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衣服》书评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543886014
作者:[日] 山本耀司
页数:176页

裁影

做衣服:裁影 Cloth and Shadow刘曦一代宗师山本耀司素来喜欢背影,他甚至常对自己的制版师们说:“服装要从背面做起,背面的姿态定下来以后再做前面。”这似乎是山本耀司作为“破坏时尚”的反叛者的最佳写照,然而如同被赋予的“人类最后一个手工艺人”的名号一般,在他身上集结了太多不明就里的标签,当时尚工业的新陈代谢需要一种新的风格驶入大众流行文化之潮时,山本耀司俨然化身成为了自己所厌憎的媚俗行列的偶像,被疯狂拥趸与崇拜,而他自己却依旧只留给所有人一个枯寂的背影。或许是时候到了,宣布破产后的山本耀司依旧在东京独自做着自己绵延一生的工作——做衣服,可是市面上以Yohji Yamamoto之名推出的著作却汗牛充栋,其间宫智泉整理的《做衣服》一书显得尤为殊异。全书分为“背影”和“百问”两部分,前者以关键词形式如拼图般再现了山本耀司一路走来的点滴历程,后则宛若一份普鲁斯特问卷,巨细靡遗的提问触及山本耀司工作、感情和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二者互为借镜,明晰而浅显的描摹出这位孤独大师的剪影,却也在彼此的镜像之中,令这份剪影显得深邃而灵动。追本溯源对于背影的执迷,山本耀司用了余韵一次,他认为“即将离去的女子的背影,既让我伤感却又让我感到无与伦比的美丽。对于遥不可及,追无可追的女性的美,也许让我有一种背影情结。”早年父亲山本文雄于菲律宾沙场罹难后,母亲富美便只身前往东京学习裁减缝纫技术,并带着年幼的山本耀司在鱼龙混杂的新宿歌舞伎町附近开设了一家“富美洋装店”。这里的街道上麋集着美国驻军、“傍傍”娼妓和流氓黑道,打架斗殴并不鲜见,可美国大兵对待女性却比地头蛇要和善的多,这一幼时印象既铸就了山本耀司有别于大多数战后日本人对于美国及欧洲的非敌对态度,也让他透过女性认识了这个被男性操控的世界,继而对其抱有一生的敌意。众所周知,山本耀司的世界黧黑如漆,可黑是死沉的表象,影才是生动的精魄,宽衣博袖、不规则剪裁乃至没有高跟鞋模糊性别的造型,这些都是山本耀司的服装特点,也是他对于母亲及所有女性发自心底的一丝怜惜。在黑色的笼罩下,正是这无处不在的魍魍巨翳方裁出了他手下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性感的性感和没有色调的色调。在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之中他分析了日本人对于影的巧心,“细究之下,东洋人具有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寻求满足,意欲安于现状的性格,对阴翳不会感到不满,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无奈,听其自然,反过来沉潜其中,努力去发现自身独特的美。”这仿佛才是破解山本耀司恍兮惚兮的美学观的不二法门,去除服装所带来的桎梏与矫饰,创造出如影随形的恰切与熨贴,让每个人在这样的服装之中凸现自我,而不是风格,一如他自己所言“即使一根线,也要注入生命。”《做衣服》一书的台湾译本名为《制衣》,山本耀司也坦言自己喜欢为北野武和皮娜•鲍什这样的“坏家伙”制衣,但与其说是制衣,不如说是裁影,这影既是他深埋心底的旧时情结,也是他与西方对抗的东方哲学。原载于《EIN》(2014 winter)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http://www.ein.com.cn/magazine.php?id=55&show=255

反对一切的一切,反对自己

相对于“时装设计师”这个称呼,山本耀司更喜欢用“做衣服的人”来形容自己,在这个电脑设计打稿已经日趋普及的今天,他希望服装行业可以坚持使用手工艺,他的公司仍然使用全手工打版,因为他认为手可以赋予衣服以温度和生命力,有些美丽的线条也只有手可以完成。这个被外界贴上了“反叛”标签的设计大师,骨子里有着对传统价值的固守和执念,这种矛盾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华丽而迷人的效果,一如他那把不许他人碰触的、剪出无数先锋时尚之作的剪刀。在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和三宅一生三个日本设计师到来之前,欧洲服装的核心概念是面料跟着人体走,量体裁衣,根据人的身体来塑形,但东方式的服装不是这样,是人去适应布料。用山本耀司的话来说,人的肌肤和布料的贴合,是一个互相找感觉的过程,就像一场浪漫的恋爱。因此,山本耀司和他的日本伙伴们之所以获得了当时的巅峰地位,根本意义上是因为他们破坏了欧美传统的时装语言体系,形成了一种另类的“反时尚”风格。曾经有记者在采访中问:“如果不成为时装设计师,你会选择成为什么人?”山本耀司说:“我大概会成为一个待在监狱里的犯人。因为我与生俱来的叛逆和愤怒使我有犯人精神。我反社会反人类。”时装设计为这个喜欢极端、讨厌中庸的边缘青年提供了释放压力和表现自我的双重机会,而他也在无意中成为了“日本式的”——一种于战后日本毁灭又重建的文化中所诞生并成长起来的力量的代言人。“设计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的哲学”、“我就希望女人穿男人的衣服”、“我只对工作女性转瞬即逝的背影感兴趣”,这些“反时尚”的先锋理念大概是山本耀司所坚守的创作内核吧,这样的观点来源于童年生活的记忆,他的母亲是一名裁缝,在当时的日本地位低下,出入雇主家甚至不能走正门。这导致他对“做衣服”这件事和对女性的认识都是爱与憎恨并存心间,成为他执意挑战社会固有认知的叛逆思想的来源,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服装能让女性逃离由男性决定的“女性化”定义,并且在作品中抒发对工作中的女性,尤其是母亲的情感:“即将离去的女子的背影,既让我伤感却又让我感到无与伦比的美丽。在我心中仿佛有一道难以愈合的创伤,像在呼喊:‘啊,别走!’”事实上想要给山本耀司其人和其设计风格下定义实在是太难了,尽管已过古稀之年,他依然还是一团令人捉摸不透的迷雾,有着千变万化的形态,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变化”,他始终在寻找和追求变化,数十年设计生涯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他的变化。外间在总结山本耀司设计风格的时候喜欢用三个关键词:黑色、Oversize和不对称剪裁,尽管这些概念确实是山本耀司引发的流行,但是他也不遗余力地在余下的日子用掌控更多更丰富的颜色和流线型的剪裁来推翻自己建立的概念;他在欧美取得成功之后被打上了“日本设计师”的烙印,因此直到1994年之前,他都拒绝使用和服等传统的日本服饰元素,他希望他能更深层地表现出血液中的日本情愫,而不是用外在的概念和风格;因为曾经被冠以“剪裁之王”的称号,在2012-2013年的秋冬时装发布会上,他决定干脆不要剪裁,只用一块布包裹做主题,脱掉衣服扔到地板上,仍然是一块完整的布……他直言:“我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但是他享受这样的难题和挑战,给这个世界和自己出难题,是他一直保持旺盛创作力的秘诀,也是他从生活中寻找到的乐趣。他在《做衣服》一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孩子气,大声地重复道:“我就反对一切。反对,反对,反对。”他反对一切的一切被固定成型的东西,包括反对过去的自己,因为过去的自己代表的也是被固化的概念,他永远着眼于未来,那具有无限改变的可能性的未来。对于反对一切、喜欢变化的山本耀司来说,退休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他早已想好了自己死去的理想状态,“当我在做衣服时,我突然倒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作为商业用途的请豆邮征询,谢谢)

喜欢山本耀司是喜欢这本书的先决条件

喜欢山本耀司是喜欢这本书的先决条件,因为大概了解一下他的设计历程,才能体会他说的很多决定他人生的经历的意义。。譬如,他在巴黎火车站下车的时候突然迷恋上这里街道散发的气味,并就此展开他和巴黎的美妙奇缘。这是一本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书,书后面的问答环节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说,孩子是一种牵挂。再酷的人也有他温柔的一面。

一些很有趣的内容

1.后来我被冠之以“大师”的头衔,但是我并不甘于现状,也厌倦了人们对我的固有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种叛逆的心里让我想做些出人意料的改变。2.我认为”创造事物“的本身就是”破坏事物“。打破现已存在的美好事物,让它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破坏不是吗?完美是丑陋的。在人类制造的事物当中,我希望看到缺憾、失败、混乱、扭曲。完美是秩序与和谐的呈现,是强制力的结果。自由的人类不会期望这样的东西。3.坂口安吾:对于反道德的事情如果不深入体会,你将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4.母亲是支撑我立足于社会的支柱。我不想让她灰心和失望,所以一直很努力工作。如果这样的动力源消失了会怎样?想想就会莫名的不安和恐惧。在男孩子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位母亲,教育和监督着自己。母亲是个很重要的道德标准,她使我们约束自己。5.为什么我那么痴迷背影,因为在我心里仿佛有一道难以愈合的创伤,像是在呼喊:”啊!别走!“即将离开的女子的背影,既让我感伤却又让我感到无与伦比的美丽。对于遥不可及,追无可追的女性的美,也许让我有一种背影情结。(说到为什么自己总是和重视自己服装的背面设计)6.Q: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性格。A:讨厌被人摆布,讨厌被束缚。温柔得毫无意义,不对,是毫无用处。7:Q:对您来说,布是什么概念。A:布料对于我来说就像女子,有的需要付出,有的可以获得。(很有趣的比方)8.您认为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A:总结起来也许就是,女设计师要看她交往过的男人,而男设计师,当然要看他交往过的女人。换句话说,您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作品会反应你的生活方式。我说过很多次:只有作品是不会说谎的。9.对您来说,家人意味着什么?A:要解决好家庭问题才能安心工作,我跟毕加索不同,我责任感比较强。我是个全部主义者,我希望自己成功,家人也过得幸福。

有风格,是时尚的第一步:《做衣服》

这是一本山本耀司融合了自传和表达自己想法的书,因此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破坏时尚。而与最近在大陆出版的另一本山本耀司自传类的书《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比较起来,《做衣服》读起来更加舒服。——吸引人的照片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山本耀司青涩的模样(P15,由其母亲提供的身着柔道服的山本耀司,有一点小帅气);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山本耀司与维姆文德斯的合影(P62,后者拍摄了记录山本耀司的电影的《都市时装速记》);还可以看到山本耀司玩音乐的样子(P78,山本耀司在LIVE HOUSE举办演唱会)。不同时代的山本耀司,都是吸引人的。而更吸引人的则是他对衣服的理解。——久违了,重量级新人山本耀司的父亲战死后,母亲一人独自将他抚养大。为了母亲,山本耀司考入了与早稻田大学齐名的庆应大学的法学部。然而,最终山本耀司还是走上了到母亲的服装店工作之路。母亲先是生气到完全不理睬他。后来,母亲又送他去日本很有名的文化服装学校学习。山本耀司的天赋得到了发挥,并在1969年荣获了装苑奖。——失去的十年1977年,山本耀司的服装开始在日本大卖。在那段日子里,山本耀司除了机械化的做衣服,几乎与这个世界分隔开了。他自己称之为“失去的十年”。实际上并没有十年那么久。1981年,山本耀司在巴黎开了专卖店,进军了巴黎,也开始褒贬不一的崛起。而为什么是巴黎呢?因为在学生时代的修学旅行中,山本耀司在欧洲大陆旅行了三个月,一直到了巴黎,他才感觉到一种被包容的舒适和期盼生活在这里的欲望。——个性的时装秀山本耀司的服装,不仅在设计上突出了自己的风格,比如大量使用黑色、裁剪的另类,就在时装展示秀上,山本耀司都与众不同——这是他绞尽脑汁思考的结果——1999年的冬季男装展示会上,山本选了罗马乐队身着他设计的服装登场。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张图片。因为在现在的欧洲,也会有一些不太知名的设计师,无法登上展台,便会请普通人担任模特,在街头展示自己设计的服装。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展示,会感受到亲和感、乐趣以及不同程度的震撼。但山本耀司也如此选择,而且是在1999年这个时间段,真的很大胆,很有魄力和创造力,让人佩服。——这是一本讨论风格而不是时尚的书当我们一提到时尚,就会想到奢侈品和时装。姑且不去讨论时装是否属于艺术的范畴。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忽然有点泄气。时尚离我们很远:奢侈品很昂贵,包括山本耀司的服装,价格不菲。时装似乎又在要求我们敢穿。但是谁会没事把自己打扮成一朵奇葩?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便会明白:有自己的风格,才是时尚的第一步。说起来当然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要买有设计感的衣服,要会搭配,当然最好你自己也要瘦一点。不过,至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对适合自己的时尚,有了一种朦胧的期盼。-------------------------------------------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关注与介绍:艺术、建筑和清新感书籍

衣服是一件关于“间”的艺术行为

用一成不变主旋律的经典黑为主人量体裁衣,无关图案,无关花样,来一场与布料之间的对话。通过触摸原料,找到它想成为的样子,当空气游荡在身体与衣服中,发现间的艺术感,无论是轻重量、柔韧度还是垂顺感,当挂在身体上时,立刻还原出无缝连接的美学效果,零点几秒的迟缓,背部也随风飘荡有了别样的姿色。

像对待一切一样对待做衣服

我曾想像坂口安吾那样死去,不断抵抗和叛逆,表达者的作用就是破坏吧?现在我被这个世界接纳,我都不知道该破坏什么了,还真累。——山本耀司还是高中的时候吧,拿着遥控器换台的时候看到一场发布会,衣服的样子奇奇怪怪的,但是却让人感到很舒服,于是放下遥控认真看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山本耀司,一个小老头,长发飘飘的,戴顶小礼帽,笑起来眼睛里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狡黠。后来偶尔看看他的新作品,基本上很少有中规中矩的设计,每一件衣服都在咆哮着要冲破成规旧俗的样子。看了这本《做衣服》才知道,山本耀司是把自己的意念灌注在做衣服上,所以他设计的衣服实际上和他的人一样——永远不满足,永远要突破。他很少重复已有的东西,女装做腻了,就进军男装界;时装设计腻了,就尝试戏服设计;专业模特用腻了,找一群时装门外汉的艺术家来走秀。山本耀司的衣服以舒适和简约而为人称道,布料和剪裁是他的长项。但是他却要尝试诠释性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贴身设计,在时装秀的最后,甚至让模特摆出钢管舞女郎一样性感撩人的姿势;因为被冠以“剪裁之王”之类的称号,他决定不要裁剪,只用一块布包裹,要求衣服脱下来扔在地板上,仍然是一块完整的布……为了获得新的成就感,他可以抛开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开辟新的疆土;为了诠释性感的概念,他可以改变原则使用自己最讨厌的高跟鞋。这样的例证还有很多,在山本耀司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圈住他。山本耀司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界限的世界,或者说他一直在做的就是打破各种各样的界限,将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这和他的自我定位有关,山本耀司视自己为一个表达者,而用他自己的话说“表达者的作用就是破坏”,破坏一切既定的规则,破坏权威,包括他自己。中东战争开始那一年是山本耀司进军男装领域的第一年,那年,许多发布会都因战争取消了,他却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发布会——请了五十多位包括演员,音乐家在内的艺术家来当模特。他经常跟员工说不要保留自己的作品,全部都丢掉,因为不想把自己设计的服装放到博物馆那样的地方去展览。他知道舞台上或者电影里使用的服装,都是戏装,不能强调设计师的自我风格。但还是愿意参与设计,因为“能在一个不同的领域,而且是和世界级的艺术家们同台合作,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我把这种体验当做是神赐的礼物。”他把自己的服装最畅销的是十年称为“失去的十年”,因为由于没日没夜的拼命工作,当时在日本发生过什么,流行过什么,他一无所知。……如果孤立地看山本耀司的这些论调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角色,可是如果结合他的作品来看,结合他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就会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透着诚意,他是怎么说的,那么在那之前他一定已经那么做了。这一切和他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少年丧父的山本耀司,童年并不快乐,一边目睹着母亲的艰辛一边成长,让他在该放肆的时候一直收敛自己,他不得不做一个好孩子,从而在某些方面隐藏和抹杀自己的个性。这样的压抑在获得独立之后持续爆发,在可以左右自己的人生之后,他迫不及待地释放自己,再也不允许任何东西限制自己。他看坂口安吾的《堕落论》,他希望设计出能表达“坏家伙比老好人看起来迷人”、“活着就是要与孤独做朋友” 的衣服,他在巴黎放纵自我然后再把自己从泥潭拉出来,他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又一步一步打破他们,直到成为现在的山本耀司。他不断在服装领域寻求突破,同时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挑战自己,他像对待做衣服一样对待生活,也像对待一切一样对待做衣服。

做衣的热忱-以命相抵,制作服装

这是一本非网络购物的书籍,是在逛猫的天空之城时被“吸引”,进而选择原价购买。眼缘,这一点也很重要。书中以叙事的记录方式,来讲述山本耀司的小传记,快速的翻阅了别人的一生。“由于一切知识都似乎变得唾手可得,反而失却了很多殚精竭虑独立思考的机会。”算不算对如今的快时尚的讽刺。关于高跟鞋美衣+高跟鞋,就像时装秀的一种标志,然而由于儿时的经历,主张平底鞋,也是一种执念了。“创造事物的本身就是破坏事物。”这是一种创新的态度,不甘于现状,不断努力突破。对于做衣的热忱以命相抵,制作服装。百问中,对于优衣库、无印良品的态度,想必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或许是因为自己最近在学习剪裁缝纫,觉得快时尚的衣服并不是不好,就是撞衫的几率大大增加。想着如果可以自己制作,既彰显了个性,还可以有小小的成就感。关于书中提到的“人体是一个奇妙的立体。直接切画进去往往比较吃力。所以线条要斜着画。”自己可以体会到。

认识山本耀司

时尚与我无关,因为一直是个不够敏感的人。但我喜欢一些衣服,一些并没有明显的腰身,面料柔软而熨帖,会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如水一般自然流动的衣服。那是一种不自觉的吸引。在读《做衣服——破坏时尚》以前,我并不知道山本耀司是谁。只是在看封面的时候,发现那衣架上的衣服竟是我喜欢的样子,只是读了这本书,知道山本耀司是何许人之后,才知道,那简单的几件衣服远不是我所能消费得起的,嘿!《做衣服》是一本山本耀司表达自己思想的类似于自传的书,他从小时候讲起,谈到自己如何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当然,他更希望被成为“做衣服的”),他谈到自己的理念如何颠覆了巴黎时装周的时尚标准,讲到自己所受到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但是,山本耀司的魅力恰恰在于其面对权威时的“不妥协”,他的特立独行注定了山本耀司服装的个性,更是他能够在世界时装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坚持个性的表达,恰恰是因为足够热爱。因为近乎偏执的热爱,就使得山本耀司对于服装制作有一种狂热,所以,他说自己对服装拥有一种动物般本能的反应——”我是个做衣服的怪物。身体动作先于大脑的思考。在预缝的时候,当模特穿着新作品出现在眼前,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已经先有了回应。“所以,他说”我愿意以命相抵,制作服装。“无论在何领域,但凡有了这样的思想,怕是很难不做成想做的事情的。所以说,书籍有时候就是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你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想为别人或别事放弃理想的时候,一本书让你看一个人,一个人让你可以坚持一件事,或者为一个理想坚持一生……

从开始开始 ——《做衣服》,大师之路

从开始开始——《做衣服》,大师之路对于山本耀司这个名字,于我而言,距离最近的也就是其于ADIDAS 合作的Y-3品牌,然而对于至今买衣服还专著于价格的普通读者而言,贴近大神的代价之昂贵,还是让我们安心阅读一本付得起的书来的安心吧。可是毋庸置疑的是,时尚界的这些执牛耳者们所推动的一系列触觉从T台上被生活化、软化,被各路抄板的廉价制衣所借用,最终成为大街上可以见到的细节。这个过程中,无可或缺需要一个能够和神对话的具有敏感性的人的存在。“以命相抵,制作服装”的山本耀司先生也许就是这个注定成为设计师的人。他从应庆大学的法律系毕业,原本是为了成为一个能够承担家庭责任和不负母亲期望的普罗大众中的职员而已,但回到那个母亲开创的裁缝铺,他重新开始了服装的学习。成为优秀毕业生并且留学巴黎,萌生出灵感后重新进军,开创一个时代和风潮,以成衣制作影响大众视角的名设计师的生活,想来是非常艰难的,但在本书中,他只是轻描淡写了他的难处,即便是与川保久玲女士一起受到巴黎时尚界的刁难,也只是不断前行,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学习日语的同学在看到我最近的书目里面有这本书的时候,也极力推荐——“山本耀司在日本可是神一样的人物,他的设计真的很厉害。”——即便没有购买支持过他的作品,欣赏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山本耀司对于服装的信念与理想的故事也许不仅仅是喜欢时尚的人值得去信赖的,也是每一个想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的人可以去追随的吧。采访当中有一个问题也许在印证他的这句名言。“对于想要做设计师的人有什么忠告吗?”“你愿意用生命来交换这个吗?”用这种“以命相抵”的意志去奋斗的话,大约是没有什么拿不下的理想的吧。与大师13年引进中国的《MY DEAR BOMB》相比,《做衣服》是一本更多关心在山本耀司本人的成长历程上的书,同样是大师的自传,这本书更像是讲述如何成为一代宗师的大师之路的完整演绎,作为一本新的作品,也许能够更加接近山本耀司现在的状态。大师对于09年经历的破产危急同样是风淡云轻,在这些为自己的理想活着的灵魂面前,能否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远比“赚到”什么更加重要。“赚?真俗呢!”不断表达理念的他从服装感受人,将它们作为人们内在的表现。“从穿着的衣服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本质。”读到这里的读者会忍不住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然后重新想想该买什么样的东西吧——至少我已经在脑海里准备来一次大清仓了。相对而言,《做衣服》是一本比较温和的书,没有很多艺术人士那种锋芒毕露的个性,更多的专著在人的生活历程上,也正是因为这样,对普通读者来说,即便没有受过熏陶,也能够理解大师的一些地方的概念,而中间的插图、照片等辅助的材料,也帮助没有接触过大师的读者直观感受一下大师的作品了呢。至于如何成为“山本耀司”?也许题目是很好的回答。“做衣服。”嗯,做衣服,从开始开始。By 林怿2014年8月1日21:03:39写于御庭园

以命相抵的执念

真正的大师不是大家口中说说的,而要是那种仅靠朴实文字都能感受到的一股抑制不住的莫名能量,——山本耀司就是这种大师。他的执念不仅推动着他自己,也感染带动了观者,让你也开始不知疲惫地忘情奔跑~~~此时,除了空气、阳光和水,我好似也不需要其他补给了——只为此刻的恬淡适宜。

剪裁和空间构成的乱想。

今天读了山本耀司的《做衣服》,想了些有的没的。其实设计这回事从本质上来说大概是相通的。前两天和L少女约出去耍的时候还提到过这件事,少女说当年没学服装也是个小遗憾,不过总觉得服装设计师和建筑师有某种联系。服装和建筑其实还是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来包裹人的东西,一个提供温暖,另一个提供庇护。而有些服装也越来越建筑化,利用各种剪裁方式和材料营造出某种抽象的空间感——嗯,我瞎说的。不过在我眼中,建筑和衣服都可以作为容器而存在。但是实际上服装和建筑也确实有关系,顺便还能延伸到舞台设计,包括整个T台的布局,对于服装的展示和烘托也有很大的影响——嗯,我这也是瞎说的。继续回来说服装本身,有时候觉得其实人体的骨骼就像是建筑的结构体系,服装就更像是建筑的外表皮,通过剪裁构成建筑空间的层次。这么想想看,做建筑其实也真的和做衣服有种异曲同工之妙嘛。在《做衣服》中,山本耀司针对“何为美裳”提出了“余韵”这个说法,并且,“我的设计一定会让空气在身体和衣服之间微妙地流动。也就是说,在我设计的服装中,有‘间’。”这不就是服装营造出的空间感么。甚至连服装可能让人产生探索衣服内部的欲望和对于某一建筑产生的体会欲望也有某种共同之处。这么想想也就像得多了。服装和建筑都是针对人而存在的,只是尺度感和存在形式不同而已。做衣服就像做建筑,关键的剪裁就像是建筑空间的构成,好的剪裁赋予每一根线意义,赋予服装挺括或细腻的廓形;就像好建筑中的空间带给人舒适的体验,也会生成生动美妙的外观一样。——最近读关于日本的文章和书也总会联想到筱原一男,大概是日式美学存在相同的趣味性。比如山本耀司抛弃剪裁,让服装只成为一块布,我觉得也是日式谐趣的一种体现吧(笑)。其实我懂的也不多,只是想来想去突然想到而已,说不定哪天就在服装设计里寻找建筑的灵感了呢。也希望自己能像山本耀司对待做衣服一样,对待做建筑这件事。热情而投入。

大师何以为师

对于在服装界混了将近二十年还依然只是一名工匠型设计师的我而言,山本耀司与其他大师一样在我心目中都具有神殿级的高大上地位。所以这本大师的手笔《做衣服》十分吸引我,我很想知道大师是如何成为大师的,大师又是如何做大师的。打开书,出人意料的并没有功成名就者一贯的高大上腔调,相反却是一派平和之气,山本耀司只是从童年和家人出发,再至社会和朋友,一段段娓娓道来,自然而然的诉说着自己何以成为自己。这既非自传,也非功劳簿,只是一个老者品着咖啡回首来时路而已,而山本耀司的人生路,也正如扉页上所写:以命相抵,制作服装。读山本耀司,不仅仅读他如何“做衣服”,也是读他的前世今生,他的童年经历、求学创业、父母友人、顺流逆流、心路历程,说是做衣服,却只是遵循内心去做人而已——这才是发乎内心的设计,跟随的是一颗与时代背景接轨的驿动的心,他在极度褒贬中行走自如,卓然不群的存在着,他从不迎合巴黎或金钱的口味去制作“流行”产物,所以他一直在引导潮流而非随波逐流,所以他是大师而非高效的工匠。而放眼看去,如今国内的服装界,品牌雷同度高又缺乏创新和自我意识,一味迎合大众审美,一味抄袭别家畅销产品,又妄图用“潮流趋势”与“产品企划”的星火去逆转乏味雷同的需求趋势。这本身就是一件悲怆的悖论,南辕北辙之间,中国服装又要去向何处呢?难怪众多品牌中枪,纷纷关店抛售的倒下了。既想放下身段赚钱,又要抓着专家的形象不放,是成不了工匠也做不了大师的悲哀。山本耀司的人生,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从未怀有与内心无关的庸俗目的,这也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深刻原因。

做衣服,破坏时尚

最近有点无聊了,每次的无聊都来的措手不及、莫名其妙,早已习以为常。具体形容的话是夹杂着虚无和吞噬的幻灭感,像失去了着力点,出一记拳却感觉不到任何反馈。或许每次忙碌过后,这种短暂的无聊感就会汹涌而来、猝不及防。我跌在这种情绪里,出不来。一、我们都是“好孩子”作为一个擅长自救的人,我知道我得做点什么,不然这种情绪会在一段时间内毁了我。适时地我遇上了《做衣服》这本书,是山本耀司的回忆录。翻了几页就喜欢上了,嗯,字少,图多,更重要的是好看。“我的年少时光,是一边目睹着母亲的艰辛一边成长的岁月。所以一直到高中,我都是个好孩子。或者说,我不得不做一个好孩子,从而在某些方面隐藏和抹杀了自己的个性。”书中这样一句话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超级大学霸,一个我曾经想约来聊聊故事却发现根本无从入手的陌生人,是机场那位曾先生。我记得我在四月初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当时说四月底的时候来兑现,我没怂,所以跟你们聊聊。做为一个厚脸皮的伪艺术家,我一直打着发掘有趣灵魂的旗号耍流氓。有趣和无趣本来就没有特别清晰的界限,可能一个瞬间,起了好奇心就忍不住探究,也可能又是一个瞬间,失了所有的兴趣,从此抛之脑后,留下一声叹息。曾先生是个特别的存在,我在他身上看见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甚至于类似那种平行空间里如果进行了另一种选择而产生的人生状态,以至于我非常想知道他的经历。可,他不说。这是一个从小到大一路学霸到底的人,一路名校,中西结合,大家眼里的好孩子。我始终不喜欢“好孩子”这三个字,这一纸标签,一旦被贴上了,终身负累。见面后的第一话题是他谈起的:抑郁。我愣了,一瞬间不知道怎么接,我仔细看了看眼前这个比我大了好几岁的高智商男子,脑袋里想到的就是:这是一个被压抑久了的灵魂。面具戴的久了就会长在脸上。交流的时间不长,我记得他几次提到:习惯对自己高要求。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他说: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我不知道这样形容曾先生对不对,起码他给我的感受是:长期在超我的监督下强行用自我压抑本我,是个至善至美原则极强,却限制了本我欲望的人。这也合理的解释了他的那句:你知道男人说约是什么意思吗?写了这么久故事,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头一个这么直白,连拐弯抹角的余地都没有,所以最后的结果是:我惹不起,不写了。二、一起去使个坏“喝着廉价的红酒,下赌注玩台球——我曾一度感觉跌进了绝望的深谷,不,那是一种坠落,在坠落的过程中还享受着一种莫名的快感。”山本耀司有一段时间比较颓丧,日本人的作品在西方社会得不到认同,他自己也迷恋于声色犬马之中,而恰恰就是这种坠落感唤起了他的本我意识,那种“一起去使个坏”或者“试试违背一下常理道德又如何”的感觉时不时的涌现。于是他逃离了巴黎,这个对他而言Femme Fatale的城市。山本耀司的这种感觉,源于人性,我喜欢聊人性,不完美的人才有趣。换句话说,我讨厌一切对的、乖的、完美的、意料之内的、约定俗成的人和事,往往有冲突、有碰撞、有矛盾、有破碎的才是美、才是艺术。“创造事物”的本身就是“破坏事物”。打破现已存在的美好事物,让它变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破坏,不是吗?完美是丑陋的,是秩序与和谐的呈现,是强制力的结构,自由的人类不会期望这样的东西。我希望看到缺憾、失败、混乱、扭曲。所以我抗拒不了那样的邀约: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制约的东西,要不要一起去打破它?从个体角度而言,我特别能理解那种“一起去使个坏”的心情,快节奏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情绪宣泄的出口,以短暂逃离不得不面对的人事物。我的宣泄口就是莫名其妙的约人聊聊、写不入流的文章、画丑的人像,把这三者结合形成一个闭环做成一个公众号,混淆视听,娱乐大众。我也特别期待能遇见那种瞬间抓住我的感觉:这就是我想写的故事,任我肆意发挥。三、“间”,一种引以为傲的美学当我们把不必要的标准套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既认同又憋屈的感觉,这就是“好孩子”和“使坏心理”在较劲。套句书里的话就是“讨厌被人摆布,讨厌被束缚,却又温柔的毫无用处”。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字,“间”。“间”是什么呢?从音乐的角度讲,大抵上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在节奏上时而有零点几秒的延迟,时而又快出那么一点点,听起来似乎不合规矩,这就大概类似于“间”的感觉。再比如从设计来讲,山本耀司的设计一定会让空气在身体和衣服之间微妙地流动,这就是有“间”,它会产生一种余韵,一种擦肩而过的、稍纵即逝的美。放在人性里,“间”就是一种人与人、我与我之间的空隙,是一种个体存在的舒适感。我把亲情、友情、事情都归在人与人的范畴里,我认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干预独立个体的喜好、选择、哀乐,你的风格、态度、观念都需要活出个体思维感,并以此找到生命存在的使命。这就是“间”,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强加自己的想法定义他人,彼此有距离才真实。而我与我之间的空隙又是什么呢?这得回到本文开头曾先生的事例,我与我即别把自己逼得太紧,所谓抑郁,都是自己造出来为所谓的高标准找的合理借口而已,这样的蠢事我也干过,所幸的是我及时发现平行世界里的另一面,身上标签的好坏不是那么关键而要紧,我没必要为了维护别人眼中的我,活的不自在,人生在世,开心二字最是重要。山本耀司真是个有趣的人,简单几个片段,既把造衣哲学讲清楚了,又袒露了人生细节,这本书真好看,推荐给大家。

这本书和山本耀司的风格好搭……

我这个喜欢优衣库、无印良品的人,知道山本耀司的大名,却不知道他设计的衣服长什么样子,但是并不妨碍细读《做衣服》,而且津津有味。首先,喜欢它的装帧,32开,小精装,排版细腻,文字亲切随意,如好友聊天,妙语连珠,令人莞尔,书脊有一条黑色的缎带,滑滑的,细细的,随你夹在哪一页,读完合上书,觉得这本书和山本耀司的风格好搭……耀司的风格是啥?自己看书嘛。山本大师的父亲在他不满一岁时战死在菲律宾群岛,具体哪里,无从知晓,母亲说:“穿的是夏季军服,那应该是去了南方吧。”这是书中第一章节,提到衣服的第一个字眼儿,是不是有点心酸?山本大师从小跟母亲长大,母亲是个裁缝师,工作狂,性格强硬,有时会为儿子犯错悄悄的哭泣,“她跪坐在榻榻米上,裙摆四下散开。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的非常女性的姿态”。为了让母亲高兴,大师一直做个好孩子,考上一流大学,毕业后不想做上班族,在1965年去欧洲旅行三个月,从此爱上了巴黎。他的旅费来源是家庭教师的工作,教授英语和国语,“一心想把孩子送到好学校的妈妈们,把我当神一样供着,收入自然不菲……”我很喜欢这样的细节,大师就是大师,初到巴黎的时候,连红灯区的女郎都喜欢他,请他吃饭喝酒,谁说艺术家就该贫困狂傲没朋友呢,法国女人最有眼光了。很喜欢大师谈到母亲的章节,他母亲说:“你就是妈妈人生的全部。”大师是怎么接这个话茬儿的?大师说:“听听,多么可怕!女人不该说的话她全说了!” 大师很有趣,他说最近常穿又很喜欢的一条裤子是——川久保玲。

设计师都是敏感的孩子

设计师成名如他,必有若干不同的人生理解,生活认识。读此书,果然有解。为什么战后成长的他对日本政府和军事深怀其恨?为什么日本的男性艺术家对日本女性充满敬仰和哀怜之情?为什么他对母亲是又爱又恨?为什么他说Paris是他爱恨交加欲罢不能的一座城?为什么他某天不爱做衣服了?为什么他觉得公司破产重组对他是好的结局?为什么他的好朋友们也都是个性能力超强的人?pina,北野武,文德斯。。。

以命相抵,制作衣服

ZARA市值不断攀升,fast fashion蔓延全球,在这个信息时代,时尚没有了任何不平等特权,今日秀场见闻,明日就可穿上身,更别提山寨工厂的“兢兢业业”,就连许舜英也在自己的古着读本里写到七浦路见闻,她笑称:“难道你不觉得研究全球化代工厂的意识形态是个很有趣的命题吗?”而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更像是苟延残喘的上世纪话题,没有正劲的风头,只有回光返照的纪念仪式,就像耀司先生说的——“不知道为什么,公司倒闭后开始找我采访的人越来越多。”提到日本,优衣库与无印良品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前者以价廉物美而席卷世界,后者创造了一种新式美学,本以为作为时尚圈前辈的山本耀司会对这些品牌嗤之以鼻,结果,耀司先生的回答一一针见血,犀利又不失宽容,他说:“优衣库的衣服每个工厂都可以生产,不过它们把这个做成了品牌。”而无印良品从最初的NO LOGO的有趣设定变成如今某些“神化”的反标示,久而久之,其实并没有多少创新内核,不过是把握住了某部分客群而已。而真正的服装是什么呢?是一针一线的纠缠,是设计师匍匐在地量体裁衣,是不眠不休的用七八次剪裁来完成一道不可能被复制的工序。我想,任何的艺术大师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宽容近神,他不排斥或嗤笑任何风格,他承认所有事物存在的意义,他的内心只想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业。与山本耀司一样被误解的还有村上春树,人们在反媚俗的心态上刻意忽略着真正的大师,因为畅销,因为出名,人们宁愿绕过这两个名字去寻找更小众的内容来经营文艺,可当你深入其中,了解背后的故事,还是不得不对日本人的某些精神肃然起敬。我在山本耀司身上看到了寿司之神的影子,一种近乎病态的职人精神,一种“魂”,一种耗费大量精力来膜拜一件事的恒心。当然,如果说山本耀司有什么特别,那大概是他从他母亲的身上学会了对职业女性保持尊重,是的,女性的线条之美曾一度是服装的美学尊严,可张爱玲说:“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我们每个人想表达的东西有所不同,我更迷恋女性工作时的那种状态。然而更有趣的是,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嘲笑穿着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的女性没有吸引力,于是耀司先生创作了男装,这样就没有违和感了,想起来倒是个很有趣的逻辑,那时,这群抱团的日本设计师结结实实地震撼了西方世界,离经叛道的东方禅意终于被发扬光大。许多年前,我会问自己:“品味需要金钱来浇灌,你拿什么来买品味?”是学时尚编辑一样背诵家谱圣经,还是真的挥霍寥寥无几的工资只为成为时尚先锋?很多年后,我发现一切都没有想象那么极端,我们需要的只不过是“量体裁衣”的生活方式——一种适合你的东西,适合你的剪裁,适合你的面料,一切真正表达你个人风格的东西,不追逐当季潮流,只聆听自己的内心。当然,也犯不着反fast fashion了,我们不是消费高级成衣的动物,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大众,在所有的形式面前,尽可能宽容的看待一些现象,那就善莫大焉了。P.S. 这本书与我投下一枚炸弹里的内容有互补,上一本更意识流,而这一本观点更明晰,看了这本才明白“炸弹”的意义,这是指山本耀司初登西方舞台时带来的观念爆炸,在这个时代,大片都在拍续集前传,服装都在抄袭仿造复古,我们真的太需要骨子里的创新了,怀念那个时代的设计大师。

那个做衣服的人啊

对即将离去的女人,男人尤其迷恋真舍不得那转瞬即逝的背影啊,赶紧捕捉零点几秒的迟疑所以一件衣服,他坚持要从背部曲线开始做起黑色,Oversize,不对称剪裁让各人住在各人的身体里让女人,一生只做穿平底鞋的自己

杂记

1制作精良,内容是七拼八凑而成的山本耀司感悟加传记,尤其是后面的“百问”,难为他这么认真地一一作答。2当然对于一个“做衣服的怪物”而言,文字什么的本就不是他关注的焦点,能够准确表达想法即可,如同剪刀存在的价值,是通过精准的剪裁表现出设计者的观点,而非使用技巧上的眼花缭乱。3破除了小时候的一个疑惑:秀场上展示的所谓时装应该都是没法穿上街的衣服吧,有什么价值?看过书后知道想反了,这些时装正是维系传统、带动潮流的珍贵联结物,可惜大部分通向庸俗化或妖孽化,走火入魔了。4高级成衣不是区别阶级的标志,“快时尚”的东西不是可以留存的衣服,设计师比艺术家更难以找到存在感。5可以迎合,不要苟合。可以破产,不要破功。可以赤裸,不要捆扎。可以退让,不要退休。

一生都只做自己吧!

@狸奴老妖-喵喵作为一个与时尚绝缘的女屌丝一枚,到底也是耳闻过山本耀司,还有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当然,更熟悉的还是优衣库和无印良品。虽然做了二十好几年的资深女屌丝,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是吗?说不定姐哪天也有逆袭成女神的时候呢?说不定哪天我也可以穿上大牌走上成为白富美迎娶CEO的的道路呢?好吧,停止这么没节操的YY。坦白说,我对山本耀司这个人的兴趣,远远比他的衣服要大(主要是因为衣服买不起,泪目)。之前看过《山本耀司:我投下一颗炸弹》,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女人们啊,一生都做个女人吧!不要卖弄风情,嫁为人妻,工作努力成为事业型的女人。那种用某种头衔来包装自己的人生,你们不需要。女人们啊,一生都只做个女人吧!我想,山本耀司不仅仅是在向女人们呼喊,一生都只做个女人吧。他一直践行的观点都是,一生都只做自己吧!即使是牛逼闪闪个性酷炫狂拽吊炸天的流行国际的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传记除了书名取的很像是本手工制作指南,其他同一般的传记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从出生开始写到,幼年时候父亲战死沙场,山本耀司跟着寡母一起长大,母亲做着裁缝,照顾着唯一的儿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都敏感而且自尊心很强,倔强,擅长埋首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母亲始终心怀亏欠,不愿意叫为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失望。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热衷于画画的山本耀司放弃了东京艺术大学选择了应庆大学学习法律。他说:是我对母亲日夜辛苦的一种回报。如果沿着这条中规中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山本耀司大概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律师,做安分守己的职员,过着平淡的日子。可毕业后的山本耀司,到底还是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拐着弯。他自己说是:不想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为大齿轮的一个小零件。可是我想,他是对用自己所学的法律谋生这件事毫无兴趣吧。所以他开始在母亲的小裁缝店里帮忙,开始去上服装学院,然后就彻底迷失在做衣服中,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去了巴黎,他留在了巴黎,他把自己做的衣服展现在了所有的法国人面前,他引来了很多争议以及赞誉,他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服装设计师,他开了店,他的公司扩张很快,而后来,他有似乎破了产——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都在做衣服。用他自己的话说:“然而如论处在何种境地,我对于做衣服的热情从不曾消减。只要我一天没有倒下,视力还没有衰退,我就会坚持做一天。”山本耀司的衣服我当然没有穿过,不过是偶尔在时尚杂志或者各种走秀视频里见过而已。他的衣服怎么说呢?似乎一直都长得很随意的样子,宽大,不拘束,几乎见不到模特婀娜多姿的身材,几团破布裹在身上,看起来,竟然也觉得挺好看。他说他的女装,都是做给穿平底鞋的女人穿的,没法搭配高跟鞋,因为穿平底鞋的女人才最自在。在山本耀司的世界里,你不需要刻意把自己凹成无敌女金刚的造型,不需要让自己看起来是一副文能熬夜加班同客户谈笑风生,武能智斗变态老板跟小三大战三百回合的样子。他的衣服,他所倡导的所有符合,归结于一点,我想,或许就是,你,就应该是你本来的样子。而最好的衣服,就是最大程度的展现你本来样子的衣服。所以山本耀司的衣服,从来都没有规则,他不追逐西方的流行,他也不刻意强调东方的神秘,在他的世界里,无论是和服的含蓄还是香奈儿的优雅干练,都是可以运用自如的元素。对他而言,他永远是个任性的破坏者,破坏时尚的规则,破坏自己一贯的风格。如果对某件事物充满生命般的热忱,或者就永远无法满足于它是一成不变的样子。山本耀司一直在不停地突破与改变,又或者,他一直都只是在坚持表达内心属于他自我的神秘世界而已。对山本耀司而言,能够一直做衣服,就是坚持自己。而对于大多数其他人而言呢?是不是也有一个让你可以穷尽一生的力量去做自己的事物呢?有时候我觉得,坚持一生只做自己,远比成为任何一种标签都更加困难。

真正的艺术家,快乐与痛苦是对等的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在《做衣服》一书中褪去了光环,平实率真的表达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真正的生活状态与工作状态。对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的人很值得去读读,有率真简淡的况味,不似一些名人传记那么轰轰烈烈,就像他的衣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感叹:做设计的过程真是很痛苦啊!因为本身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对他其中提到的“每次不断地要求打破”的那种努力和痛苦,还有成功后的喜悦,觉得有感触到骨髓里。许多人看名人传记是看动荡与轰轰烈烈,这本书却用山本耀司几句朴素的话写出了他天赋背后的努力与艰辛。传说中的“痛并快乐着”,大概是对一个艺术家生命状态最精准的描述了。因为一个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并非全靠天赋和才华,而是同时他们甘愿忍受与快乐对等的痛苦。痛苦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可能是现实,另外一方面就是上面所提及的对艺术要求的冲撞。对于很大一部分想成为大艺术家和大设计师的人来说,虽然起始目的非常简单——无非是想要设计出好的作品并且得到认同,但过程的痛苦,实际上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然后就有了那句:你准备好了吗?许多人没有,起点还未走完就已缴械投降。身边围绕着一部分谈不上设计师的设计师,广告时代,设计满天飞。但有幸和不幸能体会兴奋与痛苦双重快感的人非常少。许多人说看不懂艺术,理解不了艺术家的生活,其实很简单。生活就像无数个杠杆,许多人在家庭的那头落下,许多人在事业的那头落下,许多人呢,着力平衡,并无高低上下之分。但山本耀司说,如果要成为一个设计师,那你就要准备把生命献给它。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艺术大概属于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艺术家将热情投注在艺术上,幸运一点的,他多余的热情反过来平衡了生活。不太幸的,他可能会用生活的分裂来获取创作激情。从这一点上来说,东方文化体系的艺术家总是幸运的,出世和入世,是没有比中国古人掌握的更好的了。同时关照好现实与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不变的命题。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师总很少能跟古代文人诗词唱和一样追求调和。正如山本耀司所说:设计,就是打破完美。他认为:完美的东西是可耻的。因为完美始终浮于表面。在《做衣服》中,山本耀司说喜欢宿舍式的房间,因为用东西触手可及,方便、实用。他的品牌设计理念就是他性格上这一点的深化——回归至最本源的那种设计。不用西方的修身剪裁,突出面料和质感,还有他从母亲身上获得的背影美学,日本文化中的“间“。艺术其实非常朴实,它一定来源于生活和作者本身。喜欢朴素的名人传记。

做衣服(摘录与感想)

「作家坂口安吾:不表达自我,毋宁死去。我喜欢的是通过裁剪的不同来呈现面料本身的质感,充分利用布料的特质来展现服装的个性。光用强调花色和印花的布料,于我毫无意义。评价维姆·文德斯 从他的行动中,我能感觉出他对我们员工的深深敬意。一个对小公司的员工都如此用心的人,一定是内心真诚的人。写北野武时说道:作为一个创作者或艺术家,我更喜欢低调腼腆的人。如果时常抱着些许遗憾,想着“这个欠缺一些”,“那种感觉还是没有传达出去”,才会使你有不断做下去的动力。秋天是最好的季节,可以穿最得体的衣服,不像冬天那样因为裹羽绒服而臃肿。」感:一个骨子里就爱衣服的人,一个将爱好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的事业方向和业余爱好的涉猎范围。他一句喜欢低调腼腆的人让我释怀很多。以后,对万事万物都要尊重,要把心放大,把自己放低,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此时,此地

如果想了解山本耀司这个人,可以去读这本书,然后通过这本书给的线索,去读他狂推的书、音乐例如坂口安吾的《堕落论》、鲍勃迪伦等等。谈谈他的美学观了解一个能够具有传播力的艺术家的美学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这是很私密很自我的东西。形式是”破坏后重立“。开篇他就说"人云亦云的流行并非趋势,我们并需拥有驾驭时装,赋时装以神韵的力量“,后一句听起来挺玄乎的,但是独创性和自我带来的美感,在山本眼中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就更加直白地表述:”我认为创造事物本身就是破坏事物,完美是丑陋的,完美是秩序和和谐的呈现,是强制力的结果,自由的人类不会期望这样的东西“。这是山本的哲学。事实也是如此,大家都在渴求完美的自己和别人,但是不完美的人才是可爱真实的。所以山本自己的理解是自由,我的理解是真实。真实也体现在他注重面料本身的质感而非纯粹的花色。“通过裁剪的不同来体现面料本身的质感,充分利用布料的特性来展现服装的个性”,面料本身的质感,读来觉得他在说面料本身的灵魂呢。我们的视觉,可能第一冲击是色彩、形状,然而当风飘过来,当它被人穿在身上,随着人的停止、行走开始变化,的确是令人着迷的,仿若看到了灵魂的形状。对于穿上衣服的”人“,才是他剪裁出各种衣服想要做的真正表达。在我理解中,他所爱的特质才是真正他的美学的构成。本书中专门两章来写的,是他的母亲。作为一个父亲早年战死沙场的孩子,母亲扮演的角色对于他的成长一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他母亲非常坚强,没有重新嫁人,而是重新学习做衣服来承担起抚养他的责任,每天工作到深夜,会有坏情绪,他虽然对这种选择颇有微词,却也是理解的”对于她来说,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活,不仅仅有一种使命感,还有一种坚韧的持之以恒的悲壮感“。之后也有去上庆应大学是报答母亲的意思。其中有一段关于高跟鞋的,他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这个歌舞伎町,我家旁边有间公共电话亭,又一次我见到一个妓女模样的女人在打电话,她只穿一件吊带裙,说话嗲声嗲气,似乎是在给客人打电话。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高跟鞋,和因为穿着高跟鞋而赫然隆起的小腿肌肉。””我一直以为女性穿着平底鞋自然地行走,才是最美的。“所以母亲对他看待女性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依赖男人,坚强独立的职业女性在他看来是最美的。所以最喜欢的面料是用来做工作服的华达,喜欢黑色,具体的女性形象是“吸着烟,头发随风飘起,用沙哑的嗓音说'我呢,放弃了做女人‘“这是他心中的缪斯。帅的男性是”有担当肯舍命“的。我一直以来的美学观都要有力量的存在。孱弱无坚持就像软趴趴的稀泥一样。山本可能也一样吧,从小就开始学柔道,开始强壮自己去和软弱做斗争。他母亲,又何尝不是呢?一句俗语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贴身合体的西方服装流行欧美的时候,山本的”间“的美学传达着日本文化的精髓。遮掩着身材,而非完美的包裹,会让空气在身体和衣服之间微妙的流动。他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大抵上,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在节奏上时而有零点几秒的延迟,时而又快出那么一点点,听起来似乎有点儿不合规矩,但这就是我非常看重的”间“。心领神会。我觉得山本耀司很坦诚。


 做衣服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