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9551545
作者:谢旺霖
页数:308页

作者简介

一个24岁的年轻人,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征程,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伟大,而是“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但最终决定走下去,因为哪怕失败,他也“应该在失败面前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就范的”。
谢旺霖精选出骑行途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著为17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次艰辛的冒险之旅。 三个月的旅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透过生动的文字,作者的感悟跃然纸上。它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也许不是最惊险、最奇异的游记,但它却是最充满激情的记录;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书。

书籍目录

【推荐序】我们都有出走的理由了(蒋勋)
【简体版序】致大陆读者
【自序】因为,我怀疑……
出发
之一 柔软的时光
之二 泸沽湖的女儿
之三 梅里雪山前的失足
之四 边境未竟
之五 话说盐井
之六 东达求援记
之七 帮达奚大哥
之八 与藏獒对峙
之九 八宿记事
之十 波密中毒记
之十一 朝圣者
之十二 行路难
之十三 在那借来的空间
之十四 越过最后的山口
之十五 直贡梯寺的天葬
之十六 雪域告别
尾声

内容概要

谢旺霖,1980年生于台湾,东吴大学政治、法律双学士,现就读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喜欢阅读、电影、音乐和文学。曾获选2004年云门舞集“流浪者计划”,因为流浪开始文字创作的生涯。曾获桃园文艺创作奖、“文建会”“寻找心中的圣山”散文首奖。


 转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旺霖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三日,结束他三个月的单车之旅,他在拉萨把车卖了,那辆单车,骑过一座一座大山,摔下断崖,在雪地里挣扎上坡,对旺霖是不能忘记的经验,他把车子以一千八百元人民币卖给另一个年轻人。我喜欢他书的结尾,两年后,他收到一封来自西藏的E-MAIL,那个买车的人告诉旺霖,因为失恋,所以买了单车,一个人去旅行。旺霖没有眷恋他的单车,单车当然应该是让另一个人骑去更广阔的世界。因为谢旺霖,我们都有出走的理由了!我还是在梦想:许多青年读完了旺霖的书,纷纷开始了他们的出走与流浪。
  •     一个24岁的台湾青年,加入了“云门流浪者计划”,独自一人在雪季从丽江骑自行车到拉萨。整整两个月的流浪,翻越了平均海拔5000米的9座山峰。在都市生活久了,过着有规律的生活,远离“流浪”。偶尔内心的冲动,也只是思绪的任性,终究会回归现实。作者的“转山”不同于信徒的朝圣,也似乎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独自踏上一条充满未知的高原险途,除了冒险,更像是去完成一个和自我的约定。你和自己还有约定吗?你读着《转山》,在文字中徜徉,似乎与作者结伴跨越千山万水。一路上你惴惴不安,始终疑惑于此行的目的。当达到圣山垭口,在巨大的山体前,你们并肩跪下,猛然有种惊醒!伸直双臂,迎向风雪,衣袖鼓动得猎猎做响,你用尽全力肆意大喊......想象终究归于浪漫,而在真实旅途中他不断被“提醒”这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不会因为在“圣地”,人间的种种冷漠、无情就会变少。一路上有人“见死不救”,也有因隔阂产生的恶意。但在最绝望的时候,也有温暖和意外惊喜。医生不收费用,献上哈达,给予祝福;陌生的路人递来糌粑、免费住宿。当他因无心之过打碎了旅店的热水瓶,内心犹豫、煎熬,最终还是没有向店家“坦白”跑了。当被追上后等来的并不是预想中的“敲诈”。重新上路后回想这一连串的事后,不禁怀疑起,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当食物中毒,他翻倒床下,上吐下泻的时候,狂吼也无法出声,恍惚中自问:来这里究竟为了什么?在色季拉垭口,顶着漫天风雪,头脑晕眩,他只是死命地推行着,已力竭。多辆车开过邀他搭车,他只是摇头,并打OK手势。或许他的头脑已分不清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了,只存在一个往前的意念。山巅处的五色经幡纵横鼓荡在风口,怃然之间仿佛与群山结合,融为一体。最令我难忘的是他路遇三位女性朝圣者,磕着等身的头。他比划了下自己24岁,藏族小姑娘也比划了——19岁。她跟着妈妈、姑姑离家朝圣一年多了,估计还要2、3个月能磕头磕到拉萨。他刚想脱口而出,自己还有10天就能骑到拉萨,终于硬生生咽了下去。他迟疑了,她们这一路艰辛究竟能获得哪种生命的应许?当了解他的情况后,她们透露出无以名状的怜惜之情。她们切了块腊肉给他,三人则节省分食不及他分量一半的腊肉———尽管她们的生活已清苦至极...... 我在阅读这段时陷入呆想,思绪杂乱。虽然至今仍无法理解像她们这般的“朝圣”,但无疑自己被她们深深打动,不是怜悯,不是钦佩,而是种说不清的欢喜。读这部作品,和以往阅读有很大不同。文字有些稚拙,但里面蕴含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热”、一种关乎性情的东西深深吸引你。你知道这是随着岁月消长,正逐渐远离你内心的某种灵性,这种远离无可阻挡,但你仍在努力,希望能够作多一点停留。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喜欢泸沽湖的女儿
  •     天葬那章真看哭我了
  •     11.2
  •     看电影的时候,我想自己骑车去拉萨;看完书,我还是选择坐火车吧(并不是因为苦,而是觉得突然莫名其妙没了兴致)。第二人称描写出来,非但没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倍觉尴尬。
  •     图书市场上旅行游记爆多款,这本还算回归了质朴本真。
  •     「你」这样的视角,在作者眼里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而作为读者,实在不好投入进去。所以看了一半就耐不住性子了,后面的快速翻完。这样的经历是非常可贵的,背后的意志和决心也让我佩服。
  •     老实说,作者不愧是文科生,文笔在众多游记中,绝对算得上拔萃。但是,我承认蒋勋认为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像自我叩问不无道理,但读者读起来十分怪异。第一第三人称都算很好的叙述,但第二人称写游记,拿捏不好真的很奇怪。作者的文字显然很诚实,也算比较完整,内容上没有什么问题。海南骑行的经历让我看书的时候稍有共鸣,稍有的原因是,作者的滇藏肯定比小海南要困难的多,至少我没有上吐下泻。旅途中的文字,作用之一是激起读者的共鸣,把他推向路上。作用之二是,给读者围观一下环境变化究竟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变化。
  •     第二人称的形式很不错 那些彷徨、挣扎和痛苦等等都很有画面感
  •     我觉得书远没有电影好看呢,文字一般般,故事欠脉络,感觉比不上一般的旅行攻略有意思。唉,这种惊险的路,还是多加小心啊。
  •     没太明白作者参加的这个活动的意义,作者本来就到过拉萨,得知获选还是在旅行途中,感觉就是活动方非得给他钱让他用自虐的方式再去一次拉萨,用第二人称写有投机的感觉,硬要把他的亲身感受强加到读者身上的感觉,不过写的倒很真实,路上有友好的和不友好的群众,更让我感到旅行没多大意思,尤其是最后到了拉萨的心情也似我到达很多旅游目的地后的感觉,感觉和想像中还是有落差,那段天葬的描写还是很长见识的。
  •     暂时……不看先了 (>﹏<) ……赶着看《焦虑的意义》和它的小伙伴们 ㄟ( ▔, ▔ )ㄏ
  •     很少有人用第二人称写不是游记的游记
  •     藍是天空,白是花朵,紅是火,綠是草,黃是我們的土地。
  •     台湾的年轻作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独自一人骑行到拉萨。看罢此书,对作者的勇气和毅力深感敬佩。刚去完四川藏区,所以对这本讲述藏区的游记多留了点心。作为一本讲述作者个人化经历的进藏骑行游记,描写细腻,深度不足。文章在思想深度上的欠缺,不足以撑起如此充沛的抒情段落。读罢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或许是对作者要求过高了吧,毕竟他还很年轻。
  •     很好看。不过近年来一大波旅游类图书的出版,严重打消出走的热情!
  •     很久之前看的,犹记得一篇《直贡梯寺的天葬》,那是在一个深夜窝在床上看的,印象非常深刻,感叹于藏民对死亡的豁达,久久不能入眠。大概也是第一次开始自己思考死亡,甚至曾想过,假如自己真到了死去的那天,也能够以天葬的形式回归尘土或开始另一种延续。
  •     作者特别地应用了第二人称的书写 刚开始看还没习惯 渐入佳境后 发觉这个形式太棒了 好似 对自己之外的那个“你”娓娓道来 更加贴实 只有在路上 才更能看清自己 看清这个温柔的世界 被买自行车的人的邮件感动到 这是一种传递 信念的传递
  •     找也找不着,赶也赶不跑
  •     看得我脑海里都是循环的歌都不是要出去漂泊流浪走四方的而是“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待久了就会想出去,走远了就会想回归。人心就是很难安定。
  •     看完了,没有半点情绪起伏;不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太过于繁复的内心描述形容词,觉得这样的转山之作,文风还是犀利爽快凛冽的好;这大致是很多台湾人的风格吧;
  •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但它有种魔力,每次只消读上一小段就会被迅速带进它的世界。流浪于我而言更多的只是种想象,我并没有强烈的冲动与足够的勇气。看完他人的流浪记,合上书,从流浪的世界走出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     根本没有所谓勇气在支持旅行的完成,有的只是一种无形意念的坚持。各种负面情绪也成为了旅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市面上大谈“情怀”的旅行书相比,我更喜欢这本书中对旅途中负面情绪的描写:旅途没有那么美好,但是你还是会选择上路。
  •     2004年的流浪者计划
  •     光看就觉得虐...
  •     真挚坦率的情感 细腻恰到好处的表达 说出了很多内心所想
  •     出走吧少年!
  •     开始很排斥,看起来倒是觉得可以。我觉得看点不在西藏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心灵洗礼,而在于旅途上有趣的一幕幕,写得非常真实。就像西游记好看的不是取得真经的情节,而是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
  •     作者说旅途本身不会再次重复,重复的只是对它的想象以及遭受旅途的影响而蔓延到生命里的意义。从开始的惶恐,惊慌到接近尾声的淡然,笃定。这本书见证了一个骑行者的经验成长以及一个初涉写作作家的文字功底日趋纯属的过程
  •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进入无人区之路的一切喜怒哀乐,冷暖自知,在这个脱离社会的道路上的人,有冷漠,有温善,有欺骗,有虔诚,一切都要自己感受。我堂姐骑行过西藏,之前没觉得有什么,看了此书后,发觉能够抛弃社会独面生命是种多么勇气而崇高的可贵行为。
  •     公司阅览室里的书,我好像很少看这种旅行随笔,特别害怕是那种边走边矫情的,这本还比较写实,特别的第二人称,想亲眼看一下天葬~
  •     只是看了封面就买下的书。现在骑行西藏的故事太多了,在这个“流浪”已泛滥成灾,文艺青年都会捏着拳头大叫“让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时代,这本书却意外的真挚,意外的“热气腾腾”。或许“路”已成为一种信仰了吧。
  •     对拉萨的描述很有意思
  •     很主观的评价 1.第二人称读起来怪怪的 2.可能我还是对旅行类书籍有偏见
  •     平实的文字记叙了生命的旅途
  •     第二人称叙事,有点影响表达效果。
  •     找个理由,去尝试另外一种生活,现实不能的话,那就在想象中实现吧。一直走,走到遥远的地方,足够远,远到可以流放自己。远到可以忘掉忘不掉的。那么,一起吧?
  •     一晃眼就把此书读毕,感觉好像真的和作者一样一起骑行了整个滇藏线,好像自己已经去过了拉萨。前三分之一觉得写的东西过于矫情,可是越到后面感觉作者的心态越是健康,故事读起来也越是令人舒服和好奇。04年,秋冬季节。不得不说和现在318国道看到的骑行的人们比起来,的确由衷佩服作者的勇气和毅力。布达拉宫,何时我们才会相见呢?
  •     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生动描绘滇藏线的点点心路与陆路
  •     最有印象的一个字,哭。
  •     作者文笔不错,真是还原了川藏线的艰难,人与物都深有感悟
  •     很真诚的文字,
  •     难得一本书 p51看不下去
  •     下午的读书会上分享了《转山》。抛开文学层面,行动本身即是一种抵抗。而有关藏地的神性和灵性更具魅惑。边界只为跨越,我想去西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