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继承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020097821
作者:(英)尼古拉斯·莎士比亚
页数:330页

作者简介

长篇小说,作者尼古拉斯·莎士比亚安迪,1957年出生,英国作家,其作品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时运不佳,穷困潦倒,本该及时赶赴最敬爱的老师的葬礼,却因为迟到而走错了房间。这个美丽的错误为他带来了一千七百万英镑的遗产,他的人生能否就此改变?

内容概要

(英)尼古拉斯·莎士比亚
1957年出生。青少年时期跟随外交官父亲,在远东和南美地区度过。其作品被翻译为20种语言。曾获英国毛姆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小说奖,作品曾入围布克奖长名单。现居牛津。


 梦想继承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刊于2013年8月31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文学·虚构》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9/01/content_1926133.htm   发表时略有删节    威廉·莎士比亚如果读完《梦想继承人》的序曲,肯定会大吃一惊,继而迷惑不解,这个与他同姓的英国后生以一种他全然陌生的方式摆弄起叙事的魔方。即使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尼古拉斯·莎士比亚为自己的这本小说拟就的开篇乐章也显得与众不同。一个匿名的“他”,始终背对我们,面目不清,无声无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整个自然开动火力向他袭来,炽烈骄阳、昼夜温差、野狼秃鹰、孤壁险滩无不炙烤折磨着他的肉体,接踵而至的回忆、幻觉、虚影更是蹂躏着他的感官与精神,他行走在炼狱的边缘,把身体和灵魂都丢弃在荒原之上,只为寻求隐秘的财富---铁矿。若不是作者早已借章名交代了“他”之所在,这起首浓郁荒凉的西部风情,真叫人疑心莎士比亚是在为“西进运动”中的某位孤胆冒险家作传立言。   诸位,有多久没读到妙语连珠的英式讽刺小说了?今日,在中国大陆备受追捧的英国当代作家行列中,很少有人以讽刺家的雅称名世,无论是伊恩·麦克尤恩、珍妮特·温特森还是石黑一雄,他们的写作多显露出个人化的色彩,而较少受惠于某种大传统,哦,除了那位睿智的伯明翰教授,戴维·洛奇。英伦三岛湿润多雨,雨水让人忧伤怠惰,潮乎乎的空气也软化了恶意与愤怒,撒克逊人在一片雾气氤氲中培植出某种涵养,即使怒发冲冠,那顶黑得发亮的绅士帽也会适时地将锋芒收拢。英国人不是没有原则,也不贫于情感,他们只是更愿意做克制的观察者,目光尖利,洞烛幽微,当他们出声或落笔的时候,却是一纸的刀光剑影。他们不满足于刺破生活的表象/假象,而是直入内里,在冷峻的凝视中,借着不动声色的三言两语,便拆穿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把戏,一眼望去,满地的支离破碎和荒诞不经。英国人惯于沉潜内敛,扯开嗓子的詈骂固然快意恩仇,可哪比得上辣味十足、让人一时语塞的暗中嘲讽呢?   莎士比亚以一个不那么英国的篇章开场,随后笔锋一转,在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他像他的前辈伊夫林·沃、金斯利·艾米斯和格林厄姆·格林那样写作,才情过人,口吐莲花,笔端毫无滞涩之感,场面调控得当而不露匠气,一路读下来,水银泻地、酣畅淋漓,我们把自己的诸种情感都调动了一遍,故事的各条线索也初露峥嵘、渐成合力。最让人欢喜的是蕴藏其中的喜剧能量,它不是插科打诨和语言层面的谐音、双关、机灵话,也没有落入弄巧成拙、阴差阳错之类闹剧、滑稽剧式的窠臼,它是一种浅色调的幽默,从日常中抽绎出富于张力的戏剧架构,不匆匆忙忙地诉诸夸张变形等技巧,也不袭用旧有的原型套路,而是遵循生活的本真逻辑,让它的矛与它的盾短兵相接。   我们刚认识安迪·拉克汉姆的时候,他正要去参加恩师弗尼瓦尔的葬礼。眼下,安迪的日子并不好过,账单、传票堆成小山,信用卡又被冻结,“及时行乐”出版社的老板古德曼刚否决了他的涨薪要求,这位以只手之力将专事出版励志自助类书籍的“及时行乐”经营得红红火火的中年壮汉近来对安迪颇有微词,《情人户外性爱宝典》的校稿工作迟迟不见进展,安迪又三天两头迟到。一切看起来都糟透了,可祸不单行,安迪聊以自慰的恋情又岌岌可危,他却浑然不觉。   如此潦倒,这般萧条,奇怪的是,安迪疲惫不堪的日子可能让读者略感困顿、不安,却没有从我们心中催生出一种绝望感,这也许就是英国讽刺小说的精妙之所在。它不惮对挣扎在生活漩涡中的小人物加以嘲弄,有意地让灰白的现实黑色幽默化,有时候,灰头土脸的落魄人物左手受爱情的羁绊,右脚身陷工作的泥淖,古怪的老母亲又拎起他的双耳,狼狈如斯,我们仍能从四分五裂中体会出平衡,不致对生活失去信任。雷蒙德·钱德勒冷硬却倍感失落,“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在英国人那里,事情可能会乐观得多,“死去就是告别一会会”。经验主义的哲学路径让英国人很难与日耳曼人同享智性生活的沉吟辩证,而法国人存在主义的虚空幻灭同样水土不服,英国人用自嘲与反讽削弱生活的庄严,为的是卸掉人生行旅中的赘物与牵绊,换眼前一片光风霁月。   安迪的境遇让我想起《幸运的吉姆》中的詹姆斯·狄克逊和《换位》中的菲利普·斯沃洛,都是不得志的小知识分子,爱情的世界里又是哀鸿遍野。后面两位老兄活得心不在焉,像任人抽打的陀螺,越是与自己较劲,越是心神不宁,他们最终交了好运,不过这种生活轨迹的变更更多地受益于精神世界的蜕变,他们倾吐出阻塞心智的秽物,重新对焦,让醇厚的感受力而不是无奈的宿命感来引导内心,生活中的眩晕与不适也就慢慢消隐了。安迪的时来运转则更富传奇意味,他心急火燎赶赴葬礼,却误入陌生人的告别仪式。神秘的克里斯托夫·马蒂根自此进入我们的视线,行云流水的叙事就此中止,整部小说的故事也急转直下,跳入另一个频率。   马根蒂立下遗嘱:谁参加他的葬礼,谁就平分他的遗产。1700万英镑,安迪被这笔飞来横财击中,也因此牵扯进了少年流亡者与恶棍间跨越了一个世纪、两个半球的纠葛之中。莎士比亚为马蒂根设置了一个讨巧的民族身份,他的背后是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亚美尼亚。我之言其“讨巧”,是因为亚美尼亚问题牵涉甚广,举凡政治、军事、宗教、信仰、文明冲突、大国沙文主义、弱小民族的认同危机、现代性与大屠杀,皆浓缩其中,这一议题兼具敏感性、争议性与爆炸性,随时可能激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风浪。土耳其加入欧盟受阻,其在亚美尼亚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正是绊脚石之一。2005年2月,奥尔罕·帕慕克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说:“3万库尔德人和100万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被杀害。”此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便官司缠身,土耳其民族主义者谩骂诅咒之余,不惜发出人身威胁。伊斯坦布尔法院竟而在2011年3月,以帕慕克的言论伤害他人爱国感情为由,对他做出有罪判决。帕慕克的遭遇并非个例,土耳其诗人纳泽姆·希克梅特与小说家阿齐兹·奈辛、艾丽芙·沙法克都曾触犯禁忌,或远走他乡,或饱受非难,亚美尼亚裔记者赫兰特·丁克更是因为他的直言不讳而横尸街头。   小说家敢于涉猎禁区,令人鼓舞,但光凭勇气,却嫌单薄。我们已不缺一行清泪式的同情和居高临下的指摘比划,浮浅的、情绪化的道德介入不过是中产阶级舞会和餐桌上的几声长吁短叹。深入民族的心理腹地探取为寻常新闻报道所不能及的苦楚与乡愁,尝试在千头万绪的历史和棘手的现实之间为记忆寻找缓冲地带,尽可能地呈现事物的复杂面向,让淹没于汹涌情感之下的褶皱浮出水面,这个时代对小说家的统括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重述堙没的历史、提供即时的资讯,小说家干涉现实的切入点,不再仅限于此,较之小说的虚构、滞后与延缓,专业的历史学家、战地记者与微博飞泻不止的信息流在这些领域更擅胜场。我们需要一位头脑清醒的观察家,他不为大时代的宏阔叙事所惑,具有综观万有的眼力,像喜怒皆不形于色的精神分析师,替时代与人心留下可靠的诊断书。小说家的艺术敏感必须为他对现实的热枕降温,他得敏锐地发现,冷静地书写。   莎士比亚对亚美尼亚问题这个烫手山芋的处理可谓中规中矩,在他的通盘考量中也不乏亮点。为了躲避土耳其的种族清洗,亚美尼亚人不得不横穿叙利亚沙漠,完成一次出埃及记式的逃亡,马蒂根的祖母也参与了这次浸润于血泪中的迁徙,故国旧宅、往昔月夜就此成为一个每每被打断的梦。临终前,祖母将一小块干面包与受洗时的银手链托付给马蒂根,这两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的心里植下了民族意识和身份焦虑。莎士比亚以个体的鲜活记忆牵动家国情怀的大叙事,不付诸伤疤、耻辱、暴力、血债等仇恨话语,见微知著,把重返家园的种族愿景建诸于生命经验的形塑之上。遗忘、淡漠、释然是苦难的宿敌,记忆是一丛罂粟,在它盛开之处,苦难有毒却让我们上瘾。   处理起大场面来,莎士比亚颇有心得,远景、特写、对时代的透视,滴水不漏。但是,他有些心急,不遗余力地对焦、取景、评述,迫不及待地指引我们返回“历史现场”,失却了分寸和节制,他的声音褫夺了叙事者马拉尔的合法存在,仲裁者正义凛然的情绪从纸页间漫溢而出。在他的笔下,屠杀的画面清晰可辨,含义不言自明,一方是屠夫、刽子手、恶的化身,一方是羔羊、受辱者、孱弱的善。这泾渭分明的区隔以及对屠戮的渲染恰恰令双方的脸庞变得模糊不清,亚美尼亚人在此处完全可以被替换成犹太人、吉卜赛人、卢旺达大屠杀中的图西族人和各类军事政变中的受害者,那么,作为细分、具象的恶,亚美尼亚人承受的戕害难道只能隐于均质、普遍的不义中吗?我们把暴戾和酷虐轻而易举地归结为奥斯维辛这一原型,回避了自省,将自己划出了问题的包围圈,只是浮浅地谈论人道主义,无视事件的真正指向,拒谈责任,小说带给我们一种错觉,似乎谁施与了怜悯,谁就天然地具备了道德优越性。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倾向不加掩饰,但是他低估了读者的理性,急切切地想煽动起我们的激愤,邀请我们亮明立场,吊诡的是,他其实早已设置好了二元对立项,善恶判然有别,我们没有估价的权力,只是被胁迫着表态。   从讽刺小品到跨国征途,故事的裂变无需赘言,在这强力转身的背后,小说的叙事文体同样随之发生嬗变,随着大幅度的拉伸移位,破绽也渐渐地显露出来。莎士比亚熟谙各式技法,偏爱在文本中试验隐喻、象征及其他各类修辞技艺,可惜,有的时候他的意图过于明显,对符号的迷恋恰恰损伤了小说的完满与自足。马蒂根曾在小说中转述过幼蝉的成长故事,通读完全书,这个一语成谶的寓言就显得有些苍白,它像一个解谜游戏,外在于小说,漠不关心地与马蒂根起伏的人生平行,等着我们在散场后的恍然大悟与亡羊补牢的解读。但我得说,这种手法心机太甚,过犹不及。   《梦想继承人》的后半部分性情大变,熟悉保罗·奥斯特小说的读者也许会欣赏莎士比亚的这种新节奏。弗尼瓦尔留给安迪一本关于蒙田的研究著作,它在参差的行文中与马蒂根的人生形成了有趣的互文照应,这种以正典来观照自身的做法正为奥斯特所喜好。安迪在追溯马蒂根的个人传奇时,兼带着回忆起自己与父亲的昔年时光,而作为儿子的马蒂根与嗜赌的父亲的那种陌生感,以及作为父亲的马蒂根与女儿之间的疏离与误解,都让人唏嘘不已,这些如同隐形人般的父亲形象也曾多次出现在奥斯特的美国故事里。马蒂根孤身潜入沙漠的历险同样可以在《月宫》中找到熟悉的影子。还有随处可见的巧合、偶然、梦魇,那幽暗的阁楼、沉默的阅读者、撕裂的亲情、隐忍的丈夫、放肆的偷情者,在在显示出奥斯特的魅影。《梦想继承人》像一杯古怪的鸡尾酒,偶尔,它玄奥而优雅,宛如博尔赫斯---“这过目不忘的本事十分特殊而且叫人惊叹。弗莱克斯莫只消花上几秒看看河岸,便能在纸条上画出霍克斯伯里河上的所有船只;抑或是某一夜天空的星相;抑或是河岸上树木投射在地上交错纵横的影子。但这种记忆力却颇为畸形---它缺少某些元素”,这个鬼魂一般出没于马蒂根生命中的弗莱克斯莫,简直像是从《恶棍列传》中潜逃而出的化身博士。如果你想领略自由女神像的旖旎风光,又不愿错过伦敦塔的神秘风情,就请翻开这本糅合了新大陆与旧英格兰韵味的混血小说吧。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有的地方写得很好,但这不是尼古拉斯.莎士比亚最好的作品,给人感觉不温不火的
  •     荒谬但不空洞。
  •     越读越有味道的书 “有些种子需要经过鸟腹才能发芽。”
  •     作者绝对是个逻辑高度清晰的大神。线索从发散到收拢完美无瑕。主旨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当我们豪情壮志想要成为“那个别人”的时候,所有拥抱的阳光都是灿灿的妄想,都是大错特错。
  •     有个典型的英国黑色幽默感很足的开始,后面的舞台延展得更远。总之是一次还挺享受的阅读体验。
  •     一个不错的故事,不过要说文学奖什么的,还差了点
  •     老派奇情小说,没什么特别的。凭这本书很难想象作者也是英国最佳小说家中的一位。
  •     开头很精彩,那些细致的描写引人注目,也让人联想。不过整体的故事实在是差强人意。还有,干嘛结尾又非要把男主女主强行凑一块儿呢?陌生人之间的际遇就是这样,来来往往,彼此经过,彼此感激和理解,又各自有生活,各怀心事不也很好?
  •     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