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六记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807680466
作者:曾彦修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1981年,他和范用拍板,出版《干校六记》,
2011年,他大热天伏案,写就《平生六记》。
一位九十五岁的人道主义者、终身的鲁迅先生信徒,
在革命洪流过后,念念不忘几件“小”事。
是妇人之仁,还是良知未泯?
本书是曾彦修先生最近完成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他一生中记忆深刻的几件事,都和普通人的命运相关。曾老是高级干部中少数头脑清楚、没有被革命锻造为工具的幸存者之一。他晚年常自庆幸的,是平生未整人。这在不断革命的过程中,是凤毛麟角的个案。这本篇幅短小,意义却很大的书稿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名家推荐:
良知未泯。
——周有光
曾彦修老人《九十自励》诗中说:“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
这本书里讲的是,作者亲历的真实的历史,贯彻了作者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处事精神,值得一读。
——吴道弘
六十年前,我就在彦修同志麾下当小兵。从那时开始,我已深深感到这位老领导敢于坚持真理,绝不退让、动摇。1957年他成为当年出版界最大的“右派分子”,我对他的信赖并未动摇。老人现在年过九十,依然写作不辍,为文充满朝气,诚为文坛奇迹。渴望看到这位在任何荒唐面前永不退让的老领导更多的作品。
——沈昌文
精彩文摘:
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一件事情,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前记》)
我写此书,有一个微小的希望,即:对任何人的生命和声誉,均应该予以无比尊重,这是人与非人的界线,千万不要去做相反的事,或颂扬相反的东西。(《前记》)
像1957年那样九十级地震式的反右派运动,没有被打成“右派”的人固然是大幸,像我这样被提前一点反了右从而免掉了我去发号施令去打他人为“右派”,其实也是大幸。在我尤其是大幸。再不去打他人了,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身而为一个负责人,在 1957年能够免于去打他人为“右派”,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在“打人”与“被打”之间,无意中得到了后者,这不是大幸是什么呢?
(《反右记幸》)
对全社的“反右”是另外的战场,据说是由文化部某个副部长来主持的。这时,一切政治运动似均已大获全胜了。于是号召全国上阵,翻墙倒屋。爬上屋顶,手执长杆,挂一破布,不断挥舞,口中“喔喔”不停,用以驱赶麻雀。有人发现,黄昏以后,麻雀还远未死尽,又昏昏沉沉地掉到屋顶上了。聪明人又生一计:三班倒,反正人力是使不完的,比麻雀好办得多。使各种飞鸟在天空飞翔二十四时,不让休息,不能进水和食物,那是非力竭坠地身亡不可的。这时,对我的专门批斗似已告结束,我就说,我到屋顶上打麻雀去吧。批准后,我就天天爬上屋顶,大打其麻雀。其实哪里还有麻雀可打。但我在屋顶上自由极了,那时北京还没有一座高楼,在屋顶上四面一望,北京市都到了眼底,真是一大奇观。我这一打,就什么都忘了。别人则以为这是对我的处分,也不敢管。于是三天的任务,我就打了七八天,甚至十来天。单位忙于斗“右派”,哪还注意到我。有谁一想,怎么好久不见这个人了,是不是出问题了。于是派人立即骑车找我。时我正在屋上“喔喔”地赶麻雀。找到我的人怪我为何早不下来,任务只有三天,你怎么一直打呢?我说,我不知道呀!我以为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呢,就一直打下来了。(《反右记幸》)
我们应该使人人有很高的自尊心,而决不能几十年天天叫人检讨自辱,放弃任何自尊心。真正到了人民都必须放弃自尊心的时候,这个民族恐怕也就难于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一个民族的自我削弱,几全来自内部因素,而非外力。
我写此时已进入九十五岁了,不知怎么的,这个想法突然冒升起来: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必须检讨一辈子,受辱一辈子,这算什么生活?但那个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梁漱溟不管有多少“唯心主义”,却令人永志不忘。
记住:人不能永远生活在饥饿中,也不能永远生活在屈辱中。此而不改,一个民族的尊严何在?
要记住:没有个人尊严,就不可能有民族尊严。
(《反右记幸》)
顺便说一句,大约1984、1985年,承新闻出版署人事司多次打来电话,要我去领回我的“材料”。我未去领。那时,从我的住处上无轨电车,五分钱,就可从我的门口到他们的门口。有一次,我说:“我不领了,下次运动时我可少写点。”我那上面没有伤及别人的一个字。我可以一百次骂我自己是乌龟王八蛋,但我决不会说一次别人是小狗、小猫。这条界限,我一生未逾越过。我有此把握就不去领了。(《反右记幸》)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记 1
一 土改记异 1
二 打虎记零 12
三 镇反记慎 17
四 肃反记无 29
五 四清记实 45
(一)一个似乎明明是盗窃公物的人,是如何被证明是毫无其事的 51
(二)一个自吹参加过欢迎汤恩伯宴会的国民党“地下人员”原来只是一个端咖啡的小工 55
(三)一个被怀疑当过汉奸警察局长的人仅仅是同名同姓 58
(四)一个“汉奸”,其实是我们指定的两面村长 61
(五)是“兵痞”,还是最底层的受压迫者 64
(六)一个被认为告密罢工的“工贼”,终被证明纯无其事 71
(七)一个 “假党员 ”、“假新四军 ”如何被弄清楚确曾是真党员、真新四军的 76
(八)箭在弦上的时候解救了一个党员的政治生命 82
(九)一个亲笔留下了“罪证”的女支书还是冤枉 87
(十)一个戴着双重反动帽子的“反革命资本家”,最后证明原来是一个舍命掩护过地下党员的人 95
六 反右记幸 106
(一)人民日报一版专栏新闻——人称点了一名黑状元。 106
(二)为什么是“幸”? 123
(三)现在,复查过我的殷国秀同志已公开著文说明:关于曾的划右,什么材料也没有。 126
(四)与单位黑板报编辑谈话,引杜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是根本之根本。 132
(五)我之划右,恐怕与我彻底否定戴文葆是“特嫌”之事有关。 135
(六)“泉水”问题发生后,社内处于暴风雨前状态。我的组长未被撤,“右派”照反(动员),我自写全社反右计划报告,自列本人于“右派”。田家英似乎对我提出过警告。 143
(七)突然一天早晨,全社一片火海,打倒大右派×××的标语字大如桌,气势比“文革”时还厉害得多。 154
(八)人民日报一版宋体大标题,发出曾是“右派”的新闻。主要是引“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闯的祸。 156
(九)形式上反曾约半年多,两周开一次批斗会,全是空对空,曾也只能引第二国际的书作交代。完全是一场“和平反右”。 159
(十)陆定一老人题于谦诗赐我,令我终生感奋。 163
(十一)又忽一日,大祸临头,形同千人公审。经我当场反驳,又从此一字不提。 166
附录
一个地下党员被人供出后有无不被捕的可能? 173
我所知道的胡耀邦为“六十一人案件”平反急如星火 181
特载
吴江:一本有严肃意义的书 190

内容概要

曾彦修,四川宜宾人。
1919年生。1933年入本县叙州联中读书,1935年在重庆北碚兼善中学毕业。1936年在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初级练习生。1937年上半年在成都联中(石室中学)读书。1937年12月到延安,入陕北公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后入马列学院学习、工作。1941年夏调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1943年3月调中央宣传部。1949年南下,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社长。1954年3月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57年划“右派”。1959年摘帽。1960年到1978年在上海辞海编辑所做编务工作。1978年夏调京。后任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等。1983年申请退休。
著有《严秀杂文选》、《审干杂谈》、《牵牛花蔓》、《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微觉此生未整人》、《京沪竹枝词》等。


 平生六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喜报:国内十大好书榜第一单,深圳读书月“2014年度十大好书”日前揭晓,曾彦修先生获“年度致敬作家”,今年曾老的新作《平生六记》由生活书店出版,记录了这位九十五岁的人道主义者、终身的鲁迅先生信徒,在革命洪流过后,念念不忘几件“小”事。这本篇幅短小,意义却很大的书稿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正在向您推荐《平生六记》的“他们”是:郝铭鉴 出版人、著名语言学家张思之 著名律师沈昌文 著名出版人周有光 著名语言学家吴道弘 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杜光 著名学者蓝英年 著名翻译家王春瑜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所研究员袁伟时 著名学者杨奇 著名报人朱正 著名学者周思源 百家讲坛讲师、著名学者何兵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鄢烈山 著名报人2014年7月中国好书榜•人文类2014年8月中国好书榜•文艺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入选中国好书榜1-8月书目三联书店(2014年7月31日-8月6日)三联本版图书销量排行榜《文汇读书周报》-书评推荐(2014年8月1日)《南方周末》-好书推荐(2014年9月20日)《羊城晚报》-人文周刊阅读(2014年10月12日)《老年生活报》-文史(2014年10月15日)《私家历史》-一周书单推荐(2014年10月17日)《北京晨报》-人文悦读(2014年10月19日)《现代快报》-行者(2014年11月3日)《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9期绿茶书情:2014年十月上2014‘书香中国’上海周八月好书大推荐书单2014年上海书展推荐书目•三联书店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一件事情,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摘自《平生六记》曾彦修著图书信息:《平生六记》曾彦修著 2014年8月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本书是曾彦修先生最近完成的一部回忆录,一位九十五岁的人道主义者、终身的鲁迅先生信徒,在革命洪流过后,念念不忘几件“小”事。 曾老是高级干部中少数头脑清楚、没有被革命锻造为工具的幸存者之一。篇幅短小,意义却很大的书稿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     曾彦修,一位九十五岁的老人,回首往事,写下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名亦无甚奇处,不像时下流行的“某某揭秘”,“我所知道的某某某”, “你不知道的某某某”之类搏人眼球,叙述往事也平实易读,土改记异 , 打虎记零, 镇反记慎, 肃反记无, 四清记实,反右记幸,这六记,都是他本人亲身经历,所以印象深刻,所记也扎实有味。吴道弘、沈昌文的推荐也非大张旗鼓,锣鼓喧天,故此值得读书人尊重。以前读过他的《审干杂谈》,是湖南人民出版社80年代出版的,好像是出版家朱正所主持的“骆驼丛书”之一,当时就觉得这个老头儿有意思,对关乎中国人命运的大事“政治审查”,对干部“审查”的人事制度,写得普通人都爱看,那境界是何等的高度?“骆驼丛书”中还有《搬家史》,《记钱钟书与《围城》》,《日记悲欢》等,都是“大家”写的小书,志趣兼有,如今出版界已不见其踪了。今读他所写“六记”,也是当事人特殊年代的特殊命运的“转折”,书虽小,但蕴藏着时代的大风云。待后来见到他(2012年4月),觉得他非常谦和,平易近人,但又超乎常人的认真。保姆说他每天写作,字写得很大。现在看到《平生六记》,恍然大悟,他当时所写,就是现在的这本书吧?他以“严秀”为笔名写的杂文,当年影响一大批人。记得《当代杂文选粹》中,他和牧惠主编的煌煌几大册,令出版界瞩目,如今杂文与文学的命运走向,俯仰昔人非。殊为可叹。想起当年“全国最大的右派”,半年世纪后抚今追昔,回忆前朝往事,该让人感叹时代的进步,还是命运的不可捉摸?本文作者:一淑
  •     曾彦修老人的《平生六记》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先前他的几本杂文集都是用的笔名——严秀。这回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叫曾彦修了。我想,那是因为这本总共只有七八万字的小书,却是他最为看重的缘故吧。一位九十五岁的老人,回首往事,以他的经历,过五关,走麦城,林林总总,写上几十万字不会作难,但是,他的《平生六记》却只留下这几万字。何故?因为这里写的,是在政治运动不断、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他拼着生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了滥整无辜,乃至罪及妻孥。依靠敏锐的识力,细致的查证,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勇气,证明了许多被怀疑对象的清白。为了这,他在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年后,成了在《人民日报》上第一个被点名的“党内大右派”。从党的八级“高干”沦为“资产阶级右派”后,他又度过了二十年的“右派”生涯。但就是在这二十年生涯中,他依旧保持了不肯冤枉一个好人的为人准则,以他的影响,以他的智慧,以他的细致查证,为那些险遭整肃的普通工人、基层干部,洗清了冤屈,保存了清白。前后四十年中,只是因为他的忠耿、求实,有几十人得以保全。在这段历史中,因他而获保全者,虽然在全国只是受冤屈者中极小极小的数字,但对他来说,确是极大极大的宽慰。佛门有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所谓佛塔。救人一命尚且如此,挽救了数十人身家性命,当是一座高大的丰碑。“身在公门好修行”,不在公门也修行,一切只在“公正”、“求实”的一念之中。单说他为了保全出版社的领导班子,毅然决然把自己报为“右派”这一点,就令人感佩欷歔。书名叫《平生六记》,一下就让人想起沈三白的 《浮生六记》,但书的内容却迥然异趣。沈三白的文字凄艳灵秀,或使人怡神荡魄;曾彦修的文字却凝重端庄,令人击节叹息。书不厚,文字又简练,叙事不事铺张,但求明白如话。有兴趣的读者,有半天时间就可以读完,因此无须我来重复书中那些可以歌之哭之的故事,只想把我接触到的彦修先生几件小事,转介于读者,请好其书者,兼亦好其人。彦修先生同我几位长辈应当是熟悉的,但我却一直无缘相识。同他见面,完全是一次意外的惊喜。大概是1986年吧,严秀(曾彦修)和牧惠(林文山)二位先生正受托于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一套《当代杂文选粹》丛书。丛书的第一辑、第二辑已经出版,每辑十种,每种一人,入选作者都是活跃于当代的杂文名家,如巴金、老烈、陶白、邵燕祥、邓拓、冯英子、秦似、蓝翎等等。我从1981年调到北京,编辑之余,也写些杂感之类的文字,用了个笔名叫“东耳”,不过把“陈”字拆开罢了(后来因为另有一位“东耳”,还有一位“耳东”,都写杂文,为避免相混,就不再用了)。一天,忽然接到彦修先生一封信,说是他与牧惠正着手编《选粹》的第三辑,因为看到我的几篇杂文,希望能再多选一些寄给他看看。我那时所写有限,蒐罗起来也不过五六万字,便一总寄了去,心中并无奢望。不料时隔未久,他又写信约我一谈。那时,他住在前三门大街靠近正义路的一栋楼里,离我工作的地方不远,便如约骑车去了。彦修先生家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就像他的衣着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一样。一件已经嫌紧的中山装,我总疑心还是“文革”前的旧衣。后来一次天热时去,一件圆领汗衫已经有好几处破洞,依然穿着。一把蒲扇,还是我大学时代在上海用过的那种。若在街上见到,绝想不到他是著名的学者、杂文家、出版家。这样的装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虽是第一次见面,却像久已相识。谈到我的那些文章,他话很简洁。没有客套,开门见山。记得是那么几层意思:一是告诉我,他和牧惠都读了; 二是他们两人都觉得可以收入《选粹》第三辑;三是要我最后校核一下,是否有增删,但告诉我后面的二十九则“杂说”一篇也不要删,只是限于体例,丁聪先生的图无法收入,是个遗憾。然后就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交稿。说完后,虽没有端茶送客,却也没有更多的闲话。那时,出版社编辑丛书,大致都要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当主编,再找一位年轻些的当副主编。主编是借重其声望,副主编则是实际操盘者。像彦修先生这样不担虚名,勤于实事,从遴选作者到审读稿件,再到同作者谈话,到最后定稿,事必躬亲的主编,可谓稀有。后来接触多了,知道这正是他的行事风格。验以《平生六记》,可谓一以贯之。大概因为他自己做事认真,所以最不能忍受他人的马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刊物如雨后春笋,但编辑多为新手。新手自有新手的好处,譬如勤快、敏锐、胆大,但也有新手的毛病,那就是马虎、自负,但又学养不足,不当改的乱改,甚至改出笑话。这一点让彦修先生很是恼火。那时我所在的《瞭望》周刊,有一个副刊《珍珠滩》。《珍珠滩》有一个杂文栏叫《枥下谈》,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意,是专为一些年事已高的名家所设。“枥下”谐音“历下”,也含“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意思,以名家汇聚为号召。创办之初,请几位老前辈座谈,就有李锐、李普、彦修、黎澍四位。第一次收到彦修先生来稿,欣喜之余,也令我吃了一惊,因为他在稿纸上方作了如下申明:“对稿件如有一字之改动,请与作者联系”。这样的申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谨从命”,把我编辑过程中的每一字改动都写信告诉彦修先生,无非是几处衍字或笔误。经过几次这样的告知,彦修先生大概觉得我这编辑还靠谱儿,所以下一次寄稿时解除了这条“禁令”,并告诉我是因为被有些编辑改怕了,不得已出此策以应之。这事让我很是感慨: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文章如此认真的人,必定对别人的文字也同样尊重;反之,一个随意删改他人文字的人,对自己的文字也必定不会认真。这对于编辑,当是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对文字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彦修先生是那种方正坚守,绝不苟且的人,因此他也不齿于无原则、无特操的风派。《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个栏目叫“望海楼随笔”,我的一篇《怀师》刊发在那里,其中讲到刘大杰先生在“文革”中修改自己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事,觉得强制学者修改著作,从施之者言,是极大的愚蠢; 从受之者言,是极大的悲哀。大杰先生是受害者,又何必苛求于他呢。此文彦修先生读后给我一信,后来又读到他更为详尽的批评文章,认为“学者、文人、思想家、理论家,还有政治家,不管古今,都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条界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随便跨过来跨过去的。”彦修先生责以大义,我是赞同的,“文革”中那些栽赃陷害、见风使舵、曲意迎合的事令人不齿,但对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我觉得彦修先生毕竟有些隔膜,何况就是在复旦,刘先生也未能见谅于许多前辈。因此我未作任何辩解或争论。不料两年以后,又收到彦修先生一信,说是读到一些文章,知道了刘先生当时的处境,文人处此际会,实也大难,还是要多谅解些才好。因此他将前次对我文章“不妥当的评论收回作罢,并致歉意”。接到这封信后,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的感受:“多年来,我见得多的是强词夺理、一贯正确的所谓‘权威’,是不负责任、夸夸其谈的所谓‘才子’,能对自己、对他人的文字都取这样认真、严肃、负责任态度的,真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为人处事,称得起前辈风范”。彦修先生对于一切不实、不当的批评和论断,是绝不调和、折衷的。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如此,哪怕这批评、论断来自上头,来自高层,也绝不妥协。大约是在1984年吧,正是“清除精神污染”的时刻。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胡乔木同志,突然对人民出版社提出严厉指责,说人民出版社“有方针问题”,变成了“自由主义出版社”。这指责来得突然,上纲上线,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虽已卸任的人民出版社社长曾彦修,认为这些批评不符事实,抱病写了两万言的申诉书,直送总书记及政治局、书记处,直截了当表明态度:“我不同意乔木同志的这些谴责和结论,因为他讲的那点理由实在无法成立。我并请求他收回这些没有道理的谴责,正式向人民出版社道歉。”彦修先生送中央的申诉材料,详尽回应了胡乔木同志严厉批评的那些书籍出版的经过,申诉了出版的理由,其中几本被严厉指责的书籍,恰恰是胡乔木同志曾经大加赞扬并推荐的。在申诉材料的最后,彦修先生这样写道:“我讲了我的不同意见,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我拯救了我的灵魂。不然,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的一生是无法在这种极端屈辱的情况下生存下去的。我如果不明确表示我的不同意见,我就不应该是一个共产党员。”彦修先生的直言陈诉,使人民出版社避免了又一次折腾。能有幸如此,多亏那时正是党内生活最好的时期之一。我确实被他的凛然正气感动了。回顾一生的经历,正是许多这样忠诚正直的共产党员,使我对这个党产生了信心与尊敬。只是回首他们的人生轨迹,令我无限感喟的,竟还是屈大夫那句:“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两条原则。知其人方可论其世。论其世方能探知作者写作的初心。从1949年以后,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这种大呼隆政治运动,定指标,定时间,不断催逼,相互攀比,结果弄出许多冤假错案。事后的甄别,不过小补之哉!这从“文革”结束后平反冤假错案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可见一斑。彦修先生自己就是受害者,而受害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彦修先生这样的资深革命者,当然知道,如果从大处着眼,受害最大的恰恰是发动并领导这些运动的政党本身。一个曾经得到亿万人真心期盼、拥戴的党,渐渐落入使人不敢言而敢怒的境地。“文革”的结束,有了转机,但积习难以根除,故态仍可复萌。我想,彦修先生之所以以九五高龄,还要把它亲身经历写成这本《平生六记》,并非要想炫耀什么功业,而是想表明,许多冤假错案,只要本着求实求真的态度,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希望后来者能够接受前车之覆的教训。写书的人如是,读书的人,也当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知作者的初心,这才不致限于故事的曲折,情节的离奇,而能追溯作者的本意,得到真正的教益。我之所以絮絮于彦修先生的一些往事,也正为此。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说,连主持全国四清的人,也第一个就被清了。
  •     没有看点更未见亮点。
  •     八万字三十五元,真贵!内容平实,精神钦佩,“良心未泯”,问心无愧!
  •     最平实的也是最真实的
  •     140903买
  •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好看,平和,贴近人的真实感受
  •     【在 @雨枫书馆 翻书457】“曾彦修这本书里专讲如何将枪口抬高一公分的故事”。书里提到很多人物,有时并不点名,而只以“××”代之。看豆瓣本书页下的评论,何典的一篇值得推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464184/
  •     第160本。一个不愿整人的老头救人和被整的心路历程。看的挺愤懑的,整人还是要分派名额,果然古已有之。
  •     何等的勇气和善良
  •     老干体回忆,有些重复絮叨,多处人名等信息缺失有些遗憾。对研究广东土改,出版系统反右有一点点价值……
  •     没做亏心事,老来很从容,给历史留下一些记录。书的字号比较大,估计是考虑适合老年人看的原因吧。
  •     良心未泯,这也许是对一个人一生最高的评价了。整体很有意义。内容多有重复。
  •     曾老已老到无所畏惧,乃有此书,如是者不在少数。六记为土改、三反、镇反、肃反、四清、反右。后二事稍详,前者为记略,一带而过。自身澄静,不祸他人,尤以四清中力证30人、平反61叛徒提供重要证据为一生可称道事,向老者致敬。
  •     曾彦修(1919-2015)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先后入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曾任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本书篇幅短小,庆幸在历次运动中未整人,在反右运动中自己报为右派。周有光题字:良心未泯。六记是六个运动期间的一些回忆,分别是土改、打虎、镇反、肃反、四清和反右,在他负责的调查中救出了很多人,难能可贵。
  •     南方都市报年终文化副刊推荐,言过其实
  •     为曾老伟大的人格魅力点赞!
  •     一开始看只觉得滑稽滑稽,直到看到曾老说“生死已定,但我决定不自杀”,起敬。还有记得他说,他为自己感到羞耻的瞬间。这本书太短,可以窥斑见豹地了解下坏制度是如何刺激人的恶。
  •     不够深入,连别人的名字都不敢写出来。“体制内”的人写这类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浮光掠影,过于偏重个人,隔靴搔痒
  •     帮助三十个人摘掉了帽子。那帽子又是从何来呢。大环境如此,无怪乎这样已是不易。一个政府挑动全民内斗,也是本事。
  •     不能遗忘 更要铭记 也要反省
  •     难得一见的坦诚真实、秉笔直书,绝对推荐。曾老去年去世了,真希望能读到他对八十年代的看法,可是再也看不到了。在现在这个出版环境下出这样的书,真为三联捏把汗……
  •     周有光先生的题词是“良知未泯”——这就是最好的评价。文字平淡到极,不过荒谬时代又何必趣味?重要的是紧抱不放的良心——那是一个人最要紧的风骨呵。
  •     老干部
  •     此书我曾放入购物车,还未来得及凑单购买,就被禁了。後来又解禁。买回来,原来他就是以前读过很多杂文的那位“严秀”,此书之看点在于,不欺骗的行为有可能是很危险的,也可能是很自豪的。 什么狗屎社会?
  •     让人钦佩作者做人的原则。也让人替处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惋惜。可是,谁不会犯错呢?重要的是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努力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     曾彦修 平生六记 三联2014。20150428-29翻一遍
  •     有点侦探小说的味道。哈哈、哈哈哈!
  •     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往往要面对九个昧着良心的人以及九十个屈从形势的人。敢于逆风值得钦佩,批判、反思制度不可偏废。
  •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在动荡的年代坚持“良心”,保持冷静的头脑太让人敬佩了。
  •     史料。语句多有重复。
  •     书值三星,五星打给曾彦修们。记得曾去世时,lys为首的zxb强调他不能开追悼会,直到今上亲自给曾送了一个花圈,形势立马大变,各级人马纷纷前往慰问致哀……
  •     有些事情,没经历过,但可以感受;有些话,没说出口,但可以领会;有些人,没遇见过,但可以想象。庆幸自己错过了那段非人的历史,即便它的毒性依然存在,但至少已经是稀释百倍了。
  •     越是打成XX越想知道是谁
  •     毕竟是年岁大了,一些事情絮絮叨叨翻来覆去
  •     在这个火红的当口读这类书 以后如果再有什么运动 大概是可以被写个字报的 我对此书评价不高 一是性价比问题 35块大洋 薄薄一本 却字大页边距大 二是写得如“材料” 可能也是作者在解放后各种材料也多了的结果 有一篇索性就是写给胡耀邦的平反材料 三是有几个事情反复讲 有点祥林嫂的味道了 四是 仍旧用了许多XX 隐去人名 既是事实 就要理直气壮 何必遮遮掩掩 当然作者还是理应受到尊敬的 他的想法也是我万分赞同的 只是这书太不堪 印个小册子即可
  •     老先生是有菩萨心肠的人
  •     作者一生不曾整人,面对政治压力也能坚持用事实说话,乃至将自己被首先“划右”当做一件幸事,这自然极让人钦佩。那些四清时期通过调查还人以清白的个案诚然为还原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细节,读之也不免感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都耗在了人整人人斗人上,而作者笔下全不见一丝对此的反思和批判。书中提到相关事件的当事人也大多隐匿其名。这又何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