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比较语法》章节试读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0
ISBN:9787534332203
作者:赵博源
页数:632页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13页

第四節 日漢語吸收外來詞的不同方式
日語所吸收的外來詞是大量存在的,僅從以上所舉例子可以看出,日本人原先吸收外來詞所採取的形式是譯成漢字,再根據漢字來決定其讀音,少量使用訓讀,大量則是使用音讀,但無論訓讀抑或音讀,都能體現詞義的“形”和“聲”,給予讀者以實感和想像。日語吸收外來詞時,還創造過一些漢語中所沒有的漢字,如“腺”、“癌”、“吋”、“糎”、“噸”等,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應該說,如此吸收外來詞彙,充分體現了日本人民卓越的創造材質。日語中的這些外來詞,分佈在人文科學和自認科學的眾多領域,不但豐富了現代日語本身的詞彙,而且早已為現代漢語所吸收並消化(現在祗有“吋”、“糎”等極少數已不用,“噸”在大陸已簡化為“吨”),以致許多中國人並不瞭解這些名詞是漢語從日語吸收的外來詞。正如漢語詞彙對日語所作的貢獻不能磨滅一樣,日語詞彙對漢語所作的貢獻也是不能磨滅的。
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四十多年間,日語吸收外來詞卻一反過去的創造性,採取了一條簡單化的途徑,原來那種對外來詞的含義仔細推敲,用漢字來儘量傳達其“形”的“聲”的做法被拋棄了,一概代之以拼音,成為用片假名書寫的外來詞(外来語/がいらいご)其中常用的被收入一般的國語辭典,不常用的祗能收入外來語辭典,而大量的科技名詞則收入專業辭典,以致出現了外來語辭典越編越厚的現象。原先用漢字表意同時用假名注音的名詞,如“煙草(タバコ)/ 香煙”、“硝子(ガラス)/ 玻璃”等,都去除了漢字,祗用假名拼寫。原先用漢字和假名雙重注音的名詞,如“瓦斯(ガス)/ 煤氣”、“加里(カリ)/ 鉀”、“曹達(ソーダ)/ 蘇打”、“米突(メートル)/ 米”等,也去除了漢字,祗用片假名拼寫。“独逸(ドイツ)”、“仏蘭西(フランス)”、“英吉利(イギリス)”等國名,原先用漢字書寫,可說都具有詩意或韻味,現在去除了漢字後,詩意或韻味都蕩然無存了。再如“桑港/舊金山”、“豪州/澳洲”、“欧州/歐洲”等地名,原來都是聲意並茂的,但如今也一概按原文用片假名拼成“サンフランシスコ”、“オーストラリア”、“ヨーロッパ”等。原來一些意譯的名詞尤其是科技名词,也都擺脫了漢字,成為用片假名拼寫的外來詞(或稱外來語)。例如:
•扇風機 →ファン/電風扇
•写真機→カメラ/照相機
•弁→バルブ/閥門
•電子計算機→コンピューター/電子計算機
•継電器→リレ/繼電器
•空気圧縮機→コンプレッサー/空氣壓縮機
•繊維→ファイバ/纖維
外來語甚至還有加以簡化的。如:テレビ(ジョン)/電視、オシロ(スコープ)/示波器、ネガ(ディブ)/照相負片、ルポ(ルタージュ)/報導等。至於將“ファクシミリ/傳真”簡化為“ファックス”,根據是英語將“facsimile”簡化為“fax”。
日語在吸收和使用外來詞語上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反映了書寫效率的提高,不必再讓人為記憶漢字而多費腦筋,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在於宣告日語詞語必須依靠漢字的時代的結合。曆史上長期吸收中國文化,自然離不開漢字。明治維新後吸收西洋文化,也仍然通過漢字來自意譯新詞,說明一時還不能擺脫漢字的影響和束縛,仍然必須為新詞日譯的工作付出艱巨的勞動。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四十多年來,則以大量的引以代替意譯,走上了逐步與漢字決裂的道路,這除了漢字本身對日語詞彙的制約作用已經大為減弱以外,也是為了適應日本生活的快速進展吧。
另一方面,漢語在吸收和翻譯外來詞方面,卻是經過消化的,大部分採用意譯的方式,力求體現原詞的“形”和“聲”,這正是借鑒了以往日語吸收外來詞的方法。漢語中所用不少名詞,本來是從日語吸收的,如上述“空氣壓縮機”、“電子計算機”、“電視機”、“繼電器”、“纖維”等,現在仍然照舊使用,並不因為日語改用音譯的外來詞而跟著改變。
……
音譯詞在漢語吸收的外來語中始終是少數,不像二戰後的日語那樣,吸收外來詞一律採用音譯的方式……日語原先所創建的意譯的好方式已經拋棄,卻為漢語所繼承了。漢語曾因窮於表達而採用音譯的方式,如今卻為日語所普遍採用。漢日語吸收外來語的歷史,竟然會如此交替發展,也可以是一種有趣的現象。
……
卡拉OK來自日語,原名是“からオーケ”或“カラオーケ”,“から”是“空”的讀音,“オーケ”是英文“orchestra/オーケストラ”的簡稱,合起來的意思是“空樂隊”或“假樂隊”。如果要取音譯,根據日語的拼音譯作“卡拉喔凱”,也未始不可,但是兩個漢字“卡拉”搭配上兩個字母“OK”實在不倫不類,更不合漢語的構詞法……我以為最妥帖的名詞,莫過於“無人樂隊”了。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105页

漢語中“日式表達方式”的歷史與現狀
- 她不是“苟且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魯迅《狂人日記》)
- 因為我除了赤條條的我外,甚麼私有財產也沒有。(郭沫若《女神》)
- 那時候的我,怕至少祗有四歲罷。(郭沫若《我的童年》)
- 連買半斤黃酒的金錢也沒有的我的境遇,教我那裏能忍此奢侈。(郁達夫《還鄉記》)
- 因為想千年萬年活下去的他們……終於一個一個的死掉了。(郁達夫《故事》)
- 但不幸在一九三一年的春天,忽而又在上海的街頭,遇見了清瘦得不堪,說話時老在喘氣的他。(郁達夫《光慈的晚年》)
這種“日式表達方式”,正是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受到日語行文影響的表現。……這種“日式表達方式”,不免有損於漢語簡練、明快的表達特點,但這是一種歷史現象,不應該受到後人的責難,她們的作品更不會因此而失卻光輝。
下面是從近年報刊上摘錄的句子:
- 她,早已不是五年前的她。
- 八十六歲高齡的她,居然風塵僕僕飛往大洋彼岸,去接受“智慧女神獎”。
- 年輕好事的他們,兩下裏就爭執起來。
- 你想想看,還剩下什麼?剩下一個比以前更堅強了的你自己。
這是今天的“日式表達方式”。請問這幾位作者:究竟有哪一個中國人說話是這樣說的?
問題就在於:魯迅、郁達夫等逝世幾十年後的今天,確有一些文章作者東施效顰,故作高深,有意識地模仿這種“日式表達方式”,給漢語使用上的混亂情況雪上加霜,這實在是不可取的。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255页

今天读到了“日语动词的形态变化”一节,发现其中一段例举比较有意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黏着语动词形态的特点。以下是一个动词与四个助动词相结合,产生五次形态变化的例子。
抱く(动词基本形)→抱か(“抱く”的未然形,第一次形态变化)→抱かれ(“抱かれる”的连用形,第二次形态变化)→抱かれたく(“抱かれたい”的连用形,第三次形态变化)→抱かれたくない(第四次形态变化)→抱かれたくないです(第五次形态变化)/我不想被人拥抱。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174页

中國人和日本人姓名中的數字
在歷史上,明朝河北嵩明縣縣丞姓“一”,名善。元朝雲南行省右丞姓“三”,名旦八。越王勾踐有個臣子姓“四”,名水。三國蜀後主諫議大夫姓“五”,名梁。明朝方孝孺的子孫因避禍而改姓“六”。明朝永春縣訓導姓“七”,名希賢。明朝禮部主食姓“八”,名通。唐高祖翰林應詔姓“九”,名嘉。祗可惜尚未發現姓“二”和姓“十”的,湊不完全。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85页

(1)第二人稱單數用“你”,應該是不分性別的,但有人愛對女性用“妳”,這常見於香港的報刊。這種用法雖有先例,曾見於宋代柳永的詞,但畢竟不是常例,還是用“你”為好。
(2)第三人稱的“它”,在“五四”前後的文章中,曾經寫作“牠”,其複數是“牠們”,現在也早已不用,改用“它們”了。
(3)有些文章中以“她”來指稱“國家”、“祖國”等,這是模仿英語和俄語的。英語的“country/國家”“motherland/祖國”都屬陰性,以“she/她”來代替。俄語還要清楚,“стпана/國家 ”“родина/祖國 ”的詞尾已表明是陰性。漢語不存在這種情況,也如此稱代是很牽強的。漢語中除人以外的第三人稱都用“它”,“國家”“祖國”緣何要例外呢?用“這”、“那”來稱代,也比用“她”來得自然一些。日語不以“彼女”來稱代“國”、“祖國”,一般用“これ”“それ”“あれ”,或者重複名詞。
(4)既然“你”的尊稱是“您”,你的複數是“你們”,那麼“您”的複數是什麼呢?不少人寫作“您們”。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口語中並沒有人這樣說。已經忘了哪一位相聲演員做了正確的回答:“您”的複數是“您幾位”。
……
(6)第三人稱複數,男性寫作“他們”,女性寫作“她們”,但是發音相同,口語中又很難區別。如果第三人稱複數中既有男性又有女性,一概寫作“他們”,而寫作“他們或她們”或“他們(她們)”,實屬累贅。
(7)筆者發現有的台灣電視劇(如《含羞草》)的字幕上,該用“她們”的地方都用“他們”,說明第三人稱複數不分性別,中國早年也出現過這種情況。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308页

漢語的“的”和“地”
魯迅甚至用“底的”代替“的”,用“的地”代替“地”,這是其他作家的文章中所未見的。
- 至於創造社派的攻擊,那是屬於歷史底的了……
- 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但自然也必須藝術的地——寫出一群人或一面的真實來。
這裡的“藝術的地”,顯然是英語的“artistically”或日語“芸術的に”。即使在魯迅時代,讀者也會感到這種“底的”和“的地”之類的難懂。當時林語堂批評這種用法:“一味效仿西洋,自稱摩登,甚至不問中國文法。”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102页

人稱代詞的潛在形式
- 尊姓?(您姓什麼)- 敝姓陳。(我姓陳。)
- 臺甫?(你的名字是……?) - 小字富根。(我叫富根。)
- 貴庚?(你幾歲?) - 虛度二十八。(二十八歲。)
- 府上是哪兒?(你老家在哪?) - 舍下是浙江余杭。(我老家是浙江余杭。)
- 令尊身體好嗎?(你父親身體好嗎?) - 謝謝,託庇無恙。(謝謝,托你的福,很好。)
- 寶號的經營業務是……(你們公司的經營業務是……)
- 內人向夫人致意。(我太太向你太太問好。)
上述漢語中的人稱代詞的潛在形式,至今仍在上了年紀的、有較高文化教養的中國人之間使用,可惜現在的年輕人具備這種教養的已經不多,使用起來也不習慣。我曾幾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對方“尊姓”或“貴姓”,回答竟是“尊姓王”或“貴姓李”,實在是貽笑大方。

《汉日比较语法》的笔记-第182页

令人頭痛的漢語量詞
胡適早年在美國留學時,一位美國女同學纏住他,要求他教她漢語,這使胡適左右為難:答應了她,經常得抽時間來陪這位洋小姐,豈不耽誤了自己的功課?不答應她,不但搬不出適當的理由,而且別人嚮往中國文化,主動提出學漢語,豈不傷了人家的心?但胡適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說:“好吧,明天開始教你。”
第二天,這位美國姑娘懷著滿腔熱情,上胡適住所來學漢語了。胡適說:“我今天教你一個最簡單、最容易的字吧。我先教你相當於英語冠詞‘a’的“一”字。”接著胡適便一口氣地說:“書,要說‘一本’書;筆要說‘一支’筆;椅子,要說‘一把’椅子;燈,要說‘一盞’燈;床,要說‘一張’床;房屋,要說‘一間’房屋;牛,要說‘一頭’牛;馬,要說‘一匹’馬;學校,要說‘一所’學校……”
那女同學可傻了眼。英語的“a”換成漢語的“一”,竟會變成如此複雜的東西。今後教“二”教“三”,豈不號要複雜?她想,還是知難而退為上,連忙搖頭擺手:“不學了,不學了。”於是胡適便得其所哉。


 汉日比较语法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