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蔬菜纪行》书评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308147150
作者:[日]玉村丰男
页数:200页

跟着蔬菜去旅行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热播,“吃货”便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大喇喇地盛行,人人都在晒美食,时时都在为“民以食为天”做着佐证,好像你不以“吃货”自居,就不懂生活。本文的作者玉村丰男,如若在中国或者就是一枚标准的“吃货”,不过,他倒是吃出了名堂,就是当“吃货”爱上旅行和思考时,他就会成为一名作家吧。而事实上,他本人毕业于东京大学法语文学系,在学期间曾前往巴黎大学语言研究所留学。从事口译、书面翻译工作,之后才开始写作,而且还是个开过个人画展的活跃画家。不仅如此,他现在还自己开菜园种菜,对外销售,而且还在农园开设餐厅,提供新鲜的蔬菜料理,而且一有机会出国必定会去逛市场和种苗店,寻访罕见的蔬菜,想法设法带回到自己的田地种植,而《全球蔬菜纪行》这本书就是在他旅行的积累中诞生的,撇开书不谈,其实单从作者本人的故事来讲,对我们年轻的中国创业者是否会有些启发呢?还是谈书。当你晒美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眼前普通的卷心菜、马铃薯、辣椒、茄子、芋头的原产地是哪里呢?你知不知道也许在餐桌上那么平凡的它们或许是已经跋涉过千山万水,跑遍了全世界呢?你明白它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形态吗?你知道在大洋彼岸,它们又有何种寓意?《全球蔬菜纪行》这本书就是玉村丰男这样一个有着多种职业的人,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跟着蔬菜去旅行,查阅资料,探访蔬菜背后的故事所形成的一本小书,全书差不多有200页,开始有作者本人的蔬菜油画,很有生活情调和旅行风范,之后就是随着几种主要蔬菜的全球旅行了。与我而言,最动人的是这些常见蔬菜在不同国家背后的精彩故事:在法国,拌莴苣沙拉是家里女儿的活,而且,拌沙拉时,如果莴苣叶片从钵里掉出来,掉一片就会晚婚一年,掉两片就会晚婚两年……,是不是很恐怖?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年老退位后,支持者曾经一度要求他复位,他推辞说:我在菜园种卷心菜,也因为这个故事,法文说“卷心菜不好种”时,意思是“退休恢复自由之身”,是不是很长知识?而爱尔兰人说今天的马铃薯又出现月亮了,就是被逼到山穷水尽之后的自我矜持了,因为在大饥荒的年代,他们的祖先会用外侧煮透,中心还是生的半生不熟的马铃薯来止饥,因为不容易消化,可以撑久一点不吃东西。而这种马铃薯就被称为“有月亮的马铃薯”,有没有觉得马铃薯很伟大?你知道吗?因为小黄瓜果肉内部的温度必气温要低很多,所以,在英语里就有“像小黄瓜一样冷漠(cool as a cucumber)”的说法,以此来形容凡事不为所动、态度冷静超然、谈恋爱也不会一头热的人。很有趣吧?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有趣故事和旅行见闻,比如葡萄牙直立的卷心菜,日本有头角峥嵘寓意的八头芋,还有法国拜拿破仑所赐走上平民餐桌的砂糖,而胡萝卜的原产地就是我们中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您还是自己慢慢的从书里找寻吧。

写给蔬菜的情书

小时候,每逢春秋播种季时,总会去菜地里帮妈妈撒种子,有的种子是在集市上买的,有的是妈妈自己收的,也有从别处讨来的,总之全年家里的蔬菜就靠母亲自己种出来。读玉村丰男的《全球蔬菜纪行》跟着他一起去追寻蔬菜们的前世今生,感受到他对蔬菜对吃的执着与爱,不由想起和妈妈一起种菜的时光来。因为妈妈也是热爱蔬菜对吃有着一样情感的人。所以读这本书,看到那一个一个蔬菜名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的时候,总觉得亲切并且温暖。《全球蔬菜纪行》这本书是玉村丰男写给蔬菜的情书,用最为随意自然的姿态去倾听蔬菜、食物们的故事,并且希望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蔬菜去思考我们最为需要的日常食物与自己的关联。他一边旅行一边感受当地的美食,追寻蔬菜们的历史,挖掘蔬菜们在某地盛行的原因,当然也享用蔬菜的故事。走的时候更不忘带走各种各样的种子,回到自己的菜园时满怀期待地种下,成熟以后做成美味的食物招待朋友、客人,然后在空闲之余再出去,在旅途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获得,蔬菜似乎把人生变得丰满了起来。而他也是真正的热爱蔬菜,理解蔬菜,才会那么用心的去对待他们,一个学法语文学的翻译、作家、画家,把那么多的精力放在蔬菜上面,这大概不仅仅是热爱蔬菜,也是也是因为玉村丰男对生活的热爱吧。这是本有趣的书,读者可以随着作者从葡萄牙的卷心菜开始蔬菜之旅,然后从结语里芬兰公车上女主手中的胡萝卜结束旅行,再满心欢喜地期待一次与蔬菜的神奇邂逅。还可以学到很多你平常可能不去在意的知识,比如“洋葱是最早为人类所食用的蔬菜之一”;“在法国原本沙拉指的是莴苣沙拉”;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好多蔬菜都是从美洲走向世界各地......当然你还能看到各国流行的菜式的做法,说不定改天可以自己按照菜谱来做一份美食。然而你觉得作者只讨论蔬菜吗,错了,他还愿意跟你说一说鳕鱼、年糕还有砂糖。在介绍蔬菜的传播时还顺带讲点世界历史,所以这本书可以说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追溯了蔬菜们的渊源来历,读者们还能透过文字品尝世界各地的风俗美食,怎么着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作者的文笔风趣,看看这些标题《婴儿是从卷心菜里蹦出来的》、《马铃薯上的月亮》、《她像小黄瓜一样冷漠》、《芋头派的最后一战》无不活泼、欢快,画面感十足,让人充满无限的想象。而全书读来也的确是轻松幽默的,读着作者在旅行中的故事有时候也会忍俊不禁。食物总是能够给我们慰藉,自己种自己做的食物更加能够唤醒内心的感动。妈妈的菜种下以后还要时不时去菜园施肥除草除虫,艰辛自是不必说,但是收获的喜悦却不言而喻。玉村丰男并没有写种菜的艰辛,他只记录蔬菜带给他的思考,食物带给他的丰盈,以及“享用蔬菜的故事”。

【转】随性的博雅——《全球蔬菜纪行》品读

作者:关不羽日本的散文随笔别具一格,自《枕草子》以来便发展出独特的趣味。一则是小,二则是私:话题大都是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的家常话,微言大义、玄想天外的东西是很少的。这样的文字,用来谈吃喝经是最合适不过的。日本自江户以来“吃货经”就大行其道,其中最为著名的莫属《豆腐百珍》,这本18世纪出版的美食著作多次推出续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饮食类畅销书之一。可见日本美食文化的源远流长,经历了战后数十年的和平繁荣,“食之道”的相关书籍更是蔚然大观。选题之精、范围之广、制作之精良,都值得我们借鉴。近得玉村丰男先生的《全球蔬菜纪行》,便是其中的佳作,一口气读完,不禁感慨:“真是很有意思啊!”。有趣的食经必成于有趣之人,比如随园老人袁枚、梁实秋先生。当代食神蔡澜先生更是游戏人生的偶像,竟能堂而皇之说出“健康之道在于抽烟喝酒不运动”的疯话。他以一颗童心彻底贯彻美食之道,才能把文字变得活色生香,让人大动食指。这里要责备下《全球蔬菜纪行》的小编,几句干巴巴的人物简介掩去了玉村氏人生经历的曲折,还是由我这个读者来补充吧。玉村丰男,生于1945年,是蔡澜先生的同辈人。毕业于东京大学法语系,曾在巴黎大学语言研究所留学。这是一条典型的日式精英道路,让人想起日本大都市里西装笔挺、步履匆忙的刻板形象。如果不是四十二岁时罹患一场肝病,玉村氏的人生就是这样无趣味地平顺下去了吧。按理说,在不惑之年染上重疾,真是让人进退两难的灾难啊!但对玉村丰男而言,却是一次不幸之幸的转机。闯过生死关的第二次创业,他选择了从心所欲的人生道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玉村丰男成了一名活跃的画家,还是法式农庄的经营者,除了酿制葡萄酒,还种植着他心爱的蔬菜与香草。集种植者、烹饪者、评论家于一身,真是美食爱好者的梦幻生活啊!题为《全球蔬菜纪行》,玉村氏开宗明义,在前言的第一句就说“大概不会有人在吃蔬菜时会想到原产地等问题吧?”,可谓题解:所谓纪行不仅是玉村氏的游踪记录,而是更侧重于蔬菜传播的“旅行”。这可不是个引发食欲的话题啊!若是一般的知识普及,农学家或植物学家可能更专业些。好在前言的结尾部分,玉村氏声明“因为书写得很随性,所以彼此之间或许毫无脉络可言,总之完全是我接触到该蔬菜时脑海中所浮现的印象。”我松了口气,幸而是本随性的书,要是字斟句酌、系统严谨,大约是和吃货们无缘的——饮食的乐趣不就在于微妙的感受与印象吗?随性不等于随便,本书从卷心菜这样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说是索然无味的品种写起,是作者隐藏的自负。而且,还是从美食谱系中颇为冷门的葡萄牙写起,也让我颇感意外——即便像我这样不热爱蔬菜的人士也知道卷心菜是西洋舶来,而西餐必谈法兰西好像是国内很多美食书籍的惯例,退而求其次也是意大利、西班牙,仿佛武侠小说里必有武当、少林的套路。冷处下笔,确有不凡的准备。葡萄牙用卷心菜作主料的国民菜“绿汤”到并不卷心的直立型卷心菜,确实别开生面。既然作者声明了“或许毫无脉络可言”,悠然落笔也就没有了拘束,兴致盎然地讨论起“青菜结球的理由”。紧接着的一段题为“金发懒肥婆”吓我一跳,还以为是哪位西洋厨娘得罪了作者,被揶揄了一番,读后方知原来这是一种法国结球型的奶油莴苣。因其体大色淡、叶片交叠较为宽松而得此异名。玉村氏因其名字奇特、滋味也不错,引入到自家农庄种植。读到他感慨“可惜客人接受的程度不如预期”时,我觉得很有意思——原来对蔬菜品种的偏爱,竟有知音难觅之憾,远渡重洋的“金发懒婆娘”应该感到欣慰吧。从卷心菜到莴苣,从葡萄牙神游到法国,聊起了色拉,及于路易十四的食谱。意犹未尽地言归正传,回到葡萄牙的海港小镇,聊起卷心菜迁徙的路径,顺带着讲了些关于卷心菜的轶事与典故。从北欧到日本,从古希腊到20世纪,不长的篇幅里绕那么大一圈,却不让人感到漫无头绪,可见自称随性的作者文字功底相当过硬。读完关于卷心菜的首章,我确信这是一本以食品知识为主的美食图书。知识很重要,但知识不美味。“汉书佐酒”是古来的佳话,但我以为并不可靠,借着酒劲读汉书罢了。况且,单说获取知识,今天有更便捷的方法,比如想知道卷心菜的知识,打开搜索引擎,敲几下键盘就可以,大可不必费心著述与读书。但是,如此获得的知识是“骨感”的、乏味的。譬之于饮食,今天仅仅为了获得养分,本无所谓烹饪的艺术。需要多少盐、多少糖分等等,都可以直接找个天平称取用——这也确有科学家实践,每天吃几把小药丸就过去了,好像也能长寿。可是,愿意如此一日三餐的人是凤毛麟角的吧。同理,每天在搜索引擎上按图索骥获取知识,想必也是乏味得很。因此,还是需要玉村氏这样调和五味、火候文武,把知识写得有趣可读、秀色可餐。以知识为食材的美味料理,在《全球蔬菜纪行》中俯拾皆是。辣椒为什么辣?科学家可以写出一堆面生可疑的化学符号,玉村氏就讲得浅近明白,最后告诉你喝水、舔砂糖的解辣方法都不可靠,他的建议是“除了张开口一边流口水一边等时间过去之外,应该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脑海中浮现出张开口流着口水等时间的形象,我觉得很好笑啊。讲到番红花时,除了介绍这一奇异香料的来历之外,也讲到了异常昂贵的缘故——用以采集的人工消耗太大。多少朵花才能采集到一克用作香料的雌蕊,枯燥的数据没有多大意思。但是,玉村氏不动声色地讲到16世纪番红花在欧洲大热时,英国政府企图透过种植番红花种植业来解决失业问题,想必不少读者都会像我一样大吃一惊吧。最后,他异想天开地要用番红花腌制超高级的黄萝卜,并且感慨道“要是真能大卖的话,我已做好心理准备面临永无止尽的肉体劳动”,真让人忍俊不禁了。拉什罗富科公爵的箴言里,可是对老年人的贪婪很是针砭了一番,精通法语的玉村老师是否读过呢?若再深入想一下,为什么番红花会出现在一本以蔬菜为题的美食类图书中呢?作者就是那么随性的,番红花好歹还算植物的一种,鳕鱼、“虎奶”、月见年糕的友情客串就更显得违和了。不过,没关系。《全球蔬菜纪行》就是这样随性而有趣,与其说是讲蔬菜的,不如说是一个悠游世界、爱好美食的博雅老人所见所思。字里行间浸润着的优雅与品位,正是当下中国社会所缺乏的!

享用蔬菜,也享用故事——读《全球蔬菜纪行》

文/吴情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同蔬菜打交道,但我们很少会问自己,面前这些蔬菜从何而来(它的原产地在哪儿)。它经过了怎样一个过程来到这儿。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在我们这儿也能种植(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到我们的餐桌)。这就是庸常。我们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然,慢慢剔除了其中的审美因素,更加着眼于其实用性价值。我们也渐渐失去了追问的勇气、智慧和能力。当我们(包括我在内)在吃蔬菜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仅仅在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而有的人则不同,他们一边享用蔬菜,一边闭着眼睛,享用着蔬菜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当你面前摆上一碗汤,青花瓷碗里,白色的卷心菜叶切得小小的,里面依稀可以瞧见粘厚的土豆泥,你是立即埋头舀上一勺,咕噜噜囫囵喝下去?还是静静思索一阵,放空你的头脑,想想蔬菜的前世今生,恰如对人之关怀?凡人之为人,皆绕不开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对于蔬菜,你可曾为它思索着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实在遗憾。如果有过,诚然欢欣,因为,当你在为它们考量的时候,你其实也在为自己打算,因为你已经触碰到这一核心问题:你将如何度过这有限的一生?是做生活的过客,万物于你而言不过是虚妄,是路边的风景,得过且过;还是学会自主把握,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要知道,你周边的一切,都不绝不是偶然为之,你们在某一时空中相遇,是无数个巧合堆积起来的必然性现实。而你怎样面对这些现实,将会对你怎样在现实中展开艺术生活至关重要。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但我则想说,不完全如此,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竭力模仿艺术。艺术性原则旨在引导人们时刻追求超越“小我”,实现在精神世界里遨游,与“大我”邂逅。也即,人活着,是应该追求“美”的。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探讨“真善美”何为最高原则开始,到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再到米歇尔·福柯的生存美学,都不约而同涉及到,“人应为美而存在”。为此,我极力推崇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欣赏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创新精神和卓越才华,尤其是在当下,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里,产品代替人进行思考,人只需要掏腰包,进行购买决策(或消费决策),也即,人被信息化社会异化为物(产品),而物主宰着人。就根本的层面上说,无论我们谈蔬菜也好,谈动、植物也罢(西方暂且不论,就中国图书市场而言,最近几年,生态文学和自然文学渐趋流行),其实,我们都只是在借助一个角度,竭力思索着我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同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同自身的关系。我们对外在的关怀,无非是我们对自身人性关怀的外化和投射。有人或许反对,认为这样的观点暗含着某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他们主张,应该用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看待人和周遭的世界。不过,我同《全球蔬菜纪行》一书的作者类似,暂时不讨论人与自然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道德关怀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和他,主要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倾向于一种人为存在的世界赋予意义(此处可以理解为“美”)的观点。下一次,当你再次与蔬菜相遇时,记得倾听蔬菜的故事。要知道,你不仅仅可以享用蔬菜,还可以享用蔬菜的故事。蔬菜故事多,闲来无事慢慢说。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你读起来好像很美味

食物的全球传播也从一个很美味的角度呼应了全球史的研究潮流。此书是休闲读物,不过末尾还是诚意满满地列出了日、英、法三种语言的参考书目,略微一数也有近50种论著,令人感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小想法,记录如下:马铃薯第二章“马铃薯和鳕鱼的邂逅之日”,讲到马铃薯这种来自新大陆的蔬菜(主食?)在爱尔兰的传播情况。这种高产作物在爱尔兰的传播推广非常早,在16世纪到17世纪后半已经成为了主食的备选。不由得想到了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情形。在中国,马铃薯、玉米和番薯等南美作物的引入则要迟到明清之际,在山区的种植推广则要到了18-19世纪。)有学者相信引进的马铃薯等高产南美山地作物支撑了明清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在中国的情况类似,爱尔兰的马铃薯也在饥馑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到了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因为连续栽培,土地失去肥力,薯种劣质化,只能丢给动物作为饲料。有论文指出中国明清时期引进的马铃薯等作物,造成了山区经济的“结构性贫困”。论文作者认为在中国栽种的马铃薯没有像欧美引进的马铃薯一样变成饲料加入山区和平坝地区的产品交换,而是作为口粮被消耗,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过如果考虑一下爱尔兰的情况,大概又会有不同的想法。爱尔兰毕竟也经历了以土豆为主食的时期,不过限于耕作面积,薯种由于连续栽陪而劣化,加上19世纪3040年代露菌病害的打击,作为饲料似乎有点不得已。17-19世纪,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而中国农业仍然是靠人口从已开发区域向开发中、未开发区域移动,开垦新土地的生产模式,因此所谓“结构性贫困”,也有些广袤土地的诅咒在里面?渔夫毛衣今年大行其道的时尚单品渔夫毛衣,原来是爱尔兰的妻子和女友为了做好遇难思想准备而出海的男人们编制的毛衣,她们用粗毛线编制的不同样式的花纹,是为了在遇难时可以立刻辨认出爱人的遗体。多么令人心碎的时尚。番红花番红花又叫藏红花,以前在北京读书时候知道五道营附近有一家做西班牙海鲜饭出名的餐馆,叫做“藏红花”。当时孤陋寡闻的我一直以为是什么魔性的暗黑料理,把伊比利亚半岛和青藏高原的邪术带回天朝烹制,隐藏在这小胡同里。现在知道这种昂贵的香料其实是原产伊朗,由阿拉伯人带到地中海附近的。尽管作者没有说明,不过时间料想是在7至11世纪伊斯兰黄金时期,那是“当亚洲贸易就是世界贸易”的年代,因此番红花也传入了印度,一路来到西藏。了解了这一层,下次去北京时一定要去这家餐馆试一试。^0^冬菜?东菜?爱吃加了白菜的寿喜锅,怎知道白菜是迟至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期传入日本的。作者相信即使外出打仗也对田里的蔬菜很关心的日本士兵,大概也是农村出身。作者说白菜因为是山东省特产而又被称为“山东菜”,倒使我想到了香港超市里见到的“冬菜”,有些摆在传统的坛子里卖,有一种淡淡的情怀感。不过后者是天津特产,乃是用盐和大蒜腌制过的白菜,虽然是北方的食物,不过用冬菜做成的“菜脯蛋”在香港大排档里也是极受欢迎的一道菜。不知道作者说的山东菜,和冬菜又有什么故事?看过了日本作家的介绍,下次去日本也想专程到长野县拜访他的"villa d'Est Gardenfarm and Winery",也想多了解一些食物在中国传播的故事。

吃货杂记,兼论《全球蔬菜纪行》

人类从树上刚下来的时候,过的是采集狩猎的日子,完全是靠天吃饭,等到天不太靠得住以后,就只好自己讨生活了,先驯服植物,就有了农业,然后驯服动物,就有了畜牧业。中国古代神话里,有个神农氏,拿自己当小白鼠,勇尝百草,造福全人类,广大群众感动之余,到也没有像他一样去主动献身,只是跟在他身后捡现成的,等他死了后,把他列为“三皇”之一。第一次听到神农氏老英雄的时候,我大概是七岁的光景,正是文革后期,天天犯饿兼犯馋,所以理解上有点误会,这位先贤的事迹同样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不单叹服,简直大为向往,觉得这才叫死得其所,远比移山的愚公更“重于泰山”——累死算个毛,人家那是誓死不当饿死鬼,敢与日月争光辉。所以,我以前一直以为,这个故事是教育我们,要鼓励,而不是歧视吃货,吃货是会当皇帝的。今天要讲的是另外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玉村丰男,日本人,学的是法国文学,当过翻译,现在专职码字,偶然也画画,还是个兼职菜农,闲着的时候就到处跑。种的菜多了,跑的地方也多了,就写了本书,叫《全球蔬菜纪行》。以日本现有的蔬菜为基点,一路往上溯源,直至原产地。这位老兄边走边吃,边吃边走,期间转折颇多,到是真的理清了几条发展线。涉及新大陆和旧大陆的都有,关于原产于中国的,他去了天山,开始对中国的导游,颇有些不公的揣测,但好在悔悟得快,还是可以免罪的。时代不一样了,他也还算谨慎,并没有像神农一样吃死。关于蔬菜,我曾在知乎看见过一个提问,大意是,西游记里有鸟兽成精的,有树木成怪的,怎么就没有见过蔬菜区修炼的?然后有个神回复——上午发愿,下午就被煮了,来不及啊。知乎被到处传播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抖机灵的,比如这个问答,很俏皮,但意思其实是含混的,哈哈一笑之余,爱蔬菜的,大概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有点为蔬菜抱屈:猪也是人工饲养的,但并不妨碍猪八戒的存在。但是常见的蔬菜,不单是让人吃了,很多就是让猪给拱了的。这位玉村丰男老兄,每到一个地方,就收集当地的种子,放到自家的菜园里亲自种植,照这点看来,称得上是一位很有实干精神的吃货,估计菜园也是装了篱笆,不让家禽家畜入内的。另外附带说一句,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全球蔬菜纪行》,到也不限于蔬菜,也有关于玉米之类的主食的,甚至还包括鳕鱼,可见吃的挺全面的,这是好的,不寡淡。

我们所不知道的蔬菜“风月”

文/夏丽柠在日本,王村丰男的农庄“Villa d'Est Gardenfarm and Winery”非常有名。农庄内种植的蔬菜来自全球各地,并且都是有机产品。不出国门,便可以品尝国外美食。许多日本人远道而来,一则赏心自然,采绿于田间,二则美食美酒相伴,享受度日悠然。玉村丰男生于1945年,如今年逾古稀。他本是东京大学法语文学系有高材生,毕业后赴法留学,曾从事过口译、笔译工作。后来,由于倾慕自然与美食,边经营农庄边写作。同时,他还是一位绘画达人和出色的创意家。《全球蔬菜纪行》里所写下的便是玉村丰男在世界各地收集蔬菜的有趣经历:“旅行中遇见这些蔬菜的光景、烹煮的方法、实际栽种的经验,还有该蔬菜的起源、历史、小故事或传说。” 在本书里,作者举例的蔬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容易遇见的:卷心菜、马铃薯、辣椒、茄子、芋头和甜菜。玉村丰男的行为酷酷的,像具有历史感的现代“植物猎人”。而蔬菜的历史,就像我们人类,前生今世遥远迁徙。而蔬菜搭配,就像恋爱,所有美好,献给人类。“因为书写得很随性,所以彼此之间或许毫无脉络可言,总之完全是我接触到该蔬菜时脑海中所浮现的印象。这本书或许就是忠于那样的印象而完成的”在本书的前言里,玉村丰男很谦虚地说自己不会写,只是由心而发的记录。阅读之初,或许由于作者刻意遵循严谨的植物学知识,在介绍卷心菜的结球理由、种植和收获方法时,读起来略有晦涩。可我觉得老先生有颗少年心,他给文章取的题目倒是“萌萌哒”,叫“婴儿是从卷心菜里蹦出来的”!卷心菜与莴苣都属于结球蔬菜,我们只能吃球状的心。用婴儿比喻球心,也说明了我们食用部分的珍贵吧!美食家狩野由美子说:“有蔬菜的牺牲,才有活着的我们”。由此,我们对每日接触的蔬菜多了一分尊敬,也知道蔬菜与我们一样有着平等的生命。可写着写着,玉村丰男先生渐入佳境,变得特别“会写”。当把马铃薯和鳕鱼搁一块儿写,叫“邂逅”。他说,这种组合很对味,“不管走到哪里吃鳕鱼,都得附上马铃薯”。这个原产地为美洲大陆,如今遍及全世界的“穷人的面包”,瞬间形象高大起来。卧在泥土里的马铃薯,像轮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至少,它是1740年时,爱尔兰人的月亮。因为那时闹饥荒,土豆是唯一的食物。除了蔬菜的种植和烹煮方法,书里最有趣的要算蔬菜的“八卦”。然而,一旦讲起“八卦”,我觉得丰男先生的精气神儿也来了。尽管频频出现的都是些冷笑话,但是边读边乐真是一种不错的阅读体验。比如“碰过甜菜的手、菜刀和砧板也会被染成红色。手指上的红色必须过一段时间才会消退,因此有事外出前最好别碰甜菜,毕竟颜色很像流血。”嗯,据丰男的说法,多做一次甜菜就多一次伤害啊!由于玉村丰男深谙法国历史和文学,所以谈到“路易十四的食谱”和“拿破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的话题亦十分有趣。如若涉及日本民俗,那么丰男先生的描述更是活灵活现。日本有所谓“常打雷的年度水稻丰收的说法”,因此,会将伴随雷鸣而来的闪电称了“稻妻”。原来还有那么多藏在日常生活里的“风月”,我们尚未知晓。转载请豆邮联系

下一站,蔬菜国度!

文/宋薇棠炎炎夏日,懒懒地坐在凉阶上,轻轻地翻开玉村丰男的《全球蔬菜纪行》,信手拈来一根深碧色的黄瓜细嚼慢咽,顿时满口都是舒爽而清凉的汁液,混着植物特有的香气,沁入心肺。可是,当黄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下肚,书也静静地翻到页尾,手中只剩下一个小小的绿柄时,不禁让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一根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黄瓜,是否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家乡?它来自于哪里,祖先又是谁?如果追根究底就会发现,除了清楚它清脆的口感与爽朗的特质以外,我们对它其实一无所知。比起那些活泼好动的牲畜动物,人类对于那一丛丛恬静淡然的蔬菜,似乎总是下意识地忽略。但实际上,早在人类很久以前开始,蔬菜就已经占领了地球,它们在这颗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上,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隐秘国度。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庞大的国度也依然存在着,只不过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并跟随着人们的脚步,走遍全世界。而在玉村丰男的这本《全球蔬菜纪行》中,恍惚间,似乎让人窥见到这个神奇的蔬菜国度里的一丝端倪:从会蹦出婴儿的卷心菜,到辣椒的真相;从穷人的食物茄子,到民族主义的芋头……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蔬菜,在民族与习俗的碰撞与传承中粉墨登场以后,又如流水般匆匆退去,徒留下一片说不清道不明的谜语。而那些在世界历史中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却似乎是蔬菜国度门缝里透出的一道光。我们循着那光的轨迹走进去,却好似徜徉游历于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无处不精美,无处不可爱。在这场追寻各种蔬菜的旅行中,玉村丰男说道:“享用蔬菜,其实是在享用蔬菜的故事。关于旅行的蔬菜,则是要在旅行中思考。”细细地回味他的文字,其中有着日本人所特有的纤细敏感,更沾染着蔬菜烟火般温柔的气息。书中所提及的每一种蔬菜,几乎都在漫长的进化中受到过人们的冷遇与不屑,最突出的要属马铃薯,可怜它貌不惊人的长相与默默无闻潜藏于地底的习惯,以至于曾一度被人类视为是魔鬼的食物,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到它们分毫。蔬菜的国度是温暖而明媚的。狩野由美子曾说过:“对蔬菜不可解的神秘部分充满敬意,并且随时感觉到蔬菜之中有神的存在。”蔬菜之神赋予了每一颗蔬菜独有的个性与力量,时光的流逝只会让人类渐渐开启它们身上隐形的封印,最终获得梦寐以求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正是庞大的蔬菜国度所给予生命最宝贵的恩赐。我们与每一颗蔬菜的邂逅,都是生命最美好的交织。而当我们去正视蔬菜的存在,悉心去观察它们的历史与国度时,就会明白——此刻口中清爽而丰富、刺激着味蕾的植物芬芳,是多么地弥足珍贵。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

才疏学浅的我,读了这本全球蔬菜纪行,才觉任何事物,只要感兴趣,随便一个切口下去就是一片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素材之丰沛超乎你的想象。而觉得,生活无乐趣或者一望过去直达底部的人,大概是缺少发现生活的快乐的能力。这时候,我觉得要倒回去活了,活的像小时候一样任何一件小小小事情都能乐个半天。跟着作者走了这趟有关蔬菜之旅,觉得甚是好玩。原来,胡椒树上长的果实要趁绿色时采收,干燥后就成了黑胡椒。完全成熟变成红色后采收,剥去外皮则成为白胡椒。我还以为年幼嫩的是白色,老了则是黑色呢。先前和意大利室友做意大利面条时,我就搞不清楚黑胡椒白胡椒有何差别。超市挑选时,朱莉对这事很认真,我到没讲这些念在心中。反正黑白胡椒于我,无何差别。于是,我佩服作者对此蔬菜的追根究底。而且我也想当然的认为不辣的是青椒,辣的是辣椒。事实证明,不能说不辣的是青椒,辣的是辣椒,正确的说法是辣椒有辣的也有不辣的。英语的胡椒是Pepper,辣椒也是Pepper。区别时会说成Hot Pepper,也就是说辣椒是辣的“胡椒”。相比较之下,辣椒和胡椒的差异十分明显。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刺激的味道,但辣椒直接的辣劲是胡椒所没有的。据说人类以外的动物,唯一会吃辣椒的就只有鸟类。其他动物都会因为会辣而不敢吃。脑部了下一只优雅的鸟平心静气地吃辣椒,并将种子传送到远方。就觉得未知的世界还太多,知识能力空缺太严重,还需汲取更多。书中P48页所讲述的马铃薯上的月亮,则是山穷水尽时必吃的一道菜。玉村丰男对蔬菜的,有心,用心。还有他的幽默。皆是我所要学习的。因为用心慢慢做出来的东西,终究是会不一样的。而人生也需要幽默。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我的会种辣椒、种西红柿、种萝卜、种莴苣、种马铃薯种月亮、种金发懒肥婆的卷心菜...


 全球蔬菜纪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