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心理学》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 谣言心理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
ISBN:9787538264883
作者:奥尔波特
页数:172页

《谣言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书中所讲的谣言更多的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偏离原本内容,但作者笼统地将人们口头相传的信息当作谣言,而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的信息当作准确信息,这点值得商榷。也许我们可以将从不同途径得到的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做一个标定,口头相传的这个标定值要低点,新闻媒介这个值要高点。
作者对谣言传播过程的研究比较有趣,简化-同化-加强,将听到的事再表达出来就已经将信息加工了。传播过程中的投射现象也相当有趣,想必也是人人都有的。
这段时间国内各种谣言不断,弄得人心惶惶。政府随便找了一些人当专家来辟谣,却适得其反,不但没达到辟谣效果,反而使政府越来越缺失公信力。中国现在缺少权威,将来如果发生点什么事,谣言满天,社会必然大混乱,危害必然十分严重。现在如果不加以重视,建立权威,培养公信力,那将来的混乱就不可避免了。

《谣言心理学》的笔记-第3页

谣言传播最重要的心理根源之一,便是人们想理解并简化许多接踵而来、发展迅速的复杂事件的需要。
谣言门诊部集中精力驳斥错误的谣言,而战争情报局则信赖“谣言在缺乏新闻时传播”这种准则,并集中精力提高新闻质量,增加公众对新闻的信心。
为什么我们成年人不是总能清楚我们自己的内在感受。那就是“社会”对我们有要求,我们要得到别人的和自己的尊敬。我们有许多连对自己也羞于承认的完全自然的感觉。这种态度被称为抑制使我们易于想象或夸大出现在其他人身上的这类倾向。我们认为问题在别人,而不是在自己。
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体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
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新闻的矛盾性;人们不相信相信;或者某些紧张情绪使个人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新闻中所述的事实。
谣言的基本法则: R~i*a
任何人类需求都可能给谣言提供推动力。
好奇是谣言产生的原因。
谣言提供一种能够排解紧张情绪的口头发泄途径。
投射:当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反映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而不自知时。
互补投射:不是把某人自己的情绪归因于他人,而是假定他人有某种行为,从而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理“解释。
拒绝面对其过失的人们才寻找替罪羊;而那些知道自己弱点的人似乎不需要替罪羊。
我们可以把谣言简单地概括为一种完全的主观情感状态的投射。
寻求主义 填平谈话中可能会出现的令人尴尬的沉默。
评述的三个心理步骤是感知、记忆、描述。
谣言通常比个体记忆更标准化,更同化。有更多的共性。
离希望兑现似乎越近,期望性的谣言便更容易传播。
当谣言传播时,它的趋势是变短、变简洁,越来越易被理解与讲述。
省略 简明的描述易于被如实地复述;当描述变短后,可供实验对象选择的细节变少了,进一步歪曲的可能性也因此减少;任务变得很容易,以至于用常规记忆法,就能记住那些素材。
突出 从一个较大的篇幅中对一定数量的细节有选择性地感知、保留和描述。
奇特、重复的话;数字;时间;动作;静止的物体说成活动的物体:运动的物体有潜在的危险性、希望性或者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重要时刻。我们应当注意它们,就是由于这种首要注意法则,在我们的实验中,描述成动态的物体吸引了听者的注意力,因而容易保留下来并传播下去。大小;保留术语;首位作用;时事;涉及到熟悉的符号 这些符号在象征化过程中进一步作用,而象征化过程是谣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感觉闭合:指不完整的形象、观念等在想象中变完整。
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谣言,只不过是对我们个人感觉与遭遇的特殊解释或偏见。
同化
在感知的最初表现中,不是所有客体特性所产生的刺激都会再现。从以开始,感知就是有选择性的,并趋向于简化我们周围的世界。记忆延续并推动了变化过程。如果不受已经存在的刺激的约束,记忆会加速一个“良好格式塔”的形成。变化朝着简单、协调、结构合理的方向发展。
趋向主题的同化作用。根据故事主题的需要,内容被强化或简化。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使故事更加连贯、合理、圆满,它们也就被歪曲了。
压缩引起的同化作用
期望的同化作用 当一个世纪感知性的事实与期望相冲突时,期望可能会提供一个比事实本身更为有力的感知和记忆的决定因素。
语言习惯的同化作用
着装品位的同化作用
职业爱好的同化作用
利己的同化作用
偏见的同化作用
推断
歪曲的基本模式
艺术家的身份可以使他去做我们无意识地在做的事。他把他的注意力转向一个特别的方面——人的本性或人的弱点。他用他内在的统觉谨慎地思考,权衡他所感知到的东西。最后,通过绘画或文学把它反映出来。艺术家应该做到简化一切与主题无关的东西,突出他们想要强调的特征,以此来使这一切与他们自己的判断标准统一,不用说,这部分取决于他们的艺术修养,部分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品格。
凭着它的习俗化的力量,文化成为决定歪曲基本模式的两个重要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是个体的感觉、记忆和复述过程中所固有的倾向。
社会中的谣言
所谓轻信于人,就是指轻信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要么极度贫乏,要么就是充满着陈腐和变态心理。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人,在思想的某些方面过分固执的人们。

《谣言心理学》的笔记-谣言谣言 - 谣言谣言

第一章
谣言传播最重要的心理根源之一,便是人们想理解并简化许多接踵而来、发展迅速的复杂事件的需要。谣言使事情变得比真实情况更简单,这种简化与理解的奴隶我们成为“穷根究源”。
第二章
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1、故事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2、真实的事实具有模糊性。此外,谣言只在想法相同的人中间传播。
任何人类需求都可能给谣言提供推动力。性兴趣是产生许多流言蜚语与大多数丑闻的原因;焦虑是我们常听到的恐怖威胁性谣言的动力;希望与渴望产生白日梦式的谣言;仇恨产生指责性的谣言与诽谤。
通过抨击某人厌恶的事情,能缓解他最初的感情冲动。同时也为他当时的感觉做了辩解,又对自己和他人解释了为什么他那么感觉。因而谣言在起缓解作用的同时,还起到了自我辩解的作用。除了情绪上的压力还有理智上的压力,给混乱的形势寻找一条花言巧语的理由本身就是一种冲动。总之,谣言传播的三重推动力:1、谣言提供一种能排解紧张情绪的口头发泄途径;2、谣言能为这些情绪的存在作辩解而如果直接面对这些情绪,当事者也许难以接受;3、谣言有时能为周围环境中令人费解的现象提供更广泛的解释,从而在使周围世界变得可理解的理智驾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当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反映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而不自知时,我们称为投射。如果我们听到的谣言给事实作出了一个符合我们私生活的解释,我们便愿意相信并传播它。互补投射是假定他人有某种行为,从而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对我们自身内疚的直接投射(非互补)是避免不舒服的良心痛苦的自然而不可思议的措施之一。当我们相信别人坏时,我们是在努力逃避自身的过失道德心,如果我们多责备自己,就会少传播。
谣言流传的间接原因:传谣者也许仅仅在寻求注意,当他讲述一则传言时,他觉得自己在听者面前居高临下,这种满足对那些生活平淡无奇和心态不平衡的人可能很有吸引力。此外,传谣者发现自己能在一些喜欢诽谤的趣闻、死亡与灾难的恐怖故事的朋友中获得好感,他自己对谣言不敢兴趣,但为了使朋友高兴而把谣言传给他们。
第五章、第八章
歪曲的基本模式:1、简化。当谣言传播时,它的趋势是变短、变简洁,越来越易被理解与讲述。2、强化。当一些细节被删去后,那些保留下来的细节就更为突出、重要。3、同化。简化和强化不会随便产生,而只会在于谣言传播者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一致的情况下产生。

《谣言心理学》的笔记-第20页

这种态度(被称为“抑制”)使我们易于想象或夸大出现在其他人身上的这类倾向。我们认为问题在别人,而不是在自己。例如,我们不喜欢承认自己也会害怕;我们有时会走极端,然后又大肆责难来掩盖事实。当这些罪行遭到责难时,便会为所犯的罪行作证,专制的领导人也会为其辩护。
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思想狭隘,有偏见或自私。因此,假如我们公开指责我们敌视的某些人群涉嫌自私自利,我们就能够转移内心对这些人的偏见。与此同时,我们耶就忽略自身存在的自私。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自卑感,因此,如果我们能指出别人的缺点,便有助于我们维护自己的自尊。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冲动,或对此感到害臊,这可能导致谴责别人的非法行为。

《谣言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谣言的产生条件 重要性 与模糊性
简化 同化和 强化
谣言传播后面的心理诉求
如何做到理性质疑但不过分

《谣言心理学》的笔记-第3页

谣言传播最重要的心理根源之一,便是人们想理解并简化许多接踵而来、发展迅速的复杂事件的需要。谣言使事情变得比真实情况更简单,这种简化与理解的奴隶我们成为“穷根究源”
在当下读这本书,各种有意思。

《谣言心理学》的笔记-第123页 - 谣言的分类


 谣言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