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早知今日事》书评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10837022
作者:段炼
页数:304页

在过往的记忆中生活

在过往的记忆中生活评《读史早知今日事》知古鉴今,所以读史也。我们对于历史的留念,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于现状的迷茫和不满,希望从过去的历史中得到一些启示;二是对于过去的好奇,我们的先辈们甚至是我们的老祖宗的生活,在我们的现在还有多少残存的痕迹?过去的生活又和我们现在有多少的不同;三是对于智慧的追寻,过去的生活已经过去,我们的现在还要凭借我们自身的努力去延续至将来,或许从过去既定的生活中,岁月沉积,大浪淘沙,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先人的智慧,并用于我们现有的生活。梭罗先生一住进瓦尔登湖,便“两耳不闻窗外事”,因为之前的他“一心只读圣贤书”,早已经知道天下的大事,不过只是过去的重复而已。在《读史早知今日事》书中,作者更多是以书评的方式,列举了民国时期大师们的点滴趣闻、西方大师们的生活感悟等等,中西方文化的一一评述,历史与现在不停变换,让一本本书,一位位人物以最具特色的方式展现在本书中,成为本书阅读的最大看点。作者引用陈寅恪的诗句作为本书书名: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犹忆去年人。后半句话让我想起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每月花都会盛开,很多事情也都会发生,但时过境迁、事过境迁,每个人都会因为岁月的蹉跎和人生的磨难显得不一样,纵使每年开的花、发生的事都一样,但同样的人去欣赏相同的花、看待相同的事,都会又不一样的认识和感悟。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会珍存着自己读过的难忘的书,记住书中那些难忘的人,就像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见的那些让自己难忘的人、难忘的事。许多年过去以后,翻看以前的日记或者曾经的记录,曾经的难忘仍然历历在目。《读史早知今日事》作者就是这样的情怀,那些他喜爱和难忘的书和人物,那些书中曾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细节,都被作者如数家珍地搬弄出来,显得作者的喜爱和不舍。历史的反复无常,但一直向前;人性的阴暗脆弱,但一直向好。在书中能品道的历史味道与人性丑恶,与在生活中有点不同的是,在书中可以肆意狂欢天马行空,而在生活中呢,只能蝇营狗苟嚅嚅喏喏。2015-8-3

文史随笔的新收获

今天不过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陈寅恪先生有诗云“读史早知今日事”——正是本书书名的出处。作者是大学历史系教师,但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读书随笔。作者从一些很小的点切入,透视的却是背后的大时代。比如从曾纪泽学外语,看晚清士大夫对英语的态度;宋教仁、鲁迅等人的转行与择业,是救亡图存下的自觉;张申府找女朋友,乃五四后对于女性的重新认识与社会的解放;外祖母教训幼年何炳棣吃饭,渗透着传统里的忧患意识……虽然所谈侧重小细节,却是大历史下不可或缺的一个个脚注。作者学养深厚,行文旁征博引,他不停在东西方经典之间穿梭,不时冒出思想的火花,给人以启发。既涉猎古今中外,又能深入浅出,有这种功力的文章已经不多见,这部书堪称近年来文史随笔的新收获。作者段炼是难得的读书种子,虽然年轻,却很少受网络和手机的影响,他不玩微博,也不开微信,乐于做纸书的遗民。他归国任教不久,非常低调,知道的人并不多。南方多才子,段炼你可知?希望你不要错过。

可能经典的作品

可能经典的作品1930年11月下旬,胡适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讨论读书的意义,其中一条是“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这似乎是不足为训的一条,看起来像是无理的托词,就像有人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一样。但胡适其实对此条是有详尽解释的,并举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作为例证。我最近读一本名为《读史早知今日事》的好书,也对胡适的这一论述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此前写过一篇与此书同名的日志,那篇日志里提到过这个书名出自陈寅恪的一首诗。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也表达了对陈先生于1936年写成的这句诗的欣赏。读完全书后,我感觉到作者的一种知识分子情怀。虽然作者明知在这个物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这种情怀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写中国近代史零星片断,通过陈寅恪、胡适、杨度、鲁迅等系列人物入手,见微知著。由于我在中国近代史上多少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所以此部分我读来颇为顺畅,不仅能读懂文字表象,甚至还能读到文字外的想象空间。而第二辑,作者写到了世界史上的知识分子,除了马克斯韦伯和福柯的名字我尚有耳闻外,其他名字则几乎完全是陌生的。第三辑,作者写到了语言,写到了智能、音乐和诗性,则更是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第二辑和第三辑这种识字却如文盲的阅读经历,让我再次体会胡适先生说的“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的道理。其实这个道理说白了很简单,就像你没学过导数就不会解微积分一样,有些书必须在其他书的基础上才能读懂。而这本书,显然是因为我跟作者的阅读量差距较大,而导致阅读困难。但我几乎可以断定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在我读得懂的那一部分,作者写到的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历史桥段,而是从深幽之处挖掘出的珍贵史实。作者的解读也不是常规的论点,而是有自己的判断。这两个方面,都弥足珍贵。所以,我可以推测,在那些我读不懂的部分,作者依然保持着高水平。举书中的一篇文章为例,文章题为:何必旧与何必新的湖南维新。许久以来,对于清末维新那段历史,众人形成的印象似乎是清晰的旧与新的对立,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守旧派的反扑成功,维新进程夭折,革命应运而生。但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细微的历史事实,证明至少在湖南的维新过程中,新旧并不泾渭分明,而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写道:“变革时代的人与事往往有西人所谓‘dominated by none,but shaped by all‘(不由任何人、事、物单独决定,而是被多元因素共同形塑)的复杂的进程。“可谓之精辟。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作者的文笔非常优雅。在文笔和思想上,我当然选择后者。就是说我宁肯读文笔不佳但思想深刻的作品,也不愿读文字华丽但思想浅薄的篇章。但如果有深刻的思想做基础,又有隽永的文字做形式,那就是完美。在我的心目中,能达到这境界的,鲁迅是一个,秦晖是另一个。而本书作者段炼,有望成为这样一个。这本书,则是一本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利益可能相关声明:本人所读此书乃出版社所赠,以上所写纯属个人观感,仅供参考。

读书人的困惑与自省

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段炼先生。说陌生也陌生,说熟悉也熟悉。说陌生,是因为以前没有读过他的书籍,也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说熟悉,毕竟以前在《读书》杂志中读过他的几篇文章,算是有过神交。读了这本书后,才算是对他有所了解了。从段炼教授的学习经历来说,还是相当完整的。他拿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不过这个博士是还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联合培养的,含金量是要高一些的。拿了博士以后,段教授还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进行了博士后研究。海内外三地都是有所游历,眼界自然比较开阔。段教授专注于中国现代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近来有不少文章面世。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章,段教授的思路独具,而且文字典雅流畅,把近代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文人的彷徨心路历程写得曲折动人,跃然纸上,给读者不少启迪。这本《读史早知今日事》是段教授有关书评、随笔的首次结集,书中不少文章是关于西方的文学作品的评论,既有古典的《圣经》、《埃涅阿斯纪》,更有近现代文学大师托马斯•曼的《魔山》和《布登勃洛克一家》、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略萨的《绿房子》等。从中足见段教授涉猎之广,文学品味之高雅。怪不得写起文章来用字典雅,颇有博雅气象。中国近代的士大夫与外国文化初次接触,难免困惑重重。以曾纪泽学英语为例。在翁同龢看来,曾纪泽说英语就像说鸟语一样难听。而在教过曾纪泽的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看来,曾的英文口语虽流利但不合文法。曾自己也坦陈学习英文是“一知半解”。曾纪泽算是中国近代非常先进的人物了,况且如此,不要算是其他人了。这实在是士大夫初学英语或是接触外国文化时候的普遍困惑吧。问题是时势如此,外国文化的涌入是大势所趋,这些叽叽喳喳的“鸟语”掀起了改变中国近代 读书人知识、思想和心理世界的浪潮。陈寅恪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近来更是作为文化名人为学界所熟知。他的一生透射出中国19、20世纪的风云变幻。正如段教授在阅读《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后得出的结论中所言,“平心静气读史阅世,方能真切体味,变革时代的人与事往往有着西人所谓‘dominated by none , but shaped by all’(不由任何人、事、物单独决定,而是被多元因素共同形塑)的复杂进程。” 历史不是单行线,而是前进与后退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仔细审辨。近代历史上以“善变”闻名的杨度的眼睛也甚是毒辣,一语道破当时世界诸国的形势:“对于内皆文明,对于外则皆野蛮”。


 读史早知今日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