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9511464
作者:鹤间和幸
页数:53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秦汉帝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推荐,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最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列岛社会与中国相比的话是相当落后的,这是当时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华的角度视边境为夷狄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记述不是以华夷思想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样性、并且尝试从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历史的。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前 言 超越《史记》、《汉书》
第一章
始皇帝的诞生
暗杀秦始皇未遂事件
战国秦昭王时期
天下统一
第二章
皇帝制的形成
皇皇上帝
度量衡、车轨、文字的统一
什么是泰山封禅
对外战争——与新天下的遭遇
焚书坑儒与不死仙药
秦始皇的地下帝国
第三章
秦楚汉的三国志
陈胜、吴广之乱
秦帝国的灭亡
楚汉战争
西楚霸王项羽
楚国崩溃
第四章
刘氏王朝的诞生
刘邦的汉帝国
汉王朝的首都圈建设与法制体系
对匈奴外交与高祖之死
吕太后政权
文帝的时代
从文帝到景帝
第五章
武帝的时期Ⅰ
武帝与司马迁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追求神仙世界的古代帝王
武帝时期的历法与审判
第六章
武帝的时期Ⅱ
进入西域与匈奴战争
武帝的对外战略
儒教的时代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第七章
从后宫之窗见到的帝国行踪
汉帝国的中枢与后宫
中国古代的女性
从沉睡中苏醒的古代木简
出土文书所述
王莽篡夺汉王朝
新的政治、经济、外交
第八章
民众的世纪
记载王朝兴亡的史书
王莽政权的灭亡
光武帝刘秀的统治
金印与光武帝以后
匈奴与经营西域
王充的科学批判精神
第九章
自然灾害与内乱的世纪
水害、旱灾、虫灾、地震、疫病
官吏、字典与数学
东汉对西方的外交与罗马的使节
儒教与道教
黄巾之乱与五斗米道
豪族与乡里社会
刘氏王朝四百年的终结
结 语 秦汉四百四十年的各位始皇帝
附 录
译注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鹤间和幸 1950年出生于东京都。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文学博士。曾任茨城大学教授,现任学习院大学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秦汉帝国史、中国文明史,尤其重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探索秦汉帝国》等。
【译者简介】马彪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秦汉史)博士,1987年起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赴日先后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起迄今为国立日本山口大学人文学部历史学专业教授。多年从事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专著:《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国书店2002),译著: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等。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讲,这是用日文写给日本人的外国史读物,所以也就是一个入门级读物,与前两本相比理论深度顿时下降了好多,让我读起来都有点不太适应的感觉,但也正因为如此读起来并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之前涉猎过秦汉史的话,反而有点感觉味同嚼蜡,因为书中所叙述的内容,国内的著作也能有很好的表达。关于东汉部分关注医疗史和生态环境部分有亮点。至于其中运用分子人类学来分析中国人种分布的问题,片段的引用新观点,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书中很喜欢引用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等出土文书新史料,这一点做得非常好。至于该书的翻译水平,我有搞不明白的地方,有些地方实在是不敢恭维。P203页武帝与司马迁刘彻是景帝的中子,生于景帝元年。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于景帝中五年出生于龙门。后来,一位是皇帝,另一位是太史令。当然,并非二人的出生决定了汉的未来。父亲景帝死后埋葬于阳陵,十六岁的太子刘彻即为皇帝。这几句话的翻译实在是太不通畅了,难不成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是这么跳跃?鄙人不懂日文,希望有高手指点出来。综合来看,是一本秦汉史的入门读物,但是谈不上最好,也许跟译者有关系,毕竟作者的初衷是要写给日本人的外国史读物。
  •     第三册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流畅的一本,写得流畅,人读得就顺,前后五、六天的地铁时间加半个下午,就读完了。鹤间的写作取舍和选点虽然平常,但很见作者的学术大视野。从公众和通俗角度而言,作者功力尽显。这一本翻译水平也高,槽点不多,少有的几处可以明显看出来是翻译不懂“科学”所致。要按先抑后扬的“领导”讲话套路,还是先列下槽点好了:1、P93,最后一行,“墓室内既无深水也无倒塌迹象”。“深水”当为“渗水”。按照段清波先生团队多年的钻探和物探、遥感技术探测,得知在秦陵地宫内不但有石质的墓室构造(可能是石椁?或者石质的宫墙)和阻排水系统,所以墓室内目前没有积水。因此此处的翻译应该是渗水。2、P279,“铁的生产过程首先要通过木炭的燃烧从铁矿石(酸化铁)还原出一氧化碳”,这其实是因为翻译不懂铸铁的生产流程,才没有翻译清楚。中国古代生铁制造,有低温固态还原和高温液态还原两种方法。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是用木炭作为燃料和还原剂,将铁矿石和木炭放在一起燃烧,然后用固态捶打方法得到含碳很低的熟铁,或者液态还原方法得到熔融的生铁(铁碳合金),无论哪种反应,目的都是尽量去除铁矿石中的杂质,把氧化铁还原成铁。因此还原反应过程中一定会生成一氧化碳。校对错误挺多,虽比第一册少得多了,可读着读着就被咯一下牙的感觉还是不好受。最不该的,就是如P94,倒数第二段,把“长沙马王堆”写作“马王推”。说完了瑕疵,就该呱唧呱唧给鹤间热烈鼓掌,大大表扬一番此书。鹤间的写作,大略有如下几点是可以让大家学习的:优点一,是充分地利用考古材料。相比上一本平势隆郎尽量在避免使用考古材料,鹤间则不断地运用考古材料去说明问题。这样的做法直接带来的是,书变得更加亲和。古代史写作,文献和实物本来应该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倘若固守一侧,则必然是自废武功,要么车翻人倒,要么成为独轮太平车没法跑得快。更何况,通过考古出土实物,对文献说不清,或者说不生动的事物,有更好的诠释道路。对于史料的选择,用实物材料与不用实物材料,在今日的学术环境下,已经不单单是研究取向的问题,而应该说是训练的完整与否。鹤间用实物或者考古材料说明了很多比较难用文献直接论证的问题,比如利用直道调查材料说明秦交通以及衍生出的流通、民族关系、战争问题;充分利用阿房宫、汉长安城的发掘材料说明秦汉城市和宫殿建筑以及连带的礼制问题;用秦汉帝陵考古材料说明秦汉的帝制与后宫身份的认同差异;用模型明器说明地区生活差异和祭祀;用文物说明中西交流。相较而言,类似的问题则是平势隆郎在讨论两周时期所不断回避、弱化的,两下相较,平势隆郎书的弱点尽显。优点二,鹤间比较注意采用图像材料去分析问题。比如他用画像石、壁画、帛画等等图像资料去说明事件,比如鸿门宴、李广克匈奴、张骞出西域;也会用这些图像材料去说明社会生活,比如用庖厨图说明日常生活的餐饮与腌肉习惯,进而讨论秦汉间肉食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用和尔格林壁画墓壁画去说明地主庄园经济,用枣园汉墓壁画来说明汉代农耕。用各种壁画和帛画去说明天文、星宿和神话体系。这比文献打文献的哑谜,要生活直观地多。优点三,鹤间绝对不会放弃任何地下出土文献。鹤间利用简牍、帛书、墓志、买地券、碑刻材料,充分构建着一个活生生的秦汉世界,而非一个冷冰冰的,只存在正史中或者或在解构后的文献世界。葛兆光在讨论思想史问题时,曾提醒研究者需要有“眼光向下的历史”态度。对于简牍、帛书、墓志、买地券、碑刻中所记载的,是已被隐去的社会历史分母。历史虽是精英写就,但却是常人塑就。鹤间将平常人在秦汉间的生活、遭际甚至仅是一瞬投射在汉承秦制的构建中,而且草蛇灰线地进行对比,难能可贵。优点四,鹤间很擅长利用民众所熟知的事情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比如,P174谈及江青关心吕后印章问题以及牵涉出的四人帮问题;P133用梅兰芳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来投射楚汉相争。这些事情,都是近日的事件,用这些在民众中尚有余温的话题性事件,去讲故事,带出的历史,正是“公众历史”宣讲的正道。与其板起面孔说教自己的研究成果,还真不如把相对没有史实硬伤、瑕疵的故事更多地讲给大众。鹤间也很善于用今典,比如P130提及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虽只是条引文,但说明他很注意这些古为今用的方法。此外,鹤间和宫本一样,也是个跳入跳出的高手,说两广爱甜食与枸酱的关系,说自己在中国看遗址的观感,很容易让书有入戏的感觉。小优点之外,鹤间的学术大视野,在这本通俗读物中尽显无疑。鹤间会把汉代医术、发明、灾异、女性等问题纳入讨论。初看之下似乎是贪大求全,是细细去读,却都在他对于社会生活史的关注之中。对于早期中国史的探讨中,学科本身的前进与范式的演变已经要求研究者必须能够在材料和事业两个层面上,拓展自己的视野。鹤间在前言中就直言,因为简牍材料的丰富,尤其是地方基层行政机构简牍材料的膨胀,“揭示了一个依据出土史料从事研究的时代的到来……对秦汉时代历史的认识,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鹤间的书,整体上有着大诉求——他想用通俗的话,去细化和展现“汉承秦制”的大命题,进而阐述东亚文化圈在早期帝国时代的构建与互动。秦汉制度的兴起,因人而变和不断反复探索帝国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始皇帝还是高祖、文景,其实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新兴的帝国,急速地增长,如何控制庞大的身躯,良性发展,不仅仅是秦汉庙堂博士的课题,也是鹤间回头想梳理明白的。身子大了,转圜的空间就有限,因此如何因应各种外交、内证、宫廷关系,在秦汉间以及秦汉对待先秦的态度上,就会有种种可能性。鹤间不想把这本书总结成条条框框,也不想把秦汉拆散成文本的溯源或者让自己变成索引派,去找一个“想象的秦汉”,于是,他在自己诉求中,用一个个的点去描绘着秦汉。与某些国家的学者取向不同,鹤间能客观地讨论原生、次生与传播问题。也能用发展的阶段性去看待问题。就如同他批评谭图只有一个横截面,而不是变换的版图多个横截面一样,他论秦,论汉。论王莽,论“四夷”,回顾自己所在的日本,远观韩半岛、蒙古高原和西亚东南亚,实际上都是在秦汉大视野中整体地思考问题,并未出圈儿。在精英层面的研究范式与视野的改变,如何惠及于民,是个大问题。回想到自己初进scu课堂,听方北辰、王炎平、王濮阳师讲与中学中国史迥异的古代史时,就曾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已经与万年不更新的民众普及严重脱节了。徐坚先生前一段说公共(我自己更愿意用“公众”这个词)考古问题,“公共考古学不是‘专业考古学’的反义词。相反,公共考古学就是专业诉求,就是职业考古学家的事业,而不应该推诿让渡给少数考古学家甚至业余考古学家们。不少考古学家认为公共考古学与己无关,这是个荒唐的误解。……与世无争乃至与世无关的考古学同时也是世界不需要的。”公众考古不是带人看看工地,做做讲座,讲讲话,开个会就公众了。那不过是把精英从小众变成稍大圈的小众而已,满足的不是公众,而是某些人的虚荣心。与其满足于聚光灯和宣传,不如学学鹤间,踏踏实实写本严肃的通俗读物来的实在。
  •     正是由于继承了始皇帝正负两方面的遗产,才有了随后汉代四百年多的历史。题曰《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通篇讲的是出土的各种文物,以印证诸多的历史猜测,比较有名的如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里耶简牍及各地墓陵、兵马俑等等,遗产的多重多样无不证明着秦-汉帝国的强大与繁荣。历史经尧、舜、禹、夏、(殷)商、周至秦统一六国,始皇出现,经历二世而后高祖刘邦现,此后刘氏江山起伏跌宕四百余年。期间充满的宫廷斗争、权位争夺、江湖的血雨腥风、灾害频发致使生灵涂炭、百姓人民流离失所,一幕幕在各种文物的先后发掘后而更加历历在目。书中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纷乱如云,有不可一世的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秦皇汉武;有历史真正的第一代女皇帝吕稚专政;有执著传承历史的司马迁父子;也有技艺超群的班固班超父子;还有巧舌善辩和所向披靡的各朝文臣武将,如范增、张良、萧何、韩信、王贲、王剪、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更有聪明绝顶懂得真正投资的生意人吕不韦;有宣扬儒家思想的鼻祖级人物孔孟二位先生;也有为了国家利益而奋不顾身的张骞出使西域、王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更有为了扩张领土和增进国防而修建的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和为征服周边而打通的丝绸之路;有为了权力地位而发生变革的王莽篡汉、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起义和密谋已久的黄巾军叛乱,外人看来理所当然的曹丕禅让受玺、还有中间发生的光武帝中兴汉室等,最后也不乏非人为的自然灾害,黄河改道、蝗虫泛滥等,在四百年的漫长历史里承载了太多的人和事,如今物是人非,倘若有幸站在这些略显模糊而又带着些许沧桑的历史古迹前,谁又能想到两千年前发生的故事,是欢喜,还是悲状?是痛不欲生,还是飘飘欲仙?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还是溜须拍马、笑里藏刀?整本书的内容和书本身一样给我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读来颇费时力,倘若细看后面的附录(尤其是引用文献)便知是作者的心血力作,由此更加佩服研究历史的那些学者,是你们日日夜夜的挑灯窗前、默守孤独和孜孜不倦才得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见证历史,学习历史,在此,向你们致敬!摘选句: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和夫妇长幼之说,因此儒家的学问被选中为维护帝国的学问;所谓四夷实际是指北方匈奴、西方西羌、东方东夷诸国、南方蛮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部书是讲谈社系列的第三卷,主要讲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前半本书从中部地区一名叫“喜”的基层官吏留下的资料破题来构筑秦朝究竟为中国构建了一个怎样的开端,这是十分新颖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后半部书就有点类似于通识性的历史读物,一部分按照时间对于汉以后的历史进行切割顺序讲述,另一部分大体上按照每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专题展开。以我对于秦汉历史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主要启发是分封建制—郡县制—郡国制这种反复的变迁与中央地方对立统一关系的思考,可以说之前我的理解是浅显的。后面的通识部分其实有点类似于教科书,而且这一卷比起前两卷明显更加依赖《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些正史作为参考,缺乏了一些独特的视角。中国的历史自秦以来二千多年不断流变,对于秦的价值毋庸多说,但民众对于秦的了解恐怕只有兵马俑了。
  •     不错的秦汉史
  •     始皇帝的遗产这本书,与前两本相比,老实说有些失望,文中虽然涉及到了新近出的秦简与汉简,但内容太少了,完全不能说明什么。而其他的内容自己大多都已知道,新鲜感丢失了好多。
  •     第一次在普及的历史书中见到如此多的考古发现,史料方面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但加入的近代考古发现是个加分点。
  •     一般,全面却不够精彩。对于人物的描写太少,重大历史事件介绍得太少,优点在于汉代生活的全面描写。
  •     中国的历史第二本 n-1本to go
  •     #这系列真心好看#只是感觉想讲的东西很多,有时有没讲透的感觉,又有太发散的时候。
  •     结构有点凌乱。
  •     好鸡肋的一本书 读不下去
  •     较前两卷偏重叙事性,易读,但结构有些混乱,理论性较弱
  •     系统性太差,部分史实错误,如刘贺即位三天就被废(事实上是27天)。文中大量引用新考古成果,不无见解。但是,这些竹简的可信度就真的比《汉书》《史记》更高吗?不见得吧?
  •     除了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其他的基本没啥戏份,但是对汉朝确实有了新的认识,为什么我们最多的民族叫汉族,为什么东汉那么倒霉,封建制度真的不好吗?都有解答
  •     还不错哦
  •     日本人写的秦汉史,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作者写书是为了服务读者。解释了很多细节,譬如“国士无双”韩信的个人经历,楚汉争霸实际上是楚楚争霸,楚汉争霸时候刘邦和项羽各自的发展轨迹等。另外,书后面的参考文献有的条目还贴心地注释了阅读难度。
  •     够四星,翻译扣一星。
  •     七王之乱不是通过晁错削蕃引出来,而是通过吴王子死后下葬的地点问题的争论导出。 书中提到的匈奴人尊右,设右贤王为太子的观点有待商榷,匈奴人应尊左(东方),也就是左贤王相对于右贤王更为尊贵,且不设太子,单于继承者选自单于的直系亲属之间,而不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者也大多来自左贤王部。
  •     勝於一般秦漢史通論讀物。結合出土材料,但據於傳世文獻部分則無甚發明。 小人物與大事件相映成趣,簡牘中的地方基層小人物簡直是觀察秦漢史新世界。提及始皇死於沙丘時,竟可聯繫到秦陵銅車馬上的窗子,以討論秘不發喪的可能性,算是給了我一個小驚喜。
  •     了解秦汉的好书,配着剑桥史更好
  •     讲出土文物的地方比较有意思
  •     3.5,霓虹国这套书还是值得书钱
  •     斷代通史,普及讀物。
  •     P28,鸡鸣之时(这里引用的鸡鸣狗盗的典故)即凌晨两点?——周扒皮叫鸡?P32,秦昭王时商鞅变法——秦孝公;P33,年号谥号有混用之嫌,“秦文王元年,立即死”,这句引文真的是原文么?P42,司空是一个机构?P94,马王推——马王堆;P421,西汉羌族即今天羌族——常识错误。
  •     除了皇族盛衰,还描绘了秦汉社会风貌,对宗教、官吏、书籍等多有涉猎,是一本很好通识读物。只是有些内容没有看到(例如推恩令等)颇为遗憾。
  •     琐碎,竹简
  •     日本人真的很喜欢引用考古材料,然而我怀疑作者古文解读水平不够,加上野心太大,什么都想写,却什么都没有发挥,毫无重点。所幸作者资料详列,图表也算精美。
  •     眼花缭乱,杂而不精
  •     零零散散的,串不起一条线,适合对秦汉历史有一定了解且较感兴趣的人看。
  •     第一本读完的讲谈社,本来是去洛阳之前为东汉史做功课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此书讲述的时候很注重佐证的文献与考古发现,始皇帝(及其时宗法财政制度)部分大量引用第一手张家山、里耶、睡虎地秦简便是一例。能让读史者知道这样写作历史的依据是什么。总的来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历史书,笔墨着重在始皇帝、高祖与项羽、武帝、王莽、光武帝。汉匈关系也是一条主线。
  •     这本书比较温和地讲述了秦汉历史,对于传统的史观没有颠覆的挑刺,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
  •     这册还是中规中矩
  •     不如唐那本好看
  •     说实话对讲谈社的这套书真的是失望之至。这本书题为“始皇帝的遗产”,是想说秦之后,西楚(项羽),西汉,新,东汉,四个政权都分别从正反面继承了秦的制度遗产。但很遗憾,这一立题,作者只在最后几页寥寥述及。可能是我水平不够,很难从整本书中看到一个逻辑明晰,架构清楚的论述设计。整本书整体是沿着时间线以通史的手法叙述下来的,作者很努力想要面面涉及,但最后呈现出的效果确是支离破碎,很多章节、内容让人莫名其妙。怎么就从刚才的地方写到这儿了?又只是提了一句,完全看不到和前后的联系。(⌒▽⌒) 亮点是,引用了较多不算很新的出土文献作为佐证。以及,本套书的排版,插图都还是相当精美的。
  •     这本看起来比前两本轻松些,比较容易懂。通要概括了秦汉的历史,也有一些近年的考古研究成果。
  •     比前两本流畅多了
  •     原来最喜欢的中国历史是唐、近代和先秦史,现在发现秦汉也很有趣,尤其是提到的秦汉简牍的考古发现,有一种触摸历史的感觉。
  •     通俗易懂也不失嚴謹,思路很清晰,當然許多觀點也沒能吸收最新的學術成就如秦代郡的數量及其演變,但瑕不掩瑜。
  •     卷三(秦汉帝国)10/25--11/2 四星
  •     作为一本通史读物,是书不算合格,因其并未系统而通俗地将史料呈现给读者,在探讨更深层次问题时又只是蜻蜓点水。但从已入行者的角度而言,是书对出土资料给予了充分关照,这是本书的难能之处。最后必须吐槽翻译,不知道译者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の都译成“的”了,语句不通顺之处甚多。
  •     翻到王莽,东汉的民众的世界没了兴趣
  •     大量出土文献还原历史情境,摆脱了传统的中央-帝王视角,从地方-基层官吏的视角切入,比教科书有趣
  •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对很多词语都有浅显的解释。观点中肯。
  •     汉以郡国制存在四百年。王莽急进地一板一眼地试图恢复理想中的周制的做法,能让人联想好几个相像的或假像的例子啊
  •     奇葩点比前两本少了ヽ(ー_ー )ノ
  •     通过此书,会加深对文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     相比前两本好读一些了,内容编排还是感觉有些碎片化。三星半吧。
  •     已经是这个系列的第三本了,这本讲述了秦汉两个帝国; 秦灭了周之后,先后灭了原属于晋的韩、赵、魏,偏南的楚,偏北的燕和东面的齐;但是打天下易,收天下就没那么容易了,秦帝国只存在了15年。 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建立了西汉,讨伐匈奴、征服南越、开通丝绸之路,迎来了帝国的鼎盛时期; 中间王莽的15年“新”时期和之后的混乱,刘秀夺回王朝,建立东汉; 200多年后,黄巾之乱将汉帝国推向衰落。 一边看书,一边听易中天的中华史,将中华历史再好好温习一遍!
  •     书中把纪年和评论交织在一起,和隋唐那本截然不同。我还是更喜欢隋唐的布局
  •     无聊,捋了一遍秦汉史,适合中学生读..
  •     整套里面相对感觉较差的一本
  •     【西】粗粗翻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