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历史

出版社:联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 08 月 30 日
ISBN:9789867174550
作者:乔尔.克特金

作者简介

台大城鄉所 夏鑄九 教授
輔大歷史系 王芝芝 教授
建築評論家 黎辛斯基 聯合推薦
城市——
先於國家的人類組織,人類集體創造力的來源,
了解城市興衰的動力,便掌握人類演進的方向。
城市——
人類渺視自然、自我沈淪的產物,還是新秩序的偉大創造?
城市先於國家,它是人類最早的群落形式。人群聚集生活後,如何定義彼此的關係?如何確定彼此的界線?彼此互動又會產生如何的新事物?透過城市的建造,法律、商業、宗教、文化、藝術相應而生。「城市」不只是摩天大樓的陳列展覽,更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多樣的人文內涵,造就不同的城市風貌。連接每個時期獨領風騷的城市,就是一部世界史的縮影。
在這本出色的權威之作中,備受讚揚的都市計畫者及暢銷作家克特金,帶領我們一探橫跨萬年的城市生活演變史,並藉此探討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城市如何壯大?最後,作者將恐怖主義納入考量,討論未來城市的發展,探索今日宗教及文化引發的爭端如何對城市的未來構成致命的威脅。此外,菁英分子受到吸引前來大城市,卻游弋於聲光色的各式體驗中,一座城市的中心價值如何面臨崩解?我們又如何能夠擁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本書格局浩大,不只討論一般古蹟維護、綠地保留的都市議題,更抓住時代脈動的論述,重申人類美好城市生活之所在,使得本書榮登以路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及珍.雅各(Jane Jacobs)為首的傑出都市學者之列。
黎辛斯:「基一本讓人欲罷不能、耳目一新的論著,是都市計畫者除了路易斯‧孟福、彼得‧霍爾及費爾南‧布勞岱等人的著作外,書架上也不可少的一本書。」——《完美的房子》、《金窩、銀窩、狗窩》、《螺絲起子演化史》作者,賓州大學都市學教授。
Michael Barone:「沒有人比本書作者更瞭解城市,更有資格傳授我們有關城市的歷史。本書帶我們從古巴比倫的城市一路探訪現代正蓬勃發展的都市遠郊,一段精彩而生動的城市之旅就此展開,絕對讓你滿載而歸。」——《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專欄作家和《美國政治年鑑》作者。
Fred Siegel:「若你想知道為什麼美國和歐洲的城市未來最好交相融合,為什麼布希贏得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就該閱讀本書的城市興衰史。」——進步政策學會資深研究員及《城市之王:朱利亞尼、紐約及美國生活的特色》一書作者。
Bob Lanier:「對都市生活有一番獨到而精闢的見解……值得一讀。」——1992—1998年的休士頓市長。
目錄
第一部份 起源:全球各地城市興起
第一章 神聖的起源
第二章 施展權力——皇都興起
第三章 最早的貿易都會
第二部分 歐洲古典城市
第四章 希臘文明
第五章 羅馬——首座大都會
第六章 古城衰微
第三部分 東方時期
第七章 伊斯蘭世界
第八章 中國的城市
第九章 錯失良機
第四部分 西方城市重新稱霸
第十章 歐洲的城市復興
第十一章 財富之城
第五部分 工業城市
第十二章 英美的城市革命
第十三章 工業主義及其不滿
第六部分 現代大都會
第十四章 追求「更好的城市」
第十五章 郊區的勝利
第十六章 後殖民困境
第十七章 「遠東之冠」
結論 城市的未來

内容概要

喬爾‧克特金
喬爾‧克特金是新美國基金會,以及紐約市立大學巴魯分校紐曼學院的高級研究員,同時也在南加州建築學院授課。他另外著有《全球族》(聯經出版)、《新地理》等五本書,並常為《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公司雜誌》、《美國企業》及《洛杉磯時報》意見版撰稿。目前他與太太與兩位女兒住在洛杉磯的山谷村。


 城市的历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穿越千年的城市之旅——读乔尔•克特金《城市的历史》王威廉坦率地说,将城市史完全当做文明史的史学观念我并不能苟同,社会史、文化史以及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兴起正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史学观念,以便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下发现更多的人类生活细节。但是,城市史也不可能脱离文明史的叙述,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恰切的历史视角与叙述逻辑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读乔尔•克特金(Joel Kotkin)的《城市的历史》,将会在这样的一场知识盛宴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克特金从城市的起源、兴盛一直讲到城市的未来,努力做到从全球的视野出发去勾画城市发展的轨迹。他的论述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正文部分译成中文才一百八十页,然而却没有简单武断之嫌。他抛开诸多历史因素的干扰,专注于城市本身,在序论中提出城市的三大特性:神圣、安全、繁荣之地。这既是他叙述城市史的内在纲要,也是他评价一座城市是否伟大的关键指标。神圣,指的是宗教的圣地以及民众的精神认同,在本书中侧重前者较多一些;安全,便是城市对市民生命、财产和自由的保障;繁荣之地,是指城市要发挥自身的多种优势,激励商业贸易的兴盛发达,促进文化艺术的极大提升,从而使市民富庶与文明。在这三点中,作者一再强调第一点乃是重中之重,即信仰与认同是城市生命得以延续的灵魂。这一点正如韦伯(Max Weber)提出的新教伦理促发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克特金也将宗教看成是促发城市文明诞生的本原动力。书的前三部分主要叙述了前现代时期各主要文明的城市概况,从美索不达米亚、伊斯兰阿拉伯到中国、甚至美洲等,都以祭祀为中心产生了城市聚落。作者致力于阐发城市在起源上的普遍性,正如作者赞同的美国史学家费恩巴哈(T.R.Ferenbach)说:“早期全球各地的城市建造者有种‘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过这种“一致性”或许在史前期比较明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普遍性”已经不能令我完全信服了。在面对古希腊与中国时,可以很明显感到两种文明模式的不同,古希腊是城邦国家,而中国早已是统一的中央帝国,城市在这两种国家形态中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地位及功能。比如,书中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乡野和树木无法教导我任何知识,唯有城市中的居民才可以。”但孔子恰恰说:“礼失求诸野。”这是来自两种文明的观念,很难整合成一致。因此,从一种更为客观与开放的观念来评价的话,作者还是不免囿于西方自身的历史经验,在面对非西方文明时就会显得有点儿捉襟见肘。这不是一种苛责,这与起源于西方而后席卷全球的现代性有关。现代性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区域性与普遍性的确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明中的普遍性部分被推向了极致,一个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无可逃避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图景下,一部真正有机的世界城市史才有了叙述的可能。从书的第四部分,也就是东方城市的衰败与西方城市的重新称霸开始,世界城市史才在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帷幕,仔细品味,就连克特金的笔下都有了激情。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大工业生产像是黑洞一般将越来越多的人吸附、聚集到了一起,一种行业启动了另一种行业,一个机遇呼唤着另一个机遇,城市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城市终于站在了历史的桥头堡上,成为现代性文明的集中体现。克特金将英美的城市革命视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根基,然后反思了日本、俄国、德国等后发工业国在城市实验方面的成败得失,这些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那就是城市文化准备不足,包括由城邦制而诞生并光大的民主传统。作者对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看得要比建筑设施重要得多。为了追求更好,城市化进程开始朝着“伟大的都市”方向迈进。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渐凌驾了纯粹的商业利益,城市规划开始以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为主要圭臬。书中以洛杉矶为例子,洛杉矶为了成为“全球一切美好、健康、激动人心之物的象征”,“将留住花朵、果园、草皮、让人神清气爽的海洋气息、灿烂的阳光以及自由自在的空间。”于是,洛杉矶的城市面貌逐渐变为“分散、多中心、多郊区”的巨型都市,而这,已经成为当下全球各大城市的共同模式。新的情况产生了,那就是城市中心的“空心化”现象与郊区的兴起,其实这也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书的最后两章,作者才重新把眼光投向了非西方世界。第三世界鱼龙混杂的现状被描述为“后殖民困境”,这些地方的很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历史的根基与影响力,而“大城市通常都在经济发达、政权强大的基础上兴起。”在越过非洲的混乱与伊斯兰国家的封闭后,作者寄希望于远东,主要是印度与中国这两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对中国的论述太过简单,只提到了上海,但是作者也指出了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所带来的大量问题。在城市之旅的最后,作者面对未来写下了他的忧思。他对臃肿的超大城市做出了批评,城市并非越大越好,卢森堡、新加坡、特拉维夫、迪拜等,往往比一些人口多达一千万甚或一千五百万的超级大都会,比如曼谷、雅加达及马尼拉,更能发挥经济影响力。在“911事件”的警示下,城市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最重要的是,西方城市中的神圣性正在失落,作者希望能够糅合新儒家文明,重建城市内部的和谐认同(值得我们反思)。说到底,作者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期许还是这三点:神圣、安全、繁荣之地。他一以贯之,令人醍醐灌顶。一九六○年,全球都市人口只有七亿五千万,到了二○○二年增至三十亿,预估到二○三○年将会超过五十亿。人类今后的主要生活都将在城市中经历,城市将成为人类生死存亡的容器。正如桑内特的名著《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中所言:“这个崎岖而困难的都市地理学,构成了独特的道德承诺。它为那些自伊甸园流亡出来的人提供了栖身之所。”原载《晶报*图书评论》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2011/06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