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11350623
作者:武志红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最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百万册畅销书作家武志红,揭示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让爱和自由在家人、爱人之间流动
【内容简介】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编辑推荐】
"◎ 最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百万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作品。
◎ 爱是我们最深层的渴望,但为何越爱越孤独?对这个永恒的人的困境,作者深具洞察力,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我们对自我、对情感模式有更多的觉察,打破自恋的幻觉,看到关系的真相。如果你也有“爱是什么?为何越想抓越抓不住?”类似的困惑,那这本书就适合你。
◎ 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引人入胜,通过故事、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的过程层层深入,透彻精彩,大众读者都能够理解接受。那些故事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和主人公一起感受,看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心理辅导课。
◎ 作者的风格是理性平静的治愈系,见解独到深刻,他是用心体会、理解和践行过,才写出了这样温暖睿智的文字。有读者评价“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
◎ 真爱和自由是让我们走出孤独的道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就会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和别人的选择范围,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深沉、更踏实地活在当下。
【媒体评论】
有很多人的情感经历一直不顺利,不断地恋爱、分手,结婚、离婚,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有些人和孩子的关系一直不和谐,整天处于对立、逃避或争吵的恶性循环里无法自拔。是啊,这些人为何越爱越孤独呢?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都是自恋惹的祸。我们自认为很爱对方,实际上是爱上了自己强加在对方身上的投射,根本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所以一直纠缠在糟糕的关系中痛苦万分。这本书非常实用,会给你指明方向,拨开迷雾,让爱从此流动起来!
——紫色的百合
我们习惯性地将爱理解为亲密无间、无所不谈,甚至是可以掌控对方的一切。如果将爱理解成“控制”,那结果必然是“越爱越孤独”。
阅读此书,能引起我们深思的不只是亲子关系,还有夫妻关系等。非常喜欢作者的写作方式,每一篇文章都以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案例的过程层层深入、引人入胜。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进入了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里,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他们的内心,直到最后,看到作者的分析结论,才仿佛如梦初醒,就像是接受了一堂心理辅导课。
——阳光三月
武志红的书最大的好处在于读得懂。任何一个有点文化的人都能把那些心理机制看懂。他在文章中所讲的那些道理、所做的那些分析,作为读者读下来之后,会觉得真的讲得非常清楚,也很透彻。从这种清楚和透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真诚,他一定是用心去体会和理解过,甚至是践行过才能写得出这些文字的。他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肯定是真诚并认真地面对了自己。
——Shirley

书籍目录

"Part 1
拆掉自恋的高墙
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 003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 012
我们都是受虐狂吗? 022
我们为什么爱评价? 036
尊重你的选择,走出自恋幻觉 048
Part 2
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上) 063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下) 075
最远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087
过火的自信=自卑? 093
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 104
Part 3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 117
她好乖,但好可怜 126
他们为什么好吃 132
非黑即白:3个月婴儿的游戏 141
人善被人欺!为什么? 153
Part 4
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爱的炮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165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 175
永远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188
多少感情因逃离孤寂而生?—《逃离》读后感 201
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 205
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 208
阿凡达:一个回不去的童话? 212
蝙蝠侠的俄狄浦斯情结 222
每个人都以为他的逻辑是正确的 225
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 237
雨果的“悲惨世界” 243"

内容概要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 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记得小的时候,我会很在乎好朋友的数量、老师的赞扬、父母的脸色,而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关注更多人的本性、自我的成长。或许人都有这样的发展过程吧,终于从注意周围的环境外在的世界,注意到自己的内心。而武志红老师的这本书则为我们阐释了一个真理,每个人的自我都是最重要的存在,而这个存在最终投射出了每个人自我的世界。书中共分四个部分,前三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分别为我们讲述了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生活的真谛在于爱。第四部分则是在对于一些影视作品做出解构的过程中阐释自己的观点。其实我平时也是喜爱心理学的人,但是每次读到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时候都感觉有些艰深枯燥难以为继,但是这本书却完全不会给人这种感觉,作者一方面选取了平时工作生活中典型的事例,一方面佐以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让你在了解到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之后,总会对整个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较细致的了解。尤其很喜爱的,是作者第一部分的讲解,似乎作者坐在我的对面侃侃而谈一般,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是自恋的,而在自恋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我”是不真实而虚妄的,“小我”的重要特征是自恋和二元对立,让我们看不清自己本身的“大我”,为我们带来很多心理上的困扰。最终导致反常的个人情感以及社会关系,甚至社会巨变以及战争都源出于此。看了令人感叹人所秉持的内心力量是如此强大却又如此虚幻,只要我们在某一刻能够让情绪自由的流转,或许它就能带领我们找到内心最深处的渴望。而这种渴望造就了我们身处的一整个的个人世界。有谁能想到,那些或瑰丽或惨烈的世界发源于一颗小小的渴望种子呢?但是同时想看到自己内心无疑也是困难的,就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如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以面对自己的内心是最困难的,所以世界上才有心理医生的存在。最后最让我感动的一点也是让我曾经疑惑的一点就是,如此洞悉人性内心的人是否还会相信感情的力量呢?而作者在文中给出了肯定答案,只有生命的最初给予了婴儿尽量完满的爱,才会带给孩子更加健全的人格与性格,而只有人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到生活的真谛,才能用与自己达成的链接感,来填补内心那无论是物质还是欲望都无法填满的黑洞。而这些才是生活的真谛。
  •     第一次尝试用“微信读书”,在火车上读完了武志红的《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选这本书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刚好行李不允许带太多因此没有背其他书;这本书刚好作为首页专题推荐,而且按照我的经验,读这类心理学的文字头脑会处在被“按摩”的状态,不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或者让大脑精密思考,所以即使旅途中也不容易疲劳。回到住处画了思维导图,需要高清版请关注微信号kamiyass,后台回复“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获取。读罢有几点反思,分享一下:一、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奉献和依赖不论我们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服从他人的意志做事,其实背后暗藏的是“我听你的,所以你要为我负责”的推卸责任的心态。例如听从父母的安排择偶、对上司察言观色而工作、满足另一半的要求和决定等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在“被迫”的状态下服从他人意志,那么这种暗藏想推卸责任的心态是很明显的;然而那种自以为是的“奉献”精神最可怕,以为自己不图任何回报往往是自欺欺人。我们应该知道,能对自己负责的只有自己而不是他人;每个决定的初衷都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依赖他人、逃避责任的圈套。二、谢谢你给我你觉得最好的东西,但是我不一定能按照你期待的样子回报你首先要简单讲一个概念,叫做“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书中用了一个通俗的说法:“我(投射者)先付出A——这是我认为很好的东西,而你(接受者)就得表现出B。这还不够,如果你没有表现出B,我就会向你发出威胁,迫使你表现出B来。”如果就算被威胁,也没有表现出B来,会怎样呢?那么投射者就会失望,甚至生出想远离接受者的感觉。这个部分让我看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接受者”状态,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在和一个“投射者”以这样的模式相处。了解了投射性认同,作为接受者在无法满足投射者的期望之后,或许可以不必再背负强烈的自责;而投射者也会明白这种限制对方行为的做法只是一种“自恋游戏”。三、比失败更可怕的是“恐惧成功”书中提到一个现象,“很多女性对可以预期的成功怀有恐惧,这是美国女心理学家霍纳在1968年发现的一个现象。其原因有多种解释,最通常的解释是:如果太成功了,女性会担心自己在与异性的亲密关系上遇到麻烦。她们下意识地认为,男人惧怕优秀的女性,惧怕和成功的女性建立亲密关系,除非自己比她们更强大。因为这种恐惧,许多优秀的女性会做一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莫名其妙的事情,以避免自己过于成功。”我最近问过几个在职场、事业上小有成就的男性,问他们团队中怎样的女性领导者会让他们觉得“杰出”,以及女性领导者的哪些表现会让他们觉得讨厌。意外的是,这些男性基本都觉得在职场上好的领导者不论男女应具备的能力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刻意因为性别而降低或者抬高对女性领导者的要求和判断。但是他们也提到,女性的最难之处不是在团队中的困境,而是来自家庭。这也许值得许多女性(包括我)反思,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四、如果你的内在是完整的,就不会向外去寻找残缺的部分“我们童年时和重要亲人的人际关系互动,都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生。当然,成年后的外部人际关系也会部分地改变内在的关系,但这很难。”以此为源,或许能够找到许多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本所在。比较诧异的是写这篇文章时我随手百度百科了一下对“孤独”的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所以孤独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的独行。”想想真是非常霸气侧漏的解释啊!
  •     人生而孤独。的确,要让另一人理解我神经细胞的所有刺激与激素的分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连我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呢。这里的不可能是因为细胞反应数量庞大,但是为什么有时候想要去了解对方,还是越走越远呢?为什么现实中的人类不能像阿西莫夫笔下的盖娅星球或者是《超感猎杀》中的超感族群那样,大家共享全部的知识和情感,成为一个整体呢?武老师说,因为自恋。我们的头脑中不断地出现各种念头,我们不自觉地想去实现它们,于是就被思维控制住了,这些念头组成了“小我”。而我们带着这些念头去看待别人、看待世界,一切都带着自己的偏见,又怎能看清真相呢?而我们的真实想法隐藏在其中,为了自我保护,大脑时常误导我们,“想看清事物的真实存在,至少在某个时刻,放下你的‘小我’。”“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虽然某神棍老师曾说O型血的人具有较强的控制欲,但我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控制欲望,也许是喜欢任人摆布的玩具,也许是控制朋友、家人、同事,甚至是控制社会、世界。改变他人,诱导他人做出自己想要的反馈,从而得到安全感、自我满足、甚至是爱。这一点在父母与孩子、恋人之间的关系中特别明显。我们都渴望爱,渴望亲密的关系,但自恋是横亘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高墙。试着走出自恋的幻觉,武老师建议:“1.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2.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和愤怒;3.最关键的,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我们自恋的幻觉的养料。”“我们的自恋需要痛苦为养料。”生活很辛苦,大家都喜欢比惨,回到家又以别人比自己更惨而沾沾自喜。“我们自以为是,掉入同样的陷阱,发出同样的哀号”,正所谓日光底下无新事。我们不断地抱怨,而怨气正是衡量自恋幻觉的标准。“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可以放下对别人的控制,也可以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控制。要给与或者获得真正的爱,请试着走出自恋,看清他人和世界的真实。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亚马逊赠送,书名一看就知道是瞎起的,忽略它。 也许是我口味变了,感觉还不错,但不必一字一句地去读。 本书可归入应用心理学一类,前三章都是案例分析,第四章是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写的书评和影评,有书友吐槽这章纯属凑数,不过我个人特别偏爱这部分。为《追风筝的人》《心灵捕手》《逃离》《悲惨世界》写的4篇评论最精彩。 “心理学学到最后,就会失去同情心。因为你总会发现,在不是非常明显的强迫情形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 即使会失去同情心,我仍旧认为心理学能帮助人减少不幸。
  •     还凑合
  •     武志红把导演的性格和片子联系起来写影评很有意思。
  •     烧脑的小说读的多了,换换口味,大脑歇一歇。。
  •     案例的拼凑和影评
  •     每个人都在表述自己,而没有真正的关注他人,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他人不存在。与每个人交流,需要先分析他的人格,而这取决于他的家庭关系,这种人格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将内心的小孩和内心的父母投射给他人,形成注定的人际。想要真正的打破这种关系,需要将自我形成的真理打破,形成真空,共情感应。
  •     武志红就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爷爷,如果你关注了他的微博、公众号同时又买了他的书,会看到很多反反复复引用的相同的例子!总感觉不会好了,每个人都背负着原生家庭的问题,继续走下去
  •     后半段全是作者的读后感,对于没看过的作品我还怕被剧透。作者有些结论过于偏执,不够客观,但是整体通俗易懂,对于想要找到自己心的裂缝的孩子是很好的入门书籍。
  •     历时一个多星期,总算读完了呢!仍旧是一贯的风格,只是提到了多个哲人和心理学家呢!
  •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与人相处,不要执着与自己的逻辑里,要打破自己自恋的幻象,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如果你与身边的最亲密的人关系处理不好可以好好看看这边本书,会有所醒悟
  •     朋友就是自己的投射。没有人会对你负责,只有你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会痛苦是因为你再享受痛苦的快感。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会限制自己的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心情过什么样的生活仅仅取自于你自己的选择。
  •     开头很好 最后四分之一是电影观后感 好多电影没看过 匆匆翻过
  •     …
  •     和 为何家会伤人 没得比
  •     和《家为何会伤人》内容几近一样
  •     后面的电影点评有点太多
  •     前半段是理论 挺有意思的 人是矛盾体 有A就有潜在的-A 幼时的与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人格和性格。 后半段是影评,跳跃着读完的 看的是武志红三部曲,继续读~
  •     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很多答案会显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会给别人更多理解和宽容。关于“投射”,在育儿过程中值得反思,我们治愈好了自己,才能更好滴和自己以及他人相处。后几章是作者对一些观后感,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人物及剧情,让我不禁想把他提到的这些再翻出来重温一遍
  •     在线阅读
  •     对影片的分析很喜欢
  •     真的很赞!
  •     有些观点一直重复,干货少了点
  •     还不错,特别是前半部分
  •     无意中读到的一本书
  •     1谈感受,纯净的感受,而不是评价。2“小我”的重要特征是自恋和二元对立。自恋是捍卫自己的所有想法和对片面逻辑的偏执。3怨气是衡量自恋幻觉的标准。偏执狂把自己幻觉强加给世界。4选择永远是自己做出的,为自己的生命负责。5倾听是能给别人的最珍贵礼物。心理学是挺厉害的,成功恐惧,确实有。
  •     这本内容与之前的两本有点差距,后面几乎都是影评书评,个人认为有些解释得牵强附会,比较主观。四种投射类型性认同我也比照自己的看看,认识自己挺快乐的,同时永远自己独立思考判断。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     2016.12.16还行吧,书中有一些观点和理念仅代表作者个人,读书还是要动动脑子。
  •     感觉跟另一本书内容有重叠了
  •     感觉就是武志红在写《巨婴国》之前的不成熟的片段,灵感,不是不好,是果子没有长熟,长熟的果子是《巨婴国》。看着一本就够了。
  •     一点点认清自己,读武老师的系列书
  •     我对心理学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选择了这本书。乍一看这书名,以为是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但果然没让我失望,其实这本书非常专业。不过也有不足之处。虽说有些比较专业的术语,可以学到不少相关知识,例如,自恋幻觉,心理投射,小我和真我,支配与服从。但总能看到那么几句话,反反复复,颠来倒去,只为了讲一个观点。这是我给三颗星的原因。 另外,最后几章我实在不太喜欢,除了《追风筝的人》的书评以为,我对这些书本身不是很感兴趣,看起来不是那么愉悦流畅。甚是有凑字数的嫌疑。
  •     人生生来就是孤独的,有一部分孤独是自己必须要面对的,而有一些部分的孤独又会有不同的陪伴。等真的接受孤独、不再害怕孤独,也就战胜了自己最害怕的东西。
  •     前部分比较好
  •     重读一遍,爱不释手,不想斗地主的新年里。
  •     王哥说 。孤独 其实都是套路 嘻嘻 ll前面,解放心灵的束缚 但后面就是一贯的武志红式神棍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     以前看的武志红的书都来自当当阅读电子版,这是第一本纸质版。一共四个部分,前三部分是心理分析案例,最后一部分是文学影视作品的分析,印象最深的是《悲惨世界》中人物设定与雨果自己原生家庭的对应。
  •     几个个案还是有点意思的,勉强三星,但后面那豆瓣上的书评影评凑数是怎么回事啊。作者你要不要自我分析下这种一直在写书一直在通过不同话题反复从各个方面述说一种观念到底是什么心理呢。
  •     通俗心理学实践之作
  •     好苹果和坏苹果,最后一部分很像书评~
  •     有趣
  •     蛮好的书,给了自己很多启发和深思,过一段时间,回来再看,应该还会有不同的体会。文章偏零散一些,框架性不是很强,不过还是很喜欢。
  •     心理学入门书,可以读下去但又有科学性
  •     很涨知识啊,书评影评让我知道,心理学家看东西就比普通人深啊
  •     一边受伤,一边成长,这是一本可自我疗伤的慰藉。人生也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依靠。
  •     消辅材料
  •     醍醐灌顶。
  •     中部重复《家为何会伤人》,后部是影评,内容故事多,分子少。不断重复和强化贯穿始终的一个观念,“内心的小孩”与“内心的大人”。
  •     很喜欢,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人际关系
  •     看到他的存在。
  •     “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欲”,太多时候都只看见自己和自己的投射,而看不见对方。“好我”与“坏我”是一体两面的,我们追求好我的同时,对坏我的执着也在加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