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229040703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264页

作者简介

你可以即刻自由吗?——因为那是从痛苦中解脱的唯一之道。
你的心必须自由,它必须有能力看到新东西。
除非我们内心自由,否则是找不到简单的。
自由无法通过戒律达成。任何形式的强制都违背了自由,内在和外在的自由。
你也许从过去中解脱了,可是未来又绑住了你,那并不是自由。
《最 初和最终的自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畅销、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克氏教诲所有重要主题最集中、深入的呈现。
克氏以简洁优美的语言、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像朋友一样谈论通向自由的一系列主题:矛盾、恐惧、欲望、孤独、苦难、信仰,爱与性、行动与观念、已知与未知等。
他谈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发现新事物和真理。

他解答人们的诸多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不自由?为什么我们高度发展的心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他启示获得心灵自由的途径:放下训练、偏见、抵触、评判,摆脱符号和体系的束缚,用一颗警觉、机敏的心去认识自己。切实地了解,不谴责,不辩护。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在寻求什么
引言 002
我们在寻求什么 010
个体与社会 016
自我认识 023
行动与观念 031
信仰 037
努力 045
矛盾 050
自我是什么 055
恐惧 063
简单 067
觉察 072
欲望 077
关系与孤立 082
思考者与思想 086
思考能解决问题吗 089
头脑的功能 093
自欺 098
自我中心 103
时间与转变 108
力量与领悟 113
第二部分 已知与未知
论当前的危机 122
论民族主义 125
何须精神导师 127
论知识 131
论戒律 134
论孤独 141
论苦难 144
论觉察 148
论关系 153
论战争 157
论恐惧 161
论无聊与兴趣 164
论厌恨 167
论闲话 170
论批判 174
论信仰上帝 177
论记忆 181
论向“实情”臣服 185
论祈祷和冥想 187
论意识和无意识 193
论性 197
论爱 202
论死亡 205
论时间 208
论不基于观念的行动 212
论新与旧 215
论命名 218
论已知与未知 224
论真理与谎言 227
论上帝 232
论即刻的领悟 235
论简单 239
论肤浅 241
论琐碎 243
论静心 245
论生活的意义 248
论困惑 250
论转变 252
不认识你的真实状况,就没有正确思维的基础;不认识你自己,就不可能有转变。你必须如实认识自我,而不是认识你希望成为的样子,那只是一个理想,是虚构的,不真实的。
——摘自本书第25页•自我认识
只要你在累积已知,恐惧就会存在,因为累积已知,就是在制造失去的恐惧。所以,恐惧未知,实际上是恐惧失去累积的已知之物。
——摘自本书第64页•恐惧
在内心,我们是欲望的囚徒,是需要的囚徒,是理想的囚徒,是无数动机的囚徒。除非我们内心自由,否则是找不到简单的。
——摘自本书第68页•简单
孤独不是绝望,也不是无望,而是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一种空虚,一种沮丧。
——摘自本书第141页•论孤独
矛盾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不断地挣扎。我实际是这样,但我想变成那样。
在我们的身心内外,矛盾触目可见。因为身陷矛盾,所以内心难有安宁,外部世界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内心有一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我们想要的状态和实际状态之间的拉锯战。矛盾制造冲突,冲突并不会带来安宁——这不言自明。这种内在的矛盾不应被解读为某种哲学性的二元对立,这样解读只是一种轻易地逃避。也就是说,我们以为把矛盾说成是二元对立的状态,就解决问题了——显然这只是一种惯用的说法,促成了对现实的逃避。
我们所谓的冲突、矛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心存矛盾?——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不断地挣扎。我实际是这样,但我想变成那样。我们内心的这一矛盾是一个事实,而不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对于了解实情毫无意义。如果真有二元论这回事,也许我们可以来谈谈,看看它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但如果不知道我们的内心怀有矛盾,怀有对立的欲望、对立的兴趣、对立的追求,谈论那些又有什么价值?我想变好,可又做不到。这样的矛盾,这样的对立,必须深入了解,因为它制造冲突,而置身于冲突和挣扎,我们是无法独立创造的。我们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状况。既然有矛盾,就一定有挣扎,而挣扎就是破坏,就是损耗。在那种状态下,除了对抗、斗争以及更多的痛苦和悲伤,我们什么也创造不了。如果我们能透彻地了解这一点,因而从矛盾中解脱,就会有内在的安宁,并带来对彼此的了解。
问题就在这里:看到冲突会造成破坏和损耗,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心中却有矛盾?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探究得更深入一点。为什么会有对立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内心意识到这一状况——这种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这种记住了某些东西又为了寻找新目标竭力忘却的矛盾。去观察一下,很简单、很平常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事实就是,矛盾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矛盾?
我们所指的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不就是意味着,一种暂时的状态被另一种暂时的状态所强加?我觉得心中有一种持久的欲望,我假设我心中怀有一种持久的欲望,然后出现了另一种与之矛盾的欲望;这种矛盾造成了冲突,即损耗。也就是说,一种欲望不断地否定另一种欲望,一种追求不断地压倒另一种追求。那么,有持久的欲望这回事吗?显然,一切欲望都是暂时的——不是理论上如此,而是事实如此。我想要份工作,意思就是,我仰仗某个工作来获得快乐。得到后,我并不满足。我想成为经理,想成为老板,如此等等,不但在这个物质世界如此,在所谓的灵性世界也一样——老师想成为校长,牧师想成为教皇,门徒想成为大师。
这样不断地成为,从一个阶段到达另一个阶段,造成了矛盾,不是吗?因此,何不这样来看待生活,它并非是一个欲望恒久盘踞,而是一连串短暂的欲望在不停地此消彼长?这样一来,头脑就不必处于矛盾中了。如果我不把生活看做一个恒久的欲望,而是一连串暂时的欲望在不断变换,那就不会有矛盾了。
只有当头脑有一个固定的欲望时,矛盾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如果头脑不认为一切欲望是变动的、短暂的,而是死抓住一个欲望不放,把它搞成永恒不变的状态——只有在那种情况下,当另一个欲望产生时,才会出现矛盾。然而一切欲望在不停地变动,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欲望。欲望中并无固定的一点,但头脑建立了一个固定点,因为它把一切当作达成和获取的手段,因而只要我们在达成什么,就必然有矛盾、有冲突。你想要达成,想要成功,你想找到终极的上帝或真理,那将是你的恒久的满足。因此你并不是在寻找真理,并不是在寻找上帝。你只是在寻找恒久的满足,你用一个理念、一个听起来冠冕堂皇的词汇,比如上帝、真理,来掩盖你寻求满足的事实;但实际上我们全都在寻求满足。这种满足,把它捧至最高,可称之为上帝,置于最低,就是酒精。只要头脑在寻求满足,上帝和酒精就没有多大的不同。对社会而言,喝酒也许不好;但内在渴求满足、渴求获得,则更为有害,不是吗?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到真理,就必须非常诚实,不只是嘴上说说,而要彻底诚实;你的头脑必须极其清晰,如果你不肯直面事实,你就不可能清晰。
是什么造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矛盾?显然,是因为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望,不是吗?我们全都想成为什么:在世上功成名就,在内在世界达成目标。只要我们依据时间、成就、地位来思考问题,就必然会有矛盾。说到底,头脑就是时间的产物。思想建立在昨日之上,建立在过去之上。只要思想在时间的范畴内运作,展望未来,心系成就、获得、达成,就必然会有矛盾;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是无法真正面对实情的。只有认识实情、了解实情,不作选择地觉察实情,才有可能跳脱出矛盾,从这一瓦解的肇因中解脱。
因此,了解思维的整个过程是必要的,不是吗?因为我们正是在那个过程中发现了矛盾。思想本身成了矛盾,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我们全身心觉察我们的思想,不是用观察者观察他的思想的那种方式,而是不作选择地全然觉察——那是相当有难度的。只有那样,才能消解这极为有害、造成极大痛苦的矛盾。
只要我们竭力想在心理上达到某个结果,只要我们寻求内在的安全,我们的生活就必然会有矛盾。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或者,我们意识到了,但并没有明白其中真正的意义。相反,矛盾带给我们一种生活的动力;来一点摩擦会带给我们活着的感觉。努力,矛盾中的挣扎,让我们感觉自己尚有生气和活力。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热爱战争,享受有挫折的战斗。只要存在达成结果的欲望,即获得心理安全的欲望,就必然会有矛盾;而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安静的心。心的安静,是了解生活全部意义的必要条件。思想永远不可能安静下来;思想是时间的产物,它永远无法发现那无始无终之物,永远无法明白那超越时间的东西。思想的本质就是矛盾,因为我们的思想总是落入过去或未来,因此永远无法全然地认识并觉察现在。
要全然地觉察现在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因为头脑无法真实不虚地直面事实。思想是过去的产物,因此它只能着眼于过去或未来,它无法全然彻底地觉察当下的事实。只要思想,即时间的产物,试图消除矛盾及其造成的所有问题,它就只是在追求一个结果,试图达到一个目的,这样的思考方式只会造成更多的矛盾,造成我们身心内外更多的冲突、痛苦和混乱。
要从矛盾中解脱,就必须不作选择地觉察现在。当你面对事实,怎么会需要选择?显然,只要思想抱持成为什么、改变什么的心思来处理事实,就不可能了解事实。因此,自我认识就是了解的开端;没有自我认识,矛盾和冲突就会继续。要认识整个过程,了解自我的全部,并不需要任何专家、任何权威。追求权威只会滋生恐惧。没有专家可以告诉你,怎样了解自我运作的过程。我们得自己来探究。你我可以通过交谈、讨论来帮助彼此,但没有人可以为我们揭示它,没有专家、没有老师可以为我们进行探索。我们只能在关系中觉察——在我们与物品、财产、他人和观念的关系中来觉察。在关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行动去迎合观念,就会产生矛盾。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一个符号,遵照符号而活的努力就会造成矛盾。
因此,只要抱持一种思维模式,矛盾就会继续。要结束模式,结束矛盾,就必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并非少数人的专利。我们可以在每天的谈话中、在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中、在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中认识自我。如果能一刻接一刻地觉察每一个念头、每一丝情绪,就可以看到自我的习性在关系中得到了了解。只有那时,心才可能宁静,只有在宁静的心中,绝对的真相才会出现。

编辑推荐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最畅销的作品,也是克氏教诲所有重要主题最集中、深入的呈现。他以简洁优美的语言、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像朋友一样谈论通向自由的一系列主题,将人们从忧虑、空虚、矛盾、不安、恐惧、沮丧、绝望中解脱出来:他谈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发现真理。他解答人们的诸多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不自由?为什么我们高度发展的心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他启示获得心灵自由的途径:用一颗警觉、机敏的心去认识自己。切实地了解,不谴责,不辩护。

前言

前言真相无法靠别人给你。你必须自己去发现它。与人交流,即使是很熟的朋友,也相当困难。相同的措辞,对你我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你和我,如果在同一时间同一层面上交会,就能彼此了解。但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夫妻之间、亲密的朋友之间有着真正的情谊,才有那样的交会。那是真正的交流。即刻的了解产生于同一时间同一层面的交会。跟他人轻松、有效地交流,并促成确定的行动,是非常困难的。我现在使用的词语都是简单的,不是专业术语,因为我认为任何专业性的表达都无助于解决我们的难题;所以我不会使用任何专业术语,不管是心理学术语,还是科学术语。幸运的是,我没读过任何心理学或宗教书籍。我会用非常简单的日常用语来传达深入的意思,不过你要是不懂如何倾听,事情就难办了。倾听是有艺术的。要真能倾听,必须舍弃或放下所有的偏见、预设和日常活动。当你的心处于接纳的状态,就能轻松了解事物;当你真心关注事物时,你就是在倾听。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听东西时都心怀抗拒。我们被偏见遮蔽了,不管是宗教、灵性上的偏见,还是心理学、科学上的偏见;我们也常被日常生活中的忧虑、欲望和恐惧所遮蔽。我们听东西时,就带着这些屏障。因此我们真正听到的,是自己的噪音、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别人所讲的。要抛开我们的惯性、偏见、嗜好、抗拒去听,并超越字面的表达,得到即刻的了解,那是相当困难的。那将是我们面临的困难之一。在这次谈话中,我所讲的任何东西如果有违你的思考和信仰方式,听就好,不要抗拒。你也许是对的,而我也许是错的;但通过一起倾听和思考,我们会发现什么是真相。真相无法靠别人给你。你必须自己去发现它。要有所发现,就必须直接感知。如果存在抗拒、防卫和保护,就无法直接感知。了解来自对实情的觉察。切实地了解实情、真相、现状,不解释、不谴责、不辩护,这无疑就是智慧的开端。只有当我们根据自身的制约和偏见开始解读、转述时,才会错过真相。说到底,这就像做研究。要想知道某个东西,一探究竟,就需要研究——你不能凭心情好坏去解读。同样地,如果我们能观察、倾听、认识实情,切实去做,问题就会解决。这就是我们在所有的谈话中要做的事。我会向你指出实情,但不是凭我的想象解读;你也不要根据自己的成长或受教育背景来解读它。那么,如实认识一切是否可能?我们从这个问题出发,无疑就能有所了解。要承认,要意识到,要认识实情,就要结束挣扎。如果我清楚自己是个骗子,并且已承认这个事实,挣扎就结束了。意识到自己的真实状况,直接承认,就已是智慧的开端、了解的开端,它将把你从时间中解放出来。引入“时间”——不是指用于计时的时间,而是指作为手段,作为心理过程、心智过程的时间——会坏事,会生惑。所以,如果我们承认实情,对它不谴责、不辩护、不界定,就能够了解它。清楚自己处于某种状况、某种情形之中,就已开始了解放。但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状况、自己的挣扎没有意识,只一味想成为别的什么,就会形成习惯。所以,要记住,我们想要检视实情,想要观察并了解真正的事实,不要发表观点,不要进行解读。要觉察并追踪实情,需要极其机敏的头脑、极其柔韧的心灵。因为实情在不停地变动,不停地经历着转化,如果头脑受困于信仰和知识,它就会止步不前,不再追踪实情的瞬息万变。显然实情不是静态的——它在不停地变动,你若密切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要追踪它,需要非常机敏的头脑和柔韧的心灵,而如果你思想僵化,固守某种信仰、偏见或身份认同,一切就免谈。干枯的头脑和心灵无法轻盈迅捷地追踪事实。……

内容概要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人,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被誉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部著作,如《最初和最终的自由》《智慧的觉醒》《与生活相遇》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被译成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的一生中,克里希那穆提深刻地影响了我,帮助我打破了我强加于自身自由之上的束缚 。——身心灵导师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这是一次对于人类根本问题清晰而富时代感的陈述,同时引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唯一可行的途径——自助自立。——《美丽新世界》作者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克里希那穆提的话带给人一种非比寻常的亲切感:优美、富有诗意,其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虚空一般。——禅修大师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权威所左右。—— 民谣教父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章节摘录

不认识你的真实状况,就没有正确思维的基础;不认识你自己,就不可能有转变。你必须如实认识自我,而不是认识你希望成为的样子,那只是一个理想,是虚构的,不真实的。——摘自本书第25页•自我认识只要你在累积已知,恐惧就会存在,因为累积已知,就是在制造失去的恐惧。所以,恐惧未知,实际上是恐惧失去累积的已知之物。——摘自本书第64页•恐惧在内心,我们是欲望的囚徒,是需要的囚徒,是理想的囚徒,是无数动机的囚徒。除非我们内心自由,否则是找不到简单的。——摘自本书第68页•简单自由无法通过戒律达成。有智慧,才能生自由。任何形式的强制都违背了自由。——摘自本书第138页•论戒律孤独不是绝望,也不是无望,而是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一种空虚,一种沮丧。——摘自本书第141页•论孤独矛盾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不断地挣扎。我实际是这样,但我想变成那样。在我们的身心内外,矛盾触目可见。因为身陷矛盾,所以内心难有安宁,外部世界也同样如此。我们的内心有一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我们想要的状态和实际状态之间的拉锯战。矛盾制造冲突,冲突并不会带来安宁——这不言自明。这种内在的矛盾不应被解读为某种哲学性的二元对立,这样解读只是一种轻易地逃避。也就是说,我们以为把矛盾说成是二元对立的状态,就解决问题了——显然这只是一种惯用的说法,促成了对现实的逃避。我们所谓的冲突、矛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心存矛盾?——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在两者之间不断地挣扎。我实际是这样,但我想变成那样。我们内心的这一矛盾是一个事实,而不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对于了解实情毫无意义。如果真有二元论这回事,也许我们可以来谈谈,看看它是怎么回事,诸如此类。但如果不知道我们的内心怀有矛盾,怀有对立的欲望、对立的兴趣、对立的追求,谈论那些又有什么价值?我想变好,可又做不到。这样的矛盾,这样的对立,必须深入了解,因为它制造冲突,而置身于冲突和挣扎,我们是无法独立创造的。我们要清楚自己所处的状况。既然有矛盾,就一定有挣扎,而挣扎就是破坏,就是损耗。在那种状态下,除了对抗、斗争以及更多的痛苦和悲伤,我们什么也创造不了。如果我们能透彻地了解这一点,因而从矛盾中解脱,就会有内在的安宁,并带来对彼此的了解。问题就在这里:看到冲突会造成破坏和损耗,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心中却有矛盾?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探究得更深入一点。为什么会有对立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内心意识到这一状况——这种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这种记住了某些东西又为了寻找新目标竭力忘却的矛盾。去观察一下,很简单、很平常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事实就是,矛盾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矛盾?我们所指的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不就是意味着,一种暂时的状态被另一种暂时的状态所强加?我觉得心中有一种持久的欲望,我假设我心中怀有一种持久的欲望,然后出现了另一种与之矛盾的欲望;这种矛盾造成了冲突,即损耗。也就是说,一种欲望不断地否定另一种欲望,一种追求不断地压倒另一种追求。那么,有持久的欲望这回事吗?显然,一切欲望都是暂时的——不是理论上如此,而是事实如此。我想要份工作,意思就是,我仰仗某个工作来获得快乐。得到后,我并不满足。我想成为经理,想成为老板,如此等等,不但在这个物质世界如此,在所谓的灵性世界也一样——老师想成为校长,牧师想成为教皇,门徒想成为大师。这样不断地成为,从一个阶段到达另一个阶段,造成了矛盾,不是吗?因此,何不这样来看待生活,它并非是一个欲望恒久盘踞,而是一连串短暂的欲望在不停地此消彼长?这样一来,头脑就不必处于矛盾中了。如果我不把生活看做一个恒久的欲望,而是一连串暂时的欲望在不断变换,那就不会有矛盾了。只有当头脑有一个固定的欲望时,矛盾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如果头脑不认为一切欲望是变动的、短暂的,而是死抓住一个欲望不放,把它搞成永恒不变的状态——只有在那种情况下,当另一个欲望产生时,才会出现矛盾。然而一切欲望在不停地变动,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欲望。欲望中并无固定的一点,但头脑建立了一个固定点,因为它把一切当作达成和获取的手段,因而只要我们在达成什么,就必然有矛盾、有冲突。你想要达成,想要成功,你想找到终极的上帝或真理,那将是你的恒久的满足。因此你并不是在寻找真理,并不是在寻找上帝。你只是在寻找恒久的满足,你用一个理念、一个听起来冠冕堂皇的词汇,比如上帝、真理,来掩盖你寻求满足的事实;但实际上我们全都在寻求满足。这种满足,把它捧至最高,可称之为上帝,置于最低,就是酒精。只要头脑在寻求满足,上帝和酒精就没有多大的不同。对社会而言,喝酒也许不好;但内在渴求满足、渴求获得,则更为有害,不是吗?如果你真的想要找到真理,就必须非常诚实,不只是嘴上说说,而要彻底诚实;你的头脑必须极其清晰,如果你不肯直面事实,你就不可能清晰。是什么造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矛盾?显然,是因为想要成为什么的欲望,不是吗?我们全都想成为什么:在世上功成名就,在内在世界达成目标。只要我们依据时间、成就、地位来思考问题,就必然会有矛盾。说到底,头脑就是时间的产物。思想建立在昨日之上,建立在过去之上。只要思想在时间的范畴内运作,展望未来,心系成就、获得、达成,就必然会有矛盾;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是无法真正面对实情的。只有认识实情、了解实情,不作选择地觉察实情,才有可能跳脱出矛盾,从这一瓦解的肇因中解脱。因此,了解思维的整个过程是必要的,不是吗?因为我们正是在那个过程中发现了矛盾。思想本身成了矛盾,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我们全身心觉察我们的思想,不是用观察者观察他的思想的那种方式,而是不作选择地全然觉察——那是相当有难度的。只有那样,才能消解这极为有害、造成极大痛苦的矛盾。只要我们竭力想在心理上达到某个结果,只要我们寻求内在的安全,我们的生活就必然会有矛盾。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或者,我们意识到了,但并没有明白其中真正的意义。相反,矛盾带给我们一种生活的动力;来一点摩擦会带给我们活着的感觉。努力,矛盾中的挣扎,让我们感觉自己尚有生气和活力。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热爱战争,享受有挫折的战斗。只要存在达成结果的欲望,即获得心理安全的欲望,就必然会有矛盾;而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安静的心。心的安静,是了解生活全部意义的必要条件。思想永远不可能安静下来;思想是时间的产物,它永远无法发现那无始无终之物,永远无法明白那超越时间的东西。思想的本质就是矛盾,因为我们的思想总是落入过去或未来,因此永远无法全然地认识并觉察现在。要全然地觉察现在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因为头脑无法真实不虚地直面事实。思想是过去的产物,因此它只能着眼于过去或未来,它无法全然彻底地觉察当下的事实。只要思想,即时间的产物,试图消除矛盾及其造成的所有问题,它就只是在追求一个结果,试图达到一个目的,这样的思考方式只会造成更多的矛盾,造成我们身心内外更多的冲突、痛苦和混乱。要从矛盾中解脱,就必须不作选择地觉察现在。当你面对事实,怎么会需要选择?显然,只要思想抱持成为什么、改变什么的心思来处理事实,就不可能了解事实。因此,自我认识就是了解的开端;没有自我认识,矛盾和冲突就会继续。要认识整个过程,了解自我的全部,并不需要任何专家、任何权威。追求权威只会滋生恐惧。没有专家可以告诉你,怎样了解自我运作的过程。我们得自己来探究。你我可以通过交谈、讨论来帮助彼此,但没有人可以为我们揭示它,没有专家、没有老师可以为我们进行探索。我们只能在关系中觉察——在我们与物品、财产、他人和观念的关系中来觉察。在关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行动去迎合观念,就会产生矛盾。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一个符号,遵照符号而活的努力就会造成矛盾。因此,只要抱持一种思维模式,矛盾就会继续。要结束模式,结束矛盾,就必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并非少数人的专利。我们可以在每天的谈话中、在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中、在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中认识自我。如果能一刻接一刻地觉察每一个念头、每一丝情绪,就可以看到自我的习性在关系中得到了了解。只有那时,心才可能宁静,只有在宁静的心中,绝对的真相才会出现。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新生只能发生在当下,而不在未来,不在明天。”就这一句,我就下决心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克氏以简洁优美的语言、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像朋友一样谈论通向自由的一系列主题:矛盾、恐惧、欲望、孤独、苦难、信仰,爱与性、行动与观念、已知与未知等。他谈论心灵自由的必要性:只有自由的心才能发现新事物和真理。他解答人们的诸多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不自由?为什么我们高度发展的心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他启示获得心灵自由的途径:放下训练、偏见、抵触、评判...“如果查看我们的生活,查看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会看到这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我们实际上并不关心他人;虽然嘴上说得动听,但实际上我们并不关心。只有当那段关系可以满足我们、庇护我们、符合我们的需求时,我们才与他人进入关系。然而一旦关系中出现干扰,开始令人不快,我们就会放弃那段关系。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被满足时,才有关系。这话听起来也许很刺耳,但如果你真正去查看你的生活,非常仔细地查看,你会看到事实就是如此。”这样的文字都是克里希那穆提针对现代人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开示。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心灵导师,再次在领悟人最初和最终的自由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让读者分享了他深具哲理的、丰富的、感人的教诲。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一书中,克里希那穆提摒弃符号和虚假的联系来寻求纯粹的真理与完全的自由。克里希那穆提论及的自由是指脱离对自身的焦虑,一旦人们找到这最初的自由,他们就从社会那无法满足的、破坏性极大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了。毕竟,“人是一个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已有的和自己建造的世界——物质、生命和意识的世界以及符号的世界。在我们的思考里,我们使用很多种符号体系——语言的、数学的、图像的、音乐的、仪式的。没有这样的符号体系,我们就不会有艺术、科学、法律、哲学,甚至连文明的基本东西都没有;换言之,我们就会是动物”。法国现代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如今的社会就是 “符号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消费的是一个个琳琅满目的符号。而殊不知,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一直“消费”的就是各种不同的“符号”。各种符号指涉不同的内容,更媚迎着纷纷扰扰的实指和虚指。这恰恰是现代人烦躁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心的安静,是了解生活全部意义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欲望?不就是符号及其感觉吗?那个符号可能是一幅画、一个人、一个词、一个名号、一个意象、一个观念,它带给我某种感觉,令我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受;如果那个感觉令人愉悦,我就想获取它、占有它、抓住它的象征物,保持在那种快乐中。时不时的,根据我的爱好和热切度,我替换那张画、那个意象、那个对象。一种快乐享受够了,厌了,烦了,就寻求一种新的感觉、新的观念、新的象征物。我拒绝旧的感觉,玩起新的,它有着全新的词句、全新的意义、全新的经验。我拒绝旧的,屈从于我们认为更崇高、更尊贵、更令人满足的新东西。因此,在欲望之中存在着拒绝,存在着诱惑引起的屈从。 这种徜徉在文字中的宁静安详,可以从每一种事物中影映出来,图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让人着迷。独处时,它在说话。与人说话时,它默然而立。它总是在场,不弃不离。迷恋着文字的生命感,迷恋着它的力量感。我想,这是一种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划分时区,每走过一个国度换一种时差,在自然推动下,忘了最初接受的时间点构成的生活场,在转换中获得新鲜,也在变幻中迷失自我。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初衷。人生的行走即是如此。时间与空间给予存在搭建了自由的平台,在无限的延伸中,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羁绊与迷离,翘首期待人世间显现的最高级的谜题却在于最平凡的地方,俯首即是,到底是被假想迷惑了双眼,还是这个在纷繁的世界本该云里雾里随波逐流?在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再追问下,真相水落石出,一波波溅起的涟漪在渐进的扩散中打开了蓄积已久的迷惑。在克里希那穆提剥洋葱式的语境中,哲学不再是康德式的纯粹批判,而是回归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式的亲切对话,在漫谈中让真理逐步开显出来,而非枯燥的辩证式的求证:生死、性爱、时间、记忆、孤独与苦难、关系与战争、恐惧与无聊……当今之所以存在危机,在于大众被拜金主义者大肆信奉的物质感官价值推向了悬崖,拖入到了无序的深渊。当生活目的沦为彼此毁灭、彼此剥削时,我们激进地要寻找个人的目标,为自身在关系中的达成找一个所谓的归宿,这都因为“我们没有爱,所以才想要一个生活的目的”。遗憾的是,爱是稀有的,它无法思量、无法培养、无法练习,只是一种状态,转变契机的开始。我们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可是生活本身就是其目的和意义所在,活在虚无之中,不得不找到一个目的,而这仅仅是臆想,与现实毫无关系,以至于与真相渐行渐远。事实上,真相并不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它不能被购买和出售,只能在笑中、泪中,在枯叶之下或者漂游的思绪中,在爱中逐渐圆满。正因为背叛了爱与真理,自由的到来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梦。目的束缚了生活,获得自由也并非仅仅关乎一个人,饥饿失业、阶级分化、民族主义等等的突袭,它们都起源于个人的不安定与左右摇摆,以自我为中心乌托邦式的构想、信仰的建立,来自外在的噪音不断扰乱着推测和结论的产生,迫切的心情唤不起真理的到来,反倒犹抱琵琶半遮面。一颗困惑的心,满溢悲伤,尽是一己的空虚与孤独,这样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超然其外的东西。只有当困惑和痛苦的起因被消除或者被了解,那个超然之物才会出现,那些不可言说才能走近,他所言的自由正是如此,摒弃影响的焦虑,从欲望之壑中脱颖而出,这是一种来自个人向内的修行,却关乎全人类的未来。在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每个人都试图寻找安宁和幸福、一个避难所,便不断地向外界索取,树立一个至高无上、难以撼动的信仰,企图在时间的碾压之下,将实际的样子变成应该成为的那个标榜,本以为它是获得自由的起步,殊不知之所以渴望信仰,原因之一就是出于恐惧。克里希那穆提提出,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趋于安宁澄明自我,和禅宗当头棒喝动态的“顿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感官至上的喧嚣中,这种以静制动的思考仿佛更适应于当下行色匆匆的人们。与古希腊哲学仰仗全知全能的上帝相反,克里希那穆提则认为,宗教是信仰的一种,这种别样的自我扩张,正是因为没有爱,才寄望于他物,上帝就是那个代替他者的另一目标,以为上帝会带给我们快乐,但这恰恰是另一个心理焦虑源头的起始。与其领悟上帝,不如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在这里,哲学不再是宗教的负累,它有属于自身的核心话语,从混沌中剥离污浊的自我,走入澄明之境;哲学也不再笼罩在神秘主义之下,而是在爱的指引下走向真理的温柔的阶梯。2013.10.19 晶报深港书评http://jb.sznews.com/html/2013-10/19/content_2655362.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
  •     想要确切地达到心的自由,想要面对事实的真相,想要追求事情的完整性,就是要学会观察。观察在这里被强调为一种仪式,它超越了 我们的过去束缚,企图通过一种临在来达到内心的自由。但是临在这个术语是否有跟批判联想对比思维有重合的地方,临在之后的精神状态不也是会选择一种知识背景作为判断嘛?沉思带来的自我询问跟自觉有没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冥想是一个能够使内心平和的仪式。观察的同时我们就跟事物断开了绝对的联系,我们作为一个超然的观察者所有的活动,甚至自己内心的活动都在一种观察之间,较之为是一种整体的感觉。2013/7/15 19:58观察就要求我们不懒惰,要专注。唯有在专注中,我们会是整体地没有分别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也就会脱离盲目的痛苦,分别心的束缚。意识控制小我的产生,是否就是做一个无意识的检察官,当烦恼的无意识出现的时候能够更有能力的专注于当下就是冥想的作为了,而有用的无意识则被也要被意识引导吗?训练有序的意识应该就摆脱了无意识的无序状态了吧?那些整体的,批判的,推理的淡然的思维能力。能够保持警觉心,能够不断怀疑身边的事物,能够去识别万物中中的爱,能够不断去剖析自己内在的问题。我们充满着恐惧,恐惧的产生是由于我和非我之间的矛盾,恐惧的产生来源于思想和时间。为了能够更加平静地做自己我们该去多问问题,并且是对的问题。我们需要自由地看,自由地想,自由地行动。尊重事实,临在当下。不扭曲地看待事实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事情,我们如何做到不偏颇,在接触理论,思想的时候,中肯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评价呢?我们必须十分诚实,抛开不该有的虚幻。这个时候我们会询问那么那些虚幻的东西,比如理论神话都是没有用了吗?不能统一的观点在法庭上面如何来裁决事实?也许这个时候需要用爱来填补这个认识的空洞。如何做到尊重理论中的事实的部分?如何去对待那些我们轻易不能够真正做到观察的事物?一个重要的可操作,并且是从基本开始带来变化的习惯是,培养临在,专注观察的能力。间断的深呼吸和排除杂念或许可以锻炼平静,同时培养不断问问题,分析事实的心;不绝对地,二元论地看待事物,这种分别心的,可能听起来像是有效率的,但是会造成分裂的习惯要被停止,而是要整体地,自然地观察事实。讨论到我们如何清醒?我们总是受到很多习惯,观点,概念的制约,很多时候这些影响都是无意识地发生,这里的无意识同时也是一个概念,但是表达一种意思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这些制约的存在而使得我们与事实接触时候,内心产生了冲突,产生了矛盾,而矛盾和冲突消耗了我们很多的能量,因为实然和应然之间有着隔阂,那么怎么做到全神专注地,没有分析,没有理想,只有警觉专注地观察,因为从心理学的观点,我们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专注,或许这也是一个观点,来自个人的验证也可能不可靠,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从根本上保证专注的状态得以有效的进行呢?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那些科学的理论,说法我们确实很难做到辨伪,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也是在表面和逻辑上面深入去学习一下,由此推出我们要在社会中生活,专注于很多事物,专注于当下过多的信息量是不可能的,那么是否我们在当下专注的时候也要选择专注的对象?我们选择我们能够清醒思考的事物进行清晰地思考?正如文章所讨论的是心灵,生活,恐惧等日常中我们可以借由生活来感知的东西,当下平静的心需要警觉这一点我认为是可靠的,那么如何把握观察的这个度呢?论暴力。导师的看法是因为我们在实然和应然之间建筑起了隔阂,那么这种情况产生了冲突就是一种暴力。他抛弃了理想的说法,在各种宗教和圣人的说法中人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的幸福的圆满状态,他尊重事实,提出我们的确该接受我们是暴力的,并且可能的话,是一生中应该会伴随的一个状态。在冲突中花费了太多的能量,使我们在生活中就少了那么多能量专心在真正事实上面。他强调了压制,逃避,以及其他的消极的做法从根本上不能消除暴力,那么观察暴力,像一个客观的观众在看电影一样观察暴力,那样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这里我有一些疑惑,这里解决问题的巨大能量确切来说是什么?是平静吗?是了然观察的自信吗?同时爱要从什么地方做起,爱是怎么连接这些事情的?当下的力量,我认为强调了一种批判怀疑,同时清醒自主的处事态度,这里批评了那些生活懒惰,不充分考察自身依赖过去和权威印象的人,但是我们是否要中庸地对待这种了然的态度?因为精力和制约也许也是一种事实?至少从现实和过去在渐渐证明人的脆弱性,全然地观察态度显然还是要配合现实的理论在渐渐摸索着前进。当然这种全新的,清醒的观察态度是难得可贵的,或许是发现和喜悦生活的利器。2013/7/18 16:17论根本改变。不对事情下定论,形如“应该,必须“这一类词语,不同于物理数学的绝对几何论断,生活中充满着权威和文字的描述,如果我们不警觉,就会懒惰地接受自身的制约,他人的说法,我们就会落入一种应然与实然的差异之间。观察事实,全身心地观察自己的反应,心理的反应,他人的反应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消除冲突,暴力等隔阂。老师强调了我们应该每时每刻,时刻地警觉自己,与其让无意识过多地束缚自己,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道路,不断反省,警觉自身的无意识习惯,就像挑选科学理论一样细心,去除枝节束缚,保留可以永存的理论或者说是习惯和精神状态。细心地求证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自己的内心有着清明自主的心,对于说法和理论有着一种衡量的信心,因为太多说法包含了太多的制约,大的框架包括的自由之歌是多么宝贵。或许那些经典的说法确实无懈可击,或者说也是一种很美好的,很完善的理论。但是应用到生活之中,这当下的每一刻是用不属于任何一种理论的,要深刻和专注地专心在这一个时刻之下,将冒出心头的嫉妒,欲望,理论,信仰搁在我们警觉的注视之下,渐渐我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够立足于当下,我们牢牢地管理着思想,无意识,以及种种不自由的心思。补充。豆瓣书评中一个书友说了老师教诲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东西,是我们学会看清自己的痛苦,学会用自己的心去观察和怀抱痛苦,暴力,欲望,贪婪,嫉妒,不要用外在的理论来圈定它们,是的,要学会接受他们,并去看它们。我们活得不自在,也许不是在知识的迷茫和纠结之间,而是在自身的痛苦之间,所以看自己是更加实际的。在结合般若之旅,克氏的教诲依然是那么指点人心,依然是那么超脱于二元对立之外,给予人心灵的启迪。我想这诸多问题的最终都汇聚到一条道路上面,专注于当下,全神贯注地看清,听清,用心去接触这个眼前的世界,去警觉地发现当下的一切,这样子所有的恐惧,问题,都会展露出它们原来的面目,而不是一堆概念,经验,学会真正地专注,就会摆脱无意识的痛苦和执着。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啰嗦
  •     很赞。只是语义经常重复。
  •     这是一本哲学书啊,简单而又深刻。放下训练、偏见、抵触、评判,摆脱符号和体系的束缚,用一颗警觉、机敏的心去认识自己。切实地了解,不谴责,不辩护。
  •     纸质不太好,但内容经典
  •     宋颜老师的译本精准流畅
  •     克氏的書讀這一本就差不多了~
  •     直面自己。克氏是个可爱的人。
  •     迷惑。一本书就够了,不用读再多了。
  •     一句话能说清一定要用五句讲【给跪了= =
  •     在图书馆和别的书一起借的,放在宿舍一个月这本书没有翻开看,在还书的路上翻开看看,一段话打中内心,就续借后在晚上选修课开始全神贯注的阅读。。一段时间的精神支撑。
  •     包装的很好,没有拆开,但是感觉不错
  •     了解真正的自我,成为自我,这本书很有帮助。挑一个安安静静地下午晚上?迷失在书本中,很是享受~
  •     发货送货都很快,很赞
  •     寻找最真实的自己
  •     不太喜欢印度人磨磨唧唧的叙述方式
  •     轻松的哲学书,可以培养世界观~
  •     内容挺好的,据说读懂此书心境可成佛。
  •     本书的主旨大约是,放空自己,用最安静的心态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实现当下的行动的转变。……有些收获,但是总体还是体会不深,感觉有道家式的出世,也许过些时候再看一次会有新收获吧。
  •     没有领袖、没有神灵、没有庙宇、没有教堂,不与人争,不怀敌意
  •     读的心塞非常心塞
  •     理想世界
  •     适合睡前阅读
  •     对太多东西充满了无知,而这种无知却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开,困惑的心中仍藏着各种问号。有时候试图用各种东西填满自己那空虚的心,甚至于说去读很多哲学的书籍企图寻找生活的意义,这就是很多人的状态,也是我的状态。我们执着于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目前的生活太空虚、太庸俗、太单调、太没有意义、太无聊、太愚不可及,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事情,我们想要更多,我们才想给生活赐予一个更圆满的意义。难道生活本身不就是其目的和意义吗?去了解、去感受、去爱。
  •     这是一本可以读无数遍的书。
  •     1在外在的物质上简单,并不代表内心状态也简单。 2在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每个人都试图寻找某种安宁幸福一个避难所。 3当真正的转变发生,你IU完全没有问题了,因为那时,自我不再担心自己;那时,没有什么可以毁坏你。
  •     啊!情商低的看不懂,但应该是本好书
  •     现在终于能够彻底领会他的智慧
  •     在先锋书店坐了一下午
  •     精选集吧,选题都很吸引人。略啰嗦,还没读完,慢慢翻。
  •     作者想的很通透,说了我很多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兴奋通宵一口气看完
  •     稍微精力不集中一点,就跟不上了
  •     这是一部引导你认识自己的著作,深刻的哲理,恐怕很多人目前还读不懂,但是用心读进去还真的获益不少呢
  •     走开
  •     很喜欢的一个人,一直关注
  •     文化水平低,语言太拗口根本看不懂。
  •     很喜欢。读完之后应该会变得更加平和吧。
  •     不想多言,影响别人读这本书
  •     内容5星,形式4星。都是问答,述而不作,因此不成体系,不够精炼,同一个意思,反复谈及。但不影响其思想的熠熠生辉。小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3878946/
  •     去感受,放空,寂静的心。
  •     看了,个人觉得需要一些内力才能读进去。其实,读书本来也是与作者的交流,有共鸣才会喜欢。对获得平静心灵的启发,但每一个章节的内容核心内容其实是一致的,也许不用通读,看过几篇就足够。常年在卓越网买书,装订质量从来没有失望过。
  •     减轻苦难 弱化苦难 然后消减它 可是问题本身就是苦难是种感受 是你自己本身的感受 不命名的话你也不知道 你必须去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痛苦 逃避 信仰 不停的忙碌令头脑迟钝 心灵僵化 像一只松鼠上跳下窜 没有兴趣研究自己为什么无聊就没法提起兴趣 不要命名你的任何一种感受 要去体验它感受它 而不是经验它 我们说别人闲话是因为我们想要模仿他们 对自己自身的问题不感兴趣 如果你不断的批评 不断的灌输你自己的个性 你的特质 你的观点 为他做出各种应该和不应该的决定 显然你就在关系中设置了障碍 大多数人批评都是为了塑造 干涉
  •     放弃思考怎么拼得过电信骗子。。。整体来说还蛮有启发性的
  •     灵魂修炼
  •     因为伊能静的推荐才买的,我自己以前也买过克氏的书籍,但是感觉不是很喜欢,因为讨论的问题太大太空,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没什么指导意义。但是这本是精选了一些话题,都比较贴近个人生活。
  •     克里希那穆提的书虽然朦胧,是需要用心阅读的。学会放下,不必恐惧。
  •     选了几个章节读了一下,比较有启发
  •     偶尔看看,还是能打五星
  •     看看
  •     絮絮叨叨,高级鸡汤贩卖者而已。
  •     用庄子的思想来说就俩词“心斋”、“坐忘”,就可以完爆。
  •     克老师的言谈,几乎总是令阅读的人即时的去看自己,不作知识性的缠绕,可谓此时此地
  •     起码会重读三遍的书。
  •     很多有启发的东西,也有很多值得思辨的东西,与作者对话的读法
  •     察觉真相是一刻接一刻的 那察觉的一刻会被语言的表达所耽误。
  •     真正的自由是当下的,不在昨天,不在明天。自由、真理、爱、上帝。。。这些词语背后的那个实质其实是相同的。克用了冗长重复的语句词汇(表面看是这样)只为表述极其单纯的含义。语言是有限的,跟表达技巧无关,技巧反而是阻碍。
  •     很多道理都说通透了,看完心情会不好,对自身缺陷的失望,无法改变弱点的无力。最近不会看这类书了~
  •     强烈推荐。其实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而是一直都在我们心里。书中几乎每个主题都说到内心的自由,随着我们生活周围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也随着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我们的欲望也是水涨船高,似乎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就像一个无底的黑洞一样;但是这并不能把责任推到外部环境,毕竟欲望始终是自己的,是我们自己臆想出来的需求束缚了自己的内心。本来纯洁自然的心被欲望充斥着,所以作者在书中多次说到,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让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去观察自己的思考与行为,提醒自己将要或者已经落入思维的坑里
  •     标记
  •     克氏的出现与成名正是西方人尝试融入东方精神内核的一种社会思潮的体现。历史表明这种思潮是失败的。而我们本身作为东方人就再没必要读这种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奇葩书了。
  •     “一只杯子的作用就在在于它的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