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
ISBN:9787309041958
作者:萧红
页数:275页

平静中的大悲大喜。。。。

记得初读《呼兰河传》的感觉,在看似平静的词语,埋伏着深深的悲哀。后来了解得萧红更多,更是为文中的的文字悲恸。。。那个女子,怀念的,始终是最初的,淡淡的温暖。而,她看透的世情的眼睛,却一直一直清澈。。。。

叹生活,叹人心。

看完里面的故事,真让人不得劲。脑海里会去想怎么会那样呢?当时人们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啊?总之,就是心里头郁闷。

固执地在你所有的黑暗里给你点一盏灯

看完《黄金时代》就跑去图书馆借了她在生命最后写的小说《呼兰河传》。以前在高中课本里草草读过,讲到农村里的封建迫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把这本书想象成一部让人看完会难受的书,于是一直没有看它,直到看完3个小时的黄金时代,直到开始了解萧红,并且着迷般对她感兴趣。看《呼兰河传》里写她的童年,“我家里有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蜂子、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走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想到了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村子,玩耍过的庭院,还有园子里开的红艳艳的鸡冠花,和黄灿灿的波斯菊。我啊,小时候想必都是及自由而又孤独的。她写的那些,一点点把我模糊的记忆洗刷得越来越清晰。我看看现在,再想想以前,觉得很凄凉,我也是,她也是,什么时候,落得如此田地,沦落天涯,拼命流亡。她写小时候的孤独,“就这样一天一天的 ,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无论吃饭和睡觉,我这些东西都带在身边,吃饭的时候,我就用这小锯,锯着馒头。睡觉做起梦来还喊着 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储藏室好像变成我探险的地方了。我常常趁着母亲不在屋我就打开门进去了。”“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语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这些事。都算不了什么。”有人和我说,小孩子其实是很孤单的,是啊,我深有体会。小时候和她一样,也喜欢在家里翻箱倒柜的寻宝,看奶奶的账本、爬到床底下去看看那些小盒子里装的是什么、钻进衣柜里再旧衣服里摸来摸去,有一次还找到了一个海鸥牌相机,是一个老式的胶片相机,费我好大的劲才从柜子里搬出来,还有我爸以前学生时代的卡带机和他的学生证。当然这很招人讨厌,父亲很不喜欢我这样,奶奶也是,家里没一个人喜欢这样。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他们的世界里,似乎有比我更重要的事情得去处理,家里人有说着就哭起来的时候,也有吵起架甚至动起手来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吵什么、争什么,我只是东跑西跑,跑得跟一股小旋风一样,偶尔刮过他们身边,吹起他们的头发。这些细枝末节她也记得格外清楚,我好像遇到了一个很我很像的小女孩,我们都长大了,心里却还是一样的,柔软而且脆弱。最喜欢书里的是这样的一段“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苦多乐少。那粉房里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越觉得荒凉。”我想我和她一样憧憬着说这话时候的勇气,和像那朵红花一般的志向。那小小的呼兰河里还是有好人存在的,她的祖父,和碾坊里的冯歪嘴子。如果留下,我想她的一生或许就变成了那在开水中被烫死的团圆媳妇,又或者变成了那个大眼睛长辫子的王大姐在送来一个生命之后便匆匆离去。那个年代的女性,活得太不容易,活着尚且不容易,更何况要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自己是理解她的,无论她最后是不是在30岁也静悄悄的去了。她逃婚去了哈尔滨,遇上萧军,离开萧军,最后病逝香港,或许有人会觉得颠沛流离,但是,对于她来说何尝不是个好的归宿,身体里住了个自由的魂灵,不委屈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好好爱过一个人,谁说不美?看完书的那天问我迎着下午阳台上的光,开了窗子,本来在寒风里想抽一根烟,最后却吃了一个橘子。我想起了童年和我最留恋的那个世界。我回想以前,走过的所有黑暗里,都或多或少有这么一盏灯,以前走的时候太快,只是光线一闪就过去了,现在回过头去,那无尽的黑暗里似乎真的有那么一条由暖黄色光源组成的路,歪歪曲曲,印刻在黑里,延伸到无边的尽头。我记不得是谁了,固执地为我点了那么多灯,灯很弱,不足以照亮全部黑暗,但是却看得见回家的方向。“以前那后花园的主人,如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苍穹下,蒙古山

第一次读到呼兰河传是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发的补充乡土教材,节选了它的一小部分,可能老师也不知道这段的来历吧。那段是讲早上卖馒头,我当时读着觉得很亲切。---卖馒头的老头跌倒了,馒头滚出来,有人拾了吃着走了。卖馒头的老头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都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那个时候读到的是开心的我故乡的事情。后来上大学来到遥远的江南,在乡愁中,借到了呼兰河传,才重新看到了她的文章,萧是我邻县的人,所写时,与我境遇类似,均在江南,均离家在外,均与恋人分手。我读的时候真的身临其境,似乎我就在小女孩身边看着她,如同看到童年的我。在图书馆的房顶上,对着天空,一边读,一边落泪。如今已在江南10年有余,每每看到此书却不愿在碰,怕的也是那份乡愁。时常会梦到从家里后窗远望的景色--苍穹下,蒙古山

岁岁年年花相似

北方的春天很短,也是一瞬就过去了。就像萧红写的:“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的就跑过去了。我在的这个城市,干燥而烦人的春天,杨花的细绒毛到处飘飞。不小心可能会吸到鼻孔里。还有沙尘,无所不在地飘浮着。人没有一刻的安宁和清静,因为这干燥、这黄沙漫天的天气。一切都在灰突突里酝酿着的新,可在心浮气躁的天气里,干巴巴没有一点春的舒展和柔美。新开的花蕾,在喑哑了一冬的枝叶上绽开,觉得有不能挣脱开的可惜。所有的生机,跳跃着让人惊心。这样的天气,也是一瞬就过去了。岁岁年年花相似。春天过了一轮又一轮。每一年也没有什么不同。萧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少女的生和死。翠姨生活着的小城,三月,也是那么仓促。“春天的命运就是那么短”。这命运是翠姨的、也是萧红的。翠姨的固执、任性的是显而易见的,中意的绒绳鞋怎么都要买到的。高跟鞋,绒面布,长穗耳坠子,一样不少。 念叨着,“我的命,不会好的”。这种心情,像阴雨天气里房顶上的霉斑,一点一点的黯淡了生存的欲望。内心犹豫、任性、固执的翠姨,面对着跨不过去的爱情线,在乍暖还寒的三月,有点英勇地地自绝。有点佩服她的。生活或者感情,有时候是逐之弥远,这不是人力可以改变。无可奈何。仿佛生活走着走着,就成了这样。追寻?没有勇气或不可得,弃之而去?终有不舍。去哈尔滨买嫁妆简直是翠姨死亡的加速器。割舍不掉这朦胧的爱情和另一种生活渴望。翠姨选择了死亡。以死亡来祭奠青春之心的跃动。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翠姨真傻。春天的灿烂生机,诞生着生命,也掩盖着、吞噬着生命。春天又来了,她们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我们感叹倏忽易逝春天,还是此中心事倩谁传的命运?

春逝而过溯无影——关于萧红的《小城三月》

三月,春天。小城,喧嚣。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的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春光里的恋情。无人知晓,无人观赏,只有“我”将它拾起细细品酌。《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作者以一个家族小辈的角度,用淡淡的笔调、平稳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无疾而终却又透着无尽悲凉的故事。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春天已逝,飘然而过,乃其追溯,难寻其影。在《小城三月》的第一部分,作者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前一部分对小城春天的肆意描写,让人在触到这么直白的一句话后,心里不由为之一跳,不禁思忖这个“姨”的结局。而在这一句话的上一段话——“春天来了,人像久久等待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这样几句带着预示性的描述就让我们知道了这个“翠姨”必将不会从于她的现世命运。翠姨生长在一个封建的环境里,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但她以她平静窈窕的年轻姿态很轻松地融入了“我”家这个相当现代化开放的环境里,她和其他女性一样追求时髦,绒绳结披肩、绒绳鞋、花边布料……一切女性所追求的物质生活,她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哪怕下再大的雪她也要在小城里找到一双合意的绒绳鞋。但是,尽管她一再努力,也找不到一双绒绳鞋,也逃不出命运的掌控。在第一部分的末尾翠姨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绒绳鞋而伤心,并且带着哀愁地说出了“我的命,不会好的。”这样带有预示性质的话,也让读者心里不禁沉了几分,春天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像这样的伏笔,在《小城三月》里比比皆是,作者也正以一种平淡描述里见波澜的手法将这个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翠姨终于与“我”的堂哥相遇。琴瑟相交,又伴有西洋乐器,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让这个新旧掺半的家庭其乐融融,同时也让翠姨年轻的心一再悸动。但在翠姨妹妹出嫁不久,翠姨也迫于家庭压力订下了一门亲事,这对于刚刚接触新式生活的她郁闷不已,但她也无力反抗,只能以拖延为战术推迟这个婚礼。文章的第三、四部分就以一种极平缓的语气将翠姨订婚前后的生活做了交代,而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却是翠姨极不平复的心,她想逃,她想反抗,她不愿,她不依,但她却永远不会说出来。“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这也正造成了她以悲剧收场的结局。是不是她没有机会说?是不是她没有能力说?不是,都不是,只是一个在封建环境下呆习惯的人,缺失了她大声喊出来的权力,习惯了,真的习惯了。在第五部分,家人一再的询问,堂哥的看望,也没能让翠姨开口,最后果真将她所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翠姨死了,死了,连堂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死,只有“我”的些许文字为成她最悲凉的墓志铭。春天,流逝。小城,平复。翠姨死了,带走了她的一片春天,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哀伤。萧红站在一个作者的高度,用平静几乎不带感情的语气说——“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就是这么短……那么下一个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片景致呢?是不是还会出现这么一个翠姨呢?是不是春天一逝而过,真的就追溯无影呢?一切的一切,有文字为证。小城三月,只够留住春天一瞬。

呼兰河,我不想去的地方

文章的前两章写的都是呼兰河的天气、环境、风土人情,还有就是人的愚昧和冷酷。先说景物的描写,用词及其传神,“小风把河水皱起极细的波浪”,一个“皱”字,真是太好了,有种瞬间就说到心里的感觉,我会想起自己每次看到春天里的河流的感觉,就是一个“皱”呀!从第三章开始,写了她的外祖父,里面充满了温情,让我不禁觉得有些突兀,之前那些麻木和冷酷怎么都不见了,怎么感觉像是两篇文章,继续往下看,又写到了租住在他们家的形形色色的人,终于又回来了,还是那个基调,尤其是写小团圆媳妇的一段,太惨了,我真怕晚上会做恶梦。不都说中国人民是最善良的吗?怎么到了呼兰河,个个都如狼似虎,戏弄瞎子,虐待媳妇,冷眼看别人家的笑话,这可都是最“善良的”人做出来的事情呀!也许就像荀子说的那样“人之初,性本恶”,这才是真正的人性。总之,这个缺少善良的地方我不想去。可是,我真的能够逃离吗?环顾四周,似乎哪里都是“呼兰河”呀!

短命才女萧红的情感和她的小城三月-----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天寒地冻里,叫春节,可见中国人是乐观的。然而在冬天里盼望春天,似乎是无奈的事。春天即便来了,又能怎样呢,来不及细品,就没了。我妄自猜想,雪莱的那句著名的诗句后,藏着些许的无奈。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翠姨更是悲哀,她的春天仅仅是她想象中的春天。她看见了,却走不到跟前;她走到了跟前,却留不住春天。她没有能力享受,她承担不了。春天对翠姨是一付毒药,想要吗,好,连同死亡一起给你!我想,萧红在塑造翠姨这个弱小女子时,也在感受着,总结这自己。如此说来,萧红其实想说的应该是这样:命运的春天就是怎么短!一语成谶!小说暗示作者的不幸结局就不好玩了。我了解萧红的生平后再读《小城三月》竟有心惊胆颤的感觉。1941年的萧红,身体每况愈下,同年4月,因病住在香港玛丽医院。完成《小城三月》的第二年1月,就客死香港。年仅31岁。31岁啊…萧红是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小城的春天景色,然后她说,“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盅惑…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在小说里,翠姨是个大户人家的亲戚,我的姨辈。那时她“也就是十八、九岁了。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她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要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的闭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的”这样的女子,在那样的年代,在已经定给了别人的时候,“我的堂哥哥”把春天带到她面前,她敢伸手触摸吗,她对自己的闺中密友“我”也不敢吐露半分。她只是幽幽的说,“我的命,不会好的”。这样孱弱的爱情,在那样强大的礼教前“就只盼望赶快死,拚命的糟蹋自己的身体,想死得越快一点儿越好。”萧红19岁时,因不满父亲的包办,逃婚至哈尔滨,后到北平读书。而萧红式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即使如萧红者,抵抗也是很有限的。她被她的所谓未婚夫汪家少爷骗得人财两空,连房租都付不起,拖着怀有身孕的病体,困在旅馆。在这种情况下,萧红遇见了她短短一生唯一真爱的人,萧军。翠姨略比萧红幸运的是在临死前,看到了自己的爱人。萧红是善良的,她笔下的翠姨,虽然逃不出“吃人”时代的悲惨,但萧红安排“我哥哥”的出场也给了她一点慰藉,让她死可瞑目了。“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哥哥去看翠姨。是我的母亲派哥哥去的,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哥哥给翠姨去,说是母亲送她在病中随便买点什么吃的。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不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的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只是她家的堂妹妹应接着这从未见过的生疏的年轻的客人那堂妹妹还没问清客人的来由,就往外跑,说是去找她们的祖父去,请他等一等。大概她想是凡男客就是来会祖父的。客人只说了自己的名字,那女孩子连听也没有听就跑出去了。哥哥正想,翠姨在什么地方?或者在里屋吗?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她就在里边说:“请进来。”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的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的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作什么。他不知道现在应该是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保护自己的地位。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一定是翠姨祖父。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我心里永远纪念着她,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去看她了……我不能报答她了……不过我总会记起在她家里的日子的……她待我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痛苦的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请我母亲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这分明就是对“哥哥”的表白!多么可怜,弱小,自卑的爱情,能见爱人一面就满足了。萧红的命运又好到哪里去了呢。她嫁给萧军时,怀着汪恩甲〔汪家少爷〕的孩子;她嫁给端木时,怀着萧军的孩子。两个孩子都没有留下来。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萧军性格暴躁,有一次甚至打了萧红。这一点让我十分气愤,男人怎么能对爱自己的女人动手!然而,在他们分开后多年,萧红的心里仍旧惦念着萧军。她对前往香港看望她的胡风说:“如果萧军知道我病着,我去信要他来,只要他能来,他一定会来看我的,帮助我的。”她病危时,还曾说,如果三郎(萧军)在重庆,我给他去电报,他一定会来的。 萧红的语气是淡然的,闻者如我,却深深哀恸。萧红对女人做了悲哀的评价: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翠姨死了。小城的三月又来了。《小城三月》的尾声: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声音有高有低,因为那哨子有粗有细。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待回来了似的。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的就跑过去了。春,好像它不知多么忙迫,好像无论什么地方都在招呼它,假若它晚到一刻,阳光会变色的,大地会干成石头,尤其是树木,那真是好像再多一刻工夫也不能忍耐,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留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年轻的姑娘们,她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想装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么好,她们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这一段让我想起东北的春天。是的,萧红的,翠姨的,王婆的(萧红小说《生死场》中的人物),和我的,春天景色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心里的春天不一样。蒲公英和小根蒜是东北最常见的植物。我小时候经常挎着小筐去挖小根蒜,很辣的。蒲公英,我们叫它婆婆缨,很苦,记忆里只有父亲吃得下。嫩的榆树钱,甜不滋儿的。我们常常骑在榆树上,大把大把的吃。柳哨儿是不花钱的玩具,我拧哨子是很棒的。这一切,对于初怀春情的翠姨,触目之处,无不惊心伤感。她死了,小城的春天还是那么短。萧红在异乡写下这样的文字,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呢。萧军不在她身边,端木在,但萧红好像并不真正爱他。她在与端木的婚礼上对胡风,艾青等人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在有关萧红的传记中,记不清是什么书了,提到萧红的表哥陆振舜。他影响了萧红一生的走向。我隐约感到他们之间会有故事,但没人提过,也许是我八卦心理所至吧,嘿嘿。《小城三月》原载1941年7月1日《时代文学》第一卷第二期,被选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有原乡

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都有一份或美好或悲苦的关于童年家乡的记忆 那是生命最初的原乡 所以无论走到了哪里 日子过了几多 它也总会在夜深人静时 悄悄潜入你的梦里 总还会是那样的大街 那样的人群 那样的房屋 纵使再见了它没了原来的面目 纵使那里的人或已归了黄土 或远走了他乡 可一旦记起 他们总还是那个样子 千百次的再回来 鲁迅的绍兴 沈从文的茶峒 萧红的呼兰河 我以为每一位作家 写的最饱含了感情的也总是关于那原乡 浮浮沉沉的漂泊后 若回不去了 那心心念的魂魄也总会找到那里我地理学的不好 只知道呼兰河是东北的一个小城 那是萧红的故乡 关于这位悲情的才女 我知道的不多 只了解她30岁就去了 呼兰河是她开始有记忆的地方 在这里她以稚童的眼睛和心灵 向我们讲述了发生那里的故事

悲凉而寂寞的爱

最早看到的萧红的文章,是《小城三月》,讲述东北一个端庄的小镇里,一个女孩子温柔而隐秘的爱,萧红的笔调清清淡淡,不刻意渲染,却传递出了无尽的伤感。与张爱玲的浮金焕彩的华丽气象不同,萧红笔下是一派近乎稚气的天然,像一个孩子无心的讲述——那个孩子就坐在姥姥家的门槛上,没心没肺地绕着舌,可是沉重与悲哀终于从言语间带了出来,那个孩子的脸,也被阴影遮去了一半。 那是一个美丽女子在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柔肠寸断,那个笼罩一切而又窒息一切的无边夜幕。 翠姨很美,美的有点忧郁,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感情。喜欢的她不轻易说出,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人值得听她的告诉……翠姨常常的感到寂寞,她妹妹的出嫁更让她伤感自己的将来。翠姨常为此落泪,她始终感到自己的命运是不会好的:未曾读书;现在已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 翠姨喜欢哥哥,但她也没有表示出对他特别的好,只是喜欢听他讲故事,羡慕他读过书。她把强烈的爱情压在心底,甚至被她热烈挚爱着的哥哥也不知她缘何悲寂难耐。更可悲的是,那位哥哥此后提起翠姨,“虽常常落泪”,却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这是怎样的“恋爱”啊!执着地爱着一方,却从来没向被爱的一方吐露心曲。直至爱火将人折磨至死,被爱着的人却不知其生命之火为何而熄。在这爱情里,没有心灵的撞击,更没有如宝黛、梁祝那样被人拆散的曲折。而是一切都窒息于心底,一切都随着生命之火的泯灭而悄然而逝。“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 一想到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她就恐怖,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宁愿死得更快一点好,也不愿意嫁过去,那是不从心的,无论如何。临终前,她说:“我小时侯,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了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翠姨走了,在小城的三月,只因为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的短。而她临前的那句话“……其实我不像他想象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这对生命的最后哀怨,何不就是萧红自己的悲叹呢?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寻找爱又不断失望的过程,命运只是让她不断地从异乡又奔向异乡。一生孤寂,我行我素,少年时便渴望逃离重重的藩篱,而今重门已深锁,十多年了,一生中再也未曾去推开,故园的风雨只在记忆中浮现。那童年时的呼兰河小城,于此刻孤身痛苦的萧红来说,是一种多么美好温暖的回忆。萧红明白过来,人生中除了冰冷与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此刻她多想向家道一声感谢,说一声思念。“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在世俗的热闹中看到人生悲凉的萧红,感到人世残阳的温暖与光明。小城的三月,有些欢乐,更有些悲凉,一种让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有些事情,明明知道结果是不会好的,可是人却无法改变,只能看着它死去……. 这是萧红最后的一部作品。她弥留之际,才脱下了那副天真热情的面容,写道: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心灵里的寒逼出来,灵魂终于孤单单徘徊于天地。

生亦反抗,死亦反抗

生亦反抗,死亦反抗——探究翠姨与萧红相同之处《小城三月》写于萧红在香港病逝的前一年即1941年。纵观全文以及萧红生平,我有种翠姨之悲剧即萧红之悲剧的感觉。从翠姨到萧红,这两位红颜薄命,命途多舛的女性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萧红出生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在她的思想中既有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基因”,又有反帝反封建的阶级斗争观念,在她的思想意思中存在着一种不安分的因素。【1】但是她内心的反叛因素是通过周围一连串不幸事件或者这动荡危险的时代而起作用的。从小对父母的不满导致萧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极端愤慨。童年时期的孤独寂寞,缺乏爱缺乏朋友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逃婚到北平和萧军共同生活的艰苦岁月中,萧红开始有强烈的女权思想的倾向。她更加自怜自艾,性情更加内向。【2】她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最后却病逝香港,不禁让所有喜欢她的读者扼腕。从《小城三月》中,我们可以看出翠姨是个端庄文静、温柔深情的姑娘。用文中伯父的话来说:有点像林黛玉。她沉默寡言,聪明伶俐,喜欢沉思,喜欢幻想。【3】她在受到了新文明的熏陶之后,爱上了这个新文明世界中的一个男孩子,但他们都没有想怎样实践这爱情,甚至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们正在恋爱着。翠姨只是在自己内心波涛里,追逐着美好的情感。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下憧憬着自由、爱情和幸福。虽然封建社会制度剥夺了翠姨选择幸福的权力,但是,翠姨是坚强的,执着的,她没有向封建婚姻制度屈服。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以自己的年轻的生命殉了自己的爱情。萧红和翠姨的共同点就是不屈服,敢于反抗命运。只不过,翠姨是以死殉爱,而萧红不仅用实际行动(与陆振顺逃婚)来进行反抗,还创作了诸如《小城三月》、《呼兰河传》这样的经典作品来揭露当时社会制度蚕食人的心灵的本质。其次,萧红和翠姨都是性格十分内向的人。上文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哲学家说,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她们的反抗都是悲剧式的。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萧红是为了所谓现代化,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一大部分人中的典型人物。【4】她的逃婚以悲剧结尾,最后在香港病逝时也无人相伴。而翠姨是以沉默来进行反抗的。她想得很多,却很少直接表白,尤其是自己的恋爱秘密,“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她以为爱情往往是部哑剧,说出口时会变成悲剧。可恰恰是因为她的沉默,“悲剧”无奈地变成了悲剧。萧红和翠姨都是充满自怜情绪的女性。萧红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女人的世界,感到非常心酸:“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可是我还是免不了想:我算什么呢?屈辱算什么呢?……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5】在《小城三月》中,翠姨的这种心态也常露笔端。如买绒绳鞋那一段,“一直到天都很晚了,鞋子没有买到。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以及翠姨见哥哥最后一面的话:“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她们自怜自艾,敏感多疑倔强。她们都是觉醒者。但是她们的出身、教养、性格,决定了她们即使觉醒之后,也无力做出勇猛的抗争。【6】同是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的两位女性,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念书,而她没有,她想到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所以她总是又许多事务向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见如何”。“……因此她对我很佩服,因为我是读书的。”“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从心底不肯回去,她竟很勇敢地提出来她要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这与当时萧红被父亲张廷举要求完成与王家的婚事是多么惊人的类似!人生的最后关头,萧红在病榻上创作的《小城三月》给人带来更加浓厚的自传色彩。其实早在1925年,当她进入第一女子高小读书时,她参加了本校支持“五卅”受难工人的募捐义演。在一出名叫《傲霜枝》的话剧中,萧红已经饰演一个抗拒包办婚姻的姑娘。《小城三月》中翠姨那悲剧的命运以及萧红这坎坷,充满戏剧色彩的一生都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生亦反抗。死亦反抗。有的鸟毕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光辉了。(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参考文献:【1】《萧红文学之路》铁峰 哈尔滨出版社 P28 【2】《萧红评传》葛浩文 北方文艺出版社 P32【3】《萧红作品欣赏》 广西教育出版社 P109【4】《萧红评传》葛浩文 北方文艺出版社 P177【5】《在西安》,第32页【6】《萧红作品欣赏》 广西教育出版社 P109

朴素的力量

看似平淡的大白话中有着惊人的力量。仿佛一个慢条斯理的老者完完全全给你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生怕遗憾任何一点细节,在细致的描述中,呼兰河人们的生活景象毫无遗漏地展现在眼前,呼兰河人的麻木、无奈、愚昧和坚韧跃然纸上。萧红的才气扑面而来。 字里行间充斥着压抑和无奈。例如:“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时自古也就这样的了吧。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转念,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即或有人停下来,也不过是和那些豪没有记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疯子头一个石头,或是做着把瞎子故意领到水沟里面去的事情。”还有团圆媳妇婆婆“委屈”地申述,道出自己怎么虐待殴打团圆媳妇的。看得人心惊肉跳。对团圆媳妇的遭遇同情、怜惜、叫屈,同时也憎恨,但又能怎样呢?团圆媳妇的婆婆固然愚昧、可恶,但也是可怜之人,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愚昧而麻木的婆婆、街坊、大神不断轮番折腾着可怜的姑娘。结果一个“黑乎乎、笑呵呵”名为十四岁其实不过十二,有高大又结实的小团圆媳妇生生被折磨致死。说到底,控诉的是这个“吃人的社会”。这一点倒是萧红继承了“恩师”鲁迅的叙事风格。不留情的鞭挞,可又带着同情。ps,近期汤唯饰演的萧红要上映,真替她捏一把汗,完全不同的两人,纵然汤唯大器晚成,心想肯定也十足体味过娱乐圈的血雨腥风,但萧红与男人之间的纠葛、挣扎、内心的凄凉、敏感,寂寞的心境,汤美人能体味到么?

"我的家是荒凉的" -萧红《呼兰河传》

 如果你遇到个单纯却有哲理,开朗又很敏感,豪爽而不失细心的女子,也许很容易让你养眼,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这样的感觉,作品从开始就很容易吸引人,尽管半天过去了你依然不知道它到底要讲述什么故事,然而面对着一个如此矛盾而有趣的女孩,你怎么能忍心打断她呢?一部讲述作者童年眼中的小镇的故事,她讲的津津有味东拉西扯,你听得难过又开心,从爱怜到爱恋,从故事到作者,都那么活生生地不容拒绝。      《呼兰河传》写于萧红去世前两年,很难想象被三个男人抛弃的孤单病重的她,回忆起自己唯一安稳快乐的童年,满怀眷恋,无限向往,之后,她病死于香港,年仅30岁。萧红让我想起女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后者开煤气自杀时也是三十岁,留下的著名诗句“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 两者如此相似,萧红临终前所说“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这两个女人果真是狠角色,让所有抛弃他们的男人在余生中活得无地自容,永远与自己的良心为敌。      怀着上一个男人的孩子嫁给第二个男人,怀着第二个男人的孩子嫁给第三个男人,萧红这辈子似乎只为爱情活着,写作是她解闷而抽空干的闲事,就是拿来解闷的营生也让那些读万卷书的男子们自叹技穷。《呼兰河传》语言的幽默和孩子般的想象水到渠成地把生活在贫苦和愚昧中的万众挣扎写得个淋漓尽致。      写长年没人填的大黑泥坑淹死鸡鸭猪时,萧红写到“本来这泥坑子一年只淹死一两只猪,或两三只猪,有几年还连一个猪没有淹死。至于居民们常年淹死的猪肉,这可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写村民因无知,请跳大神的为老胡家童养媳驱鬼,“老胡家跳神跳得花样翻新,是自古也没有这样跳的,打破了跳神的记录了,给跳神开了一个新纪元”,她轻松俏皮的文笔让人们对沉重的生活和无奈的命运露出无可奈何的苦笑。这是当时无病呻吟的女作家中不可多见的。写到凄美处,又不禁让你冷泪清流,心里空荡荡的“...夜静时分,又是请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呼兰河传》好象是老舍和张恨水合作而著,谁象到是个二十八岁女子用来排解忧愁的闲来之笔呢?      有天分的人都希望被人爱,而爱她的人也希望是有天分的。两份天分在一起也许很难长久的,萧红与萧军,希尔维亚和休斯,作家跟作家,诗人和诗人,好象女明星和男明星结婚一样,彼此的光芒并没让对方更亮,反而让他们想离对方远一点,才能看清自己的光环。月亮和彩虹不太会同时出现在天空上。萧红因为痛和寂寞,才有了如此平静和灵气的文字,萧军是她命中的那条蛇,让她尝到苹果美味,却因诱惑而受难于终生。      《呼兰河传》中,多次章节的开头,萧红写到“我的家是荒凉的”,她的命运也是这样,如果不曾青草依依,何来生命独自凄凄?冬天太长,萧红,不想再等下去了

读萧红有感。

萧红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皆因为我是个女人、另外还有句更著名的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 我觉得萧红太强调自己的弱者身份了、她一生都在寻找依靠、对一个男人失望后、总是借助另一个男人的力量重新站起来、她不停地辗转在男人中间、寻找温柔慰藉、事实上每一道伤口都没有愈合、有时疗伤应该是自己默默独自进行、可她不知。 她是我所知道的情商最低的女作家、明明骨子里是个顺从男人的旧式女子、行事却又追求新派、自由到了轻率的程度。 萧红的悲剧在于她性格矛盾不彻底、这从她对王恩甲的态度上能够看出、她先是背弃了婚约、又在走投无路时与其同居、以至于遭始乱终弃。 她的一生就是所托非人的一生。在怀有萧军孩子的时候、又与端木蕻良结婚、把自己置于无比尴尬的情况。身边的朋友质问她为什么不能独立生活、她的回答是、“我不管朋友们有什么意见、我不能为朋友的理想方式去生活、我有我自己的方式。” 而她的方式就是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她太害怕寂寞了、对于生活空有勇气、却无能力。她天真得让人惊讶、在男人身上吃了那么多次苦头后、仍然没有学会保护自己、也没有得出有意的教训、还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命运只能受制于男人。 十年奔波、四处迁徙、从未获得片刻安稳、在这乱世中、萧红一心仰仗的全是男人。同时代的女作家中、只有她的天空是低的、只有她的羽翼是稀薄的、也只有她把自己的人生演成了一场悲剧。


 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