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5
ISBN:9787020042289
作者:沈从文
页数:87页

《边城》:一种不完美成就了另一种完美

沈从文先生是一个命途多舛的作家。参过军,之后开始自学写作。他也曾想过考大学,可是落榜成了旁听生。之后他的文学才华逐渐被挖掘,《边城》这部作品使他的名声大振,但是谁又知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20余部作品集为他的成功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在国家动荡的时期他也曾试图自杀,因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有他心中的美好。上天很眷顾,他被救下了。终其一生他都在为祖国的文学与历史研究事业做着贡献。可是我觉得他的贡献不仅仅于此,更在于他身处逆境之中仍然保持着他理想主义的思想。此时读着《边城》,我真的要感谢沈先生,感谢他用他那颇有些抒情诗般的笔调描摹了一幅我们今天再也看不到的景象。一切都是那么纯真,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毫无修饰。白云青山一水间,船翁秀女古渡边。一幅如同水墨画般的美景,这就是边城要讲的故事。本书成于1934年,这本该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一年红军离开了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伟大的长征,而沈先生此时却在家中完成了这部同样伟大的作品。他用他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乡土美景。于大山,它有它的空灵;于河水,它有它的清澈;于天空,它有它的湛蓝。更为可贵的是“茶峒”这个川湘交界的小镇有着湘西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便在于这里人民人性中的朴实与纯净。书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的纯真,好似透明的水晶不参杂一丝的杂质。女主人公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翠翠,这是一个和周边美景交融的很好的名字,仿佛你叫上她一声,她身后的大山便会同她的名字一样变得翠绿似的。她用她的勤劳与美丽征服了船老大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请恕我猜测下姑娘小伙的样子,翠翠一定扎着条大辫子,额头前的齐刘海下眨巴着一双比河水还清澈的大眼睛。小伙子的头上自然裹着白头巾,青布短衫遮不住他们黝黑的皮肤与健壮的肌肉。姑娘家有着天真的性情,一切人性里的美好都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小伙子们除了这份纯真外,还有着一份勇敢,这是他们多年跑船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说每一个人都很纯真,这话一点都没错,甚至于已经上了年纪的老船夫,尽管纯真一词多少与他的年纪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他是位极为和善的老人,每一位坐过他船的人都能体会的到。这些船客也是淳朴的,他们总是要给老船夫一点额外的报酬以感谢他的劳动,但是老船夫几乎从不会收下,即便几次勉强留下一点,也是买点烟草给过往的人们来上几口,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妙得很。就是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风土与人情,本该孕育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很可惜事与愿违,傩送没有用他的歌声送着翠翠去摘属于他们的那颗虎耳草。人们总是爱刨根问底,是谁造成了这场爱情悲剧。放弃这个愚蠢的念头吧,没有谁做错了什么。两兄弟同时把心留在了这个善良的姑娘身上,这个很自然;老船夫把选择权交给孙女,这个很释然;傩送“不要磨坊要渡船”,这个很超然。整个故事是那么的恬静和淡然,可是大老天保死了,这好似平静湖面上的一块落石,故事不能这么平滑的发展下去了。于是,二老这个被称为“岳云”的小伙子也选择了退出,这个诨名似乎为他的生命定下了基调,修不成正果了。作为一名旁观者我真的找不出哪一位人物哪怕一丁点的错误,他们都在顺着最质朴的人性处事,故事虽然结局不美但是人性的光辉很美。而这部作品的伟大正在于他用不完美的故事成就了完美的人性。沈先生在谈及他的这本书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形式’。”的确他做到了,每一人物都在循着人性做事,但是最后的结果只能让上天去决定了。往往美好的结果总是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可是《边城》这样一个没留下满意结果的故事却更能驱走我内心的黑暗。我们从故事里看到了美好的人性,看到了“爱”。这已经足以照亮我们的胸膛。于故事结果而言沈先生无疑是大家的手笔,设想翠翠真的嫁给两兄弟中的一人......这种设想真的毫无意义,沈先生的故事就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容不得我们去猜想。这也是他艺术处理上的精妙之处。在这点上东西方的艺术家有着惊人的认同。没有人会忘记《泰坦尼克》中杰克与露丝的凄美爱情吧,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用着同样令人唏嘘的结果结束了故事。只是东方人总是含蓄的,沈先生不愿残酷的告诉我们最后傩送怎么了,他只愿意安排翠翠去等,可是谁都知道她等不到她想看见的那片木排了。同样残缺的结局使原本短暂灿烂的爱情故事一下子变得永恒,就好似一颗流星瞬间划过星空旋即消失,使得人们还没来得及去留意它,于是便会永远去努力回忆它的样子。好的作品也是这样,沈先生的寥寥数笔,一个茶峒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当我们还想再窥视下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时,便只能看见翠翠娇小的背影了。好吧,让我们去回忆,去想象。当我们也像书里的每一个人那样拥有美好的心灵时,茶峒的理想生活就离我们不遥远了。

情愿他是沈岳焕

现代文学史的作家,喜欢的是巴金,林语堂,钱钟书,张爱玲,穆时英。但也只是喜欢。如果能真正结识一个,我倒希望是沈从文。当然当然,我也得至少早生80年。沈从文蛮吸引我的,倒不是他从了文以后,而是在他还年少的时候,在他离开凤凰的时候,当兵或者初来北平的时候——在他还是沈岳焕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沈从文的文字,才气倒是才气,但总觉得太文艺腔,和抒情惯了的托马斯·沃尔夫或者华丽惯了的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难比的,大概,这种文艺腔还没有熟练到成为生命中举手投足间的一部分,所以读的时候总需要调整心态——可惜我调整不来。然而沈岳焕呢?那么一个愣小子,大老远儿从很原始的地方跑来,见识了那么多事儿,该是蛮血性的,城市里不常有的那种非常原初的生命力。而他又是把这些都装在心里,并不多言。这样的人应该是有着极大能量场的,虽然寡言,但足以影响到周围的人。倘若真能亲密到真切地听他讲些什么,定有百倍收获——而且绝对从他的书里读不到。其实,后来一想,又觉得上面的感慨未免天真。沉默之下的他怎么就一定是这样冷俊的人呢?我们习惯性地以为沉默的人是智者,他们沉默是因为深刻。但也许只是一个沉没在自己的天涯中的孩子。难怪未来会是从文。之所以会生发上面那么多不稳定的感慨,也是因为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所构想的沈岳焕,在现实生活里有影子。故人虽然外表看来热闹,但下面一层却是比较冷的,不容易踏入内心的人。可能表现与沈岳焕相反,却有着相似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他们曾交汇于凤凰。而我,只是在这里继续假设。想起从文建国前带着慌乱和痛苦随手写下的那篇手稿,还是觉得他内心的能量蛮强的。那些文艺腔下面的野性不会是假的,沈从文还是沈岳焕。

回归

  文/暮邑     一生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如此自称不知是为了以自嘲来反讽那些“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还是为了与自己的作品相吻合,追崇、凸显“像山一样的古老”的“淳朴的民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一生确实怀着单纯、天然的心性,与“乡下人”淳朴、宽厚、谦恭的品格。  但,这并不是说他的一生是在温和、平静中度过的。可以说沈从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从文之前,他一直怀着尚武之心,不乏是有些野性的。  凤凰。曾名镇筸城的军事要塞,位于湖南西部,属湘黔川三省交界之地。这里的民风受三楚子弟的游侠气概影响日久弥深,外加巫蛊之术作为宗教信仰之类,自有一种血性、侠义生成,加入兵列,军人武德必然不会缺失,也并不是暴虎冯河碌碌无为,“异常丰富的常识”及“浪漫情绪与历史宗教情绪结合为一”便“领导得人”,“成为卫国守土的模范军人”。凤凰人自清朝至民国末,走出了数十位军中将领,这其中就包括沈从文的祖父、父亲和兄弟。他便是在这样一个将军辈出的小城里成长起来的。  师塾与新式学校,在沈从文眼中皆不如城楼外面的山山水水,或铁匠的炉子或屠夫的尖刀。十四岁入伍的沈从文,怀着一个美丽的将军梦走遍了沅河流域的山水,见到了血腥的清乡,见到了减消心中热血的残暴,使得他放弃了对“武”的追求,转而走向了“文学”的道路。后来引发文坛“京派”与“海派”的论战的文人,沈从文应属先行者;为丁玲、胡也频报不平,做出有违自己“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主张的措辞严厉的文章的人,也是这位不谙世事的儒生;及衰老迟暮之时与萧乾、丁玲的反目,还是这位任性的老人所为。沈从文是一个闲适中绝不缺乏侠气、平和中绝无懦性的人,犹如康熙身边那位姓纳兰字容若的多愁善感的带刀侍卫。他亦是位极端者。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他的这种脾性,便生成了作品人物的孩子般的倔强与稚气。  东汉人张衡在《归田赋》中写道“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与焉逍遥,聊以娱情。”后人东晋陶渊明的“不足外人道也”的桃花源,再唐人王维等,种种一大批的作品,都显出他们在寻找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少无适俗韵”的天然性情的具体的实施,他们是在追求反璞归真的生活,或仅是心灵的归程。在他们的作品中,皆描写了一幅幅明丽祥和,充满生机、情趣盎然的田园风景,这是一个让人心弛神往、意醉神迷的境界。置身其中,只觉得灵台明净,脏腑清纯,新鲜的空气和清脆的鸟鸣充溢缭绕,舒展自适的身心与万物相融。在这里,我们不但可以获得观览自然景物时那种赏心悦目的舒畅和喜乐平安,还可以轻松自由的射猎垂钓,开怀长啸。这里面的居所远离纷乱尘嚣,我们可以弹琴诵书、挥毫奋藻,可以以穹为庐、以地为榻,而无何陋。《边城》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沈从文对边城的描绘,意在追求一种顺情适性、自我身心与外在环境和谐融洽的人生境界,就是“天人和一”,就是为“都市人”寻求的那么一丝回归自然的契机。  沈从文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带有原始色彩的民俗”,但他所要凸显的,则是“远离尘嚣的淳朴人性”。在闭塞的山村,人们从容闲淡的生活着,连象征着权势的船总,也是那么的谦和,待人接物皆显出一种乡里乡亲的关怀。他的这种对人物的描写,与描写景物一样,毫无板滞雕饰之感,顺其自然,亦在情理之中。若在山青水秀的景物中,将张着如水晶般清明眸子的翠翠与固执的为公家撑船的爷爷写成“现代主义”作品中那种猥琐的人物,倒显得极为滑稽,极为失真了。在“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些事情”,理所当然的要是憾人心扉的,也应是令人心所向往为之感动的,不然,这种生活就变成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现代人的大众写照了,不具神奇与美了。  《边城》的美,不在巨丽,而在处大美而不言,美在自然,美在清新、亲切。沈从文用清越婉转、绵远悠长的语言将深山雾谷中的贫苦之民描写的与山与水相映衬,绝无铺夸,是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人虽然脚上有点毛病,还能泅水;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边城》中无处不存在着美,这也是沈从文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呐喊——对大自然热爱的真感受,对田园生活向往的真情怀,对返老还童回归童真的真渴望。他的作品,也是他的爱与恨的坦率表白,是他对生活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他的意图,不在引导,而只是“还我本真”。他对艺术、世界的感悟,就在溪水里阳光下,自由的萌发开来。如天佑、傩送对翠翠的感情年,在水中萌发,在星空中绵延,皆在自然中,皆自然形成。  沈从文“用一种不焦躁、不张狂、不亢奋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不再那么糟糕那么坏了”,在他眼里,一切都是那么平静那么圣洁。他说:“我到北京城近六十年,生命已濒于衰老迟暮,情绪却始终若停顿在一种婴儿状态中。”这种状态,似乎和后来被誉为童话诗人的顾城有相似之处,自己相信了自己编写的童话,自己也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用童话来形容《边城》,似乎并无不妥,童话之于生活,是不合时宜的,沈从文之于现代,却也存在着边缘性。他不为习惯与成见之囿,创造的翠翠、傩送,不无童话中王子公主的特点,湘西故事中少有花车白马的浪漫,却更显一丝来自青山绿水的甜蜜。童话中皆会有张牙舞爪的恶人出现,沈从文却不屑去涉及恶人的构思,将泪水用在了天保的溺水身亡与傩送的离开之处,却又怀着童心——更多的是厌恶悲伤,厌恶荒凉无助的气氛——他在故事的最后写下“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但他知道,永远不远,“明天”就是明天而已。  沈从文及他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了人们确实可以终生保持本真,也减消了我们步入成熟的恐慌。成熟程度,可以在表象中增长,在内心里,闲适清明是可以存在的,甚至可以臻于初时的纯善。  当今社会似乎不需要性情稚拙的成年人,尤其是男子。这种“小男人”的遭遇只是被嘲笑。可岂知,一个心智健全且在世事面前保持大体、稳重的男人,心里怀着童真,不能算是一个民族的善良吗?起码算不得社会的悲哀。  沈从文,也终于被认同了!  现代人若有哪位作家要写沈从文的人性温存的湘西山村童话式的小说,是难以下笔的。因为毕竟在受到山的熏陶水的滋养与遇到翠翠、萧萧(《萧萧》)般朴实单纯的女孩两者之间,不定会同时共生,即使身受了,心也未必会保持纯净,一般皆会改变的。写现代人,即使将现实生活艺术降格,写在书中也再无法展现人初始的真善了。如今,也只能在《边城》里找寻些许人性残余的温存。  《边城》,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亦是一幅漂亮的童画。

寂寥是种硬伤

小小一个镇子,小小一弯水。清浅的情节一如清浅的情怀。久违的翠翠,从多年前那个雨后黄昏走回来,水晶般的眸子里,小兽一样懵懂……  《边城》,是沈从文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想必也是很多很多人对他,对凤凰的第一印象。而重读,是为了追忆还是为了看清,说不清楚。  与其说关于天保与傩送的爱恨恩怨让翠翠立体,不如说是翠翠那些看云看天看烟雨的寂寥让她亲近。  那是一种无关风月的寂寥。  可是往往,这样的寂寥,是灵魂的硬伤。每个声称超脱了的人,其实只是回避了咀嚼。如影随形,又能怎样回避?闭了眼罢了。  很想带着这本书,去那个叫做边城的地方。

湘西那一缕香

这本书,写的仅仅是幽微的人和事,并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却总能触碰到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诚如沈从文在题记中所言,他写的只是一个小乡城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些人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及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及其琐碎。正是这样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才让这部小说显得极其真实。书的开头,便是一番景色描述,淡淡的,但又极美极动人,将小城美丽的景致描绘的淋漓尽致。淳朴的小城孕育着淳朴的人,翠翠和祖父便被这景致感染着,生成了最朴实无华的性格。翠翠是个简单的女孩子,她没有受过什么太高等的教育,她只是遵循着祖父交给她的那些做人的道理,慢慢的成长起来,成长到会听懂情歌的年龄。一点点小误会让她结识了傩送二老,也是这个英俊的年轻人让翠翠那颗少女的心微微的跳动。而傩送大老也倾慕着翠翠的单纯美丽,盼着她能够进自家的门。两兄弟都为这件事烦恼着,手足之情让他们不忍去决斗,大老想出了为翠翠唱歌的办法,实则是为了帮弟弟把,因他知道自己的歌声远不如弟弟。本以为故事会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大老却突然命丧黄泉。而拘谨的祖父为翠翠的终身大事着急,屡次去找二老商谈,却因自己的不善言谈造成了两人的一些误会。这样,带着对哥哥的愧疚和对祖父的误解,二老不再去想翠翠的事情,远走高飞。而祖父也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无情,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人世。只剩下翠翠,这个可怜的孤雏,留在船上慢慢的等待。等待什么呢?一个人,“他”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沈老的文字,仿佛是一波平静的湖水,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而偶然又会扔一颗小石头进去,激起淡淡的涟漪,让人的心也微微的颤动。此种韵味,恐怕非沈从文莫属。

再读边城

“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隔七八年又看一遍,还是会为书中翠翠和老船夫的故事感到惆怅。边城无关宏大景象,也没有跌宕刺激的情节,但故事的温情,让人倦怠枯燥的内心渐渐融进湘西的清水里,静谧无声。

江南

  江南,又雨。  你打来电话,在那头幽幽地说:好久没有看到江南了。     窗外,烟雨中的水泥丛林,想起江南,总在不经意间,骨子里透出丝丝的婉约,想到你如水的眼睛,我笑了。想到你,我想到了江南。      雨后,该是最能领略江南美丽的时候,太阳是没有的,但你也不会看到天空,被雨洗涤过的空气渗进你的肺里,深深一吸,江南的神韵尽入体内。远远看去,山似粉黛,郁郁葱葱的树林象洗过一样,最要紧的,江南的回忆中,你的背影是水墨中的那道留白,似有似无,意味深远。    我总是看着你的脚印踏进江南,桨声艾乃中滑过心河,任一道道无声的涟漪荡漾开去。浅浅一笑,唇红齿白,红的象荷花,白的象莲藕。那游人的心思,象风筝的线头,不论飞得多高,走得多远,那一头,总被吴哝软语牵着,      累了吧,倦了吧,我们都把江南当成了归属,想到彼此,也想到了江南,想到了江南,也会想到了彼此。回忆被暖风吹熏的笑脸,是自家做的米酒吧,甜却易醉。坐在暮色的河边吃晚饭,耳边此起彼伏的响起母亲喊着自家的孩子,喊声在河面上荡起层层水波,吃一口米酒,微醺中见你走来…..    “少喝一点吧,要醉的。”你说。  我会爽快地端起碗,将残酒饮尽,醉倒在暮色里。      层层的翠绿,在心里集成厚厚的一叠,不论江南在心里有多重,我终于会离开,你也如此,只把江南作为回忆,一回头,却谁也走不进了,是义无反顾,还是痛彻心扉。谁也没有说。每次联系的时候都只说江南,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中,你我没有“春风吹得游人醉”的意气风发,也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痴意缠绵,只象江南的雨,细密无声,却落得无从收拾。      什么时候,再去弄一条船,放在水面上,躺在天地间,看白云在水中飘过,万籁俱寂中,只有放任山水的心跳会被彼此听见。什么时候,再去光顾看瓜老头的窝棚,他定会拿出水灵灵的瓜果,任你吃得满嘴流汁,无力动弹。什么时候,再去田间地头,躲在稻草堆上,说你我才懂的故事,直到被父母拎着耳朵才肯回家。什么时候…..      回不去了吧,现在的江南不再是那个拢着一层薄雾的江南,我回去过,却找不到那山、那水、那雨、那人,我把这告诉了你。  “江南变了。”我说。   “我们变了而不是江南”你说。      撑把油纸伞,走进雨润的小巷,那个江南已离得很远……   但想到你,我又想到了梦中的江南。

听吴晓东讲沈从文

4月过的飞快,堪比护城河边的水草生长的速度。觉着这段时间自己似乎俗不可耐,于是专门去听了一场文学讲座。选择这场讲座,冲着两个人:其一,沈从文,讲座内容的对象,大名鼎鼎的《边城》作者;其二,吴晓东,讲座的发言人,北大中文系“三东”之一(孔庆东、吴晓东、高远东)。于是,周日里起了个大早,吃了早餐,提前三分钟到场。来的人很多,前几排落座的是鹤发童颜级,中间是中老年级,后面是风华正茂级。我选了后腰位置落座。文质彬彬的吴晓东台上一坐,台下静寂了下来。我对沈从文的认识便也开始,一切听吴晓东娓娓道来。一、天真的幻想沈从文到北京后,曾经想考进北大。无料学历太浅,此门不通。于是,他边找了一间楼梯下的储藏间住下,开始写稿,想以文学养活自己,但名薄身微几成梦想,处境艰窘。这个阶段,给他最直接的帮助的是郁达夫。当时郁达夫已经是位名人,他写了封信给郁达夫,虽然没有抱有太大的希望,但某夜郁达夫冒雪来访,带沈从文到当时的饭店名号“四如春”吃了顿饭并资助了一点钱,后郁达夫写了封公开信发表,信的题目“致某北漂青年的信”(大意如此)。实际意义是写给沈从文的。此信号称奇信,“……现在为你计,最上的上策,是去找一点事情干干。然而土匪你是当不了的,洋车你也拉不了的,报馆的校对,图书馆的拿书者,家庭教师,看护男,门房,旅馆火车菜馆的伙计,因为没有人介绍,你也是当不了的……”用吴晓东的话, 沈从文是带着一个“天真的幻想”想在北京城落下脚的。这个幻想,是用笔来养活自己,再加上沈从文常常称自己是乡下人,合在一起,那就“乡下人天真的幻想”。然而,沈从文成功了。虽然没有考进北大,却因了郁达夫的推荐,得到徐志摩、胡适之等人的认可,进了北大教书。或许是机缘吧,但机缘背后,是沈从文的真才实学。文学家或许都是痴人,只是郁达夫仍然不够彻底,因而沈从文在著作方面能做的更好。二、标准中的偏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昔日凤凰的生活场景在这个小小的边城中一一浮现,这对于历史来说弥足珍贵,并没有很多地方能够享有这种完整记录历史的机会。吴晓东介绍沈从文的边城时,提到这样一件事。他说曾有位女作家认为,沈从文有大男子主义的偏见,这源于沈从文在对吊脚楼上的女人与水手的暧昧情场上,有着对女人的不公和贬低。但来自湘西的某位进修教师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女作家不了解吊脚楼生活的女人,对于她们来讲,这不是贬低而是一种生活。于是,吴晓东将边城中的这段提出来,放到课堂上拿给学生进行论述。论述的结果不是两派观点的对错,而是进一步做了外延。其一,以当代视角来评判过去的事情,存在标准是否适用的问题?怎么判定当代视角就是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呢?以什么来判断正确的价值观?其二,以统一的整体标准判断局部特殊区域的问题,是否能够考虑多样化生存的特点?这个延展,将一个个人认知的问题,提升到时空、地域相关联的价值观标准的层次上来。立意如此高远,让我不胜忐忑!风华正茂的学子们抬起杠来,果然在行。三、美丽总是使人忧愁吴晓东说,沈从文的笔下是忧郁的。在《边城》的结尾,心上人离家出走了,老人死了,白塔倒了,结局虽然是开放式的,但展现了一种地道的中国式的悲凉。沈从文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吴晓东举了很多例子,如说家珍一般的将多位文学大家关于美的忧愁和伤感的描述一一在PPT上展现。他还说到,漂亮女人的美,会让男人痴呆。并认为,痴这个词,更能体现美让人忧愁。我不禁想到“花痴”这个词。又不禁想到前段时间奉为圭宝的一句西蒙的英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蔷薇的美,让野兽都能屏息,花痴,不仅是人类才会这样。美到极致,便是无端端而来的忧,担心惊了这分绝美!喧嚣的社会,躲进静静的大讲堂。不紧不慢的听吴晓东道来,悄然唤起我的散淡的认识和思考。这种感觉,如同在社会上吃多了油腻的食物,文学就像清道夫一样,涤荡了一下肠胃胸怀,感觉很静心。感谢沈从文那淡淡忧伤的浪漫,感谢将沈从文立体展示给我们的吴晓东,感谢组织者。

边城之美

“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就是《边城》的结尾,看似和全文基调一致,给人平淡、清丽、悠远…甚至有些仓促简单,残缺的感受, 但细细品味,却又能寻见些许耐人寻味的“边城”之美。“边城”之美,美在残缺。维纳斯之所以令天下人倾倒,在于她的断臂给人无穷想象;彩云遮月之所以美,就因它半遮半露,有既不能一睹为快,又不忍弃之的矛盾美。而《边城》恰恰因为这种充满遗憾的结尾使它锦上添花,更显风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下谁不想有情人终成眷属呢?翠翠既然与傩送两情相悦,理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倘若如此,似乎又落入了言情小说的俗套,怎会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呢? 试想,傩送不去流浪,他们真的会幸福?傩送既有对哥哥之死的愧疚,又有对翠翠的依恋,左右两难,如何能以笑颜面对翠翠?而纯情的少女翠翠,不谙世事,自然无法了解傩送的复杂心理,岂不是空添愁怨....长此以往,怎会不心存芥蒂,亲极反疏? 既然天保之死的阴影会压倒两个纯情之人,那么又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本来的圆满,幸福的记忆为何要画上一个不完满的句号呢?等到海枯石烂,或许那个人不可能回来,流浪沧海桑田,或许那心结也不能打开。那痛一寸一寸地、蚀心刻骨,难道这算美吗? 是的,一件古董放在那里,绝对只是看看而已。倘若有裂缝,自然心痛,但更多是遗憾与欣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难道残缺不是一种美吗? 傩送会回来吗?不回,与母亲相比,翠翠与傩送甚至不成相爱过,这岂不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令人痛彻心扉,又让作者如何忍得下笔?回来,又让故事落入了俗套。由此看来,此刻戛然而止,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任这故事最后如何,都由我们去想象,或喜或悲,都由我们选择,残缺,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人世间有百媚千红,《边城》独钟残缺一种。边城之美,美自残缺。

最美的爱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情调不紧不慢,描写的环境也很美!让人陶醉其中!在当代的社会,这种美丽的爱情很少见!读这本书,自己的心情是很不错的,只是在看到结局有点伤感!

边城凤凰

4月28日,乘坐晚上的班机,去了张家界。5月1日,回来后,便去浙图借了沈老的《边城》来看,想进一步了解神奇的湘西。此边城应该就是凤凰吧,文中很多天气的描写很精彩,顺便节选了两段,与大家一起分享。“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边城》应该算是一本通俗的小说,没有像巴金的《家》那样,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最后的结局好像简单了的。

我承认初中时候的我没读懂

昨天晚餐时候跟朋友聊天,回顾自己看了的300来本书多是“成功学”和“说明书”,自感无趣,故今儿立马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最薄的“死了的人写的书”,开始重读《边城》。第一次阅读此书是初中时候马老师“建议阅读”的。薄薄一本,6块钱才。我隐约记得是在移动的场所看的,火车上貌似。可能是没耐心读情节如此平淡的小说,当时没读懂,连最起码的谁爱谁都没搞懂。今日我已长大,加之去年游过一次凤凰古城,故此次重读,在理解和感慨方面多少会有所深化吧。1.一部《边城》炒火了一座凤凰古城,还有哪些旅游胜地是被文学作品炒火的呢?2.对于男人来说,“慷慨”这两个字多有味道啊!3.“边地风俗淳朴,人们既重义轻利,又能信守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现如今,一部诺基亚就能换一炮了。4.“一份教育的结果,弄得两个人皆结实如虎,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浮华,故父子三人在茶峒边境上,为人所提及时,人人对这个名姓无不加以一种尊敬。”—— 有点儿像“三苏”,对男孩子的教育理当如此。5.帮里的风气:“对付仇敌必须用刀,联结朋友也必须用刀”。6.“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7.“一个人有什么意思。”8.“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至今都觉得这句话挺闷骚的。

边城

文字很自然,朴素,与这个边城很相配。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注定孕育了两段美丽,纠结,艰涩的爱情。

边城书评

《边城》讲述了湘西边境叫茶峒的小山城内一个美丽的女孩翠翠的悲凉爱情故事。记忆中刚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上,虽然课文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中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如今将整本书细细阅读品味,颇有感悟。读完全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书中的纯净朴素美。 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雕刻,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就在这平淡之中,就将我带入一个恬静古朴的湘西山城美好和谐的画面中——在小溪边,一座白色小塔下,有一户人家,家中一位老人带着女孩和一条黄狗在溪边撑着小船摆渡。这看似美好温馨的画面却为边城中一段爱情故事埋下了暗暗的忧伤。书中主要讲了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而翠翠爱着的却是傩送,天保知道实情后主动退出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爱着翠翠,却因哥哥的死而深感愧疚,加之对老船夫有误会,在痛苦中离家远走。留翠翠一人承受着变故等着那个也与会回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的人。边城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却也最终以悲剧收场。翠翠的纯真,老船夫对翠翠的疼爱,天保对爱情的退让,傩送对亲情的看重,这些都体现了浓浓的素朴之善,然而这些善却处处显得不凑巧,也最终善也难逃悲剧的产生。老船夫死去,渡船漂走,白塔坍塌,傩送远走,翠翠陷入无尽孤独的等待,这些悲伤结局给了我们对美好幻想的猛然一击,让我们不禁面对现实轻叹,原来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世外桃源”,现实的残酷世俗的文化总是带给我们许多无奈。纵然如此,我们却仍然愿意追寻世间少有的那份充满淳朴纯净自然的“世外桃源”......

梦里情歌应绝唱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隔三年我第二次看到这个结尾抬头看时间已是午夜有那样的人唱出那样的情歌让听歌人在梦里轻轻浮起来...那样的人,今天还在嘛?那样的歌,是否已经失传?我没有去过凤凰只是匆匆走过金鞭溪大致听取过落洞,种蛊,花神的传说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山河渲染天际流云孤单渡船搭载似是而非的爱情离别和期许是唱歌人和听歌人的永恒宿命你可曾见过日夜守候渡船上的少女?你可曾听过会让她梦里漂浮起来的月下情歌?在沈从文的笔下你全部看见全部听见幻化抽离于厚重大地之上水面一片烟?我们很难再看到哪个边城如此活灵活现边城有多远?边城不远它在我们心里我们难得再见那似是而非的爱情我们没有了生花的笔

边城短评

不愧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前读了很多次一直读不下来,如今读来很受感动,故事情节是一方面,最动人的还数沈从文的语言和叙述风格。沈从文的语言不是阿城那般的朴实举重若轻,也不似马金莲和蒋韵那般的温婉细腻,而是在两者风格之中又多了一份清新自然诗意,乡土气息非常浓厚,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之感,小说中的渡船,端午节,美丽的湘西尽在眼前,小说的坏境和故事是一同发展的,也正是这样的风土人情才能孕育出这样一些朴实充满着人性美的人物。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是在当下大批作家关注现实反映当前社会的题材中,很难看到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心灵深处的作品,小说中的故事不知结局如何,一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不知给多少人留下感伤与惆怅,这种低回婉转的叙述格调让我有一种许久怅怅然的感觉。。。另外推荐灵魂写作《长河》,马金莲

有一种东西叫做“命”

翠翠美丽、善良、孝敬,本该有幸福的爱情、美满的生活,即使只是过上普通人家平平淡淡的那一种。但是,她对爱情的做作却在邂逅二老的爱意时硬生生地将幸福爱情与美满生活挡在了自己的世界之外,且开始导致自己、乃至别人命运的改变。她最终不会是没想到、想不通,而是她根本就意识不到,可能永远也意识不到。爷爷对翠翠父母的往事难得提及,应该是想保护她、不想影响她,不想她遭遇如父母般的不幸爱情、悲惨命运。但是,他期待翠翠能嫁到好人家、得到美好爱情的好心好意以及推波助澜终因他只是个世间一个普通的老船夫——他能把好溪上的渡船、却不能掌握安排别人的命运,而被葬送大老性命的茨滩断了爷爷的如意算盘,同时随之产生的误会如一团害人的烟弥弥散在每个人的心里,产生了隔阂。爷爷真正走的原因不正是典型的“抑郁而终”。大老和二老爱翠翠。大老去世,二老离开。二老的离开是短暂的、还是永远的;是他寻求心理上的过渡平静、还是对翠翠对那个小城的情断意绝。翠翠嫁入船总顺顺家成为曾经闪现在爷爷及一些人眼前的一幅美丽空气图画。这是弄巧成拙?还是“命”?(文中可能读到一些用词、造句带有湖南方言。)

边城:虎耳草没了,有一个会背小说的男人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饭桌旁,一个腆着肚子的矮个中年男人,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为我们背诵着沈从文《边城》的开头一段。他的声音尖细,普通话犯着湖南人常犯的平舌音、翘舌音不分。他一边顺溜地背诵,一边在我们椅子背后摇走,眼睛被挤没在一堆白净微红的肉里,发着愉快的光。“……使得翠翠的灵魂轻轻浮起。”说着,他那只白胖的手做了一个向上托举的动作,仿佛上面正小心安放着他的灵魂,不,是翠翠的灵魂。我怀着好奇、惊诧又哭笑不得的心情望着他,怀疑着,这是沈从文《边城》里的第一段吗?然而,这个快活又有点狡黠的男人,他自得其中的样子,让人不禁受到感染了。说不出的,但绝不是净秘的感染。听说我们真的要往边城去,我顿时振奋起来,全然忘了眼前这个背小说的男人。沈从文笔下,生活着翠翠、爷爷和大黄狗,崖壁上长着虎耳草的小镇,到底是个什么模样?那个在梦里把翠翠灵魂托起的青年人的歌声,是否还环绕于湘西碧透的山水间?无论是关于小说《边城》,还是凌子风的电影《边城》,都是遥远飘渺又让人迫切想探明的想象了。边城,位于湘黔渝的交界处,实名茶峒镇。我们赶到的时候,那儿已经不异于其他被旅游开发过的古镇。只是,它还刚起步,模仿起来,也有点笨拙。街面上,石板路铺得方正光滑,红梁木整齐高架,各色小商品沾着灰尘胡乱地码着、挂着。沿着新修的石阶,上一个小山坡,是翠翠和爷爷的老屋,小木屋被漆得黑亮黑亮,泥地板刷得平整干净,屋内放着桌子、椅子和一两件农具。卧室空着,床大概还没备好。在这里,生活的真实感被还原得少得可怜,而屋侧后,雪白的白塔突兀地立着。两三米外的周边山沿上,一锤头一锤头的痕迹还在告知当时劳动的场面。这是些多么认真而又不知修饰的工匠!我们来的这天,天色阴沉,后又下起雨来。边城的游客稀少,一间间民房、客栈都紧闭着,你望向漆黑的堂屋,想望出一个人来也颇为困难。偶见几个当地的居民,他们或是站在浑黄的酉水边,静默着撑着腰,或是坐在屋前的台阶上,呆看着我们走过,也不招呼,仿佛身后的吃食生意不关他的事儿。整个镇子,几乎只听到我们的导游在介绍,茶峒的地理和民俗,边城的故事和当下,而这里的旅游发展在他是件多骄傲的事。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到了他翩翩起舞的憧憬!可是,我心里的躺在河边大石上做梦的翠翠呢,进镇总要打一葫芦米酒的爷爷呢,抓鸭子、唱山歌的二佬呢,还有崖壁上被翠翠在梦里抓下来的虎耳草呢?在现在的茶峒,我努力找都找不到了。泊在酉水边,大树下,一只空渡船摇摆晃荡,随时都可能被冲走似的。它,别无其他的一并带走。唯有,唯有那个逢客人就要推介《边城》的男人,他带着学生腔,抑扬顿挫、深情款款地背诵,他边说“将翠翠的灵魂轻轻浮起”,边把手稳稳托起的样子,那么让人印象深刻啊。(来源:个人公众号——小拾)

站在茶峒的高崖上

站在地铁站出口,迎面而来的是像刚从决堤的大坝那边汹涌而来的人流。每隔几分钟一次,每隔几分钟,都会有那样黑压压的一片人朝这里逼近。一边是迫不及待要出去的人,一边是匆匆忙忙要赶地铁的人。无论脸上是怎样的神色,都和地铁站里浑浊的空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曾经看过一群暂时蜗居在那里的人们,虽不至衣杉褴褛、衣不蔽体那般夸张,但从匆匆路过的人们侧目的表情中,就可看出他们同那个地方是如何的格格不入。也曾看过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就逃票的人们,从那横栏下慌忙穿过,满脸的紧张。几乎没有一个人会站出来指责,不知是对此习以为常还是觉得自己的脚步不该因此停下。这个城市,是我已经呆了快三年的地方。它不是我的故乡,它不会有那样满街的熟人对你铺开的微笑。它太大。每当我站在十字路口,看川流不息的车辆在我眼前闪过,眼神都会变得迷离而没有焦点。在渐渐暗下来的暮色之中向“家”走去,心下是淡淡的惆怅,说不清,道不明。于是就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梦里去一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不,其实在他的描绘之中,已经可以看见那样一个地方了。“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简单的几笔,已经能带你入梦了。“一切总永远那么寂静,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然后你会看见这样一些人,“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些人即重义轻利,又能受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第一次读《边城》,大概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大概还写了一篇交差的读后感。之所以那么不确定,我想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还不能深刻体味这部作品。现在再读,再提笔写,虽不能说体会有多深刻,但还是从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尽管身处于城市之中,翻开书来,似乎也能听见翠翠那清脆的声音,喊爷爷的声音,赌气的声音,等等。是真正属于那样十几岁的年纪的声音。在她还未遇见二老之前,她是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在她遇见二老之后,时间和空间又叫她早忘了那回事,仍然是那么单纯着,快乐着。再后来,有什么在她的心里泛起了涟漪,叫她那幼小的心也如同小鹿乱撞了。这便是所谓的情窦初开吧。在他们那个年代,早婚是常事,但翠翠这个小姑娘还是对这样的事害羞不已。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思想开化了,太开化了,小学里就有成双成对的了。也许他们不懂爱,但是他们却宣称着爱,宣称着在一起云云。我不知道是哪一环出了问题,孩子们的早熟现象如此泛滥,如此早期化。爱情本身没有错,然而不知爱的时候说着爱,在我看来,是对爱的亵渎。大老喜欢上翠翠,想娶她为妻,老祖父给出两种选择——车路和马路。在那高崖上对心爱的姑娘唱歌,三年六个月,日日夜夜,这是怎样浪漫的事呵。在茶峒这个边城里,这样的习俗便是以爱的名义流传了下来,爱情也因此而变得快乐而温情。翠翠的老祖父,这个把一生献给渡河的老人,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在带着翠翠去看赛龙舟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而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怕都是赶不及要自己享受去,只图一己之安逸,而很少顾及他人。“倘若有人当时就想喝一口祖父葫芦中的酒,这老船夫也从不吝啬,必很快的就把葫芦递过去。酒喝过了,那兵营中人卷舌子舐着嘴唇,称赞酒好,于是又必被勒迫着喝第二口。酒在这种情形下少起来了,就又跑到原来铺上去,加满为止。”可以想见老祖父那热心的模样,也许在现在看来有点“傻”的样子。确实,老人是有“傻”的地方,他为孙女儿着急,然而却阴差阳错招来了一些不幸。在那雷夜——他的风烛残夜,他还是用自己干瘦的身体庇护了小孙女,让她在他怀里睡去。还有茶峒的其他一些人,即便是一个船总司令顺顺,也有着这样的秉性——“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还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值得称赞的是,现在新的节假日安排正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是沈老笔下的边城——茶峒。虽然小,却承载了许多。但是,有驴友从茶峒回来,说今时不同往日了。这是自然的事,岁月的变迁总是悄然改变着什么。不过,类似于“翠翠岛”这样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这确是有了牟利的商业色彩,让读了《边城》并追随着去了那里的人有了淡淡的哀愁。这愁绪也许正与《边城》的结局那“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透露出的惆怅,机缘巧合了。隐隐听见老祖父在大河上哼唱着曲子。待我再次入梦的时候,似乎站在了那茶峒的高崖上,看见了那许多人,看见了人性的善与真。天空中传来一曲山歌,欢乐的调子,却好似悲鸣。2008年2月PS.两年后再看这篇读后感,好像又从边城里走了一遭,只觉得安宁。

寂寞边城寂寞人

一那是一个多美的小城啊。梦里,也是见过这样的地方吧——没有市区街道的喧嚣,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没有纸醉金迷的风月,只是一山,一水,一口渡船,几户人家,清风一吹,仿佛就散尽了烦恼。可是,这个地方太小了,小到在地图上找不到,小到人们叫她“边城”。小到,尽管拥有最纯净最怡人的风,也终究没能把寂寞吹出城外。二梦幻般美丽的小城,也是可以成为梦的坟墓的。翠翠的父母的爱情梦碎了,他们相爱却不得相守,因为他们的爱是不被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他们若要爱下去,付出的代价太大,大得让爱得坚决的他们自己都害怕。所以这一对《边城》中最早出现的苦命鸳鸯,选择了用死亡祭奠她们寂寞而坚决的爱情。翠翠的母亲是生下翠翠后才自尽的,我不晓得她这么做是勇敢还是逃避,只是不知她可曾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的骨肉也会尝到爱情中那苦涩的寂寞?三天保,杨马兵,他们寂寞得很相似——倾爱之人均已心有所属。若论情深,他们并不输给竞争对手——天保可以为了翠翠放弃富贵,杨马兵可以为翠翠的母亲天天对山放歌。可是爱情是不能分享的,心里若住了一个人,别人就难以再进去。心上人的一湾浅笑本可以让他们的寂寞消散,可是若那湾纯净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只能把寂寞埋在了心海里,别人看不到,自己偶尔被侵蚀,却也无可奈何。四那个白塔下的老船夫,从故事的一开始就是独身,没有人知道他的另一半去了哪里。十五年前独生女喝冷水殉情,留下的女儿便是他唯一的亲人。看到小说第一章的时候我以为他是可以宁静安详地度过一生的,那样的温和善良、云淡风轻,女婿首先服毒自杀,他没有加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仍平静地和女儿生活。可是他的宽容和淡泊只让女儿怀着羞惭和怜悯比她的丈夫多活到了孩子落地。沈从文先生没有写老人对女儿之死作何反应,但从他对孙女无微不至的疼爱上也猜到一二分…虽然翠翠是女儿和女婿瞒着自己生下的,老船夫给她的亲情却不曾少了一分一毫。他该是从心底原谅了女儿和女婿吧……读到后面才发现,老船夫的淡,哪里是真的“淡”,他是默默的承担,默默的操劳。他给了孙女健壮的身体和清纯的心,也想要给她完美的将来。他已尝尽了寂寞,所以他是那么真诚的希望自己的孙女不要被寂寞侵蚀。可是,有些事情不是人力所能控制。他没能看着孙女等到情郎归来就永远地睡去了,他太累了,那一个世界里,或许可以找到他未完成的梦吧。而这一个世界里,他只留下了溃散一地的寂寞。五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寂寞得让人心痛。戏剧般的相遇让情愫无形中滋长着,傩送从此落入了翠翠的心事,翠翠的身影在傩送心中也再难抹灭。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惊人之举,淳朴青涩得就像这个美丽的边城,两家的家长也都是淳朴的厚道人……可是结局,却仍是殊途。究其原因当然有很多:祖孙二人的隔阂、天保之死给傩送的心灵冲击、翠翠本人对内心情感的逃避、顺顺对于祖孙二人的误解……或许你可以说,如果翠翠再勇敢一点在傩送还未离去之前就接受他的感情,如果傩送再执着一点等到翠翠可以正视他们的婚姻,或许结局就不会这么令人遗憾了。可是,谁开得了口去责备呢?翠翠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拥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大自然给了她一颗清澈的心,却不可能让她没有经历过风雨就懂得怎样对待爱情才算成熟和清醒。傩送那样一个孝顺的孩子,让他忘记哥哥的死,却一心执着自己的幸福,他的善良之心又怎会允许?美丽的边城里,或许还将会有好多个寂寞的“翠翠”和“傩送”吧……毕竟人与人之间不可填补的空白始终是存在的,即便是倾心相恋的两个人,谁又可以说是真正了解谁的呢?何况还有那不可掌控的未来。沈从文先生留给读者的那一个隐晦的结局给我带来的只是不安——傩送真的还会回来吗?翠翠的寂寞他真的还能看见吗?六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混淆视听。边城还是那个美丽如画意境如诗的边城,女孩还是那个心思纯净眼眸如水的女孩,回忆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还可以如沐清风地一笑。然而有一些东西,却似乎是被那如风的寂寞带进了我们的心。那个小城里的一切都是充满了自然的人性,或许,那寂寞也是人性的一种吧。我们原本都是寂寞。

边城·续——哀伤的的小夜曲

一直在想,沈先生之后会怎么写,这本书是初中看的,于是趁着老师布置了一次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来,写了下面的文字: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翠翠开始从失去爷爷的沉痛中恢复过来,每天都过得平静而安详。早晨醒来,在院子里摘一束带着露水的白菊,轻轻放在爷爷的墓前,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人知道翠翠在想什么,只是看到她眼睛的人都会为之感伤,那是怎样的一种眼神啊,仿佛是沉寂的一潭湖水,偶尔会有一丝光亮如流星般倏而闪耀,又在落寞中远去。明白的人知道,那是一份等待的期望。翠翠没有给人添麻烦,仍然在为来来去去的人摆渡,只是不太说话,连微笑也是淡淡地。也有人劝她不要这么辛苦,翠翠只是摇了摇头,坚持着爷爷的这份职责。也有空闲的时候,在夕阳西下,连竹林也静止的时候,望着远处袅袅而起的炊烟,听着耳边轻柔的风声,翠翠放下手中的活计,满目望去,翠绿的林子生机勃勃,没由来的,她的心却阵阵抽紧,她仿佛明白,再充实忙碌的生活也填补不了那一块空缺,在一个人的离开后,这颗心再也完整不了了。在夜深人静时,翠翠总能听到有人在唱歌,熟悉的歌声从山林里来,穿过了门、窗,直钻到她的耳里,心里去,美得让她浮起来,但每每当她推开门,迎面扑来的总是凛冽的寒风,侧耳倾听,也只是山野的呢喃。翠翠瞧了一眼熟睡的狗,转身任泪水肆意流下。秋去冬来,白雪皑皑后,又是一年春好处,爷爷墓上的青草也拔高了一寸。经过时间的濯洗,翠翠已然是大人了,身上的稚气早已被磨光,在岁月的沧桑中凝练成眉间的成熟。也有不少的人来说媒,说东家的小子帅,西家的家底厚,但翠翠都谢绝了。入夜后,对面山林里的歌声,也在没有熟悉的人在唱了。又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翠翠在忙着喂鸡,对面来了一群人,嚷着要过河,翠翠放下手中的簸箕,迎了上去。上来的几个人中,有几个翠翠是知道的,好像是顺顺家的人,那几个人刚上船,便嘀咕了起来。“哎,你听说顺顺家的二老回来了么?”“是啊,听说还带了个女的,是什么......哎,好像是个城里人。” “对啊,还是个读过书的,识得几个字,我远远地瞧着一眼,白白净净的,长得可真够俊的!”“嘘......别讲了。”其中一人指了指翠翠,顿时都噤了声,只把拴在腰间的烟叶掏了出来,用力吸了两口。翠翠哪能没听见啊,手里一滞,只几秒,便又恢复过来,只在心里泛了股酸。麻木地拉着绳子,各种各样的情绪如眼前的水纹,在脑海里翻滚。“......女的。”翠翠苦笑了一声,“终是没用了。”茶峒的夜是那样的静谧,一如当初相遇时的美好。湿湿润润的,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段结束。“你在这儿做什么?”“我在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可不要叫喊!” “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静夜中,有人仿佛听见了一声“扑通”,继而又宁静了,好像这夜,从来都是如此。

关于边城

向来对所谓的名著保持一种冷眼相对、敬而远之的态度,因为始终觉得一样东西被世世代代推崇,是一件不怎么正常的事。尤其是文学,因为太多专家(包括真正的专家和装逼的专家)会对某个作品做这样或那样的解读,从而形成一种所谓的标准或者权威,而这种标准或权威在我看来更加容易对作品产生误读。记得高中有《边城》的课文,由于上课开小差,所以对《边城》的印象仅仅只是知道“翠翠”。之后,便再也没接触了。今天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又再次被“强制”阅读《边城》,才发现什么叫相见恨晚。很喜欢《边》的语言,平静的、清新的、娓娓道来的、气定神闲的,似白描的画般,轮廓清晰可辨,不需丝毫润色。也许是因为这种语言,从而让人觉得《边》的故事情节比较松散,乃至不甚完整。沈从文对于自己如何写作曾经表示过,自己写东西是想到哪就写到哪,思想在哪里停下了,作品也就结束了。很欣赏他的这种写作态度,随性、洒脱,兴许也就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吧。《边》在故事上描写了在一个有点与世隔绝的美妙世界当中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但是悲剧的背后却体现人性的善良和美丽,从始至终没有谁是对的或是不对的。世界之所以为世界是因为人的存在,所以我们的世界终究是要有人性填充的,或欢乐、或愉悦、或悲哀、或平庸、或无为。《边》里面三人最终没有结局,兴许之于那三人是一种遗憾——一种揪心的略带痛楚的遗憾,但之于边城,之于世界这种结局莫过于也是一种善。对于那三个人的遗憾,沈从文很聪明地让那个女人终其一生地等待,无尽的等待伴随的是无尽的希望,纵使这种希望是渺小的,甚至是海市蜃楼、水中明月,但却可以或多或少抚平这种遗憾。这样的结局在不失韵味的同时,也算是给故事里的三个人、读者、甚至可能沈从文自己一个交待。

成长

第二次读,第一次是大一,当时实在不喜欢沈从文的文字,看起来乏味不堪。而今却是如此为之触动。也许是岁月的变迁,阅历的增加吧,加上自己内心越来越平静的心态,读起来越发有韵味了。或许沈从文的文字,就该是平静去读的,太过烦躁反读不出任何的韵味。翠翠,第一次真不怎么喜欢。想不懂台上的老师为何说她如此之美?我着实看不出。而今自己经历了一些其爱恨别离,倒是懂得了她心中的懵懂与羞涩了。所以真真是不亲其道不懂其事。确实需要一些经历,才能读懂一些事情。要不然,无法共鸣。现在也才明白,无论好的坏的事情,都经历吧。它都是我们成长的财富。


 边城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