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亿种活法》书评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1
ISBN:9787543891005
作者:宋石男
页数:268页

活着

可是一直不知道活着究竟是为什么   看过一个人说他弟弟一直在瑞士看一些康德(忘记人名了)什么的书,最后发现一直以来崇拜的他们除了思考终极意义之外没有做其他的什么。   终极意义是什么 我想我太难去思考   所以就这样 活下去 没有任何思想的 为了活而活   或者说 我只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不知道 活着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状

读着读着就不烦了

我以前觉得自己看书挺多,知道不少。可是刚读前几篇,我就觉得很烦躁。各种历史人物,各种流派术语,看的我好烦。烦,但是故事有趣。好在知道自己其实不读史,信息量大点,我就多学着点吧。看不快,就只能一篇一篇读,不然,头疼。又想起顾准先生说的,“读史”。嗯,读读更牛叉!

裤兜里的才华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回忆说,大学时他曾整天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在书里寻找的答案,他读的内心汹涌面颊发烫,却在走出图书馆的一刻重归迷茫。这种探寻的状态我也深有同感--走出温暖的图书馆一头扎进寒冷黑暗的夜里,刚刚武装了头脑的理论知识无处实践。书本上的真理越是言之凿凿,越是在现实里面苍白无力。有人讨论阅读的意义,我同意阅读可以培养性情,却不同意读书塑造价值观。我曾经信奉书本,但之后越来越觉得人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受个人经历影响的内生状态。有时候你被某种观点说服,并非因为该观点立场正确逻辑严密,更有可能是它应合了你心里早已经有的想法。有时候我很困惑--意欲独立却缺乏判断,渴望追随又害怕盲从。所以《十三亿种活法》让我很喜欢。它是一本知识分子文集,写写历史,写写评论,写些家长里短,最后抒情,零散但全面。书里表达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都被我接受--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我写不出这么好。

找一种自己的活法《十三亿种活法》

找一种自己的活法《十三亿种活法》 完全是被名字打动而买的这本书,虽然我也知道,这样买到的书多半都不和我口味,可是这个名字就诱惑我去读它。打开以后,发现果然内容和题目没有任何联系,就是标题党,全书只是里面有一篇文章叫这个名字罢了。不过让我感觉到欣慰的是,作者竟然也是一位书虫,家中藏书八千多册,比我还多。而且作者的文章也很有深度,文笔相当不错。只是这本书里面都是他各种文章的汇总,让人感觉杂乱五章,没有一个主题,如果按照作者的才华和写作功力,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作者应该能够写出相当漂亮的文字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活法,十三亿人应该有十三亿种,可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看到的几乎就只有一种,那就是从小优生优育,然后好好学习,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然后考进重点大学,接着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找工作,然后挣钱买房子,接下来准备优生优育培养下一代。这就是现在所有中国人羡慕的生活。可是想一想这样的生活多么乏味,没有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每天沉浸在作业和题海当中,没有青年时代的向往和追求,每天为了换房贷而辛勤工作。那么去旅行吗?你得按照旅行社安排好的路线去和别人挤,那么去创业吗?呵呵,别开玩笑了,你没看到在中国只有进入垄断部门才有可能挣到钱,创业基本上都死了,能创出名堂的全国能有几个。十三亿种活法,如果都一样,那么真是太可怕了,就如同文革中,每个家都差不多,都有一间小房子,每个人都有一张小床,每家吃的穿的用的都基本一样。每个人每天想的,做的,追求的也都差不多。可是如果十三亿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活法呢?那也许就是天堂吧。

我的兄长四一哥

四一哥就是宋石男,最近我总是以他为伴。是他激起了我再写点什么的欲望,是他破坏了我再写点什么的勇气,隐约的,我觉得还是他在鼓励我去写点什么。我认识四一哥,是在微博上,最初不过是看他参与的公共话题,收听之后,无意中发现,他文章写的好。那时,腾讯还没有“大家”栏目。我也久不看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关注时政评论,尤其喜欢杨恒均。老杨头让我叹服,让我头脑更为清醒,却很少能激起我的写作冲动。他的《家国天下》唯有“家”中几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会让我一读再读,甚至读出声来,读到不能自已。似乎,我也曾为此激动,想要写写妈妈与外婆,但最终到现在还没有敲下一字。读四一哥,我再次、更多次的想要动手,释放那压抑已久的欲望,甚至,我已拟好了首句:于外婆,我总有一种亏欠感。是四一哥写的不够好,我觉得自己可以超越么?不。四一哥好得让我嫉妒,甚至让我绝望。但同时,我又觉得,四一哥让我放松,丢掉包袱,敢于动手。四一哥就像我的一个兄长,我想象中的兄长就是这样。我读的是四一哥两本随笔集,《十三亿种活法》和《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两本书,我都喜欢。尤其是《十三亿种活法》,其中的多篇,我觉得就是散文诗,就是天成之作,非人力可强。我对他们的喜欢,直追《野草》。两本书里同时选了《热爱历史的幻术师》,我还能说些什么呢?让我们大声阅读吧: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拿菜刀劈自己的头,或者用斧头剁手,或者在肚脐眼儿里点燃雷管。最轻松的时候,也要持刀在胳膊上刻“精忠报国”,石鼓文的,然后将他们刮掉,再刻金文。啊,(请容许我用这个词。)我真想读给你听,我的朋友,就像当年我一遍遍读给我妻子《我们的朋友》。我喜欢四一哥,还在于他让我不再那么萎靡,他教给我的是:不幻想,但也不绝望;持有信念,并且活着。我要多说几句。追随老杨头多年,我已渐渐疲惫,我不想让杨老师失望,我不知道是什么在发生变化,我疲惫了,也许只是年龄?杨老师的文章我不再刷屏去等,不再逐篇阅读,开始像对待社会新闻一样,看一眼标题,就飘走了。我得承认,四一哥讲的道理,老杨头都讲过,讲得更为细致,但我更喜欢四一哥,难道只是喜新厌旧?我们来读文字吧:我们承认,人是生而悲剧的,某种意义上我们都被判了死缓而且迟早要执行。但是,如果对自己还稍微有一点儿骄傲一点儿期许,如果对社会还保持一点儿正直一点儿责任,那我们总要在死之前寻找一些意义。做有意义的事,让生活有意义,并非徒劳无功,这是人类社会一直走到今天的终极秘密之一。我们人生的意义也许不能重大,也千万不能伟大——因为伟大往往建立在无数人的卑微、渺小之上,但在我们死之前,总要让它有那么一些意义。当我抄下以上文字,回头再读,我再次感觉到了韵律美。文字的韵律美我最早是见王小波提过,但王小波推荐的几本书我一直没读下去,包括《情人》,我只看了电影,却看不下去书。再次,我忍不住提一下韩寒,我佩服他的才气,却一直不能忍受他的文法错误;他的博文只能粗看,不能细品,细品我会被无处不在的文法错误搞到满脸满手鸡皮疙瘩。但四一哥的文字让我觉得顺畅,觉得上口,觉得美。王小波说: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四一哥是我有限阅读里三者统一最好的作者之一。但我一下子想不起之二是谁,好像当年的王怡也给过我这种感觉。我记起来了,王怡也是四川人,也是嗜书如命。回到四一哥。他教给我说: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毕竟现实残酷,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我没有别的法宝,只想到两个字:积极。在我,这也是时隔多年想再次认真写点什么的动因。一开始,我就警告自己,少抄一点四一哥的文字,我怕自己收不住手。还好,我只引用了几小段,我还是希望你能直接感受他的魅力,我想你和我一样的去喜欢他,我想你会的。

思考-实践改造世界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活着的同时本身在不断的改造着这个世界不过 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太微弱以至于我们觉察不到。在这个过程中仅有少部分在不断的思考着人们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世界以至于宇宙的点点滴滴,过程以思考为主。活着对于现实的意义仅是为了延续生命,对于理想仅是实现那微不足道的目的或者想法罢了。

裤兜里的才华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回忆说,大学时他曾整天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在书里寻找的答案,他读的内心汹涌面颊发烫,却在走出图书馆的一刻重归迷茫。这种探寻的状态我也深有同感--走出温暖的图书馆一头扎进寒冷黑暗的夜里,刚刚武装了头脑的理论知识无处实践。书本上的真理越是言之凿凿,越是在现实里面苍白无力。有人讨论阅读的意义,我同意阅读可以培养性情,却不同意读书塑造价值观。我曾经信奉书本,但之后越来越觉得人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受个人经历影响的内生状态。有时候你被某种观点说服,并非因为该观点立场正确逻辑严密,更有可能是它应合了你心里早已经有的想法。有时候我很困惑--意欲独立却缺乏判断,渴望追随又害怕盲从。所以《十三亿种活法》让我很喜欢。它是一本知识分子文集,写写历史,写写评论,写些家长里短,最后抒情,零散但全面。书里表达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都被我接受--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我写不出这么好。

让生活多一种姿态

对当下的中国有着怎样的识见,基本上决定了对社会的态度。在读宋石男的博客时,一直在期待那些文章能够结集。现在,《十三亿种活法》的出版则让人看到了他的多面,之所以说多面,那是因为他在历史、人文、叙事过程中所展露出的识见让人惊讶。有时,亦有不太熟悉的朋友说起他,总以为是四五十岁的大叔,由此可见,一位有为青年的成熟也跟人有着如许的错觉。但这也不能怪朋友,实在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读。因此,宋石男拿出刀笔,一一剖析,这不在于能否提供正能量,而是在于是否能在这个时代生活得更好一些。无疑,处在今日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很容易愤怒,因而悲观,乃至绝望。然而,仅仅愤怒是没有用的,愤怒如果缺乏理性支撑,只能通向戾气。悲观就更等而下之,悲观是一种缺德。绝望则更坏,绝望只能制造更多的绝望,就如暴力只能制造更多的暴力。记不清楚有多少次跟宋石男、冉云飞等一群朋友夜谈,聊生活聊当下,虽有激动,但在酒后还都恢复到日常。是的,我们在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在残酷时代的生存法则:不幻想,但也不绝望;持有信念,并且活着。《十三亿种活法》分为“过于喧嚣的孤独”“今日与明日”“我们的祖先”“抽象的抒情”四辑,涵括了宋石男近十年来最优秀的历史文章、时事评论、叙事散文等。在某种程度上,宋石男是一个人文自由主义者,他的犀利文字直刺体制的心脏,他的温情文字闪烁着普通人的泪光。他富含激情、维生素与美的作品,对青年人认识社会与未来极具现实意义。不过,在阅读这些文本时,他的识见总在超越当下,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历史的审视,成为了他独特的视觉。套用南方周末常用的一句话,那就是“在这里,读懂中国”。不过,要说读懂中国,也真是有切实的观察,或许才能发现社会变迁的趋势,至于内在的基因和肌理,也是有迹可寻的。这正如宋石男在序言《我为什么写作》中所说的那样,“爱伦·坡有个奇妙的想法,人的死亡并不是永恒的,死者只是与自己告别亿万年。而据11世纪的中国哲学家邵雍计算,世界上的事物,将在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后,完全重现重演。也就是说,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后,我们在这本书里将再会面”。这说法颇为有趣,那么,他对当下的中国观察与其说是独特的,倒不如说其所经历的丰富:一代学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决定了他对社会的观察是有差异的。但即便是读懂了中国,宋石男笔下所呈现出来的社会也是能够轻易辨认出来的。固然生活现实,又有着残酷的一面,但不管怎样,还是得继续生活下去,太阳还将照常升起。在这种语境下,好的历史学家,不会手持喇叭跳出来解说,而是悄悄将意见藏在精心剪裁的材料之中。而宋石男对历史的观察,对当下的书写,就显得别具只眼,在残酷的现实当中,亦有细小的温暖。与愤怒相比,温情总让社会多一点意义。在面对这样那样的社会事件的时候,有时会觉得有些麻木,宋石男却告诉我们,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所需要的并非是跟着众人一样去呐喊,是独行,寻找解决的方案。但在《十三亿种活法》中,宋石男并没有开“药方”和给以答案。但这都蕴含在他的识见当中,因为有了不同的活法,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十三亿种人生

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知道宋石男也是在看天下的专栏上知道的。宋老师出身书香门第,他的文章里有种“傲”的范儿。这在我看到过的很多同样火热的学者身上看不到的。宋老师追忆起自己的过去、旧人旧事,是我最愿意读的。搭讪记里的女生同样也令我神往、各种类型的爱剖得也令我讨厌。这就是我读老师的书所愿意得到的。我跟着你的生活走……走多远都没关系,有波折我跟着不开心、有喜悦我哈哈大笑,最重要的是彼此都敞开了心扉,你愿意讲真实、自由的文字写出来,而我愿意付上一顿饭的钱和几个傍晚的时间来跟随另一种生活。我觉得这是提升阅历最有性价比的途径。宋老师的书里没有太多的道理叙述,仅仅是讲自己最简单、明确的态度。但在他这我明白了无论怎样的人生……怎样的活法你都要面对自己。首要的是对自己好。“买的书没时间看还是要买、喝酒不为醉只为痛快”,是的,就是要没有目的的目的。如果你还是纠结着累和收入,不如就翻开这本书吧。


 十三亿种活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