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上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7
ISBN:9787020032631
作者:老舍
页数:1181页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出身满族皇城护军之家,自幼丧父,家境贫寒,身受旧北京下层平民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影响。1924年赴英国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幽默风格引人关注。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作品,确立了现代文学史上都市平民文学第一家的地位。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并写下了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书籍目录

一、序
二、惶惑
三、偷生
四、饥荒


 四世同堂(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人民艺术家”老舍以老北平小羊圈中四世同堂一家子为中心,平实而深刻地描写了抗战时期被日军侵占的北平百姓凄惨而勇敢的生活状态。老舍对人性的刻画令人惊叹,受欺压下国人逆来顺受的秉性,贪图享受欺诈同胞崇洋媚外,也有遭受欺压后果敢反抗的勇者。一个萧条的年代,日军猖狂的同时也是中国老实隐忍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凄惨生活的状态,昔日繁华的北平,糖芦葫混沌各种绫罗绸缎摩登女郎,孩子天真快乐嬉戏,四世同堂胡同里人情味暖,最平实温暖的尘世烟火,一声枪炮一切瞬间化为灰烬。粮食布料,所有炒米油盐的商品被日本人掌握,敢怒却不敢言,多少老实憨厚本分的百姓在这场浑水中冤死,小崔、天佑老人、小文夫妇……如果说日军的欺凌让人愤恨,那么汉奸和特务等假东洋们却彻底丢掉了灵魂,他们是国人最大的悲哀。所幸还有那么一些脊梁,支撑起软趴趴的北平,钱老先生、明月和尚,乃至后来的瑞宣,白巡长,但你也会有些苍凉地发现,这些人大都是经受了切身的苦难,才激发了内心反抗的勇气,没有伤及自身之前,隐忍是他们的习惯。整本书最新鲜的空气莫过于小顺儿和瑞全,瑞全敢跑出去参加抗战,潇洒凛然,而小顺儿虽然还是小孩子,但话语间还是能拾得这个小小男子汉的肩膀,作为四世同堂中最小的一代,一个小顺儿便是全家的希望,也是未来民族的希望,稚嫩之间,老舍寄托了一个刚强的民族希望。临近尾音,丁约翰听到抗战胜利第一但反应是迅速往回跑——上英国府去,他从来不认为中国人能打胜日本人,胜利的一定是“洋人”,当惯了奴才的他只希望全中国都是洋人的奴才,他是大总管!往事不堪回首,1000多页的四世同堂,一部八年抗战人民水深火热的苦难史。小妞儿的死是对不人道的铁蹄最无情的控诉,那么瑞全一声响亮的“妈”,紧接着的团聚让我几乎落泪,这一幕他们不知做了多少夜的梦,“小三儿,我的小三儿”,“到家了,还不先来看看爷爷,这小子!”而老三一见爷爷,猛的站住了。爷爷已经不是记忆中那硬朗朗的样子,变成了个弯腰驼背,又瘦又弱的老头儿。不光头发胡子是白的,连眉毛也全白了。可“小三儿到底是回来了!”
  •     早在大学的时候,就听老王说起这本书,不是这次采访的关系,自己也并不会对这本,明知道是经典的书,有多少留心。毕业以前,读过的小说,仅限于奥斯汀或者简爱云云,无非是为了练习英语的关系。毕业之后,读过的长篇小说,要算是《1Q84》了,大抵是因为自己平时的生活,太过于平淡,所以渐渐开始 依赖小说展开想象,暂时逃离现在的生活,就像德波顿在《爱上浪漫》中分析的,有人看书,就是为了逃避生活。上册看得时间比较久,下册几乎是从昨天看到今天,一口气读完的。在上册里,老舍先生似乎在字里行间夹杂着很多评论。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了出去---尽人事,听天命。总之生在这个年月,一个人须时时勇敢地去面对那危险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险的事。你必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你须把受委屈当作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从一开始,上面这段,就需知道,《四世同堂》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抗战的文学作品,它不激烈,它不红色,它没有口号,也开不出药方。老舍先生只是真实地将大难临头下,各人的反应,一一呈现出来。从祁家上下开始,祁老人的家长作风,祁天佑的隐忍和不与人争,天佑太太的本分,祁瑞宣的近乎于闷骚的知识分子纠结情节,韵梅的传统和建议,瑞丰的泯灭道德的人性,胖菊子的唯利是图,瑞全的青春热血和历练,很难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一个人物,因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除了在瑞全身上,几乎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在塑造他时,内心里饱含了多少希望,几乎把他造就成了近乎完美的革命分子,现代革命中的“武林高手”。同样一个被塑造成近乎传奇和理想的人物,是钱诗人,老舍把他塑造的,比瑞全更用心些。就像他在小说里,借用瑞宣的心理独白说出来的一样,在旧有的基础上,革新就是有根基的改造,可行性比在瑞丰、冠晓荷这样忘本,无根的荒沙上建立荒沙要靠谱得多。在小说里,钱诗人经历了被打倒,下地狱,炼狱里走了一遭,又回来,并成了城市“游侠”的过程。危险、死亡和孤独并没有打倒他,儿媳和孙子,这样的家的纽带也并没有牵绊住他,和祁瑞宣为了小家,束手束脚不同,钱诗人的“豁出去”显得更为果断——诚然,谁都知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的道理,但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有谁会舍家为国呢?至少,在现下的社会,我是无法想象。老舍先生,还是善良的人。他给了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这样的“坏人”各种“不得好死”的下场——坏人死了,好人因为坚持,到底有了好的结果。今天看来,这样的结局像极了好莱坞电影。如果换在今时今日,老舍还能写出这样的结局吗?到底冠晓荷这样的逢迎,如果不是逢迎日本人,而是逢迎上级,逢迎权势的话,在今日来说,不是很有力的武器吗?在小说里,老实本分的祁家二代祁天佑因为多拿了10卷日本供应的棉布,被冤为“奸商”游街之后,受不了屈辱,投河自杀了。而现实中,老舍先生本人也在1966年8月23日的“孔庙事件”中被拳打脚踢地批斗,次日不堪凌辱的老舍先生投身太平湖。这是巧合吗?虽然还不太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他在这本书中,对人性的描写,知道他是个看事、看人都很犀利的人,他对死亡,也是比一般人更知晓——他写小崔的死相把我都吓到了。同时,他又是善良的人——从瑞宣的独白中可以得知,他看透了底层老百姓的弊病,又同情他们,从好处来想他们的将来。至于他的死,无疑,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遗憾,也是中国文化的遗憾。谁知道呢,忍过了日本人,却没有忍得过自己人……其实书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至今来看,仍不过时的,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而田沁鑫的改编,虽然得到了舒乙等的肯定,但是单从12月31日来长沙演出的这趟班子来看,是只有59分的改编,要及格,还需要搭上明星演员的出色演出。以下是部分书摘P443(瑞宣)忽然发现了一个事实:知识不多的人反倒容易有深厚的情感,而这情感的源泉是我们古远的文化。一个人可以很容易获得一些知识,而性情的深厚却不是一会儿工夫培养的出来的。……同时他也想到,有知识的人,像他自己,反倒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勇往直前;知识好像是情感的障碍。P452她并不懂得什么是美,可是她的文化太远太深了,使她设法不利用文化中的色彩与形式。假若文化是一条溪流,她便是溪水的泡沫,而泡沫在遇上相当合适的所在,也会显出它的好看。她不懂得什么叫文化,正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化合的一样。但是,鱼若是会浮水,她便也会戏弄文化。P493(瑞宣)他看到了真正中国的文化的真实力量,因为他看见了一块金子。不,不,他决定不想复古。他只是从钱老人身上看到了不必再怀疑中国文化的证据。有了这个证据,中国人才能自信。有了自信,才能再进一步去改善——一棵松树修直了才能成为栋梁,一株臭椿,修直了又有什么用?他一向自居为新中国人,而且常常和富善先生辩论中国人应走的道路——他主张必定铲除了旧的,树立新的。今天他才看清楚,旧的,像钱先生所有的那一套旧的,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有根基的可以改造,一片荒沙改来改去还是一片荒沙!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这本书很长,三部曲合成的一本书。而我读来,也大致有三个阶段。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新鲜,看到祁家老三和老大,总是不自觉的联想到巴金的《家》。一度《家》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也许那是在叛逆与青春期看的缘故。和那种冲破家庭牢笼的氛围自然结合了。
      但是没多久,老三离家出走了,好久好久没有他的消息。故事好像也平淡起来。况且这书的笔法也不是时时峰回路转,有包袱有悬疑,故事也算不上紧凑,慢慢悠悠的诉说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好像一度连主角也分不太出,每一个人的心思都在大家面前,只是有前有后,长顺、刘师傅、瑞丰,而不再单单是瑞宣。让人惊叹于作者的细腻,能刻画各种不一样的人,都很仔细,仿佛知道每个人的想法。对于平淡,也难怪,从七七开始,祁老爷子的办法不灵了,日本鬼子三个月没能走,甚至一年也没能走,没人知道多久才会走。这日子就这么压抑又自然的往前走,不知道前面有几个三个月在等着他们。
      快到第三部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老舍自己。写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作家笔下的事都来自于自己的经历,我不知道老舍写四世同堂的时候经历过什么。北平的潦倒,大概是了,可是他笔下的这一切,这些他看到的、体会到的以及猜测的北平人的心理,终有一天他又一次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他连他自己、连祁瑞宣都做不成了,他只有死。相由心生,越看我越感觉到文革的牛鬼蛇神都清楚的印在四世同堂里,印在这日本人占领下的北平里。不是解放了吗?怎么亡国的嘴脸又那么清楚呢?
      
      百度百科里在分析老舍在文革中投湖的原因时煞有介事的引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马得清的资料写道:关于“老舍之死”,从认识上,主要是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脆弱说”。
      
      对这种事,我们的学者们还有一项顶好的技术没显现出来,那便是:“混合说”。其实要说清楚一个人到底为什么自杀,如果原因真的是一两条,那反而好办了,因为有的放矢,能抽丝剥茧找到根源就能解决他,继而也就不必要去死了。
      比如,瑞宣为什么不自杀,他讨厌自己的懦弱,但他的懦弱是为了养一家子人,所以才没跟日本人拼命。如果有办法狠下心,撇下这一家子,那便离了家去抗日。所以再大的委屈,要么就忍,要么就索性横下心来反抗。反观他的父亲,祁掌柜受了日本人的气,可不便出,他不能教伙计受罪,不能连累了店铺和股东,但也不能让自己的清白受了辱。他固然是抗争,要教大家看清他的清白,但也何尝不是绝望,日本人不知什么时候走,生意不但不见起色,存货要报告、定价要听命令、连买卖必须添着强卖的物件也是日本人规定的。这怎么叫他一个掌柜不绝望,伙计还能找别的活,他呢?
      
      偏偏这整本书都是老舍写的,我当然无法知道老舍对这本书真是的感情如何。但是我想,这一字一句都是自己亲笔写下的总是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吧。在文革的时候,走在路上他是否会想起自己曾经写过的话呢?
      他写瑞宣看到一号里和蔼的日本老太太家男人都战死沙场、女人被征作军妓,替他们伤心的同时“他想起父亲的死,孟石的死,小文夫妇与小崔的死。哪一回死亡,大家不是哭得昏天黑地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怕死,爱哭呢?……他知道他不应当替他的敌人伤心,他的敌人已经杀害了千千万万中国人……他的心中乱成了一窝蜂。生与死,爱与恨,笑与泪,爱国与战争,都像一对对的双生的婴儿,他认不清哪个是哪个,和到底哪个好,哪个坏!他呆呆的坐在门坎上,看着槐叶随风摆动。”
      祁瑞宣应该是最接近老舍的,虽然人们总说不要把主角和作者联系起来,巴金也否认自己是觉慧。但是毕竟他们都是教员,都生活在北京,老舍是旗人,他的家庭状态可能更像小文,不过小文和祁家一样都是不爱惹事,淡看是非的主。就算瑞宣不是老舍的影子,但是说不定老舍心里会想:他连瑞宣都及不上了!
      老舍不会鄙视瑞宣,瑞宣有他的难处,一大家子人需要有人尽孝、维持生计,不可教大家族散了。可是瑞宣有是非,不光是瑞宣,全北平有良心的人都有是非。除了冠晓荷、蓝东阳这样的人,连瑞丰心底里也是有是非的,即使不常显露出来,容易被别的隐了去。但是大家都清楚,日本人不是好东西,很多时候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如白巡长知道自己做了走狗可平日里能帮着乡亲总是想办法搭把手。
      可是老舍那个时代的人说得清是非吗?打跑了日本人,剩下都是中国人,虽然日本人在的时候的确牛鬼蛇神,可这不是“新中国”吗?!难道政府错了吗!蒋介石那个坏政府也已经被打跑了啊!
      自从关起门来,我猜北平人就不再能那么从容的分清是非了。况且老舍的思想已经体现出普世性来,对日本人他也同情,至少他让瑞宣去同情。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他文革时的罪状。国人到现在都不愿意理解敌人,似乎还是分清敌我的时候讲是否更容易些。但北平人又不敢在平日里讲是否,他们只敢在最后欺负一号里那个和蔼的老太太,他们连三号的门——里面是真正讨厌的日本人,都不敢去。
      
      他笔下的人都有骨气,长顺不是也嚷着要跑吗,想办法打鬼子。金三爷,谁能说他是坏人呢?他敢跟冠晓荷和特务科长拍桌子打人,他打他们的时候当然知道他们背后有日本人,金三爷是硬气的,但是日本人涌进中国,难民涌进北平,才使他的生意好起来,使他这个早期房产中介的买卖兴旺起来。为了自己的产业,他没法不希望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没法不希望日本人——当权者保障自己的生意。这样的描述贯穿了很多章节、很多人,小崔给当了汉奸的瑞丰拉包车,为了他的生意他没法不希望瑞丰这汉奸长久的做下去。小崔当然也讨厌日本人,更觉得自己没在日本人手下讨生活。可是瑞宣却说他和冠家汉奸差不多了,小崔弄不懂,他没瑞宣那么多文化,他临死想起钱先生和瑞宣的劝告,他这个“安稳”的差事和家庭并不安稳,亡国了没什么是安稳的。可是,他至死恐怕也不会明白瑞宣说的“和冠家差不多”的意思。
      这就是骨气,可以变的骨气。结尾时不喜欢冠家女儿的祁老人只听老三说了一句,您不是说人多兴旺好吗。便不再表示不满了。祁老人敢拿胸脯顶着特务的枪,敢把丢人的二孙媳赶出门,可是有些软他不得不服。更何况,家和国,都在北平人这里没分开过。
      
      看了《白鹿原》我就一直在担心这本书里主人公们抗战后、解放后的日子。瑞丰要是没死,兴许也可以吹嘘自己是下过日本人大牢的抗日英雄。大哥会说他吗?不会。所以文革里的相互揭发、脱离关系,怎么能说是没有来由的呢?
      高第、瑞宣包括白巡警,会不会被当做汉奸呢?其实在那段几乎被擦掉的历史里,我们的国家在整肃汉奸的时候也疯狂过,所以,看到文革的疯狂,日本人之后、中国人之后的疯狂,难道不熟悉吗?未来会有出路吗?熬了八年可以熬走日本人,这一次呢?熬走文革会是什么呢?
      
      老舍大多时候都是以文革受害者的形象出现。没考证过,何兆武的《上学记》里把郭沫若、老舍、冯友兰、臧克家列为文坛四大不要脸。能与郭沫若并列,不亚于当了一回汪精卫。老舍或许也是妥协过的,瑞宣虽然恨自己不也妥协吗?传言,老舍受批斗回到家,家人包括那个现在爱用他的名字出名的舒乙,都对他冷言冷语,他才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这其实,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罢了,我到时很想知道,那个号称终生没红过脸吵过架的爱人是怎么想的,她会鼓励老舍去找心底的答案吗?这或许才是相守相知,毕竟留下看家的有时候才是最痛苦的,比如瑞宣。
      
      老舍明白的比所有人多,他看那些牛鬼蛇神、革命小将,知道他们盘算什么,狐假虎威大难领头各自飞,可是却无法批评他们,国家机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们有错吗?自己一定对吗?
      答案只有一个,只有投湖,因为不仅所有人现在的嘴脸,就连雨过天晴后人们的嘴脸,都能想得到。
      
  •       这本书我读到中途就不想读了,原因是读起来无感,并没有给我的心灵带来太多的震撼,但我还是坚持的读完了整本书。现在回想起来,在我脑海的留下一点印象的人竟是冠晓何,想想他那副汉奸的嘴脸,自作聪明的派头,想想我也有过。尤其是他当上了里长,日本人要求家家户户缴纳两斤铁,他开始盘算着每人克扣点,将来从整个小样圈能榨取道多少好处。在生活中,当我得到一点好处时,我也会情不自禁的推演将来的美好情形,但往往会是梦一场。
  •        2013.06.20在公车上看了两个月,今天终于看完了,觉得抗战中的北平小羊圈确实很多悲剧,但是我沉醉在故事中却没有哭泣,今天看到最后说小妞饿死的那一幕,我眼眶都湿了,要不是在公共场所就真的要哭出来了。多矛盾,重孙死了,但同时大家都熬到了抗战胜利的一刻。北平的人最终还是往前看,不卑不亢。
      
       关于小羊圈的故事,真的好多感概,老舍的人物描写相当厉害,加上环境,天气的衬托,虽然已经抗战八年,我留意到老舍描写的北平的冬天,虽然都是说冷,但是文字叙述却从未重复过,用战争时期人民不同程度的悲惨去形容天气,恰似连天气都跟人民一样,呼吸着同一口空气
      
       很多感谢暂时写不出了,倒是很想看看那部电视剧,不过,文字始终是比电影更好,虽说演员一个眼神足矣表达一大串文字让观众明了,但是文字给人以想象,留下悬念
      
       喜欢上老舍的文字了
       之前都会因为看了某个人的代表作而不断去看他的所有作品,好似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于是一直看了很多文学书籍
      
       多读书,爱生活
       that is all
  •     挺有戏剧张力的
  •        一直很喜欢老舍先生的文字,质朴无华却又洗尽铅华。看似细小的繁琐小事却可以堆砌起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他的笔下写了许许多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家庭史,同时也是一部时代史。
       因为学业等一系列问题,断断续续读这本书读了三个月。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高望重的祁老太爷,温柔贤惠却坚强的韵梅,充满矛盾的第三代顶梁柱瑞宣,投身革命的瑞全,可恨又可悲的大赤包,天真可爱最后堕落的小姐招弟......还有小羊圈中各式的小老百姓。描写抗日战争的一部家庭史,同时也是一部时代史。
       我很欣赏不拘儿女私情,毅然投身革命浪潮的瑞全,他是敢作敢为,强硬的青年的缩影。无论是哪个年轻人都渴望为国尽忠,他做到了。本书主角祁瑞宣是矛盾的集合体,既想要为长辈尽孝,又想要为国尽忠。想要投身革命,却又抛不下对家庭的责任。传承了上一辈人的老旧观念,同时又受新式教育,有新思想。
       冠晓荷一家是小羊圈中的反面人物代表。小个子小头脑小手小脚的冠晓荷,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大赤包,养尊处优的二小姐招弟。原是唱戏的有志气的姨太太尤桐芳,还有其貌不扬但出淤泥而不染的大小姐高弟。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起起落落都让人感触万分。
       文中的日本老太婆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当抗战胜利,小羊圈的人们想把日本老太婆当作发泄的对象时。在矛盾将要激化时,瑞宣走了出来,告诉他们,她是咱们的朋友。这里可谓是神来之笔。人民是痛恨战争爱好和平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滔天大罪,可人民是无辜的。
       力荐这本书,透过一部家庭史,一部社区史,看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由麻木到觉醒的一部时代史
  •        在战乱的年代,冠晓荷祁瑞丰这样的人乐于安守在北平城里争取日本人给的饭碗,瑞宣瑞全这样的人一心想着冲出这座城扭转亡国的命运。钱默吟先生说,留在这里只有等死,跨越北平城需要勇气,留下来的人有的成长了心智,有的则被生存利益熏心,这座围城渐渐凋敝,而人心的凋敝只有靠个人的意志力来阻挡。良心一旦受到围困比战争的围困更加恐怖。
  •     国破家何在,大北京浓缩为小胡同,老舍很残忍,因为他知道,羊圈中的任何妥协与忍辱都等不到救赎。老舍像祁老人那般深爱着老北京,更像瑞宣那般挣扎,像钱默吟那般觉醒,因为他渴望见到不妥协的新北京人。但无论是留下来的钱默吟,还是走出去的祁瑞全,都止步于模糊的斗争,远不如挣扎中的瑞宣清晰。他看到了,却看不清;他想重生,却还留恋,这便是骨子里的悲剧。终于,太平湖边的老舍让我们猛然想起了赴水的祁天佑——那是致命的伏笔
  •     人性真是可恶,给患难之人捐款的那群人,就未必不是钱飞了一地抢着去捡的人。只需要一点催化剂,好人会变坏,坏人会更坏。
    觉得四世同堂和猫城记挺像的,老舍写到猫城的灭亡,因为人人都卑鄙无耻,连青年也麻木不仁,无药可救。这样看来,四世同堂更像本没写完的书,也不必写完了。
  •       初中的时候出于装逼还是错误的舆论引导,看得最多的是那些所谓的世界名著之类的,大学后,搜集的也是些小众的外国小说。 年长后,突然觉得底蕴不够了。 有人说,你得跟着你的心去看你想看的书,如果你觉得一本书不好,那就把它放下,以后再看,因为你还没到看它的时候。 关于那八年抗战,关于北平,关于四世同堂,关于中国人,无可指摘。 以后多看点中文书吧!呵呵!
  •     经典 非常喜欢开头和中间部分对于家与国的描述 几个反派的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就是结尾觉得略微仓促了一些
  •     老舍投湖的模式反倒是要参考天佑
  •        经典的书,总有世世代代的人读它的理由,每一代人,通过它看到那个时代的故事,同时也看到自己和自己的时代。以前读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那时候年幼,总觉得书里写的世界冰冷得残酷,现实得刺骨,不愿去相信那些劣根,而只把它们看成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然而,岁月流逝,对人生的体验让我唏嘘,直至又拿起老舍先生的书,才感叹经典中早已给我心中的零碎的感悟做了总结和评判。
      
      1. 关于内容
       这本书讲了日本侵略中国八年间发生在北平的故事,视点是小羊圈,一个葫芦型的胡同,里头住了几户人家。也仅仅是这几户人家之间,人性也复杂而多变。八年时间,冲走了老北平人坚守的“规矩”,剩下的人在饥寒中挣扎,有人糊里糊涂,有人精明计算,有人风清月朗,但是,被奴役的人们,很难摸索出生活的前路在哪里。这本书的长度让读者很难一下子看完,于是,那种迷茫的难以捉摸的危险,似乎也会萦绕在读者心头,让你寝食难安。
      
      2. 关于人性与命运
       老舍先生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是不惜笔墨的,可以花整页整页的墨笔去描写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于迷茫。也正是这样,看过书之后,得到的震撼远超于看同名影视作品。以祁家的人物为主角,每个配角的人性和命运,都生动贴切,没有一丝扭捏,这也是经典难以超越的地方。下面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有剧透。
      
      祁瑞宣:祁家的关键人物,本书中最最主角的人,也代表了那个年代中知识分子的主流群体。他们明事理,知晓忠奸,会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但是,知识分子的内心总是矛盾的,他们内心渴望一种极端的坚决的抵抗,而责任心又让他们不得不考虑一家老小的生计和安全。他有妻室子女,他是长子,他须负担起家庭的运转。所以,他有满腔的热血,却只能劝说老三离开家,他也尝试着劝说长顺,老二,可是人各有志,他也不会勉强别人。他甚至不会激进地表达,他的话只能说给知己,而对不理解他的人,他不会去解释,正如他对老二的行为已经感到恶心和绝望,但是他还是不忘人伦,养着这个不忠不孝的人。他对抗战没有直接的帮助,可是他的确至少坚持了自己不帮敌人做事,还劝说别人从军抵抗。这类人,没有他们,沦陷区会更加水深火热,只有汉奸和老弱病残;但是只有他们,中国永远也取得不了胜利。
      
      祁瑞全:老三从小说一开始离家,直到最后才回北平,他是一个划分时代的角色。从老舍先生的描述看来,他参加了地下党,在战区和沦陷区游历,成长。他的离开,代表了青年的觉醒和侵略的加剧,他的回归,代表了反抗的力量已经由前线来到沦陷区,中国正在回归。这个人物,笔墨不多,人物内心戏也不如他大哥那样纠结,他正直,所以不顾牺牲离开,他是知识分子,但是他没有那些虚妄的坚持做作,他打扮成农民,瞒得过日本人的眼睛,他爱国,所以掐死了少年懵懂时爱的少女,因为那个女人已经变成了蚕食人命的蝎子。做这件事时,他只纠结了一下,心中明白必须去做,然后就迅速下手。这样的人才是干事的人,中国也正是由这样的人救回来的。
      
      祁瑞宣:这个糊里糊涂得势,又糊里糊涂死去的人,在这个家庭中格格不入。他觉得是家人不通事理。他没什么才干,一心想着趁乱能发一把财一把,也没有什么大志向。这种人是北平汉奸中的大多数,他们只想着能在乱世中找到安稳的如同旧日里一样的充满趣味的安逸生活。他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妻子。他没什么思想,若是没人耸动,他也干不出什么事儿,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可是,他不只要他一个人吃香喝辣,还要养着个吸血鬼一样的女人。当然,最终,也他也死在了这个女人手中。
      
      冠家人:除了高第,冠家另外三个人,大赤包,冠晓荷,招弟,他们是国家的蛀虫,他们的人格荒唐到近乎荒谬。大赤包因为“妓女招待所所长”帽子丢了,就疯死在了狱中;冠晓荷到被扔进活埋坑都不相信他的日本“爸爸”们会置他于死地;招弟做了特务,手上沾满鲜血后,被瑞全掐死在山洞里。直到整本看完,他们的种种丑态还跃然眼前,他们趋炎附势,毫无羞耻,一旦得势就趾高气扬,反过来欺压民众。
      
      还有钱先生,祁家老小,胡同里其他人,长顺,小崔,李四爷,日本老太太,胡同外的常二爷。。。这些人的命运都曲折离奇,有人熬到了胜利,有人没有挺过苦难。这些人物,都鲜明而形象,他们仿佛是我们身边的人那样自然亲切。这本书中真真切切地把人,事儿都写全了,让我感觉到苦恼真的存在于自己和身边认识的所有人身上,这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全部的“世界”了。
      
      3. 写在最后
       书中的场景描述非常详尽,看书如同看电视剧一般一幕幕都浮现眼前。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对人物内心变化的把握。书中也无时无刻不透露出老舍先生自己的人格和坚守,他对汉奸的唾弃和对反抗的鼓励。从一开始,老北平的人都想坚守原有的生活节奏,可是,谁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最终,有的人被淹没了,有的人坚挺下来了。命运,终会给予有信仰的人好运。
      
  •     07.6 以前还写过几百字的读后感,呵呵
  •     感觉《四世同堂》笔力不如《茶馆》,但是一样很好看,语言上不如茶馆精彩,但人物形象塑造更胜一筹。诗人钱默吟和剃头的小崔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次要人物。
  •       两年来断断续续坚持这阅读,之前近代的小说只看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四世同堂》有一定的可比性。
      
      从叙事的长度而言,《京华烟云》更长。儿《四世同堂》只讲述了抗日战争四年之间发生在羊圈儿胡同的故事。但是看过之后,《四世同堂》在我心里留下了跟多的印记。说老实话,以前对抗日战争、对日本人并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诚然也知道抗日战争时日本人的种种劣性,但是这个印象谈不上刻骨铭心。《四世同堂》里的细细描述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侵略、亡国这些事情对人的摧残,人性的糜灭。所有的人,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在这个过程中都渐渐抹掉了平时包裹身体的道德外表,露出了自己的本性。老舍先生的每一行文字都能深深的敲打你的心灵。
      
      另外一点,从《四世同堂》里面深深感受到的是文字。说老实话,过去看过的书,没有一本能带给我文字本身的深深震撼。但是《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对北京生活、天气、自然的细细描述,显得是那么的自然、得体,仿佛真实的画面就在你面前展开了一样。老北京的丰富生活、深厚的文化积淀透过文字不慌不忙的在我们面前一点点的展现了出来。联系到老舍先生是在重庆完成的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想象老舍先生是多么的热爱自己的故乡啊!
  •       刚刚看完了《四世同堂》,从妞妞死那段开始,几乎都是哭着看下来的——为妞妞的死而哭,为抗战的胜利而哭!
      妞妞的死算是个小高潮吧。
      最后和钱先生见面时,小羊圈的街坊们互相打量,仿佛第一次似的,看到战争带给大家的折磨:“大家自己的衣服也很破烂,每个人的脸上都瘦骨嶙嶙的,白里带清”“家家户户大门上的油漆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墙皮也剥落了。一切都显得凄凉,叫人不忍看”——然而北平胜利了!中国人挺了过来!
      结尾,老舍写到,
      “‘等您庆九十大寿的时候,比这还热闹呢。’瑞宣说。
       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摇曳,起风了。”
      ——中国人民生生不息!
      (不禁想到那些故事里死去的人们:拉车的小崔,种地的常二,老实的天佑,剃头的孙七;甚至于大赤包,冠晓荷,蓝东阳——这是战争激起的一伙半疯癫的人们,可恨、可笑又可怜)
      (太可惜了,老舍中文的原稿,竟然在八十七章后遗失了)
  •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一本世态历史小说曲尽北京人性格
  •     整整一个星期,沉浸在书中。老舍真是大师啊。 民族精神,永存。
  •       这次我读的是丁聪插图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全本。首先很遗憾原书最后十三章散佚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
      读此书,给人很多启发。无法一一列举,对于人性、操守、对人生的发展都有启迪。对于文化,对于北京文化、中国文化、古文化都有深入的分析。从瑞丰、晓荷等人的无耻以及汉奸之间的互相倾轧上,我们可以看到身边人的影子。个中滋味,值得品味。以后我会再读的
  •     这名字!!!我日!
  •     对不起,读得太晚了。但是,在学校里读,和在工作时读,应该会感触完全不同。
  •     大一上学期
  •     最爱的书之一
  •     典型知识分子的着眼点,让人很难释怀的一部小说
  •        我这人看书一向是很少记笔记,写书评,原因么,主要是因为懒,但是花了一个月原本用来喝酒打牌玩游戏的时间,好不容易看完这本皇皇巨著——上百万字的《四世同堂》之后,我沉思良久之后,觉得似乎也有说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关于老舍,以前我只知道他叫舒庆春,文革的时候跳未名湖自尽,别的就不清楚了,他的作品也真没仔细读过,《四世同堂》是我读过的老舍第一部长篇小说,顺便说一句,本书中有个人物叫祁天佑,是祁家四辈中的第二代,是瑞丰和瑞宣的父亲。因为被日本人污蔑成奸商,遭遇打骂游街,不堪其辱,最后跳河自尽,谁能预料到老舍最后会和他笔下虚构的人物有着一模一样的命运呢?不知老舍当初跳湖自尽时,会不会想起来他笔下的祁天佑,然后感叹造化弄人,
       本书以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祁家四代人以及居住小羊圈胡同其他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各种人物的种种际遇,其中尤以钱先生,冠晓荷,大赤包等几人刻画的最为细致,在书中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其他如孙七、小文、小崔、丁约翰、长顺、招弟、蓝东阳、李宝山等人的形象也都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老舍的文笔极好,极富生活气息,各种动人的描写形容都是深得文字之妙,而且有一种独特的北平的韵味。我忍不住从从书中摘抄几句,仔细分析下。
      
      1、在护国寺街口上,棺材上了杠,一把纸钱像大白蝴蝶似的飞到空中,李四爷尖锐清脆的声音喊出:“本家赏钱八十吊啊!”抬杠的人们一齐喊了声:“啊!“李四爷穿着孝袍,精神百倍的,手里打着响尺,好像把满怀的顾虑与牢骚都忘了。
      (这段话我一次读到,感觉就是画面感特强,就像是眼前就有这样一幅活灵活现的景象一样,细细品味一番之后,只觉得有种说不出的精彩在里面)
      
      2、对比他地位高的人,他把人家的屁也当成暗示;对比他低下的人,暗示便等于屁。
      (绝妙的比喻!老练、辛辣、独到,充满了感情色彩)
      
      3、她唱,小文给她拉琴。他的胡琴没有一个花招,而托腔托得极严。
      (这种神韵,其中“花招”“托腔”这几个词非常有年代感,翻译成外文,恐怕就一点意境都没有了)
      
      4、瑞丰的心开开一朵很大的花。有人请吃饭便是他的真,善,美!
       瑞丰听到安儿胡同与烤肉,口中有一大团馋涎往喉中流去,噎得不能说出话来,而只极恳切的点头。他肚中响得更厉害了。
       瑞丰在吃过几杯竹叶青之后,把一切烦恼都忘掉,而觉得世界像刚吐蕊的花那样美好。
      (几句话,对瑞丰这个吃货形象有了深深的了解)
      
      5、假若诗歌是狡猾卑鄙的结晶,蓝东阳便真可以算作一个大诗人了!
      (又一个让我禁不住拍手叫绝的比喻)
      
      6、看着信;瑞宣也看见了老三,活泼正直,英勇的老三!他舍不得把眼从信上移开。他的眼中有一些泪,一些喜悦,一些悲伤,一些希望,和许多许多的兴奋。他想哭,也想狂笑。他看见了老二,也看见老三。他悲观,又乐观,他不知如何是好。
      (瑞宣对老三的感情,是那么的复杂,又是那么的真挚,一个兄长对自己弟弟的感情,掺杂了那样的国恨家仇在里面)
      
      7、他晓得祁家的文化与好莱坞的恰恰相反:好莱坞的以打了人为英雄,祁家以挨了打为孝贤。
      (印象深刻,又略带调侃的笔调)
      
      8、铺子里面,极净极雅致的,只有几口大朱红箱,装着各色点心。墙上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已经黄暗了的大幅画,画的是《三国》与《红楼梦》中的故事。瑞宣爱这种铺子,屋子里充满了温柔的糖与蛋糕、还有微微的一点奶油的气味,使人闻着心里舒服安静。屋中的光线相当的暗。可是刚一走近柜台,就有头永远剃的顶光,脸永远洗得极亮的店伙,安静的,含笑的,迎了上来,温和的低声问:“您买什么?“
      (这一大段的描写,简洁,传神,优美,细腻,考验文笔)
      
      9、他看出瑞宣的冷淡,而一点没觉得奇怪,他以为瑞宣既能和富善先生平起平坐,那就差不多等于和上帝呼兄唤弟;他是不敢和上帝的朋友闹气的。
      (这个比喻,我尤其的喜欢)
      
      10、为捕一个软弱的书生,他们须用十几个人,与许多汽油。只有这样,日本人才感到得意与严肃。日本人没有幽默感。
      车停住,那两位军官先下来视察地形,而后在胡同口上放了哨。他们拿出地图,仔细的阅看。他们互相商量,然后与卡车上轻轻跳下来的人们耳语。他们倒仿佛是要攻取一座堡垒或军火库,而不是捉拿一个不会抵抗的老实人。
      (瑞宣被捕时的情景,充满了对敌人的轻蔑与鄙夷,那种不屑的笔调,传神的无与伦比)
      
       其他,还有很多。
      
       如果仅仅说一个作者的文笔好,仅此而已,那还远远称不上伟大,真正伟大的文学家必然是与普通文人有本质区别的,我觉得老舍是近代文人中少有的能够注意到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愿意喵写他们的人,鲁迅是这一方面毫无疑问的代表,鲁迅是一直愿意为底层人士发出声音的,其他很多文人往往只着眼于自己的小圈子,而不太关注社会大宗底层人士,甚少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及,从这一点上来看其实老舍的另一本书《骆驼祥子》更能代表他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更能看出作者的境界与品格。
       老舍的书当然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个人认为也有一些不足,首先就是结构上有些头重脚轻,前半部分过于详尽,而且情节进展的有些缓慢,结果在第三部结尾的时候略显仓促,显得有些突兀,很多情节处理的过于匆忙和简略,这个很容易看出来。还有就是本书中作者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呕”,我觉得是不是改成“哦”字更好一些,也比较符合现代的阅读习惯。
       总结,我觉得《四世同堂》这本书可以排到中国近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前三名。
  •     老舍先生就是我的神啊
  •        《四世同堂》终于完整地看完了,老舍真不愧是一流的小说家!他把国民的人性剖析得一针见血,却又生动地让读者不生怒气,这是一部比《菊与刀》更出色的民族性格分析报告,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特定的隐喻象征,他们分别代表一种人格,时至今日亦活灵活现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每一种都能好好琢磨研究好多年。老舍始终不肯放弃他那幽默的笔触,却也能使读者读罢掩卷悲叹。经典作品,值得一读。
      “(日本人)他们都带着酒,酒使小人物觉得伟大。酒后,他们到处发疯,东倒西晃的吧酒瓶掷在马路当中或花池里。”——老舍[四世同堂],对于人物的形象刻画,作者不肯去直接评判,而是通过细节让读者自己评价。尤其行间大量对老北京生活图景的描绘,令人心醉。
  •       
      终于,看了期盼已久的《四世同堂》。这个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伤痛的作品。(因个人原因,小涛看的是国家话剧院版话剧)
      
      现在真真觉得,作家是一个时代的良心,用自己一支看似不起眼的笔,却如此深刻地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伤痛。
      
      剧里没有现在新闻似的宏大叙事,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渲染。有的只是老北京的小羊圈,护国寺,和那一群伤感的顺不顺的市民。
      
      哪恍惑,偷生,饥荒,三幕,短短三个小时,生死仿佛就在一瞬之间。钱先生,冠小荷,小崔,招弟,高弟,这些个平凡的人,或为肚子而苟且,或为气节而战斗。市井之中尽显老北京生活的艰辛。
      
      瑞宣,这一个和钱先生一样受人尊敬的人,最终也得饱尝生活的艰辛。还有祁老爷子忙活了一辈子,最终八十大寿也是如此的凄凉。
      
      作家真是不容易,真不能想像老舍先生是经历了什么,竟然能写出这么伟大的作品。剧中世态炎凉,生活艰辛竟然如此的生动,震聋发聩。
      
      当然,那些话剧演员也是万分受人尊敬,孙红雷,邓洁,殷桃,还有那些脸熟却叫不出名字的大师,也是饰人饰鬼,入木三分,出神入化。
      
      剧中,瑞宣在孩子饿死后,这个平时儒雅的人,竟也悲怆难忍说,现在我不想哭,我想骂人。他说:“一个国家的伤痛,不能像桌子上的灰,一抹就没了。”让我想起前几天的那则新闻,设立9.3抗战胜利纪念日和12.13南京大屠杀国难日。有些往事,并不随风。罪过可以被宽恕,倒是不能被忘记。虽然我还没想明白为什么爱国,但是民族气节还是有的。
      
      全剧以祁老爷子最终的一句:“我的八十大寿,我的四世同堂”而告终,而留给观众的那种时代的伤痛却久久不能平复。
      
      文学作品不像历史冷冰冰的,虽然是一个伤感的时代,但也充满了爱的力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作家是时代的良心,为市井记录了历史,留给了后人。
      
      正如田导演所说,老舍是属于北京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此文写的毕竟意识流,只为记录此时心情,为一说,希望有识之士不要口诛笔伐。
  •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只可惜未完成。或者说后面的遗失了。
  •     ~~~
  •       没有经历过的事,往往觉得不重要。说到战争也是这样。因为从小到大都是在和平年代里度过,所以对于那样的事,心里没有直接的感受。读历史书,看电影,当时会有一些感触,但通常很快就忘了。也觉得那不过是很远的事,与已无关的事。这样说也许会被人骂。可事实上就是如此,我不想掩饰自己对战争的漠然,更不想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去敷衍,去博取旁人的认同。
      对战争没有直接感受的我,即使现在再发生战争我也不知自己究竟该站在哪一边?支持,还是反对?
      50万字的《四世同堂》读完之后,心里对战争有了直接的感受。它不再单单是国家,是地区,是士兵,是领导人的事。它和每一个生活其中的普通人有关。它一但开始就没有人能够获勉,不管愿不愿意,它都会把你拽入其中,把你勇敢的心激起,把你苟且偷生的幻想打破,把无奈、屈辱、生离、死别的种种强加于你。
      《四世同堂》给我的感受就是如此。战争不是好事,战争也不会开出特例,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
      如果你问我现在站在哪一边,我肯定是站在反战的一边。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会回头重读的书。
      
  •     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都是很真实很平凡的描写,通过对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经历表现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可能也只有那个时代的作家们才会有这种作品,急不得,只能慢慢看,好像很平淡,但是很有意思,篇幅很长,但是你一定会读下去,因为书中的一切都那么真实,好像是你很熟悉的朋友的事。
  •     2003年买的这本书,一直到七年后才沉下心来用了十天时间细细读完。以老北京平常人家为舞台看出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很可惜的是,从88回至100回,因为中文手稿丢失,这部分是从英文译本翻成中文的,总觉得收尾过于简单和潦草。
  •       一、以现代人的眼光,此书没有我预期的好,或者说有较强的时代局限性。
      1. 祁家男性,以瑞宣为主,的思想斗争、内心纠结写得过多了,而且都是类似的。反反复复,不断的咀嚼自己的懦弱、痛苦、无助,愤怒、泄气,再愤怒、再泄气。这样的描写,这样的篇幅,除了呼应人物长时间的被压迫外,并未能使该人物更鲜活更丰满。我反而希望作者把笔墨分散去刻画其他配角,比如小文夫妇、李巡长、牛教授。一些配角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完全是为了烘托主角,我感觉有些朦胧而失真。
      
      2. 反面人物有些脸谱化,可以解释为物以类聚,也看得出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愤恨。作者轰轰烈烈的描写他们的丑与恶,他们的五官、举手投足,他们的无聊与无耻;然后却轻描淡写的如捻死臭虫一样处决了他们,几笔带过,他们被日本人直接或间接的,一口气吹散了。恶有恶报,无一例外。
      
      二、八十六万字,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却未必能得到最终答案的问题。以前人的作品为镜,映照当下的自己。
      在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人是如何选择的,人性中善的部分与恶的部分是如何消长的。作者说,出卖与背叛必定走向毁灭,忍辱偷生极可能是死路一条,只有抗争才是出路,虽然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结尾,抗争的人胜利了,忍辱偷生而侥幸活下来的人,被解放了。
      而当下,出卖与背叛、忍辱偷生与抗争依然共存,因为我们的生存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依然受到损害。这包含个人与他人的矛盾,个人与家庭的矛盾,个人与不同阶级的矛盾,等等。那么,我该怎么选择呢;其他人又如何呢?在这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希望每个人至少做到能思考、能判断不再惶惑。
  •     老舍写北平写得绝了
  •     老舍抗战时期的长篇巨著,百万字的篇幅描绘了胡同里几家的不同生活。
  •       多年前读过骆驼祥子。读完觉得一口气憋着出不来,特别沉重。所以之后很多年,看到老舍的名字,都平添一种沉重感,而不太敢去读他其他的作品。
      
      多年以后终于读到了四世同堂。作品的主题和故事的背景决定了依然沉重的基调,然而留给人的,却不仅仅是沉重感。它是一部深深震撼了我的作品。
      
      最大的震撼,是有关那场饥荒。生活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和平年代,只听自己的父母讲过他们小的时候啃过树皮,也知道爸爸上面有个小哥哥,就是没吃的给饿死了。可是这些故事,听着实在是太遥远了,真的很难触起内心一点涟漪。
      可是,老舍先生,他把这不见血的酷刑扒开了活生生地放在你眼前让你看。
      
      日本人说,六十岁以上的,六岁以下的,没有领粮的资格!他们觉得老人和孩子不需要吃饭,或者活该饿死。
      日本人说,粮证只做一次用!意思是他们不发新粮证,你们的肚子就该停工。
      日本人说,粮证过期无效!意思是得到粮证,必须马上凭证买粮,凑不到钱的,粮证失效。
      不要说故事里的北平人像吃了苍蝇,我的肚子里也像吞了苍蝇。
      可是就是这样吃着苍蝇,领到的又是什么粮呢?——所谓“共和面”!那又酸又霉,又涩又臭,由高粱壳、肥田用的豆渣等各种连猪也不吃的奇怪东西混合起来的奇怪玩意!这怪东西,不吃就得饿死,可吃了肠胃就会坏掉,然后肚子痛,被日本人当成瘟疫拉出去活埋。
      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我第一次,仿佛看到了饥荒长什么样子。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绝望,和出离愤怒。
      
      正因如此,才更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都给日本人欺负成这个样子了,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反抗!!
      
      故事发生的地方,叫小羊圈。老舍非常细致地在全书的开篇描述了卢沟桥事变之前,皇城根下安详的小羊圈胡同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小羊圈胡同,正是老舍的出生地。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老舍对北平那浓烈的感情。可感情越浓,他对北平人的逆来顺受就越是愤怒。
      
      说到这个逆来顺受,我很纠结。因为尽管从前我不认识饥荒,可是我却好像认识这个逆来顺受,它披着“稳重世故成熟”的外衣,到现在似乎还好好地依附在中国人身上。我们喜欢说:“唉,又能怎样呢,算了吧!”
      我们不爱争,尤其是面对强者,甚至是不认识的弱者。我们被教导,吃亏是福。我们被教导,忍字头上一把刀。我们被教导,不要冲动。我们被教导,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我们被教导,枪打出头鸟。
      所以面对外敌,我们会想,我冲出去出头,白搭上自己的命,多划不来!再忍忍,反正饿的又不是我一个。
      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囚徒困境。
      可是,尽管这种心理像是囚徒困境,这却绝不简单是一个博弈问题,而是一种可悲的民族性格。鲁迅先生曾经讲的“奴性”,并没有因为中国的解放而消失。这些世故的教导不是全无道理,可是不能把人磨得一点血性都没有了。
      
      曾经看过一种观点,说清朝入关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中国人产生了奴性。也不知是不是一家之言。可是,读到宋史明史里面那些不畏强权,铮铮铁骨的故事,像是文天祥史可法,那是何等畅快淋漓!可是八国联军那段历史,却多么窝囊和屈辱。
      
      一点没错,人固有一死,可轻于鸿毛,可重于泰山。国破家亡之时,身强力壮的堂堂七尺男儿,为了那点猪也不吃的共和面吃尽苦头,宁愿饿死,被那面团绞死,被拉出去活埋,也不愿意挺直腰杆一声怒吼把刺刀插入敌人心脏的,只能让人可怜可恨而已。
      
      也不知道自己怎么突然写着写着变这么热血。突然又想起前段时间看的《番号》,亦震撼,但却是感动和畅快的震撼。人活着,要都像商人一样事事算算划不划算而少了血性,纵苟且偷生一世,有何意义!
      
      
  •       《四世同堂》与老舍之死
      
      有人说,在《茶馆》中,老舍已经看透了生死;
      事实上,关于生死,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就已经看透了。
      
      老舍出生在北平的小羊圈胡同里,这里不仅是祁瑞宣的家,钱默吟的家,小文的家,冠晓荷的家,也是整个儿北平的缩影。北平这座城,按照祁老人的话儿说,是块宝地,它代表着全部中国人的心理诉求:太平,稳当。老舍的文章里,总是带有对归宿——家的向往。《茶馆》里,王利发的归宿就是裕泰茶馆,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而不肯离开;而在《四世同堂》里,这个家就是四世同堂的美好愿望,是小羊圈胡同,是整个北平城。
      
      老舍成长在北平的小羊圈胡同,他熟悉这里的人,了解这里的人。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北平,这座代表着国泰民安的昔日辉煌古都,在日本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8年。于是,在那条看似封闭和温暖的胡同里,上演了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闹剧。
      
      当你了解到小羊圈胡同每个人的最终命运时,你会为他们的归宿唏嘘不已。老舍不是巴金,在老舍的文章中,你很难看到他对于某个人物鲜明的爱与恨。抛出爱与恨的界限之外,便是冷峻的思考和旁观。读《四世同堂》时,我常常想,这无常的命运,也许正是老舍的缩影和先兆。老舍为自己,预演了宿命。
      
      透过瑞宣,看到了老舍对这座亡城的全部无奈。他未必爱她的妻子,却爱她的贤惠品德;他恨这国破家亡的景象,却难以抛舍这“四世同堂”的亲情;他想像瑞全一样出去抗日,又胆怯懦弱。为此,他只能躲避和后退,并在愕然中发现,他的躲避和后退最终无济于事。
      
      常二爷,天佑,李四爷,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最终得到了相同的结局。常二爷,我顶喜欢这个人物,他老实朴素,最典型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为了给邻居买药,常二爷跑到北京城,不仅被搜去了财物,还被日本人拉到瓮圈里罚跪。中国人是最老实巴交的,逆来顺受是中国人的哲学,但是这一次,却伤害了这个老人的全部自尊,最后郁郁而死;李四爷,一辈子的热心肠,他发送了不知道多少人,却最终,死在了日本人的皮靴下面;天佑呢?老舍给他取这个名字,意味上天保佑。他本来是四世同堂中最少笔墨的人,老舍刻画了惟妙惟肖的第一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他不时常在家,似乎也不时常说话,但老舍却不止一次说过,瑞宣最像他的父亲,集中着北平人(或者说中国人)思想层面的一切优点和缺点,摆脱不掉北平人(或者说中国人)对于归宿、家和四世同堂的美好愿望。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天佑,却最终以一个震撼读者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老舍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20几年之后,他选择了和天佑相同的结局、相同的方式和相同的命运。前面说过,老舍的文章里,总是带有对归宿——家的向往。但在受辱之后,天佑没有回家,而是独自来到城外。为什么没有回家呢?在中国人眼泪里,家,不是最温暖的港湾吗?不管在外面受到什么样的侮辱,什么样的不幸,家,永远会张开温暖的怀抱欢迎你。为什么没有回家呢?因为家已不能称为家;当家不能称为家的时候,家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当人不能称为人(即失掉了人的尊严以后,就像常二爷那样),人的选择,就只有死了。
      
      “河水流得很快,好像已等他等得不耐烦,水发出一点点的声音仿佛向他低声地呼唤呢。很快的,他想起了一辈子的事情;很快的,他忘了一切。漂、漂、漂、他将漂到大海里去,自由、清凉、干净、快乐,而且洗净了他胸前的红字。”这是天佑的命运,也是老舍的命运。当他命运中苦苦憧憬的家、归宿都成为幻影时,他便愿意和他的家、和他的归宿一起死亡。
      
      再回头看一看老舍的北平,他的喜怒哀乐都和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他想要一个安详和繁荣的北平,但抗日结束了,就是他梦想的北平吗?不是;但新中国成立了,就是他梦想的北平吗?也不是。老舍爱北平,从北海到护国寺,从什刹海到小羊圈儿,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看到这座城市被蹂躏和强奸,不仅被日本人,也被中国人。
      
      老舍绝望了。当天佑被拉出去绕着街大叫“我是奸商!我是奸商!”的时候,老舍只是让天佑埋葬了他自己而已;20几年后的1966年8月23日,老舍在文庙遭受了同样的批斗,攻击和毒打,他没有想到,天佑只是被日本人扣上“奸商”的帽子,而他却被中国人戴上了“黑五类”和“牛鬼蛇神”的头衔。于是,他的家和他的梦彻底的毁灭了,他只能选择了死亡。
      
      在《四世同堂》里,小文夫妇,便是老舍的梦和理想。老舍是旗人,正红旗,于是他将自己的这一身份给了小文夫妇。小文在王府长大,享受了十三四年的荣华富贵,并眼睁睁的看着清朝的灭亡和家族的破败。这样的身份和背景,使小文夫妇不关心政事,冷漠于世俗。是的,国家对他们来说,是早已就灭亡了的。他们的生活,需沉浸在舞台和戏中。对于这两个人,老舍倾注了全书全部的溢美之词,将两人描绘的清丽脱俗。老舍说,“小两口都象花一样的美,只要有个屋顶替他们遮住雨露,他们便会象一对春天的小鸟那么快活。”对于全书中最美的两个人物,老舍给了他们一个最为轰轰烈烈的结局,在热闹的堂会里,在京剧的胡琴中,若霞惨死,小文像“魔鬼附体一样,他扔下底子,一跃到台下,连人带椅子都砸在行凶的醉鬼头上……..他回头看了看若霞,“霞,死吧,没关系!”这乱世中最美的一对并蒂莲,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戛然而止,此后,北平迎来了可怕的饥荒。
      
      《四世同堂》的可怕之处是,他把北平的破败描写得令人寒心。招弟,也许是全书中最美的一个人物,她年轻、漂亮有活力。但在老舍笔下,却将她一步一步推向堕落,甚至没有给她悔改和忏悔的机会(这也是老舍小说的特点,他不肯给人悔改和忏悔的机会)。看到招弟,就会不由自主的心疼,那曾经怎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啊,是如何被糟蹋(竟然是被李空山这样的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老舍对他的不齿),并一步步沦为交际花和女特务。最终,老舍选择了让瑞全(这个她曾经爱过的人),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另一个人,是小妞子,她的死,死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天,这也正是老舍式的悲剧,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由于不肯吃“共和面”,活活的被饿死了,饿死在胜利到来的那一天。在全书将要结束的时刻,老舍狠心让全书最小的人死去,这,大概就是老舍所谓的不圆满吧!
      
      所有的人,在圆满中都是残缺;所有的人,在梦想中都是破碎。那些混乱的死法,如小崔和瑞丰,那些悲壮的死法,如仲石和小文;那些凄凉的死法,如李四爷和常二爷;那些活该的死法,如大赤包和蓝东阳,那些绝望的死法,如小妞子和天佑。在所有的死亡中,老舍让钱默吟活了下来,那经历了一切苦难和悲痛的老人,最终得到了重生。
      
      可是,老舍先生,为什么你最终,却选择了死去呢?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借着白巡长的嘴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活着吧,什么时候咱闭了眼,再也睁不开了,这个世界兴许就太平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