原理。”
  “阿难陀,相互切入的意思,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我们看见碗时,可以见到陶匠,看见陶匠时,又可以见到碗。相间存在的意思,是‘此是彼’,‘彼是此’。例如,浪花就是水,而水也就是浪花。阿难陀,讲堂里目前没有市集、水牛、或村落。但这只是从一个角度而言。实际上,没有市集、水牛、或村落,这讲堂也不会存在。因此,阿难陀,当你望着这空无一物的讲堂时,你应该可以见到市集、水牛和和村落的存在。没有‘此’,便没有‘彼’。‘空’的真义,就是‘此是因彼是’。”
比丘们都在全然的静默中聆听着。佛陀的说话,给他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过了一会,佛陀又再拿起那空碗,说道:“比丘们,这碗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在这里,是有赖所有其他非碗的存在物,如泥土、水、火、空气、陶匠等等所至的。一切世法也如是。每一法都与其他法相互而存。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循着相间切入和相间存在的原理。
  “比丘们,深入细看这碗,你们便可以见到整个宇宙。这碗里含藏着整个宇宙。只有一样东西是这碗所空缺的。那就是个别独立的自性。个别独立的自性又是什么?它是全不倚靠其他原素而可以独立存在的自体。没有一法是不倚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没有一法具备着独立的自体。这就是‘空’的义理。‘空’是指空无自性。”
“比丘们,让我重述一遍以使你们易于记忆。此是,故彼是。一切世法都是互依而存。因此,一切法皆空。‘空’之义,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和个体。”
----------------------------------------------------------------
阿难陀,邪见之中,有两种见解是最容易使人陷入缠网的。那就是‘存在’和非存在‘的见解。前者认定万物都有恒常独立的自性。后都有认定所有一切都是幻象。如果你们偏信其一,都是没有见到实相真理。
恒常与虚幻这两种邪见都是太极端的。缘起之法的超越了这两种极端,落于中道。
“阿难陀,不单只‘存在’与‘不存在’是空,生与死也是空。它们都只是意念而已。”
  阿难陀尊才问道:“世尊,若然生死都是空,那你又为何常说世法无常,不停在生在来灭?”
  “阿难陀,在相对的意念上而言,我们才说世法不停在生灭。但从绝对的角度而言,一切法性当然就是无生灭了。”
  “请世尊你详释。”
  “阿难陀,就拿你种在法讲堂前的菩提树作例子吧。它何时出生?”
  “世尊,它是四年前,种子发芽那一刹出生的。”
  “阿难陀,在那一刻之前,菩提树并不在存在。”
“那你的意思是指菩提树从无而生起?有‘法’是可以从无而生起的吗?”
  阿难陀默然不语。
  佛陀继续说:“阿难陀,宇宙里没有一切法是从无而生起的。没有种子,就不会有菩提树的存在,有赖它的种子。树就是种子的延续。在种子未生根之前,菩提树已经存于种子之内。法已存在,又何需出生?菩提树的本性本来无生。”
  佛陀问阿难陀:“种子生根入土之后,种子有死去吗?”
  “有,世尊,种子死去以能生树。”
  “阿难陀,种子没有死去。死的意思,是从‘存在’进入‘不存在’。宇宙中那有一法会从‘存在’进入‘不存在’?一片树叶、一粒微尘、一丝烧香的烟,没有一样是会由‘存在’进入‘不存在’的。这些法都只有转化为另一些法罢了。那菩提种子也是一样。种子没有死。它只是转化为树。种子和树,都无生无死。阿难陀,那种子和那树、你、我、比丘、讲堂、一片树叶、一粒微尘、一丝烧香的烟,全都无生无死。”
  “阿难陀,一切法都无生无死。生与死都只是心识意念。一切法都非空非满、非成非坏、非垢非净、非增非减、非来非去、非一非多。这所有都只是意念。观照万法的空性,我们才可以超越所有分别的意念,而体证万物的真性。”
阿难陀,万物的真性,就是非满非空、非生非死、非聚非散。就是基于这种真性,世间的生与死、满与空、聚与散才生起。如果不是这样,又怎能出离生死、满空和聚散呢?”

“比丘们,观照一切法的空性是很微妙的。它能使你们从恐惧、忧虑和苦恼中解脱出来。它能帮助你们超越生死的世界。你们应全然投入于这种观照的修行中。”

《佛陀传》的笔记-第283页

佛陀对他们宣说解脱之道。他告诉他们开悟的三次第一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佛陀又讲解怎样观因缘互生法以破除恒常和独立个体的妄见。观想缘起,可以帮助我们断除贪、瞋、痴,因而达致解脱、平和、兴喜悦。
当你们看到一片树叶或一滴雨点时,观想所有令这块叶和这点雨可以存在的远因近缘。你们必需知道这世界,是千丝万缕的因缘所互相牵引,交织而成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任何生灭之法,都是与其他所有的生灭之法相连。一中含多,多中含一。没有一,便没有多。没有多,便没有一。这就是缘起法的奥义。如果你们洞悉万法的性体,你们便可以超越生死所引起的所有烦恼。这样,你们才可以冲破生死的巨轮。”
  “比丘们,缘生法的连锁关系有很多层次,大致可以为四类,主因之正缘、增上之助缘、相续无间之行缘、和心生物象之攀缘。”
  “主因是世法现象生起的必需要条件。例如,一粒米,就是一棵稻米的主因。帮助增加这粒米生长成稻的种种因素,就是助缘。在这个例子里,这些助缘包括了阳光、雨水、泥土等。”
  “相续无间的行缘,是导致物象生起的过程中,潜伏进行着每刻微细因缘相续的因素。没有这不断进行着的过程,又或过程中受到干扰而中断的话,稻便生不成了。所有提及的物象世法,都其实是心识所产生的所也就是世法生起的基本因素之一。”
在数日后的一个研法会上,摩诃迦叶尊者提醒僧众,说佛陀已曾多次宣讲缘起之法,因而此法可被视为正觉之道的核心教理。他又重申佛陀曾以一撮芦苇来比喻缘起法。佛陀当时说过,世法的存在,并非因为有个创物主,而是因缘而生的。无明引致起心动念,而这些行念又再复产生无明,正如芦苇相互倚傍而立。一枝芦苇倒下,其他的就都相应而堕。这是宇宙万象的真相,多从一生,一从多起。我们观察得够深入,便可见到一中有多,多中含一。
-----------------------
“信众们,觉悟之道的宣讲,就正如狮子吼!邪说为之震惊。当无常、无我、和缘起法被宣说时,一向从无明和昏惑中找寻安稳的人天众生,都立时醒觉起来。一个人见到耀目的真理时,他会惊叹:‘长久以我们都抱着危险的妄见,以无常为常,又以为有个独立的我。我们误当苦恼为享乐,视短暂作永恒。我们又错认假的,以为是真。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扯下迷惑颠倒的妄见之墙了。’”
“信众们,一般人很容易堕入四种陷井。第一种是对感官之欲的执取不舍。第二种是对狭见的执着。第三种是对正法的怀疑。第四种是有‘我’之妄见。觉悟之道帮助我们不堕入这些陷井。”

《佛陀传》的笔记-第229页

不要追逐过去。
不要迷失于未来。
过去的不在。
未来的未来。
彻视生命的当下
此时此处,
行此道者
安稳自主。
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哪有商讨之宜?
智者称赞那些
日与夜
专注生活的人
为“更殊胜之独处者”

《佛陀传》的笔记-第129页 - 十大弟子

一个醒觉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体性。因此,一个醒觉的人是不会被虚幻,恐惧,嗔怒和欲望所缠绕。一个醒觉的人是个自由的人,心里充满和平和喜悦,爱和谅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都可以成为佛陀。佛性就是觉醒和超越所有愚痴无明的本能。如果我们都修习察觉之道,我们的佛性会一天比一天明亮。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与喜悦。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心内寻找我们的佛性。

《佛陀传》的笔记-第288页 - 舍利弗之吼

那是不对的,阿难陀。每次遇到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气馁,我们应该在苦难中把问题解决。阿难陀,如果我们实践平等心,我们便不应被羞辱毁谤所困扰。毁谤羞辱我们的人,是伤害不了我们的,到头来只会伤害他们自己。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上天不会为之气结,涎沫也只会跌落在吐涎的人的脸上。

《佛陀传》的笔记-第83页

见到所有现象的互依性,悉达多了悟到了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根本没有个别独立的体性。他明白到互依性和无我这两个原理,就是开启解脱之门的锁匙。薄薄的云在天空中飘浮而过,替透光的毕波罗树业扫上了白色的背景。或许这晚,白云会遇到冷锋而变成雨水。云是一种现象;而又是另一种。云也是无生无灭的。乔答摩想,如果白云明白这个道理,当它变为雨水落在高山、森林和稻田的时候,它肯定会欢欣的歌唱起来。
  燃亮了他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的川流,悉达多现在明白到无常与无我就是生命的必需条件。没有无常和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法生长和发展。就如一粒米如果不是无常和无我,它就不会生长成稻。如果云不是无常无我,它就不会变成雨水。如果不是无常性和无自性,一个小孩就不会长大成人。“因此,”他想:”授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无我。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想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

《佛陀传》的笔记-第299页

如果生死轮转无始无终,我们又如何跳出轮转呢?
生和死也都只是无明所生的意念。超越了生与死和始与终的念头,便是超越了这个了无止境的轮转。
无自性:个别独立的自性是什么?它是全不依靠其他元素而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没有一法是不依靠其他法而存在的,没有一法具备独立的自体。这就是“空”的义理,就是指无自性。同样五蕴互依互存,因此五蕴皆空。
波浪起伏,海水依然。虽然波浪升起后又成为过去,但如果它们明白它们是水,他们便可超越生死的概念。那时,他们便不再担忧,惧怕或因生死而苦恼。

《佛陀传》的笔记-第304页

人的基本元素是五蘊。色相不含藏自體,因為色相不能獨立存在。色相之內, 有受、想、行、識。感受中有色、想、行、識。其他三蘊,也是同一原理。沒有一蘊是具有個別自體的,五蘊互相依存。因此,五蘊皆空。
六根、六塵和六識也全都是空的。每一根、塵、識都有賴其他的根、塵、識才能存在,沒有一根、一塵、一識是有獨立個別的自性的。
此是,故彼是,一切世法都是互依而存。因此,一切法皆空。“空”之義,是指空無獨立的自性和個體。

《佛陀传》的笔记-第352页

“就如同一个患了麻风病的人,他被迫在森林里独处。他因皮肉溃烂而日夜受着疼痛的折磨。他于是掘坑燃火,站在火坑上由得皮肉烧焦,以能使疼痛短暂消除。这便是他唯一可以感到比较舒适的方法。像奇迹一般,几年后病症竟然暂退,可以回到村中过正常的生活。一天,他在森林里见到一群有麻风的人,一如他从前一般,在灼烧他们的身体和手脚。他非常同情他们,因为他现在了解到,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忍受这般火灼的。如果现在有人要把他拉进火里,他必定会极力反抗。他了解到他曾以为是舒适的感觉,实在是一个健康正常人痛苦的源头。”
佛陀说:“欲乐就是火坑。它只会给有病的人带来快乐。一个健康的人是会退避欲之火的。”
佛陀解说,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快乐就是觉察着现刻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着和忧惧。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现刻正发生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而却丝毫没有被它们系缚着。明白了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必然。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首先,不要为了金钱而过分沉迷于工作,以致影响目前的家庭幸福。你和你家人的快乐是首要的。一个体谅的目光、一个衷心接受对方的微笑、一句关怀的话、分享着温馨和专注的一顿晚餐,这全都可以为现在这刻创造快乐。培养对当下、此刻的觉察,可以避免令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受到痛苦。你对别人的目光、你的微笑、以及对别人关怀的表现,全都可以创造快乐。正直的快乐,并不是靠财富与名气得来的。”
佛陀告诉他说:“叩拜是一种可以为现在和未来增长快乐的修行。”他告诉私伽罗向东方叩拜的时候,可以观想对父母亲的感恩。他向南方叩拜时,可以观想对师长的感恩。向西方时,可以观想对妻儿的爱护。向北方时,可以观想对朋友的关怀。向下方时,可以观想对同事们的感谢。向上方时,他可以观想对所有圣贤的景仰。

佛陀继续他的开示: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1、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跌入堕落之途。
2、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3、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4、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5、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6、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7、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8、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9、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根本。
10、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佛陀传》的笔记-第222页

修习慈爱以降伏嗔怒,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修习欢喜心以降伏怨恨,这是替人家的成功和幸福而产生的喜悦。修习能舍心以降伏偏执,舍心是对一切事物平等开怀地看待。

《佛陀传》的笔记-第226页

要降服欲念,必須修習觀想死尸。深深洞視身體腐爛的九個階段,從氣息停止至白骨化為塵土。
要降服嗔怒,必須修習觀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們明了自己心內嗔怒的起因,以及那些導致我們嗔怒的人。
要降服貪慾,必須修習觀想無常。這樣的觀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萬象的真相。
要降服散亂,必須修習觀想氣息的呼吸。
如果你能夠時常修習此四種觀想,你必定可以證得解脫和徹悟。

《佛陀传》的笔记-第130页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陀传》的笔记-第67页

他禅坐de时候,已能够把念头放下,甚至对过去和未来都全无牵挂。虽然他感到思想和执着的种子仍然存在,但他已达到一种平静和喜悦的妙境。

《佛陀传》的笔记-第199页

我已清楚看见生命的无常,又知道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快乐,是不能让自己迷失于欲乐之中的。幸福是从简朴自由的生活而得

《佛陀传》的笔记-第148页

佛陀温柔地说:“一个人一旦被某些学说教条绊着,便失去了全部自由。如果一个人偏执着自己所信的才是唯一的真理,他便会认为所有其他的都是邪见。纷争与冲突全都由狭窄的眼光和见解产生。它们可以无止境的扩大,浪费宝贵的时间甚至导致战争。对见解的执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被狭见捆绑着的人是无法把真理之门打开的。”
“我所教的并不是什么学说或哲理。它不是理论的推断或思考上的假想。它不像某些哲学理论般,试图探讨宇宙的基本原索是地、水、火、风、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无限、短暂还是永恒。一切思想上对真理的揣测和推究,都像围着圆盆边爬行的蚂蚁永远都去不到任何地方。我所说教的,不是哲学。它是实证经验的结果。你是可以亲自从你自己的经验中证实的。我说所有一切都无常和无分别的自体。这些都是我亲证的。你们也同样可以。我说万物都是以其他的事物为条件而生起、住世和坏灭。没有任何的事物是从单一的本源而产生。我是亲证道个真理的,你们也可以做得到。我的目的并不是要解释宇宙,而是要帮助带导其他人直接体验实相。文字语言不能解释实相。只有亲身的体验才可使我们看到实相的真面目。”
虽然我所教的并非理论学说,但难免仍会有人这样想的。我要清楚的道明,我所教的是体验实相的方法,而不是实相本身。这个道理正如指着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聪明的人会利用手指来使自己看到月亮。一个误认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远都看不见真正的月亮。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法,不是应该对它执着或崇拜的。我所教的就像一只用来渡河的木筏。只有一个愚人才会到了彼岸,解脱之岸,还背着木筏到处走的。
佛陀说:“感受有三种喜欢、不喜欢、和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体会。感受一如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般有生有灭。我教的方法,是要深切体悟自己感受的来源和性质,不论它是好受的、不好受的、或两样都不是的。当你见到感受的来源,你便会了解它的性质。你会发觉感受不是恒常的,而你便逐渐不会再被它的起灭所扰动。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将不正确的见解铲除,痛苦便自然终止。错误的见解使人把不恒常的当作恒常。无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本源。我们修行察觉之道以摆脱无明。一个人要彻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它的真性。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供奉来破除无明的。

《佛陀传》的笔记-第101页

精致的插图

《佛陀传》的笔记-第151页

阿摩巴离也是直接望着佛陀的眼睛。从没有人像佛陀这样望过她。在她的记忆中,所有男人见到她都会感到不大自然或对她生起欲念。但佛陀的目光,就如他在望着一片云、一条河或一朵花。她似乎觉得佛陀可以看到她心里深处在想什么。
佛陀对她温和地说:“美丽的生和灭,正如其他现象一样。只有从禅定中得来的平和、喜悦和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阿摩巴离,你要珍惜生命剩下来的每一刻。不要让自己迷失在不察觉或无意义的娱乐中。这是十分重要的。“
他答道:“比丘们,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一个艺术家的眼中,什么都可以被认为是美丽,什么也都可以被视为丑陋。一条河、一片云、一片叶、一朵花、一线阳光或一个金黄色的下午,全都具备不同的美。我们身旁的金竹也非常美丽。
“比丘们,当你们已因看透而得道,你们会看到美的依然是美,丑的也仍然是丑。但因你们都已证得解脱,你们便不会被系于它们任何一样。当一个解脱了的人看美,他也同时会看到其中包含着不美的部分。这个人会明白到一切的无常和空性,包括了一切美的和丑的。因此,他不会被美所迷,也不会抗拒丑陋。

《佛陀传》的笔记-第321页

“阿耨楼陀,如果你想见到莲花的真髓,必先从平常认为是非莲花的东西里见到莲花。这些东西包括太阳、池水、云、泥土和热力等。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撕破狭见的罗网,这分别心所形成的生、死、这里、那里、存在、非存在、垢、净、增、减等牢狱。要能见到乔答摩,也是同一道理。那些苦行者的四个概念,存在,不存在、同时存在和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都是蜘蛛网中的蜘蛛网,永远都不能抓持住实相的巨鸟。”
“阿耨楼陀,实相并不是文字言语或意念知识所能表达得到的。只有禅定所生的智慧,才可以使我们确认到实相的真髓。阿耨楼陀,一个从未尝过芒果的人,你是没法可以用言语来表达芒果的真正味儿,让他知道是怎样的。我们只有从亲自的体验,才可以掌握到真象。这也是我时常劝比丘们不要在理论上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应多实习彻观一切的原因。”

《佛陀传》的笔记-第150页

我要教的方法,是要深切体悟自己感受的来源和性质,不论他是好受的,不好受的或两样都不是。当你见到感受的来源,你便会了解他的性质。你会发觉感受不是恒常的,而你便逐渐不会再被他的起灭所扰动。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于对实相的错误见解。将不正确的见解铲除,痛苦便自然终止。一个人要彻底看清事物才能洞悉他的真性。一个人是不可能靠念经和供奉而铲除无明的。

《佛陀传》的笔记-第92页 - 對橘子的專注,是一種修行

一個修習專念的人可以從橘子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個留心察覺的人可以看到那棵橘樹、春天時橘樹的花朵,和滋養橘子的陽光和雨水。細看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萬樣導致橘子產生的東西。看著橘子,一個修習專注的人能看到宇宙間的奧妙和萬事萬物的相互關係。……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一個小時都活在專注覺察之中,信念永遠只投入目前這一刻。與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大意糊塗。如果是這樣活著,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活著的。我們沒有全面去經驗生命,因為我們的身和心都沒有投入此時此處。
93
生活得專注留心是要活在當下的一刻。你需要知道自己的身心有什麼在發生著,又要同時覺察到自己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你應該直接與生活接觸。如果你繼續這樣生活下去,你對你自己和你的環境都會很了解明白。了解與明白會引致容忍和愛心產生。當每個人都了解別人時,所有的人便都會互相包容,互相愛護。那時候,這個世界就再不會有那麼多痛苦了。

《佛陀传》的笔记-第222页

淨身法留心呼吸,吸氣的時候,你要察覺到了你在吸入氣息,忽地時候,你要察覺到你的呼出氣息。在練習呼吸的時候,集中你的新店在你的氣息上。這樣胡思亂想便會終止氣息,忽地時候,你要察覺到你的呼出氣息。在練習呼吸的時候,集中你的新店在你的氣息上。這樣胡思亂想便會終止,而是你的心投入專注之中。當你察覺你的呼吸,你便會專注。在專注中你就不會散亂。就在一呼一吸之間,你便證得醒覺。這種醒覺,就是潛藏在每一個眾生之內的佛性。
呼入的氣息短,你便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氣息,呼出的氣息長,你便要知道自己在乎出長的氣息。你要全面地察覺每一口氣息。專注的關息可以幫助你得定。有了禪定,你便可以洞察自己的身體,感受,心和心物的真性。

《佛陀传》的笔记-第52页

他知道宗教的探索并不只限于研读圣典,而是要兼顾禅坐静思的修习,才能达到心智的解脱和释放。

《佛陀传》的笔记-第247页

恶念才是最严重的罪行

《佛陀传》的笔记-第190页

我們的愛,是應該給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平和和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愛存在戰友的事情,我們便沒可能給他們帶來平和快樂。相反我們只會令他們被困。這種愛不愛是一種牢獄。等我們所愛的人在無法覺得快樂時,他們便會想辦法釋放自己,以重獲自由。這種愛一會因而逐漸變為憎恨。假使你想你所愛的人快樂,你定要去學習瞭解他們的苦惱期望。當你瞭解他們,你便可以幫助他們紓解苦惱和達成願望。這才是真愛。
如果你但是要他們跟隨你的意願而忽略了他們的需要,這便絕不是真愛。這只是佔有和支配別人的慾望,以及試圖滿足自己需要的錯誤途徑。

《佛陀传》的笔记-第123页 - 世法燃燒

觀想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這五條川流里,沒有恆常之性。獨立個體也是虛幻不實的。
……痛苦的主因是無明,又即對世間實現的錯誤見解。認為非恆常的是恆常就是無明。認為無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無明。貪慾、嗔恚、嫉妒以及無數的苦惱都是由無明升起。解脫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體會萬法的無常、無自性和互因互緣的關係。這才是消除無明之道。擺脫了無明,痛苦也就被超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解脫本身根本沒有必要有自我的個體。

《佛陀传》的笔记-第83页

接受生命就是接受无常无我。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巧上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物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里解脱出来。
无常无我,即所有物质存在不拘泥于形式。云可以变成雨,小孩会变成大人。
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
??如何锻炼念念留心观察??
正道: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

《佛陀传》的笔记-第298页

由于能深切了解,一个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搥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地观察他的感受,而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受制于这种感受。这样痛苦便不能缠缚他。当他有痛苦时,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但他没有失去平和镇定,没有担忧,没有畏惧,更没有怨言。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体上的,而不是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

《佛陀传》的笔记-第244页

大海虽无边,回头却是岸

《佛陀传》的笔记-第315页

“比丘们,一些法理的特征,可以成为正法的印志。我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他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
“比丘们,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你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缘而生。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因此,‘空’的性体就是互依。”
“比丘们,观察万法的互依性,便能体会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内,以及一法之中含藏万法之理。脱离一法,便了无他法。观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观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你们会发觉没有一法一蕴是可以独立而存的。它们全都互相依赖以能存在。当你们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你们便不会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们这时便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着、分别和偏见。观照空性,就如开启了自由的第一扇门。‘空’是第一解脱门。”
“比丘们,第二法印是‘无相’。‘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比丘们,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存。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你们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象显露无遗,而蛇的景象便顿然消失。”
“比丘们,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相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的范畴之内。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你们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头。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比丘们,第三法印是‘无愿无求’。‘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为什么?一般人通常会尽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许多人都想逃离贫困,追逐富贵。修道者则会抗拒生死,以能获得解脱。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间存在着,相互而通,那我们又怎可能舍此逐彼?生死之内有涅盘不是个别的实体。如果你们排斥生死以逐涅盘,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还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无相’与‘空’性。观想‘无愿无求’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解脱和觉悟不是存在于你们本身之外。我们只需要张开眼睛,便可以看到我们本身就是解脱与觉悟。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潜藏着圆满觉悟之性。不要向外寻找。如果你们用觉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们便会立刻体证觉悟。比丘们,世间的一切,包括涅盘与解脱,都是离不开你的心意识而成立的。别再往别处寻找了。心意识所产生的物象,是离不开心想意识而存的。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罗门、涅盘和解脱。这就是‘无愿无求’的意思。你们自己,就是你们要找的东西。‘无愿无求’这妙门,可以带领你们达到自由。这就是第三解脱门。”

《佛陀传》的笔记-第60页

虽然我离开了,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我对你的爱仍会始终一样,不会变更。瞿夷,我是不会停止去爱你的。有了这份共识,你便一定经得起我们的分离。

《佛陀传》的笔记-第131页

此是因彼是,此生因彼生,此非因彼非,此灭因彼灭

《佛陀传》的笔记-第354页

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第一,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堕落;
第二,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第三,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第四,腾出时间关心父母妻儿;
第五,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第六,尽量找机会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第七,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第八,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第九,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第十,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佛陀传》的笔记-第227页

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即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的给罗睺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睺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某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的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
比丘们,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生活在当下一刻的。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居住,独处而不专注于当下这刻,反而徘徊在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独处了。”
------------------------------------------------------------
佛陀开始说话,“各位朋友,这朵花是奇妙的实相。当我把它在你们面前展示,你们都有机会体验它。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摩诃迦叶是因为与花朵达到接触,才会先你们而笑。你们的心内不停地有障碍,便一直都不能与花朵达到接触。你们之中有人会问:‘为何乔答摩要举起那朵花?他这样做有何用意?’假如你有这些念头在心中,你便不能真正体验这朵花。
“朋友们,在念头之中失却了自己,是会防碍我们与生命真正接触的。如果你被担忧、懊恼、焦虑、瞋怒或嫉妒所操纵,你便会失去与生命美好神奇接触的机会。
“朋友们,我手中的莲花,只对那些活在当下的人而言,才是真实的。如果你不回到此刻,对你来说,这朵花实不存在。有些人可以走过一林的檀香树,而一棵檀香树也看不见。生命虽然是充满苦恼,但也同时满载奇珍。你们要留心察觉,然后才会发现生命里的痛苦和美妙。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自己迷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与生命的每刻都直接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至迷失于欲望、瞋怒和贪爱之中,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

《佛陀传》的笔记-第70页

生命无常,疾病和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被贪婪愤怒憎恨情欲嫉妒和骄傲的煎熬而引起的火焰,在我心中持续燃烧。只有当我寻的大道才能令众生得到解脱。

《佛陀传》的笔记-第92页

留心吃橘子的意思,就是要吃他是真正的與橘子接觸與溝通,你的心沒有思念著昨天或者明天,只是全神贯注地投入这一刻,这是那橘子才真正存在。生活得练练流行关注,就是要活在当下,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刻处。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把每一个小时都活在专注观察之中,心念永远只投入目前这一时刻。了解与明白会引致容忍和爱心的产生。一个留心专注生活的人,永远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这样的人可以防止自己的思想,说话和行为令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世上有四种真理,他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失消灭之道。又称为四圣谛。
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怒嫉妒担忧忧愁和恐惧都是痛苦。和亲爱的人生里是痛苦。我憎恨的人在一起是痛苦。对五蕴的执着和欲望都是痛苦。
第二圣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见生命的真相,因为往往被困在欲望晨露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
第三圣谛是痛苦的破灭。自然界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痛苦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
第4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用心专注是他的及时。修习念念专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到了悟,跟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陀传》的笔记-第226页

要降伏欲念,必须修习观想死尸。深深洞视身体腐烂的九个阶段,从气息停止到白骨化为尘土。
要降伏嗔怒,必须修习观想慈悲。慈悲可以使我们明了自己心的嗔怒的起因,以及导致我们嗔怒的人。
要降伏贪欲,必须修习观想无常。这样的观想可以燃亮生死以至万象的真相。
要要降伏散乱,必须修习观想气息的呼吸。

《佛陀传》的笔记-第162页

佛陀说教四圣谛: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导致痛苦消灭之逍。他申说:“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找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作的,都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瞋罣、愤怒、多疑、嫉妒和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缺乏觉察。你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你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向神祗祷告是帮不了你们重获自由的。你们必需看清楚你们的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你才可以不为它所缠缚。
“有人对你发怒,你当然也可还以对他发怒。但这只会增加痛苦。如果你是行觉察之道,你便不会以发怒作反应。你会把心平定下来,去寻求那人对你发怒的原因。经深切的察思,你一定可以找到那人恼怒的因由。假如你所发现的,是与你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你一定会愿意承担令他恼怒的责任。如果你发觉自己没错,你便应该尝试找出他对你误会的原因。这样,你才可以帮助他去明白你真正的本怀,而避免再令大家增加痛苦。”
“王上和所有贵宾!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在觉察之道上,我们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我们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至平和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因而使我们在生活上可做到更加察觉和专注。”
  
“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解。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戒、定、慧就是导至解脱之道。”
“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觉。当我们破了无明,那无限平和、喜悦、解放以至涅盘的境界便会显现。涅盘就是去除贪、瞋、痴。它是平和、喜悦和自由出现。各位来宾,找点时间去细望一缕清泉或一线晨光。你可经验到平和、喜悦和自自吗?如果你仍是被困于忧恼哀伤的牢狱之中,你便没可能经验到宇宙的奥妙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我所发现的消除忧悲苦恼之道,是需要去深深体会这些痛苦的真性。我曾与很多其他的人分享此道,而他们也都可以替自己成功的找到此道。”


 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