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遗风在醉人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7409817
作者:张怡微
页数:231页

作者简介

台湾三年,漂浪三年。在异乡,潺潺的追忆是唯一能够随身携带的行李。
图文集收入了包括“漂浪与抒情”、“都是遗风在醉人”、“写,为了那缭绕于人的种种告别”三辑,分别从行旅、生活、艺文三个角度记录在台生活的流水抒情。
行走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在行走中,像认识一个人的性情,逐渐认识一座岛屿的欢喜与为难,“遗风”既是人为的追缅,也是自然的嬗递。
其中,《漂浪与抒情》一文摘得第十五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刘克襄:这篇读来比较享受,没有压力的,不必费心猜疑。从一个外来者平实地描述所见所闻,我的感动反而比较多。
唐诺:这篇散文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情感与所描述的较为接近,可以感受一个外来者的眼睛在台北街头穿梭,前后的文句有迹可循,仍保有绵密感。
宇文正:这是十分典型的异乡人手记,是较传统的杂感式散文,不断地从人文和地景去反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深刻打动了我,使我反复阅读。

内容概要

张怡微,1987年生,本科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写作专业硕士。
现就读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班。
上海作协签约作家。
个人散文集《怅然年华》(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短篇小说集《青春禁忌游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长篇小说《梦·醒》(接力出版社2008)
长篇小说《下一站西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中篇小说集《时光,请等一等》(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中篇小说集《旧时迷宫》(文汇出版社2013)
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
曾获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第三届“中环杯”《上海文学》杂志中篇小说大赛新人奖
第33届台湾《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
第3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
第15届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 等
在《上海壹周》开设专栏“宝岛村”,小说、散文发表于《上海壹周》、《外滩画报》、《东方早报》、台湾《中国时报》、香港《苹果日报》等。


 都是遗风在醉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自从看了《滚滚红尘》以后,就对台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应该是因对老兵有情,故对台湾友意。萌生了去台湾走走看看的想法后,就对台湾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旦我对某物产生兴趣,就会止不住地想要看有关于她的一切书籍。购买此本《都是遗风在醉人》便是如此。作者先后三次在台湾学习生活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经验丰富、感受深刻、见解独特。但可能是由于写作科班出身的原因,读来总是有一种刻意而为之的感觉。要看见、要感受、要有想法、要去描写。而且通篇都比较注重写与文学、写作有关的人和事。文章大都不长,总觉得写不透、没说完。看来我真是喜欢调查研究类的东东。总得来说不值得花很多时间去阅读,随便翻翻即可。我更偏向于喜欢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或文化性的东西,这种对小情、小景、小人、小事的写作并不能勾起我多大的兴趣。可杂文不就是这样杂吗,以小见大。可能是作者没大的了。故我没兴趣。看完后既没引起思考,没留下记忆,也没引起兴趣。 (2014年4月8日星期二 晚23:34)
  •     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两次去台湾游,都努力的找豆浆油条,找最老的巷子去走。想起从诚品书店打车回酒店,司机先生和我闲聊一段,下车的时候问:愿意嫁到台湾来吗?我回答:当然愿意!不过看起来,大抵是不可能了。
  •     说起台湾,每个人或者说每代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潜藏心底的台湾印象。70年代的人肯定对罗大佑、邓丽君、齐秦、李宗盛情有独钟,他们代表了旧时光的旖旎与温情,而罗大佑的《鹿港小镇》所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二十年来都不曾褪去其文艺的光环。80后则在小虎队的蹦蹦跳跳中怀着青春的美好一头扎进了台北梦的唯美闲情中,他们不会忘记桂纶镁的淡江中学和她“不能说的秘密”,吴念真、侯孝贤的电影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90后则津津乐道于《艋舺》中的热血与对抗,那些台剧和综艺节目中出现的台湾奶茶、章鱼小丸子、盐酥鸡早已潜移默化为他们的饮食习惯,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必然会在他们心间刮起一阵清纯文艺风。因此,台湾对很多人来说是电影、音乐,是避世乐园,是造梦的所在。张怡微的《都是遗风在醉人》就是一个在台北生活三年的上海作家的“他乡手记”。张怡微是80后才女作家。目前出版有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下一站西单》、《梦醒》;短篇小说集《旧时迷宫》、《时光,请等一等》、《青春禁忌游戏》;散文集《怅然年华》等书。作品中光短篇小说就有七八十万字,而且已获得包括“台北文学奖”散文组首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台湾时报文学奖等六七个颇有分量的文学奖项,可以说是一个高产又高质量的作家。近来在《上海壹周》开设专栏“宝岛村”,作为《上海壹周》兼职记者,参与报道台湾金马电影节、台北书展等重要文化活动。她的文字显露出来的老练颇有些少年老成范儿,很好地完成了从青春文学走向更大的生活场这一转变。她不执迷于自我的私人化写作,也不喜欢玄幻和虚构,而是选择站在地上,让一支笔像鸡毛掸子一样擦拭生活的尘土,这是生活赋予她的能量。而且作为上海作家,她承载了海派作家的特点,她对张爱玲情有独钟,具有这种身份的“异乡人”在描写台湾的时候自然有不一样的眼光,抽丝剥茧,也自然会展现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台湾。《都是遗风在醉人》中涉及了文艺青年所钟情的台湾在地风情,记叙余光中、吴念真、舒国治、林汉章、骆以军、周梦蝶、九把刀等台湾作家、诗人、电影人的行迹以及融化到骨子里的生活琐碎中的“这些人,那些事”,从“水城”台北到《悲情城市》中失语的九份,从莺歌老街到鹿港小镇,那满溢茶香与书情的永康街,那充满古早味的大稻埕,那犹如进入玲珑宝盒、充满惊喜与生趣的中山北路……作者以细腻温情的笔触描绘台湾,以文艺的情怀行走在台湾的路面,感受梦想与现实中这个艺文所在地的灵魂。如果你是一个台湾梦的沉迷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一次圆梦之旅。话说回来,如今年轻人对于台湾的向往,带有莫名的狂热,也带有莫衷一是的迷茫,唯一没有的,是之于变迁的感伤。梁文道曾在电视节目中说:“大陆想去台湾自由行的,其实主要是批年轻人。他们都是喜欢台湾某种文艺氛围,台湾的调调什么的。但我也发现很有意思,在大陆碰到很多文艺青年,还没去过台湾,一说起来对台北比我还熟。”也许是往返于上海与台北间的“两地经验”,让张怡微能够拉开一段距离客观地对待台湾,她说,对台湾,如今我已经去了魅。抽丝剥茧,心中所能剩下的,唯有一个异乡的“家”,一个安静的学校。台北就像是上海的“老风情”标签,走过台北,总是让人不免地想到上海,这两座城市最大的特点便是,活在外人心里,是一番光怪陆离的幻影;活在自己,又是一派真实到破皮露筋的样貌。因此,这本书带给大家的不仅是梦里的台湾、想象中的台湾,更是拉开了梦想与现实,让你看到存在于文艺与真实中的台湾。透过音乐、电影、文字,能够将我们带入到自己创造的平和世界中,而从上海到台北,从文艺到真实,从风景到人情,曾经的盛景、幻影都宛若轻烟,都是遗风在醉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漂浪与抒情》一篇非常漂亮
  •     考试周期间在图书馆借的书,离校前一天的大清早起来匆匆忙忙读完它还给学校,还从来没有过这种把“闲书”当成任务看的体验,但读完之后心有戚戚。以他者的身份行走异乡,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偶然,处理日渐复杂微妙的情感。这本“异乡人”手记,写的是台湾,但是无差,对于旅人来说,所有的异乡本质上都是一样。而故乡呢,漂泊的人没有故乡,故乡只存在于记忆之中。
  •     小清新
  •     这是我目前唯一喜欢的青年作家的一本散文的书 以前是很讨厌散文的 但是自这以后还是有点爱上散文了
  •     个人喜欢最后一部分文章更甚于获奖作品
  •     大一的时候读的
  •     风致楚楚。
  •     喜欢张怡微透明而清澈的文字,绝无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之感。在这本书里,她将台湾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又不断探知自我,可读性极强。
  •     比那本陌生人要好 但总归不是我的菜
  •     漂浪与抒情的节奏极好,冷观沉静。
  •     在收获上看到张怡微的 细民盛宴 后又看了这本书。很喜欢这样的游记,很接地气的感觉,把台湾的人情味也给写出来了。
  •     不太喜欢,感觉文风不够成熟。
  •     不觉得好。语言简单文风朴实,但不见意境缱卷,就像图书馆隔壁桌的苦读僧,穿棉麻开衫纯色围巾,但是走近一看也是一汪清水,一眼看透,别无他物,无趣的很。
  •     倒是可以和苏枕书的文字一较上下,一个留学日本,一个游学台湾,都写当地风土,但是张怡微的文字更亲切,不做作,有着理性的思考和温情的关怀。
  •     前面的几篇的确不错,不愧是获得台湾文学奖之作。后面的就显得有些零零散散。整体还是不错。
  •     签名版,2016.5.18购于上海图书馆。她笔下的台湾,是有温度的。人与城市之间的牵连,那么疏离,那么绵密。
  •     台湾。
  •     去年去台湾出差 也是第一次踏入这个让人情绪有些复杂的地区 回来后细细思索人和事 有些困惑挥之不去…文中某些小细节比如学长学姐 名嘴名模 忍不住会心一笑:)
  •      异乡人手记。第一辑很精彩,有很多话让我叫绝,急忙要抄下来。异乡人追寻的“台北”,大概真的是遗风中的台北吧。不过这样的话,也要亲自行走一遭才敢说。怡微关于台湾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是很平实客观的,也许是“异乡人”身份的原因。
  •     很不错的一部作品,作者是我年少时崇拜的青年作家
  •     美美的记忆还是不错的,角度与常人不同
  •     暂时读到前两篇。
  •     情怀及格,文笔一般,有时会有看中学作文的错觉。另外,个人不是很喜好几篇讲的都是些tw文化圈名人,想读的是普通人的事。也算终于鉴定了这位青年作家。祝福她越写越好。
  •     她的文学感觉是相当不错的,仔细看,学院风很浓。就是说,她的写作其实是比较专业的,有章法,该扬该抑控制地很好。技巧之外,又有文字才华,看好她哟!
  •     有时候想我们对青年作者会不会过于苛刻,毕竟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但从文字的阅读感受上来说的确缺少了上世纪写作者的客观与优美并存。 高中时就开始看张怡微的文字,那个时候很喜欢,到了现在又觉得始终并没有深入到什么地方或者另走出一条路来。 漂浪与抒情看好几遍依旧喜欢,不得不说良莠不齐
  •     详读到P180。写得很不错,至细至微,至情至深。好几篇(集中在文章前部)都让我一整段一整段地划线,也有很多细节让我想到厦门,想到厦大。
  •     都是遗风在醉人。
  •     文笔不错,角度特别,只是每篇篇幅太短,总觉得没写透。作为旅行指南的可操作度还有待考证。
  •     张怡微的文字读起来很舒服,陆生在台北的所见所感都完全不矫情……
  •     作者有十分敏感的神经,用最艺文的呓语记录下她一个异乡人在台北的独自飘荡。
  •     喜欢她的文字,清淡而悠长
  •     其实我不太读得下去散文 但怡微的书是例外啦
  •     书名很好听,作为散文随笔来说,有几篇还是不错的
  •     写了上海人眼里的台湾,也交叉写了不少台湾人眼里的上海,很有台湾的味道,视角和叙述的方式都很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很真实,语言清晰明了
  •     读的第一本怡微散文集,正好是写台湾的,她的文字好似清风拂面,怎么看都很舒服。
  •     读感是清新淡雅的舒适。
  •     不着痕迹,不代表没有力度。
  •     20161122 偶然发现一位友邻读了张怡微所有书并都打了五星,于是找书来看。序言惊艳,正文略显平淡。是吴念真的迷妹,以及屡屡提及在台湾某家民宿被老板偷吃巧克力的事可见阴影之深。顺利被安利了几本书改天找来读: 何曼庄《给乌鸦的歌》 张辉诚《我的心肝阿母》 徐国能《第九味》 董桥《煮字为药》 吴明益《天桥上的魔术师》《迷蝶志》
  •     没有翻完,只认真看了前面一辑散文长篇,后面大致看了看。是我喜欢的风格,于日常中寻找诗意与狼狈,也提起了我一些看散文的兴致。期待细民盛宴。但后面的短片感觉没有很用心,就是单纯地叙述,感觉缺了灵魂。
  •     蕙质兰心。
  •     2016(24) 被打上萌芽标签的青年作者,很惊喜的阅读过程
  •     第三辑有些凑数
  •     细腻迷人,文字动人,我很羡慕张怡微的经历。也喜欢她谈情怀。
  •     哈哈哈,PPT做多了,就觉的这些文字写的累赘。如何叙述是一种天赋,但前置的感受其实更重要。这几年长的是见识,但倒是越不会真诚的表达自己了。写作的人要不自恋,要不自厌,我倒是对自己无动于衷。#好久不读散文的小感想#
  •     不好看,除了個別篇和序
  •     前两篇真的惊艳了我。后面那些在台湾的小日常让我知晓了更多台湾文学界的名字。
  •     文字这个东西 年纪越大越发体会那些随笔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了 第二遍读
  •      关于行走:零零散散的读了读了这本书,下笔书写时,努力回想当时的那些感受,总想抓住些什么,却像掉入了记忆的黑洞…………从前关于台湾,印象只有国民党和台式纯爱偶像剧,却从未领略过一个“异乡人”视角中的别样台湾。 台湾在文艺青年眼中是理想的:在清冷的街边,会有一个落魄书生般模样的男人,在冬日午后,双颊通红的坐在书摊边读着一个人的故事,并不在意有没有人来买他的书,这时的台湾是冲淡的、平和的。 张怡微行走在台湾的街街巷巷,一路欣赏,一路采撷,用自己最朴素真实的文字,去描绘一个异乡人对台湾的印象、感受。行走不光在于眼中所见风景,还在于旅途中所遇人与事,更在于个人对生命的思考………… 行走,本身便是一种对生命的诠释。我喜欢,静默行旅,冷眼看世间百态,躬身自悟,素手拾陌上花开………………
  •     我喜欢这样的风格。最近突然爱上了散文,感谢朋友的推荐让我没有错过这本好书。
  •     百读不厌,相比小说,更喜欢这类文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