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化

出版日期:2014-11-18
ISBN:9787300198511
作者:张培刚
页数:29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194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是第一本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学术专著,曾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在国际上声誉卓著,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版又在美国再版。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调整和变动的问题。作者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统计资料中,向英、法、德、美、日、苏联诸国,寻求“产业革命”以来它们各自实行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农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考察。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述评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 区位理论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方法评论
第二章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一、人口与食粮
二、食粮与经济活动的区位化
三、收入与对粮食的需要
第二节 联系因素之二:原料
一、加速原理与周期变动
二、原料成本与工业区位
第三节 联系因素之三:劳动力
一、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的职业转移——劳动力自农村转入工商业以及自工商业转入农业
第四节 农民作为买者与卖者
一、农民作为买者
二、农民作为卖者
第三章 工业化的理论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演进中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
一、发动因素: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及生产技术
二、限制因素:资源及人口
第三节 工业化的类型
一、工业化的开始
二、工业化的程序和阶段
三、工业化的速度
第四章 工业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农业改良
第二节 当作生产单位的农场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
一、机械化的方式
二、机械化的条件
三、机械化对于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农作方式的重新定向
第五节 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第五章 工业化对于农场劳动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补偿作用”(Compensatory Effects)的诸种学说
第二节 劳动在农业收入中所得的份额
第三节 劳动力从农场到工厂的转移
一、关于行业间及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的学说
二、机器代替农场劳动力
三、工业对于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和吸收
第六章 农业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农业与中国的工业化
一、简释
二、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三、农业上的调整
第二节 从工业国到农业国的资本移动
第三节 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贸易
一、农业与工业之间贸易的特征和转变
二、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贸易条件
三、农业国工业化对于老工业国的影响
结语
一、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及改良
二、所谓农业与工业的平衡
三、农业国与工业国的经济关系
四、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几点讨论
附录(一) 对“工业”概念的探讨
附录(二) 农业作为一种“工业”与农业对等于工业
参考书目
英汉人名对照
《农业与工业化》的来龙去脉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概述

内容概要

张培刚,1913-2011,湖北黄安(红安)人,“发展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1945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联合国亚远经济委员会顾问兼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


 农业与工业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张老的这本书(其实只是写于二战后的博士论文)写得真的好,花了快三周才读完。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实践性亦非常强。胡鞍钢教授对其评价为: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够读一读张培刚先生的著作,或则像今天的政治局那样,请张培刚先生讲几课,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本书内容:第一章描述了本书拟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和区位理论。第二章描述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包括食粮、原料、劳动力和农民做为买者和卖着,并具体展开。第三章描述了工业化的理论。第四章分析了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五章则分析了工业化对农场劳动的影响。第六章以中国为例,探讨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本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影响工业化进程的5个因素,包括:人口、资源(自然资源)或物理、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并假设社会制度是给定的,认为企业创新管理才能和生产技术是工业化的发动因素,资源和人口是制约因素。这些观点,放在现在,仍然是无可置疑的。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观点还包括:1、经济区位的选择:港口和河流交汇处成为贸易中心及轻工业的集中地(现在开来,也适用于重工业)。2、将工业品划分为资本品(以生产工具为主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本人以为,资本品类似重工业,消费品类似轻工业),并且提出从一个社会的整个生产结构来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本品的相对增加及消费品的相对减少。3、提出了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动力(包含运输和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农药。提出了工业化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影响:工业化的前期,由于人口和收入的增加,对食品需求的不管在人均上还是绝对额都是增加的;由于食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到工业化的中后期,体现为需求结构的变化即对高品质食品需求的增加(如水果、肉类和牛奶等),而需求总量并未增加。4、工业由于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带来的较高收入,对农场劳动力的吸引力。但是:一个农场劳动力要在城市里定居下来,并且牢固地保持他的新职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阶段(农民工们啊!!)。5、我们所谓的工业化,是基要的或战略性的生产函数发送变化,从而产生并实现工业进步的经济效益的过程。张老认为,基要的生产部门包括动力、交通运输、工业母机、钢铁及其他基本工业(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重工业)。并且认为,一个国家,只要他的运输业和动力业已经现代化,农业已经根据科学路线“企业化”了。我们仍可以认为它是工业化了的国家。并就中国的工业化,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中国的资本存量太少,要工业化必须大量引入外资。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作为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劳动力来源;同样由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引入农业机械的速度可能会较晚(现在可以了2015);农民的人均土地极小,不利于引入机械化生产:张老的本意是二战后被占领区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不过现在开来时错过了,人民公社阶段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工业化水平跟不上。农业国工业化对存量工业化国家的影响: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将会占领已工业化国家的低端工业品市场,已工业化国家必须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关于这点,目前的国际经济已经证明了。回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与张老的发展思路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交通运输: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引入民资/外资修路,那时候全国道路到处都是收费站,公路的修建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左右——要修路先修路深入人心。发展到目前拥有全世界工业化国家最发达的交通体系。动力:以山西小煤窑为代表的煤炭;以三峡和全国各地小水电为代表的水电;还有目前大量进口的石油天然气。几年前的电荒大家不知道还有没有印象?现在当然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引入外资:这个就不用说了。就目前中国来说,应该说已经完成了农业国的工业化进程了,这其中张老功不可没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