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书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
ISBN:9787040154054
作者:阿雷恩·鲍尔德温
页数:500页

文化研究综述

我在06年买了这本书,2011年年初读完了它。乍看是阅读了四年,实是先前看不懂,许多明晓的语言串在一起就不知所云了。读了陶东风的《文化研究》与利萨·泰勒的《媒介研究》后,再细读这本书,于是懂了一些。这是我关于这本书要说的第一点,需要前期相关的理论积淀,才能读懂这本书。这本书读了一遍并不可就此高搁,它涵盖的范围太大,每一主题下都可萌生数十篇的研究论文,因此,它需要在不断地积淀、阅读,再积淀、再阅读的循环中理解、接受、消化。这是我关于这本书要说的第二点:读完后怎么办。这本书就学习者而言,可以了解文化研究的理论根基在哪里,关注的领域有哪些,研究成果怎样,留给后来者的余地有多大;于教师而言,除了了解上述内容外,这本书还是教材的范本,促进教师思考如何编撰一本教材,如何系统、条理地向学生传授一门知识;于其他感兴趣者而言,这本书有助于思考我们置身的世界,从文化角度揭开世界光怪陆离的表象,消除我们面对世界的迷惑、焦虑。这是我关于这本书要说的第三点:这本书的作用。另外说说本书的翻译。本书的翻译是集体成果,译后记中已列明了这些参与者,陶东风老师统稿、校稿,在我的阅读体会中,陶老师的劳动是明显的,各个章节的语言风格一致,术语、人名统一。刚开始阅读时,感觉语句较为生涩,但读着读着发现,是自己前期积淀不够。从这点说,本书的翻译虽不能人尽满意,但译者已是用尽心智。这本书的缺点目前还没看出来,于是不能胡诌。但并不是说此书一定尽善尽美,熟读几遍,积淀加深,或许就能看出来了。我只读了一遍,应再次阅读。

一本文化研究启示目录

虽然这本白白的书太容易脏,但我真的想说此印刷甚有爱~~看这本书请注意,中国人讲"文化"和外国人讲"Culture",尽管词面一样,内涵差异是很大的......这本书可以看做关于Cultural Studies 大全的目录手册一本,优点在于较为全面的呈现了这一系列研究领域覆盖的问题,该提上的专著和学者基本都点到了,便于提供读者按需要寻找阅读方向。同时行文活泼,有趣易懂(当然这归功于原作者)缺点在于翻译仅停留于字面水平......有些地方不得不再译回英文才能明白

评论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目前苦于找不到一本好的文化研究的导论、概论方面的书,各部分知识也像后现代特征那样,是碎片化、局部的、相对的。文化研究八十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中文系文学批评接触,社会学学生接触,传播学和哲学的学生也要了解,可是跨学科的性质始终是让这个混血儿没有好的教材。豆瓣上搜了搜,作为教材身份的能够梳理理论框架的书寥寥无几,刚看完的《文化研究导论》仍然觉得处于生硬翻译阶段,都是中国话,但连起来不知所云。目前也没更适合初学者的书了,只能凑合再反复看看了。 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

被弗洛伊德绑架的豆瓣评论:教你如何写评论

Cultural Studies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富于科学性——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传统的东方思维是感性的,强调“顺其自然”,这个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状态”。放眼望去,豆瓣上如今多数的评论都是感性的产物,而这个感性,还跟弗洛伊德关系十分深厚,尤其是性征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阉割情结出现的频率更是高到离谱。所以说,豆瓣的评论被弗洛伊德易如反掌地绑架了,这绝不是标题党。我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希望借鲍尔德温的研究成果能疏离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与你分享到一些关于什么样的评论才应该被称为有益的、有用的评论的相关概念;第二,指出为什么我会说豆瓣上的评论大多是被弗洛伊德绑架的评论,也就是弗洛伊德为现代及后现代文化研究带来的大革命。首先,我们来看看,文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按照英国学者Raymond Williams(他是威尔士一名非常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也是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文化与社会》)的观点,文化包含三层不同的意义:1.艺术及艺术活动,对应到豆瓣上就是书、影、音。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比方说,《在路上》出版以后,凯路亚克以及他代表的美国二战后垮掉的一代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再比如,文革后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以卢新华《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还有,就像下文中将要提到的对《简爱》中那个推动情节发展的疯女人的分析那样,在一个作品的内部,一个杯子,一个眼神,一架飞机一张桌子,都有可能成为符号,这是广义的符号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隐喻。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这个有点拗口,从词源学上来说,culture来自于“农业”agriculture,最早的意思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后来被引申为人心智的培养,之后表达的意思还包括个体能力的发展,从这个词的衍化过程也衍生出一个观念,即培育(Cultivation)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了解这三个意义有对我们什么帮助呢?我们还是一条一条来说,当然有一个前提,它们都是起始于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说白了也就是,个体对文化的了解,比方说,你看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你谈你对作品的了解,你到了一个地方参观,你对建筑这种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的见解等等。1.对艺术及艺术活动进行直接分析的通常是人文学者。2.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是人类学者和社会学家考察的对象。3.发展意义上的文化则是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方法的历史学家们愿意付出精力的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用第一种方法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第二种方法它是英国文化的产物(成为一种代表英国文化的符号),而第三种方法的持有者则更倾向于告诉你,它代表了西方悲观哲学与反禁欲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现在明白了吧,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一个作品,起码应该有三篇不同角度的评论,说它与读者沟通到的本身的内涵,说它的符号特性,还有说它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有些评论者会不自觉的论及其中两个或者甚至全部三个方面,但有些评论者则只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第一层意义的表象和第二层意义的表象上,不曾深入,也就是所谓的文艺青年的痞子型评论——他们绝对是弗洛伊德的跟班儿。好了,现在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讨,也就是关于弗洛伊德。这个直到1939年才好赖不赖驾鹤西去的老头子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这个最初纯心理学的定义甚至没有等到他去世就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到诸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研究Cultural Criticism中的“批评”其实对应的汉语应该叫做“评论”,是个很客观的词汇,一部分小盆友需要摘下你们的有色眼镜。)还是举例子说明,我们看通过他建立的完整的意识三分理论来分析简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弗洛伊德的意识三分理论其实就是大家常常说的本我无意识、自我调节意识和超我形成的社会所期望的道德感。1847年出版的夏绿蒂勃朗特《简爱》被誉为女性文学的经典典范,在弗洛伊德之前,批评家们的火力集中在简爱作为一个女性居然先向罗彻斯特求婚,这实在是太离经叛道了,因此夏绿蒂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作用下,一个小说中没有正面描写过的配角——罗彻斯特的前妻,一个疯女人进入了批评家的视线,《顶楼上的疯女人》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一本经典著作——它的主要观点就是,打开终年封闭着疯女人的顶楼意味着把简爱内心深处、暗处的潜意识这个底牌亮了出来,这个有纵火习性的疯女人就是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用智慧抑制的来自于童年时代“阉割情节”的缺失。因此,全书的冲突从她与罗彻斯特的情感对抗转移到她与罗彻斯特的前妻这个疯女人,也就是她自己内心的对抗,而罗彻斯特从一个高傲但品格高尚的白马王子跌落到尘土中,甚至需要面对读者无声的质疑,那个疯女人是如何变疯的呢?那么大概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如今的文化批评尤其是电影批评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从弗洛伊德开始,压缩、取代和症候式的解释方法已经被批评家们当作了解码文化文本的顺手利器。当然,那些文艺小青年们用自己的少年故事少年感情折腾出来的评论,在弗洛伊德老先生看来,或许是多而无当、有些过于浅显并不够有益的文本吧。————附录,上文提到作家作品的豆瓣链接:1.《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By Raymond Williams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62815/2.《顶楼上的疯女人》By Sandra Gilbert&Susan Gubarhttp://www.douban.com/subject/2482497/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