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中国古代的人吃人行为透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5
ISBN:9787500415480
作者:(美)郑麒来
页数:167页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了丰富的“人吃人”的事例。中国学者以往很少对此进行专门论述。美国得克萨斯工科大学韩国裔学者郑麒来教授在搜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进行了叙述和研究,尤其是对“习得性食人”更有独到的见解,提出“尽忠”、“尽孝”式食人乃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对此工作开辟了中国史研究的新视野,揭示了社会史的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方面。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导论
第一部
第一章 先秦中国的食人行为
第二章 汉代至明代的求生性食人行为
第三章 汉代至明代的习得性食人行为
第四章 清代中国的食人行为
第二部
第五章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食人
第六章 中国人肉烹食诸方法
第七章 封建中国食人行为的统计与分析
结 论


 食人:中国古代的人吃人行为透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西方学者对与食人现象所做的大部分研究,是针对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原始社会的。“令人称奇的是,至今尚未见过对中国食人做专门研究的著述问世”,这就是作者写作此书的原因。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求生性食人与习得性食人。按照作者的定义,求生性食人是危机情形下为环境所迫而发生的绝望行为,而非预谋。通常受到习俗的禁止。导致食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灾:干旱、洪水等等。另一种是人祸:战争、长期被围困等等。习得性食人是使用人体特定部分的风俗化行为,也就是说,在文化上获得公开认可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赞赏习得性食人行为。对于求生性食人的实践,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没什么不同,只是历史记载的次数非常丰富。鉴于中国有保存历史记录的传统,这不能说明我们就比其他民族更强烈的食人倾向。在习得性食人方面,中国人则有较大的特殊性,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习得性食人,特别在秦汉以后,少有宗教因素参与,而世界其他民族的习得性食人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影响。英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认为食人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对蛋白质的需要。此观点受到了包括马绍•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在内的诸多学者们的反对。他们认为使人现象更重要的是基于文化和精神的意义。受精神分析学派影响的理论家们将食人行为与人类的某些本能联系在一起。以土库•雅各布(Teuku Jacob)为代表的怀疑论者质疑食人现象的真实性。他认为食人很大一部分是早起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物。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体质人类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转而寻求食人现象的实证证据。我们可以看出,这场学术争论更广泛的意义在于,人类的本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食人现象存不存在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存在的话,人们吃人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吃人的时候是把人当成与动物没分别的东西,还是当成与动物截然不同的“人”?在本书中,作者对世界各地的食人习俗都有介绍,以便于我们比较。在对中国的分析方面,作者着重分析了秦以后至清朝,特别是清朝的食人现象。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正史,还参考了文学作品,因此,本书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下面,我选取书中的一个方面,谈谈我的收获。据作者统计,正史中记录的1219次食人中有780次是关于尽孝的,这其中368次是媳妇对于婆婆的尽孝,里面有305次是割取大腿(股)的肉。虽然从绝对人数上讲,求生性食人的参与人数(吃人者和被吃者)一定比习得性食人的数字多。但在正史的记载中,求生性食人作为一个事件,出现次数要远远少于习得性食人,在习得性食人中占大部分的是尽孝的故事。其中,女儿和媳妇参与这种自发尽孝的次数多于儿子,媳妇多于女儿,年轻者多于年老者。这些正史的记载虽然只是有选择的反映了食人现象的一些历史事实,但是,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参与编订正史的人对史料的选择和处理,反映了他们或者以他们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对于相关事项的观点和此社会集团所秉持的传统。但是作者给出的另一个现象与我的看法相悖,作者说“历代都有禁止这种尽孝方式的法令”。这些烈女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 “救助”危难中的父母或者公婆,尽管危险,但还是“屡禁不止”。甚至,自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这种割取自己的肉或内脏以尽孝的事件,在历史记载中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她们的行为使她们被供奉在祠堂里,或者为她们立贞节牌坊。也就是说,她们被纪念,被竖为道德典范,每一代人都把相同的标准强加给妇女。而这,肯定是得到官方默许的。最有意思的是,被纪念的最多的人不是亲生儿女,而是媳妇。这可能有家庭结构的原因,比如说:女儿长大出嫁了,或者是:儿子要传递香火。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的因素,就是:越是纪念,就越是反映出这方面的情况不符合人们为此方面设定的理想状态。这就体现了婆媳关系的紧张和人们对于婆媳关系的期望。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这件事情上是矛盾的,他们一方面想要禁止这种过激的、在受过理性儒家教育的官员看来略显荒唐的孝行。另一方面政府又没有打算完全消灭这种现象,有时甚至暗暗支持。对于这种矛盾,埃利•萨甘(Eli•Sagan)的理论也许有助于我们思考。萨甘是关于使人行为研究的最重要学者之一,他在《食人习俗:人类的侵略性和文化方式》中,以关于人类侵略性和文化方式的两个假设来解释食人行为:一、所有文化都以合法性和非法性来界定具体的侵略性活动;二、文化对于侵略性行动的基本态度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任何文献作品应该在某文化的范围内准确反映该文化所产生的价值体系。食人作为一种侵略性的行动,必然要受到儒家主导的社会价值的界定。文化对侵略性行为的矛盾在儒家思想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呈现,因为儒家一方面强调文明开化与非暴力,一方面又强调孝。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古代使人现象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部有开创性的研究,此书虽然没有提出太多作者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但是,作为了解此领域基本情况的入门读物,是有趣且有价值的。
  •     中國古代食人主題書籍,所見凡三種,黃粹涵《中國食人史料抄》(因為此書史料一直抄到本朝當代,大幹禁忌,未能正式出版),還有臺灣人黃文雄(曾刺小蔣,當年也算是不負少年頭的“革命”志士)《中國食人史》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53610/,鄭麒來《中國古代的食人》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26521/。黄文雄書聲色俱厲,鄭麒來書貌似公允沖淡,實則均羅織史料,,將中國古代出現的食人“現象”宛轉做成“傳統”,意在從根本否定中國文化。以“現象”在類似環境中的反復出現視為“傳統”,這是相當低級的學術錯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論證中基本上都有倒因為果,從成語反推典故的邏輯錯誤——據此可以論證地球人有在夏天被蚊子吸血的傳統,女人有被男人強奸的傳統,戰死者有在戰爭中被打死的傳統。因此閱讀此類著作,完全不必痛心疾首,為了別人的指認而自認有罪,從此對自己的出身、血統和文化懷有鄉愁般的負罪感,反倒是應該當庭反訴,質疑寫作者的水平和動機:不要賊喊捉賊,恕我眼拙,你不喊我倒還真沒能看出你的家學淵源:敢情您是那祖傳狗盜、訟棍世家;今日幸會,果然名不虛傳。不過,雖然黃鄭二人同心同德,動機卻有所不同。鄭麒來為韓裔美國人,熟諳華夷之辨,書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蓋中國以食人為傳統,上鉤下聯,中華先祖還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之時就已經開始吃人,吃得情深意切,無法自拔;黃文雄身在日本,心系臺灣,在遠離大陸的地方向著大陸高聲說不,并以此為生。以一人敵一國,敢于面對淋漓鮮血,敢于直面慘淡人生,敢于接受資本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考驗,敢于在戈爾巴喬夫的辦公室大罵里根而不怕遭到報復,文雄雄武,是真正的勇士。不過,說破英雄驚煞人,此臺灣人雖與中國及其文化毫無關系,但在行文中每每稱引魯迅,思想資源不外五四反傳統主義,方法論上則是被林毓生所指證出的文化整體論,將所謂文化看作歷時性和共時性上的不變整體,從重陽節登高遠望到農民起義領袖殺人如麻,從春日放風箏到大年三日合家吃餃子,均是這一大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治學之酷,立意刻深,直逼當年日本人橫行鄉里時推行的保甲制度。當年斯大林有言:殺死一個人是悲劇,殺死一百萬人不過是個統計數字,蓋英雄都愛團體操么?再從水平上看,黃粹涵書及鄭麒來書都是正規學術著作,黃粹涵老先生自稱文歪,態度卻非常嚴謹,直面現象本身,傾心收集抄錄材料,既不玩弄微言大義的把戲,也無意于羅織罪名,逞一己之私欲;鄭麒來書雖目的明確,但材料之裁剪、組織恰當,觀點與史料結合緊密,頗見功力。唯黃文雄書,戲說草草,文風夸張,其用功之勤,顯然遠遜于用心之險。臺獨干將,不過如此,想臺獨之無能,并非大陸打壓,實在是臺獨諸君,五四苗裔,黔驢技拙,不堪歷史重任啊。
  •     关于饥荒以至于人相食的统计数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中国的现在。为什么李敖说现在是中国未曾有过的盛世?首先我无比同意这个说法。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一系列吃人事件的罗列,从全球到中国,从古代到今,从求生性到习得性,再仔细谈了些烹饪方法。简要评论,这是一篇选取新鲜题材的论文。
  •     长姿势。
  •     材料的来源作者似乎未详考,此书的观点诸如习得性食人是孔子思想的延伸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不了解,但总而言之,本书在数据上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为中国的食人行为做了简单梳理和统计
  •     例子好多~ 不断挑战极限和节操,然后就变麻木了~ 然后就变淡漠了。
  •     真尼玛毁三观啊
  •     首先中国与外国的比例严重失调,167页中前51页讲的是外国食人汇总(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整本书中最有价值的了);第二,材料和分析的比例也严重失调,后面的所有都是把史料按时间抄写下来,再翻译出来而已。152页开始才有点非常非常浅显的情况汇总分析。完全没有一点学术的范儿,更不要说有学术价值。
  •     作为开眼界之用尚可,作为一本学术著作,仅仅是罗列史料却没探求本质问题,实在不合格。
  •     (书店上架推荐类别:美食;菜谱)
  •     9分类一:族外、族内、自身食人;分类二:求生性、习得性食人|第三章 汉代至明代的习得性食人行为:惩罚不忠、惩罚敌方、为亲人复仇、泄愤、嗜人成性、获利、尽孝|清代中国的食人行为:求生性食人、习得性食人
  •     作为猎奇控,我学会了不少人肉烹饪方法。
  •     嘁,豆娘真清新到非得删我那条推荐广播的话,何不连此书条目一并删去。里面史料罗列可比wiki详尽多了。不过话说回来,作者虽自陈心理学者,却没对这种行为做更多心理层面分析,就资料数据归纳整理还是很尽责的。作为素食者,也需要剥离人类自我认同感强忍心理不适才可以看完。以至于午餐看见同事盘中肉类纹理结缔组织,庆幸不食肉真是太好了……
  •     (P)全都是介绍性的内容,都是些吸引眼球的细节描写,基本没有深入的心理学社会学的分析也没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有相当多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而缺乏基本逻辑的内容,作为猎奇畅销书权可一读,至于学术性什么的,我们还是谈中国足球吧
  •     描述性的概览,书中所说的求生性与习得性的吃人其实也是将人作为一种纯物与符号,至于中国食人行为的一个很大特点与孔子学说联系在一起倒是有意思,只是作者没有继续往下说,而且在中西对比上也显得单薄了,如果沿着身体的文化差异性这条路往下探讨或许能挖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     翻译糟糕 看了三分之一 准备去找原文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753253.html
  •     除了资料还是资料,汗死~
  •     作者引用的大多是2、3、4手资料,全篇几乎没有一条起决定性的食人证据,基本上只能作为中国古书食人记载的目录来读
  •     为什么没有注释?如果有注释就太棒了!
  •     记得有人说过:人相食,你我是要上史书的!如此悲惨而严肃的主题,被作者以简单化又掠奇式的史实陈列消解得干干净净,尤其是有关食用方法的讨论,更是莫名其妙、低级无聊,令人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写一本美食消遣读物!
  •     作为老虎,不得不读的书。。。
  •     浅薄。
  •     boring
  •     活在文明世界还是值得庆幸的
  •     快看吐了。。。
  •     个人觉得,人殉不可作为食人的例证之一;但是阅毕竟然勾起了这些年看书中碎片化的关于人吃人的记忆,历史的确是幽而微的,又或者汉字意简,常使人略看过去。
  •     郑麒来对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食人行为分析,主要的工作在于统计,将食人行为分为习得性与生存性的分类方法有些宽泛,导论部分也泛谈了世界范围内的食人俗。比较有趣的是对食用部位和烹调方法进行了详细记述,为猎奇者指了一条明路
  •     有点凑
  •     印象最深的是原来看后凉时候的食人描述,去看史书发现才六个字“天大旱,人相食。”再就是北齐高洋烹食琵琶姐妹。吃人真的屡见不鲜了都。这本书更普通人一些,数据说话。
  •     写满吃人的历史形成了残酷的文化——人肉用语 喫人:吃人;两脚羊:人类之肉;不羨羊:年轻女性的肉,比羊美味;和骨烂:小孩的肉,煮到骨头一起烂;想肉:男人的两腿和女人的乳房,令人念念不忘的美味,越吃越想吃,因而得名;易子而食:因为不想吃自己的孩子,就交换邻居的孩子来吃……人肉菜名 脔:人肉薄片,取凌迟刑的犯人肉片生吃;脯:晒干的人肉,通常取自受刑罚的犯人;羹:人肉锅;醢:把人杀死剁碎,混入酒腌制密封100天后成肉酱,孔子高徒子路就是这样被做成醢;炙:《韩非子》所记的烤人肉;腊:干人肉;血馒头:1860年起,用白馒头蘸斩首处刑身亡的犯人之血卖给老百姓,鲁迅的《药》也有描述;盐尸:盐渍人……etc
  •     来来去去唠叨原因只有那么几个,书里提到很多人(特别是媳妇)不管愿意是否,割去自己的肉去救父母觉得一阵阵恶心,先不论人类生老病死是正常的过程,为什么不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附属父母?
  •     半宿噩梦。另,内有详尽的人肉烹制方法
  •     感觉一般,囊括不全,忽略了少数民族特殊非偶发性的食人习俗,印象里好几则关于食人的文献都没出现
  •     被诅咒的民族,习得性食人,文革还有。
  •     好可怕。。。原来中国人才是世界上吃人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食人族。。。
  •     本书充斥着各种肤浅的误读、偏见和错误,槽点密集,在不理解史料的情况下拙劣地构建了一种食人习俗or传统。因为题材的猎奇导致中文书籍里该话题的总体讨论水平大多低劣,几近嗜痂癖。史料整理爬梳上也很一般,因为早在成书之前就有历史学家整理过了呀,科科,荒政治理是中国历代的重点任务之一,研究不要太多。这块话题如果不放在救荒史/人类学/医学史/越轨社会学之类的框架下,容易走偏,这本即是一例。e.g.比如说引用人部入药时候用本草纲目,却不提李时珍明确反对“以人补人”,也不考察“人部药”的来龙去脉放在医学史上可谓东西皆同。将“割肉疗亲”给等同于“习得性食人”则近乎滑稽。
  •     成立后一半
  •     大多是几千年史料的罗列,不忍卒读。相比荒年的易子而食,愚忠的残暴,礼教的愚昧,更有点接受不了。想想就在几十年前中国还在吃人,我操了。
  •     内容一般。书在划分章节上给我感觉很混乱而且很勉强
  •     多年后终于克服自己看完这书,感觉就像一篇写的略水的博士论文…我不认同中国古代的习得性食人有多普遍,包括三代,食人基本就是极少数饥馑和军中暴力或者报仇的结果。我不觉得项羽烹了太公就敢真吃 = = 毕竟没有这个宗教背景。齐桓公这种终极吃货不算。还有就是《狂人日记》不是为了指责cannibalism…
  •     三年前无意翻到,随便读了读,要是写得更人性一点就好了,感觉还是功力不够。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     人类出于仇恨,荣耀,饥馑,信仰都可以吃人。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北京人愤怒分吃袁崇焕,黄巢以人肉做军粮。现在人们倒是开始抵制吃狗肉了,也鄙夷吃老鼠肉,一下子好像就文明了。
  •     有趣的话题,着实无聊的书
  •     看了下豆瓣評論,想想還是要說幾句,關於此書的評價還是放回「食人」課題的學術史裡看比較好。醫學史、災害史對這一課題均有實證研究。鄭之創見,貴在給食人行為分類,說他有無獵奇心理?恐怕每一個課題都是來自於好奇吧,把現代學術分類看作是炫耀,恐怕對學者不公。相較於西方Cannibalism的研究,中文學術界較弱。ps:《大悲咒》不管食人。
  •     在《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一书中,作者写到她联系了《Cannibalism in China》(中国的吃人)的作者,学者和著作家钟其瑞(Key Ray Chong),其实就是这个作家郑麒来。为这位作者找资料的精力给两颗星吧。
  •     我 final year 时是有多闲
  •     蛮有趣,但是堆彻史料多,见解却没个样
  •     好
  •     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食人研究,作者将食人行为分成生存性食人与习得性食人两大类。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估计是后一类,但是在古代有记载的食人行为数不胜数,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条是北宋初年李处耘奉命进攻湖南的时候,攻击某个城市受挫的时候,他想了一个办法。从俘虏里面选了几十个膘肥体壮的,当着众军的面,烹而食之。又释放一些俘虏回去报信,城中士兵听闻敌军吃人肉,吓得赶紧投降了,城市不攻自破了。
  •     真是一篇角度独特的好论文
  •     作者还是很客观的,史料均来自《史记》、《汉书》、《宋史》、《清史稿》等正史,加以阐释。对西方学者通过“食人”现象故意丑化歪曲中国历史和现实也是很反对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