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资本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801093455
作者:贡德・弗兰克
页数:556页

作者简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书籍目录

重构全球主义的世界图景
序言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第1章 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第2章 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1400年――1800年)
第3章 货币周游世界,推动世界旋转
第4章 全球经济,比较与联系
第5章 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第6章 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地)胜出?
第7章 历史研究的结论和理论上的意义
英文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内容概要

贡德・弗兰克,西方著名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57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经济学国家博士学位。曾在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学执教。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总结千年历史的书,会从根本上影响下一代研究者的学术理解。  --马克·塞尔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白银资本》是改变我们对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认识的壮举。  --彼得·珀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人格角度看,这部著作都勇气非凡。它主张改变学术和政治观念的方向。事实会证明,它是一部必读书。  --杰克·古迪,英国剑桥圣约翰学院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白银资本》代表着当今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写作中的成见、偏见和急功近利的伪命题(比如"中国为什么没有现代化")。这对中国学界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刘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章节摘录

  第1章 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1.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对象  我的论点是,多样性里存在着统一性。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统一性本身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不断地改变多样性的,我们就不能理解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我们大家都必须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必须容忍和能够欣赏统一性里的多样性。当然,我说的是容忍和欣赏民族、性别、文化、趣味、政治和肤色或“种族”的多样性。我不赞成不去进行斗争而认可性别、财富、收入和权力的不平等。因此,如果有一种世界视野能揭露当今在某些圈子里重新流行的所谓“种族清洗”和“文明的冲突”在主观上的不道德和客观上的荒谬,那么我们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本书就是想从近代早期世界经济史的角度,为一种更充分的“人类中心”视野和理解提供某些基础。  布罗代尔是欧洲史专家,也是罕见的世界史专家。他指出:“欧洲最先创造了历史学家,然后充分利用他们”来促进欧洲人在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利益(Braudel 1992:134)。这句话在几个重要方面是令人惊讶的。首先,撰写历史著作不是欧洲人发明的,甚至也不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发明的。中国人、波斯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的人早就撰写历史了。其次,希罗多德本人就坚持说,“欧洲”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因为它只是欧亚的一部分,而欧亚内部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或许布罗代尔的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希罗多德之后很晚近的一代历史学家。但是,即便是这些发明了欧洲中心历史的历史学家,也远远晚于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拉什丁(Rashid.al.Din)等这些名声显赫的阿拉伯历史学家、编年史家和世界旅游家。他们早就撰写了非洲一欧亚世界的历史,而且很少带有阿拉伯中心论或伊斯兰中心论的色彩。  的确,欧洲人似乎发明了地理学,因为虽然“欧亚”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处于这片大陆的边远半岛,但是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欧洲中心论的命名。在马歇尔·霍奇森于1968年过早地去世之前,他谴责了按照墨卡托投影绘制的地图,因为这些地图把小小的不列颠画得几乎与印度一样大(Hodgson 1993);布劳特(1993b)也揭露了“历史的边界”的地图绘制一直是以欧洲为中心的。马丁·刘易斯(Martin Lewis)和卡伦·威根(Karen Wigen)(1997)则发表了《大陆的神话》。一个例子是,欧洲人不顾实际地理状况,坚持把他们的半岛说成是“大陆”,而人数众多的印度人则只占有一个“次大陆”,中国人至多占有一个“国度”(country)。实际上相应的地理和历史单位是“非洲一欧亚”(Afro Eurasia)大陆。但是这个单位更准确地说应该像阿诺德·汤因比所建议的那样称作“非亚”大陆(Afra—sia)——世界历史学会前主席罗斯·邓恩(Ross Dunn)最近再次提出这种建议。甚至这种构词也还不能反映出这两个大陆的地理幅员、人口密度以及历史重要性。当然,欧洲在这几个方面都望尘莫及。  诚然,后来的历史学家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欧洲肚脐眼儿。但是,这可以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来解释,甚至开脱。总之,历史学家之所以撰写“民族的”历史,是因为受到这么强大的影响,从而反过来从意识形态上支持欧洲和美洲的“民族主义”,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然而,这些历史学家超出了他们自己“民族”的范围,竟然宣称“欧洲”或“西方”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肚脐眼儿”或“中心”(也就是心脏与灵魂)。如果说他们对别人有什么赞扬,那也不过是很勉强地在“历史”方面,而且这种“历史”就像东方快车,行进在仅有的向西铺设的轨道上,穿越时间隧道,从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开到古典的希腊和罗马,再经过中世纪(西方)欧洲,开到现代。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有时受到有礼貌的接待,但更多遇到的是不太礼貌的接待。除了周期性地出现在中亚并对“文明的”定居民族发动战争的“野蛮的”游牧民族外,其他民族,如非洲人、日本人、东南亚人和中亚人则根本不被提及,似乎他们对历史没有贡献,甚至没有参与历史。在数不胜数的例子中,我这里只引述其中的一部著作的前言:“《西方的基础》是关于西方从古代近东肇始到17世纪中期的世界(!)的一项历史研究”(Fishwick,Wilkinson,and Cairns 1963:ix)。  近现代历史,包括早期和晚期近现代历史,是由欧洲人制造出来的,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这就是欧洲历史学家的“知识”,而正是他们“发明”了历史学,然后又充分利用了它。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而这正是本书想加以证明的,至少是想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  本书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的任务。它们既十分宏大,又极其有限。说它们十分宏大,是因为我要向众多被公认为“经典的”和“现代的”社会理论的基础——欧洲中心历史学挑战。我在主观上设定的有限目标甚至更为自负:我仅限于对1400年-1800年的世界经济作出另一种提纲挈领的展示,我希望读者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大家(不得不)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政治经济体和社会体系里。现在我们只是对这个世界政治经济体和社会体系的结构、功能、运动和转变提出初步的(但以后会更深入、广泛的)总体分析和理论。本书希望能够为此提供一个基础。  本书的局限性很可能超出了我的预想,甚至会妨碍我达到这种有限的目标。但是,即便是对于重新检视近代早期全球世界经济及其结构特征,进而考察它们是如何冲击其部门性和区域性组成部分的这样一种尝试来说,这也已经无碍大局了。对于这个世界经济及其各部分的大部分历史发展所作的说明会比应该得到的说明要简短得多。本书与其说是尝试写一部这一时期的世界史或经济史,不如说是尝试着提供一个关于近代早期经济史的全球视野。虽然历史证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主要不是用新的证据来挑战公认的证据,而是要用一种更充分的人类中心的全球范式来对抗公认的欧洲中心范式。  我的主旨是想证明,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全球视野。我们不仅在世界经济史方面需要这种全球视野,而且也是为了我们能够在全球整体的范围内给从属和参与世界经济的部门、地区、国家以及任何片断和进程定位,因为它们都不过是这个全球整体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我们需要一种全球视野,是为了鉴别、理解、说明和解释——简言之,理解——“西方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霸权”、“大国的兴衰”,以及前“大”不列颠、美利坚“合众国”、前苏联、“洛杉矶的第三世界化”、“东亚奇迹”等等诸如此类的过程和事件。这些过程和事件都不是仅仅、甚至主要由于上述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内部”力量的结构或互动而造成的。它们都是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发展的一部分。  由此得出的一个推论是,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业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例外论)。我们将会看到,欧洲的兴起也不主要是由于参与和利用了大西洋经济本身,甚至不主要是由于对美洲和加勒比海殖民地的直接剥削和非洲奴隶贸易。本书将证明,欧洲是如何利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本书还试图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解释“西方”是如何达到这一步——因而,为什么它可能很快会再失去这种地位。  另外一个推论是,近代早期的欧洲在世界经济中既不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重要,也不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先进。即使把它的大西洋外围地区都考虑在内,也是如此。当时的欧洲绝不是任何世界范围的经济体或体系的“中心”或“核心”。布罗代尔(1992)、沃勒斯坦(1974)以及其他人,包括弗兰克(1967,1978a,b)等所谓的以欧洲为“核心”的那种“世界经济和体系”本身实际上是很次要的,而且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真正的世界经济整体的一个边缘部分。我们还将看到,欧洲拥有的加入这个世界经济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是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如果说在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  但是,在近代早期的世界经济或体系中寻找所谓的“霸权”,乃是缘木求鱼。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无论从经济分量看,还是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看,或者从人均消费看,或者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机制的发展看,欧洲在结构上和在功能上都谈不上称霸。

图书封面


 白银资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欧洲之所以最终在19世纪成为全球经济新的中心,是因为欧洲征服了拉丁美洲并占有其贵金属,使得欧洲获得了进入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的机会,使欧洲有可能站在亚洲的肩膀上。这观点还能更不靠谱一点吗。这位这叫左派?
  •     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对于欧洲这个世界的边陲之地来说,最大的意义是拥有了能与世界主要经济区(亚洲)来进行贸易的商品---白银。否则欧洲没有任何可以进行世界贸易的商品(直至18世纪工业革命)中国在17—18世纪吸纳了世界50%的白银出口 (主要来自美洲),印度也吸纳了很多。美洲的发现对于中国这个当时世界经济火车头来说,另一个重大的意义在于高产作物(玉米/红薯)的引入,导致中国人口在明朝以后大幅度惊人的增长。如果没有美洲的白银,欧洲无法搭上亚洲的快行列车,也无法积累几个世纪的资本。而美洲的白银也支持了亚洲的经济扩张。对于为什么18世纪之后东亚衰落而欧洲崛起。人口学的解释是:亚洲在几个世纪的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本身,反过来阻止了18世纪之后的继续扩张。这种扩张大大增加了资源的压力,而欧洲则没有那么严重。亚洲的人口高增长阻碍了基于对人力节约和产生动力的机械需求而发生的技术进步,收入的两级分化制约了国内对大众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人口上升带来的工资成本的下降使得没有促进技术投资的刺激 (当代中国?)而欧洲的少人口和高工资促使其投资到节约人力的技术中。但书中从制度上(政治、经济)、从竞争关系上都没有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亚洲的根本原因。单纯从亚洲自身衰落和欧洲从殖民地取得原始积累来解释欧洲崛起,有些牵强。
  •     第1章 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1.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对象我的论点是,多样性里存在着统一性。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统一性本身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不断地改变多样性的,我们就不能理解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我们大家都必须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必须容忍和能够欣赏统一性里的多样性。当然,我说的是容忍和欣赏民族、性别、文化、趣味、政治和肤色或“种族”的多样性。我不赞成不去进行斗争而认可性别、财富、收入和权力的不平等。因此,如果有一种世界视野能揭露当今在某些圈子里重新流行的所谓“种族清洗”和“文明的冲突”在主观上的不道德和客观上的荒谬,那么我们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本书就是想从近代早期世界经济史的角度,为一种更充分的“人类中心”视野和理解提供某些基础。 布罗代尔是欧洲史专家,也是罕见的世界史专家。他指出:“欧洲最先创造了历史学家,然后充分利用他们”来促进欧洲人在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利益(Braudel 1992:134)。这句话在几个重要方面是令人惊讶的。首先,撰写历史著作不是欧洲人发明的,甚至也不是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发明的。中国人、波斯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的人早就撰写历史了。其次,希罗多德本人就坚持说,“欧洲”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因为它只是欧亚的一部分,而欧亚内部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或许布罗代尔的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希罗多德之后很晚近的一代历史学家。但是,即便是这些发明了欧洲中心历史的历史学家,也远远晚于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拉什丁(Rashid.al.Din)等这些名声显赫的阿拉伯历史学家、编年史家和世界旅游家。他们早就撰写了非洲一欧亚世界的历史,而且很少带有阿拉伯中心论或伊斯兰中心论的色彩。的确,欧洲人似乎发明了地理学,因为虽然“欧亚”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处于这片大陆的边远半岛,但是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欧洲中心论的命名。在马歇尔·霍奇森于1968年过早地去世之前,他谴责了按照墨卡托投影绘制的地图,因为这些地图把小小的不列颠画得几乎与印度一样大(Hodgson 1993);布劳特(1993b)也揭露了“历史的边界”的地图绘制一直是以欧洲为中心的。马丁·刘易斯(Martin Lewis)和卡伦·威根(Karen Wigen)(1997)则发表了《大陆的神话》。一个例子是,欧洲人不顾实际地理状况,坚持把他们的半岛说成是“大陆”,而人数众多的印度人则只占有一个“次大陆”,中国人至多占有一个“国度”(country)。实际上相应的地理和历史单位是“非洲一欧亚”(Afro Eurasia)大陆。但是这个单位更准确地说应该像阿诺德·汤因比所建议的那样称作“非亚”大陆(Afra—sia)——世界历史学会前主席罗斯·邓恩(Ross Dunn)最近再次提出这种建议。甚至这种构词也还不能反映出这两个大陆的地理幅员、人口密度以及历史重要性。当然,欧洲在这几个方面都望尘莫及。  诚然,后来的历史学家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欧洲肚脐眼儿。但是,这可以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来解释,甚至开脱。总之,历史学家之所以撰写“民族的”历史,是因为受到这么强大的影响,从而反过来从意识形态上支持欧洲和美洲的“民族主义”,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然而,这些历史学家超出了他们自己“民族”的范围,竟然宣称“欧洲”或“西方”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其他地区的“肚脐眼儿”或“中心”(也就是心脏与灵魂)。如果说他们对别人有什么赞扬,那也不过是很勉强地在“历史”方面,而且这种“历史”就像东方快车,行进在仅有的向西铺设的轨道上,穿越时间隧道,从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开到古典的希腊和罗马,再经过中世纪(西方)欧洲,开到现代。波斯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国人有时受到有礼貌的接待,但更多遇到的是不太礼貌的接待。除了周期性地出现在中亚并对“文明的”定居民族发动战争的“野蛮的”游牧民族外,其他民族,如非洲人、日本人、东南亚人和中亚人则根本不被提及,似乎他们对历史没有贡献,甚至没有参与历史。在数不胜数的例子中,我这里只引述其中的一部著作的前言:“《西方的基础》是关于西方从古代近东肇始到17世纪中期的世界(!)的一项历史研究”(Fishwick,Wilkinson,and Cairns 1963:ix)。近现代历史,包括早期和晚期近现代历史,是由欧洲人制造出来的,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这就是欧洲历史学家的“知识”,而正是他们“发明”了历史学,然后又充分利用了它。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而这正是本书想加以证明的,至少是想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本书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的任务。它们既十分宏大,又极其有限。说它们十分宏大,是因为我要向众多被公认为“经典的”和“现代的”社会理论的基础——欧洲中心历史学挑战。我在主观上设定的有限目标甚至更为自负:我仅限于对1400年-1800年的世界经济作出另一种提纲挈领的展示,我希望读者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大家(不得不)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政治经济体和社会体系里。现在我们只是对这个世界政治经济体和社会体系的结构、功能、运动和转变提出初步的(但以后会更深入、广泛的)总体分析和理论。本书希望能够为此提供一个基础。本书的局限性很可能超出了我的预想,甚至会妨碍我达到这种有限的目标。但是,即便是对于重新检视近代早期全球世界经济及其结构特征,进而考察它们是如何冲击其部门性和区域性组成部分的这样一种尝试来说,这也已经无碍大局了。对于这个世界经济及其各部分的大部分历史发展所作的说明会比应该得到的说明要简短得多。本书与其说是尝试写一部这一时期的世界史或经济史,不如说是尝试着提供一个关于近代早期经济史的全球视野。虽然历史证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主要不是用新的证据来挑战公认的证据,而是要用一种更充分的人类中心的全球范式来对抗公认的欧洲中心范式。我的主旨是想证明,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全球视野。我们不仅在世界经济史方面需要这种全球视野,而且也是为了我们能够在全球整体的范围内给从属和参与世界经济的部门、地区、国家以及任何片断和进程定位,因为它们都不过是这个全球整体的组成部分。具体地说,我们需要一种全球视野,是为了鉴别、理解、说明和解释——简言之,理解——“西方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霸权”、“大国的兴衰”,以及前“大”不列颠、美利坚“合众国”、前苏联、“洛杉矶的第三世界化”、“东亚奇迹”等等诸如此类的过程和事件。这些过程和事件都不是仅仅、甚至主要由于上述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内部”力量的结构或互动而造成的。它们都是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和发展的一部分。  由此得出的一个推论是,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业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例外论)。我们将会看到,欧洲的兴起也不主要是由于参与和利用了大西洋经济本身,甚至不主要是由于对美洲和加勒比海殖民地的直接剥削和非洲奴隶贸易。本书将证明,欧洲是如何利用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本书还试图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解释“西方”是如何达到这一步——因而,为什么它可能很快会再失去这种地位。  另外一个推论是,近代早期的欧洲在世界经济中既不比世界其他地区更重要,也不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先进。即使把它的大西洋外围地区都考虑在内,也是如此。当时的欧洲绝不是任何世界范围的经济体或体系的“中心”或“核心”。布罗代尔(1992)、沃勒斯坦(1974)以及其他人,包括弗兰克(1967,1978a,b)等所谓的以欧洲为“核心”的那种“世界经济和体系”本身实际上是很次要的,而且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真正的世界经济整体的一个边缘部分。我们还将看到,欧洲拥有的加入这个世界经济的唯一有效的手段是它从美洲获得的金钱。如果说在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   但是,在近代早期的世界经济或体系中寻找所谓的“霸权”,乃是缘木求鱼。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无论从经济分量看,还是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看,或者从人均消费看,或者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机制的发展看,欧洲在结构上和在功能上都谈不上称霸。  ……

精彩短评 (总计60条)

  •     讀序和第一章時熱血沸騰,世界觀猛烈地被撞擊著。但讀到最後,自己也對全書顛覆性的論點充滿了警惕的審視。最大的收穫是學習了一種開闊宏大的全球視野和整體主義的學術觀,心態上所得裨益不少。
  •     匆匆翻过,理论新奇,内容拼凑,语言欢脱,不过值得一看。
  •     经济上还是搞不懂啊
  •     名家大作 经典之选
  •     《白银资本》
  •     地摊文学
  •     该书存在不少逻辑硬伤。
  •     本书的意识很好,所强调的观点也足够重要,只是论述却颇为老派和冗沓。
  •     基本上就是,作者否认了欧洲中心论为基础的几乎所有经典经济史理论,从马克思到韦伯到诺斯,批判了个遍,然后提出世界市场和世界贸易体系诞生的时间远早于现在人们的估计,而欧洲之所以兴盛仅是通过掠夺美洲的白银,利用亚洲的历史周期性衰落,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并不是由于欧洲任何的特殊性或任何其内在性质使她变成了“the chosen one”。引用资料极为丰富,可以看到作者的学术功底
  •     j被低估的东亚,被神化的欧洲。欧洲之所以最终在19世纪成为全球经济中心,是因为欧洲征服了拉丁美洲并占有了其贵金属,使得欧洲获得了进入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经济体系的机会,使欧洲有可能站在亚洲的肩膀上。然而他们真正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方主导世界,至少还可维系三百年。
  •     给我邮寄过来的书是一本旧书!!!封面很脏的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书卖不出去了???绝对不是包装时弄脏的!!是放了很长时间的那种样子·!而且中缝处还有破损!!!如果不是急着用,一定给你们退回去!·!!希望下次不会再这样对待消费者!!我的订单号是1424326443,希望你们能追究一下发货人的责任!!!
  •     对不起啊,入超就是中心?现在美国是出超啊,沙特才是入超哟。难道没有积淀,可以突然崛起?
  •     绝对好书
  •     天朝的辉煌过去,历史中的经济力量,值得世界回望的过去。
  •     呵呵
  •     文献综述一般的书,很难啃。其思路、观点和结论都非常有趣,也具备独树一帜的说理性。然而,在如此一本冷冰冰的、本身不带政治色彩的学术著作的条目下,仅因为被部分人引用,就有一些人用低俗的语言辱骂此书,实在是不堪入目。
  •     读好书做好事
  •     其实全书就强调了以整体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历史的重要性,否认欧洲中心主义,认为1400-1800年,东亚(中国)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东方先衰落,西方才兴起。西方的技术、工业革命是因为人力资源太贵,而东方则因为人口众多而没有机械创新的动力。欧洲在美洲取得的低成本白银是它跻身于世界经济列车并不断进入高层次的本钱。很长一段时间,白银都流向东方,而货物则流向西方。如此视角下的Fenix,很难有细致详实的数据支撑,不过分析思路可和提出的观点倒是刺激思考,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其实想给7分的……
  •     很难读= =
  •     学术史的全部意义在于向后世证明:学术界曾经有这么一群为修正而修正的左逼存在。
  •     看得快吐了。前半段大扯其他学者的作品,简直像在看一本厚厚的文献综述,说来说去都是一回事。好不容易要讲为何东方衰落西方崛起了,结果来一个周期。。。这是在逗我?
  •     翻了一下,打破以往研究预设的论述有意思
  •     作者写的气势宏大,才华横溢,涉及面广,学术回应覆盖度极大,思考角度新颖。但是看完之后发现作者根本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说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是的,哥伦布等地理大发现之后整个欧洲并非中心,亚洲依然强大,但已经埋下了衰落的种子。但其实推翻了欧洲中心论并不代表什么,更重要的显然是:是什么推进了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尤其是美洲新世界的发现?而不是亚洲甚至是郑和?进而开拓了美洲殖民地获得了美洲的金银,尤其是银矿?这才是西方兴起和亚洲衰落的根本。作者根本没在这一点上着力,而着重论述了欧洲不强大,亚洲才牛逼,是的,直至19世纪初亚洲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欧洲只是偏远小镇,但这其实毫无意义啊。后面被超越了,为什么被超越?地理大发现。怎么是欧洲而不是我们?看完书后还是不知道……
  •     抛弃了社会科学几乎所有共识,因而使自身也失去参照的一本书
  •     观点非常严谨、新颖,头一次见从白银这种货币工具切入分析通货问题已发现历史兴衰的著作,翻译也比较顺畅,但是感觉排版不喜欢,像市面上的心灵鸡汤类畅销书。
  •     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吧,但有种矫枉过正的感觉。而且我觉得用研究经济这种只重数据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并不很合适。
  •     啊大一看的相当痛苦的一本书(我是有多渣……)……大概当时唯一的收获是“哦,原来有人不喜欢欧洲中心论啊真开心”= = 充满了 无知和幼稚= =
  •     人家只是从货币角度来理解全球贸易,明显有道理的。只是整个逻辑有些单薄而已,书还可以吧,就是有点贵啊!
  •     just so \so
  •     从昨晚知道本科给我打开新一扇窗的老师在家里昏倒送进医院抢救,到下午知道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得不行。这本书就是在他的指导下开始阅读,开始接触全球史。Sincerely pray for him and fingers crossed for a speedy recovery.
  •     翻译太差
  •     以前没有能力读懂这本书,现在读读,基本还是可以理解的。很不错的一本书。
  •     没有太多参考性,误读了拉美,耽误了拉美,与过激民族主义一样狭隘的政治依附理论。
  •     没啥说的,不错
  •     耳目一新!但是16~18世纪全球没有中心
  •     好书,不容错过
  •     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书了。
  •      太依赖 Flynn and Giráldez的研究,“全球史”用得过激。
  •     论帝国主义的力量与流毒。
  •     德国人写的书可能都是这样,不过很值得多看几遍
  •     照此书理性思考,你可以明白世界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如果偏重于地区、部门等方面则有失偏颇。对与中国大陆马列信徒则有震聋发聩之效果。
  •     比较关注的三个点:1.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看法;2.关于1500-1800年间世界经济中心的看法;2.1500-1800年白银不断流入中国
  •     其实我不想打分的,因为我看不懂。是专业课老师推的,所以就读了。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本身的写作问题,感觉整本书是一片一片的,不是很连贯,又有可能是我水平问题。但是有种强烈的感觉,很多数据的堆砌。再者就是像为了证明观点(它的书名)而证明。
  •     一本关于欧洲经济历史的著作
  •     批判大于创见,理论大于论证。对于西方学者可能冲击大一点。但对于中国学者,冲击性并不很大。三星半。
  •     California School, Economic History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conomic Histor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     一种以全球视野来写作的书,值得一看,给人诸多启发
  •     杂乱。弱。
  •     引用的要放在最后,不然看不懂
  •     经济学还有经济史这种东西简直是……头大
  •     秦晖先生对此书主要观点的批驳在我看来,非常有力。
  •     有缺陷,但绝对是好书,全球化视角非常宽阔,思考角度也很有突破性,作者想他人之不能想,好!
  •     本书采取全球经济的观念,展示亚洲曾经的辉煌与之后欧洲的兴起。
  •     反对欧洲中心论,不谈学术价值?这种整体论的叙述确实很磅礴大气!
  •     真的不推荐。。。又难读观点又偏激。。
  •     所谓西方,既没有割裂性,也没有独特性,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比较晚近且比较边陲的——环节而已。不过这位作者有点太愿意预测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了。其实何必呢,既然已经有了对“一体”的历史认知,“崛起”又有什么好重要的?
  •     从全面而整体的角度看问题。扣一分是感觉好多话都在重复。
  •     1.全球视角以及对欧洲中心史观的批判值得赞赏,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不够深入,所列举的证据不能够很好的证明观点。2.关于the great divergence的分界点Frank认为是在19世纪初,而我觉得应该在明清之交。3.关于人口论证的部分可能不了解康熙永不加赋对人口统计所造成的误差,进而低估17世纪下半叶的人口。
  •     本书颠覆了以往的观念,通过种种证据,尤其是全球市场上白银的流动表明在16,17世纪亚洲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然而,作者所强调的亚洲主导其实是一种被动的参与,而不是像欧洲一样去主动构建一个全球市场。尽管亚洲消耗了绝大多数的白银,但至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并不是亚洲国家的主动出击。本质上看,亚洲国家的经济还是相对封闭的。
  •     不是很懂,评之气势恢宏可,胡说八道亦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