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受伤的文明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544265317
作者:(英)V.S.奈保尔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也是奈保尔对对印度的观察和书写最焦灼的书。
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和失落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 受伤的文明
第一章 旧有平衡
第二章 土崩瓦解的世界
第二部 土地上的新主张
第三章 摩天大楼与分租宿舍
第四章 谷仓
第三部 只有执迷,缺乏思想
第五章 洞察之缺陷
第六章 综合与模仿
第七章 失乐园
第八章 复兴抑或继续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当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
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第一届大卫·柯恩文学奖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受伤的文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现在中国互联网上黑印度成了一个政治正确的话题,任何和印度相关的新闻、视频、评论,总会炸出一大波和印度黑来。似乎中国发展了30年,就忘了我们国家二十年、十年之前的状况。其实中国也才最近20年发展起来,从奈保尔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中国二十年、甚至是十年前的影子。如果不告诉你这本书描述的是1970年左右的印度,你是否会以为这本书里说的是中国呢?1. 描写印度的劳工;中国城市只需要劳工,不提供居所2.印度文化“逆来顺受”;中国安分守己3.缺乏民族国家的概念,只有种性、部落;中国小农社会4.贫富差距,当时中国是普遍的贫困5.国大党官员伪装成印度农民,迎接作者;好面子,对外来者的媚态6.印度的特殊之处:1)印度宗教“教义”:神话甘地,甘地主义缺失了现实意义,成为一句口号,或者神迹。2)对“贫穷”的神圣化,印度教化7.中印战争?英吉拉*甘地?1970年中国什么样子?
  •     期末作业。没有去过印度,尽管对佛教诞生地仍然保有一定程度的敬意,细看却发现对印度一无所知,除了各种嘲讽。戏称阿三,还有悲壮地干了这碗恒河水。 《印度:受伤的文明》为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受伤的文明》是印度系列中最薄的一本,却是奈保尔对古老的印度剖析程度最深,对印度现存的缺陷批判力度最强的一本书。 1975年6月,印度高等法院判决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在大选中舞弊。甘地夫人于是宣告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冻结宪法,解散国会。直到1977年,紧急状态才宣告终止。《受伤的文明》即成书于这段时期。 因为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奈保尔无法再继续沿用过去“旅行,与人相遇并交谈”的方式来观察印度了。为了对印度进行一次新的精神层面上的描摹,他利用既有的材料,报纸,杂志,书籍,以及亲身的游历,竭力解读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今天的印度和奈保尔所访问的1975年的印度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又有什么保持不变? 众所周知,印度如今已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在《金融时报》官网上检索新闻关键词“印度经济”可以发现“印度增速有潜力超越中国”“印度是全球经济低迷中的曙光?”“印度不应错过风云时刻”等新闻社评比比皆是。似乎可以说,印度这一古老文明自1947年印巴分治,1950年独立为印度共和国以来,终于实现了我们眼中“自由民主富强” 在地球的另一边,印度裔高管遍布硅谷,其比例远远高于勤奋的华人,去年就任谷歌首席执行官的桑德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也证实了世界各地的印度侨民取得的卓越成就。 印度经济实力和IT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刮目相看的同时,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新闻也不断浮现。“印度式扒火车”“城市中数量庞大的贫民窟”经常见诸于新闻,算是“印度特色”,尽管情况缘由大不相同,不过联想参照到中国也有“春运”“城中村”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常见问题,人们也许已经见怪不怪。然而日本東洋経済2014年08月30日的一则报道却让我感到非常吃惊。 摘录如下: 「なぜインドのトイレ普及率は五割以下のか」 インドではトイレを設置せずに屋外で排泄することが、都市、農村を問わず一般的であった。このためトイレの普及には衛生教育の徹底、またその基盤となる初等教育の徹底と質の向上が必要となる。 インドでは、トイレの普及に必要な条件はそれだけではない。人々が屋外に排泄した物は、モヘンジョダロ(インダス文明の都市遺跡)の時代から、アンタッチャブル(不可触民)の階層の人々が、手で処分をしてきたという事情があるからだ。これらの人々はスカベンジャー(死肉喰い)と呼ばれ、彼らは排泄物の処理に対する代償で生計を立てている。インドにおけるごみの廃棄・処理の問題も同じ構造である。 パタック博士は、1943年にインド北東部ビハール州で最上級の階層の家庭に生まれた。のちにマハトマ・ガンジーが創設した生活改善運動に参加し、最下層の人々のコミュニティで数カ月生活しつつ、仕事をおこなった。 その過程でパタック博士は、彼らの生活と衛生状況を向上していくためには、トイレの設置と同時にスカベンジャーの人々に対する教育機会と職業訓練機会をつくっていくことが必須であることを知った。パタック博士は、トイレを設置していくと同時に、これらの人々への教育と職業訓練の機会を作ってきた。パタック博士自身の身内だけでなく、上流の階層の人々、さらにはアンタッチャブル階層の人々自身からの抵抗も、たいへん大きなものであったという。博士の家族は、スカベンジャーのコミュニティでの仕事から戻った博士を「穢れている」とし、穢れを除くために、牛の尿や糞を薬として食べさせたそうだ。 从中可以管窥印度卫生状况之差,以及种姓制度依旧主宰社会的严重性。 人们也许还对2015年的一部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记忆犹新。在印度以内容敏感、容易造成骚乱为由已遭到禁播。此纪录片围绕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纪录片采访了其中一位强奸犯Mukesh Singh、他的律师和受害者的父母。 不少有识之士为改变印度落后现状而走上TED讲坛演讲发声。 公民记者Meera Vijayann在2014年8月的TED演讲“Find your voice against gender violence ”中坦言自己过去遭遇过的种种性骚扰,鼓励印度女性主动站出来曝光恶行,发出自己的声音。演讲中,对2012年的德里公交轮奸案,她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印度思维中,从媒体,大众,政治人物的反应,都只证明了一件事:没人知道怎么办。” 2015年1月,Joe Madiath在TED演讲“Better toilets,better life”中介绍了他致力于在农村建设自来水设施,保证一家一户一厕所,以改善农村卫生状况,降低患病率死亡率的公益项目。在演讲末尾,神情激动的Joe几乎眼泛泪光地说“对印度和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军队和军备,软件公司,太空飞船,不如自来水和厕所来得重要。” Anamik Nagrik在TEDxBangalore演讲上戴着面具讲述了“Why is India so filthy”为什么印度那么脏的问题。“印度70%的人公开如厕。所有丢在户外的粪便中,有60%是印度人的/为什么我们可以把火箭送到月球,却无法解决印度街道如此肮脏的问题?”他引用了两个经济理论“破窗理论”“公地悲剧理论”来阐释印度民众只关心私人空间,不关注公共空间的现象。 在印度经济腾飞的灿烂光景下,无法回避的种姓制度冲突,世界上最严重的雾霾污染,印度妇女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强奸骚扰案件频发,城市管理混乱等社会问题为印度的人类发展指数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一如孟买与商业中心的高楼平行四散的平民窟,一如恒河岸边洗漱洗衣服的同时不远处飘过的水葬浮尸,印度人似乎总能在恶劣混乱的环境中安然自得,无动于衷。 尽管对印度教教义,种姓制度等有所耳闻,算是略知一二,对“印度现象”的个中缘由,仍如雾里看花,难以理解。 而这一切,我似乎在奈保尔,一位继承了印度血脉(尽管他对印度的记忆印象遥远而稀薄)却成长于异国他乡文化的移民作家的眼中,找到了答案。 想要理解印度文化的内在精神层面,首先要从其漫长的被征服史,古老的神话寓言,宗教信仰(印度教)以及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入手。 ①历史的断裂 对于不断被外来者入侵征服的印度历史,奈保尔认为,那长达千年的侵略与征服注定要给印度带来智力上的枯竭。废墟压着废墟,一层又一层。印度人会自豪地说,印度从征服者那里吸取经验,并且比征服者存在更久。但在奈保尔沉郁悲怆的眼里,这个国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还是在遥远的过去完成的,而在这以后印度不只是让自己重新变老,而且在智识上愈发狭隘且永远脆弱。 奈保尔在书中没有解释到的是,实际上历史上的印度从未有过真正的“长时间存在大一统”的王朝。恒河流域分布着很多城邦,都较为繁荣,但之间难以有效交流,不论以和平还是武力方式,各邦往往更倾向各自发展,不管邻邦。在漫长的被入侵征服的历史中,各城邦升起又被入侵征服,最后又陨落成废墟,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兴许就是这种反复交替的侵略征服中,印度人学会了如何避开现世的混乱,如何关注自我,体察内心,遗忘外界, 沉入内在的世界中去。 印度民族主义诞生开始宣扬印度要等到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代(这在奈保尔看来,又是一段悲惨的臣服历史,但同时也是印度智慧再创辉煌的时期)“但是独立后的印度,其五年计划、工业化与民主实践都让这个国家发生了变化。在民族为之骄傲的“老”与允诺带来的“新”之间总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令文明产生了断裂。 如何理解这种断裂是什么?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8月18日的一则报道《印度亟需反思城乡关系》中可见一斑。 “印度备受尊崇的独立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认为,“真正的”印度存在于乡村中,城市则是腐朽堕落、外国势力汇聚的堡垒。这一偏见深刻影响了数十年来印度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注重于改善农村地区条件,而基本忽略了不断发展的城市地区。 印度正在迅速走向城市化,来自乡村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寻找工作以及赚钱机会。一些估算显示,平均每分钟就有30名印度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地区。 但在被政府忽视了数十年之后,印度城市眼下难以招架这样的人口涌入。困扰印度城市的问题包括呛人的空气污染、喧嚣嘈杂的交通以及各种资源的短缺(从自来水、价格合理的住房到学校、公共交通以及公共空间)。” 古老的印度自独立后迅速而突然地开始了工业化(然而制造业仍然十分落后,几乎没有大规模生产)和城市化,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脱离农村来到城市,最后却发现在拥挤嘈杂的城市无所适从,又被挤到贫穷混乱的贫民窟去。甘地主义曾提倡简朴的生活,对此奈保尔略带讽刺意味地写道“尼赫鲁有一次评论说,印度的一个危险是,贫穷可能被奉为神圣。甘地主义中就曾有这样的现象。圣雄的简朴似乎把贫穷神圣化了,成了所有真理的基础,成了独一无二的印度的财富。所以在独立二十年后,它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随着独立和经济发展,对于此时的年轻人来说,贫穷已经不再神圣了。城市的混乱和残酷生活,高楼与贫民窟并存的世界,正象征着印度信仰的崩塌和历史的断裂。 ②集体的失忆 关于印度的神话宗教,奈保尔在书中写下了许多精彩的表述和深刻的见解。 印度教的神话主宰了一切,凌驾于国家和历史之上。印度教里的印度,是永恒不动的,征服和亵渎不过是历史中的几个瞬间。 “印度教对大众并不够好,它暴露在我们面前的是千年的挫败和停顿。它没有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精神,没有带来国家的观念。它奴役了四分之一的人口,经常留下整体的碎裂和脆弱。它强调退隐的哲学在知识方面消灭了人,使他们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它遏制生长。所以印度历史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自身:脆弱,挫败,退隐...人民没有国家观念,而且没有与此观念相配合的态度。对过去没有历史观,除了印度教脆弱的普世主义外没有其他认同,另外,尽管英国统治时期有过种族暴行,印度仍然没有丝毫种族意识。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征服,这个文明已经快成了生存之道,远离了思想(《薄伽梵歌》极力强调它)和创造力(维诺巴•巴韦认为梵文只是神的语言而不是诗人的语言),像所有衰败中的文明一样,它把自身削减成了巫术实践和被禁锢的社会形态。人要活着必先被贬低。这个文明在被狭隘化的同时,看上去又很完整。”狭隘化的古老文明,在奈保尔眼中等同于失去生命力,只是凭借惯性残存。 在书中,奈保尔一再强调印度人缺乏“契约精神”。 因为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曾说,“尽你该尽之责,哪怕其卑微。不要去管其他人的责任,哪怕其伟大。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这是生;在他人的职责中活,这才是死。” 极端的时候甚至到了“清理粪便是清洁工的事情,在清洁工到来之前,人们都心安理得地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粪便之间。” 若只在“在自己的职责中死”而没有契约精神,意味着没有对他人负责的义务和遵守公共规则,切实履行和他人契约的观念。对于接受多年西方民主教育的奈保尔来说,这是阻碍印度发展的一大弊端。 然而印度文化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度强调关注内在导致的向外部观察能力的丧失。印度人的哲学强调关注自身,关注内在精神,从内心找寻自我。他们缺少外部的视角,不会根据外界环境来界定自身的存在和位置。倘若设定一个XY坐标轴,西方人会立刻寻找自己的坐标(X,Y),而对印度人来说,只需关注自身,自身即是原点(0,0),更多时候实际上这个坐标甚至根本不存在。对此奈保尔尖锐地批评道:“人若不能观察,他们就没有观念;他们只有执迷。人若生活在本能的生活里,那就像是一种不断模糊着过去的集体失忆症。” ③古老的暴力在书中,奈保尔记述了一位“不可接触贱民”的故事。 “5年前我在德里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外国商人觉得他的“不可接触”的仆人很有天分,决定让这个青年接受教育。他于是这样做了,并且在离开印度前为那个人安排了一个更好的工作。几年后商人回到印度,发现那个“不可接触者”又变成厕所清洁工了。那人被他的部族排斥,因为他脱离了他们;他被阻挡在夜晚吸烟的人群之外。他计入不了别的群体,也娶不到女人。这种孤立是难以承受的,于是他重操旧业,这就是他的dharma,他必须学会服从。” 尽管印度教要求人放弃与外界接触,专注于体察内心,同样延续千年的种姓制度却在外在彻底界定了人的位置,从此固定不动。最高种姓婆罗门的后代永远是婆罗门,最低种姓的首陀罗后代依旧会是首陀罗。除此之外,甚至还有如上所述的故事中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的贱民。” 到底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知乎上我找到了一位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学生给出的详细定义: “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社会内在道德根基“法(Dharma)”“业(Karma)”等一系列概念的外化与巩固。首先,种姓制度是以血缘、姻亲构成的一种基于氏族的血亲划分;此外,种姓制度是通过职业、工种加固血亲社群的职业隔离;最后,种姓制度是明确规定了人分贵贱高低的等级制度。” 血亲划分,职业隔离,阶层高低贵贱,这三个特性保证了种姓制度的稳固地位和长时间的延续。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时为保证少数民族能稳定统治多数土著而设计出了种姓制度,他们自己可能都想不到几千年后这个制度还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吧。 印度教与种姓制度某种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印度教的宗业和转世概念强化了种姓系统。如果一个人生为高种姓男性——婆罗门、勇士、商人等,他的幸运便会归结于前世造下的好宗业。“种姓和宗族不仅是一种团体,它们彻底地界定了个人。个人从来不是自主的;他永远是其群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有着一整套规矩、仪式、禁忌的复杂制度。每一个行为细节都是被规范了的——碗要在早餐前清洗,绝不能放在早餐后,要用左手而不是右手进行亲密的性接触等等。关系是有法可循的。宗教和宗教修习将一切事物锁定其位。对个人观察和判断能力的要求下降了;” 在印度社群中,奈保尔是一位婆罗门。然而对于他来说,婆罗门这一身份毫无意义。远离了印度文化,成长在世界另一边,他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踏入印度游历,他没有发现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只看到了许多无力改变现状过着贫困悲惨生活的模糊面影。 在印度,个人被抹杀了。这是一种横亘在这块南亚次大陆的古老的更为深层的暴力。 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背叛的今天》中,我最先阅读的是最薄的《受伤的文明》。记述印度的书籍有许多,有身为旅游者写下的纯粹的游记,也有剖析印度宗教神话体系的宗教著作;奈保尔的视角却十分特别,基于特殊的身份背景,印度与他有关又无关,在他的笔下,印度复杂而纠结。 奈保尔持有的西方思维使他拥有了“客观”“理性”向外的视角,拥有了肯定个人尊严和价值的人文主义思想。当他从西方重新向东行去,回到祖父辈曾经生活过古老的南亚次大陆,他看到的只有印度的贫穷落后,混乱失序。毕竟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他与印度,是一外一内,完全相反的。不难想象奈保尔的愤怒和失望,而这种情绪在他第二次访问印度中达到了顶峰。《受伤的文明》无处不在的尖刻讥讽却又反映了他对这个古老而“受伤了的”文明的怜悯和悲怆。 《印度:受伤的文明》阐述了一个失去前进的智识途径受困于自身的古老文明。在书中,奈保尔流露出了身为一个成长于西方世界的移民作家对这个受伤的古老文明在独立后又陷入了“紧急状态”时期暴露出来的缺陷的担忧——因为“古代印度无法提供替代新闻、国会以及法院的东西;印度不能再以旧有方式应对,不能再退化到古代” 不过,印度古老的文化真的完完全全错了吗? 一名印度咨询顾问Devdutt Pattanai在2009年11月的TED演讲“East vs.West--the myths that mystify”中讲述了东西方神话历史的根本不同如何影响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三观。Devdutt提及著名的曾经远征印度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从亚里士多德那里,亚历山大大帝接受到的教育是人要有所成,要伟大,向外征服世界,因为人只能活一次。这是西方世界的英雄价值观。与此同时,在印度,印度人心中的英雄婆罗多,也征服了世界。但当婆罗多登上世界中心的最高峰——美鲁,想要插上自己的旗子的时候,他发现那里早就布满了数不尽的旗子。婆罗多遂在布满旗子的广大世界中,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死亡并非只有一次,人在冥界和人间永无止境地往返。因此所谓一次的征服并不恒久,人自身并不伟大。 因为佛教多少囊括印度教一些教义,所以中国人对“轮回”“业”等概念并不陌生。婆罗多的神话故事在我看来也不难理解。这是东方特有的哲学。我想就哲学层面而言,东西方各自的哲学没有孰对孰错。 但从现代的眼光出发,单就印度的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为变量而言的发展水平(根据2015年HDI指数,印度在188个国家中排名第130名;中国排名第90)而言, 古老的印度文明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参考资料 1. 《印度亟需反思城乡关系》 金融时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8965 2. 《为何印度裔高管遍布硅谷?》 金融时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3791 3. 「なぜインドのトイレ普及率は五割以下のか」東洋経済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46735 4. 《印度的女儿India's Daughter》豆瓣电影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36727/ 5. TED演讲 Joe Madiath:Better toilets,better life http://www.ted.com/talks/joe_madiath_better_toilets_better_life 6. TED演讲 Devdutt Pattanaik:East VS West--the myths that mystify http://www.ted.com/talks/devdutt_pattanaik 7. TED演讲Meera Vijayann: Find your voice against gender violence http://www.ted.com/talks/meera_vijayann_find_your_voice_against_gender_violence 8. TEDxBangalore:为什么印度那么脏 网易公开课 http://open.163.com/movie/2015/9/H/2/MB2ID2S1M_MB2IDNGH2.html 9. 种姓制度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item/%E7%A7%8D%E5%A7%93%E5%88%B6%E5%BA%A6 10. 什么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知乎问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3313/answer/13236109 11. インド-ウィキペディア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A4%E3%83%B3%E3%83%89 12. 人間開発指数の国別リスト-ウィキペディア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4%BA%BA%E9%96%93%E9%96%8B%E7%99%BA%E6%8C%87%E6%95%B0%E3%81%AB%E3%82%88%E3%82%8B%E5%9B%BD%E9%A0%86%E3%83%AA%E3%82%B9%E3%83%88 13. 印度历史简介 历史之家 http://www.lszj.com/shijiefengyun/21151.html 14. 《印度是什么:印度教为何战胜了佛教》 http://chuansong.me/n/1186008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貌似比第一部翻译得还要差。。也是服了/看完了,的确是粗瓷烂糟到极致,所以其实只看懂很少部分。。看懂的地方还是不错的><
  •     无论对于印度教鞭挞,还是种姓制度依附的印度人,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这个大地的撕扯,还是圣雄和继承者对神性追求和拙劣模仿者们带来虚无,都在可叹这个国度没有人
  •     跟第一本相比虽少了很多亲历的体验,却仍不乏洞见,表达的情感也更为激烈!
  •     感觉写出了印度的心理,摸索前进的印度,仿佛从中看到了当年的中国。
  •     缺乏观察与智识,只剩下了执迷与顺受。不改革的宗教是没有前途的。沉溺于过去,只会扼杀未来。
  •     在外人看来无可救药的印度,她自己觉得自己贫穷落后非常好,是真正的印度。我觉得也不错,这个世界需要多样化。
  •     读完日本文明后再读印度文明,忽然觉着这两种文明历史上都有着一样极强的阶级属性,有着一样执着的内心精神,这确实是不了解就无法理解的。私以为二比一好,刨掉一里对现有问题的冷嘲热讽,多了让我们看见三四十年前或者上溯千年来印度的信仰与束缚。虽然只是一个观察者的想法,但他写出了自己的洞见。还是老问题,印度现在还那样吗?
  •     完全不知所云的一本书,虽然写的都是中文字,但是拼凑起来完全读不下去。第一本和第三本都很赞。如果可以的话请跳过这怪异的第二本。 如果有看懂的亲也请帮忙解读下这本书,我真心没看懂。
  •     不太懂。。
  •     新旧更替的印度,文明进步带来对各种传统性的冲击,古老的群体形态与发育不全的个体如何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这本书的核心。读罢不光对印度有了更客观思辨的了解,对如何审视自身同样有很大启发——“人若不能观察,就没有观念,只有执迷。”
  •     好书,像与智者对话
  •     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
  •     我必须mark一下这一本,我不知道是自己心不静还是这本书的内容难读,或是外文翻译成中文就别扭,这么薄的书,我简直是完全不能集中精力!读的难受死了!第一部也没有这么难受过!很吃力然后走马观花地看完!
  •     对印度的了解以这样一个印象开始,有点不忍心,于是没读下去了
  •     读完奈保尔《印度三部曲》,文字和视角都令人惊喜。三本书,从嘲讽到观察到倾听,向我们拉开了一个内敛、消极、顽固、多元的古国逐渐开放变迁的过程。或不情不愿或随风而动或冲突裂变,它终将在震荡中找到新的平衡。大国复兴,大概如此。但既爱得深沉又看得锐利,也许只有血脉相通又文化相异才能做到吧。
  •     同是东方文明 中国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些许借鉴 读的有些匆忙 还需消化对比一下
  •     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作家
  •     印度三部曲之二更多的是追问,私以为和第一部无多大关系。奈保尔以一种既身处其中又是局外人的角度,发现了一些问题。难道我们身边就没有吗?
  •     纵使犀利,但未免太概括,不如一三两本生动
  •     作为正在崛起的第三世界国家,印度三部曲的确是一种了解邻国历史的答案。
  •     地铁来回一趟看完了,一则说明书字少,二来说明特么今天坐了太长的地铁了
  •     有一种絮絮叨叨的感觉
  •     第二次进入,已不是初访时的冲动歇斯底了,更加透彻仿佛抽身的审视让人深刻的重现画面,那个百万贫民窟的孟买班加罗尔又出现在了我眼前…
  •     在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中 这部受伤的文明评价是最低的 但我个人还是给出四星好评 因为它本身的确是逻辑缜密 敏锐 又不失中正的好作品 虽然可读性上的确因为它要阐述的内容而差了一点
  •     艰涩的翻译,无趣的内容,与其说是写印度的受伤文明,不如说是作者自己从自己高种姓、外国籍的优沃眼光来看待这个给予自己基因的国度,他的思考也许很到位,但是读着读起来很困难,更多的偏向人类学和哲学的思考角度。再说一次,相对于《幽暗国度》,这一部的翻译真是要命了。
  •     被教义紧紧封闭在最狭隘的逆来顺受中 七十年代再回印度时的思索
  •     写的很深刻但不排除可能有一点点偏见(毕竟我也没去过那个时代的印度)。感觉同样的话放在中国农村竟然也出奇地适用。
  •     让人莞尔的刻薄,基于细致入微的观察。
  •     印度与我们的小农经济思想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从父辈和村里的其他人也能感觉到某种病态的隐忍和对受苦、奴役的逆来顺受,甚至将生命当成一场还债。而且并不想走出思想禁锢。
  •     没第一部有意思
  •     《幽暗国度》是游记叫小说,这本更像特定政治环境中的访谈加评论
  •     甘地夫人被法院判决在大选中舞弊随后宣告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冻结宪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纸牌屋最新一季结局宣告国家因战争进入紧急状态,政治家的游戏真是如出一辙。印度由于种姓制度以及提倡本能的智识真空状态,使印度人存在着发育不全的自我认识并很难从古老落后的教义中走出来。圣雄甘地安于贫穷并在多方威胁中恪守教义来找存在感,把印度从一个黑暗推入了另外一个黑暗。庞大的机制只能盼望快速地腐朽并进入新生。
  •     我们都有一个舒适的角度曲解古老历史的梦幻记忆,精神寄托于千年文明,以此束缚于经验,一个已经全然消失的世界。对安宁和退缩地带的渴求也许会永远存在于伤痛中,重生抑或成长依赖着摆脱虚荣的自省,拙劣的模仿和修行。艰难的题,其唯一的希望在于更迅速的衰败。
  •     个人感觉奈保尔在这本书中对印度有一定的偏见 并没有直接的通过旅行去看印度 而是通过一些报刊与书籍和历史的经验 带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情绪在其中 不过这也许也是另外的一种观察方式吧
  •     知识储备不够,读这样的书有一半时间都在懵逼中度过。最大收获是知道了一些作者和书。纳拉扬、以诗体翻译《博伽梵歌》的Edwin Amold,尚未被中国引进的霍德华·威廉姆斯《饮食伦理学》,卡卡尔,U.R.阿南塔默提《祭礼》
  •     褒义词和贬义词,用来形容印度,都变成了中性词。
  •     个人比较喜欢这一本,相比第一本翻译的比较碎片化,但问题指的很清楚,评判也很犀利,看的好爽,激发了很多思考。印度真是太复杂,不好说。
  •     一个既自负又自卑的国家,在过去的辉煌和苦难,与现在的发展和未来的前途中碰撞到破碎。对甘地的解读非常理性深刻。
  •     好难读啊!奈保尔的议论里隐喻太多了,需要比较丰富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历史知识。全程看他吐槽种姓制度,顺便黑一把甘地和他的追随者们
  •     想起于坚说:“脏乱差只有不作为贬义词来用,那才是印度。”倒是和这本书异曲同工。印度以“脏乱差”的方式保存过去。PS:最后几十页,奈保尔对甘地主义的批评很到位,感觉全书最有价值之处。
  •     很无解。想起有些中国人觉得印度人为什么很多露宿街头还能保持快乐和笑容,觉得价值观完美,真想让他们就直接去。整本书几乎有一半在讲甘地的坏处了,在1976年算远见还是大流?再往深处想,几百年上千年前是什么造就了印度人这样的思想特质了?
  •     2015.4.23
  •     语言风格写意,整书理解的有点笼统。但是深深的衰败之感萦绕心头,被多次征服蹂躏,最后在印度教统治下的印度文明,一切都降低到生存的标准,一切目标都远离思想和创造力。
  •     新年70本之52。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之二。如果说上一部是一个具象化的古老国度,那么这部就是抽象化的停滞世界。奈保尔在书中表述的议题,我最同意的一点,是贫困无论出于任何理由,都该被消灭,而非贫困化。今天的中国,在城市中,弥漫着一种田园主义,虚无主义,盲目崇信安宁的小镇,殊不知,他们看到的,都是西方高度物质化基础下,充分开发的现代化产物,绝非所谓乡土原生态。同时,为了自己享受这样的原生态,反对合理开发,反对任何现代化举措,就更是狂妄。比如我曾在一本游记中看到,作者对在四川西北开发水电站,破坏“优美风景”极度愤慨。但是同时又在吐槽当地缺乏卫生间,道路,住宿等基础设施。这其实已经很接近殖民主义心态了。奈保尔的辛辣笔触,犀利观察,恐怕值得我们阅读。
  •     梁漱溟所说的印度文明是返身向内的文明是恰如其分的评价。甘地主义给印度找到了一条独立的道路,却让印度迷失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     “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玷污了一切。”托尔斯泰在1910年谈到甘地时这样说。
  •     田野调查的受限导致这本不再是对所见的记录 而是对所见的思考 更加好奇40年后的现在印度是什么样子。。。
  •     终于丢了喋喋不休的嫌恶,开始说点儿正事儿了。印度教给印度人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困境,心安理得的困境。
  •     令人印象深刻,可是没有真实的感触,有时间读第一本。
  •     最近想了解印度这个国家,但这本书让我失望,全书无章法无逻辑无观点,作者絮絮叨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碎念让人生厌,难怪作者自己在序言里也说这是自己最薄的一本书,自己都不好意思了,零营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