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讲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49553211
作者:蒋勋
页数:284页

作者简介

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在小吃里发现信仰;
感受服装的体温;
如何营造一个家;
怎样将急躁、焦虑和抑郁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
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让读者在享受孤独与体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品味,从美中获得情感与力量。

书籍目录

序言
生活美学的起点
【壹 食之美】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贰 衣之美】
身体与服装
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
珍惜美好物质
【叁 住之美】
把“房子”变成“家”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保存小镇文化
【肆 行之美】
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快感≠美感
快与慢平衡的生命

内容概要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品味四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在大家渐渐学会不拿功名利禄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时,他们开始用“幸福感”来衡量。但是很可惜,虽然换了一个标准,本质他们还是想分出温拿和卢瑟,并以此决定亲疏。为了表现自己是温拿,大家就开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晒幸福,亲情爱情友情,美服美食美女。当然他们中有些人是真正在把生命里的喜悦和好友分享的,在其表现手法和发表频率上看出一种用心和节制。而作为分享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这件事,用心和节制有可能也都是表象,有没有落下乘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这里说落下乘,也并不是想说何为对错,只是如果美食当前,如果忽略慢慢感受它的色香味,体会成就它的食材、工艺、心思、时间,只是用拍照上传这种太简捷的方式对待它,在食者是可惜的,在厨者是不够尊重的。而观者能得到的所有信息也只不过是其色相,以及烹饪它的是哪家米其林三星的大厨,要么满足晒者的心态羡慕嫉妒恨一下,要么觉得这是一种对整体饮食体验的切割和浪费。而如果能在上菜时把它作为一个艺术品端详,找到它最美好的角度拍下来,细细品尝时,把一层层的滋味留在心里,感受与你味觉记忆的触碰和融合。再能思考一桌菜品的组合和上菜的顺序,如同欣赏一场交响乐,在餐后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才没有辜负这家好餐厅为你这位尊贵的食客下的功夫,而这样我想也会是一个更值得分享的体验,因为融入了自己的参与和创作。“一个人把别人完成的东西毫不思考地放在自己的身上,这个人绝对不是有创意的人...我们知道所有的美是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蒋勋在书中就是这样告诉我们。回到这本书。《品味四讲》,并没有叫《品位四讲》,因为后者带有一些评判优劣的意味,而这并不是本书想做的。我想《品味四讲》更多是对生活美学的一种反思,也希望多多少少对读者有些提醒和启发。平常我们忙忙碌碌,心都快坏死,感官都快麻木了。于是我们不快乐,我们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我们把美当做快感,却换来更大的失落。又或者当我们丰衣足食后,想要有一些艺术追求,却不知从何处开始,会在一场场展览、话剧、音乐会间奔个半死,攫住一些美的碎片聊以自慰,最后却发现没有积累起什么,还是让时间和精力在幻觉中飘散。我们的美学大师蒋勋在这本书中,却将美的教育带回生活的基本面,从和我们最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谈起。“离开食、衣、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他试图引导我们打开所有感官,静下来观察感受生活。“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在每一部分,蒋老师不仅会谈态度,还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描绘出一个理想场景,如同《论语》中那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读来深受感动,比论理的威力竟是要强了百倍。食之美:任何感官,都可以是感受生命美好的起点,味觉或许又是其中最贴近我们的。有一句谚语叫“You're what you eat”,食物和人的关系可能还不仅仅只是感受,它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天天吃泡面火腿肠的人,脸色肯定不会好看;天天吃香锅烤鱼的,不上火才比较奇怪。这么关乎个人状态的方面如果也不上心,确实也很难在其他方面讲究起来。对于食之美,我的理解是,从种子到成熟的食材,再到食材如何料理成为菜品,最后菜品如何呈现和品尝,这个过程当中,包含了天地的恩赐,包括了人的辛苦、心思、技艺,包括了时间的酝酿。好的菜品更是无数的巧合碰到一起的结晶。熟悉的味道,还可以是某种珍藏于潜意识的感情的触发点,让人回忆起一些人情的情切。所以对食物要有感激之情,不要浪费,一方面是要适量取用,一方面是要吃得对,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还有一方面是要去感受食物的滋味。而如果能参与到种子到入口食物这个链条上的一环,就会对食物更加珍惜,也会更加懂得其中微妙,能聪明地利用它改善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比如自己烹饪美食,可能就会知道烧出一盘好菜的不易,也能对个中滋味更加敏感——何种口味会有何种感受,于是就可以成为一个感受的呈现者,在需要的时候给予自己或他人以慰藉,就像蒋老师做的那盘苦瓜。天长日久越来越越熟练,烧菜的品质就越好,品鉴力也会随之上升,能够吃出其他厨者的心意。如此这般,食物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满足,更是心灵上的满足。不一定要很厉害变成大厨或美食家,“如果这样去准备,去享用一顿饭,你会爱你的生活,因为你觉得你为生活花过时间、花过心血。”即使太忙也没关系,但是至少每周可以留出一些quality time来思考,来烹饪,来品尝。比如在周天的时候,设定下周的食谱,再想想下周六可以做几道怎样的菜——会不会一周都变得有很多期待。衣之美:衣服和人的关系真的蛮特别。它既是一种贴身的守护,又是一种向外界表达态度的介质。不过两种功用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要基于对自身了解的选择来实现。“人靠衣装马靠鞍”,很多时候着装给人的印象,或许就是这个人给人的印象。所以为了能够和周围人恰如其分地交往,穿衣的学问不得不下功夫。对于衣之美,男性和女性的观点大概不太相同。男性可能会更看重它的质感对皮肤对脚的亲切,它的色彩是否彼此平衡,它的造型是否能扬长避短,或者也会有兴趣从文化角度来观察。但作为一名女性,除此之外,同样重要的还有根据当下心情状态不断变化,还要利用它自我炫耀。所以可以看到许多讲究的女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衣服都不带重样的。衣服上,女人真是要比男人薄幸得多。一种搭配美或不美,就如同蒋老师在书中说的,和文化的强弱势、穿戴场合和穿者的个性有关。一件衣服就像一句笑话,讲对了场合才能出彩,而同一个笑话换不同人讲,产生的效果又会完全不同。穿戴者身份的高低也会改变大家对一种搭配的评价。由于服装终归是有点自我炫耀的成分在里面,因此是基本往高走的。常常可以看到某女星在某电影里的新颖打扮一时风靡,如果竟然在许多世代都能得到一两明星垂幸在身上复现,那就成为了经典款。不过这垂幸只算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如果人不够强大没法hold住,那可能就起反效果了。所以我现在渐渐发现,衣服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穿流行款的,表现敏感于当下文化思潮。一种是穿经典款的,走的是文化底蕴。对于流行款,可以选些快时尚品牌。而对于经典款,确实是可以买一件品质好的和它好好厮守个十年八年,毕竟衣服穿久了,不管从质感上和气质上都会和人融为一体。不过是否能够长长久久保持同一身材...哪恐怕又是另一个问题了。不过衣服最基本的美还是在于卫生和干净。什么材质保持什么样频率的清洁,用什么方式清洁、什么方式收纳又是可以花脑筋的。而这些脑筋里体现出的,就是对于一个人对物质的感谢。也许一件衣服不再流行我们不会再穿,但是如果对待起来也没有那么粗暴的话,这件衣服或许可以送到需要他们的人的手中,或者如果有裁剪的才能,是不是可以利用上这块材质,创作一些个性化的生活小用品?如果常存这样的尊重,那么遇到一件衣服是经典款,或是对你有特别情感记忆的话,你自然可以更用心照拂。说到这里,我觉得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现在衣柜里最老的一件衣服是什么时候买的?那最喜欢的一件衣服,自己又是如何对待它的。不一定要每件衣服都穿到十年二十年,但对于我们特别喜爱的衣服,我们是不是能够更加温柔细心地对待,让它和我们一起慢慢变老?住之美:住是一种比吃穿更长远一点的追求,不管是住所甚至城市,改起来不是一朝一夕,但是如果不重视它,长此以往生活品质会很受影响。谈到生活态度,如果说服装还可以伪装,那住所的状态可能会是最真实地反映。所以说室友对彼此性情真的再了解不过。记得刚到北京时住在一个很差的房间里,因为妈妈说,不能把所有钱都花在住上。那个房间很小,采光通风也差,我住在里面的第一天,居然睡着睡着就哭了。那时邻居素质也不怎么样,公共空间一团糟。面对那样的环境,任何悲观的想法似乎都能找到佐证。接下来半年经常加班到深夜,我也不知道是工作真有这么忙,还是实在不愿意呆在那个空间里。反正周末我是一定在家呆不住的,一天不出去一定会窒息。所以半年房屋到期后正好工资也涨了10%,我说什么加点租金也要换房子,当我住进环境更好的房子里,实实在在感觉到这份美丽新生活是用双手挣来的。后来会被妈妈骂,是因为我买了好多生活用品,西点全套厨具、挂烫机、白板、打印机等等。妈妈说,哪有哪个单身女孩像你买那么多东西,这又不是你的房子,你又不会一辈子住在这里。可是我不同意。如果要等我买了自己的房子再来考虑设计生活方式的问题,我想那太晚了。在我有能力的前提下,只要我能,我一定创造出实现我理想生活的环境。我不想住在一个冰冷冷没有家的感觉的房子里。后来我又买了香薰机和精油套装,去制造香氛,去养护身体,对生活油然而生一种满满的爱。所以当我看到书中蒋勋说,“在住的美学里,首先你必须对家有认同感,它才会开始美”,以及“如果这个家变成妻子不愿意回来,丈夫也不愿意回来,我想你绝对知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不愿意回家了...你的房子不再是一栋房子,是一个家,是你愿意回去的地方”的时候,我真的太有感触,暗下决心要把这个空间经营成一个亲人、朋友、爱人都愿意来愿意待,在里面能感到温暖、治愈和照顾的地方。我想像蒋老师的那些朋友一样,“会很得意地告诉你这个家是怎么布置;不管这个房子是他自己买的,或是正在交贷款,或是租来的...至少他要把这个家处理到自己喜欢的状态。他会告诉你他从哪里选到的床单,在哪里买的衣架,书在书架上如何归类...”如果已经有了一个满意的居室,很重要的就是勤打扫整理,保持好通风。一个居室也可以随着你的想法成长,可以变得更丰饶,丰饶后有意识地清简,清简后选择性地更新一些更有设计感和人文品质的物件,我想基本上这个居室就被收拾得有一定风格了。一室整洁,一屋也要有温度。把关心扩大到公共空间,保持它的整洁,进而布置成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的地方。如果大家都能为公共空间做一点事情,彼此生活的良性重叠就更多,邻里关系会更融洽,自然住着更加舒心。而如果让关心扩大到社区、城市,那么你会对环境有更多的情感记忆,也就更加爱这个环境,并且爱这个环境里的生活。我想住之美,就是指这样一种正能量的涟漪。行之美:以前由于交通工具的不发达,人们的生活范围很小,远方不过存在于文学作品里。可现在有了汽车、火车、飞机,我们可以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去,于是有一句流行的slogan,“眼界改变世界,行走改变命运”。环游世界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理想之一。如果草草地走一遍,80天就可以算是环游了地球。可是如果那不是一个赌博,又有很大意义吗?行之美,蒋老师在书中有很简洁的概括,就是“维持身体的速度感...“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今天飞机时速可以到900千米,火车时速到300千米,汽车高速每小时跑120千米,但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还是有人有时选择摩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还是有人有时选择时速100多千米的绿皮火车或者自行车,从家里到单位的十几站路,还是有人有时选择步行。不一定每天都这样过,但一定留这样一个机会给自己。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慢”里有很多丰富性,“慢”里能和心灵对话。而在这种选择的自由里,就是行之美,是拥有获得的能力却不去无尽索取的判断力和自控力,以及它带来的心灵的稳定感。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因为求快求多失去,反而失去很多敏锐的感受。每次一人食好像在耽误时间,非得配个电影或者电视剧看着,哪里还能知道饭的滋味怎么样,泡脚也不得安闲,一定要拿本书看着,怎么能感受到血液升温在血管加速循环。如果我们对身体失去敏感度,我们怎么能好好操控它,当它给我们发出信号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收得到呢?蒋老师对“快感不等于美感”的论述更是深具启发性。“快感是感官刺激,这个快感可以有刹那的爽,可是结束之后往往会产生落寞跟空虚的感觉,那种空虚会变成无法弥补的黑洞。心灵上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就是你不断地在口味上刺激自己吃到饱、在衣物上满足,或者在居住条件上买更昂贵的房子,不断地投资赚钱,其实这种爽的感觉未必是美感,而是快感。”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而非物质的奴隶”时,“美的经验才会产生“。我想,随着我对生活的基本面倾注更多的心血,或许我对蒋老师的生活美学会有更多新的感悟,养成新的习惯。不过我觉得生活美学最关键的,还是要修好这颗心,让它充满爱和觉知,时刻清新。希望在2015年可以比2014年更喜欢自己、喜欢生活一点点!
  •     品味四讲讲的是生活的衣食住行,书的分类就写着散文、心灵类。闲适读来确实有种慢下来舒适闲趣的感觉,独立的人,独立寻找符合自己的风格和生活态度。
  •     知道蒋勋是从细说《红楼梦》开始,160个小时的陪伴,声音好听,温暖,安静。配上书香音乐,让我有幸能够安静下来听红楼,同时也把放在书架上数年的红楼梦一书给看完了。自认为是一个极其大条的人,无法体会林妹妹的深情;不了解薛宝钗的圆润;不清楚王熙凤的精明能干.......一部红楼梦写尽人生与人性。所以我要感谢蒋勋,让我认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能安静下来。说回《品味四讲》,关于生活美学,蒋勋在电台里有一系列的讲座,这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分别从衣、食、住、行来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美。《衣》“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衣服除了御寒遮羞功能外,主要也是体现的一个外在美。过去生活条件较差,一件衣服会穿很久,妈妈会织毛衣,破了,妈妈会修补。一件衣服承载了妈妈的爱,是有温度的。曾几何时,衣服更换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年都需要更换新衣服,也使得家里的衣服泛滥的情况下,还觉得没有衣物可穿。一方面是由于每年的流行趋势不一样,大家都开始喜新厌旧起来,另一方面跟衣服的品质也很有关系。当生产衣服越来越容易,低品质的衣服无处不在,大家难免变得不再珍惜。衣服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的汉服是多么的精致与优美。当下谈复古,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汉服,喜欢传统又精致的衣服。《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生活与工作的快节奏,使得快餐普及,大家吃的太随便,又太油腻。一天能够好好吃上一顿的就只有晚餐了。而晚餐吃多了是不易消化的,给健康埋下隐患。另外一点,重口味菜系的流行,很多人无辣不欢。饮食跟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是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是受儿时的饮食习惯影响的。再好吃,再精贵的菜抵不过妈妈的一盘咸菜。那熟悉的味道,无论在那里都是念念不忘。每年端午,我必须要吃上家乡的粽子才算完满。杏花楼的肉粽再美也不如家乡味。我也喜欢火锅,喜欢重口味。已经在慢慢调整。从前的无肉不欢,现在可以半月不吃肉没有感觉。火锅吃的次数也很有限。希望通过饮食的调整能让心也安定下来。《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一个家不需要太大,它干净整洁,它健康和睦,这样的地方就是人人想回去的地方,离开又怀念的地方。在整理家务这方面我做的非常差,东西随手乱扔乱放,清洁也总是不及时。也因此不敢邀请朋友来我家,真的不是不热情。也曾一度不敢看这本书,我知道生活的美学离不开家里的整洁。好在我鼓起勇气看了,也在生活中开始实行,如《活法》那本书里说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毕竟是广播稿整理的,感觉写成书比较啰嗦,车轱辘话来回说
  •     生活之美,无简不得,唯慢方至。
  •     忙=心死了
  •     又看完一本,喜欢蒋勋这种浅显易懂的生活美学分享。在快节奏的今天值得一读。
  •     蒋老爷子就是会玩又有情调 以点带面的讲了衣食住行四种美 通俗易懂做意识启蒙挺好。书中主要就是讲美要有节奏感掌控感 美要有文化才能知道 (比如劳动人民生产这种场景劳动人民是美的内容 欣赏者才是制造着美的话语权。 )以及慢下来 感受这世间万物 多去体会背后 若一个人懂生活之美那确实是极有魅力的 毕竟无聊的生活不能少浪漫
  •     真正的美在于平衡,协调,是主动把控,主动选择。在有很多选择的时候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量吃 最适合自己性格的衣服穿,最适合自己心情感情的地方住。一生都在抵抗一个字 忙。在可以快的时候,选择慢下来,欣赏一下周围的美
  •     比鸡汤好点
  •     这本真的太水了
  •     開頭還是挺好的,後來就在重複了。
  •     2015-蒋勋,不用多话
  •     其实内容是不错的,但是因为是讲座合辑,所以里面失去了书写的精炼,有些车轱辘话来回来去说,看得有些扫兴。整体而言,推荐,我们对于美的缺失而不自知,实在是一件太可怕的事。
  •     衣食住行里发现生活美学
  •     美的地平线,也是我们生活的尊严。
  •     衣食住行,处处皆上品
  •      2016年12月读毕
  •     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 — —忙。
  •     道理我都懂 但是这个现实这个社会最终都会让你的品味趋之于无
  •     没看过这么口语化的叙事方式;而且里面段落的内容重重复复,感觉没内容为了出版而凑字数。
  •     低于期望值。
  •     还行,序言挺好的,正文有一种只能炖一盅汤的料,却煮了一锅,只能加很多味精了。
  •     不要太忙,慢下来,闲下来,认真体会,就有了品味
  •     舒服
  •     讲真,看一篇跟看一本差不多。看到最后,竟有种唐僧的感觉。总之,慢生活,享受生活。
  •     又点空洞,重复的感觉。衣食住行讲了一些,大概就是让人们慢下来生活。
  •     蒋勋他活在理想国,他的生活状态不是社会上大部分人们能够达到的,他达到了一定高度他就可以过他想要的慢生活,但社会底层人民忙碌于生存而苦苦挣扎,不是他们不想要那种享受放松的生活方式。所以蒋勋的这本书带有一定的阶层局限,并不是接地气符合现实人民生活的理论。
  •     2017年4月3日读,2017-112,图69。
  •     让自己慢下来,做自己的选择,体会生活中内心安宁带来的美好。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提醒我要好好地生活 啊人生真是太太美好了 你还有好多美食没尝 还有喜欢的衣服就像爱人一样 爱自己的家 爱慢慢的旅途 但感觉内容很重复 也许碎碎念的风格让人惬意吧 但我更喜欢简单干脆的文字
  •     说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声音
  •     从食衣住行四个方面讲了四种生活美学的态度。人生慢一点,过得精致一点,过得享受一点,把我们的感情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身边的物件,融入路过的风景。品味生活的各种味道,感知生命的斑斓色彩。喜欢蒋勋先生的生活态度,在这繁忙高速的消费社会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
  •     钟爱蒋老师的调调
  •     《品味四讲》、《孤独六讲》和《生活十讲》,言之无物,不成体系。
  •     没有前两本好看
  •     可能是因为心境的变化,远没有当时看到孤独六讲时那么惊艳。感觉这本的大多数观点似曾相识,没有新的角度,看似衣食住行的体系,其实有些车轱辘话来回讲。
  •     嗯,更喜欢另外两本。
  •     生活的美学是一种选择,是节制和适度,是快与慢中的平衡。
  •     喜欢!
  •     296「週休二日這詞頻率高到我暈暈地」
  •      用通俗的语言讲关于生活的美学
  •     我大概读了本假书,或者作者是为了和前几本凑个系列,有点无聊——全是大白话,仅有的三四句诗有点烂大街,“吾亦爱吾庐”这种也要翻成白话,有些例据可以反复用几次。应该推荐初中生读。不过,像我这样粗糙的人依然可以受益、依然需要领教…
  •     慢下来
  •     蒋老师这是来骗稿费的吗?
  •     理念不错,可惜成书以后太过啰嗦,反反复复的呈现显的内容就空洞了
  •     “忙,一边是心,一边是死亡。” 适度的慢下来吧,在任何速度加快的状态里,都不要让自己觉得忙碌,就像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永远准备刹车。
  •     好多内容重复在说,虽然也确实在理。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关注生活的美学,才算真正生活的开始,不然只是,活着。
  •     我建议,我时常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你说自己就说嘛,说得好大家自然会记住的,别强调了。重复洗脑,算什么记忆促成法啊。
  •     冲着蒋勋美学大师的称谓拿的,翻了前几页感受到生活之美就继续看。然而,风格偏向飞机读物的生活随笔,有些读者会没耐心,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敏锐的生活美学触感才应该多读多提升。再加一分因为作者还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现代快速城市化与生活美学的对比,引发人的多维思考,建立对生活品质和城市高速发展之间更深层次的思考。
  •     心很累的时候,在一家书店翻完,很治愈
  •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的发现的美学。内容浅显易懂,不错的小文,没有那么多的高深大论,实在的美学观,推荐观看,顺便让自己快速的脚步慢下来。
  •     会思考的人 懂得放慢节奏、在加快和减速之间保持平衡的人 真有魅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