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1
ISBN:9787217002300
作者:(丹麦)布利克森
页数:325页

作者简介

《走出非洲》是迪内森的自传性小说,作家以优美的文字叙述了1914年至1931年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充满深情地回忆了非洲的自然景色、动物和人,并且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对非洲风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恋,处处洋溢着散文美的内涵。


 走出非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绰号雌狮的小说《走出非洲》已经在我家沉寂了多年。 90年代刚流行镭射电影,当时放了一批好电影,票价是5元,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看这样的电影手头还是很吃紧的。那应该是大年初三,我坐在空荡荡的小放映厅看梅韦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走出非洲》。看完之后久久的回不过神来,女主人公的经历以及最后悲剧性的结束让我沉浸其中,加之非洲迷人的景色,荡气回肠的音乐这些都深深的震撼着还在成长的我。后来有了DVD,我专门给自己买了作为留念。 若干年前在西安图书大厦看到了这个译本,毫不迟疑的买了下来。封面是作者坐在两只已经被打死的狮子上拍的照片,那应该是她和丹尼斯共同的狩猎成果。作者手拿猎枪,带的帽子的帽檐在太阳的照射下给眼睛那部分留下1条阴影,她在烈日的照耀下内敛的笑着,她就是我的偶像。 那个时候兴奋的打开书,但是无法安静的读下去。 可能还是受电影的影响吧,电影中是将作者作为主人公来叙述的,所以她是故事的主体,很多事件都是围绕着她来进行,电影中的华彩是作者和丹尼斯的爱情,整部电影节奏舒缓,故事性也很强。 小说中,作者作为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所以这里的主体就变的很多,每个小章节都是一个小故事,象1粒粒珍珠,由她这个旁观者细心的穿起来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而那时我年轻,也没有阅读的语境,所以对这些日常的小故事没什么兴趣,只是想看看她写的关于丹尼斯那些章节,而她写她心爱的人又极吝啬,很少提及,在最后的几个章节写过一些。 那个时候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和书的差距,另方面没有语境没有能理解的心情,就将它束之高阁了。 这次从非洲回来,重新阅读这本书,才发现了它的好。当时感觉阅读节奏慢,现在读起来感觉这样的阅读节奏就是非洲的节奏啊,平缓宽阔。小说的开始就很不错我在非洲的农场坐落在恩贡山脉的山脚,海拔六千英尺的高原上,赤道在农场以北一百英里处横穿高原。因此,白天你会觉得自己登临高处,离太阳很近。可是,拂晓和黄昏,天清气爽,幽静宜人,夜则冷嗖嗖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高度使这里的景致盖世绝伦。它既无任何用中处,也丝毫不显奢华。它是地地道道的非洲风光。经过海拔六千英尺的澄滤和升华,它显示出这块大陆的强烈的本质特色。它的色调犹如陶器的色彩干燥灼人。树木也与欧洲不同,叶子稀疏,倩小:它既不枝繁叶茂,枝条低垂,也不形成圆树冠。但是,水平望去,叶序的形状使一株株参天独立的大树酷似人的手掌。。。小说结尾处回应了恩贡山:火车到达桑不露车站,趁机场上水的空隙,我走下火车,和发赫拉在月台上漫步。从那向西南遥望,我看见了恩贡山脉,连绵起伏的群峰神圣的波涛的在周围平坦的地面上奔窜,一派蔚蓝。可是,距离太远了,它的四座主峰显的微乎其微,与从农场里看到的情景截然不同。距离之手慢慢地把山脉的轮廓抹缓,拂平,使其与地面融汇在了一起。作者一直以这样的节奏讲述着故事,她很喜欢用比喻,很绚丽的那种。但是叙述的时候又抒情朴素。作者的故事中的主角既有人,也有动物。其中一个章节写的是一只瞪羚露露。描写璐璐从被救到他们家到出落成一头非常漂亮的瞪羚,然后逃走,最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经常来看他们。那段故事非常动人,是人与动物彼此信任的结果,非常可贵。我接触过野猫,明白动物是极敏感的,能这样,太不容易了。在一位流亡者在农场逗留这个章节中,作者描写了一个落魄的白人伊曼纽森,他什么都做不成,是个失败者,他准备步行去坦葛尼客,文章中写道:我问她:他准备怎么去呢?他回答说:以步当车。我告诉他: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以为着要只身一人穿越马赛人居留地,三天水不沾唇,更何况眼下那里狮子肆虐横行。这个落魄的人在晚上和女主人就餐有段对话很有趣。女主人问他他到底是什么职业,他大声说:我是个演员。我是个悲剧演员。“是的,有个道理我是最近才悟出来的,关于这恐怕你至今还不曾想过,那就是:世上,总有人注定处境最艰难,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有点像赌博,是吉是凶随它吧,它给我一个摆脱困境的机会,或许我会从此摆脱人间的一切羁绊,可另一方面,倘若我到了坦葛尼客,也说不定会重新陷入窘境”次日,女主人送他,然后就杳无音信。半年之后,女主人收到了这位流浪汉的来信,说了他那段历程。作者写到:世上名副其实的贵族和名副其实的无产者都能理解悲剧,对他们来说,它是上帝的基本原则和生活的基调——一曲小调。资产者否认悲剧,他们无法忍受它,对他们来说,悲剧这一字眼就意味着不快。在这里定居的中产阶级白人移民和土著人之间许多误解都源于此,神色抑郁的马赛人既是贵族又是无产者,他们可能一下就认出了这个身着黑衣的孤独流浪汉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而这个悲剧演员与他们在一起也步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作者写的最幽默的一个故事是马戏团里。马戏团主在伯爵面前玩蛇,伯爵对他说:如果你在我手下,那麽现在你可能就得滚蛋。班主问为什么伯爵说:憎恶蛇是人的本能,人所特有的称之谓良心的心声使人避蛇如避魔鬼一样。能够爱抚蛇的人是什么都干的出来的。“班主站在那,沉思了一会,最后说:阁下,您一定得喜欢蛇,这是没办法的。根据我毕生的经历,我可以这样告诉您,其实,这是我能给您的最好忠告:您应该喜欢蛇.请牢记,阁下,请经常,经常铭记在心,阁下,几乎每次都是如此,我们向上帝祈求一条鱼,他总是赐给我们一条大蛇。”看完这段快把我的肚子笑疼了,当然,在这之前班主和伯爵也有几次交锋很好玩,2套思维体系在一起交流错乱,就会有喜剧效果。小说中一直存在这主人公深爱的人,丹尼斯。虽然在文章没有情爱的叙述,但是每当丹尼斯狩猎归来,都会以女主人的房子为家,给她带留声机,将自己的藏书存放在女主人家里,和女主人一起去狩猎,当他开这飞行器的时候会带着女主人一起翱翔。他们会为了去看野牛而驾机前往。这些,不都是爱吗?在小说中,丹尼斯的篇幅不多,但也基本贯穿始末,现在我明白了,作者并没有把全部的故事篇幅给丹尼斯,那是因为在这个成熟的妇女生活中,爱情并不是全部。也只有在年轻的女人中,爱情占了一个人情感的全部,而作者把爱不仅仅给了丹尼斯,也给了周围很多人包括在她农场居住的吉库尤人。在作者的农场濒临破产的时候,丹尼斯在一次飞行中不幸遇难了。双重的打击让作者黯然离去。回到丹麦之后,她像一个说书人一样整理着遥远异国的故事,并发表。非洲,并没有离去。一直如月光下她的影子,存在着 。 写于2008年6月10日
  •     Karen Blixen, 1885年生于丹麦鲁斯特,是为肯尼亚做了很多事情的一位芬兰女性。她最出名的作品是Out of Africa,以散文体描述了1914-1931年她在非洲经营农场的生活。这本书因为拍成电影而声名大噪。我没有看过电影,但是在来非洲之前看了那本书。书的开头是这样的--I have a farm in bAfrica.这个平淡的开头引出了一整本关于非洲的随笔,有人有事有景,抓住了非洲之魂,非常精彩。我了解作为作家的她,却不了解作为女人的她。对她故居的拜访,使我懂得了开放名人故居的意义--房屋会留住故人的灵魂。一个人的永久居所就像是他的第二个身体,他的爱好、习惯、癖好都会完好地体现在其中。当其人的肉体逝去了之后,保持原状的房屋仍然能够让人理解房主究竟是作为什么样的人生活的。肯尼亚人爱Karen,他们完整地保存了她故居的原状。各种小小的地方:家具、装饰、厨具、房间的原貌--都完整地保存下来。踏进那间房子时,你会觉得房主只是暂时离开一下子,她的气息仍然留在那里。Karen是一个不能算太美,但是却非常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女人。房间里有一幅她的黑白照片,拍下了她最具特色的神态:黑眼睛露出讥嘲和厌倦的神色,左边的唇角微微上翘。导游兴致勃勃地谈着Karen的罗曼史:1914年嫁给其表兄布里克森-非乃克男爵,两人一同共赴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1921年离婚,但她仍留在非洲经营农场。就是在这段时间中,她结识了她的情人(名字待查)--也就是电影的男主角。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但是她一定很爱他,因为她专门在房屋后面为他开辟了一个飞机场。他死于飞机事故。自他之后,Karen再也没有过其他男朋友。我想她从未痊愈。她的房间透出非常强烈的独身主义者气息:白色的家具,白色的单人床,样式朴素而实用;唯有飘在窗上和床边的白色纱帘泄露出一点点女性气息。庭院也是如此,一片面积巨大的绿地上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园艺痕迹,没有花,没有奇形怪状的植物,没有雕塑,什么也没有。园中唯一的人工痕迹,是一棵结满红色果实,有着浓密绿荫的大树下的一把有着波浪型扶手的白色铁椅。当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四周的草坪掉满了红色的果实,而你面前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视线的尽头是淡紫色的山。那把小小的椅子完美地融合进了这片景观,成为其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元素。屋如其人。我想Karen本身是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她浪漫的本性藏在实事求是又非常能干的外表之后,如果你看得不够仔细,就会错过。她的两个男人都是非常强势、有主见、特立独行的人;征服了这样男人的女人,不管其外表如何,都一定有着坚强的性格。但是,在这坚强的表象之下,是追求浪漫的心,正是这颗心让她热爱讲故事,热爱神话和童话,热爱非洲这片土地。听说在丹麦还有一个Karen的博物馆,用的是她父母的房子。我没有看过那个博物馆,不知道她在那里生活得如何。肯尼亚的这个博物馆保存着不少karen的照片,在所有照片里,她看上去都很坚强,很勇敢,但是,很不快乐。她标志性的笑容,正如前文所说,透着无奈和苦涩。只有一张照片是真正幸福快乐的:她出门狩猎,肩上挎着猎枪,身边跟着狗狗,走在树林里,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只有这一张,她看上去幸福而满足,像是到了家一样。也许,不仅仅是到了家一样,非洲就是她的家。在这里,她种植、耕作、经营庄园;在这里,她帮助当地人民,医治他们、教他们写字、为他们除害。她在非洲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痛失所爱,也许她不会离去。她的第一本成名作发表于离开非洲3年后,接下来她又写了其他几本书,全部围绕着非洲。也许,正如处理在这里的故居一样,肉体上她离去了,精神上,她从未离开非洲。
  •     最近用平板重看《走出非洲》,发现自己从前可能也没认真看过这个电影,公平说拍得还是挺不错的,虽然男女主角的关系被处理得非常陈词滥调。以前我对这个片子看法更大,因为原书写得太美好,一比较会觉得电影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作者与非洲近乎热恋的关系,电影并没表现出来,似乎倒是有点殖民地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感伤。作者和庄园与本地土著的感情和关系,电影里处理得就更模糊片面,反而强化了女主角企图以欧洲人的文明教化与改变农庄仆人和土著的所谓善行和控制欲,而被作者在原书中高度理想化的男主角在电影里成了特立独行的先知,以上帝视角俯瞰女主角,你说烦不烦?汉娜阿伦特很欣赏卡伦布利克森,不止一次提到她,称她为了不起的讲故事的高手。重看这本书我仍然想不通的是它这么吸引我,以致二十几年过去我还是它忠诚的读者。她其实是非常不客观的,那么它魅力何在?卡伦布利克森的特点是,她只愿更多讲述事物美好的一面。现实生活中惨利黑暗的那一部分,她并不是要逃避掉,但她也未必愿意多说,对待生活她可能有点保守和古典做派,对失败和痛苦不乐于表现,只将她热爱的那一部分展现出来,因为只有那些真善美的部分在她看来才是值得一说的,她不容许她的故事里出现丑陋污秽的东西,尽管那些也是真实的一部分,比例不小。走出非洲的读者都爱作者笔下的那个东非,美得近乎不真实,无论是景色还是那里的人和动物。不单如此,我们也爱作者,无论在各种境地下她还保有一颗能爱人之心。她对庄园里本地仆人的感情之深之朴素,在她离开非洲后多年也未改变,她与他们保持联系直到对方离世。这感情令人动容,写得比她和丹尼斯芬奇哈顿的关系立体得多。卡伦是讲故事的高手,她把她的生活也编撰成故事。在她的农庄饱受蝗虫灾害她无事可做时,她就埋头写书。一个受到生活各种伤害的人为什么还能热爱生活,赞美和缅怀它,虽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洲满足了她的梦想,在非洲她和其他早期殖民者一样获得了不少确实激动人心的经历,但是,她仍然是独一无二的。想想《夜航西飞》,想想海明威,谁会像她这样描写非洲?或者说,描写自己的生活?有尊严的活着,不被疾病和天灾人祸打倒,和热爱揭示甚至强化不堪经历的现代作家相反,她只强化美好的东西。她在这方面惊人的努力挑战我对人性的认知,一再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所以我坚持认为令丹尼斯芬奇哈顿不朽的是卡伦的那只笔。在卡伦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次大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欧洲。就象有《走出非洲》的读者声称:在那以前,是一个贵族精英制的传统世界;那以后,属于冒险家和商业新贵的大工业时代轰然来临,世界已经改换了模样。丹尼斯远较一般白人更与土著打成一片,但他不属于任何阵营。他是一战前出生的英国贵族,这种人在今后的世界中绝迹了。而在当时,他和他的朋友伯克雷.柯尔(疑似其同性恋人)也变成被时代、被国家所抛弃的精英。他是那种具有古典美的稀有品种——既是“出色的运动员”,“对音乐和绘画具有高雅的鉴赏力,而且还是个了不起的猎人”,可惜他和伯克雷同“属于一战塑造出来的一代年轻人,他们永远无法适应惯例而去履行日常生活中的义务,也无法适应在一个让他们反感的社会中谋取职位和扮演角色的做法”(汉娜.阿伦特语)。他们的出路无非是:革命者或流亡人士。尽管天赋过人,他们却因此不可避免的带上悲剧色彩。相较于卡伦,电影以更俗套的方式美化了丹尼斯芬奇哈顿,把他英雄化了。当时有一大批生活在时代夹缝中,不太容易被定位的边缘人。《夜航西飞》的作者,女飞行员柏瑞尔•马卡姆也是其中之一(与丹尼斯芬奇哈顿和《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作家、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都是朋友)。这些人都厌倦成规的束缚,热爱在新大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惯于孤独。卡伦是古典美的信仰者,是她的信念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令得丹尼斯芬奇哈顿不朽。比之柏瑞尔•马卡姆或她周围的那些男人们她更传统,也许女性身份束缚了她,也许正是女性身份令她更为包容(而不像在电影里,情人站在精神领域的制高地)。在一个发生着巨变的时代,包括后来纳粹占领丹麦,她不得不躲避在家中,以沉默对抗世界的黑暗年代,她仍然保持信念,以说故事的文学方式继续写书。在她身上有种东西,比冒险家和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更令人尊敬,更加了不起。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全书浑然天成 文笔太赞了
  •     很美很美的文字,但无奈还是没能坚持看完
  •     在马赛人家夜晚煮饭的炉火旁读,走在去马赛小学的高地路上望着不知多远或多近外的ngong hills听,颇有时空倒流感。幸或不幸,将近百年前的叙述放在今天几乎仍是能一一对上的。但Blixon怎么深情饱满作状,总归是(可笑的)居高临下且抽离的,其实她一直都在非洲之外嘛
  •     好久没看过那么好的书了……
  •     建议译者多看看其他翻译作品,比如《情人》《洛丽塔》《英国病人》体会下什么叫做语言的美感
  •     很久之前读过,犹记作者对非洲各种描述,想象着那片神秘、天然的广阔。值得复读、
  •     西德尼波拉克只拍了5成吧...
  •     新版错别字太多,大家可不买。
  •     最爱的一本传记书之一。
  •     儿童读物 小学生翻译的
  •     很久很久以前读过的
  •     读过英文版本的
  •     大爱的书和电影。至今那句记忆犹新 "You ruined me\.""for what?""Being alone" 过分自由的爱人,陪我读过了一整个春天。
  •     好的文字是什么?是一看就可以引出你所有生活经历,让你感同身受的。
  •     听别人叙说自己的故事,你将从中领悟一些思想。
  •     白人具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征服的欲望。女性又有一种独特的细腻敏锐。加上那片原始而极具生命力的土地。很美
  •     另一译本:我的非洲农庄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22032/
  •     和柏瑞尔的《夜航西飞》一起看有一种神奇的感受
  •     没有预想的好啊,故事不连贯。最近越来越喜欢看游记了~
  •     把名字刻在墙上..
  •     还是应该买一本,睡前读一段能做个特别美的梦
  •     想遇见一只羚羊 一只狮子 一个园子 和一段又一段平凡普通的友情
  •     已经是第二遍看走出非洲的中文版了,当你生活在Nairobi 的时候,而且也到过Ngong hill ,再去读这本书,就特别有共鸣。
  •     被感动了。
  •     同名电影也很赞,那时候梅丽尔.斯特里普很漂亮很勇敢
  •     N年前看过的书居然忘了,补上。电影超爱,书无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