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星下的布拉格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36069421
作者:[捷克]海达·科瓦莉
页数:350页

作者简介

《寒星下的布拉格1941-1968》本书是个人回忆录。作者是一位女性,记叙了德国和苏联前后入侵布拉格的情景,及个人的婚姻录和日常生活。不但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富于文学性,目前已经翻译成十多国文字出版,很受欢迎。

内容概要

海达.科瓦莉(1919-2010),捷克女作家、翻译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她与父母和丈夫于1941年被驱至波兰,1944年再转奥斯威辛,父母死于毒气室。海达又被送往基督堡,受迫在军工厂和砖窑做苦工,1945年初,在被押往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的途中脱逃。其回忆录最早以捷克语出版于1973年,1986年翻译修订后,以《悲星之下:布拉格生活,1941-1968》之名在美国重出,被誉为关于极权时代令人心碎的非凡记录。因为《悲星之下》而闻名于世的海达•科瓦莉于2010年12月5日在布拉格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寒星下的布拉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是林贤治担任责编并推荐的一本好书。一个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又遭遇了铁幕下的极权统治,充分感受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经历各种荒诞诡异的事件,直至人民觉醒的布拉格之春。对人性的刻画极其真实残酷,对于新政权的腐化堕落、官僚主义和意识形态至上、阶级斗争为纲的描述,仿佛一面镜子,虽然中捷两国相距千里但是却如出一辙,都是红旗下的蛋。作者的文笔出色,反思深刻,翻译也很到位,唯一不解的就是前后人名不一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举个最极端的例子,作者的帮佣的名字就有马然卡、马冉卡、玛丽安卡、玛丽安娜等四五种不同的译法,甚至前后两页紧挨着的都不一致。到底是校对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不得而知,但是好在瑕不掩瑜,值得推荐。
  •     这是一本令人动容的书。历史赋予文字的复杂性远远胜过小说,你完全可以把它视作一以专制集权制为主题的小说来读,最不可思议的20世纪史是书中素材最诚实的供给者。海达科瓦莉,一个比铁更顽强的犹太人,女人,逃出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步行回到祖国,回到故乡布拉格。在到处是德国警探的大街上,没有人敢收留她,她四处碰壁,几乎投河自尽,终于在朋友的援助下,栖身在地下游击队中。她有幸和同样幸存的丈夫鲁道夫重聚,然而大背景却很快折换出了新式荒诞。鲁道夫大难不死,被国家委以重任。却随着集权统治加剧,忠诚不二的鲁道夫卷入了一场政治清洗,在和海达匆匆一见后默默死于绞刑。海达也被解除工作,拖着贫病之身,勉强抚养儿子。布拉格之春,终于让她看到了国民的觉醒,然而此刻,当年义无反顾的回乡之路,却指向了边境。最终,因为热爱她离开了祖国。这本书之所以给我带来极大的振动,无疑来自海达这个既作为叙述者也是亲历人的人格魅力。她的口吻,冷静、简洁,许多不能承受的大悲喜在她笔下变成了轻描淡写的完成时态。没有矫饰,却惊心动魄。集中营一节,她以人性对话邪恶的勇敢,冒着生命危险逃离集中营的果断和不顾一切走回故乡的坚毅,让人过目难忘。那些现代社会娇养出的玻璃心、公主病和一切所谓苦难,在她背负的历史重压面前,几乎不值一谈。作为读者我更愿意谈论的,是一个女人智慧、勇敢和坚韧的强度。她做下了太多切关生死的决定,成熟女人的决定。在集中营中伺机逃出后绝不回头,战后为了争取一小间遮风避雨的居所智斗房管所,在丈夫被捕后只身奔走寻求所有一线尚存的希望,在编辑工作被褫夺后,为了糊口强行适应机械操作的糙活儿;病到垂死,连家具都被政府变卖,依然不屈不挠地活着;在所有寡妇都背弃丈夫时她拼死探监;在丈夫被枪决后,穿着孝服招摇过市以示悲哀;对于亲人朋友,她能够隐忍,伊万直到15岁才真正了解父亲的死;对于敌人,她敢于申辩,仅凭知识女性的头脑向一切暴力与丑大声发难。她的敏锐,当捷克再度成为捷克,而不是德军治下的。丈夫鲁道夫以百倍热情投入政府所委以的重任中。海达却很快嗅到了其中的危险,“那些像蠕虫一样可憎恶的人悄悄潜入到党的各级部门。也许那些人,才是党的脊梁骨呢。正像对外宣传的,那些怀抱理想的知识分子和工人才是党的外围人员,是这些人渗入了党内。不过,即使是那些诚实的理想主义者,在党夺取了政权,他们被分派工作后,也开始起了变化。人们常说,权力使人腐败,我倒认为,在我们国家,腐蚀人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随着权力带来的恐惧。一旦一个人有了权利,就怕失去它,因为在我们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一个人失去权力后,不是从社会的一个阶级降落到原来的位置,而是一直坠落到谷底。爬得越高,跌地也越惨;一个人的权力越是膨胀,他失去权力的危险也就越大,他也就变得愈加害怕起来。一个以恐惧维持的权势,一定是一个极残忍、也极危险的集大成者。”没有灵魂交谈,逐渐丢失的歌剧夜晚,让海达意识到这份工作对一个人构成的侵蚀和剥夺。她强烈要求鲁道夫辞职,从日渐变相的政治体制中抽身出来。果不其然,很快鲁道夫被扣上了莫须有的污名,随后是整个家庭从经济来源到尊严的全面崩零。但作为一个女人,国家机器下最无足轻重的小卒,她的先知先觉愈发显得脆弱和充满了反讽色彩。她的智慧,长久的苦难和天赋直觉似乎在她身上调配出了太多的关于人生、人性与政治的深刻洞见。面对不论是集中营还是集权主义,她最先捕捉到的不是历史灾难而是人性的损伤。“我们可以承受血肉之躯的苦痛;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最终将会死去。但是,对于人类冷酷地强加在同类身上的痛苦,是无法接受的。“唾弃一个公敌是这个国家长久的特性,可以说是民族传统,可对一个戴孝的寡妇,却是另一回事,尤其像你那样看上去孤苦伶仃的样子。”英国记者简莫里斯在讲述南斯拉夫时,也有过类似表达,他借用英国历史学家泰勒的话“南斯拉夫内战更加真实地源自人心深处”。身为女性,她以生活之名向政治发起抵抗,这抵抗是如此柔软以至于后者现尽了苍白:在鲁道夫被捕前夕,为了驱散不良预感,她陪儿子散步,买来鲜花装点房间:“那时唯一在商店门前没人排长队的,只有花店。晚上,我们开始给新生活安排计划:从现在起,我要每天锻炼身体,常探望朋友,多去些电影院和歌剧院,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儿子在一起。”她不顾一切强力地活着,大概也正源自生活带来的韧度。即使是在丈夫死后,她和6岁的儿子在透风的屋子里相依为命,她也依然带着儿子无视乱窜的老鼠和蟑螂,坚持在楼梯间里跑步锻炼。这抵抗在可见的当下的确微弱,但时间足以养育它:“在他刷洗碗碟或洗地板时,我们可以听到从楼下传来别的孩子在屋外街上游戏的声音。他那时虽然才六岁,却比很多成人还要成熟,还有责任心。他几乎从不去索求,相反地,总是一再地说他很好,什么都不需要。记得,只有一个夜晚,他若有所思地说:“在学校吃午餐,其他的小孩都从家里带去漂亮的苹果……”可在当时,就连几个苹果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今天,伊万住在伦敦。他是个成功的设计师,还著有一部关于艺术的情趣盎然的书。他设计的建筑,兼具美感与坚固,具有宁静的尊严。他和他的妻子、两个孩子,都是大不列颠——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国家——的公民。”读这样的句子,忍不住鼻子发酸,透出泪来。在像中国一样命运多舛的捷克,多少人为真理殉难,真理却随着时间推演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修改。当看过了诸事沧桑,在一个春天发现国民集体觉醒时,海达终于找到了真理的意义,“真理,它最终是否能够战胜一切呢?真理本身并无法战胜一切。当真理和权力抗争的时候,真理往往被权力击败。只有民众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捍卫它的时候,真理才得以最终取胜。”所谓革命理想、流血牺牲,剥去烦冗的历史背景,似乎总算在这样的结语里找到了一点不至被辜负的慰藉。海达,这样一个勇敢、敏锐、智慧的女人,背负了一段体量太大的历史。感谢她代人类受过,感谢她用一支冷静的笔记录下了这一切。当我们翻阅这本书,旁观海达的大半生时光,我们有机会重新检查、思考自己或经历,或错过,或正在遗忘的历史。不管怎样,所有富有品质的阅读与写作,终究还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未来,确保它可以更加健康、更加通透并充满了那种照耀人性的光芒。尽管历史语境大不相同,但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海达作为自己修炼品质的终极理想。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悲剧总是一再发生,人类却吸取不到一丝教训。
  •     集权体制下的人性展现
  •     昨晚看完这书,梦到自己回到了『布拉格之春』的现场。。。
  •     所以就是這樣 共產主義比納粹善不到哪去 更恐怖的是前者在意識形態的殘酷 對人思想的控制和束縛 不需要你有個性和突出的作為 只求你的隨大流以及抱著一顆心甘情願給自己套上莫須有的罪名和隨時為黨的理想作出犧牲的精神 若一個政權需要以此才能穩固 就變成了愚昧可笑的事情
  •     邪恶统治与极权灾祸下的个人苦难,只因为她和她的家人是犹太人。而频遭厄运看似永无独立可能的祖国与人民,在战争与恐怖时期所表现出的胆小怯弱及阴险算计如今看来实在是非人般的苟活。这颇为我们熟悉的历史当然并非某个民族的专利,而只是造神运动与血腥清洗以及群疯下的必然结果。狂魔与救星二人无需区分,但众多惨死的真相却必须昭示!相信历史但人生苦短,时代的春天才是我们的主动。布拉格,你的人民终归是坚韧善良是充溢着力量的。1968年,你看到了祖国真正独立起来的曙光,看到了历史的走向和迟来的正义及群体的醒悟与行动。可以告慰挚爱之人的在天之灵了。愿仇恨不再但内心的伤却永难平复。因为你在政府让你列出的损失单子上曾经写下:失去父亲;失去丈夫;失去名誉;失去健康......
  •     翻译有些问题,同一个人的人名在相邻章节音译都不一样。
  •     苦难深重
  •     看得数度哽咽。对“自由”的坚定 对爱情坚定 对人性的宣扬!
  •     非常好看,历史有时候真的非常相似
  •     今天读完了此书,书中不光是血泪回忆,而且对为什么捷共在二战后会掌权作了分析,人一旦放弃了对自由的向往,便把自己置于极权暴政之下。所幸如今捷克早已回归自由世界。当然翻译校对依然有些小问题,如把德沃夏克译为德瓦拉克、门格勒译为曼格乐。希望@花城出版社微博 再版时更正。
  •     好在不是控诉,不是“伤痕”:一个没有自我牺牲就不能运作的制度,是一个不完善的、具有毁坏性的制度;对于“布拉格之春”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海达希望是“是一个不欺骗、不威胁、不谋杀的社会主义,它不为无正义、无良知、放弃人类尊严的人提供社会平等和经济保障”。(另翻译不错,错别字、符号错用太多。)
  •     贯穿我生命的,有三道力量,其中两道是可见的,第三道是来自于心底的勇敢与坚毅。那两道,一道是希特勒,一道是斯大林。
  •     昨晚读完,失眠了。后来晕晕乎乎睡着了,还是接连做恶梦。逃出集中营刚回布拉格那段,以及在房管所要房子耍赖那段,写的真实在,这两章就见出了作者的真诚度,值得献上敬意。最后一章看的我眼眶有点湿,好感动。
  •     东欧的悲剧在于以破坏性的代价赶走纳粹后,解放且紧接着统治他们的却是比纳粹更为残暴的共产政权,最终被自己所信仰的赤色所毁:父亲、丈夫、财产、工作……赤色体制的无情,恐惧社会的冷漠,生存资源的垄断……
  •     历史总是相似并且不断重演。时至今日,骤然抹去一个人的存在的戏码,仍在频繁上演。Fascism, Communism,Socialism,三个名词几乎涵盖了作者一生的悲剧,而它们之间,又真的存在什么区别吗?
  •     所以,信念在哪里。
  •     第一次看书看哭了,跟《活着》有的一拼,赤色政治太残酷,对老百姓的迫害不堪入目,幸而我们的作者是个有信仰有勇气的女性,没有被现实打倒,走出了寒冬,迎来了布拉格之春。伊万也真的是个很乖很懂事的孩子,妈妈说她不在了儿子或许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儿子伊万说“那不行,那样我就没有自己的妈妈了。“我终于忍不住...
  •     2016.3.21
  •     之所以给一星,是因为猪编辑。女主的保姆先后出现五个不同的译名,其他配角就更不用说了,错字、标点误用非常多,让人怀疑这书没有编辑……
  •      如果不考虑翻译问题…。
  •     没有计划但是幸运巧合的从零到深入的战后东欧史阅读顺序:《战后欧洲史》-《寒星下的布拉格》-《被禁锢的头脑》-《中午的黑暗》-《布拉格精神》,再后面安排《天鹅绒监狱》,另外《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也算是一个过渡,才读了一点。PS:蓝色东欧丛书挺不错。
  •     看完这本书才明白了,为什么从德国前往貌似更加古老浪漫的布拉格后,感受到的却是相对冰冷、僵硬的气息。纳粹不能将一个民族彻底地灭亡,共产党从精神上的灭绝人性却能深深扭曲整个民族的人格。那种利己、猜忌、不安、短视还没有从中国人身上彻底拔掉,也没有从捷克人身上拔掉。
  •     匪学
  •     泪。
  •     副部长太太的个人史。共产国家迫害的虐心程度简直是奥斯维辛的次方
  •     这本书可以作为《野蛮大陆》的补充材料,它就如同放大镜般,对战后某些国家遭受的苦难作了更深入细致的描述,读完让人唏嘘……感谢本书的出版……
  •     对于东欧那些小国民众尤其是其中的犹太人来说,经历了希特勒法西斯和斯大林红色恐怖的双重迫害,这一生真是太不幸。不粉饰也不渲染,海达用平静的口吻将沉重的历史倾诉笔端。相较于法西斯政权基于种族的生理迫害,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逐渐坠入现实政体的黑暗更叫人心寒。基于女性对生活的敏感体悟,海达看出了官方数据所不能掩盖的问题,“那些为了某个崇高目标而愿意牺牲自己幸福的人,不久就会让没有同样意愿的人在压力下做出同样的牺牲”,时至今日,我们都在争取的就是这种消极自由,“我有保持‘低觉悟’的自由(想到瞿秋白)…”给布拉格之春定性,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但普通民众的觉醒足以令人欣慰,“他们都只是普通老百姓,那些我原来以为除了自己的小康生活,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市井小民!”漫长的等待后,民主和自由总会实现,激越而灿烂。
  •     太好的书
  •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从集中营逃出去,几乎没有朋友愿意冒生命危险收留她。愿意收留的,她又内心不安害怕害死朋友一家人。人就算没被极权害死,良心也被极权毁灭了……
  •     才出魔掌,又入虎穴。经历过如此地狱,还能坚强地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纳粹与红马俄毛,真是人世间莫有之惨。警醒吧,这已夺去亿万人命与幸福的乌托邦。
  •     感觉重点在批判斯大林和捷共,相比起来,前面集中营的事情有些太轻描淡写了。觉得这书翻译得也有问题,而且校对也很不认真,很多处莫名其妙的标点。又是转译么?
  •     人名、地名前后翻译的不同让人感觉这是一本拼凑起来翻译出的书,毁了书的内容
  •     做Post-communist项目前读了一部分,算作背景铺垫,去布拉格之后带着书中的细节走访了老设计师,捷克国家博物馆馆长以及教授,超模,他们为整个项目补充了灵魂。回国写reflection期间读了后半部分,读到大清洗,读到chill,主义这把利器不仅仅搅割着communist time,不是阵痛,而是绵延至看不到的尽头post time,以及不被主流包容的nostalgia。
  •     ”命运“两个字面对海达的经历实在显得太单薄无力。整个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选择和挣扎显得多么的无足轻重。然而这些个体还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显示出了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尊严,虽然很容易就被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淹没。
  •     室友说,修饰的痕迹太重。但是如果不加粉饰,又如何扛得过寒夜
  •     如果一个体质是公正健康的话,它应当有改正错误的办法。要是一个社会制度要在天才的领袖的领导下才能成功,每个人都必须完美诚实,它就决不可能是个好制度。这种制度在天堂也许还行得通,但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一个愚蠢的错觉。——以上内容为书摘。
  •     2016.05.10 战争中的人们,胜利之后为何依然受苦?因为寻回人性是一条更长的路,往往需要几代人。
  •     “我接受赔偿,是我宽容你们”“生活成了政治,政治成了生活”
  •     名字前后不统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