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4427652X
作者:[美] 托马斯·福斯特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发条橙》)
“达洛维夫人说她会自己买花。”(《达洛维夫人》)
“这是我听过的最悲伤的故事。”(《好兵》)
“有一条真理举世公认:拥有大笔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个妻子。”(《傲慢与偏见》)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
……
一部小说从第一句话开始,就在告诉我们,它们愿意被怎样阅读,在暗示我们可以寻觅到什么。我们也是从这里开始,决定是否读下去、怎样去读。

书籍目录

前言 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猪?
引言 一部简短、混杂而独特的小说史
1 第一行和开篇的诱惑
2 在最明净的地区,你不能呼吸
3 这里谁说了算?
4 永远不要因为叙述者说话就相信他
5 一个安静微小的声音
6 用词语创造出来的人
7 当好小说里有大坏蛋
8 时间的波纹
9 普遍性就是特殊性
10 克拉丽莎的鲜花
11 灵魂转世
12 有生命的句子
13 淹没在意识流中
14 黛西家码头上的灯
15 关于小说的小说
16 旧瓶装新酒
课间休息 用耳朵来阅读
17 不可能吗?弃儿和玛奇,上校和小巫师
18 什么是大问题,或者,什么是小问题?
19 谁动了我的小说?
20 混沌的结局
21 小说中的历史,或者,历史中的小说
22 共谋论
结语 没有尽头的旅程
阅读书目 关于小说的批评

内容概要

托马斯•福斯特(Thomas Foster)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专长20世纪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同时教授创意写作。著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及畅销文学阅读指南书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黄夏/文阅读一本小说,我们是该像纳博科夫那样,通过仔细寻找、分析、甄别作者镶嵌在文本中的细节,进而构建一份旨在通往作者意图的地图,还是如罗兰•巴特所宣称的“作者已死”那样,大可绕过可有可无的作者,而根据我们对文本的解构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地图?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显然是巴特的拥趸,他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阐释小说人物及其意义时这样写道:“我们每个人都会夹带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点以及阅读其他作品的经验,去阅读每一本新小说,因此永远也无法‘所见略同’。你的匹普(《远大前程》主人公——笔者注)永远不可能像我的,而这不是因为我有多特殊。你我看过太多不同事物,拥有太多不同想法,怀抱太多不同信念,这让我们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去看待匹普或其他角色。同样的词语,同样的书页,只是不同的我们。有时,连我自己也是不同的。我发现今天看到的匹普不是我昨天看到的。我已被岁月改变,我对角色的想法也随之改变……角色如此鲜活,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如此鲜活。”就此而言,《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便是一本取消作者参与、纯由读者自唱自嗨的理论书吗?非也。福斯特除学术研究外,还教授创意写作课程,很多时候,他所面对的受众,是一伙有志于小说创作而非文学评论的年轻读者,或者也可以说,是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而上述那段话,显然是针对他心目中的“高阶”读者而言的。因此,他认为尽管“是我们决定阅读哪本书”,而非任何其他人,但也正因为读者手中操持着决定小说生死的大权,“巨大的权力总是与巨大的责任相伴”,那么,读者就更有自觉与必要,来正确地阅读和理解小说。换言之,奔跑之前,先学会走路吧。在福斯特这里,与权力相伴的责任,是以防范对巴特“读者自决权”的滥用为前提的,这就使他对小说的分析与图解,走向了与巴特相对的另一级——如纳博科夫那样耐心、细致、努力触摸作者意图那样,去阅读一本小说。我们从《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章节与编排中,就可以感知福斯特在阅读这件事上,不厌精、不厌细的认真本色。本书共分22章,福斯特从小说开头第一句话,一直讲到最后的大结局,当中历数布局、措辞、组句、视角、人物、元小说等等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小说中的不同妙用。题目太多也太杂,我们与其走马观花罗列一遍,不如挑若干有意思的话题,加以细细揣摩,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福斯特开门见山就说,“文学是个时尚产业”,而不是缪斯在诗人耳旁的浅唱低吟。这是不是让人产生一点点幻灭感呢?福斯特的目的是要提醒大家,我们对一本小说的评价,常常受我们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人文、乃至时尚价值观的影响。元小说、意识流、非线性叙事、消解意义的后现代,等等,这些“新”小说、“新”元素,并非20世纪的产物,早在《堂吉诃德》、《项狄传》、《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时代就已经存在,甚至最远可以追溯到荷马的《奥德赛》,可是这些作品,或者这些作品据以构成的写作方式,为什么在19世纪销声匿迹了呢?因为,19世纪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也是面向新兴市民阶层的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大量涌现的时代。报刊杂志为了吸引读者,就像如今分“季”播放的美剧英剧那样,热衷于连载热门作家的长篇小说,这些小说通常以每月一期或者每周一期的方式,连续登载一年或者数年。小说的连载方式决定了小说家们的创作方式(同时,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靠市场吃饭的职业小说家):保持情节、人物性格的连续性,方便信息得以有效和快速的记忆与处理,让读者保持对小说的持续忠诚,等等。这就使得那些不以故事为宗,而是以主题、形式、原创性或者其他东西为特色的小说,无法以连载方式面世。直至新旧世纪之交,火车、汽车、飞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体验外部世界的方式,而弗洛伊德、尼采、威廉•詹姆斯、亨利•柏格森等人则改变了人们体验内心世界的方式,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无法承载人们那么多丰富多元的体验,于是小说迎来了又一次重大变革。许多湮没已久的作家、诗人,被诸如T.S.艾略特这样的“现代派”重新打捞上来。而D.H.劳伦斯则更具典型性,1930年去世后即遭遗忘,60年代性解放运动中被重新捧出,更有《恋爱中的女人》等多部作品翻拍成电影,却在之后兴起的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和雷蒙德•卡佛“极简主义”浪潮的围攻下,劳伦斯可疑的女性观念和庞杂繁复的写作方式再次受到质疑。因此,我们要问,我们对一部作品的评价,有多少出自镌刻着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观念和思想观念?而观念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人造的,因而也是有所倾向乃至偏见的。几乎每一部“文学史”,即是编著者本身的观念史,消极一点地说亦是偏见史,就如福斯特所言,它们无法“捕捉到特定年代小说的所有微妙差异,更别说所有年代了”。那么,一位言必称博尔赫斯或卡尔维诺的读者,要如何正确地对待那些专擅描写人情世故和道德价值的19世纪小说家,比如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呢?这里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本身对文学传统充满敬意,还从中汲取过创作的能量——老实说,前述作家正是后者无法抵达、亦即在刻画人情世故和道德判断方面做得与之一样好的宗匠——但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粉丝,却未必买狄更斯们的账。于是,我们就能理解,福斯特为何用亨利•詹姆斯关于“小说之屋”的观点,来代替传统的文学史著述,以及那些浅薄的,将小说发展史解读为电脑软件式1.0版、2.0版的论调。詹姆斯将小说家比喻为工匠,其工作是建造“有着千扇窗户”的“小说之屋”,“每扇窗户外都有不同的景象,每间屋子都提供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每扇门都通往另一个国度”,门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所联系。福斯特在《一千英亩》中让我们重温《李尔王》,在《时时刻刻》中阅读《达洛维夫人》,在海伦•菲尔丁那里听到简•奥斯丁的回响,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小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由传统和现代构造的系统,承载着人类世界“几千年来共享的体验”。小说阅读与写作,就是为了打通和联络上述系统,让你我自觉地汇入这条全世界人类共沐的经验之河。
  •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By 托马斯·福斯特最有效的叙事结构:线性叙事,围绕个人成长或走向崩溃而展开情节。能够让读者投入感情的人物,提供情绪快感的清晰的情节。小说开头最先告诉我们的信息:谁?什么事情?在哪里?什么时候?怎么回事?为什么?它的的意图。它的讽喻。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维多利亚小说,长篇巨著),第三人称限制叙述(悬疑小说),主要人物第一人称叙述(成长小说),次要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的优势:凸显人物个性,让主角误解、犯错,直接代入感,局部真相。在重大障碍下艰难前行,总是与真相隔着距离。其他插入:报道、证词、信件、人物陈述、生日贺卡等。儿童叙事者的天真视角:叙述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或不能完全处理他们所见到的事。单纯,没注意到他人的恶意。对平凡的成人世界进行陌生化。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主要角色有血有肉,更加立体或圆形;次要角色概况而粗略,趋向于扁平。创造角色,写得越少越好,由读者去加工。外貌不太重要,而言行应占据主要篇幅,且不必过分发挥或详述动机。人物主要要靠行为和言语来展现。有时也靠周围的事物来展现(客观对应物),跟人物有关联的物件,比如小饰品、必需品、摆设品、工具和玩具等,展现人物性格的某些方面,并揭示故事的关键成分:情节、意义、观念、母题和主题。角色之间的区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标记,某样物品、某种执念、某个目标或某个动作。三个作用:帮助清晰记忆;提供性格深度和色彩;表达深层欲望。人物表现要合情合理(坏蛋除外),读者自愿放弃怀疑,参与创建虚构世界。读者的共谋:读者通过最小的线索,细微的迹象和托词,编织一些深信不疑的东西。在那些虚构的人物身上,发现了现实;在人物携带的物品中,发现了内在的动机和情感;从轮廓和素描中,构造了完整的人物。生活的真实戏剧在于未言之处,意在言外。人物被驱动,驱动他们的是欲望。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短小的故事,有开头、过程和结尾。每个章节都有事情要完成,而且完成了。情节的翻转。极富冲击的结尾,带来更多的紧张、悬念和内幕。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小说的世界里,普遍真理不可抵达。最好只盯着一个问题并说透它。如果你正确地展现了局部,那么普遍性自然会呈现出来。从描写某一地方的某一个人在做某一件真实的事情开始。所有小说都教给我们一件大事:我们很重要。小说是关于我们的,关于普通人的。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读者关注这些人物呈现的生活,看看人物最后成了什么样子。带我们去别处生活:通过电影电视,我们窥视和体验他人的生活;通过小说,我们变成那些角色,小说把我们带入不熟悉的空间和不可能的生活,让我们变成我们不是的人,哪怕只有短短一瞬。侦探小说:开始于罪证,结束于正义,不管典雅或粗粝,正义总归得到伸张。福克纳的小说是充满了信息和细节的瀑布,海明威的小说则是暗示和克制构成的溪流。福克纳的目标是囊括,是到处搜罗;海明威的目的则是排除,是与事物保持距离。敏锐的语感,伟大的节制。透明的文风。小说素材来源:个人体验。文学素材。观察当下的社会生活、历史以及自身的生活。只管写下去。让它好读。摆脱学生腔(一种是一直在行动,打打杀杀;一种是拼命说教,枯燥无味)。先讲好故事,思想自然抵达。
  •     1.关于小说的开头,所要关注的是:①视角,第三人称更客观,第一人称更亲切。②背景,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人物背景或地点。③时间,小说中人物正在经历人生中的哪个阶段?④语言风格,叙述风格是忧伤的?欢喜的?就事论事的?还是悠闲的?⑤节奏,行文节奏是匆忙地讲述,还是从容平静地讲述2.关于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刻画:呈现主要人物的形象,不全是靠语言描写的,更重要的是靠人物的行为和其表述。好的小说更会隐而不漏,给你更多想象的空间。3.关于小说的反面角色:有些是为了剧情需要,有些进行了大量描写是希望你深入思考。4.关于章节的设置:是希望你在阅读时休息片刻,停顿思考,回味故事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小说在结束以后还在继续。
  •     每章介绍一个“xx法则”。关于小说的阅读事项,重在启发。不过没什么太强的说服力,也没“看起来的”那么有趣。
  •     应该叫做,如何写一本小说
  •     估计看了这本工具书,好多小说都要拾起重读。嗯,必须的!
  •     挺不错。见解很有意思。
  •     一般看到这种标题的书我是肯定碰都不碰的。不过这本意外的不错,大概是作者是个吐槽帝的缘故吧,整本书像个混装的index。——好久不啃硬货感觉速度都下降了。
  •     又是这样。福斯特还不如伍德啊。
  •     我是当书单来读的……
  •     不多说了,我不喜欢这个书
  •     超强大,专业,不仅是对各种小说了如指掌,信手拈来,而且语言非常风趣、耐读。翻译的也不错~~更高兴的是,作者了解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读起来好亲切。书中有些真知灼见,需要做笔记。
  •     看完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还是不知道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     《一个叫托马斯.福特斯的家伙不断的给你秀见识、举例子、套近乎、调情》:如果我见识广一点,本书对于我来说会更精彩。
  •     这本书讲述了一些关于阅读和写作小说的技巧,让我有所收获。但问题在于文化差异,作者提到的好多小说我没有看过,所以很多他写的内容我无法理解。
  •     感觉这本比《如何阅读文学书》要难懂一些,越读也越困惑,应该再读一遍。
  •     作者归纳总结能力太强了。每章内容都很尖锐明确。每个结论都有support。学到不少东西,见识了不少新奇的观点。对我来说,很多书里举的例子我都没读过,所以没什么共鸣,遗憾。
  •     作为2017的第一本读物,对我来说真的偏“专业性”了,对于“世界名著”、“文学大家”的阅读量也有一些要求。
  •     作者阅历极深,若要认同他对小说重要元素的分析,读者也得有大量阅读基础撑腰。对我启发较深的如下:小说一直在实验;从开篇入手18个元素;叙述者的作用与欺骗;绕不开的历史与其他作者。以及保持阅读小说的自信:一切组织形式只为让小说自身合情合理,小说由每个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而独一无二。
  •     偶有佳句,整体琐碎。杂感:一、国内在小说评论上不太会对词语或者句子津津乐道,好像主题、结构甚至道德都更重要得多,不知是不是翻译作品读太多的缘故;二、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连载形式从没过时,不过是演化为美剧为首的影视作品形式。
  •     比他那本How to read Literature逊色一点。
  •     2016-151
  •     这周终于要读完。启蒙书,提出了很多曾有同感但缺乏自我表达的观点。值得回顾。另外,推荐书目已录入“关于小说的探讨”系列书单。
  •     读的时候很吃力,断断续续读了很久。不得不承认选书和看书的很多瞬间,我都想到了这本书。
  •     自己读的东西太少,能看完已经犯了做任务的忌讳了!
  •     没有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有意思。
  •     可能可以救一下我的阅读
  •     记忆里深度超过另一本
  •     阅读小说可以让我们遇到另外的自己,也许是我们从未见过或不允许自己成为的那类人;还可以让我们身处一些我们不可能去到或未曾关注的地方,又不必担心回不了家…
  •     再一次验证读过的书少得可怜。
  •     最近读这本书是源于一场精神危机:在IP电影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读小说?——既然越来越多的作家(比如丹布朗的《地狱》)是奔着影视化的思路去创作的,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看影视得了?谁还去读书?——看完这本书以后,虽然困惑还是存在,但我至少得到了一点安慰:小说在故事层面上是拼不过电影了,但是它依然可以提供无比丰富的愉悦,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足可以占有一人,还有,小说是有尊严的。
  •     这本比人大出版的写作教程有启发性,起码给你一些线索去审视所读的故事,一点指引去整理自己想写的故事。
  •     读一本小说的意义在于在思想和智力上占有它,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通过自己的介入,选择最可能的解释,一起帮助塑造叙事……
  •     与众多写作书(尤其美国)相比,此书丰富且智慧,清晰,透彻。作者用心之作,值得一读。
  •     “与其说是《如何阅读》,倒不如说是《如何创作》”一本小说了吧。人人都有独属于自身的阅读方法,而这方法还是要靠自己去找到——积累而悟道。
  •     特里 · 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夏尔 · 丹齐格的《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托马斯. 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与《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詹姆斯 · 伍德的《小说机杼》、马里奥 · 巴尔加斯 · 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一封信》六本书不相上下,精彩纷呈,都保留在这里。
  •     总结很有用,但展开论述方面就有点看不下去,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太过生涩了。
  •     “看不太懂,但是知道很厉害”系列
  •     收获一波书单,领略一番欧美小说简史,遗憾翻译的失味,颇增阅读的自信
  •     與其說閱讀不如說是寫作入門科普
  •     感觉也是想到哪写到哪
  •     逻辑性十足 对于小说的书评也挺有一套 喜欢
  •     关于阅读方法的作品,从小说的结构、章节、词句、主题、叙事、结局等多方面解读,书中列举的都是英文写作的作家,无法体味语言魅力;并且大部分小说都没读过,无法代入,所以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拖了大半年才看完。总体印象:① 小说是与中产阶级、自由、民主等同时兴起(既往悲剧、史诗等体裁的主人公都是统治阶级);② 根据阶段可划分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线性叙事、结局干净利落确定),现代小说(非线性叙事、开放式结局);③在心理和智力上完全拥有你读的小说; 小说出版后,作者便成为过去时,读者是现在时,共同参与完成。或许等再多读一些小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     那些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隐而不说的含义,如同掩埋于山洞里的宝藏,神秘瑰丽,又仿若人类深不可测的心灵世界,时而轻缓,时而滚烫,一边静默,一边呐喊,从不出发,亦从未死去,不断吸引人探求、踏足、鉴赏,而后慢慢感悟、成长。世间只有一个故事。读完这个故事,将生出无限体验。你的人生因此翻倍。
  •     真的读不下去…
  •     至少对以前听都没听过的一些小说产生了兴趣,打算把读不下去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捡回来再读一遍
  •     引言:一部简短、混杂而独特的小说史简短扼要地总结了依靠故事情节旧小说到尝试素材、语言、逻辑前提、意识等新小说的转变原因、方式,但旧小说并未转身离开,却蛰伏在通俗文学的载体中生动地存活下来。
  •     可能因为基本没读过里面提到的小说,这本书我没找到丝毫阅读的乐趣,硬着头皮读完,依旧觉得没有收获。
  •     如果没去留学的话,读这本书应该是感受美国英文系本科授课现场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了。
  •     这样的指导性的书当然是越早读越好,既能增强对小说的感知力,又能减少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障碍。
  •     把书看没意思了。
  •     读书就是与作者互动,读不同的书就是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成为更好的一个自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