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213073311
作者:[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页数:424+64(四色)页

作者简介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书籍目录

引言
西帕尔(现今伊拉克的阿布哈巴遗丘),公元前六世纪
第一章 科学
托勒密,《地理学指南》,约公元150年
埃及亚历山大港,约公元150年
第二章 交流
伊德里西,1154年
西西里巴勒莫,1154年2月
第三章 信仰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约1300年
意大利奥尔维耶托,1282年
第四章 帝国
《疆理图》,1402年
中国东北辽东半岛,1388年
第五章 发现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世界全图》,1507年
德国汉堡,1998年
第六章 全球主义
第奥古·里贝罗,《世界地图》,1529年
卡斯蒂利亚托尔德西利亚斯,1494年6月
第七章 宽容
杰拉杜斯·麦卡托,《世界地图》,1569年
比利时鲁汶,1544年
第八章 金钱
约翰·布劳,《大地图集》,1662年
阿姆斯特丹,1655年
第九章 国家
卡西尼家族,《法国地图》,1793年
法国巴黎,1793年
第十章 地缘政治
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
伦敦,1831年5月
第十一章 平等
彼得斯投影法,1973年
印度,1947年8月17日
第十二章 信息
谷歌地球,2012年
虚拟轨道空间,地球上空11000公里,2012年
结语 历史之眼
致谢
注释

内容概要

杰里·布罗顿,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合著)等。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9条)

  •      1、《地理学指南》(公元150年左右)——克劳狄乌斯·托勒密归纳了1000多年以来希腊关于已知世界大小、形状和范围的思考为地理学下了一个永恒的定义,即“通过绘制世界的全部已知部分及在广义上与它相关的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模仿”提及整个地球与人居世界的相对大小用一系列数学投影将球形的地球再现于平面之上2、《渴望周游世界者的娱乐》(1154年1月14-15日)——里夫·伊德里西中世纪地理学最伟大的著作之一,继托勒密《地理学》之后对人居世界最细腻的描述参考托勒密,从东到西分为七个经度气候带,地图以南为上将每个气候带又细分成10个部分,组合起来就成了有70个矩形区域组成的世界网格3、《世界地图》(约1300年)——赫里福德教区制图史上最重要的地图之一,近800年来保存完整的同类地图中最大的一幅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呈现十三世纪基督徒眼中的世界形象对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神学、宇宙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动物学和人种学信念的反思和再现由神学而非地理学界定的世界图像,图上的地点需要通过信仰而不是位置来理解4、《世界全图》(1507年)——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国会图书馆用1000万美金收购这幅地图,列出要点包括这幅地图“最早使用了‘亚美利加’这个名字,用来指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的新大陆”根据瓦尔德泽米勒地图,佛罗伦萨商人和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在十五世纪末进行的西行航程,证实了欧洲人横跨大西洋的航海探险确实发现了世界的第四部分在与地图一同出版的书中,瓦尔德泽米勒和同事们没有直接断定这些西方地理新发现的性质,而是认为美洲不一定算是一片新大陆,而是“一座岛屿”,这个谨慎的限定表明,一旦未来的“新世界”旅行和发现让他们认为有必要修改原先的假设,他们就会这么做。这幅地图还是以托勒密的地图投影为基础,复制了这位希腊地理学家的诸多错误,并且依然遵守地心宇宙观,这种观念知道哥白尼1543年出版《天体运行论》才会受到挑战。凡此种种,说明这幅地图并不具备什么充满挑战性的现代性观念5、《世界地图》(1529年)——第奥古·里贝罗《包含迄今所有发现的世界全图。陛下的宇宙学家第奥古·里贝罗制作于1529年。依据西班牙的天主教国王和葡萄牙的若昂国王1494年在托尔德西利亚斯的协定,分为两部分》明确摩鹿加群岛的所有权卡斯蒂利亚和葡萄牙两国首次承认了地球的整体尺寸。还将地图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凭它可以达成长期的政治和解6、《世界地图》(1569年)——杰拉杜斯·麦卡托麦卡托兼具宇宙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工具制作者和雕版师诸多身份,他不仅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地图投影法,还制作了第一部“地图集”麦卡托的《地图集》称得上是第一部现代地图集,为大多数后世的地图集确立了版式与编排顺序。7、《大地图集:布劳的宇宙学》(1662年)——约翰·布劳被称为“迄今出版过的最伟大也是最精美的地图集”,第一版就包含11卷,以拉丁文写就的正文有3368页,再加上21幅卷首插图,594幅地图。随后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版本这部地图集未必是当时最新的世界地图测量成果,但一定是最全面的,并且奠定了地图集的格式,使地图集成为传播世界和各地区的形状和规模等标准化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大地图集》的成功并不有助于十七世纪末地理学的发展,反而产生了阻碍。它代表着从托勒密时代起就推动着制图师获取全球地理学知识的古代传统已经终结。布劳的出版物虽然规模宏大,却没有提供任何创造世界图像的新地理学方法,因为它只是在迎合购买地图的公众,这些人更感兴趣的是地图和地图集的装饰价值,而不是科学创新和地理精确度。8、《法国地图》(1793年)——卡西尼家族卡西尼和他的雕版师们建立起了一套制图的新语法,发展出了各种符号、象征和字体,将土地的地形转化成一种全新的制图学语言。地图没有什么装饰,没有涡卷边饰,没有目录或象征符号释义,没有无关的艺术修饰。一切都是标准化的,传达的信息确凿无疑:无论是何种地形,这个王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制图和再现。从技术上来说,这幅法国全图一直没有完成。收归国有后,与测量工作及地图相关的一切资料都被转交给战争部。包括165幅已经完成的地图、11幅尚未刻板的地图,还有4幅已经测量完毕尚未绘制的布列塔尼地图。
  •     七月二十日夏夜坐抽架上书得《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唏嘘文/方木鱼1708年,康熙帝请西洋传教士历经十年实地测绘制成《皇舆全图》,又称《康熙皇舆全览图》,该图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当时蒙古准噶尔汗部尚未归属清朝,新疆一带未能详绘,直至乾隆帝时,才得以补全。这是中国第一幅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直至民国初年国内外各中国地图大多源出此图。略微有些遗憾的是,由英国人杰里•布罗顿所著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并未收录此图。当然,着眼于世界地图的地位来说,作为中国地图的《康熙皇舆全览图》自然是弱了一些。最初喜欢这本书,是它的跨学科风格,地里和历史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地里不是地图上一个一个的小圆圈或者小黑点,历史也不是史书里干巴巴的年代数字和拗口的人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和活生生的人有关,也唯其活生生的人才是这一切的缔造者。在关于本书的介绍文章中,有人这样说,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虽说是世界史,还是习惯性地先从和中国有关的部分看起。第四章:帝国。《疆理图》,1402年,以及中国东北辽东半岛,1388年。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东亚,站在朝鲜的角度看明朝,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感受。高丽大将李成桂接到命令出征明朝,但李成桂与明交好,拒不出战,而且结束了统治长达500年的高丽王朝,并建立了接下来统治长达500年的朝鲜王朝。《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简称《疆理图》,一幅于1402年在朝鲜制作的世界地图。地图由两幅早期的中国地图混编而成,分别是李泽民于1330年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1370年的混一疆理图。难得的是图上是中文篆额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十字。书中引了陆游的一句诗,没错,就是那个“细雨骑驴入剑门”,除了乾隆帝外,写了全中国最多诗歌的诗人。原句用了并不为汉语所惯用的写作方式说:著名的诗人陆游(1125-1210年)在十二世纪末期的诗歌中悲叹道: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我翻出那首原诗,其全貌是这样的:《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泣然》宋 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想到如今南中国海的局势,以及那句被人喊俗了的“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不免唏嘘。只能忍不住叹一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如今,从城中交通到环球旅行,手机以及地图软件都已成随身标配。东欧小巷、北美公路、甚或世界第一复杂的日本地铁系统,电子地图都会用手把手地给你指路。“鉴于线上地图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准确指出我们的位置,我们将成为知道迷路是什么意思的最后一代人。”地图必不可少,地图的更新与时俱进,但要说地图的历史,又有多少人清楚?地图从无到有,世界从古到今,两相映照。伦敦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布罗顿教授就以“地图”和“历史”这两个关键词构建出了巨作《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早在公元前380年,柏拉图就在《斐多篇》中记录了苏格拉底的信念:灵魂死后上升时就能俯瞰球形的世界,恰恰是两千年后人类在太空看到的景象!包括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波希多尼、斯特拉波……诸多先哲都为地理学贡献了一份力。其后,公元150年,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亚历山大港完成了《天文学大成》和《地理学指南》,归纳了千年来希腊人对已知世界大小、形状和范围的思考。虽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静止的,但他完成了迄今为止将地球投影到平面上的最有持久影响力的尝试,开创了“根据已知的数学原理就能绘制已知世界”的制图学。经纬线,两极,赤道,回归线。一千八百年前的托勒密地图已具备的这些元素,沿用至今。地图和地球仪,多半被认为是地理学上的用具,但它们并非只为地理学所用,解读其背后的观念和动机,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才能领会每一幅地图所蕴含的科学、政治、宗教等重大变革,亦即“地图中的世界史”。1154年西西里国王的纯银盘地图以南为上,融汇三百年历史的阿拉伯地理学、基督教徒的旅行笔记、伊斯兰制图学。1282年赫里福德绘制的《世界地图》以东为上,是由神学、而非地理学界定的世界图像,需要通过信仰、而非位置去理解图上的地点,展现了雄心勃勃的基督教新世界理念。而中国自古以来的地图都以北为上,这一点不同就足以引出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东方佛教、儒教的诸多异同。被誉为“中国的托勒密”的裴秀在晋朝就确立了制图六体,在网格、标准的比例尺、几何和数学计算距离、标高和曲率等方面,和同时代西方人不相上下,但更注重考证:他的地图不依据实地测量,而基于文献。这也提供了另一个有趣的视角:地图不仅仅是对空间的描述,还蕴含着时间线索,其内在的叙事更耐人寻味。赫里福德的地图讲的是从创世纪到救赎的基督教义;宋朝的《禹迹图》和《华夷图》是将神话地理与金朝入侵前的理想地理融为一体;1402年朝鲜以《疆理图》的形式表达对当时世上最伟大的帝国的态度:占据大半画面的并非朝鲜版图,而是中国,用的也是包括风水在内的中国制图法。地图对历史的展现能力,在美洲被发现后达到了新高度。美国国会图书馆在1999年用1000万美元购买1507年的地图,仅仅因为那是有史以来第一份正式记录美洲大陆的地图。“亚美利加”这个名词得以保留,不是因为大家对于发现大陆的人是谁达成了统一意见,而是因为这是政治上最能被接受的术语。就像被誉为“美洲的出生证”的地图真假莫辨,美洲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历史在行进中不会留下统一而明确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探险家、制图师、印刷商和史学家相互矛盾的说法。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地图也迎来了实践的证实和证伪。日本学者宫崎正胜在《航海图的世界史》中提到,“冒险”本是阿拉伯语演变而来的航海用语,意思是“没有航海图的航海”。海上道路的开拓是壮阔惊险的人类史的重要部分,以麦哲伦来说,其不幸源于不准确的地图,其幸运又造福了以后的地图。波托兰海图,佛兰德海图,库克的海图……宫崎正胜专注于海图的历史,很像番外的参考书,和布罗顿教授关注世界地图发展史的新作一起看更有乐趣!十七世纪,葡萄牙发明了现代制图术的科学工艺,荷兰人将其产业化。装载于胡桃木箱中的整套奢华《大地图集》就是豪门贵族最青睐的礼品,那是印刷业的巴洛克式的巅峰之作,当时出版规模最大的书籍之一,也是第一幅引入日心体系的世界地图,极具荷兰美学特征。美则美矣,却无建树,这些地图没有提供任何创造世界图像的新地理学方法,出版商和制图者仅仅是在迎合消费者,大众感兴趣的是这种产品的装饰价值,而非科学创新和地理的精确度。布罗顿特别指出:它代表着“从托勒密时代就推动制图者获取全球地理学知识的古代传统已告终结”。绘图越来越精准,投影法多至五十余种,地图类型也变得多样,领土和边界之争也就越来越复杂。从政治上操控地图,比从地理学上制造地图,显得更为紧迫。十九世纪,法国卡西尼三世以量化精神开启国土勘测计划。二战时期,制图操控达到空前可悲的程度,政治化倾向愈加明显,沦为政治宣传工具。这也势必带来反弹,1973年,德国历史学家彼得斯公布他的投影法地图,宣称这份世界地图足以取代称霸四百年的麦卡托投影,“及其背后隐含的欧洲中心假设”。彼得斯将世界各地的平等摆在第一位,但专业人士不断攻击他的投影法有误。尺寸失真的地图,会比精神平等的地图更好吗? 自从巴比伦的无名作者第一次用黏土在泥板上绘制地图,至今已有三千年,人类一直梦想有一幅能被普遍接受的世界地图,然而,即便是谷歌地球的工程师都承认:建立统一的虚拟线上世界地图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直到今天,世界地图依然像是理想主义的幻象。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从小看地图,现在终于看到了地图的历史
  •     个人不是很喜欢,不过还不错
  •     喜欢世界史,这本书不错哦。
  •     地图更酷!
  •     涨了很多知识
  •     这是那种可以颠覆对某一学科的历史与认知的书籍。所有一切知识及经验都是相互关联的,读来颇为令人感动。“地图非疆域”。推荐!
  •     起初“地图总是异地的图像,以想象的方式将观众带往远方,带到未知的地方,在你的手掌心重新定义距离。观看世界地图总是让远方近在咫尺。”但是读了以后才发现原以为标准的世界地图一直在各种角力中发展着。宗教政治侵略经济利益文化……不管是哪一个都在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网络多元化,使得地图永远无法标准,但人们好像也渐渐不再关注。也许我们真的是最后知道迷路一词的一代。以为这书难读,没想到一气呵成,只道太牛叉!
  •     不错不错,虽然有点对地图本身讲述详略不一,选例明显偏重西方的小毛病
  •     信息量好大 因为对欧洲历史不熟 读着有些吃力
  •     还以为是个很通俗的书,结果读起来颇费力气呢,确实比较有深度。感觉后浪的书都是有点儿艰涩的学术味儿,不知道是原书的风格还是翻译的原因。。。
  •     是通过此书知道纪录片《地图-权利,掠夺和占有》,看纪录片大有收获。此书没有纪录片那样精彩。感觉有点像刚看过的BBC《美丽地图》。讲述的不是地图的制图史,也不是用地图作引子讲述某段历史,地图只是被当成一件件展品介绍了一遍。最不解的是谈到某地图时作者从不提示插图中有这幅地图,尽管标有图号。老实说花十几个小时看完本书,效果远不如花3小时看一遍上面说的那部纪录片。
  •     咬牙挤进前100了!这本真的太有诚意了,推荐给所有坐得住,啃得动论文,对陌生领域充满好奇的人儿。
  •     关于蒙古帝国以及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等部分有认真看……其他的对地图学一点也不熟悉的真心看不懂……建议看这本书前先看些地图学的基础史。
  •     被其中新颖的视角惊艳到了
  •     内容含金量挺高的
  •     相当于十二篇学术论文,外行会感到有些枯燥,但内容较具备科学性。
  •     作为2017年读书计划的第一本,我觉得我很有魄力,目标顺利完成,希望今年所有计划都能实现。
  •     讲述了地图的历史,也是世界的历史
  •     有如十二篇学术论文,作为专业门外汉只能走马观花。内容十分翔实,囊括了制图发展成一项技术、一门学问的历程,不只涵盖了脉络,更深入细节。
  •     非常一般,只是制作精美而已,幸亏没买。。。
  •     作者知识非常渊博,对地图的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以及演化做出了详细的说明。正如作者在书末所说,无论制图术如何进步,地图都永远不能完美地表达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一是因为曾经高斯所做出的数学上的证明,二是因为制图者永远都不可能不带主观性的表达出他眼中的世界,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地图带来的好处。
  •     制图师观察世界绘制地图,阅读者观察地图想象世界。是宗教理念,是政治意志,也是个人思考,无法绘制一幅精准不偏颇的地图。“我们不能不依靠地图来了解世界,却又无法用地图完美再现世界”
  •     十二幅地图,十二个历史专题。不错的构思。从古希腊托勒密朴素的地心说到高科技的Google earth,涉及到宗教及宗教改革,发现新大陆,大航海时代,贸易时代,能把很多东西圆起来,还是不错的作品。
  •     某些地名人名的翻译看起来有点难受。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本书精选的12幅地图,从托勒密地图到谷歌的数字地图。回顾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思想观念,地图制作的理解,制图技术,制图者的人生经历,这些都在具体的地图上具有深刻的体现。这种地图讨论人类的历史收到,发展脉络地图,为人类提供了一只眼睛,一种观念,一个视角来看的生活的那个世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三棱镜工具“人--地图--世界”。
  •     地图也有前世和今生,“一种世界观孕育一种世界地图,而世界地图也会反过来定义其文化的世界观”,所以地图与科学、交流、金钱、信仰、国家等相关,“我们不能不依靠地图来了解世界,却又无法用地图完美地再现世界”,这也是地图的吊诡之处。
  •     文字信息量密度很大。很好的阅读体验
  •     看得索然无味
  •     通过12幅地图来讲地理学发展、地图史、地缘政治
  •     “吊诡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不依靠地图来了解世界,却又无法用地图完美地再现世界”
  •     每一章节犹如一篇论文晦涩难懂,浓缩了人类渴望探索世界认识宇宙的每一个动人瞬间。作者结语不管未来还是现在人类永远也无法绘制出完美客观的世界地图,意识即狭隘。
  •     1 有图有文,但是图文不并茂,为了排版方便,把所有地图一股脑的放在一起,真是失败; 2 主题不太明确,想通过地图表达价值观,个人感觉描述不清楚,而且也没有说清楚为何选择这十二幅地图;
  •     地图是一个瞬间,代表了时代对世界的认知。
  •     大作,需细读。
  •     原以为是很通俗且富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实际虽然并不难读但也是非常严谨的“科学论文”,读的头大,如果有一定基础且不畏浩瀚的朋友可以读一下,如果就想读个乐那就别入了,齁贵的。
  •     不能当做一本闲书看,它让我想起了我当年高二文理分科,不选文科的原因。
  •     有些太深奥了…像硕博士论文,除非对历史非常非常非常感兴趣或者历史专业的人,否则一般人会看得索然无味。图书品质是很好。
  •     不能完全说这部书不好,只能说没怎么看明白,所以不能自欺欺人
  •     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很有趣的书,强烈推荐。
  •     读了3个多月,终于是读完了,啥也不说了,读史明智知兴亡,现在我想去静静
  •     先刷了一遍剧,看不懂但更感兴趣,决定请一遍书,二刷剧,这回勉强能跟得上了,老心大慰。剧求新奇精炼,剪裁精当,显然做到了;书的脉络清晰,考证与思考都有纵深,值得做笔记并二刷细读,且必须提及,译笔还原度很可能非常高(没见过原文),有感于译者在近几年新书中罕见出色的中文水准,必须致敬。
  •     鸿篇巨制
  •     一本地图地理历史书,缺看到了很多政治,确实枯燥但是也长知识。重点!P362的地图中,把藏南地区从中国划了出去!!!
  •     塞满知识,却不能有效转化。语句与语句间缺乏顺畅的过渡和联结,读起来生硬。也许比起”历史之眼”来,我对历史更感兴趣。然而,凡是过往种种,都可以说是历史,任何一个领域的过去式都可谓之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     太详细啦
  •     以12幅地图讲解相关的投影制图、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发展
  •     从十二幅世界地图的演变史,说明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以及各种制图思想和文化。唯一一幅东方视角的地图,居然还是朝鲜的《疆理图》。据说也是儒家世界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了(有亚洲、变形的非洲和欧洲)。作者说看东方的地图总觉得无法习惯,我则看西方的地方总觉得陌生而不得要领。东方的地图多为社会治理所需,而西方很长时间内地图都是宗教的理想反映。
  •     真好看啊。
  •     地理与历史,两个一起才是最好。
  •     M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