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50244146
作者:罗振宇
页数:276页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六章 孤独地面对全世界 - 第六章 孤独地面对全世界

-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着一番事。
- 不管你多牛,要是找不到自己对他人的用处,你的话语权终究是有限的。
- 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死磕”自己的手艺和技能,口碑效应自然能让你成名。
- 人的所有行为动机无非是两个:①躲避风险②制造增量。前者的眼里只有现在的难题,后者只有未来的目标。所以,很多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眼里只有匮乏和稀缺。物质大丰富的当今,只有“情景”可以制造稀缺,比如苹果。
- 可以考虑用“熟人”的方式来解决“陌生人”之间的问题。
- 学校总是让我们找答案,社会总是让我们找方法。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失败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而成功的企业则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因为家庭是追求稳定的结构,而企业必须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必须多变才能适应。
- 洗脑有效总是针对那些没有选择的,比如穷的叮当响急于找出路的人,比如被关起来失去人身自由的人。如果是有选择自由的人,只要是出于自由选择的真正相信了某事,将来也会醒悟过来。
- 除非社会整体格局提升,否则任何一个单点的提升都比看起来要难的多。
- 少写观点,多写事实。让细节在缠绕堆叠中生出表情,欲说还休。
破纠结最好的法门,就是专注于当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57页

爱得如夏花般灿烂,但是又如惊鸿般短暂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二章 除了你自己,没人靠得住 - 第二章 除了你自己,没人靠得住

- 拿破仑三世:不能被情绪性的东西所迷惑,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当一个人的妄念在内心里扎根之后,就会因为虚荣、犹豫不决、能力不足而得到浇灌,而且会越涨越大。[结合今天看《金星脱口秀》的感想:在任何时候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白天我就是个打工仔,就是要去伺候别人的;到了晚上我又是个舞者,继续做自己艺术家的梦。什么环境就干什么事,心态对了,你就不累了。
- 换个姿势奔跑:卢梭
- 利用手艺
- 抓住机会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45页 - 活得通透的智慧

雍正这13年,在整个清代中叶一百多年的盛世中,是创设制度最密集也最成功的13年,什么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养廉银,什么密折制度、秘密建储制度、军机处制度,都是雍正一手创立的。
中国人提倡的这个“仁”字,从结构上看,它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二。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二人世界当中,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要么是师生,要么是父子,要么就是同学,他们总是在两人关系中生活,从而丧失了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和人格空间。
面对父母的干涉,我就决不妥协。两条,第一条,这是我的事,与你无关,请不要跨过这道门槛,来干涉我的私事。第二条,我既然是你们的儿子,你们因为我的事感觉到痛苦,这是你们的事。我作为儿子,应该帮你们。比如陪你们聊天,帮你们缓解一下痛苦;我还可以出钱让你们去旅游;我甚至可以组织一个老年合唱团,让你们高兴高兴。但是对不起,第一条永远生效,这是我的私事,请你们不要干涉。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传承当中,也许要去扮演一个坚定的角色,一方面,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善意去抵挡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放过我们的孩子,坚决地斩断那根从远古一直到今天、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他人的链条。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能够做得到。
为什么在陌生人之间我们可以同意这个“你死你就去死”的逻辑,而在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我们就要放弃这个持守的边界,让别人侵入我们的私生活呢?
胡适先生对于父子关系有过这样一个表述:“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她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了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你对我好,我就一定要对你好吗?而且一定要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和足够的分量来对你好吗?如果是这样,大家的独立人格又存在于哪里呢?当爱以一种绑架的姿势出现,当“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这套逻辑一点成立的时候,爱就成为了毒素。而这种逻辑一旦在社会伦理空间当中推展开来,你会发现,很多伦理的纠结就出现了。
道德的起点都是美好的,但是它用于绑架他人的时候,带来的就是一种社会乱象。任何道德都是个人的、自己的选择,不可以用于绑架他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相信一个道理,而且终身用自己的行为去践行,他就不是一个伪君子,这样的道德选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负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可能不好。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从甘地到环保主义,都有一个核心,就是人的欲望是不重要的。而人的欲望一旦变得不重要,整个现代化文明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因为现代化就是来服务于人的欲望的。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00页 - Aaa

“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
第二,我们尽可能的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
我们在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页 - 实拍图

外书皮内侧内文内封面内封面侧封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57页

看完这本书,激发了我更想深入了解历史的欲望。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13页

只看了一半,还没看完。其实自己不是很喜欢罗胖,因为后来他的节目为了过分注重利益而商业化,很多信息和观点为了支撑自己的理论,所以感觉是很片面的了。除开这个不谈,之前他的书还是觉得可以看一看。看了大概40%吧,印象最深的是描写曾国藩这个人的生平和处事,书中说到曾是一个实在的人,专注于眼前,不乱与外界杂事。他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忘记是谁说过的了,人80%的焦虑来源于对未来的担忧,既然是还没发生的事,就算我们做的再多,也是难以去把握并且最终得到肯定的结果的。另一方面,关于过去,每个人都有遗憾,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因为它是已无法改变的,是构成你人生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对过去耿耿于怀,不如让过去过去,专注于眼前的人和事。所以成大事者确实不该纠结在过多无谓的烦恼上,这是我对于曾国藩这个人的感悟。最后有一个观点,希望分享给大家:请你把更多的时间和热忱,投入在【真正心动的事】上。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37页 -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曾国藩也有自己的道理:我承认我笨,我承认我不会用兵,但是我用这种方法也没有什么错误。而且曾国藩特别讨厌他手下的将领“浪战”,就是动不动出去跟人打仗。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全书 - 全书

  就是人不能有妄念。专栏作家冯唐曾经给妄念下过一个定义: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我在微博上转发过这个定义,《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吴伯凡老师回复说:“这是我见过对‘妄念’最好的定义。”
  所以,什么是自由主义?从张廷玉这个反面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所以,第二个要件就是流动化的作战。曾国藩讲过一句话:“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天下无了日矣。”
  她舒雅 自在的坐在湖边,明艳圣洁,仪态不可方物,白 衣 倒 映 水 中 , 落 花 一 瓣 一 瓣 的 掉 在 她 头 上 、 衣 上、影子上。他平时
  潇洒自如,这时竟吶吶的说 不出话来。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四句铭文
  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里有一段分析,说一个男性如果到32岁的时候,还没有为家庭、社会尽到过任何责任,还在拿着微薄的收入,
  这种人还有什么用?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过,但事实就是这样。
  学习李鸿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
  很多人都在问:“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所以,《罗辑思维》一直在讲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自己负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可能不好。
  理解“爱”这个词,我还是最喜欢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说过的那句话:“我爱你,关你什么事?”这才是自由主义的爱情观。
  整个一套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型和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啊。它至少需要这么几个条件:第一,明确的目标;第二,坚定的决心;第三,柔软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线;第六,设计元规则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声望。 当一个政治家凑齐了这七张牌之后,他就可以推牌说:“和了!”
  一个朋友跟我讲过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什么叫政治?古往今来政治的核心问题就一个,就是按规矩来的时候,只要博弈下去,一定有一部分人胜出,这叫富人。可是富人胜出之后,他们永远占少数,穷人永远占多数,于是穷人就要跟富人谈判。穷人会说,把钱交出来,要不然弄死你,因为我们人多。所以好的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既不让双方撕破脸,又能让大家按规矩来博弈。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富人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走投无路,这就叫好的政治。”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58页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88页 - 卢梭的干法

18世纪的整个社会氛围都是冰冷的,不像19世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19世纪的浪漫主义气氛,其实正是靠卢梭这样的先行者酝酿出来的。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页 - 1

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
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历史上很多成就了一番事业的大人物,在本质上都是孤独的,谁都靠不住,即便是那些亲如手足的人。
这就是人际关系当中的互动博弈,当你总在防范别人会怎么样的时候,你的行为、你的判断就一定是错误。
为人处世切记“目光远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把眼下该办的事办好。这样所有的矛盾,都会在你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自然化解掉。
我就处理眼下这一件事,处理好了,不考虑周边的第二层、第三层博弈关系,这反而是在乱局中、变局中最最聪明的方法。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日拱一卒
让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得自由的,有两个牢笼:一个是对过去的贪恋;一个是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它的贪婪。其实还有一个牢笼,就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空间里的人际关系对你的自由意志的绑定。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保持独立,释放善意。
整个一套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型和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啊。它至少需要这么几个条件:第一,明确的目标;第二,坚定的决心;第三,柔软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线;第六,设计元规则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声望。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
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
狮子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才会成群结队。
人类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机制:快与慢。快的类型一加工包括自主心智,慢的类型二加工包括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算法心智就是传统的智力,而反省心智就是理性思维。---《超越智商》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精力管理》
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象与骑象人》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全部 - 全部

这本书看的是电子书,但给我启发很大。像我这样有些呆的人,做事做人往往寻求具体的方式方法,讲战术,但是缺少战略层面的东西。
浮躁是我自身最大的问题,纠结就是浮躁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现在有好几件事情等着做,又复杂的,有简单的,有费脑子费精力的,有机械的,我知道此时此刻我应该要做那件复杂费脑子的,但是往往没勇气开始,也没毅力坚持。还有一种情况是,我确定我要做这件费脑子的事情了,可是我怎么都进入不了那种状态,往往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注意力全部在“什么时候能做完这件事”,而不在这件事本身。怎么才能不浮躁呢?答案是:专注于当下,专注于一件事。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心流”,flow,是指整个人全部沉浸在一件事中,到达忘记自我,忘记世界的状态。如何能进入这样的状态呢?几个前提是:专注,事情的难度不太难但也不太简单。怎么才能进入心流呢?以我浅薄的看法和经验来说,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确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进入到那种环境里。比如说,要写论文,就首先打开word,把标题写下来,然后列大纲,再从最简单的一部分开始写。二是要让环境绝对的清净。比如说,在写论文的同时,手机要静音,要放在远处,更甚者电脑也不能联网。第三是要为做这件事设立一个期限,这个期限不能太短,太短容易让人有焦虑感,也不能太长,太长容易犯拖延症(当然本质上拖延还是一种惧怕开始)。最后一点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件事,不要怕。
自从工作以来,我的时间基本上呈现碎片化,下班吃晚饭之后是唯一的可以整段利用的时间。11点睡觉,于是我10点半要开始洗漱。那从6点半到10点半这短短4个小时的时间,我要写论文、做项目,要学习专业知识,要锻炼身体,还要看些非专业的书籍。4个小时,哪里够嘛!甚至有时候还要留下来加班,那时间就更不够了。这时候我就容易陷入焦虑——这件事什么时候能做完啊?我还有一大堆事情没做呢,现在这件事要赶快做完才行呀。结果就是,整晚的时间都用来焦虑了,不仅当下的事情没有做好更没做完,其他的事情也被耽误了。这本书里有一个词,叫“日拱一卒”,给我跟大启发。对呀,脚踏实地,静默前行,慢慢等待时间的馈赠。这是厚积薄发呀。当然完全不讲究效率也不行,我通过仔细分析我的时间,决定把运动的时间挪到早上,早起一个小时,我们节省晚上一个半小时——划算!于是在晚上的时候,我主要的事情就变成两件——学习,读书。做项目、写论文这个事,是很明显的有时间段约束的,往往集中在一两周,这件事就能做得非常好。所以,遇到有项目的时候,那就把学习读书事往后推一推,等项目做完了,再回来。
正所谓知易行难,我现在也还在摸索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已,也还经常容易焦虑、浮躁、做事沉不下心来。但是没关系,一次不行还有下一次,我就跟我自己磨,总会把事情做好,总会进步。
持勇猛精进心,行坚韧圆通路。这是群里《读书人手册》里的句子,现已被我奉为座右铭。这是我重新回到这个群的最重要的原因——我相信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和我一样,在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自由主义的反面
2016-05-02 19:22:56
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2016-05-02 19:23:22
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破纠结最好的法门:专注于当下
2016-05-02 19:36:04
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两个矛盾的结果,放在了现在
2016-05-02 19:35:43
专注于当下,就是破纠结最好的法门。
一个“诚”字走天下
2016-05-02 19:38:20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李鸿章PK左宗棠:不沉浸于过往恩怨
2016-05-02 21:14:25
从来不沉浸在过去的恩怨之中
李鸿章PK张之洞:不跟历史叫板,不跟未来较劲
2016-05-02 21:21:01
日拱一卒
2016-05-02 21:21:12
不跟历史叫板,也不跟未来较劲,他就活在当下
看住当下,做现在该做的事情
2016-05-02 21:27:02
一个人之所以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妄念,通常都出自一个原因:纠缠于过去、未来、同时间的人际关系中。
真实的雍正
2016-05-02 21:31:52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2016-05-02 22:42:07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注 书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333页 - 孤独地面对全世界

虽然有人说这书营销的成分很浓,但我似乎天生就有种屏蔽他人短处、看到长处的本事(暂且叫本事,也有可能不是好事,不够客观)。
这书主要是讲人,讲人性,及人做事的各自长短。
第一章: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98
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向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299
自由主义的反面。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如果没法说清楚一件事物的定义,你就找到它的反面,说清楚它不是什么。
#317
专栏作家冯唐曾经给妄念下过一个定义:妄念就是 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327
什么是自由主义?从张廷玉这个反面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破纠结的最好办法:专注于当下
#483
处理人际关系:就事论事 ——讲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一件非常荆手的事。
处理这次事件的过程其实就体现了四个字:就事论事。你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很简单我们一般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往往就是因为欠缺就事论事的能力。
——就事论事,仅四个字,却意义深远。如果孩子某次吵架了,只是劝好架就好,不要上升到谁没带好孩子的份上;孩子只是某次偷懒不愿意做什么,说服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和理由就好,也不需要上升到谁没有带好孩子的份上,那多少争吵都可以避免。更想一读曾国藩的书了。
总防范别人,自己先犯错
人际关系当中的互动博弈,当你总在防范别人会怎么样的时候,你的行为、你的判断就一定是错误的。
有人问:自己爱的女孩,父母反对,父母认为不分开就是不孝,怎么办? 罗胖:很简单,该爱这个女孩你就去爱,该结婚就结婚;同时,该孝顺父母,你就孝顺父母,哪有父母会一辈子记恨子女的?只是你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调到了现在,所以才让它产生了矛盾。
#1116 第三章:怎么做个明白人
学习李鸿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
#1334 学着欣赏左冲右突的人
罗永浩偏离了我们公众认识的正确标杆,找到了世界的一个新方向,拼命而且认真。他打穿了一个小孔,从这个小孔里折射出一些阳光,照亮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至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趣了一点点,这有什么不好呢?
也许我们不能对更大的国家、民族、人类负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绝对正确。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来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 这也是我喜欢老罗的一个原因,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让我眼前一亮:还有人这么做?! 向世俗不妥协,一点点地撼动权威,使它不再藐视我们这些平民。
#1888 失去边界的人际关系
当时我就提出了一个我个人的意见,我说如果是我,我就绝不妥协。这件事情我的答案是两条,第一条,这是我的事,与你无关,请不要路过这道门槛,来干涉我的私事。
第二条,我既然是我们的儿子,你们因为我的事感觉到痛苦,这是你们的事。我作为儿子,应该帮你们。比如陪你们聊天,帮你们缓解一下痛苦;我还可以出钱让你们去旅游;我甚至可以组织一个老年合唱团,让你们高兴高兴。但是对不起,第一条永远生效,这是我的私事,请你们不要干涉。
#1893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保持独立,释放善意
关于我们这代人现在面对的具体情况这样,我们的父母不懂你讲的自由主义那一套,他们就是要干涉我们,我们难道要让他们伤心吗?
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传承当中,也许要去扮演一个坚定的角色,一方面,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善意去抵挡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放过我们的孩子,坚决地斩断那根从远古一起到今天、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他人的链条。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能够做到。
#2066 圣徒某地的道德观:现代化很糟糕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相信一个道理,而且终身用自己的行为去践行,他就不是一个伪君子,这样的道德选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当力量快要到手的时候,我们其实缺乏一种提醒的声音,在这本书里(《中国崛起》),就有这样的声音。张剑荆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制度会生产出两样东西:第一,是力量;第二,是对力量的控制。这两者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缺一不可。
#2666 第六章 孤独地面对全世界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公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求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
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逻辑,你才能明白曾国藩一生当中最令人费解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曾国藩在当京官的时候,喜欢跟什么搞在一起?就是后来典型的顽固派,比如说像倭仁这样的人就觉得自己是理学家、道学家,一辈子不要跟洋鬼子搞在一起,因为他承袭的是孔孟的道统。
可是,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反而成为洋务派的代表,对一些外洋庶务所为的“奇技淫巧”,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做出了当时士大夫当中非常罕见的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这是一种转变吗?
当我们深看一层的时候,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转变,而是因为曾国藩追求的就是“内圣外王”的这种儒家的更高的人生境界。既然要向外追求事功,有一句话叫“泰山不辞细土,方能成其大“。 所以一切可能的资源,曾国藩都不会拒绝,只要他内在还是一个圣贤就行了。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序中一段话,说曾国藩这个人给我们呈现出了两样东西。
第一样东西: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第二样东西: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2812 失落回张,心性大变
个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个层次,仅仅往外求,即通过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逼自己改变,不是根本性的方法。
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过,是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每一个在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我觉得他都有类似的经历,曾国藩也一样。
——早年的曾国藩与晚期的,心性很不一样,早期是刚硬要强,后来却变得身段极为柔软。就是这种改变促使他成为一代名人。
#2939 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圣贤和君子固然非常值得尊敬,但是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未必好。因为他的道德标准已经高到了那个样子,光芒万丈,所有周围的普通人、俗人在这种光芒的照耀下都 自惭形秽,他们就会离你远远的。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91页 - 好牌和烂牌,看你怎么打

很多人以为历史就是在讲是非、忠奸、善恶,可是读到一定的境界后,你会发现把这些都读没了,反而会读出一种悲悯之情,读出一种同情之理解。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被供奉为神,还是被描述为鬼,当你了解到更多事实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承认人性是多元的,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可以理解的。
北周有个牛人叫独孤信,他有三个女儿,分别嫁进了三个皇室。大女儿嫁进了北周皇室当皇后,四女儿嫁进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七女儿最著名,就是隋文帝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
重组帝国地缘格局,杨广下了几招妙棋。第一招,把都城移出关中,在洛阳新建一个东都,和原来的长安形成扁担之势,这才挑得动整个帝国。原来只把长安当都城,那么对江南、山东发生的事情就鞭长莫及。如果帝国的额中央没有一个中枢机构,很多事情都是照顾不到的。第二招,修建运河。杨广是带兵并灭掉陈朝的主将,他还当了将近十年的扬州总管,他知道这个国家的南北方人民在精神文化上没有统一,互相瞧不起,毕竟在长达400年的时间里,南方和北方都属于两个国家。所以必须修建一条大运河,完成南北双方货物乃至军事物资沟通的一个大通道。
《中国崛起》张剑荆:中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痴迷于力量的民族。挨打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强国之路。从1840年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国家主题就是强大,就是富国强兵。说白了,就是追逐力量。一个好的制度会产生两样东西:第一,是力量;第二,是对力量的控制。这两者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缺一不可。如果你有只力量,而让这种力量失去了控制,请看1000多年前的隋炀帝,请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和日本。如果你对力量有控制,虽然的力量不够大,但是你可以寻找到一个和你的力量规模相匹配的目标,避免失败。
古往今来政治的核心问题就一个,按规矩来的时候,只要博弈下去,一定有一部分人胜出,这叫富人。可是富人胜出之后,他们永远占少数,穷人永远占多数,于是穷人就要跟富人谈判。穷人会说,把钱交出来,要不然弄死你,因为我们人多。所以好的政治,就是既不让双方撕破脸,又能让大家按规矩来博弈。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富人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走投无路。
秦晖《共同的底线》:中国其实缺好的做派和好的右派。好的左派和好的右派,就是双方能够按照共同认定的游戏规则在一起博弈,别动不动就掀桌子,动不动就打翻狗食盆,让大家都吃不成。只有大家坐在一起,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商量好,是要更多的福利还是更多的自由,最后达成一个妥协,也叫共同的底线,这样才会诞生国家的长治久安。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43页 -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这样一种心态,值得学习:
有一则禅宗故事,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你年轻时候都干些什么呀?”
师傅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问:“那你得到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
师傅说:“我还是挑水、砍柴、做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呀?”
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的时候就挑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李鸿章 - 李鸿章

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
既不跟历史叫板,也不跟未来较劲,他就活在当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0页 -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清朝以前,大臣和皇帝多少还有一层师友的关系,可是到了清朝,臣子就是奴才。什么叫奴才?臣子的一切都是皇帝的,身体是皇帝的,体力是皇帝的,时间是皇帝的,包括情感都是皇帝的。所以乾隆皇帝非常在意的就是一点,张廷玉好像不太爱我,这也是他要搞张廷玉的一个原因。
很多女人在丈夫出轨之后,心里不舒服,就跟丈夫闹。他们为什么要闹?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生活,觉得男人负了自己。很多女孩子在论坛里都问,什么时候跟男朋友上床合适?因为她觉得,我跟你做了这一步,这辈子都是你的了,而你就是欠我的,我就不是我了,我们俩就是一体了。用这种方式去看待爱情、婚姻和生活,是最为糟糕的一种方式。在你放弃自己立身的根基,将自己的生存依附于他人赏赐的时候,就没有自由主义了
冯唐: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要达到太平天国那样的水准,至少需要两个要件。第一个,组织化资源。最厉害的一种就是宗教。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就是借助了太平道的力量;洪秀全就是掌握了拜上帝会这个组织化工具。第二个,流动化的作战。曾国藩曾说“军五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天下无了日矣”。
曾国藩一生打仗,“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安营扎寨后,不管当时是刮风、下雨,首先命令士兵们挖掘战壕,筑墙,墙外再挖一道沟,保证把这个营盘护住不失。打仗时要摆出一副坚若磐石的姿态。
一般打仗,讲究的是运动战,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但湘军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往下打,这就导致行军速度特别慢。曾国藩虽说我不会打仗,那我就先确保自己不会输,这在兵法上叫“以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一想多,行为就会变形;行为一变形,对方心里就会结疙瘩;对方心里结了疙瘩,对方的行为也会变形,最后双方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冲突。你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调到了现在,所以才让它产生了矛盾。
《小公务员之死》的主人公老担心将军要对他怎么样,最后把自己活活吓死了。这就是一种纠结。还有另外一种纠结:为了防范别人而做出过度的反应。人际关系当中的互动博弈,当你总在防范别人会怎么样的时候,你的行为,你的判断就一定是错误的。
为人处世切忌“目光远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我就处理眼下这一件事,处理好了,不考虑周边的第二层、第三层博弈关系,这反而是在乱局中、变局中最聪明的办法。这样所有的矛盾,都会在你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自然化解掉。
专注于当下,就是破纠结最好的法门。
二杆子一定不好吗?不见得。比如说遇到事情的时候,我该发火就发火,然后该跟别人好就跟别人好。时间一长,别人就知道我是这样的性格,谁也不会把我当坏人看,会觉得我具有很大的确定性,跟我交往的时候不需要玩什么心眼,这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只要你用一个“诚”字,该怎样就怎样,对方就不会欺负你;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使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很多。都是明白人,千万不要跟老中医玩偏方。何必呢?跟明白人不要干这种事。
人的境界差距就是这么一点儿。我们如果在地上画一道半米宽、5米长的通道,你走过去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这条通道两旁是悬崖,你还能走过去吗?你就会肝儿颤。因为你会想到未来,向左一步会掉下去,向右一步也会掉下去。其实是你想多了,如果你没想两边,半米的宽度足够你走很长的距离,完全不会掉下去。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张廷玉 - 张廷玉

所以,什么是自由主义?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一章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 第一章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三章 怎么做个明白人 - 第三章 怎么做个明白人

- 不敢犯错的loser:嘉庆
- 面对危机,还要不断地想各种新奇的办法去解决它,不要不敢去犯错误,总做所为正确的事。
-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李鸿章
- 李鸿章PK左宗棠:不沉浸于过往恩怨
- 李鸿章PK张之洞:不跟历史叫板,不跟未来较劲
- 李鸿章PK翁同龢:不被人际关系绑定
- 看住当下,就从这一点出发,做现在该做的事情。“所有的事时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也是做给下一个老板看的。”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07页 - 怎么做个明白人

一个封闭的财富系统,如果没有新来的增量,仅靠一个确定性的存量,不管这个存量有多大,它的花销一定会倒逼存量,最后还是不够花。
我假设这个批评者对,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毁灭掉一个商业神话,他的人生也没有获得什么。就算他说对了,无非证明他有一个否定性思维的胜利,他预测了一次失败,但这对他人生的成功毫无用处。嘉庆皇帝一生都在追逐那些最正确的东西,所有偏离这个东西的,他的态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后他死在当场,抱着他那个正确死掉了,而且人生过得非常灰暗。
罗永浩偏离了我们公众认识的正确标杆,找到了世界的一个新方向,拼命而且认真。他打穿了一个小孔,从这个小孔里折射出一些阳光,照亮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至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趣了一点,这有什么不好呢?
也许我们不能对更大的国家、民族、人类负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绝对正确。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来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李鸿章——少年科甲、中年戎马、晚年洋务
俄国维特伯爵在他的回忆录里说,”我承认,李鸿章确实是一个著名的国务活动家。虽然他在他们国家受过很高的教育,很有文化,但是以欧洲人的视角来看,他既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什么文化。“就是说,你在你的文明系统里再怎么牛,跟现代化的文明一比,马上就土的掉渣了,就显得没文化、没受过教育了。这就是现代化端到中国人面前之后,我们这个民族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梁启超语”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知识分子这么说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同时代的人这么说,就缺少一份谅解。什么叫见识不够呢?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都是在具体的经验、传统、境遇当中,无论是悲也好,惜也好,敬也好,我们都只是作为局外人在旁观罢了。一旦我们置身到他的环境中,你遇到的全部是每一个时刻最具体的选择。
站在一个局外人和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对他横加指责,就太不公平了。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是非标准去评判当年人的是非对错。所以要认识李鸿章,我们要穿越到当时一人一时的具体情境中去。更好的方法不是讲是非对错,而是讲当时的对比,我们把几个当年的大牛人跟李鸿章搁在一块儿,来看看李鸿章今天能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李鸿章用巧妙,不是为人是为事。比如我要造铁路,我要在北洋舰队,我要去谈判一个什么具体成果,他是为这些事好用巧妙。不是说他不为自己考虑,他考虑的基础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际关系。
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我不跟你意气用事,不跟你生气,你让我去,我就说最好别让我去;你非得让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岁数,我都会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干成。这就是李鸿章这一生最狠的地方。他不被任何所谓的周边关系所绑定,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上。
晚晴有副对联,"李鸿章张目而卧,张之洞闭目而奔。“即李鸿章是个明白人,张之洞完全没有目标,连跑得时候都是闭着眼睛的。
心法:临行喝妈一口奶。你们不要去想未来会怎么样,就利用好你们现在的资源,做一件在现在这个岗位上最漂亮的事。你的所有注意力不能是张主任满意不满意,王总高兴不高兴,今天的KPI考核怎么样,这都是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指标,不要去想这些。也不要去想自己原来的本事在未来能不能用,因为情况变了。看住当下,做现在该做的事情。所有的事都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也是做给下一个老板看的。既是为现在的公司做贡献,同时也是打造我们的个人品牌,让下一个老板自然看到。
在一个市场及其动荡的时代,我们是在一个组织内为现在的老板打工,还是利用现在老板的资源为整个市场制造一个高地,让所有的人都看见我们呢?这其实比贸然用一个妄想的计划出去创业更高明,也是比枯守在原组织内、希望得到现有组织认可更高明的做法。
”念“字,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正念,就是把心放在现在、今天、此刻。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47页

真实的雍正
雍正还有一个习惯,在引荐大臣的时候,会拿着别人的履历表在底下批小字,比如说这个人是个胖子,这个人心浮气躁,这个人前途不太远大,这个人有点儿像谁等,这做派简直就是微博上著名的“留几手”,就差说“负分滚粗”了。他跟臣子之间经常玩这种小花样。
所以,他有一种天真烂漫的大男孩性格,这和历史上那个残暴、勤奋、严谨的皇帝,完全是两个人。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44页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页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00页 -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妄念就是一个挥之不去,而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实现的理想。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53页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6页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75页 - 除了你自己,没人靠得住

钱钟书说得好“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中分析到,过度的竞争,尤其是军备竞赛式的竞争,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竞争的标的物本身并不值钱。
工业社会有个特征,就是所有的效能都来自分工,所以在社会刚开始分工,有大的构建性机会的时候,就是大师辈出的一带。八十年代为什么那么容易出大师,不是说他们的治理水准真的比我们这代人要高多少,而是以为风云际会,人家有更多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风气刚刚打开,刚开始睁眼望世界,所有能够把西方的思想、方法论移植到中国来的人,就是货真价实的大师,因为人家想的全是元问题。对接下来的第二代学者来说,就只能研究“小问题”了。再往后,给儿子辈、孙子辈的学者剩下的都是工业社会给他们的非常细碎的分工。
你一开始只能按照导师、导师的导师、导师的爷爷导师的一整套规划,在一个角落里展开自己那种苟且偷生、慢慢攀爬、小小的学术生涯,那你不就悲催了吗?说到底,这是工业社会分工到最后出现的一个荒诞现象。
我们不禁会问:真的有必要这么研究吗?没办法,工业社会有它的惯性,就是要这样细碎地分工下去,而每一个人都被这种分工逻辑给绑架了。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四章 活得通透的智慧 - 第四章 活得通透的智慧

- 你之砒霜,我之蜜糖:雍正
- 自由主义的人生观:①我们决不去强制他人。②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自己。
- 你对我好,我就一定要对你好吗?而且一定要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和足够的分量来对你好吗?如果是这样,大家的独立人格又存在于哪里呢?
- 先做好自己再说:甘地
- 道德是个人选择,不能绑架别人。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55页

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2页

扎马步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在,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39页

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既是为现在的公司、单位作贡献,与此同时也是在打造我们的个人品牌,让下一个老板自然看到。这样也许是老板,也许是风险投资人,他们会找上门来,来利用我们这个本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页 - 1

1.比方,胡适表面上有狐狸的才能,因为他广泛涉猎文史哲,几乎没有他不碰的学问,可本质上 他是一只刺猬,因为他知道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少谈些主义”,少被人骗、被人蒙,多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一点一点地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同时胡适还常在文章里自比鹦鹉。这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深山里有只鹦鹉,有一天突发山火,鹦鹉就用自己的翅膀去水边蘸上一滴水去灭山火。山神认为它傻,说这么做是毫无意义的,但鹦鹉却说:“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隔着几十年的时光去看这位老人家,如果我们这个时代再不相信科学,再被人骗、被人蒙,我们就永远记住他的眼神吧,这只刺猬、这只鹦鹉的眼神,在历史深处看着我们的冷峻的眼神。
2.科学反复讲的就是要怀疑、要否定那些可证伪的东西,这才是科学。科学是一点点进步的,但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扎实的、可信任的进步。胡适这套方法论虽然讲起来很简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这也是200年来人类文明得以进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基本精神。 胡适是不信主义的,他要求大家应该先自省、自赎和自救,重新认识当时的中国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分析一下自身能力是否能与日本人干这一架,如若没有,就该回头选择一条更有效、更聪明的政治策略。因而,胡适那些听起来像汉奸言论的东西,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一整套科学方法论。
3.在胡适的思想当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他这一生反复在讲的那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乍一听好似犬儒,但若回到那个年代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意味。 先看后半句,“少谈些主义”。什么叫主义?主义的前身是思想,对于信奉者来说,信着信 着就变得不容辩驳了,就成了主义。胡适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容辩驳的,是天然正确的,应先疑而后信。
4.回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这本书,在序言当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说曾国 藩这个人给我们呈现出了两样东西。 第一样东西:“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 第二样东西:“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5.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是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每一个在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我觉得他都有类似的经历。曾国藩也一样。
6.他后来自己讲到,在他出山的第一段时间里,他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看别人觉得别人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但是丁巳、戊午之后,也就是回老家这两年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心性大变,突然觉得自己百无一能,这个时候 再看别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长处。 很多人在精神和境界上脱胎换骨,往往都要经过这样的变化。熟悉佛教故事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成佛之前,也有过这样一段心态。
7.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书信里写过一句名言:“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一个坚持自己道德标准的人,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磕得粉碎,而且还得不到皇帝的原谅和支持。所以,他的年轻时代不是因笨而郁闷吗?
8.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
9.“什么叫政治?古往今来政治的核心问题就一个,就是按规矩来的时候,只要博弈下去,一定有一部分人胜出,这叫富人。可是富人胜出之后,他们永远占少数,穷人永远占多数,于是穷人就要跟富人谈判。穷人会说,把钱交出来,要不然弄死你,因为我们人多。所以好的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既不让双方撕破脸,又能让大家按规矩来博弈。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富人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走投无路,这就叫好的政治。”
10.理解“爱”这个词,我还是最喜欢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说过的那句话:“我爱你,关你什么事?”这才是自由主义的爱情观。
11.请仔细分析,这成何道理?你对我好,我就一定要对你好吗?而且一定要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和足够的分量来对你好吗?如果是这样,大家的独立人格又存在于哪里呢?
12.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保持独立,释放善意 胡适先生对于父子关系有过这样一个表述:“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 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13.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很多人都在问:“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14.学习李鸿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 最后引用胡适先生写的一句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过河的卒子。
15.《时代周刊》有一期封面文章叫《正念革命》(The Mindful Revolution)。Mindful这个单词是全神贯注的意思。这是西方企业家群体里面正在兴起甚至已达到狂热的一种减压心法。 当然在心理学系统里,它是一种减压、禅修、玄想的方法。但实际上它就是告诉你,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你不要想前面,也不要想后头,你就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他们的很多修习方法都非常简单,比如我们都吃过葡萄干,但葡萄干是什么味道我们绝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都没有认认真真吃过一颗葡萄干。 你先坐在那儿打坐,静默,然后闭上眼睛,拿一颗葡萄干放在嘴里,用牙齿轻轻地挑破它的表皮,一点一点感受它的滋味。如果你这么吃葡萄干,或者吃任何东西,你就会发现你其实从来没有吃过葡萄干。这就是Mindful,即正念的力量。 其实关于正念我们也不用讲更多,就是一个“念”字。汉语里念字怎么写?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什么叫正念?就是把心放在现在、今天、此刻。
16.品牌树起来了,整个市场都会认你。 所以在一个市场极其动荡的时代,我们是在一个组织内为现在的老板打工,还是利用现在老板的资源为整个市场制造一个高地,让所有的人都看见我们呢?这其实比贸然用一个妄想的计划出去创业更高明,也是比枯守在原组织内、希望得到现有组织认可更高明的做法。
17.我说对呀,他们就问:“那我们怎么办呢?”我说很简单,给大家讲一个心法,叫临行喝妈一口奶。什么意思?就是你们不要去想未来会怎么样,就利用好你们现在的资源,做一件在现在这个岗位上最漂亮的事。你的所有注意力不能是张主任满意不满意,王总高兴不高兴,今天的KPI考核怎么样,这都是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指标,不要去想这些。也不要去想自己原来的本事在未来能不能用,因为情况变了,新媒体、旧媒体时代完全不一样了。更不要去想,是不是不要在这儿干了,搞个什么项目创业去。 最好的方案就是学习李鸿章,看住当下,就从这一点出发,做现在该做的事情。 原来给人打工的时候,我就老跟别人讲,我自己做事有一个心法:所有的事都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也是做给下一个老板看的。 就是说,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既是为现在 的公司、单位作贡献,与此同时也是在打造我们的个人品牌,让下一个老板自然看到。这样也许是老板,也许是风险投资人,他们会找上门来,来利用我们这个本事。
18.如果说你非要进大组织、考公务员、跟过去的组织较劲,就要吸取左宗棠的教训——因为 你活在过去。如果你天天想着我要创业,我有一个什么想法要去拿风险投资,那你也许就是犯了张之洞的毛病。 晚清还有一副对联:“李鸿章张目而卧,张之洞闭目而奔。”什么意思?就是李鸿章躺在那儿眼睛都是睁着的,是个明白人;张之洞跑的时候都是闭着眼睛的,完全没有目标。所以,咱也不能贸然创业。
19.李鸿章这个人就是这样。我不跟你意气用事,不跟你生气,你让我去,我就说最好别让我去;你非得让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岁数,我都会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干成。这就是李鸿章这一生最狠的地方。他不被任何所谓的周边关系所绑定,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上。 看住当下,做现在该做的事情 一个人之所以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妄念,通常都出自一个原因:纠缠于过去、未来、同时间的人际关系中。现在有很多在公司里打工的人觉得心里不爽,工资少,也没有前途。他们的很多想法其实都是妄念。
20.让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得自由的,有两个牢笼:一个是对过去的贪恋;一个是对未来的恐惧,以及对它的贪婪。其实还有一个牢笼,就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空间里的人际关系对你的自由意志的绑定。
21.曾国藩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替手就是接班人、继承人,他就找了李鸿章这么一个替手。这就是不往后看、向前看的一种人生观。 看完李鸿章的很多事迹,你会发现他身上的这个特征非常明显——从来不沉浸在过去的恩怨之中。这是
22.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最该做的事。
23.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过,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没有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起任何责任,还抱着一种我要先学习、然后磨刀,磨完刀再去砍柴的心态,恐怕真的是有点儿迟了。
24.第一句,仍然来自于曾国藩:“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第二句,来自于我师兄刘春,就是微博上非常著名的刘春。他曾经也在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复杂的大机构中工作,我就问他怎么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当时刘春师兄跟我讲了十六个 字的箴言,我一直记到了今天。哪十六个字?“不问是非,埋头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
25.有一则禅宗故事,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问:“那你得道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还是挑水、砍柴、做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 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现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的时候就挑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 人的境界差距就是这么一点儿。
26.为人处世切忌“目光远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把眼下该办的事办好。这样所有的矛盾,都会在你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自然化解掉。
27.曾国藩曾经问李鸿章:“你跟外国人打交道,打算用什么方法?”李鸿章说:“我跟他们打痞子腔,跟他们耍无赖。”曾国藩说:“不好,你要跟他们用一个‘诚’字,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人,人都讲道理。只要你用一个‘诚’字,该怎样就怎样,对方就不会欺负你;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使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得多,对谁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诚’字。”
28.结论: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29.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30.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37页 - 孤独地面对全世界

清朝进士一共分三档,就是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这叫”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就多一些,叫”赐进士出身“;三甲的进士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夫人“,指小妾
中国古代官场,通过科举去当京官的那些人,叫”官“,他们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出身,是没有实际行政能力的。真正干事的人是那些”吏“,吏的职业往往是世袭的。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个层次,仅仅往外求,即通过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逼自己改变,不是根本性的方法。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是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每一个在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我觉得他都有类似的经历。
曾国藩”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己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就是说,我喜欢美名,别人也喜欢。如果我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那不美之名就归于他人。我不吃肉,我清廉,别人吃完肉吧唧嘴的时候,就会很难堪。如果让他人承担了这样的名声就不好了,不能让他人难为情。
曾国藩所实践的,恰恰是儒家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内圣外王。用儒家的道德、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但这还不够,这种人生还没有登顶,真正的登顶是要向外去做一番事业的。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很多人以为独立思考是跟别人想得不一样,特立独行,其实这不叫独立思考,真正的独立思考应该是不盲从盲信,不被人骗,不被人忽悠,能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用胡适的话说,就是i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想方法来研究问题。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00页 - 第一章

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 ,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41页

专注于当下,就是破纠结最好的法门。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1页

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曾国藩 - 曾国藩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20页

“什么是政治?古往今来政治的核心问题就一个,就是按规矩来的时候,只要博弈下去,一定有一部分人胜出,这叫富人。可是富人胜出之后,他们永远占少数,穷人永远占多数,于是穷人要跟富人谈判。穷人会说,把钱交出来,要不然弄死你,因为我们人多。所以好的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既不让双方撕破脸,又能让大家按规矩博弈。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富人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走投无路,这就是好的政治。”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五章 好牌和烂牌,看你怎么打 - 第五章 好牌和烂牌,看你怎么打

- 卿本好局,奈何崩盘:隋炀帝
- 一个好的制度会产生出两样东西:一是力量,一是对力量的控制。
- 一盘烂局,步步成活:奥古斯都屋大维
- 第一,明确的目标;第二,坚定的决心;第三,柔软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线;第六,设计元规则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声望。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页 - 自由主义,一个公务员的海市蜃楼

什么是自由主义。
人不能有妄念,作家冯唐给妄念下过一个定义,“妄念就是一个人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意义,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44页 - 成大事者不纠结:曾国藩

1、未来不应,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2、不问是非,埋头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破纠结最好的法门就是专注于当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一章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 第一章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 扎马步:
- 扎稳地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喝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
- 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冯唐
- 曾国藩的成功学
- “结硬寨、打呆仗”
- 处理人际关系:就事论事
- 总防范别人,自己会先犯错
- 一个“诚”字走天线。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52页 - 博士们的生存现状分析

R:普通人对于理工科博士生活的想象,都是穿着白大褂,陪着留白胡子的科学家老爷爷攀登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峰。可现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学化学的,在毕业前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里帮导师刷试管,这种体力劳动会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I:普通人所认为的理工科博士的生活与现实相差甚远,原文感觉有些不实。用两年来形容这个数字不是很贴切,还是要看导师的性格。总体来说博士还是为导师打工的,而且只是做导师课题中很专很细致的研究。
A1:虽不是博士,但是学化学的,与化学打交道并不多,更多的是接触电子方面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在打下手,而且是体力劳动,占据着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之前的情绪具有抵触心理,所以静不下心来做。这段话给我提个醒,让我想到了之前领导说的一句话,必须要经过3到4年的工作沉淀,才可以慢慢去接手项目。
A2:工作还是要做,调节心态的同时,不要忘记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每天要预留半个小时学习电路知识。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3页 -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

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23页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142页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的笔记-第93页

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当下,不管过去,不管未来,不管周边,做当下该做的事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