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书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63351015
作者:唐鲁孙
页数:181页

我是吃货

刚上大学那会,被老师忽悠着多看书,我傻逼兮兮的还专门备着个本本,今天看了那些书,那个出版社的,作者是谁。最重要的,里面主要讲的什么,我最关注的是什么。坚持了2年,大1和大2,从丰乳肥臀一地鸡毛活着看到战地记者巴黎游记,我从开始的山药土豆派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幻想环游世界手握单反冲进战地牛逼的不行的战地记者,闾丘露薇更是那一阶段的指明灯。到了大三,记者这一在我心目中辉煌无比的职业从那些教授嘴里的无冕之王退化到牲畜,说神马在报社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牲畜使云云,暂且不表,言归正题。作为一个吃货,当年我横扫图书馆所有带吃字的书,林语堂梁秋实那一辈的人,即使一小碟豆腐干,也能就着酒,写出一篇闲适到不行的小杂文,如果撇开战争,撇开生活的清苦,看着那一篇篇满溢香味的文章,我都想选一处安静的小院,摇晃着躺椅,边透过深深的大门观察门外的匆匆过客,边赏着秋菊黄叶,边从身边的小凳上抓一把五香花生米,聊此一生,乐天知命而又知足。唐鲁孙的这一系列乡土味浓浓的小杂文,是当时还处于山药土豆派时期的我很喜欢的(现在也很喜欢,不过看的范围更广,而不是像当年只在图书馆跟山药土豆死磕)。一碗平凡的蛋炒饭土豆丝青椒炒牛肉打卤面,一盘有钱人桌上的脆鳝干丝肥蟹,及至街头的大饼鸡蛋肉夹馍火烧,在他笔下,都是那么讲究,仿佛那不是吃饭而是艺术。每一种小吃,他都能讲出一些不为外人知道的做法,让人惊喜惊奇,继而也手痒痒,忍不住自己也试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看到的都是一些不加雕琢的滥文,唐先生写的每一个文字都值得细细品味,香味缭绕。第一次写读后感,而且是看过很多年的读后感,想起唐先生的文章,依然会口水,依然想撸起袖子,去厨房大战一场。推荐给大家,希望能细细品读,品不到人生百味,也有酸甜苦辣咸。

重复的篇章较多

在读过唐鲁孙作品中关于吃的那本以后,似乎不必再读类似的书了。这本书和那本的内容,有较多类似之处,所以这本看得很快,因为陌生的、没有读过的不算太多。对这种出书方式,也说不上好与不好。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只读某人的一本书,不会发现这个问题,而如果是象我这样主题阅读,可能不太习惯。保留意见吧。

终于知道《小二黑结婚》里的“捞饭”是甚么~

虽然对我而言是上一辈的人,但是唐老的文章通俗易懂,是非常有趣的白话文。从台湾澳门至老北平(北京)现可能已经难寻的小吃,文章中吃文化含金量非常高,不像一般美食随笔个人无聊情绪过多。唐老见多识广,研究吃所带出的风土人情、典故也是魅力非凡,有文章介绍其书为“听八旗弟老舌头说吃”,真的仿佛身临其近如一位老先生说书人为您娓娓道来这一篇篇精彩的吃的故事。唐老先生的文章也擅于在结尾点题,或感伤国事或缅怀旧情,极尽点睛。《酸甜苦辣咸》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款佳肴为“金银鸡粥”。具体做法如下“这种粥是先把整只肥嫩油鸡开瞠洗净之後,投入刚开锅的粥里大滚大意,煮到两小时,鸡已糜烂,捞出褪骨,连皮带肉撕成细丝(忌用刀切),另准备烧鸡半只,也去骨拆丝,再一齐放在粥锅再煮,加入酱仔姜、老油条、脆虾片、芫荽、生柚少许,搅动一下,立刻起锅,清醇味永,份外好吃。 ”择日如法炮制慰劳亲朋^^~另外在《蛋话》这篇文章中我还学习到了,原来在赵树理先生《小二黑结婚》这篇文章中我一直不明白的“捞饭”,就为“北方煮饭先将米下锅煮软到八分熟,立刻捞出用屉布包起上笼屉来蒸,所以叫捞饭(蒸饭)”!而南方“是米洗好加适量水来煮熟,所以又叫做焖饭”^^~(唐老先生说的是鸡蛋炒饭最要紧是米粒松散,所以捞饭炒饭自然比焖饭入味好吃^^~)《小二黑结婚》中的原文如下【小芹那年才九岁,晌午做捞饭,把米下进锅里了,听见她娘哼哼得很中听,站在桌前听了一会,把做饭也忘了。一会,金旺他爹出去小便,三仙姑趁空子向小芹说:“快去捞饭!米烂了!”】不把未全熟米饭捞出去蒸就会煮烂,原来为此解:)PS:还有发现美食美文作家名字好像都和吃有关联,冥冥之中^^~像我很喜欢的蔡澜先生(菜蓝)、唐鲁孙先生(糖芦笋)^^;;;~个人的无聊联想。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

这样的书,令人大开眼界

最初听说这本书,是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里。遂找来看,果然非同凡响,和梁先生的那本不分上下。唐鲁孙老先生是地道的旗人,而且和皇室沾亲。无论是北京的贵族生活还是东南西北最著名最地道的饮食,他老人家都吃过见过,再用根基深厚的文字娓娓道来。从清代的北京到如今的台北,饮食带着掌故,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在唐老先生的生活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退休后开始写”,写一生走过的山水、品过的美食,家国之情至深。这样的书,真令人大开眼界。

那个时代的味道

我一直喜欢看有关于吃的东西。不仅因为我本身是吃货,看这些书的时候,其实也是透过作者的舌头,重温一个时代的回忆。在这种模式的书中,唐鲁孙跟汪曾祺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作者。要论两者的不同,其实很简单,唐出身显赫,皇城根下嘛,他所品所写的,大多数是一般人吃不到的(即使不算上时代因素),就算他的读者能按照他的介绍亲自做出来了,恐怕味道也是有区别的。而汪的话更平民化一些,我还记得他很自豪的油条独家做法,可亲可爱多了。不过身为他们两位共同的读者,君子远庖厨(我承认这是本人厨艺不精的一个极有用理由),会看不代表你要会做,所以这方面的不同点倒是无碍。扯远了,把中心拉回这本书。虽然第一篇是很平民的鸡蛋炒饭,但即使是这样普通的食品,在唐鲁孙笔下,也是妙趣横生得很。一篇一篇看下来,嘴里口水不断分泌的同时,更容易被书中的风俗风情深深吸引。当做一本那个时代的民俗书看也成,透过这本书,会知道饺子在大江南北不同的叫法(山东那边原来真的把饺子叫“包”啊,这让我想起以前看的某个博客,籍贯山西的作者把自家煮成的饺子称为包,对楼下一堆留言的饺子党无可奈何),会知道为什么元宵会被改名为汤圆,知道五毒饼这个看起来很狠的名字其实代表着吉祥,唐鲁孙可以行万里路,所以能吃遍全国,真羡慕。中国真大,有这么多地方的东西可以吃,真好。怪不得到了台湾的唐鲁孙本人一行字念念不忘大陆的各地美食,一直念叨着要反攻大陆之类的什么的,这本书38篇文章,他起码透露过10次以上这样的念头。要是他能活到现在,估计会很欢喜,可以回来大陆再度品尝记忆中的美食。不过,估计,他记忆中的很多美食都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了。这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味道。


 酸甜苦辣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