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巴贝在路上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50282668
作者:[法] 布鲁诺·巴贝(摄影),[法] 卡洛尔·纳伽
页数:384页

作者简介

从他的成名之作“意大利人”,到崭露头角的“巴西”“巴黎五月风暴”“日本学运”等作品,以及登上各大杂志的经典画面等,都在本书中精彩地呈现出来。他的摄影旅程紧跟时代的步伐,可以说这本书既全面回顾了巴贝的职业生涯,又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历史。
巴贝是玛格南图片社率先使用彩色胶卷的摄影师之一,他对色彩自由而和谐的运用成为了他的个人标志。他拍下了明媚多彩的摩洛哥、色调浓郁的西班牙、庄重宏伟的苏联,用色彩表现出地点和人物的本质。早期的黑白作品体现出巴贝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光影构图的敏感度,画面耐人寻味。
巴贝拍摄了许多历史事件,但他的照片的主角永远是“人”,在本书中他讲述了他如何融入拍摄环境,如何与拍摄对象交流,从而在合适的时间站到合适的地方,捕捉到动人的瞬间。
近半个世纪以来,布鲁诺·巴贝在世界各地旅行、拍摄,作为艺术家和发现者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用诚实、精致、仁慈的镜头语言保留了属于全人类的珍贵记忆。本书精选了巴贝从事摄影以来上百幅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地涉及意大利、法国、葡萄牙、爱尔兰、中东、巴西、波兰、前苏联、日本、柬埔寨、印度、摩洛哥、中国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回顾了巴贝作为新闻摄影师和艺术家的旅程。

书籍目录

准确的凝视 6
布鲁诺•巴贝,时空旅行者 8
意大利人 14
法国 28
葡萄牙 44
苏格兰 54
中东 60
巴勒斯坦人 70
巴西 8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02
布基纳法索 126
波兰 132
苏联 148
戴高乐将军 154
巴黎五月风暴 160
日本 170
柬埔寨 180
斯里兰卡 190
墨西哥 196
智利 196
阿根廷 196
贝尔法斯特 202
孟加拉国 206
越南 212
伊朗、库尔德斯坦 228
库尔德人 234
阿联酋、阿曼 240
摩洛哥 248
中国 266
印度 288
尼泊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302
缅甸 310
西班牙 316
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多瓦 322
海湾战争 336
乌兹别克斯坦 344
纽约、华盛顿 350
土耳其 356
韩国 366
出版书籍 376
展览 377
永久收藏 378
影片 379
关于布鲁诺•巴贝的影片(卡罗琳•蒂埃诺—巴贝制作) 379
译名对照 380
引文出处、特别鸣谢 382
出版后记 383

内容概要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1941年出生在摩洛哥。他在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和平面设计。上世纪60年代,他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78—1979年,任玛格南图片社欧洲区副主席,1992—1995年间任主席。他的作品以对色彩自如协调的运用 而著名。巴贝的足迹遍布五大洲,见证过无数次军事冲突。尽管他不接受“战地摄影师”的标签,但却亲身经历过尼日利亚、越南、中东、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北爱尔兰、伊拉克和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的战乱。他的照片也广泛被世界各大杂志采用、发表,并被多所美术馆收藏。2016年布鲁诺·巴贝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获得此荣誉的摄影师还有亚恩·阿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让·高米(Jean Gaumy)。
卡洛尔·纳伽(Carole Naggar)出生于埃及,在法国生活直到1987年,目前居住在美国纽约。她是一位诗人、艺术家、策展人、教育家和摄影历史学家,自1988年起长期为《光圈》杂志供稿。
徐峰,法籍华裔,现居法国,精于法语口译与笔译,曾翻译多本图书,包括《乌托邦》《蝴蝶》《疯狂原始人》等。


 布鲁诺·巴贝在路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样一位法国年轻人,出生于“二战”时期,自幼家境优渥,父亲是驻摩洛哥高官,究竟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他成为一名摄影师呢?北京,1973布鲁诺•巴贝独辟蹊径的职业生涯以及他对影像的迷恋始于父母将他送往巴黎寄读学校的时候。“我学习不好,是个笨手笨脚的左撇子。”他坐在巴黎家中的餐桌旁开始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桌上装饰着摩洛哥青花瓷器。这里既是他生活的地方也是他的工作室。亨利四世中学的教育对他来说似乎过于正统和刻板,这种桎梏让他手足无措,于是逃课便成了家常便饭。不过他在这里结识了两个终生挚友,即日后成就显赫的电影人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与巴贝特•施罗德(Barbet Schroeder)。他与这两人在夏佑宫法国电影资料馆里消磨了许多时光,初次接触到了包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在内的多位电影大师的作品。这样熬到高中毕业之后,他立志成为一名摄影师。然而那时整个欧洲仅有一所学校教授摄影,即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in Vevey)。1959 年他入学就读,随后发现那些课程是专门为培养广告摄影师和工业摄影师而设置的,这让他再次感到厌烦。他真正想做的是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他16 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和跳伞,还拿到了结业证书,培训期间他深深迷上了广袤的空间与开放的视野。他热爱那种必须经由严格训练方能获得的自由、恰到好处的孤独感,以及一种看世界的全新视角。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波澜壮阔的人生模式让他心醉神迷,他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应向袅袅云中行。虽然心思飘摇直达霄汉,可他的路却走得脚踏实地。布鲁诺•巴贝把这种自由开放的感觉、直觉上的新奇感以及拒绝模式化的个性带到他所选择的职业中。比起文字,他对影像更加得心应手。这个男子虽然沉默寡言甚至有些顾虑重重,但很体贴他人的感受。在摄影师这个行当中他的谦逊实属难得,超越常人的耐心帮助他完成了在中东尤其是摩洛哥的游历。那里的人们对影像猎手从来都怀有极大的戒心,照片可不是说拍就能拍的,得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才行 。他的夫人卡罗琳•蒂埃诺—巴贝(Caroline Thienot-Barbey)曾经拍摄了一部他在中国工作的纪录片,影片中的他用极其轻柔的步伐慢慢地靠近一群在小广场上跳舞的老者。其中一位身材瘦小的老妇人一边跳舞一边打着毛线衣。他朝他们微笑了几次后就渐渐地被人群接纳了,拍摄的请求也被人们欣然接受。工作的所有细节都是在得到众人同意的前提下完成的。他不紧不慢地跟着老人们的节奏,从不指手画脚强求。他个头高大但看上去一点都不占地方。他拍到了照片,镜头下的人们也玩得很开心——对布鲁诺•巴贝而言,摄影首先是一次交流的机会。他最早的作品创作于1962 到1963 年间,以意大利人为主题。“我在60 年代初期的主要目标就是拍摄意大利。几年间,我一得到机会就去那拍照,有时是接到了拍摄任务,更多时候则完全是自发地创作。我试图捕捉到各地的神韵。少年时,我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十分着迷,例如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和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等众位大师的作品。当时的意大利有一些地区仍然十分贫困,南部与富庶的北部之间有巨大的贫富差距。”左:巴黎,1979 右:亚马孙河流域,1966如同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摄影集《美国人》与勒内•布里(Rene Burri)的《德国人》,布鲁诺•巴贝的《意大利人》充满感性,洋溢着焕然一新的青春气息。《意大利人》作为他的摄影入门作品,不仅是一次对他人的探索,更是一次对自我及个人摄影语言的认知与发现。这部摄影集在1964 年为他敲开了玛格南图片社的大门。在图片社期间,他开始深入探索纪实摄影,先后报道了尼日利亚与中东地区的战乱。他的镜头也曾聚焦于1968 年的巴黎“五月风暴”和东京示威游行活动。1971 年,他受《生活》杂志委托拍摄了一组越南战争的照片,刊登在杂志的最后一期上,随即《生活》杂志停刊。他马不停蹄地周游各国,远赴柬埔寨、约旦、埃及、伊朗、爱尔兰、孟加拉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印度等地。他用镜头记录了胡安•庇隆重返阿根廷政治舞台的历史,以及萨尔瓦多•阿连德执政时的智利。当红色高棉封锁金边的时候,他身在旋涡正中。他还拍摄过“文革”时期的中国、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难民营。纵观布鲁诺•巴贝的摄影报道,他始终对历史保持着热情和关注。他镜头下有普通人也有国家元首,有大饥荒也有葬礼,有战争与节庆、朝圣与游行,也有刽子手与受难者。他的拍摄任务让他有机会见证了许多处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国家的状况。最好的例子便是他关于20 世纪80 年代波兰的长期报道,那正是团结工会初登历史舞台的时刻。“有些与历史的照面是不容错过的。”他这样解释道。然而,这也是他作品的矛盾所在。的确,他记录了许多冲突与纷争,但他却不是一位战地摄影师。和他的大部分同事不同,他从不刻意追求爆炸性新闻,通常避免赤裸裸地表现暴力。他继承了玛格南图片社的两位奠基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大卫•西摩(David Seymour)的一贯风格,侧重于表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妇女、儿童与难民的伤害。他也将镜头对准了20 世纪臭名昭著的发明——“童子军”,拍下了那些在非洲、柬埔寨与巴勒斯坦军队中的孩子。对他而言,这些弱势群体是战争的真正受害者。对巴贝而言,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这些国家,他经常不惜为此耗上数年时间,通过书籍和摄影展展示成果。他热衷于故地重游,追踪历史的进程,赋予空间探索一种时间厚度。他对西班牙、巴西、日本、中国、印度、伊朗,以及西非诸国进行的分阶段报道就是这一方式的例证。在他看来,摄影不仅仅是捕捉瞬间,更是一种关乎过程与记忆的工作。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他在摩洛哥的不同城市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这个经历对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是如此。“萨累、拉巴特、马拉喀什与丹吉尔都是我童年的摇篮。”他回忆道。宣礼塔的呼唤声、 海浪的拍击声以及香料的芬芳都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成为其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在摩洛哥这片混合了感性、气味、色彩和声音的土地上,他建立起对摄影的认知。1966 年时, 彩色照片的印刷技术尚未成熟,玛格南对彩色照片也没有给予重视,正是摩洛哥的色彩引导他在一趟巴西之旅中迅速走上彩色摄影的道路。巴贝成为彩色摄影的先行者,探索了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的色彩层次的所有可能性。柯达克罗姆胶卷感光速度慢,但抗潮湿性能好,且对气候变化有很好的适应性。他的照片满是摩洛哥古城那浓烈的赭石与柔和的蓝、雪中波兰乡村的素色调,以及莫斯科城里旗帜和大幅宣传海报的鲜红色……对巴贝而言,色彩绝不是简单的表层元素,而是一种再创造的方式,用来表现所到之地及所见之人的本质。布鲁诺•巴贝早期的照片经常表现人群,构图饱满,而今他的风格越来越简约,色彩与光影上的对比运用炉火纯青。他喜欢黎明和黄昏的氛围,对适用于结合人物与建筑的全景摄影情有独钟,这一点在他拍摄乌兹别克斯坦与摩洛哥清真寺的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通过运用数码摄影技术,他深入探索夜景拍摄,比如他的“街上的韩国女孩”系列。“我最想做的就是拍自己想拍的东西。现在我更喜欢极简构图和简约的元素。”巴贝如此说道。布鲁诺•巴贝的时空之旅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作品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又蕴含诗意,向我们讲述着这个世界的美丽和脆弱。巴黎,1968文/卡洛尔•纳伽(Carole Naggar)本文收录于《布鲁诺·巴贝在路上》一书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很赞!
  •     masterpiece
  •     意大利人系列的黑白,与摩洛哥系列的色彩对比鲜明,证明了巴贝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深入肌理
  •     书店里翻过,需要认真看看
  •     赶去中大听他讲座,见到本人。《新周刊》的人白天居然带他去社区排队等候义工为街坊老人免费量血压哈。
  •     不喜欢用数码后拍摄的
  •     质量太良心了 封面设计也好好看
  •     书的质与量俱佳,很好的全集索引与精选,但对于作品众多的布鲁诺·巴贝来说,图片数量确实看得不过瘾~
  •     151029
  •     在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翻的
  •     有生之年系列之玛格南摄影师Bruno Barbey中文精选集终于出来了!一本5斤重~
  •     看完巴贝,再看别的“摄影作品”,都觉得辣眼睛。。
  •     差不多一年前開始 就感到自己的照片太淺了⋯⋯ 可看完這本書 覺得我要去學門武術防身才能去拍我想拍的東西
  •     马格南二代摄影师布鲁诺·巴贝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彩色胶卷摄影师之一,可惜因为当时杂志印刷技术落后而直到二十年后彩色摄影才成为主流。从他身上可以明显感觉到和马格南第一代的些微差别,包括从黑白胶片到彩胶片的拍摄主题转变。五月风暴的忠实记录者,他同时也是率先在关注巴勒斯坦的欧洲知识分子,给戈达尔,克里斯·马克最先看了自己的照片。 还了解不少摄影趣事,马格南图片社当年驻巴黎三人,布列松,马克·吕布和他。前二者比他更出名,但他拍摄的新闻照片包括众多70年代新闻历史大事件。现在各媒体用大篇幅报道新闻纪实照片的主题已经不再多见,巴贝在一个纪实摄影的黄金时期。“能把一个处在历史决定性时刻的现代国家用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为了拍上海世博会工地,他甚至藏在汽车后备箱混进去。
  •     图片挺多,质量也高,唯一的问题是,文字里提到的照片,书里收录的不多。
  •     法国人+有钱人+有才华+长得帅。
  •     是有故事的照片。 有些照片是天时地利使然,在拍摄前你常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去和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带我看世界。
  •     “和布鲁诺·巴贝少爷一起看世界” 哈哈哈,是不是比豆瓣的更文艺
  •     去看各种世界。(丝绒相赠)
  •     在方所点了杯摩卡和一块蛋糕,边吃边看...只能说 awesome!!! 想要这样的艺术人生
  •     玛格南纪实摄影大师中文精选集 跨越半个世纪走遍万水千山的旅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