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帝国

出版日期:2014-6-15
ISBN:9787509757851
作者:[美] 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
页数:656页

作者简介

通过说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和苏联精英们的利益、抱负、幻想、恐惧以及误解,祖博克对这个 20世纪最大的僵局提供了一种苏方的观察。除其他资源之外,他还利用最近解密的政治局记录、密码电报、日记和谈话录音,使本书成为从苏方出发对冷战进行完整地描述的第一部英文著作。《失败的帝国》呈现出的历史与西方胜利者所写的大不相同。
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认为,西方有关冷战的阐释,错在要么夸大了克里姆林宫的实用主义倾向,要么夸大了它的侵略性。通过说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和苏联精英们的利益、抱负、幻想、恐惧以及误解,祖博克对这个20世纪最大的僵局提供了一种苏方的观察。除其他资源之外,他还利用最近解密的政治局记录、密码电报、日记和谈话录音,使本书成为从苏方出发对冷战进行完整地描述的第一部英文著作。《失败的帝国》呈现出的历史与西方胜利者所写的大不相同。
祖博克在此书中认为,自斯大林始,长期对苏联领导人的对外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革命-帝国范式,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和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帝国”这两大因素主导了苏联领导人在冷战中的决策。直至戈尔巴乔夫的出现,这一点才发生改变。另外,此书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作者认为在历史事件中,领导人的个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浪漫主义”,正是他在追求与西方世界的“和平”这一问题上的天真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如果换一个领导人,苏联还是会在全球范围内收缩,但可能仍然可以继续凝聚各加盟共和国及中东欧的部分国家,而不至于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的突然崩溃。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一
序言二
1. 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苏联人民和斯大林,1945
2.斯大林的冷战之路,1945-1948
3.德国的僵局,1945-1953
4.克里姆林宫的政治斗争与“和平共处”,1953-1957
5.赫鲁晓夫的核教育,1953-1963
6.苏联的国内战线:最初的裂隙,1953-1968
7.勃列日涅夫与缓和之路,1965-1972
8.缓和的衰退与苏联的扩张,1973-1979
9.老近卫军的谢幕,1980-1987
10.戈尔巴乔夫与苏联的终结,1988-1991
结束语
缩略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概要

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Vladislav M. Zubok),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史教授,著名的冷战与苏联—俄国历史学家,曾获得莱昂内尔•盖尔伯与马歇尔•舒尔曼奖(Lionel Gelber and Marshall Schulman prizes)。代表作包括《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An Failed Empire: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old War from Stalin to Gorbachev)、《日瓦戈的孩子:俄国最后的知识分子》(Zhivago’s Children: The Last Russian Intelligentsia)。祖博克作为顾问参与了获得巨大成功的由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制作的24集纪录片《冷战风云录》(Cold War)。


 失败的帝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文/贝叶文,编辑,广州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人类追求自由却往往得到奴役,在俄罗斯、苏联的历史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证。十月革命,为了推翻沙皇的专制政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然而苏联却被斯大林建设成为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同样为了追求自由,戈尔巴乔夫通过“新思维”改革终结了苏联体制,然而叶利钦在20世纪90年代的“民主”大跃进,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都是个苦涩的教训,西方的民主自由没有实现,国家陷于崩溃的边缘,2004年普京再次压倒性当选总统,当全世界震惊于普京的“新威权主义”政治理念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当年苏联的瓦解?历史仿佛走了一个循环,但其实今天俄罗斯的“新威权主义”政治特征正是苏联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之后留下的后遗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史教授、冷战史专家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的《失败的帝国》一书,旨在研究苏联从斯大林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苏联帝国霸权,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并探索苏联帝国倒塌的根本原因,是站在苏联角度、立场的冷战史和外交关系史的总结性著作。苏联为了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90年以来,经过官方调查,人员损失数量达到2660万,其中穿制服人员约866万。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认为,赢得胜利后的苏联理应成为一个新的“帝国”,大国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倾向成为克里姆林宫的领袖与苏联精英之间的一条共同的纽带。苏联大肆扩张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最终建成一系列社会主义卫星国。在斯大林统治期间,苏联划定了“社会主义帝国”的基本蓝图。冷战局面的形成除了与二战后苏联意图建立“帝国”霸权的新世界格局有关之外,苏联与英美之间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在苏联看来这是一种用武力震慑别国的“原子外交”,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对斯大林和苏联在欧洲的扩张行为进行批评和警告,而苏联这时却更坚定地选择了一种陈旧的安全观——你得到的领土越多,你就越安全。斯大林动员全国开始“备战备荒为人民”,为了备战,苏联继续增加税收,战前的生活水平已经很低,但到1946年看来,却像是无法企及的梦想。而二战时打开国门的苏联军队发现了自己祖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斯大林塑造的神话正在人民心中悄悄瓦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在赫鲁晓夫领导下开始“新”对外政策,试图打开莫斯科在冷战前拥有的外交空间。战争和革命阶段必然到来的斯大林主义命题让位于一个新命题:资本主义体系与共产主义体系长期的“和平共处”和非武力竞争。尽管赫鲁晓夫开始了与西方对话,但并没有放松军备,反而与美国开始了核武器的军备竞赛,成立一个新兵种——战略火箭部队。他还多次承诺,要赢得与美国的经济竞赛并使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然而事实证明,既要生产枪炮又要生产黄油的承诺,要比赫鲁晓夫想象的要困难。“古巴导弹危机”成为了美苏军备竞赛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苏联从冷战的强势一方逐渐滑向弱势一方的标志性事件。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开始奉行“缓和”的外交政策,努力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达成和解,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古巴导弹危机”那种事件,尽最大力量避免战争是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的目标,美苏之间的核对决成为勃列日涅夫拼上性命也要避免的噩梦。在他努力下,美苏两大集团达成了多个限制军备的条约、协定,军备竞赛终于可以缓口气了,而实际上苏联的国内经济也渐渐无法承受军备竞赛所需要的巨大开支。以苏联的经济实力和计划经济体制,在军备竞赛中追赶美国是一种自杀倾向。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起,苏联每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GDP被用于扩军的经费。“这一政权通常都是靠挪用人民的储蓄、出售伏特加和暗中积累预算赤字来填补漏洞。”苏联的经济利益要求削减给中欧各国的如此慷慨的援助,但“社会主义帝国”的利益以及集团内部的义务却要求加大援助的力度。最后,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大权终于从斯大林主义的受益者那里旁落到新的、相对没有经验的领导人手中。他在外交政策中首次提出了“新思维”,并很快成为彻底重估意识形态的同义语。像戈尔巴乔夫这样带有理想主义和天真气质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大概只有我国历史上的王安石和日本历史上的平清盛可以跟他相提并论吧?戈尔巴乔夫宣布放弃全球性的权力游戏,承认苏联的安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可以部分共存的。他计划彻底改变苏联的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并使苏联真正地对外开放。对于苏联的解体,祖博克在《失败的帝国》一书中认为,戈尔巴乔夫负有最主要的责任,他认为苏联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没有计划和步骤,行为缺乏连贯性,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戈尔巴乔夫则是希望一蹴而就地转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二是,激进的改革使苏联社会内部制造出种种失控的政治离心力。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国内经济与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当时的学者和政治家都认为不废除苏联的旧制度,就没有办法进行改革,但这种激烈的“休克”疗法的后遗症是非常巨大的,在叶利钦执政的时候,共产党的书记和部长们摇身一变,成了银行家和富有的寡头。三是,苏联领导层内部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开始的,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从民间到官方,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早已失去兴趣,他们明白了苏联永远赶不上欧美发达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各国走上民主道路也是困难重重,但全国性的亲西方共识抵消了这种不良反应。而俄罗斯则不同,叶利钦政府试图像东欧国家一样一蹴而就地建立市场经济,迅速将庞大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些资产最后大部分都落到了犯罪集团和少数与政府机构有勾连的大企业寡头手里。“美国虽然在批评俄罗斯的罪责与缺陷,但从未给俄罗斯国家和社会提供任何经济激励和精神鼓励。”俄罗斯无法在新欧洲找到一席之地,于是俄罗斯的领导层开始以“伟大的俄罗斯”而不是已经名誉扫地的民主改革观念为基础来加强社会的团结,这就是今天俄罗斯选择了“北京共识”的“新威权主义”而不是“华盛顿共识”的原因所在。祖博克说:“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其实美国的政治自由与市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跟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一样,具有一种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和自以为救世主的性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本来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体两面,没有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天生的残酷和不平等的缺陷?没有市场调节的经济和民主、法制的保障也注定社会主义不能长治久安。祖博克认为西欧成功之处在于,“将市场的好处与社会规划结合起来。在经济一体化以及最终在政治一体化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做得也比苏联集团的所有国家成功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想把苏联反对资本主义的试验与西式的民主融合在一起,虽然失败了,但从历史上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反叛的表弟扣着远房兄弟的门,要求和解。见报链接http://epaper.nandu.com/epaper/C/html/2014-11/23/content_3348773.htm?div=-1
  •     在这本受到广泛好评的书中,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认为,西方有关冷战的阐释,错在要么夸大了克里姆林宫的实用主义倾向,要么夸大了它的侵略性。通过说明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和苏联精英们的利益、抱负、幻想、恐惧以及误解,祖博克对这个20世纪最大的僵局提供了一种苏方的观察。除其他资源之外,他还利用最近解密的政治局记录、密码电报、日记和谈话录音,使本书成为从苏方出发对冷战进行完整地描述的第一部英文著作。《失败的帝国》呈现出的历史与西方胜利者所写的大不相同。 祖博克在此书中认为,自斯大林始,长期对苏联领导人的对外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革命-帝国范式,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和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帝国”这两大因素主导了苏联领导人在冷战中的决策。直至戈尔巴乔夫的出现,这一点才发生改变。另外,此书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作者认为在历史事件中,领导人的个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浪漫主义”,正是他在追求与西方世界的“和平”这一问题上的天真导致了苏联的崩溃。如果换一个领导人,苏联还是会在全球范围内收缩,但可能仍然可以继续凝聚各加盟共和国及中东欧的部分国家,而不至于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的突然崩溃。
  •     该书以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角度出发,介绍了冷战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其中戈尔巴乔夫应该是最富争议也是最复杂的人,书中如是评述他与苏联的终结:一、戈氏的个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那份显著的自信与乐观,他具有天生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本能,甚至有些许天真。二、戈氏对西方极其推崇,是行事风格几乎与西方政治家一样的苏联国务活动家,如“欧洲大家庭”的想法。三、戈氏非常反感武力,这一特点被西方政治家看出来并成功利用。他不够强硬,书中说,如果美国人想说服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或安德罗波夫对欧洲势力范围放手,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四、戈氏的对外政策很少在政治局进行正式的讨论,而仅仅是在幕僚小圈子中进行讨论,在重大决策中一手遮天。不干涉主义和缺乏可行的策略,成为1989危急关头苏联外交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戈氏喜欢谈论有关全球新秩序和欧洲大家庭的种种原则而不愿在具体事务上讨价还价。他没有,甚至没有想到以书面的形式与西方达成任何协议,以维护苏联在该地区的利益。如果不是戈氏,冷战不会那么快就结束,苏联也不会那么快解体。戈氏动摇了联盟基础,削弱了它的实力,使其不能像一个超级大国那样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书中说,戈氏就“个人品质”来说,算不上伟大人物,但他“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使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次全面的了解了苏联的政治发展,从最初的强势,到最后的妥协,敢于与美国正面一战的意志逐渐消亡。冷战,这个历史上最大的危险结束了,核战争的乌云也不是那么浓密了,但现在世界更安全了么,美国的一极时代,我们是否能享受真正的平等、和平……
  •     写的乏善可陈,明明可以很精彩
  •     材料散乱,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作者对材料的提炼不够;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意外得高点儿。
  •     从领导人的角度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过程,不过也未免简略了些,但对于不甚了解的人却也够了。不过一味的对苏联的批判未免有些有失偏颇,毕竟它也存在了数十年,也有其正面的意义所在。
  •     祖博克对苏维埃领导人性格的研究,结合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寡头政治和精英阶层),猛然徒增对尼采“超人理论”的理解,难怪有一个称谓是这么写的“x国xxxxxxxx和xxx建设的总设计师”
  •     2017.6 绝版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从苏联领导人个性方面解读了苏联的对外政策及最后的崩溃。戈尔巴乔夫的天真有点儿出人意料。另外,对于勃列日涅夫的介绍有些耳目一新。此前的理解,是苏联在70年代处于全球的攻势,美国因为越战及国内政经问题开始收缩,而苏联大肆全球扩张,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最高潮的就是入侵阿富汗。而在书中,勃列日涅夫是个温和,追求和解的人?当然,后来身体状况很差,无法对国家有效控制了。令人咋舌
  •     政治内容占的篇幅过多,读着比较吃力
  •     挺好的学术著作(被200页的文献引用吓傻。。。)
  •     两种现代性实验之一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实验(欧洲人寻求现代性的产物),二战磨难历史性胜利催生核心大国意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捍卫者的敌对竞争,斯大林的觉悟与单方面动员,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的全球推销与核边缘模式,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权力集中对错误的放大及难以收拾,理想主义只重理念不注重细节(缺乏经济知识的领导层)不优秀的国务活动家戈尔巴乔夫的模糊的社会民主主义(反资本主义试验与西式民主的融合)而非马列主义的崩溃式改革。意识形态和基于实力的现实主义,以革命暴力开端的帝国死于非暴力的意识形态。始终无法追赶上另一种具有极大经济活力、创造力、政治自由的试验。这个现代史上最奇怪的帝国没有奋起还击而是选择了自尽。
  •     文字不太流畅,是不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就如此。处理外交问题和取得内部政治基础的互动很有启发性。
  •     意识形态合法化衰落过程的范例
  •     帝国不能被改良,只能被毁灭。
  •     史料比较充分,戈尔巴那段有点太简略了,作者绝对勃涅日列夫脑残粉,感觉勃涅日列夫的真实形象应该比书里水很多
  •     好书,少有的(据说是英语世界第一本)以苏联视野出发的史书。祖博克对戈尔巴乔夫的不满溢于言表。但愿我国最终不会让他失望。
  •     从领导人角度来观察帝国的变迁,与传统历史观点不一样的是,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领导人的性格和历史的偶然同样能左右历史的进程
  •     苏联社会主义帝国——也许是现代历史上最奇怪的帝国——并没有奋起还击,而是选择了自尽。
  •     偏学术,趣味性不高,需要对冷战史具有较深了解才可读。有个主要观点是个人性格对历史的影响很大。另外装帧还挺好看的
  •     到后来,他们都不相信自己所说的了。
  •     对于事实的罗列,当然,书应该这么写,但是读起来味道就少了很多,减一星吧,其实读结束语也可以了。
  •     大概的观点就是美国不要欺负俄罗斯,俄罗斯是好孩子,只是有点任性,需要善良的对待,全书为这一观点注释。至于戈尔巴乔夫,和李登辉一样,生错了地方然后狠狠地报复了回去,成了历史的罪人
  •     美苏好比两个都拿着不能跟对方摊牌的底牌的人在打德州单挑,谁的牌都没比对方有绝对优势,只能靠读牌跟BLUFF希望对手早点弃牌投降但又要控制好挑衅的程度。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太具个人浪漫主义色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悲剧收场。全书最后一句“苏联社会主义帝国——也许是现在历史上最奇怪的帝国——并没有奋起还击,而是选择了自尽。”颇伤感。
  •     也算是对苏联领导人和主要的历史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
  •     很一般
  •     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有两点:第一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并非如以前所认为的是停滞倒退期,勃氏始终把避免战争放在首位,与西方的缓和是其最大贡献,当然其执政末期已经病入膏肓,在助手们误导下批准入侵阿富汗,实在是人生一大败笔。其次,作者对戈尔巴乔夫的性格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若非戈氏执政,苏联的崩溃虽然不可避免,但肯定不会如此迅速。
  •     看得出作者非常用功的一 本书,开篇会让人误认为太拘泥于细枝末节,而后逐章渐入佳境。
  •     历史书比小说好看多了。客观现实的视角解读苏联对外政策,其中有好多好有意思的小细节。同时看的时候我也在想,当代史的第一手史料往往是信件、电报和日记,几十年后的人写现在的历史估计第一手史料就是email、围脖什么的……
  •     一本详尽书写苏联走上冷战道路并在冷战中崩溃的书。但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哪种社会制度只是国家的选择,并不是国家走上对抗的原因,意识形态的对抗才是敌对的根源。
  •     这是一部以苏联为视角的冷战史。书中的用词和观点,充满美式英雄主义。为了拯救世界,美国与苏联斗智斗勇。因为戈尔巴乔夫个人天真烂漫、新思维改革却又遵循斯大林建立的帝国范式,使得苏联身陷囹圄,最后解体。科科。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旁观者眼里总是那么多不可思议和莫名其妙! 性格真的决定命运理念决定道路??
  •     出场人物太多,不连续阅读不容易理解。太多的背景文献资料只是给了索引,就算是专业人士也要查询。作者作为一位流亡他国的"进步人士"还是渲染了过多个人的感情色彩。不过不失是本好书,可立身静口会意。
  •     果然未竟,四星给插图了,该多反思一下自己了
  •     评述性的东西很多,叙述性的东西少,整个显得碎片化。同时这是苏联人视角的。
  •     比想象的好看不少
  •     一本以领导人为线索的较为简明的战后苏联史。
  •     中国在这本庞大的书里,仅出现五六次。但每一次出镜,都让我激动不已。读到后面,我更是奔着去寻找更多关于中国的讯息而去的。国家如此,人亦如此,一个人在别人眼里可能微不足道,而他之所以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唯一的原因是在别人生活中这些浮光掠影似的出镜让他更了解自己罢了。
  •     对苏联历史了解不足,读起来颇为费力。本书已经深刻证明了即使是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其身上也有无法避免的作为普通人的局限性,并且会将它们反应到决策上来,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     作者作为苏联出生的知识分子,显然对苏维埃帝国的崩溃感到惋惜,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本书的冷静、深邃。
  •     苏联视角的冷战史,着眼于不同时期政治和外交。帝国范式囚禁了领导,而意识形态绑架了人民。作者一再强调中国的改革成功表明苏联也有成功的希望,而希望被戈尔巴乔夫葬送了。但反过头来说,改革后社会主义存于何处?我们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     大量的旁征博引,对于几个关键人物的评价拿捏的很到位,很喜欢勃列日涅夫的那一段,是写冷战历史的不二之作。
  •     可读性强,对了解前苏联/冷战历史很有帮助。了解不一样的苏联领导人。
  •     终于读完了这本早就应该读完的好书。
  •     被装帧设计吸引看了这本书,觉得内容比不上装帧,一般。
  •     戈尔巴之后,苏俄至此完,作者也有点过于强调戈尔巴的浪漫主义了,只是一个治国无方的糊涂蛋,苏联虽然有病,可惜戈尔巴只有毒药
  •     比较完整地以苏联为主角考察的冷战史,重点是苏联的政治路线和外交方向, 作者自己也承认对国内经济的研究不够,另外对戈尔巴乔夫的论述充满了太多的感情色彩.
  •     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推销它的革命与帝国范式,究其根本目的,其实还是为了世界霸权的争夺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冠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并在全世界寻找认同。但认同的代价是到处撒钱和军事装备,结果还养了一群白羊狼,而且在给自己一步一步的挖坑,直到埋葬自己为止。以史为鉴,不得不说中国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策略是明智的。让一个国家的公民实现温饱、体面而舒适的活着,公民给政府纳税,是一个国家政府统治合法性的根本。福山说中国是一个威权型民主制国家,这种国家一般解决不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坏皇帝”的问题。也许许多年后,中美之间还在争执你我制度孰优孰略的问题,但是真心希望中美之间能够走出人类发展的修昔底德陷阱,核战背景之下的两个大国对抗,真是人类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
  •     红书
  •     #翻书#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帝国历史。每每读着,总会有忍不住的代入和对比,作者文中屡次提到了中国式道路,仿佛我们做的是比邻居好一些。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勃列日洛夫'缓和'时代种种特征-鼓吹大国梦,公共生活却停留在缺乏热情,全民追求物欲生活的阶段,幻灭和犬儒大行其道,缺乏支持前进的信仰力量- 当中央权利式微,经济发展停滞时,一切被掩盖在表面繁荣下的矛盾就会爆发,大厦立倾!#甲骨文系列#
  •     出乎意料的好看,现在的天朝处处都有几十年前苏联的影子:原来我们并不特殊,也不优越,就连最引以为豪的经济发展,也不比其他国家最高峰时出色。世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运营的,中国也不该总是以旧时王者,或者东方睡狮自居,这是不切实际的夜郎自大。看看世界才知道差距。在人类文明方面,我们真的一直是一个落后的,迟钝的,顽固的,拿不出太多东西的贡献者(请别再说四大发明了我求你们了)
  •     和英国系的历史书一样,平白直叙。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可读性并不是很高;如果熟知那段历史的话,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