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078229
作者:[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
页数:312页

作者简介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最灿烂的时光。在谈论希腊的著作中,《希腊精神》极具吸引力的一本。本书介绍了希腊鼎盛时期的作家,如品达,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等。汉密尔顿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希腊最辉煌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著名学者陈嘉映教授主编并推荐: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1867—1963)出身学问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古典教育。成年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55岁退休后开始写作。1930年出版的《希腊精神》(The Greek Way)让她蜚声读书界。此后陆续出版了《罗马精神》(The Roman Way,1932),《以色列的先知》(The Prophets of Israel,1936),《真理的见证:基督及其诠释者》(Witness to the Truth:Christ and HisInterpreters,1949),《神话》(Mythology,1942),《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The Great Age of GreekLiterature,1943),《上帝的代言人》(Spokesmen for God,1949)等。每一部都基于深厚的研究,写作则面对普通读书人,行文流畅易读,让人读后受益甚丰。她还翻译了几部希腊悲剧和柏拉图的对话,也成为希腊经典英译的名篇。汉密尔顿出版最后一部主要著作《希腊的回声》(The Echo of Greece)时,已90高龄,文字仍青春蓬勃。
西方文明主要由希腊、罗马、希伯莱、基督教汇流发展而来。希腊、罗马代表此岸理性,希伯莱、基督教代表信仰。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精神领域,希腊人创造了无尽的奇观。在政治组织的艺术方面,在世俗生活的文明方面,罗马则为后世提供了辉煌的典范。汉密尔顿说到希腊、罗马,如数家珍。对希伯莱、基督教传统,汉密尔顿也有深入研究。在《上帝的代言人》序言中,她提到自己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非信仰者的身份来写作的。我觉得这也是个优点。宗教首先要求信仰,不过,我们不能什么都信仰,我们早已生活在多种精神传统的融会之中;心怀景慕,从多种精神传统中汲取心的光华与智的能量,是现代人,尤其现代的中国人当行之道。更多了解,更多赏慕,不宥于粗陋框架中的中西之争,岂不善哉!
我在美国读书期间,在旧书摊上买到汉密尔顿的几部书,都是一口气读完,尤喜爱《希腊精神》,读了不止一遍。后来,年轻友人葛海滨有意读一点儿希腊,我就推荐他读这本书作为入门,他读得高兴,就断断续续把它翻译出来,作为翻译练习,有些难译的句子,我也曾与他切磋。现在,华夏出版社又行一桩功德,推出这套“汉密尔顿的古典世界”丛书,包括译文经过修订的《希腊精神》。这些书,博学、明达、丰满、优雅,我相信,必有益于滋养我们的心智,必为读书人所喜。(陈嘉映)

内容概要

依迪丝.汉密尔顿(1867—196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普及家”(不列颠百科全书语)。早年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典籍是她一生的爱好。她在慕尼黑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成为在慕尼黑大学求学的第一位女性。她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写作。著作有:《希腊精神》(1930)、《罗马精神》(1932)、《以色列的先知们》(1936)、《希腊戏剧三种》(1937,译著)、《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1943)、《神话》(1942,被美国各学校广泛使用)、《真理的见证:基督和他的解释者》(1949)、《上帝的代言人》(1949)和《希腊的回声》(1957)。


 希腊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有一种现象被称作“孕妇效应”。意思是说一个孕妇会觉得到处都是孕妇,其实客观上孕妇并没有增加,只不过孕妇自己对其他孕妇的关注度增加了。换句话说就是偶然的因素随着自己关注度的提高就感觉成了普遍现象。我当然不是想探讨“孕妇效应”,主要是我也进入了这种状态。最近希腊这个国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我的视野里,首先当然是因为他们刚上台的极左翼政府太能“作”,让人难以忽略。接下各种关于希腊的信息就纷至沓来,其实过去它们也在那里,只是我没有关注罢了。关于希腊政府又是所要战争赔款,又是以“引进”恐怖分子相威胁的各种极端表态,基本上遭遇了压倒性的批评。当然也有站在希腊一边的,而且分量还不轻。比如被刘瑜称作“天下第一愤青”的乔姆斯基,他一方面指出希腊的现状是欧盟的不公平对待所致,另一方面又担心,希腊的垮塌会导致伟大的希腊精神和欧洲遗产的丧失。而希腊精神被认为是欧洲现代文明的基石。我对于大师的观点,因为不是很了解,所以也没资格插嘴,但他们口中的希腊精神却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我刚巧从两位中国学者那里,也看到了关于希腊精神的评价,或者说他们在不约而同地推荐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希腊精神》。更像美学的历史著作经济学家梁小民一直致力于书籍的分享。在去年的时候,他就推荐过美国古典学家汉密尔顿的《希腊精神》《罗马精神》《希腊的回声》。当然,梁小民的习惯是把每一本他看过的书都介绍一下,所以这本书混迹其中并不突出,我也就错过了。上个月,梁小民做“2014十本好书”的名单时,这本书又赫然在列,这就是年度隆重推荐了。梁小民的评价是:“古希腊毕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文明,但是吸收西方文明中的精华,这就不能不知道古希腊。这本书的重点不是古希腊兴衰史,而是希腊人的精神世界。希腊人是理性的,也是自由的。理性使他们可以科学地思考,自由使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思考。希腊人的特点是‘热爱理性,热爱生活,喜欢思考,喜欢运动’,这些反映在他们的文学、哲学和科学作品中。正是这种理性探索精神造就了古希腊的辉煌。”第二个推荐这本书的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学者周濂。我讨厌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娶了我的偶像刘瑜。当然这是题外话。周濂说他经常向他的学生推荐这本《希腊精神》,尤其书中关于文明的探讨,令他赞叹。汉密尔顿说:“文明是一个被用滥了词,它代表的是一种高远的东西,远非电灯、电话之类的东西所能包括。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准确衡量的,它是对心智的热衷,是对美的喜爱,是荣誉,是温文尔雅,是礼貌周到,是微妙的感情。如果那些我们无法准确衡量其影响的事物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东西,那便是文明的最高境界,如果人没有因此而变得优柔寡断,人类的生活就达到了一个人们很少能够达到的、更没有人能够超越的高度。”伊迪丝·汉密尔顿是一位古典学家,应该说,这种学科归类方式是以时间而不是以内容为依据的。换句话说,汉密尔顿不是专业的哲学家、文学家或历史学家,但她又同时是这三种学者,她的研究涉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样样通的特征。首先是文字具有极强的文学性,我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散文诗集,当然译者也尽其所能地保留了这种风格。其次你会发现她在观念的阐述上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缺乏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那种重视证据和逻辑的严谨性,更愿意直接抛出个人的观点,而有的观点还缺乏依据。当然,这都是事后挑毛病,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你基本都已经沉浸在她优美的文笔中,无暇顾及这些。而且相比于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汉密尔顿的作品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想想《古文观止》上的那些所谓议论文,哪个不是文笔优美、个人色彩强烈而又缺乏证据支撑?所以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是极好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故乡在汉密尔顿看来,希腊人的特点是“热爱理性,热爱生活,喜欢思考,喜欢运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一代代的希腊学者告诉我们希腊人是多么热爱理性和喜欢思考,在这理性的思考中,哲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诞生了,希腊人让人类第一次摆脱了神明的桎梏,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和头顶的星空。而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成为了希腊人热爱生活、喜欢运动的明证。尽管从事这些竞技体育的人都是摆脱了劳作的贵族,但这种公平的竞争、非职业运动员的参与,包括荣誉仅仅是一个橄榄枝花环的桂冠,都在展示这种追求的纯粹性。现代奥与会,最初传承了古希腊的理念,也强调参与者的业余性,但最终,国家荣誉、商业利益让奥运会被职业运动员们给占领了。所以说,无论是对理性的追求还是对生活的热爱,我们现代人只能说因为两千年的积累,在成就上超越了古人,但在精神境界上,我们其实从来没有超越过希腊人。别忘了,他们还是民主制度的发源地,是名副其实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故乡。正是由于理性精神的发扬光大,让希腊人在精神追求上没有走得太远。汉密尔顿区分了理智与精神这两个概念,通俗地讲,理智就是人对自身的思考,思考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经验世界,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而精神层面,则是超验的,是不可知的、神秘的,走到尽头就是神的世界,就是宗教。当然,希腊人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摆脱宗教,但因为理性精神的发扬,希腊宗教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汉密尔顿认为,希腊宗教不是由祭司、先知、圣人或者任何其他离普通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具有特别的神性的人创造发展起来的。而是由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发展起来的,所有这些人都本能地相信思想和想象是自由的,而且他们都是经营世事的希腊人。希腊人没有权威性的圣经宝典,没有教规、没有十诫、没有教条。他们根本不知道正统教义是什么东西。他们也没有神学家来为“永恒”和“无限”下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定义。他们从来没有试图去定义这些概念,他们总是表达或暗示它。最终,是艺术家和诗人,而不是神学家们,为希腊宗教做出了定义。汉密尔顿把希腊的精神世界同其他古代文明做对比,比如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同样艰苦的远古时代,在同样悲惨的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国度的人们并没有诞生如希腊人般的生活热情和理性追求,他们把所有的追求都投向了虚幻的精神世界中。无论是古埃及人对死亡和死者的崇拜,还是古代印度人对虚幻的精神世界以及对往生来世的追求,都让他们被紧紧地束缚在宗教之中,难以摆脱。于是僧侣和祭司的阶层成为了统治阶层。而在希腊,祭司们的权威从来没有战胜希腊人的世俗和理性。希腊人依赖祭司主持仪式,但从不认为他们因此就获得了与神沟通的特权。也许有人会说,在中国也是如此啊?然而并不一样,在我们这里,战胜宗教的是世俗权力而不是理性。敬鬼神而远之的孔夫子回避了这个问题。希腊与中国从此分道扬镳汉密尔顿在做文化比较的时候,东方的代表是印度,她没有谈到中国,在我想来,恐怕是不了解的缘故吧。但这种比较对我们来说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差不多和苏格拉底师徒们同一个时期,是中国的春秋时期,迎来了同样辉煌的百家争鸣。这个感觉就好像人类在那个时期,突然间,不约而同地就摆脱了蒙昧,走向了文明。不过这两大文明并没有殊途同归,而是从此分道扬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对于这种差别的解读,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地理决定论。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了,拥有一大片广袤的土地,这非常适合产生那种稳定的农耕文明,由于对稳定的要求,自然也就诞生了对大一统的向往,这是避免战争的最好方式。当经过百家争鸣和春秋战国之后,这个古老国家找到了最适合稳定的治理方式,然后就如同时间静止了一般一成不变地走过了两千余年。相比之下,希腊那种开放式的海洋环境,就很容易带来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形成一种向外开拓、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文明。于此同时,希腊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农业生产,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走出去。就像汪兵在《论血缘与拟血缘群体共有制》所说的:“西方由于普遍缺乏农业长足发展的条件,所以,便无可选择地采取了其共同始祖米诺斯文明所开创的贸易、掠夺、殖民三位一体文明发展模式,并在打破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西方文明社会所特有的、货币经济与私有制相结合的经济基础。”人类的选择就是为了适应自然,而不同的自然环境就决定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历史学家张宏杰在比较中国和希腊的文化特征时,很形象地用“杀子”和“弑父”加以区分。当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父亲”这个概念便应运而生,与之相伴随的是对权力和权威的垄断。而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中国和希腊分道扬镳了。在中国传统中,无论是像“郭巨埋儿”这样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是像“赵氏孤儿”这样牺牲孩子以全忠义的故事,都显示着中国文明里父亲对儿子的生杀予夺,即使在古代法律条文里,父杀子和子弑父也是完全不同的量刑。其目的就在于维护父君的绝对权威,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而在希腊神话里,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而此类的故事在希腊神话中并不罕见,这标志了某种反抗意识,对父亲的反抗,对权威的反抗。张宏杰说:人们对家庭权威的态度,决定了他长大之后对社会权威的态度。建立在“弑父文化”基础上的西方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敢于反抗权威,在代际冲突中完成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从而完成代际断裂,使社会永葆创造力和活力。《古代史》的作者梅因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种权利义务上那种相互关系形式的……关系就是‘契约’……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希腊文明而不是中国文明能够成为现代文明的起点就不难理解了。希腊精神的遗产汉密尔顿在谈到希腊精神的时候写道:“在这个充满恐惧的世界中,一件奇特的事情发生了。在一个很小的国家里,恐惧被驱散了。说不清在多少年里,这种恐惧主宰了人类,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希腊人将它驱散了。他们把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美的世界。在荷马的作品中,人们是自由的、是无所畏惧的。没有任何可怕的力量使人们必须充满恐惧地向它寻求救赎。和人非常相似的神居住在美好的天堂中。”可对希腊人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荷马的诸神满足不了希腊人心灵的需要,于是,希腊最后一个神诞生了,他就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尼采眼中,酒神精神让人类有勇气直面人生痛苦的本质。而希腊精神也成为了欧洲人对抗苦难时代的精神依仗。文艺复兴的巨匠们依靠它对抗宗教禁锢,尼采依靠它对抗庸俗的现实,加缪依靠它对抗战争的绝望。即便作为同样拥有古老文明传承的中国人,了解希腊精神也是意义非凡的。它让我们看清了文明的另一个方向,并在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上得到它的馈赠。汉密尔顿的文字对希腊精神的讴歌或许过于热情了,起码现在的希腊人看上去一点也没继承祖先的风范,又或许他们把糟粕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就像哲学家陈嘉映所言:“反过来说,希腊也不是天堂,多数恶行和缺陷在希腊也能找到。那里有阴谋和腐败,有暗杀和欺诈,那里有狡猾的人、贪婪的人,甚至也有无赖。而且说到底,希腊毕竟在战火中、在道德沦丧中、在平庸中湮没了。是啊,有生之物必有消亡之日,唯可庆幸者,是人类有过希腊。”
  •     作为入门书,这本书写得饶有韵味。差不多是两三口气就读完,对其中介绍的一些经典著作,心向往之,比如长征记,必须修昔底德的史书,“过去如此,将来也仍如此”,多么简单但又至真的道理啊,还有那些悲剧或喜剧剧作,真的是认识希腊精神的称职且不止是此的读物。
  •     看到别人读这本书,那个人博学多闻,所以我也想买来读一下。读完发现,这本书真的是很好!希腊是个卓越的地方。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心怦怦然而向往之”。希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似乎能够想象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穿着白色的大褂(?)徜徉在街道上、花园里、广场上和人们侃侃而谈。他们的言语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在朴实中发现真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知识面前变的是那么渺小。希腊,一个不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富裕的地方,不是天赐的神地。在希波战争之后,希腊精神像火花一样迸发!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小国寡民的地方,人们可以发自内心的热爱国家、向往真理。我们泱泱大中华,似乎注定是要被统治,人们需要一个首领,一个为我们发声的领头羊。可是希腊人就可以自己为自己发声。真的是匪夷所思。当然他们是有奴隶的。当然他们也根本不认为奴隶是人的。这点还没有希伯来人做的好。希腊人追求的真理,不是比他们晚很多的康德、黑格尔、尼采等人说的那种形而上的真理。他们的著作,我是看不懂的。上次翻看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请恕我直言我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完全看得懂!希腊人能把不可见的真理用可见世界里的种种表达出来。知识并不是他们区别阶级的武器,而是人类大同的利器。在德尔菲神殿上有两句铭文,“认识你自己”,“凡事无过度”。很难想象,拥有超高头脑和自由人格的希腊知识分子能够如此节制。我们都知道,知识渊博的人难免有掉书袋的毛病。但苏格拉底却是个谦虚的人。真是难得!他们并不把追求知识当做痛苦,思考、读书对于他们是一种习惯。希腊是个追求理智的地方。众所周知,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都是数学家,柏拉图的什么学园也是“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希腊追求数学,但这不是现代科学那种纯粹的科研。他们追求的,似乎更应该叫做“自然哲学”。是对自然的探索,而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思考复杂的人类。也就是说,希腊式的理科和文科是互相帮助的。自然哲学和社会科学是齐头并进的。他们崇尚理智,所以几何是验证你是否是个理智的人的手段。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追求卓越。希腊不是个发明文明的地方,比他们稍早的还有波斯、埃及、印度、巴比伦。但这些地方并没有像希腊那样让人们永远铭记。埃及和古代中国一样,被专制、神权搞昏了头脑。亲爱的法老们不知道要怎么才能更好地折磨民众了。他们也没有什么心思去“卓越”,祭司们掌握了卓越的定义,一切为了他们亲爱的王服务。印度人倒是一点没变,直到今天也这样。他们是有钱、有地方、有矿产、有头脑的。但一不小心就过了头,思考着的人们沉到思考之中就很难再出来了。他们只追求自己的内心,对于万物,都视而不见。希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内心和世界之间游刃有余的行走着。人,是希腊人喜欢的。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神,不像希伯来人的亚卫。这可能是因为后者一直处于逃亡的状态,他们需要一个有号召力的人物告诉他们怎么做。希腊安于本土,只需要保持内心就好。希腊的天神们没一个长翅膀,每个都有七情六欲。这些天神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的。希腊的雕塑和艺术也是如此。他们不喜欢浓墨重彩,只要用事实说话就好。不爱渲染和夸张。他们认为只要诚实地表达出内心就足够。希腊悲剧是很牛逼的。世上就四个伟大而悲剧家,希腊一下子占了三个。最后一个莎士比亚,很难说没有受希腊的影响。希腊的悲剧总是代表了一种命运,这个命运是人们不能反抗的,我想在穷愁潦倒时对于不能解释的事情,人们肯定会找到什么超自热的东西去解释一下,所以命运也不难理解。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引起了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我想这是一种“睁着眼睛走向悬崖并没有退路”的感觉。当人们去欣赏悲剧的时候,在情绪达到巅峰时,一瞬间人们各自的痛苦升华成了统一的、高贵的情感。希腊喜欢整体。帕特农神庙是一座都是柱子的建筑,它完美的和周围的建筑混在一起,单看一个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当它和周围浑然天成时,他们有了一种共同的美感。中世纪的教堂是伟大的,个个都是。科隆的那座大教堂,鬼斧神工。难以想象古人有那样伟岸的创造力,经历了几百年,给我们留下这样宝贵的财富。但一一两百米的教堂,不管怎样,都不可能和周围的建筑们融在一起,当然人家也没想融合。也就是说,希腊之后的建筑考虑的不是整体的美了,而是个体的美。希腊是个神奇的地方。他在爱琴海悠然的呆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虽然希望能一直让他存活,但历史是不会这么宽容大度的。太过美好就会毁灭,从自身、从外面。罗马来结束了一切。但,光荣属于希腊。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美。
  •     太多主观色彩。
  •     一本关于古希腊精神内涵的书,希腊人在理智和精神上的平衡将人类文明推上迄今为止仍无法企及的高峰,在我看来作者不仅是在史实基础上描述古希腊的辉煌灿烂,其中也不勉带入作者内心对人类文明该往何处去的向往,内容丰富,文笔流畅,颇值一读。
  •     书总体三星,最后两章再加一星
  •     对理智的论述很深刻,一些观点也很棒。对希腊精神的展示较为全面。但少了关于历史的论据,以及缺少对希腊和希腊周围世界的宏观描述,让这本书处于一般的水平。同时作者的思想有些狭隘和过于主观。总体来说值得一读。
  •     对事实保持敏感,太多时候会被头脑里的想象冲昏来去,面对真相殊不易。一个古希腊人可以是将军、诗人、剧作者,重新发现并继承希腊精神的西方人却越来越多地求于印度文化的静观和中国老子的无欲无求中去了。老子认为技术这种东东太过发展就奇技淫巧了,够人生活就好,更多发展带来更多不满足。我想,古希腊那时的技术、理性刚刚开始发展,人逐渐从自然中逆来顺受的状态摆脱出来,感受到自内勃发的生命力,享受到蒙照的人们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突破,只要他努力便可以得心应手,人们对知识满怀爱意,柏拉图是大众的男神。而现代各领域的技术愈加尖端,人们不得不专精,人感到自身是撕裂、是孤寂、是不完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理性并不意味着幸福。古希腊是人类发展必经却不能重复的历程,若它一直存在必将没有我们。很想看看印度的艺术品。
  •     很喜欢的书,虽然全书都充满了对希腊无条件的崇拜,但这份溢美还是让人甘之如饴。读这本书最多的时段是出差和睡前,封面都已经有了磨损的痕迹。翻译的文字也很优美,大段大段忍不住想做摘抄。一共17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一个侧面切入对希腊的精神和文化做出介绍,整体上以文学为主线条。知识点都比较浅显,属于略深入的科普读物,五星推荐。
  •     通俗,内容略欠。
  •     浅。不过我挺喜欢粉丝向的普及书,只要能解毒,蛮振作的。
  •     作为专研古典文学的西方学者,作者在书中精心刻画出了一个卓然独立于人类历史的古希腊文明,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迄今难以企及,只能令人叹为观止。纵然某些针对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的评价有失偏颇,书中对于古希腊文学艺术各领域的辉煌成就叙述甚详,无可辩驳,尤其是拥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悲剧更是其文学的巅峰。仅仅是作者随处引用的一些例子就可以使读者窥见戏剧艺术的精华,对于未入其门者是很好的启发。
  •     理智与精神达到平衡的古希腊创造出人类史上伟大的奇迹。
  •     译文非常美。
  •     我爱希腊
  •     虽然作者满篇“粉丝式”的溢美之词,但也许那个时代真的配得上这样的赞美,理性的开明、对个人人格的尊重、思辨和求真的爱好、对身体美的热爱、无穷的探索精神……活力,而非活着。
  •     作者太为希腊和欧洲文明骄傲了
  •     虽然作者的角度已经很偏“粉丝型”会有些不太客观、多有辩护的感觉,但这本书依然值得五星。古希腊的历史作者、悲剧作者、生活方式、宗教,用她的理解方式呈现出来,崇敬惋惜。“我们无法再重新把握希腊人的观点……时间的巨轮从来不向后转动,不过幸好如此。”最后一章作者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生长的时代,“个人概念深入人心”,有了“现代科学”“看到了希腊人所无法企及的、更具概括性的真理”……简单来说,她希望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
  •     《希腊精神》实是好书,常令人眼前一亮,葛海滨的翻译也恰如其分,毫无外文转译时的违和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只有在希腊精神的背景下,经由与埃及和印度的对比,才更显饱满。后者在精神世界的追逐中背弃了现世,而前者对万物真理的不断穷索恰是人性的回归——快乐是希腊的标志,快乐背后是对当下生活的全然接受——诚如作者所说,希腊的艺术形象中,没有任何附加的东西表明他是一个神,他的头上没有光环,奥林匹克的赫耳墨斯神像就是一个形象完美的人,他身上不比凡人多什么,也不少什么。
  •     我记得当时读作者的《罗马精神》的时候边读心里边暗叹妙极,但是我读《希腊精神》却没有这种感觉
  •     文笔优美,叙事精倒,再读读看。
  •     看修昔底德那一章的时候看的心潮澎湃,看到后面三大悲剧作家的时候被作者or翻译的满篇溢美之词弄晕了,直犯困……
  •     希腊的将领会在大战前夜颂诗形容侍酒少年侧脸的轮廓,人们会在梧桐树下对话灵魂,在散步时讨论信仰,在经过一道门廊时陷入沉思,热爱智慧、理性与思辨,重视全才,对于学识的渴求如同今时今日我们关注iPhone,这就是2000年前的希腊人。好想体验那样一个年代。
  •     一口气看完 对真正的文明向往不已。作为入门 很好的一本书。之后要读相关经典。 翻译很不错。陈老的序言喜欢 感到他是一个敢言真实的人。
  •     我喜欢的作者,一套五本终于都看完了。这一本主要讲述希腊的艺术理念、宗教精神,分述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戏剧家,仍然是汉密尔顿的随笔风格,理性而不学术,感性而不浮夸,既有文采也有知识,信息量多又很好读,感情掌控也刚刚好。恰好合乎我的口味啊。
  •     希腊人控制世界,完美无缺!
  •     很好的了解希腊思维的通俗读物,希腊人看世界的方式值得学习。
  •     依次介绍经典作者(其中戏剧家、诗人都作希腊英国比较解读)讲希腊人之精神状态。此外,有专门章节谈东方西方、 理智精神、东西方艺术、希腊宗教、人的行为等等。作者夸赞希腊人的精神(内在不可见之世界)与理智(观察事实)之间平衡,文明之兴盛,而西方之后来不能如此;谈行为一节,讲述了建筑、悲剧几个例子,不大好理解希腊人观察时候的不甚关注个性而是关注整体这个观点。而希腊人不是那么地自我怀疑、情绪丰富(作者谈的很开,讲到希腊人在万事万物中的平衡,难以理解作者意思);其他论述有与东方(埃及、波斯)对照之自由希腊,希腊的冥想与现实恰当结合之艺术,希腊宗教以雕塑、诗人之语言以表达,希腊人驱逐了巫术魔法、其他若卓越与永恒及无限等概念。不算好读,需要有更好的文本知识以及对西方古典学的了解。
  •     不知道读不读的下去。口吻让我觉得恶心。一方面不断给古希腊文化舔跪,另一方面在舔跪的同时而贬低印度文明,东亚文明。另外翻译的文笔和流畅性也有待提高。
  •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享受天堂般的安宁,生活的充实正在于生活中充满了艰难险阻。即使人生再不济,在我们身上至少还有某种东西,可能反败为胜~
  •     喜欢这个封面。翻开来发现是希腊控写的书,满纸都在跪拜。读到一半,几次想放弃。除去恶心的口吻,内容相当好,主要讲古希腊精神和它的堕落。作者拿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进行比较,也把当时的事情和现在的事儿放在一起讲,这样一来希腊精神可以说是清晰可见。而它堕落的过程和原因,呃,肿么跟“一场青春”过后我那几个朋友和我自己经历的变化看起来差不太多。。。
  •     90+硕士导师推荐普及的,当时没货
  •     原以为是立论严谨的学术著作,实际却是太过主观化的介绍性读物。如果确如书所言,希腊是一个奇迹,今日之奥运会对她会是多么大的讽刺。
  •     果然,我是爱希腊的。简单的卓越。
  •     希腊入门
  •     展现了一段灿烂的文明,加深对了对希腊的认识
  •     有趣1希雅典人和罗马人对人的看法巨大差距,2 idiot源于希腊人对公共事务不负责任的人 ;3 点燃我了解古代希腊的热情,伯利克里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4 希腊悲剧很有很有意思
  •     一本真正智慧的結晶
  •     对希腊文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很不错的一本入门书。
  •     “东方人能够舍弃画框从而放弃斗争。可是我们西方人是理智的仆从,我们不可能那样做”,sorry,东方人不等于印度人,我们从未弃疗。
  •     “诗的真理和科学的真理都是真理。” 希腊的”奇迹“源自于理智和精神的平衡,然而或许现代西方社会之病恰在于这种”平衡“的丧失,任何片面发展的一方都最终都会遭到自身的反噬,”欧洲科学危机“和”世界之夜“就是再明显不过的证据。希腊虽然永远不可挽回地逝去了,但庆幸的是人类曾有过希腊。
  •     不能不说人类文明在这里达到的高度是过后两千年都难以媲美的
  •     好看。可媲美古希腊文学小史、思想小史。
  •     精神与理智的平衡,人性
  •     就是太贵了
  •     速读读完,希腊精神的体现在作者眼中,就是这些伟岸的名字和其流传的作品,文字也好,戏剧也罢,展露的是希腊人对于理智,哲学的思考和追求。
  •     希腊精神是明亮的感觉 为自己能努力的事情努力 至于卓越
  •     陈嘉映推荐的希腊入门读物。书很不错,古希腊的意境很美妙,宛如乌托邦;再看看希腊现在的样子,唉……
  •     读这本书时心里充满惊奇。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奇迹最璀璨的时代,那时的雅典人热爱美和事实,讲究理性,具有自由的信念、质疑的精神、求知的诚意和无尽的生命力。他们的艺术和文学简明、智性而朴素,他们创造悲剧并将其发展到了顶峰,他们的人精致优雅、多才多艺。理智和精神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奇迹的平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