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伯恩博物志》书评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10844290
作者:[英] 吉尔伯特·怀特
页数:352页

《塞尔伯恩博物志》,一场探索自然的奇妙之旅

吉尔伯特·怀特《塞尔伯恩博物志》塞尔伯恩,原本只是英国一个寂寂无名的偏僻村落,那里的自然风物与周边的环境并无大的差异,无心之人路过也未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今,那里却成了自然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只因为200多年前,住在塞尔伯恩的一位“安静、敦厚的兼职牧师、‘富闲绅士’、业余博物学研究者”——吉尔伯特·怀特无心写就了一本经久不衰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把塞尔伯恩寻常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描绘得无比生动,也把这个当时只有七百多人口的教区推向全世界。之所以说是无心写就,是因为本书是由作者和两位通信者——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和戴恩斯·巴林顿老爷的信札集结而成。吉尔伯特·怀特只是怀着对探索自然的无上热忱,把日常观察到的一切新鲜有趣的物种与两位好友分享,顺便“炫耀”一下自己的新发现,结果不少发现还真的成了博物史上的第一人。读《塞尔伯恩博物志》,随处可见的是作者细致入微、探索不止的匠人精神。吉尔伯特·怀特只是一个业余的博物学研究者,他的一切研究成果都来自于心底的热爱。他住在这样一个偏僻的村落里,每天观察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中的游鱼,记录候鸟的冬去春来,追踪生命的诞生成长,制作生物的标本,甚至亲自驯养各种动物。这种日复一日的细致观察,让他笔下记录的物种资料都十分翔实、严谨,极具科研价值。比如:“经过测量,我发现它们从鼻子到尾巴,仅有2.25英寸长,而尾巴就占了两英寸。逮两只放在天平上,重量仅相当于半便士的铜币,即三分之一盎司左右。……我发现,一只成年的中型家鼠重一盎司,是上面那只老鼠的六倍多。而它鼻到臀长4.25英寸,尾巴也是这个长度。”以上是作者对一种小老鼠的研究发现,通过测长度、量体重等方式与家鼠进行比较,从而将两种鼠类区别开来。别看“博物志”的名号听起来有点吓人,以为是艰涩难懂的专著,实际上,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绝对称得上是博物志里的“小清新”,不仅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文笔率性畅达,或许归类为散文或随笔更合适。书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段子,可以说是冷知识吧,读过之后令人耳目一新,感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神奇大自然的好奇之心。比如下面这一段就让人忍俊不禁又赞叹不已:“但愿当时我没忘了说蛇的一项自卫能力——放臭气。我知道有位绅士养了条温顺的蛇。心情好和未遭惊吓时,它都跟任何其他动物一样甜美可人。可一旦有陌生人或猫狗进来,它会立刻咝鸣,放出臭气,熏得整间屋子恶臭难当。”原来蛇还有跟黄鼠狼一样的自卫本领,实在是大开眼界啊!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你,有多久没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呢?就算忙得无暇抬头看天,没空跑去旷野,也不应该让世俗的尘埃完全蒙蔽双眼,偶尔看看自然之书也是可以的。《塞尔伯恩博物志》就像俗世凡尘中的一股清流,静心品读,不仅能发现万物之美,还能感受到200多年前的吉尔伯特·怀特淡泊宁静的情怀,无异于一场荡涤心灵的回归自然之旅,真可谓善哉,善哉。

经典再现:《塞尔伯恩博物志》不朽之作

吉尔伯特•怀特,英国18世纪博物学家、自然散文家,生平唯一著作《塞尔伯恩博物志》被誉为“生态界的圣经”。《塞尔伯恩博物志》这部著作乃是怀特无心写就的,全书是由怀特与两位通信者——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和戴恩斯•巴林顿老爷的信札集结而成。而通信之初,怀特并无刊载出版的念头,写作风格也是极为率性,不落谋划的,因而通篇文章读来轻松自在,毫无科学的晦涩难懂之感。[img=1:C]《塞尔伯恩博物志》英国自然散文先驱吉尔伯特•怀特经典著作[/img]《塞尔伯恩博物志》,虽是作者无心写就,但一经出版便受到极大的欢迎,成为英语世界“印刷频率第四”的图书(第一是《圣经》);更是深深影响了达尔文、梭罗、周作人等诸多思想巨人。梭罗曾在其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一文中多次提及怀特及其《塞尔伯恩博物志》;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科学研究结果及思想更是在很多方面与怀特的观察结果不谋而合;周作人曾在1934年6月的《青年界》上刊登长篇文章高度赞扬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盛赞其为“这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异彩,出板一百五十年来流传不绝,收入各种丛书中,老老小小,百读不厌”。这是一段英式田园风光之旅,更是一场在文学赏读中亲近自然科学的轻松体验。整本书以书信体格式展开,分为两大部分:致托马斯•彭南特的书信,44封;致戴恩斯•巴林顿的书信,66封;共计110封信往来,书信中围绕介绍了赛尔伯恩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况,文笔轻松自然,以老友交谈的亲近感来经书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观察所得。1767年到1787年,20年的岁月里,110封信,见证了世界伟大作家的知己之交,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人是如何在科学尚未启蒙的年代里在一个偏安一隅的村落里用肉眼观察为后世诸如达尔文等人提供科学研究的思路。《塞尔伯恩博物志》不仅是一部博物学记录,也是一部历史的记录,将科学在18世纪后期探索的每一步展现给我们。怀特是一位耐心而诚实的观察者,他学识渊博、通晓古籍,兼具细致的观察力与锐眼,对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做出平实的描述与记录。正是怀特这一代人,以细致而准确的第一手观察取代早期作家的懵懂记载、无据的臆度与怪诞的传说。他会饶有兴致地向你介绍被驯养的蝙蝠捉苍蝇时的姿态,告诉你蝙蝠同燕子一样,可以在飞行中掠过水面轻啜饮水;他会教你如何用一根柔韧的草梗将蟋蟀引出洞;也会跟你聊一聊如何区分不列颠的柳鹪鹩,以及苍头燕雀为何会在冬天里雌雄分飞…他目光所及的生命现象,被后人援引为线索,以探索自然内部的奥秘。《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的价值,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更在于其深远的时代意义《塞尔伯恩博物志》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吉尔伯特怀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学的鼻祖。梭罗成就了瓦尔登湖,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成就了塞尔伯恩,这个昔日的英国伦敦的偏远村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作者本身具有极其强大的个人魅力。怀特在著作中极少透露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腻的文字描写中想象勾勒出他拎着灰色马六甲手杖,穿着齐膝短裤,随意走入山谷小道的形象。正如怀特的侄子所说:“他的人生,除四时的更替,再无别的变迁”。

悠然见南山

关于博物志,我曾经的理解是一本类似于工具书的读本,它收集者最为详细的自然物种信息,有着简练科学又干瘪的数据介绍,或者再加上几句官方格式的简介,然后插图,不能更多了。然而这本却是与我脑海中的印象不一样的,他有着悠扬又充满旋律的语言,你可能难以想象,明明只是介绍自然与生物的信件,为什么可以那样让人着迷。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让人感觉平和与舒缓,也许这是因为作者吉尔伯特•怀特先生是一位兼职牧师的缘故。英国18世纪“富闲绅士”、博物学家怀特他的文字有着那个时代的风格,质朴、率性的行文,文字闲适又不失严谨,把塞尔伯恩这个位于伦敦西南约五十英里之处,坐落在汉普郡乡间的田野和小山之中的宁静小村庄的自然风趣全部置于纸上。这本书给人一种放松感,大概是文字太像坐在壁炉前与孩子们说着今天的所见所闻的长者了,他用他锐利的观察与细致的探究,结合渊博的学识,用着最简朴的话语说出孩子们所想知道的自然,那些我们从未细致去注意过的东西,以至于大人们同样沉迷于怀特先生所呈现的自然风物与花鸟虫鱼。这本以信件呈现的博物志,由与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的作者托马斯•彭南特的三十五封信件,以及戴恩斯•巴林顿的五十九封信件组成。每一封信都写下怀特先生对他所生活的塞尔伯恩的观察与考究。一口水井,河的直流,一片林地,一块菊石,生活中的每一处地方,每一个时间段都可能有不同的发现。关于高大的树上搭窝的渡鸦,关于想要爬上树却被树瘤阻挡的孩子,当树倒下,却不愿意放开窝中的蛋而被枝条打落,死在地上的渡鸦们,那些都是他的观察,同时也有他对这些自然生灵的所表达的情怀,他敬佩母鸦的母性,为它们难脱一劫而惋惜。虽然书中可能很多希望在那个时期普及的知识,如今的我们已经知晓,却难忘的是书中的情怀与对生活的细致感悟。怀特的侄子所说:“他是在平静安宁中度过的,除了四时更替,再无别的变迁。”怀特先生拥有我们现在很难达到的宁静与悠然的自然生活,正如我们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闲适,阅读本书时,同样会被书中那样悠然自得的平静生活所感染。

这是一本带我们探索塞尔伯恩小村庄的自然奇书

梭罗视他为启蒙先师;达尔文亲临故居观瞻;周作人为他长篇做序;总理夫人程虹高赞他;而他,无心写就了一本不朽之作... 这个人就是有“富闲绅士”之称的博物学开山鼻祖,吉尔伯特•怀特;这本书就是影响了诸多思想巨人的自然文学经典之作《塞尔伯恩博物志》。怀特是18世纪著名博物学家、作家。他大半生在家乡塞尔伯恩度过,以观察鸟兽鱼虫为乐。其书信体著作《塞尔伯恩博物志》两百多年流传不绝,更是影响了达尔文、梭罗、赫胥黎等众多思想巨匠。 他目光所及的生命现象,后人多援为线索,去研求自然内部的秘密 。这部书共两卷,是由作者特与两位通信者——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和戴恩斯•巴林顿老爷的信札集结而成。整本书以书信体格式展开,分为两大部分:致托马斯•彭南特的书信,44封;致戴恩斯•巴林顿的书信,66封;共计110封信往来,书信中围绕介绍了赛尔伯恩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况,文笔轻松自然,以老友交谈的亲近感来经书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观察所得。1767年到1787年,20年的岁月里,110封信,见证了世界伟大作家的知己之交,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人是如何在科学尚未启蒙的年代里在一个偏安一隅的村落里用肉眼观察为后世诸如达尔文等人提供科学研究的思路。在这本厚厚的博物学巨著里,作者将他对家乡的所有深情都倾注进了文字。更加难得的是,塞尔伯恩里的万物都有了灵性,而且无比美好。阅读这部书,就好像活在18世纪的作者来到了读者的面前,正坐在你的对面,娓娓而谈,将所有东西的灵性与美好都分享给读者。

我们应该还能知道的更多一些

如果一开始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博物志,想到里面有晦涩难懂的文字以及枯燥的描述,可能会不那么情愿去选择或者会被动的去接受这本书。但如果告诉里,内容是由一位住在位于一个偏僻村落且知识渊博的严谨的“赋闲绅士”,带着你游览一个位于英国伦敦西南处的一个叫塞尔伯恩的地方,为你介绍这一带的地貌、景物和花草以及各种动物。这个听上去是不是很不错?这位“赋闲绅士”就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博物学家和作家吉尔伯特•怀特先生,他同时也是因为兼职牧师和业务博物研究者,通过《赛尔伯恩博物志》这本书以书信的方式对赛尔伯恩当时的地貌风物进行了详实的描述,而且是因为书信的方式。书中描述的物种至今有些已经消失或是濒临物种,幸而有这本书,我们得以从书中去了解。或许在以后遇到动物、飞鸟时,能够驻足一看,去观察,去了解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并透过这本书,去对自然更多一层的了解。意外的是,这本书是作者无心而写就的,为什么呢?因为书是由怀特先生与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的四十四封和戴恩斯•巴顿老爷的六十六封信札集结而成的,已朋友间随性的书信往来,讲述了所见所闻的当地风物,叙述方式平实易读,让阅读这本书成为一种享受。作者在对物种的描述、以及严谨且谦虚对待研究的态度影响了诸如达尔文、梭罗等思想巨人等。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儿时便生长在农村,经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里捉鱼,有些叫得上名字,有些却不知道、绳子上捆着一小块肉去钓螃蟹、采茶时,山对面的高山上会有豺狗追着野猪跑、茶叶地里看到胆小的麋鹿、也会看到大人们从山上抓来一些叫不出名的动物,周围随处可见的花草及树木,有些树的皮闻着味道很香的桂皮和一旦碰到树汁皮肤就会有肿块的树木。如果在那时能有幸了解它们的属性和知识,当时的所见与所闻或许会更加丰富和深入一些吧!读完本书,如果感兴趣我们还可以延伸阅读同为英国书籍诸如研究动物的《所罗门的指环》和兽医吉米哈利的《万物有灵》系列等,从而对英国的乡村增进一些认识。随着人类的进程与发展,导致动植物的数量慢慢的在减少,已灭绝的动植物和濒临灭绝的,希望能够更多的人去保护和珍惜动植物,多一份了解,多一分敬畏,多一份珍惜。

《塞尔伯恩博物志》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

《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的意义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更在于其深远的时代意义《塞尔伯恩博物志》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吉尔伯特•怀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学的鼻祖。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怀特,阅读《塞尔伯恩博物志》,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著作的阅读,更在于这位大师一生的感悟,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思考。怀特在著作中极少透露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腻的文字描写中想象勾勒出他拎着灰色马六甲手杖,穿着齐膝短裤,随意走入山谷小道的形象。怀特的一生,正如他侄子所言:“是在平静安宁中度过的,除四时的更替,再无别的变迁。”他性情淡泊,不为俗务所扰,富裕、宁静、多闲暇、博学文雅,又兼具科学的趣味,在宁静的家乡专心研究自然的同时,生动逼真地向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重现那些消失已久的逍遥、宁静的如歌画卷。这种闲适悠然的心境、对生命的热忱与心守一处的精神,切断时空的阻隔,感染我们至今。在乡间与闲暇逐渐被侵占殆尽的今天,勾起心中挥之不散的乡愁……

他落到眼睛里的风景写成了博物志

要说我看完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嗯,好想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山水里啊!没有现代社会的污染,远离人群的嘈杂,闭上眼,只有啾啾的鸟语,和小老鼠嗖嗖穿过草坪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响……怀特是18世纪的一名乡村牧师,和各个博物历史学家常有书信来往,这本书,就是他写给其他人士的书信。看的时候我却没有感觉出来这是写给人家的信,没有对某某某的尊称,好像只沉浸在自己的笔下的自然里面,一直在记述自己眼睛里看到的风物,耳朵里听到的声音,以及脑子里面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除了标题里介绍的写给某某某的信,以及第一封,第二封等等这样的标识告诉我,啊~这是书信啊~原来书信还可以这样集中,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是自己的见解。到后面有了日期,1767年8月4日,1767年9月9日……这样久远的日期,几百年前的书信!想到这里我都好激动!好像在窥探几百年前的英国乡村一样,这种感觉是真的很奇妙,一种穿越时代的旅行。好像每个时代都会惋惜逝去的景物,我们在怀念20年前的风景,没有被现代化侵蚀,怀特在两百多年前也在惋惜大肆伐木前的猎场,大肆捕猎前的森林,但是我想,这种逝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20年前的风景,和40年前必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怀念20年前的事物,20年前的人又在怀念40年前的事物,一代代风景在逝去,一代代风景又在重建,只要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环境和生物,时代的更迭也是会变得可爱多了。怀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生态思想的创始人,在这本书里,从他对他家乡的地势、土壤、水源、植被以及各种动物的研究和描写就可以看出他的可爱之处。可能是翻译上没有特别生动,读起来会当作一本博物图书来读,但是可以了解那么多的知识,作者的那种专注务实的态度让人特别喜欢,读起来,也不会枯燥无味了,反而生动了起来。书中还有一部分人口统计表,那时候的人很少,一个村镇,也不过几百人,一个村镇,也就是一辈子,但是生在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想必也是很幸福的,就像怀特拥有的幸福感一样。这是一种陶渊明式的生活,只不过陶渊明是把眼睛里看到的写成了诗,怀特把落到眼睛里的经过研究观察后写成了博物志。

《塞尔伯恩博物志》英语世界“印刷频率第四”的图书

总理夫人程虹曾评价《塞尔伯恩博物志》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该书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是以书信体写就。“《塞尔伯恩的自然史》成为英国科学中对生态学领域最重要的早期贡献之一。当然,更具普遍意义的是,从怀特那里,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现代人可以逐渐领悟到怎样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共有的宽容,怎样在热爱自然与享受都市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吉尔伯特•怀特,英国18世纪博物学家、自然散文家,生平唯一著作《塞尔伯恩博物志》被誉为“生态界的圣经”。《塞尔伯恩博物志》这部著作乃是怀特无心写就的,全书是由怀特与两位通信者——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和戴恩斯•巴林顿老爷的信札集结而成。而通信之初,怀特并无刊载出版的念头,写作风格也是极为率性,不落谋划的,因而通篇文章读来轻松自在,毫无科学的晦涩难懂之感。《塞尔伯恩博物志》,虽是作者无心写就,但一经出版便受到极大的欢迎,成为英语世界“印刷频率第四”的图书(第一是《圣经》);更是深深影响了达尔文、梭罗、周作人等诸多思想巨人。作者本身具有极其强大的个人魅力。怀特在著作中极少透露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腻的文字描写中想象勾勒出他拎着灰色马六甲手杖,穿着齐膝短裤,随意走入山谷小道的形象。正如怀特的侄子所说:“他的人生,除四时的更替,再无别的变迁”。

《塞尔伯恩博物志》:自然实录背后的人文内质

《塞尔伯恩博物志》:自然实录背后的人文内质张岱年在《中国国学传统》一书中,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存在的不足,认为“儒家哲学既不重视实际的观测,又不鼓励精密的分析”,由此导致了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在回溯我们历史的文字记录时,我们的确能够感到,我们的前人用汉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貌时,会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盲点。即使如《徐霞客游记》这样的今天被奉为我们经典的地理著作,我们在对其文本阅读中,也会感到过分简略的语言所带来的感知上的模糊。徐霞客生于1587年,去世于1641年,在这之后,我们很少看到更多探索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著作,这体现出中国文化演进过程中,缺少实际观测的兴趣与传统。在徐霞客去世之后一百年左右,《塞尔伯恩博物志》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开始了他对一个看起来偏居一隅的村落周边的自然风物与风情的记载。这位被称为“人类生态历史学之父”的博物学家,生于1720年,1793年去世,在他的一生中,他几乎足迹没有离开过塞尔伯恩这个离伦敦不到50多里的周边环山的小村落,在这里,他注视着天空里的飞禽,关注过沼泽里的水族,捕捉着身边一掠而过的走兽,他记载下这个小村落局限性的框架里收载的自然的流光,以及这片流光背景下的自然中的每一个灵动的身影,他把他的对自然的感受与捕捉,用信函向远处的同好传播着他对自然的发现。这些信件在他去世后结集出版,这正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塞尔伯恩博物志》。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自然的细腻的观察,他关注那些候鸟的迁徙,好奇它们究竟飞向哪里,他设想在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土地上,可以观察这些候鸟在那里栖息的情况;他辨识着每一只鸟的叫声、体貌,还有它们的种类,为新发现的一个种属而欣喜不已;他观察青蛙们的生育秘密,逐步廓清这些生物身上的不实传言,以期使人类的认识离事实与真相更近一步;他听说某一处有一种从未发现的动物种类,能够不辞劳苦,前往一探究竟。在作者的观察中,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一脉相承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中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在自然领域,更在其它的科学发现领域奠基了近代的科学基础。同时,我们在作者的这本书中,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身边这块土地的热爱。在全书的开篇,他如数家珍地详尽地介绍了“塞尔伯恩”这个地图上几乎被忽略不计的小山村的地理风貌,近乎是把这里当作了天下最值得关注的重心,正因为有这一份对山河与土地的热爱,作者才能投入巨大的精力,关注这里的一草一木,大自然的一笑一颦。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他的记载里,保留下了工业革命开启之前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即时实录图影。我们在作者的书中看到,人类的破坏欲,对自然的完整性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其中狩猎这一人类根深蒂固的癖号,已经导致了赤鹿这类动物的灭绝,作者提到了松鸡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了,而在今天的英国,已经不见了这一物种的存在。通过作者对生活当下的自然风物的勾勒与速写,为我们今天保真了一个可以比对的大自然模本,记录下了历史的一个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真实片断。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异域风情,还是一种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法体系,更能够触摸到人文精神的深刻底蕴。正是因为作者的笔下有着那一份浓郁的对山水的热爱,因为作者用自己的笔纤豪不爽地记录下自然里的每一个隐藏着的细节,更因为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把大千世界呈现出永不枯萎的生机,这一本看起来板着面孔的“博物志”类书籍,却透着一股人文精神的清新与优美,涵养着一股慰藉我们心灵的润泽与轻抚。虽然作者受到观察视野的影响,在对自然记录时,不乏误读之处,如认为蝌蚪变成青蛙时,尾巴掉了,这本书的注解告诉我们,其实蝌蚪的尾巴是被自己吸收了。尽管有这种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的局限性,但这本书在人文内质上的强大力场,足够能够带给我们一股心灵的及时雨,滋润着我们日益远离自然、远离生机勃勃的鸟语花香的干涸的心灵。这正是这本二百多年前的一个偏远小山庄的自然实录能够依然青春焕发的原因之所在吧。

好书

读起来很惬意轻松。

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博物学领域

《塞尔伯恩博物志》不仅是一部博物学记录,也是一部历史的记录,将科学在18世纪后期探索的每一步展现给我们。怀特是一位耐心而诚实的观察者,他学识渊博、通晓古籍,兼具细致的观察力与锐眼,对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做出平实的描述与记录。正是怀特这一代人,以细致而准确的第一手观察取代早期作家的懵懂记载、无据的臆度与怪诞的传说。他会饶有兴致地向你介绍被驯养的蝙蝠捉苍蝇时的姿态,告诉你蝙蝠同燕子一样,可以在飞行中掠过水面轻啜饮水;他会教你如何用一根柔韧的草梗将蟋蟀引出洞;也会跟你聊一聊如何区分不列颠的柳鹪鹩,以及苍头燕雀为何会在冬天里雌雄分飞…他目光所及的生命现象,被后人援引为线索,以探索自然内部的奥秘。《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的价值,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更在于其深远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吉尔伯特怀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学的鼻祖。梭罗成就了瓦尔登湖,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成就了塞尔伯恩,这个昔日的英国伦敦的偏远村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塞尔伯恩博物志》--“乡贤”已没落的昔日荣光

随着学科发展和现代动植物种类消失的速度都日渐加快,博物学者这个词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作者吉尔伯特·怀特曾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又“宅”(常年不离自己的教区),又博学,有钱有闲。因此,他描述的自然风物,囿于当时的科学研究水平,内容虽不十分精确,但由此产生的、对自然造化带着敬畏之情的推理往往也有着份难得的生动,整体来说,除了不会自己写本山水田园诗集,已经很像一位中国文化中所说的“乡贤”了。而书信集作为通讯不便的年代里,惜字如金、落墨不移的才子们的珍贵遗留,特点在于用无心之笔即在鸿雁来往中写就伟大著述。本书作为一位受制于个人眼界、经历、与同好只能使用信件交流的博物学者的妙手偶得之作,其中许多内容今日仍能让人动容。有人的地方,为求生计,沧海桑田的轮回变迁往往太过迅悍。而以往人们敬畏自然的可持续智慧则总被当成生产力低下的佐证,结果最不幸的是,连博物学者们自己也赶上了至少一类物种在自己所处地域的消失—书中提到,沃尔默皇家猎场中,猎手们第一年围猎捉光了雄鹿,第二年捉光了雌鹿。这般“盛况”就像古代君主们酷爱的“畋猎”,乡贤们对此的处理方法除了劝说、不再向猎场中放养幼鹿,也无能为力了;烧荒为肥的旧经验看似无懈可击,然而遇到根系发达的大株植物,不但会烧到土壤肥力尽失、周边寸草不生,可能无意中还会引发山林大火;注释里指出,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秧鸡和鹌鹑失去孵蛋的隐藏处所,数量开始减少••••••往事不可追。即便一些错误已无可更改,但正因如此,在这般过程中收获的知识和经验的价值也愈加显得无可替代。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对世界始终存着一份探究的好奇和认真:书中提到的,有蝙蝠掠过水面饮水姿态的细致;对巢鼠球状窝设计得精巧、减震、安全的赞叹;对自己居住地少有同好、水产物种少的遗憾;给别人卖《博物学者日志》的“安利”并成功的小得意;质疑的观点在来往信件中渐渐增添坚持依据的严谨;知悉测量当地降雨量需要长期坚持方能得出结论便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审慎态度••••••这些都是每天面对人工绿植、眼前小天地的我们极度缺乏的。逆境中的沈从文先生在给表侄画家黄永玉的信中写道:“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对自然给人们的抚慰做了最好的注脚。而作者对本书的主角,即多种与日常品种略显不同的动植物的研究,想来更多是想记录下来,鼓励人们根据文中描述合理想象它们的生存方式,从而和谐共存,而不是怎么吃,能卖多少钱••••••作为光芒渐失的博物史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愿它打动的是你我心底最柔软的对自然天生的眷恋,愿这光芒能永远闪耀在每个人心间。

与大自然通信——《塞尔伯恩博物志》书评

从古时候开始,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了解都是开始于肉眼的观察,这大致不差。而渐渐地,当文字不断地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之后,人们对于万物的记载也日趋成熟起来。不管是呈静态的植物还是不断变迁的动物,那些有心的观察者们都欣喜地用细致的描述将他们所见到和感受到的展现给了我们。《塞尔伯恩博物志》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之人。他的大半生都住在塞尔伯恩这个地处英国伦敦的偏僻村落,他安静、敦厚,对自然满怀热忱,因这份热爱,他细致地观察并记录了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这本以90封淳朴自然的信构成的书,读来平实自然。怀特的观察方法、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探求真理的过程堪称耐心、精细的垂范,而同时他又是一个深具科学远见的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生态思想创始人。在20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生物已濒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这让身在繁华都市的我们失去了见证许多稀有动物的机会,我们只能叹息,内心难免充满遗憾。幸运的是,我们还能读到怀特的这本自然之书。这的确是关于博物的书,然而读来却毫不晦涩难懂。每一封信都透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前九封信并非真实的通信信函,其中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塞尔伯恩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片片秀丽的风景;感受农舍环绕的环境,有古老的大树,老人和小孩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这里有贝壳化石和各种各样奇异的石头;有毛石和凹陷的石头路;有壮丽堂皇的皇家猎场;这里的人们过着简朴而勤劳的生活,男女的生死,亦淡而不哀。而后便是那一封封真挚的书信了,在和托马斯·彭南特、戴恩斯·巴林顿的通信中,怀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有趣地描绘出来,他或许听邻居描述,或许曾于书中所见,都一一去求证、去探察,去探明那些动物神秘的生活状态或者奇特的生活规律,每一次不同的发现都令人愉快和欣喜!跟随他的脚步,我们也会看到冬鸟与夏鸟同在的情景,看雄鸟展翅高飞,听其婉转而鸣;会看到华特的菜园子里竟也来了许多可爱的鸟和一些别的动物;会懂得原来食物对于动物的颜色影响是多么大;会发现动物界和植物界一样,物种都很齐备,而勘察最仔细的地方,找到的物种总是最多的……“所有飞禽、走兽、蛇类、以及海中的生物,都可以、也已经被人类成功驯养。”怀特会饶有兴致地向你介绍被驯养的蝙蝠捉苍蝇时的姿态,告诉你蝙蝠同燕子一样,可以在飞行中掠过水面轻啜饮水;他会教你如何用一根柔韧的草根将蟋蟀引出洞;也会跟你聊一聊苍头燕雀为何会在冬天里雌雄分飞……自然的杰作,于宁静的心中升起一片欢愉;自然的奥秘,让好奇的人心中永远保持单纯、欣喜和热忱。如果你也为梭罗的《瓦尔登湖畔》着迷,那么相信你也会喜欢上怀特,喜欢上这真实恬静的《塞尔伯恩博物志》。当繁华弥漫城市,当自然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离,人们发现,心中愈发的泛起对于宁静娴雅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正恰似对淳朴的桃花源的如痴如醉一般。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真正静下来的时候,他才最能与自然接近,与自然中的动植物接近,也许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画面去感受自然世界,但在科学刚刚起步的时候,怀特可以用他恬静淡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那个时代的自然和生活,让身处现今的我们不对那段辽远的过去感到过于孤寂。我们是逐渐远离乡间的一群人,浓浓乡愁多半找不到地方去捡拾,行走于匆匆忙忙的洪流中,只看到楼群和失落的行人,拥有的是烦躁易怒的心情。也许我们可以从怀特的笔下去体会那般安然闲适的心情,去感受那般从容淡泊的态度;也许你也能因此想到陶渊明,那多是对于植物,而怀特的这里更多的是一些活泼可爱神奇有趣的动物;只是那般从容不迫的心境,却大致相同。那些如歌如诗如画的美景,何不去细细体验一回!这一种闲适悠然的心境,对生命的敬畏和热忱,这坚守着的一方淡泊的精神,最是打动人心。而在乡间生活和闲暇的心态逐渐被侵蚀的今天,或许我们更需要去体会这平平淡淡却真真切切的生活,去寻得一方恬静欣喜的心灵罢!

他的一生,除四时更替,再无别的变迁

他喜欢水车轮的吱吱声,他喜欢驻足歌唱的画眉,他喜欢嗡嗡的蝇子飞舞于他的桃树间;他爱看落日的余晖 返照于爬满长春藤的果园的墙,或歇一霎神,谛听远方的榉树林的布谷声。吉尔伯特•怀特,1720年出生于塞尔伯恩,父亲是当地有名律师,祖父是所在教区的教堂牧师,一家住在当地最为富有的沃克斯,据称是当时所在地区最大的房子。其后怀特进了牛津奥瑞勒学院。1751年,也就是在他31岁的时候,离开繁华大都市,回到塞尔伯恩开始自己的隐居生活,自此远离浮世喧嚣,一心扑在对自然的无穷探索上。1793年,在一世安宁中,怀特离别了这片乡土,享年73岁。逝去后两年,怀特突然一跃成名,达尔文、梭罗等一众思想巨人纷纷慕名前往他的故居。后世更有世界各地的行者纷至沓来,只为瞻仰塞尔伯恩这个偏远村落。这个英国“富闲乡绅”一生平淡如水,为何死后能引起如此关注呢?故事要从怀特辞离都市繁华、避世于塞尔伯恩开始说起...塞尔伯恩,一个地处英国伦敦的偏僻村落,傍在山坡脚下,东南西北走向,立于山坡,村落一览无余。村中有条唯一的蜿蜒街道,嵌在树荫遮蔽的山谷中,神奇的是街道两边的土壤截然不同,西南面是贫瘠的黏土,东北方则是大大小小的田园围场。村落两头的两口古井,一口常年干涸,另一口常年丰润…就是在这样一个静谧有趣的小村落里,吉尔伯特•怀特度过了他大半生的安宁岁月。他知道冬天的沃尔默湖常常聚集了水鸭、野鸭、赤颈鸭诸多飞禽。它们往往夜间在湖畔梳洗,白天返回小溪草地觅食。而为了了解这些,他在冬天的湖边一守就是一夜。他能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圣诞节前后观察田里的苍头燕雀,只为弄明白年年迁徙至此的都是雌燕居多,更能煞费苦心将雌雄比例精确到 50:1 。他会专门费尽心思捕捉来一只蝙蝠进行驯养。看它从人的手上夺取苍蝇,却只为剪断苍蝇的双翅;观察它进食时张开双翼护住脑袋像鸷鸟扑食般盘旋而至;他发现蝙蝠不仅可以从平地起飞,更可以在水面上像家燕一般滑掠而过...小小的一只蝙蝠就能带给他无法言喻的欢乐。在科学尚未开化的年代里,他能就“蟾蜍治病”一说几次三番奔波于乡野田间,反复钻研终于明白,人们对于写在权威文件上的消息往往深信不疑。从而告诫友人“欺骗与被骗都是人类的癖好”。如果有人来访,他一定会热情的拉着你,带你看看他那两只刚刚泡进白兰地的小白鼠;带你去看他费尽心思才捕捉到的欧夜鹰;跟你 一 一 细数塞尔伯恩的120多种鸟类...在塞尔伯恩村落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上,他用极大的热忱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兽,讲讲这里的地理风貌,聊聊这里的民俗人情。如果说,怀特一生只是识鸟逗虫,那我们也就无从得知这位英国老爷子的潇洒一生了。很庆幸的是,怀特闲暇之余,也爱与友人书信交流平日的所见所感。其中一位是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的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另一位则是当地的法官戴恩斯•巴林顿老爷。三人志趣相投,书信往来一写就是20年。20年间,110封信,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三位自然爱好者对世间一草一木的细致观研。中国有高山流水的知己美谈,怀特与两位友人20年书信往来只为分享兴趣所得,也不失为一段佳话了。通信之初,怀特并无刊载出版的念头,写作风格也是极为率性,不落谋划的。直到后来,戴恩斯•巴林顿老爷几次建议他将这些有价值的书信出版,怀特落笔才开始讲究章法了。几经催促,怀特才将自己过往的书信整理成册,这才有了这本被后世称为博物学开山之作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时人生就是这麽戏剧。怀特将所有的热情都献给了塞尔伯恩这个充满自然生命活力的小村庄,一生只写了《塞尔伯恩博物志》一本书,却无意间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塞尔伯恩博物志》一经出版,便受到英国民众的热烈追捧,诸多盛誉纷至沓来。▼ 英语世界“印刷频率第四”的图书(第一是《圣经》)。▼ 梭罗在其传世巨著《瓦尔登湖》一书中多次提及怀特及其著作《塞尔伯恩博物志》。▼ 达尔文《进化论》一书中诸多研究发现、研究思想与怀特在《塞尔伯恩博物志》中的不谋而合。达尔文本人更是专门到访塞尔伯恩,探寻启蒙先师的生活印记。▼ 周作人曾在1934年6月的《青年界》上刊登长篇文章高度赞扬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盛赞其为“这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异彩,出版一百五十年来流传不绝,收入各种丛书中,老老小小,百读不厌”。▼英国戈斯盛赞“ 怀特的书仍旧保存着他那不变的姿媚与最初的新鲜。这是十八世纪所留给我们的最愉快的遗产之一”。▼ 中国自然文学的倡导者总理夫人程虹也曾盛赞《塞尔伯恩博物志》, “从怀特那里,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现代人可以逐渐领悟到怎样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共有的宽容,怎样在热爱自然与享受都市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在自然科学尚未启蒙的时代,怀特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在小小村落里探索出诸如后世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航行走遍山河湖海方得出的研究结果,《塞尔伯恩博物学》在博物专业上的成就值得我们为之敬佩。除开科学、专业不谈,单单是怀特对于自然的痴迷,在《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中所表现出的自然人文情怀,就值得我们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城里人“心向往之。《塞尔伯恩博物志》不仅使得怀特这个隐居田园的低调小老头成为众多疲于都市奔波的现代人的羡慕嫉妒恨,更使得塞尔伯恩这个一直以来默默无声存在的小村落一夜间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这个昔日的英国伦敦的偏远村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这个小村落依旧保留了它的自然质朴。无数向往田园生活的都市人为之魂牵梦萦,那是一种经历了工业时代大机器的嘈杂对对遥远的乡村田园的无限怀恋,对返璞归真的极大热忱。也许,成名并非怀特所愿;也许,对他的追捧亦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但不管如何,这个低调的英国乡绅老爷子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份难以跨越的知识财富,更是一个令人望其项背的潇洒人生。

万物有灵且美

万物有灵且美——读《塞尔伯恩博物志》滁人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因为进化论而享誉全球,但看过《塞尔伯恩博物志》后,笔者才知道,早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有人写出了一本在物种观察方面精彩绝伦的作品了。这个人就是有“富闲博士”之称,吉尔伯特•怀特。怀特是18世纪著名博物学家、作家。他大半生在家乡塞尔伯恩度过,以观察鸟兽鱼虫为乐。其书信体著作《塞尔伯恩博物志》两百多年流传不绝,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达尔文都深受其影响。这部书共两卷,是由作者特与两位通信者——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托马斯•彭南特和戴恩斯•巴林顿老爷的信札集结而成。给托马斯的信,一共44封。但值得一提的是,前面九封并非当初往来的真实信函,而是作者事后补充的导言性篇章,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塞尔伯恩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况,为求统一而保留了通信体格式。第二卷是给戴恩斯的信,一共66封。这样,整本书就由完整的100封书信构成。书信体也就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体现出闲适的心境、质朴率性的文字风格。家乡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虫鱼,一草一木,在作者笔下都极富灵性,又如此美丽,宛如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不妨跟着作者,来随意了解一些塞尔伯恩的“宝贝”:毛石,即海绿石砂。这东西是作壁炉或火炉的炉床或者砌石灰窑的好材料,原因是在高温的作用下,沙子会逐渐融化,最后竟然可以形成玻璃状的保护层,覆盖所砌物体的整个表面。如用毛石砌的石灰窑,表面光滑,能减少风雨的侵蚀,使用寿命可达三四十年。毛石也可以用来砌房屋的正墙,其颜色和纹理堪比巴斯石,非常雅致,而且不会因为干燥而爆裂。不过,作者又说,这东西不错,但用来铺路面则美中不足,因为它太软了。一种石头,在作者的眼里,却恍如家中的珍宝,清清楚楚。说到松鸡和赤鹿,作者的语言中流露出惋惜:“松鸡的绝迹并非塞尔伯恩动物群唯一的残缺。本地生物链另外美丽的一环,如今也缺失了,那就是赤鹿。”作者回忆说,塞尔伯恩的赤鹿,曾经有500头一起出现在安妮女王面前的震撼场景。据沃尔默皇家猎场的看守人亚当斯说,由于沃尔瑟姆偷猎者的偷猎行为,,村民再也见不到女王亲自参与围猎那种精彩的捕猎场面了,只能在茶余饭后谈论、感叹当年的盛况。而那些优秀的猎手的故事,也只剩下了故事。蟾蜍不是很中看的东西,按今天的话说,就是“颜值”不高。但是作者描绘它们的时候,除了介绍其产卵、养育后代,似乎都是在黑暗中进行,还讲了一个有点奇异的事:一些女士喜欢喂养一只蟾蜍,随着蟾蜍长大,竟然会上桌和“主人”一起分享食物,不过遗憾的是,这种充满灵性的蟾蜍被一只家养的渡鸦用粗硬的喙狠狠地啄掉了一只眼睛,之后便日渐憔悴,没过多久就死掉了。在这本厚厚的博物学巨著里,作者将他对家乡的所有深情都倾注进了文字,更加难得的是,塞尔伯恩里的万物都有了灵性,而且无比美好。作者的文字,也非常生动、传神,一点儿也不枯燥。因此,阅读这部书,就好像活在18世纪的作者来到了读者的面前,正坐在你的对面,娓娓而谈,将所有东西的灵性与美好都分享给读者。怀特的侄子说:“(怀特)是在平静安宁中度过的,除四时的更替,再无别的变迁。”作为读者,能够随着作者一起感知万物的性灵和美,又何尝不是一份幸福和美好?

博物学家的一天

《赛尔伯恩博物志》的作者吉尔伯特 怀特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本书就如其名,是怀特对其家乡赛尔伯恩人文与生态长期的观察与记录。通篇采用书信体,信是写给威尔士博物学家、《不列颠动物志》作者本南德和英格兰博物学家巴林顿两位的。在信件中他们交流新发现的物种,交换对于物种栖息地、习性、品种的看法,文笔自然真挚,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强烈的热爱。有言论认为博物学家就如同集邮者一般,对于人文、气候、地理、花鸟虫鱼来者不拒,将其信息一一记录。当然大多数博物爱好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 拉塞尔 华莱士认为:“博物学家更倾向于科学、生态、政治等人类文明的诸多方面结合起来思考,且常常会对科学无节制发展抱有反思。”我觉得如果抛却“集邮”的讽刺意味,这倒是对博物学研究方式很简略的一个诠释。博物学家们通过运用观察、收集、描写、分类的方法来研究周边的世界。这些研究并不仅限于“集邮式”的表面搜集,更多的是基于研究对于自然界宏观的把控。《赛尔伯恩博物志》更是让我深刻体会了一次博物学家的研究方式。怀特的笔触严谨而细腻,对于新发现,愉悦的心情也跃然纸上,却要尽量以审慎的语态表达。当获知克莱西府一棵树上有八十个巢穴,作者的急切的打听具体方位,想要一睹其真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对于研究审慎的态度,促使怀特写就了这不朽名作。读罢,我也想抛却已有的那些常识,试着回到18世纪的英国乡间,以探寻的态度观察周边的事物,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过上一天。伴着黎明的光辉起床,下楼走过一排排自己的收藏。散步时光,认真的观察周边的动植物,对于邻人提供的信息,一定要一探究竟。午后,仔细观察研究自己已有的标本,测量、解剖、实验,睡前将自己一天所得悉心记录。18世纪,人类对于社会、生态、地理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对于未知的渴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博物学家们。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除了幻想着回到当时来一趟发现之旅,更可以才从现在起好好留意自己的周边。不再去幻想着过博物学家的一天,而是以博物学家的态度去过每一天。像怀特一样专注家乡,而不是远方。回家的林荫路边种植的植物是什么?生活范围之内有什么特别的动植物呢?当地的地理结构如何?是否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就像学者刘华杰所说,“大众博物学的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更不是想用它来求名博利,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它来调节心情,发现自然之美。”如今社会的认知水平早已超越《赛尔伯恩博物志》,而读这本书除却获得知识之外,更多的是阅读怀特严谨而轻松的文风,感受博物学家研究的态度,看看传统博物学家的一天。让读者也多留意周边,试着与大自然真心交流。

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博物学领域

《塞尔伯恩博物志》不仅是一部博物学记录,也是一部历史的记录,将科学在18世纪后期探索的每一步展现给我们。怀特是一位耐心而诚实的观察者,他学识渊博、通晓古籍,兼具细致的观察力与锐眼,对塞尔伯恩的自然风物、鸟兽鱼虫做出平实的描述与记录。正是怀特这一代人,以细致而准确的第一手观察取代早期作家的懵懂记载、无据的臆度与怪诞的传说。他会饶有兴致地向你介绍被驯养的蝙蝠捉苍蝇时的姿态,告诉你蝙蝠同燕子一样,可以在飞行中掠过水面轻啜饮水;他会教你如何用一根柔韧的草梗将蟋蟀引出洞;也会跟你聊一聊如何区分不列颠的柳鹪鹩,以及苍头燕雀为何会在冬天里雌雄分飞…他目光所及的生命现象,被后人援引为线索,以探索自然内部的奥秘。《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的价值,已不止于单纯的文学科学,更在于其深远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版标志着世界最早的生态思想的诞生,吉尔伯特怀特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生态学的鼻祖。梭罗成就了瓦尔登湖,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成就了塞尔伯恩,这个昔日的英国伦敦的偏远村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书信体博物志

这是英国伦敦偏僻安宁的小村落,面积辽阔的塞尔伯恩物种丰富,宛如画卷。画中鸟鸣山涧、鱼翔浅底、淙淙的清泉润泽着万物。夏日有着郁郁葱葱的植被,岩层间盘曲交错的树根裸露在外,湍急的洪流从破碎的路边倾泻而下,秋冬的水流结成冰柱,悬挂路边,形状各异,加上怪石嶙峋,增添了更多自然的奥秘。正是如许山水孕育了怀特闲适的性情与悠然细致的心境,《塞尔伯恩博物志》就是怀特对家乡风物的描写,他用真实精细的语言描绘着这里的花鸟鱼虫,植被岩石。当怀特得到一件非常罕见的标本时,怀特急于向朋友分享这种的喜悦,他说那是村民在牧羊的山坡附近翻耕白垩土田地时发现的。细致观察过这里的的贝壳化石和几种石头后,确定那是一种双壳软体动物。怀特对于万物的热爱与细致的观察使得他在研究路上充满动力。除最古老的观察法外,怀特还运用了表格来记录事物的变化。这种长期观察,认真求实的精神正是一名野外研究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怀特生性淡泊,为人率性,我们却能从这里行间感受到他博古通今、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无论是在书信中正确或错误的想法他都会大胆写出所想,与朋友切磋交流,才会有现存的这样一本博物史。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抓过蝴蝶吧,在菜地里白色的蝴蝶飞舞,翩跹可爱。幼时和同伴常常抓住的就是这种蝴蝶,有时也看见浅黄色的蝴蝶,身上敷了一层明亮淡黄的粉,还看见深蓝色、黑色的蝴蝶,它们的翅膀艳丽,宛如油画,色彩缤纷,却不容易抓住。然而到现在我都不太清楚这些蝴蝶的专业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它们给我的印象。《赛尔伯恩博物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使得我将以前那些见过痴迷过的动物与植物们,一一查询资料。我知道了那种小时候常见的蝴蝶名叫菜粉蝶,是鳞翅目锤角亚目,粉蝶科,会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完全变态发育。博学广纳,《塞尔伯恩博物志》有这样迷人的魅力,打开了你的求知欲,开启了一座神秘的宝藏,这里面精彩纷呈,如同绚烂浩瀚的宇宙,那样有吸引力,让人想要无尽的探索求知。让我想要告诉你们我的发现和想法,如同怀特用书信的形式与另两位博物学家的交流,是那样自在,无所拘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缤纷的世界万物的奥秘。

放下心情,感悟生活。

读《塞尔伯恩博物志》作者:苏术这本书我多次想放弃阅读。最终还是读下来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吉尔伯·怀特,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他是一个观鸟之人。这本书1789年出版,4年后怀特去世。《塞尔本博物志》其实是他同两位伦敦科学家朋友的通信集,此书将观察野生动物上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高度。我对自然界的鸟并不了解。如果你指着一只鹦鹉问我这叫什么?我会说,这叫鹦鹉。你问我这只鹦鹉是什么品种?那么好吧,友尽。说的严重了。实在是我对这类东西并没有什么研究。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度想放弃。我拿着这本书看看扔扔,看看扔扔。我妈看见我如此反复的表现出对书的嫌弃却又拿起来,便过来问我怎么了?我说这本书我实在看着无聊,而且看不进去。老妈一个巴掌呼在了我的脑门上,(瓜娃子!自带语气词。)说,不看你拿这本书干嘛?我恍然大悟,于是重新拿起这本书。扯出一根奋斗的绳子系上额头,拿出高考时的执着的心,刻苦的去看这本书。Selborne是英国乡村郊区。吉尔伯·怀特这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Selborne。就是这辈子基本死磕在了这个地方,于是现在轮到我死磕了。说来也奇怪,当你真正虔诚的去看这本书之后,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泥炭和草皮可供取火;薪柴可供烧制石灰;炭灰可做牧草的肥料......我知道这里有个湖,叫沃尔默。芳草地上,牛羊成群......有些在悠然地反刍,有些半入水中,有时低头,啜饮流水。这首诗,就是描述了沃尔默湖飞禽走兽前来饮水的场景。沃尔默湖的有名,不在于有飞禽走兽和牛群聚集,而是因为约四十年前,有人在湖底发现大量铸币。此外,沃尔默还有皇家猎场。这个猎场还有一个故事,具体内容大家就看书去吧。我很喜欢这本书里面的第十封信。信里吉尔伯·怀特说:“我从小就痴迷于博物学,可惜从未碰到志同道合的邻居。少了能促进我进步和专注的同伴,我所取得的进展,实在是微不足道。”这句话看完后不禁让我沉思。很多人都说,知己可遇不可求。我总想起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曾经让我无比羡慕与崇拜。也曾想遇见那么一个人,我们可以一直聊到天荒地老。似乎聊完一个话题就有新的话题出来,我们相互学习,相互提出不同意见与建议,我们争论,可能也会大打出手。但是我们依旧视彼此为知己。深入去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感觉。我想我已经深深喜欢上这本让我这种地理白痴都觉得有趣的书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QQ:1147679123


 塞尔伯恩博物志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