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特工之王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05728172
作者:安东尼奥·门德兹
页数:288页

后记

1990年11月,我刚办完退休手续没几个星期,就乘飞机前往德国,和乔安娜在柏林会合。她马上要去莫斯科临时出差。柏林这个冷战时期的间谍之都,无疑是我们见面的理想地点。    她的航班原计划降落在前西柏林的机场,后来临时改到了前东德的舍讷费尔德机场。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一阵恐慌。该死,我心想,是谁这么混蛋,竟把她送去民主德国了?不过,我很快放松了下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德国已经合二为一了。前苏联的东欧附属国正在迅速脱离莫斯科的控制。    圣诞节前一天早上,我们从库丹姆附近的酒店一路走到了勃兰登堡门,也就是原本紧挨柏林墙的城门。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在这座写满战争创伤的拱门前,饥饿的苏联士兵早早就在波茨坦广场上摆起了跳蚤市场,兜售镰刀斧头标志的纪念章、团徽和闪闪发亮的红军皮带扣。这些东西只卖几个马克,只够换一顿德式早餐,再买一根德国香肠和几个土豆当晚餐。我们买了几个皮带扣和几枚纪念章,又试戴了一下他们的铁灰色皮帽,互相拍了几张照。    然后,我们穿过柏林墙的缺口,来到墙的东边,欣赏了一下水泥墙壁上的涂鸦和乌托邦艺术画。这些涂鸦一直延伸到了查理检查哨,我们立刻注意到了东柏林的破败景象。即使是在柏林墙倒掉一年后,东柏林的萧条仍然和西柏林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东柏林的居民就像我7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看到的那样。我们走在菩提树大道的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男男女女,他们大多数都不知道没有盖世太保的自由生活是什么样的。德国联邦政府刚刚宣布准备消除柏林墙的一切痕迹。我倒希望他们至少能保留一部分墙体,当作对那段历史永久的纪念。    我和乔安娜在1991年7月正式结为夫妻。我们的孩子杰西·李生于1992年9月19日。这是她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我的第四个孩子。四个月后,乔安娜也从中央情报局光荣退休了。    1998年夏天,我们重返柏林。东柏林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吃一惊。在波茨坦广场周围,我们至少看见了150台塔式起重机。这标志着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建筑热潮。到2000年,柏林将被重建成德国首都。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决定保留下一小段柏林墙,就在离查理检查哨不远的地方。    柏林的繁荣似乎证明了,随着西方赢得冷战,中央情报局及其姊妹机构击败克格勃及其盟友。    但我们永远也不能太过乐观。    曾有10多万人为克格勃工作。他们不会简单地退隐郊外,过上悠闲的田园生活。没错,很多人确实不得不去种地了,但他们这么做是为了生存。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仍然在远处窥探西方,克格勃探子在国内外仍然大有市场。据报道,原克格勃第七总局精英“阿尔法反恐特种部队”的成员,目前是莫斯科黑手党老大的保镖和走狗。当然,俄罗斯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生化武器库之一。    人们常常会质疑说,美国是否有必要维持这么一个庞大、活跃、昂贵的情报系统。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引述上述残酷的现实。    是的,永恒的警觉乃是自由的代价。

作者简介

《CIA特工之王》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立近70来,唯一授权出版的真实特工传记。作者门德兹在《CIA特工之王》中回顾了25年的完整间谍生涯,讲述了那些至今想来都令人惊心动魄的秘密行动。这些秘密行动有的是在东南亚热带丛林的深处,有的发生在动荡的中东国家,有的则在克格勃监视严密的莫斯科。这些行动中,有为了颠覆他国政府的“黑色宣传”,有为了阻止敌方官员对美国起诉的栽赃嫁祸,有为了获得交战或谈判中机密情报的巧妙伪装,更有将敌国叛逃特工或本国人质营救出死亡境地的“偷越”行动。这些行动有的涉及美国的总统和高级政府官员,如尼克松、基辛格;有的牵涉他国政要,如沙赫、霍梅尼;有的甚至影响了历史。
通过《CIA特工之王》,读者可以零距离窥探国际间谍的最高内幕,看到中央情报局(CIA)遍布全球的间谍网络和耸人听闻的政治阴谋、中央情报局(CIA)与克格勃自二战以来的生死较量,以及特工之王的惊险人生和必杀绝技……《CIA特工之王》是读者了解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全球谍报战争的第一手资料,是完全真实的行动记录,比任何间谍小说都更惊险、更劲爆!
秘密行动大事记
1968年5月,香港,执行第一次海外任务,为来港汇报的高层线人“八哥”提供伪造的旅行证件。
1968年9月,老挝,利马38号情报站,“黑色宣传”,这些宣传在后来的5年里,致使几千名北越和老挝军人投降。
1968年11月,老挝,万象,“日记本行动”,成功阻止了两名亚洲官员在斯德哥尔摩国际战争法庭上对美国战争罪行的起诉。
1969年10月,南越,大叻,与线人“明”合作,绘制出一批南越重要的潜伏特工的画像,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有13人被抓获。
1972年7月,老挝,沙湾拿吉,为满足亨利•基辛格在巴黎和谈的诉求,设法寻找北越关押了大量美国战俘的证据。
1972年11月,成功将一位老挝的国家级大人物和一位美国非裔情报官伪装成两名白人,获得了印度支那和谈中的重要信息。
20世纪70年代初,亚洲西南部海港,“内斯特”行动,成功将中央情报局招募的第一位“少年克格勃”叛逃者偷运出境。
1973年夏,南亚某国首都,伪装该国的国家高级安全顾问,因此获得的情报在当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6年7月,莫斯科,“斗篷”行动,重新与一位失踪的线人“三一”取得联系,弄清了苏联在第一次限制性战略武器会谈中的意图。
1979年4月,德黑兰,“猛禽”行动,将沙赫王室的一位高级参谋带离动荡的伊朗。
1980年1月,德黑兰,“阿尔戈”行动,在加拿大人的帮助下,将被伊朗当局搜捕的6名美国外交官安全带离伊朗,此举受到了卡特总统的称赞,并成为国际间合作的典范。

海报:

书籍目录

第一章门缝塞进的信
第二章谜一样的战场
第三章沼泽营的秘密
第四章东南亚的浑水
第五章吉卜林笔下的南亚
第六章“荣誉”与“妙招”
第七章弹球游戏
第八章莫斯科守则
第九章逃离德黑兰
第十章最后的较量
后记
致谢
词汇表

编辑推荐

《CIA特工之王》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立近70年来,唯一授权出版的真实特工传记,是《逃离德黑兰》的主人公回顾完整的间谍生涯,公开中央情报局(CIA)的机密。作者门德兹在《CIA特工之王》中独家爆料,详述了冷战时期的几次重要秘密活动,追溯了中央情报局(CIA)的历史,以及中央情报局(CIA)与克格勃自二战以来的生死较量,公开了中央情报局(CIA)遍布全球的情报网络和耸人听闻的政治阴谋,透露了中央情报局(CIA)与历届美国总统“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作者门德兹在《CIA特工之王》中为读者揭开了特工之王的神秘面纱,记述了特工之王的惊险人生和必杀绝技:像变色龙一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改变外形,瞬间判断出危险并快速逃离,具备超强的心理素质,精通多国语言……门德兹为中央情报局(CIA)服务25年,执行过150多次重大任务,制作过数以万计的伪装,数度与死亡擦肩而过,却从未有失。从一个普通的制图师成长为伪装部门负责人,获得“情报之星”勇士勋章,受到美国总统接见,作为中央情报局(CIA)最杰出的50名特工之一载入历史。

前言

前言1997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开庆祝50年纪念日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回忆录。在中央情报局50年的成长历程中,有30年跨越了冷战时期。在此期间,我是一名职业情报官员,发明并使用了情报行业里的许多最新技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并非为自己树碑立传。我在情报界同行中获得的认可已让我心满意足。当然,写这本书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我只是想通过这本书,在自己记忆力允许的范围内,详细描述我和同事们共同参与的几次行动。至于我们为自由事业所作的贡献,全凭读者自行评判。和我们共事的人当中,一些已经与世长辞,一些选择了独自回味过去的辉煌历史,另一些还活跃在情报行业的第一线,不得不隐姓埋名。我修改了他们身份中的某些细节,好让他们继续掩人耳目。但是,我宁愿坦诚至上,冒着风险讲述我们的故事。我相信,这么做也有助于为自由事业继续作出贡献。从中央情报局创建伊始,美国的情报工作就一直蒙受不白之冤:一方面是来自世界各大媒体的造谣中伤;另一方面是来自间谍小说家们的言过其实,他们仅凭一知半解就想诠释间谍活动的实质。他们并不知道,早在50年前,美国就应人所求,从道义和经济上为一次情报行动提供了援助。这次行动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是主动出击。中央情报局的几任局长和我的许多同事都认为,现在是时候把更多援助行动的细节大白于天下,公开我们以美国人民的名义付出的努力了。我同意了。我意识到,我的决定引起了一些情报人员的恐慌,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违背秘密机构的操守。这些操守都是他们在接受培训期间,我和我的同事们向他们灌输的。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永远也不会背信弃义或泄露秘密,让任何一位同志、线人或我的祖国受到威胁。毋庸置疑,隐蔽是间谍的命脉。我不是无所顾忌的变节之徒,不想通过出卖秘密来推销自己的作品。我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替美国政府或中央情报局过去的错误或越轨行为道歉。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我想重申中央情报局一贯坚持的“坚决揭露真相”的态度。对中央情报局为维护世界民主与和平所作的不懈努力,我会悉数讲述,但我也会严格遵守情报机构的保密准则。与此同时,我也必须遵守法律。我在文中提及的所有信息都受到中央情报局出版物审查委员会的监督。而且,我也必须考虑那些坚守职业操守的情报人员的需要。中央情报局的出版物审查制度与普通出版审查制度截然不同。和任何美国公民一样,我也享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权利,拥有言论和出版自由。因此,对于情报界已经解密的信息,我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版物审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判定现任或离任的中央情报局官员是否辜负了组织赋予的信任。对情报工作的步骤和情报人员的身份适当保密,是为国家安全搜集情报的重要环节,我们对此应当遵守。我们签订的保密协议是一份信任契约。我们自愿签订这份协议,并对协议内容了然于心。我们知道,永远也不能泄露自己的职业机密。美国资深情报官员谢尔曼•肯特在1955年首次提出:我们更应该关注从事这一崇高职业的人。作为一位学者,谢尔曼为自己的学术地位感到骄傲,也从未怀疑过自己对情报行业的热忱。《情报研究》是中央情报局当时的内部刊物,谢尔曼在该杂志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里解释说:我们的行业和现有其他行业一样,有自成一体且稳定不变的入行规则。与其他行业别无二致的是,我们的行业既有基础领域,也有专业领域。出于对本行业的热爱,由于所获荣誉是对本职工作的认可,人们会在工作岗位上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如今,情报工作仅仅是一项职业,但像大多数职业一样,它也有自己的条条框框:经过检验的方法论、行业术语、理论和体系,还有复杂而凝练的技巧。现在,它还拥有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它缺少的恰恰是文献资料。在我看来,文献资料尤为重要。这些文献资料现在何方呢?40多年后,也就是1998年,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乔治•J•特尼特宣布,由于“当前预算紧张”,原定解密一部分资料的计划被无限期搁置。这些资料记录了冷战时期一些意义非凡的秘密行动,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60年代。这个声明使学术界和研究中央情报局历史的人非常失望。但特尼特也不得不承认:“对于自己的行动和工作质量,中央情报局有义务向美国人民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他也认为,公众需要了解中央情报局的历史。他说:“人们可以据此自行判断,中央情报局究竟为结束冷战作出了多少贡献。”这就是我写这本回忆录的初衷。许多情报人员都没能亲眼看到冷战结束。从刚果炎热的闭塞地区到维也纳、莫斯科、柏林这些间谍云集的首都城市,他们在谍报战争的黑暗世界里奋勇拼搏的事迹一直没能见光。中央情报局总部大厅的白色大理石墙上刻着数十颗星星,向那些牺牲在情报战线上的人们致敬。然而,就像无数等待解密的文件一样,这些石制纪念碑也没能给美国公众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歌颂那些为自由牺牲的男男女女。或许,这本书能成为铭记他们一生功绩的纪念碑。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安东尼奥•门德兹
译者:王岑卉
安东尼奥•门德兹(Antonio J Mendez),美国中央情报局伪装部门负责人。1965年加入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部门,从事秘密工作25年,参加过冷战时期最重要的一些秘密活动。1980年1月,他在伊朗危机中营救6位美国外交官,获得“勇敢情报之星”的奖励。30多年后,这段经历被改编成电影《逃离德黑兰》。1997年,他获得“开拓者”大勋章(先驱人物奖)。在最初为中情局工作的上万人中,只有50人获得这种殊荣。勋章承认他“以其行动、榜样和主动精神……塑造了中央情报局的历史”。著有《逃离德黑兰》《间谍生涯》等书。
王岑卉,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策划并编译“新东方双语书话译丛”《一派书心》《书林辟径》《书海逸趣》《护书之苦》《藏书之乐》,译有《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苹果:从个人英雄到伟大企业》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国中央情报局伪装部门前负责人门德兹是一位获奖的特工。在这里,他得到了中情局的独家授权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仍然给读者提供了一本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关于他在冷战中的秘密行动的回忆录。在书中,他强调了情报工作所需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情报工作的复杂现实。门德兹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中情局特工的形象,他故事植根于冷战时期的历史史实,对于间谍爱好者和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具有无尽的吸引力。——美国《出版者周刊》特工或者间谍到底是什么样子?任何曾经对这些神秘人物(尽管他们经常在间谍小说中被描写刻画)感兴趣的人,现在终于可以一睹他们的真容。门德兹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服务处工作了25年,最终升到了该部门的最高职位。经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审查批准,他将自己的工作详细呈现出来:伪造证件、制作伪装,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秘密行动。这些内容非常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由007陪伴长大的一代人来说。虽然有些地方叙述得过于详细,但门德兹的确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美国《图书馆杂志》退休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门德兹最近公开了他的25年冒险生涯。中情局一字不落地审查了这本书。作为一名秘密工作者,门德兹深感骄傲,他历数自己形形色色的经历,呈现出间谍生涯与众不同的惊险刺激。和许多人一样,他给一份措辞含糊的报纸招聘广告写了信,从此成为一个文件伪造者。雄心勃勃的门德兹没有将眼光局限在狭小的制图工作室内,他掌握了伪装和监测技术,并花了很多年在海外为香港、越南和泰国等地的秘密行动提供支持。越南任务结束后,门德兹的职业生涯如此成功,他成为“偷越封锁线”的核心人物。他成功在印度偷运出一个克格勃叛逃者,并在革命的伊朗解救出一个特工,而后者正是当时著名的“逃离德黑兰”事件的前奏。门德兹公开了许多保密至今的细节,在那次“荒唐”的行动中,外交官和门德兹冒充好莱坞电影制片人瞒天过海。加上他在莫斯科与克格勃的较量,门德兹的回忆录是最内行的间谍或特工作品,值得品鉴。毫无疑问所有间谍或特工爱好者都将对它爱不释手。——美国《书目》门德兹对自己的本领毫不谦虚,他因为“大量发明和改进了间谍活动中的新技术”而获奖,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对此的证明。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莫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与克格勃的较量和1980在德黑兰营救6名美国外交官。——英国《科克斯评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门缝塞进的信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孙子马里兰州,蓝岭山脉,1997年8月21日那个夏夜,焦虑又一次俘获了我,我又一次失眠了……午夜过后,季风即将来临。机场航站楼的混凝土观景台上闷热难挡,等待的焦虑将我团团包围。透过渐渐厚重的雾霭,我费力地向楼下的停机坪张望。从曼谷飞来的环球航空的航班已经晚点两个小时了。我看到了从沙特首都利雅得飞来的瑞士航空的航班,也看到了从曼谷飞来的德国汉莎航空的航班。一架苏联民航的IL-62 也从塔什干飞抵,缓慢滑行到观景台正下方的到港口。突然,我的心跳加速。那架IL-62的出现让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一个多小时前,由于环球航空的航班持续晚点这个绝佳的理由,目标人物和他的CIA护送人员被授意原地待命。他们本该在那架IL-62着陆前离开此地,因为克格勃(KGB)的地勤人员绝不会错过这架班机。这次行动的对象是个克格勃叛逃者。他是十天前来中央情报局寻求避难的。此刻,他正在楼下的候机大厅等候。大厅里闷热潮湿,人头攒动。当广播里报出苏联航班飞抵的消息时,他会不会落荒而逃?我透过霉迹斑斑的混凝土栅栏朝停机坪望去。所有的到港口前都有飞机停泊,唯独没有美国飞机的影子。这时,从曼谷飞来的环球航空波音707在暗夜中现出了身影。它着陆了,在跑道上缓慢滑行,最终停在了停机坪另一端的灯火阑珊处。四周弥漫着浓重的雾气。精于亚洲事务的特工们管这种雾气叫“牛粪烟”。在南亚次大陆的乡下,数百万人用牛粪来烧火做饭,就会燃起这样的烟雾。我眯着眼,但环球航班的位置很难辨认。我只能等待。从环球航班下来的乘客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跌跌撞撞地走进候机大厅。大厅里所有的厕所都人满为患,那里的潮湿和臭气立马把“牛粪烟”比下去了。我不能离开观景台。我的任务是确保目标人物和他的护送人员“雅各布”(他也是我此次行动的搭档)在环球航班停泊期间安全登机。然而,在大雾笼罩之下,我怎么才能看清他们有没有靠近飞机呢?如果我在同次航班的客流中没看见他们的身影,那就意味着他们在入境检验口遇到了麻烦。在入境检验口,我一手操办的假证件和伪装效果将接受考验。乘客们走出了候机大厅,朝环球航空的飞机走去,但我始终没有看到目标人物和他的护送人员。他们该不会已经逃向为逃跑准备的两辆汽车了吧?那两辆车停在停车场某个阴暗的角落里,发动机轰鸣,随时准备疾驰而去。无论此次的秘密行动结果如何,我都必须在楼梯下面的公用电话亭里发出信号。今晚,我们会使用带干扰的明码。“苏斯在吗?”(这意味着行动成功了。)“我可以跟乔治说话吗?”(这意味着事情出了纰漏。)接下来的计划将根据具体情况展开。最后,我终于睡着了,神经却绷得紧紧的。即使在梦中,机场里的情景也挥之不去。我发现自己走下油漆斑驳的楼梯,挤进闷热的公用电话亭里,拿起笨重的红色塑料听筒,把一枚褐色的硬币塞进投币口,按下听筒,然后松开。没有拨号声,也没有硬币掉出来。该死的殖民地电话,大不列颠统治的遗物!很可能自从英国人卷铺盖回家后,就没人修过它了。我再次按下听筒,硬币掉进了取币槽,我又把它塞回去。听筒里传来了嘶嘶声、咔嗒声和微弱的拨号声。我用耳朵和肩膀夹住听筒,一只手拿着酒店的火柴盒,瞥了一眼上面潦草记录的号码,另一只手迅速拨号。听筒里先是传来咔嗒声和噼啪声,然后终于传来了连贯的嘟嘟声。电话嘟嘟响着,我把听筒紧贴在耳朵上。四声……五声……快接电话呀,雷蒙德。十声响过,我猛地挂上了听筒。他为什么不接电话?我看着表——3点零7分,比原定通话时间晚了一个小时。我知道他安然无恙。他们在等着我发出信号。我深深吸入一口潮湿的空气,又徐徐地将它呼出,好放松双肩,缓解耳鸣。我必须打通这个电话。我又投进了一枚铜板,继续拨号。长鸣声,咔嗒声……硬币又一次落入取币槽。电话没声了。


 CIA特工之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平时就很喜欢谍战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这本书内容详实、精彩,作者又是中情局的实力派人物~这吸引住了我。情报行业本就缺乏真实的文献资料,很多历史更是鲜为人知。这次是个很大的突破,给人带来了精彩的阅读体验~~作者的自传,把读者带入到文字中,让人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一把谍战真实而惊险的秘密行动。而且还让读者看到了作者之所以能成为间谍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对于喜欢谍战题材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容错过的好书!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原来真的有易容术
  •     以前除了游戏和电影,很少接触这类题材,小说也很少涉猎。如果说中信那本《像间谍一样思考》给我带来的那种充满伪装和欺骗的世界中,最为看重的居然是诚信冲击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还有其他实用观点),那么这本书就让人在真实的“故事”中感受真实的特工。另外,还有好莱坞牛掰的化妆技术~嘛,仔细看看封面上面的标题The Master of Disguise,然后看看内容,读者肯定觉得至少给出版社标题“党”坑害了20%左右的期望值。原作标题正好切合作者身为CIA顶级伪装支援大师的职业生涯。作者不仅参与装备的研发,行动准则的制定,现场评估,更多次参与了一线撤离行动,但诚如他在书中所叙述的,在书中只有作者的亲生经历,没有詹姆士邦德,也没有邦女郎啦~更没有电影那种激烈的准军事行动(甚至是军事行动)遗憾的是基于某种大人的理由,书中只有60-90年代的行动事例,该做的保密工作可是一字不漏(人家也有审查和谐委员会嘛)不过能得知一些重大国际事件背后的故事,即使消息已经过时,但是作者笔下的那种临场感还是让我读得非常享受的
  •     《逃离德黑兰》是我去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这本书的作者是《逃离德黑兰》的原型,所以必须买来读啊。没有让我失望。读完一遍,准备再读第二遍!
  •     把活干好,做到自己の极限。忍耐,忍耐,忍耐
  •     如果没有看太多现代的特工电影的话这本书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看了现在的电影再来看这本书的话就感觉有点过时了,不够扣人心弦。
  •     看了三分之一,然后无可奈何的放弃了。我可能真心不喜欢传记这种体裁。
  •     包装仔细,内容挺好看的
  •     还没有时间看,先放着。等有空的时候再看。
  •     文章内容太过浅尝辄止
  •     好看。和逃离德黑兰是一个特务写的
  •     模棱两可的东西当小说看看还行
  •     1.本书不能写出行动的细节 只能描述工作方向和概况 所以不能将他当作某几个行动的详细介绍2.本书只写了80年代以前的工作方式 没有现代特工的介绍3.本书以一个支持型特工的成长经历(最终级别很高)描述一些时间 并非某个地区的行动指挥或者具体执行者4.总体还是值得大家读一读的一本书 还是能在几个案件中感受到迫切感
  •     是因为逃离德黑兰买的。世界上发生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保持敬畏总是好的。
  •     书的质量特别好,就像中信的书一样。翻译也很到位。看完之后长了不少知识,也对于间谍行业和CIA有了更多了解。
  •     不是小说,是真实的故事。做情报和安全工作都是辛苦而枯燥又充满压力的任务。
  •     挺有意思的~还蛮喜欢。
  •     读后感悟:绘图技能还是相当重要的。
  •     还没看 但是印刷不错 挺好
  •     细节挺贴谱的
  •     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描绘了美国中情局的发展和贡献。对一个特工迷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有很高的真实性,并没有把特工的本事和技能夸得神乎其神,而是真实的描述了一个普通人一点点变成王牌特工。时势造英雄!
  •     很喜欢,用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
  •     真实经历,读来回味无穷。不带任何政治偏见来看的话,还挺不错。
  •     平时就很喜欢谍战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这本书内容详实、精彩,作者又是中情局的实力派人物~这吸引住了我。情报缺乏真实的文献资料,更鲜为人知。这次是个很大的突破,给我带来了精彩的阅读体验~~这本作者关于间谍的自传,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读者带入到文字中,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一把谍战真实而惊险的秘密行动。而且还让读者看到了作者之所以能成为间谍的成长历程。这本书对于喜欢谍战题材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容错过的好书!
  •     书的内容还没看,大致翻了一下,从214页开始每隔一页有两页空白,一共有数十张白纸!!!这章还怎么看,废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