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涼山兄弟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3-1-21
ISBN:9789866525674
作者:劉紹華
页数:400页

作者简介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
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
在開卷獎年度好書《柬埔寨旅人》的自序中,劉紹華留下一段文字:「二○○○年,我對所謂第三世界國際發展的疑問大到無法以我當時既有的知識解套,決定繼續我的人類學夢想,並期待圓夢的同時我的困惑能得到解答。」這是她離開金邊高等研究院人類學愛滋病研究計畫實習工作時的深切自我期許。如今呈現眼前的《我的涼山兄弟》,正是她十年鑄一劍的心血結晶,也是身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具體實踐。
本書以現代性與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和理論視野,將海洛因與愛滋比喻為諾蘇男性的流動成年禮。奠基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人類學的完整紮實訓練,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深入在地田野調查,作者生動鮮活地呈現出諾蘇流動青年與吸毒者的生命經驗,將之與中國在過去一世紀的鉅變中所經歷的多元現代性、社會韌性,以及個人生命憧憬交織在一起,並從中揭露少數民族文化的延續與斷裂。
這部兼具民族誌知性與報導文學感性的動人作品,銘誌了一個可能即將灰飛煙滅的時代紀錄。在涼山徹底隱沒於現代性洪流之前,惟願諾蘇兄弟的生命能廣被認識,這是作者書寫始終如一的初衷。
本書英文版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Arthur Kleinman(哈佛大學著名醫療人類學者)
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南方朔(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胡台麗(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作者)
張翠容(香港獨立媒體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作者)
黃嵩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我安坐室內讀著《我的涼山兄弟》,理所當然地擁有現代生活的一切。而我手裡的書,是一個人類學家對於現代化過程的批判性描繪。我忽然理解到,紹華克服生活條件差異的能耐,並不僅僅是寫作過程的生活點滴,而是她在寫作與研究上的重要實踐。如果一個人想看清楚坐墊的紋路花色,就必須把自己的屁股移開。紹華移開了,於是她能夠用道德中立的眼睛,來看涼山在中國現代化歷程裡的狼狽與尊嚴。--張娟芬(《殺戮的艱難》作者 )
本書作者劉紹華擁有豐富的人文視角,字裡行間充滿動人情感,我翻閱此書不久,便立即投入到她所調查的世界。她透過一個又一個極具人性的故事,就讓讀者能與中國邊沿族群諾蘇人(涼山彝族)面對面,直視他們在中國匯入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大形勢下,如何被迫為生命轉型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對生命尊嚴的吶喊。劉紹華細緻感人的描述,更像是位文學家,生命的使者。當我掩卷之時,心情仍難以平伏。--張翠容(香港獨立媒體人、《拉丁美洲真相之路》作者)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狂潮下,社會關係被金錢取代,在地文化斷裂,公共醫療崩解。這本書是對利姆農村的深情凝視,作者拉出體制變遷的歷史脈絡,生動記錄一個個寧可染病入獄也要到山外冒險的諾蘇青年,不讓他們獨特瀟灑的主體被凝固於全球化統一的愛滋防治污名。--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當代歐美人類學已被後現代的抽象論述與反思敘事所佔領灘頭,紹華不逐流行,堅守民族誌的傳統,以白話、生動、準確、流暢的文字,剖析社會變遷的物質過程、洞察社會災難的結構根源,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本書不僅應該成為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者的必讀教材,對於在現代性洪流中載浮載沉的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得到重要的啟發。--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本書可說是台灣當代年輕輩學者所寫的醫療疾病人類學的典範之作。它雖然寫的只是小小的四川涼山州的幾個小鄉村西南民族的吸毒及愛滋問題,但透過該書多層次的觀察與討論,該書其實已將後社會主義中國之醫療困境和西南民族的文化困境和各層次衝突做了顯示。這本書雖是部人類學著作,但真正而言,它其實是西南民族集體所寫成的生命之書。--南方朔(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這本書是中文世界難得的醫學人類學民族誌。作者文筆流暢優美,將理論融會貫通於清晰的文字之中,可讀性極高。其勤奮治學的態度,足為未來人類學者之楷模。基於上述理由,我全力推薦本書為人類學與民族誌研究的基本必讀範本。--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
這是本微觀與鉅視兼具,令人讚嘆的醫療民族誌。一位年輕的女性人類學者勇敢地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以濃郁的情感與關懷,細膩地記述、剖析她涼山諾蘇族兄弟們在現代化浪潮中經歷的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以及反毒病成效不彰的體制性因素與文化污名。--胡台麗(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本書作者所描述的是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世人訝異於中國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上海的繁華成為耀眼新星。與此同時,同樣是在中國,卻有這麼個任由愛滋病人凋零的鄉間。這本書的歷史地理背景似乎和台灣離得很遠,但是仔細讀來,又看得出許多類似之處。我們需要檢視權力,並記錄上一代和這一代在歷史變動中的傷痕。唯獨如此,才能保持儆醒。--黃嵩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此書令我迴甘,如重溫魯迅譯《山民牧唱》及《桃色的雲》中的淒麗與積氳;迎面沐浴於陳映真講黑澤明「老掉牙的人道主義芬芳」之春風的輕拂中,教人彷彿回到了少年!--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劉紹華的醫療民族誌不僅生動有力地說明了青年移民、毒品與愛滋病對彝族社會的影響,人類學的研究更令人深刻地指出,由於國家與國際組織忽略了實際上人們所力行的地方道德,結果不僅造成了更多的社會痛苦,也導致社會介入的失敗。本書是一耀眼的成就。--Arthur Kleinman(哈佛大學著名醫療人類學者)

书籍目录

推薦序:一位優秀的台灣年輕學者∕南方朔
推薦序:千山獨行∕黃樹民
推薦序:疾病與權力剝奪的深入探討∕黃嵩立
推薦序:土匪兄弟的現代性寓言∕藍佩嘉
推薦序:逼下涼山∕張娟芬
中文版序:生命之書
第一章導論
.鬼故事.發現「土匪」.我的涼山研究.現代性與社會變遷:政治經濟的角度.後社會主義轉型的醫療民族誌.本書章節概要
第二章現代路漫漫長兮
.諾蘇歷史的轉捩點.睥睨漢民族的老涼山.鴉片入涼山.一九五六年:社會主義現代性之肇始.一九七八年:躍向資本主義現代性.地方經濟發展的模式.致富的村莊陷入困境
第三章男子氣概、探險與海洛因
.新興成年禮.新生活、新認同.踏上探險之旅.落入災難混沌.性別與藥物.城市隔離.終結扭曲的成年禮.愛滋流行疫情浮現
第四章暗潮洶湧的地方禁毒史
.深入社區運動.一波三折的地方禁毒運動.聯合跨鄉運動.夾處官民之間左右為難.傳統威權的政治經濟學.再議傳統、挑戰現代
第五章啼聲初試個體性
.四兄弟.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踏上獨立與風險之路
第六章體檢失敗的地方疾病治理
.發展典範變遷與衛生保健改革.社會主義醫療現代化.市場化的典範.農村國家代理人的困境與被動性.體檢國際愛滋防治合作計畫.深入文化領域
第七章愛滋污名與全球化移植
.異常、愛滋、污名.全球去污名計畫的政策移植.諾蘇的道德世界.國家介入引發的爭議.新興愛滋污名.污名的政治經濟學
第八章結論:疾病治理的時空意義
.當前在地的全球化
中文版後記現在已成歷史
.漢化、主流化與體制化的個體化
參考書目

内容概要

劉紹華,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近二十年來,我當記者、從事國際發展工作、投入人類學的學術田野調查,角色雖異,卻讓我有機會長年在世界不同角落參與當地生活、體會人情,並見證這個快速變遷世界裡的悲歡哀樂與權力失衡。滿實多元的人生閱歷,總在我返 程歸鄉時塞不進有限行囊,諸多的尋常人事物在瞬息萬變的人世中常一閃而過便被忘卻。只發生過一次的事等於沒發生過。微小如我不樂見所有往事如煙。歷史一眨眼,我雖恍惚,但仍努力清醒,記錄、分析、審視我親身經歷過的時代流轉與人生百態。這是我生涯軌跡的殊途同歸。


 我的涼山兄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现代性越来越显现出全球扩张的能力,但是一个高度依赖现代生活的研究者恐怕没法彻底检视“现代性”,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是指此,要想真正感知现代性的冲击力,尤其是对那些我们日常体验中视为他者的群体的冲击力,就需要眼睛向下,“穿越”到全球化的在地情境中去感知、观察和理解。台湾学者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就是这样“穿越”而生的作品。凉山彝族,这本身是国家权力干预下的产物。在1956年之前,凉山地区还保持着氏族社会的组织架构,长期既不受华夏帝国及其后的中华民国统辖,也未归属西藏神权管制,被冠以“独立倮倮”、“倮倮”或“夷”的称谓。尽管这些称谓带着明显的歧视和隔离印迹,可是作为凉山地区的“主宰”,倮倮们的生活已然自成一体。而与所有地区的少数族群如出一辙,在整体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凉山也被整合到国家的政治体制内,首当其冲的就是被与其他地区的Lipuo、Nasu、Yala一起命名为“彝族”[1]。在刘绍华看来,共产党中国的国家权力延伸远不止于此,并且随着共产党统治的演变也相应地分成不同阶段,凉山彝族(刘一直以“诺苏人”称呼,似乎更具研究对象指向的准确性)就在国家权力的动荡中起伏,仿佛风中飘絮。而其中对诺苏族群破坏最彻底的当属两个阶段,即刘绍华指称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和“资本主义现代性”时期,前者以1956年的民族民主化改革为肇始,后者以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为起点。如果说在社会主义现代性时期,诺苏人主要是被动地纳入到国家权力的涵盖范围,并且被冠以“奴隶社会”、“落后的少数民族”等污名化标签,那么在整个中国拥抱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过程中,他们所受到的冲击就更加的复杂多元,以致左支右绌、无力回天。刘绍华的讨论主要就集中在这一历史时期。《我的凉山兄弟》是一部生命之书,是一部医疗民族志作品,不过,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医疗民族志”的范畴。如作者所说,这部作品的记述是要树立凉山诺苏“在现代性洪流中的纪念碑”(中文版后记)。而现代性显然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议题,从全球到地方、从国家到个体,于是在这样的架构下展开的论述所折射的就远不止研究中提到的毒品或者爱滋病本身,更是一个族群在面对外来冲击时的无边阵痛。一、毒品与爱滋:畸形的现代性融入如果将“毒品”首先看成一个中性词的话,就可以说凉山诺苏有着相当长的毒品接触传统。早在土司主掌凉山时期,鸦片就作为一种高利润的经济作物引入,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种植和吸食是不同的概念,种植鸦片的目的是为了获益,而吸食鸦片则是体现出阶层差异,换言之,种植是为了生存,吸食是彰显格调。这样的差异也影响到市场经济时代海洛因的传入以及凉山诺苏人的认知。刘绍华的田野调查显示,凉山诺苏人对海洛因的接触既与当地刚好坐落在毒品走私路线上有关,更是要与现代性、男子气概、生活方式、权力关系、政府治理等交叉起来考察(原书107页)。正如当年的“鸦片是土司与黑彝的糖”,1990年代在凉山地区蔓延开来的毒品使用与贩卖,也首先肇始于对海洛因的正面评价——如书中提到的“买毒给德古吸,就像买酒给德古喝一样。”(原书110),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向德高望重或者有恩德关联的人表达敬意的方式。除此之外,“尝鲜”、“炫耀式消费”等等都是诺苏人接触毒品的理由。显而易见,这些理由有不少超出了一般的想象,因为传统上对吸食毒品的动机解读往往都与负面评价有关,而诺苏人的动机考察恰恰又成了汉人贬斥凉山彝族的口实:落后、愚昧、颟顸、非我族类。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成都火车站贩毒的阿米会坚持只向彝族人做生意,其背后昭示的族群矛盾可谓是暗潮涌动。一旦理解了诺苏人对毒品的态度,也就能够顺水推舟地体会到他们为何在一开始接触爱滋病时会是那样的“出人意料”。正如刘绍华揭示的,诺苏人一开始对爱滋病并没有存在惯常的“污名化”过程,相反地,要么是由于传统的族群逻辑世界中并没有对应的“鬼”因而否认它的存在,要么是觊觎爱滋病毒携带者可能的获益机会而令人啼笑皆非的“心向往之”,只是由于国家代理人在处理这个“全球性”问题时以简单化的全球普适方法,反倒逐步将爱滋病毒携带者污名化,这种吊诡局面的产生所反映的正是全球经验与在地实践的内在冲突。毋庸讳言,毒品也好,爱滋病也罢,都是和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决不能因此将之简单地理解成因果关系)。而在凉山诺苏人身上,则是悲怆地以追寻现代性的方式承受了这种“现代性后果”的疯狂融入。二、流动:循环背后的灾变在书的结尾处,刘绍华引用了马克思的经典名言:一切具体实物都烟消云散了(马歇尔·伯曼也有同名著作,刘即指此,原文则最先出自马克思)。在我看来,刘绍华在此似乎是想传达对国家权力调整地方治理的期待与焦虑,然而,我们得看到,当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程后,这个拥抱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开篇就写道,“对每个人来说,‘全球化’是世界不可逃脱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过程。它也是以同样程度和同样方式影响我们所有人的一个过程”。[2]考之以凉山诺苏,我们得说,无论是毒品控制还是爱滋病疫情蔓延,都应归因于国家的失败,而不是发展的失败。这一点,刘绍华的田野工作已经给出了明证。我们可以看到毒品的控制中国家权力(代理人)基于自身考虑,不仅没有与“家支”展开合作,反倒功利性地利用“家支”力量,并且作为一种竞争关系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代理人在对待爱滋病防治时罔顾在地运作特性的粗暴思维、专业人员的族群分割意识,凡此种种,都投射出国家权力在面对全球在地化时的圆凿方枘。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当然不可能完全剥离),现代性无疑依然向诺苏人展示了一幅标示着希望的图景,也正是这幅图景,使得诺苏人前赴后继,开始了向都市流动的脚步。他们自己的报告是“到城市里去耍耍”,尽管他们可能从事的依然是边缘化的职业(正规的则是在各种建筑工地,不正规的则是团伙偷窃),尽管他们可能会因此流离失所、身陷囹圄,可是恰恰是这样的经历,使诺苏青年完成了资本主义现代性语境下的“成年礼”,并且有不少人因此改变了生活方式与生存面貌。需要注意的是,与大多数中国流动人口的迁移方式不同,诺苏青年的迁徙更具有候鸟特征。尽管他们的足迹同样遍及大江南北,可是回归的频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地方,并且还伴随着出行或回归的仪式。这种流动的循环自然与书中提供的“成年礼”解释有关,但是同样得看到的是,其直接后果则是风险的扩散(这一点与任何地方的人口流动并无二致)。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小范围的流动(从某村到某村)增加了吸毒的弹性空间,使戒毒变得更加艰难;大范围的流动(从凉山到都市)则成批地改变了诺苏人的命运,有身死异乡的吸毒者,有远嫁荣归的彝族女(这种流动对传统的颠覆书中有细节呈现),而作为现代性表征之一的流动性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可能是千差万别,而对于整个凉山来说则无异于一场“大灾变”——已经有无数的人类学者向我们展示了全球各地殊途同归的“灾变”,少数族群被纳入滚滚现代性洪流,被同化。《我的凉山兄弟》是一个隐喻,从书名到作者最后为中文版图书写的后记,都是。尤其是在这篇专门为中文版写的后记中,刘绍华提到她的重访凉山,却已然听到田野调查点即将整体搬迁的传言。这个传言更是一个贴切不过的隐喻,诺苏人将消失在茫茫人海——不管他们是因为毒品失控,还是因为爱滋蔓延,抑或是拆迁归并,都是现代性的后果。由是,一个困扰所有研究者的问题随之而来:作为具有专业身份的人类学者,除了呈现这样一个过程之外,还能做什么?说起来很令人沮丧,人类学者来自都市,貌似饱含热情地对田野调查点投入了关注的目光,可这目光是如此遥远,以致于无力、混沌。或许正因为如此,刘绍华讲述了她重返探望病入膏肓的某位诺苏人时收到的那只鸡,那一刻,她无疑是“动情的观察者”。然而,动情是不够的。也许我们得呼唤,“行动者的归来”![1] 笔者曾经在湖南桑植县白族乡做过田野调查,当地的少数民族身份命名就呈现出另一种状况,反倒演变成一种资源成为追逐的目标,这是因为具备白族身份可以带来一系列包括生育、子女升学等优惠措施,这可以用布迪厄的“象征资本”概念来予以解释。但是,无论是主动依附还是被动承受(凉山彝族),所折射的都是国家权力的下沿能力,尽管这个能力施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p1
  •     技术上挺能看的。价值观不能接受。后记中提到2012年发现05年的田野调查已经成了历史,有钱的彝族也要去香港耍耍了,作者居然感慨诺苏文化的消失。少数民族也要吃饭也要生活,难道要永远做成活标本供你研究么?对政府做的一些工作也是用一些阴阳怪气的语调讽刺一番。难道要像美国人一样把印第安人养起来,授予他们开赌场的特权,让他们成为民族志的研究对象却在成瘾物与糖尿病围剿下自然消失么?台湾人跟欧美白左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     ﹣因著坐火車與休假半天,我兩天把這本書‘幹掉’。﹣最近第二本人類學的田野著作,上一本是郭于華老師談西北的一個農村,本村作者是個台灣的人類學學者,談得是西南雲串交界的一個少數民族村莊。兩者都用了十年的時間做調研田野,兩者都把宏觀的東西與田野的東西連得絲絲入扣。想來我接受的政治/社會學的培訓,看這種人類學的著作特別‘爽’。自己讀過的一些理論可以在別人的艱辛調研中得到驗證。﹣越來越感受到宏觀敍述的無力。我同意最近一個台灣朋友的說法,我們關心的是人(以至其它生物?)活得有沒有尊嚴,那些政治爭拗真的與我無關。﹣這本書比起郭老師那一本更合我‘口味’的一點是,它是一部談‘現代性’的著作。雖然其實那故事的結構我大概都有個理解,但讀到具體案例時還是十分的有意思,對現代性的思考又一次可以重新得到衝擊或歴練。劉老師說,西方走了幾百年,日本走了一百五十年,台灣也走了五六十年,怎麼中國卻廿卅年走得那麼遠又那麼悲壯?﹣對於‘少數民族‘,低下階層,這個打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體欠下太多的債。﹣山村、少數民族的社會關係、信仰觀總能為我們反思take for granted的現狀提供十分有用的參照與視覺。﹣建議朋友們自己找來看吧,希望在那衝動、青春、拉扯、悲壯的故事中,能讓我們對人與社會有更多的慈悲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现代人的思维真是恐怖 连看书的思维都是整个现代功利主义话语的概念 更恐怖的是看完此书后有人还再坚持凉山的问题是由于缺钱 欠发展 在新自由主义的裹挟下 他们的眼中只有一个衡量标准 即是否有钱 有钱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没钱的话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到缺钱上面 过去的失误和荒谬就是这样的思维造成的恶果 看完之后还没有一种多元化的视角看问题真是可憎 也可怜那种多元化的思维真不是一日可以养成 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和整体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的不容易 看一下这本书下面的评论就知道有多不容易了
  •     中國研究真不在中國
  •     m一下。有人说,这个书里面没有把已经在做事的人所做的改变写进去。还有,为什么彝族的学者都不看好这本书? 这个书是不是非常容易被误读呢,因为它容易被认为在blame the victim. 自取其咎。
  •     权当是了解了一下四川大凉山彝族利姆乡诺苏人的吸毒与艾滋的来龙去脉。
  •     没有一个人是孤屿
  •     用道德中立的眼睛,来看凉山在中国现代化历程里的狼狈与尊严。
  •     一位女性人类学者作为他者走进大凉山,等待她的却是现代性排山倒海的倾轧之下异族群落的他者化和边缘化。感性书写结合学理探讨,女学者几乎声泪俱下。说理填充着戏剧化的的细节,细腻的体认和移情。作为民族志来阅读则有浮光掠影的遗憾
  •     听四川的同学说,那里是三不管地带……虽然书写得不是那么严谨,但我们需要这样反映社会真实的作品。
  •     第一本人类学读物。
  •     结尾好绝望啊,深感无力只能记述,现代性滚滚洪流中的这一座纪念碑……
  •     非常詳細、得當、清晰的民族志,訪談令人動容,分析又令人耳目一新。現代化全球化下的極權治理與被邊緣化的minority,多個主題凝結在涼山艾滋病這一問題上,實在是字字珠璣!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the air
  •     总觉现代性的叙事框架太过精心......
  •     眼看着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摧毁一个又一个传统社会,也不知是好是坏。
  •     科學的客觀常識經常難敵道德的主觀認知。
  •     看完这本书,了解到一个名词“污名”,及对基层的数据统计收集有多不靠谱也深有感触。刚好搜到一篇所谓揭示凉山真正贫困的原因的网络热文,“成功”又增加了一些人对彝族的恐惧印象,污名再次扩散。顺便顺藤摸瓜看了一些新生代彝族微博,已深受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觉得可怕,决定以后多看书,少被所谓网络热点污染眼睛。
  •     是个人习读人类学的第一本著作。生长在大城市的我并不了解、或许同时对艾滋病存在着“汉人对于少数族群的歧视“。一个社会现象的形成,必然是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酵。这本书最让我思考的是,诺苏族群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和时下政府推行的政策有关,但后现代性世界里这些少数族群最佳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例如卫生条件,例如交通条件,这些改善也是少数族群必然需要的吗?
  •     本身就是博士论文,所以过多专业词汇可以理解。更何况作者的调查方向指向了我们刻意忽略的边缘群体。遗憾的是似乎目前为止我们依然按着那个轨道在滑行,没有能改变方向或是停止下来的迹象。
  •     有温度的人类学者,btw台湾人错别字连篇
  •     太过学术、宏观论述的一本书,代入感弱。如果写成小说就真的扣题了,现在只能叫“他们凉山兄弟”。
  •     没有盛赞的那么好,也可能是自己出生四川的缘故,好多作者的分析其实在我看来是常识?作者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还是分析得不够深入,其实诺苏的故事可以包含出比“现代性”更多的框架。不过作为自己所读的第一本人类学著作,还是算一本好书的,至少哥大博士论文答辩是没问题的……
  •     读的时候常常忘记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流在哪里,读到后记部分,才又恍然醒悟,我离这些事情不仅有着2300多公里和1900公尺海拔的空间距离,还隔着整整十年的时间跨度。但是就像刘邵华在最最末尾写到““若我继续往更高山区的诺苏村寨走,也许可以找到十年前的利姆样貌。但那些更形偏远的村寨命运,迟早也都会往同一个渠道方向随波漂流过去吧。”这本书记下的是可供回溯和思考的历史,不单单是一份关于凉山地区的民族志。而且果然在徐琳玲老师这篇报道中发现,刘的确是以做历史之心来写一本民族志了。再则,对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现实之困惑,在这些故事和阐述中,好像也能找到如何去理解的方向和框架。
  •     故事讲得好
  •     没有太大的亮点。
  •     作為人類學的第一本書來說有點太難了⋯但每一個章節都很值得去思考,身處多元族群的國家,就讀讀這本書吧
  •     中国边缘族群在现代性中挣扎的悲观史,全球性和地方性交融的民族医疗志。凉山的明天会怎样,其实答案就摆在那,逐步失去自身特性,投入到新自由资本主义的大潮,再不回头。
  •     被一席的演讲吸引而来。简单翻阅,写得很一般,逻辑条理没那么清晰,数据论证也没那么翔实
  •     英文書名看來更具深意,passage to manhood,至少有兩層意義。其一,利姆諾蘇青年在特定生命階段的「巡迴式遷徙」,具有成人禮式的人類學意義,在社會變遷的激烈動盪中縱情青春,生長出此前諾蘇人不曾有過的個體性與慾望,以有限的選擇去滿足和實現它們,在通向成人之路上歷經新奇、波折與痛苦,這也正是作者觀察和分析利姆當地諾蘇社會在後社會主義時期乍現並不斷增長的愛滋毒品雙重流行病的最重要視角;其二,介入流行病控制與治理的國家及國家代理人,雖然借助初衷良善、資金充足的國際項目,卻因官僚體系的缺陷及項目工作人員和地方官員的文化失能而徹底失敗,文化失能不過是排斥、歧視利姆諾蘇社會文化(因而無法切中愛滋流行氾濫之根本要害)的另一種說法,全球現代性之下的邊緣族群通向人之尊嚴的路途何其漫長艱困。
  •     当然到了今天整个凉山都已经沦陷了……
  •     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血淋淋的真相。
  •     人类学的论文真好写
  •     好书,荐之。
  •     将诺苏彝族人的苦难全部归结于现代性这一宏大命题,有失公允且牵强。不知是否因为作者是台湾人的缘故,先入为主的政治偏见和立场太过明显,反倒大大降低了其观点的说服力。对政府干预、医疗政策、彝族文化等,缺乏翔实的资料,以至文中很多价值判断,事实难以支撑。另,作为人类学学者,叙事是否应尽量保持中立客观,如对政府官员进行评价和批判时,是否可给对方表达机会,让读者自行判断。同情和悲悯固然重要,但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陈述,才能更好地避免整个叙事流于个人情感表达。总之,书中描述的诺苏社会吸毒、艾滋、流动的历史与现状等,翔实清晰,值得一看,但相关价值判断需谨慎。
  •     社会进程滚滚向前
  •     当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负能量滋生的人类学个案,大多数是在经济惨淡、信息闭塞、阶级缺乏存在感的时代容易滋生出一定的问题,当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知识普及之后,上层建筑自然完成革新,多年的“顽疾”无药自愈,这感觉就像十年前看《自杀成为中国问题》,而如今这些已经都不成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随之消逝的传统性与地方特色文化因素。
  •     除了文风不喜欢,其余都还ok。对于彝族,凉山,了解的太少,本书可以当做一个略科普的读物。
  •     边缘群体投身于现代性,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读来令人唏嘘,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凉山的欲望。
  •     刘老师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有着女人类学家惯有的情感注入,但是政治态度过于明显,不造是不是台湾人的通病。伤心人类学的东西用辩证法看就好,本来就是要追求全方位理解他者的学科,为何非要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搞什么深层理论。
  •     标完简体版发现自己看的是繁体版...
  •     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被打乱,这时以发觉与如今社会格格不入。落后导致贫穷,贫穷导致堕落。
  •     读完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前段时间也读了几本叙事学的书,而这本书就具备人类学和叙事学的特点。只是作者不断强调的现代性成分太足,我觉得有些刻意了?城市者进入大山,具备独特色彩的地方性知识得到丰富的积累,作者异质的生活情感体验使人类学有关观念不断印证。然而在整个大时代以及大凉山的社会背景之下,个体意志均得不到可解的释放,中国少数民族群体中存在毒品艾滋若干问题,映射出在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道德人性式微,但这仅仅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的不完美造成的吗?毒品泛滥,艾滋病泛滥,公共卫生干预却起不了任何的作用。总之书里的观点呢,见仁见智,还需要保持自身思想上的高度觉悟理性看待吧,不要太犀利就好,没必要。另外,我自己蛮喜欢作者的触角的,切入点也是从宏观大方面入手,值得一看。
  •     从族群入手,探求边缘人群、种族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物,力透纸背!
  •     只能说还行吧,感觉也没有多深入,倒是搞了一堆生涩的词汇。哪能期待每个人都是何伟呢。2016.07.29
  •     差评!差评!差评!!!人类学也叫科学?田野观察法也叫研究方法?你哪怕来个质性分析呢!!!强行黑什么的更是看得人烦死了!
  •     深深的启发,我看了一下,很多人对污名化不是很理解,我觉得只要带入现代中国的地域歧视边能理解了吧?很多东西都是有共性的,当边缘化群体被迫现代化时,利弊真的说不清楚。
  •     屁股完全错误,左翼小清新民族志, 政府原罪论,大民族原罪论,吧啦吧啦说了一大截,果然政治正确先行,人文科学,何其哀哉,人类学死胡同,看来还要长期存在....
  •     理论建构一塌糊涂,田野调查难能可贵。
  •     强忍着作者对诺苏人的包容与宽宏读完的,天地间只有诺苏人是绝美的生灵,其他人就只是这场田野调查的变量。
  •     三星+。所有从事过田野调查并企图解释世界的人类学家都值得给半个赞。书很好读,出乎意料,似乎是太好读了一点,反而让人心生警惕。观察是有趣的,解读往往就带上过多目的立场和角度,套用发展理论总是不太对,做博士论文的感觉略虚。总觉得作者企图解释太多,结果反而每段都讨论的不尽如人意。基层医疗那部分尤为明显。病耻感从某种程度上是健康宣教的矫枉过正,但另一方面也不过就是人性,了解知识的城市人就不恐艾么?恐怕也不是吧。要说全由防治合作所致,未免夸大。不过依然是一本好读的书。到最后补记,难免慨然。又过五年,何妨再访。
  •     当一个人、一个群体看不到未来的任何希望时,能够立马让自己爽一下(打一针海洛因),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要担心一个会让自己在十年后死亡的疾病(HIV)呢?昭觉的海洛因使用问题及HIV泛滥的现况,是社会崩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只针对HIV治疗提供支持,最多只是扬汤止沸而已。
  •     題材很好,作者調查深入、結論客觀,但整本書更像是一篇長篇論文,相比同類型的紀實類作品,比較枯燥,可讀性不強。不知道大陸版是怎麼閹割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