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西北角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4
ISBN:SH10203-011
作者:范长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
页数:219页页

作者简介

《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著作。记录从1935年7月起,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大公报》于1936年8月将其通讯集册出版,在中国的通讯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范长江用生动的文字真实还原了当时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时局状况。全书由一系列的通讯结集而成,这使得书中描写内容客观真实,较少夹杂作者自己的观点。书中包含中国国内第一次在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长征的通讯,它也让人们在获得对红军正确的认识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书中所涉内容广泛,描绘的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军政要人,又有山川小民,涵盖了从社会上层至底层的各种人物的生活。这本书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民族压迫的问题[3],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大大震动了当时的新闻界。另外,1938年日本的松枝茂夫翻译了本书。所制成的日译版,使得范长江扬名海外,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产生巨大影响,获得轰动性的成功。与当时的“西北开发”策略相衬而生,对于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吏治腐败、民族矛盾等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概要

范长江(1909年-1970年10月23日),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新闻记者、编辑。民国时期《大公报》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共产党阵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文革时期遭到监禁并受到迫害,1970年在其下放劳改地河南确山一口枯井中发现其遗体,怀疑为自杀身亡。1978年12月27日得平反。


 中国的西北角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话说我们院里有一个专门的穆青研究小组,那天老师连着俩礼拜放一些有关穆青的宣传片,当然是朝廷台拍的,大家边看边议论,心理都很不以为然,那些调调太官方太和谐了,今时今日已无法引起群众共鸣……穆青的代表作应该就是党的好书记焦裕禄了吧,看了宣传片才知道这篇报道非穆青一人独立完成,属于多人合作的作品,穆青充其量是个操作指导,具体写作工程是由下面的团队完成的,写完交给穆青首肯,修改。。焦裕禄确实是个好干部,但是说实话,他做的都是自己份内的事情,难道身为一名国家的基层管理人员,这些事情不是理应去做的吗,为何还要如此大肆宣传,直接把一个平凡的干部推向了dang的神坛,只能说明在中国的官场上,这样力尽本分的好官太少太少了。这时旁边的女生就推荐我看范的这本《中国的西北角》,说至少范是“有啥说啥”,没有那么多的政治考量和浩瀚背景,他也只是尽了一名记者份内的最大能力,客观、真实,是这本书得以成为新闻作经典的基本因素。可惜国内一直不曾再版,其背后的原因我不愿多想,希望学这个专业的同学都能找来看一看,范长江为了写作这本书吃了不少苦,回来便写尽了旧中国种种惨景,读毕仍觉得满地饿殍在眼前晃动,真真一个魑魅魍魉的世界。
  •     无论从游记的角度 还是记者观察的角度 都算本有意思的书 不枯燥且作者相当有才气 具有引用经典信手拈来的能力 近乎于徐霞客游记那种感觉 但又有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作者有那个时代人同有的比较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节 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些评论细节 让人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民国时期陕甘宁一带的情况 比如这样一段:记者所过岷河沿岸之镇集,随处见有欢迎xx委员,xx长的标语,新旧重叠,似被欢迎者,已不知曾有若干人矣。标语多不通,且沿途所见标语,总不出下面几条内容:“xx委员(或x长)是为开发西北而来!”“xx委员(或x长)是西北民众的救星!”“xx委员学识高超!”“xx委员是军事优良!”“xx委员是不辞辛苦”“欢迎xx委员保护西北民众”。。。。还有这样一段:泾川县之汭河桥,工程亦大,但其三分之二,亦已为华洋义赈会所铸成,西兰公路补筑其未完成之三分之一的部分。尤其予人以口实之处,即在西兰公路所续筑汭河桥之三分之一,完工通车不及一月,即为水所冲倒,而华洋义赈会所修筑之三分之二部分,迄今已数年之久,尚屹然未丝毫动摇!另外 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的描述 到处的民不聊生 卖儿卖女 衣不遮体 死尸遍地的情景 让现在的我无法想像。
  •     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全书共218页,不长,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样真实的场面感,哪怕是过了大半个世纪,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仍然能感受到当时混乱的局势,那些无辜的百姓因此而承受的苦难。那是一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日之战一触即发,但人民群众却由于交通不变、信息闭塞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没有办法获得更多有关战事、局势的消息。就在这个时候,范长江有着记者所必备的新闻敏感度,中国西北等内陆地区最有可能是抗战的大后方,因此要对局势进行研究和报道,就必须要到西北区。于是他作为《大公报》的特约通讯员,从成都出发,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西北五省区布满了他的脚印,历尽艰辛采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往西到了敦煌,往北走至包头,6000余里的旅途范长江一边用生命做赌注,攀山涉水,一边用笔头记录下每一个他所看到的当时的细节。让我最难以忘记的,是书中作者对所见情景的描写。作者在平武见到了“间或有老妪携粗恶之饼团至路旁贩卖,嗅之令人发呕,然而争相购食者颇不乏人”、“面目勲黑,衣服褴褛,少女处女之衣不蔽体者,随处有之”;过大雪山时两次想借宿,进入室内才发现:“忽于地上发现一死尸,已有臭味,同伴皆惊走。”“觉有臭味发自榻上,临近视之,则三尸横陈一榻。”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安逸的年代,战争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可是在当时,范长江走进的仿佛是一座“死城”,没有什么比见到人们抢着吃发着恶臭的饼团;街道、室内都是散发着恶臭的死尸更让人绝望。只想找一个露宿一晚的破陋屋子,却仿佛进入了坟墓。那些已经腐烂的尸体,生前也许是英勇斗争过的士兵,也许是无辜的百姓,却因为战争,默然死去。范长江通过直接而详细的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让人痛心的西北角。范长江的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给他的文字注入了更能直透人心的力量。在青海,煤车夫的生存状况是“在衣食的鞭策下,来往奔走,每星期来往于西宁大通间一次”,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一车煤需本三元,西宁市价,一车只能卖四元多,除了捐税与人马消费外,当然难寻想当的剩余。”只是很简单的数字,却已经能让人深深了解当时民不聊生的情况。但作者除了体现西北地区人们“惨”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西北地区人民的人文关怀。把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等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西北民众悲惨生活给予的深切同情。从成都,到四川,到山西,到兰州,而西安,从闹市到荒野,从绝望的“死城”到彷如人间仙境的贺兰山下,我在范长江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西北角,一个让人感触至深的西北角。我一直认为有关历史,有关专业的经典著作会是枯燥的,甚至是沉闷的。可是范长江颠覆了我的想象,虽然有些观点在现在来说是错误的,可是仍然给我们呈现了当时最全最真的情况,带给我无限震撼。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行万里路!!!
  •     文人情怀
  •     重走中国之西北角
  •     当真是名不虚传。如果没有范长江这些优秀的文字纪实,我们该如何了解那个年代那个地域上生活着的那些人们呢?
  •     范先生用一颗坚韧的心和一支笔写出了一个时代,预见了一个时代
  •     不是风景旅行,更像是社会调查。去的也不算真正的大西北,而是川、甘、藏交界的边缘地带,族群冲突、阶级矛盾、穆斯林势力的扩张,一一披露。比如汉人好吃懒做抽鸦片,就会欺负蒙藏老实人,妥妥药丸。也没看出什么“内部殖民主义”,只不过这种程度的纪实文学现今大概会以破坏民族团结的名义给禁掉。
  •     作者通才般的学识令我厌世!
  •     见解不凡。
  •     新闻课要求写三千字读后感 然后下载电子版看了 震撼还挺大 一目十行的三天看完
  •     情感、文采与魄力。
  •     旧书网得以淘之,价0.9元,实耗9元。初读不觉有甚,读罢拳拳钦佩。页已黄,魂犹存。谓之何魂?记者忧国忧民上下求索之英魂!
  •     这是我花钱买的第一本电子书 体验kindle的感受就是不想看了一删了之。。。
  •     蜜汁有趣
  •     传说中的读书工程 too
  •     我会再走一遍中国的西北角的,做为一个当代记者。
  •     该用读历史著作、新闻名著还是小说的态度去读呢
  •     范长江特别敢说啊;对“跑马的汉子”描述形神俱夺;民族问题
  •     都看了一个月了。还真是比较久
  •     2017.4
  •     范长江和萧乾都是那个时代眼光独到有啥说啥的典范。
  •     这本书在现代新闻史上的地位多半是由书背后的东西决定的
  •     尝试用每一个踏实的脚印,每一则真实的见闻,每一份诚挚的关怀去编织中国的未来。
  •     1930年代的行记。有感于作者的卓识。
  •     一本用来拍马屁的书。
  •     百年回望,依旧触目惊心。
  •     第一,文采很好,书中多用半文半白,四字成语、动词、形容词等用的很精彩;其二,书中关注了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民族问题,主旨是民族药平等;其三,西北地区涉及最广的就是鸦片了,以及在鸦片摧残之下的民众;其四,对西北战略要地和基础设施的分析,入木三分;其五,很多地方记者爱憎分明的情绪出现,文中夹带个人的感情,虽然不多,但是字里行间能够体现出来;其六,看这本书是奔着红军长征看的,但涉及到一部分,这本不是写红军的书;其七,书中的概括性很强,有某一点的具体描述,但也有宏观的总结,可见观察之深。
  •     三十年代的诚实作品要让现在的很多东西汗颜了
  •     一种我无法理解的新闻人的情怀,没有共鸣
  •     记者的笔下有财产万千 有毁誉忠奸 有是非曲直 有人命关天
  •     读了之后,仅从对当时西北局势的了解,就知道了为什么国民政府会垮台。范长江先生以纪实的笔法写出了官僚腐败无能,人民穷困,受鸦片泛滥之灾影响,苛捐杂税严重的中国西北部地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时时叹息,国民这样的政府,不下台,什么政府下台?此外,这本书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民族问题,不知现在是否有改观,但是,平等,尊重,理解,始终是处理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三点。其实范先生很多笔调都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淳朴,善良,乐于助人,但是为什么历史上与汉人屡屡发生战争,作为最大的混血民族的汉族自己也应该客观的自我反省。
  •     那一个个曾经去过的地方,原来掩藏着这许多险恶复杂的历史…… 朴实的语言,行者的情怀。
  •     搁现在一定又是禁书啦,长江你死得不冤枉~
  •     大西北,我何时才能与你相见。
  •     很有时代特色呀
  •     惊讶于我自己熟悉的那些山山水水在80年前如此凋敝,那个时候的人们是那么容易填沟壑。不寒而栗。和平果然是奢侈品。
  •     烟毒盛行、道路破败、高利贷横行、民族问题严重、弃村流亡者众……80年前的记录语态与现在没有大隔阂,看完这本书才真正明白宣传语句中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为何意。
  •     记录 旅行 勇气 睿智
  •     观察回教写得很有深度。
  •     三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读文革忆苦思甜的文章可能有违中立态度,看描述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历史、经济著作又过于书斋气。范长江先生当时是《大公报》记者,亲自跋山涉水游历了当时中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大西北。所作报道当时轰动一时,应该是后人了解当时西北人民生活状态的可信资料。读完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曾经在怎样黑暗的隧道中走过,人民曾经受过怎样的苦难。不要以为我们已经永远告别了这样的苦难,看看海地、叙利亚、阿富汗以及非洲、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就知道,人类的相当一部分仍然生活在类似于“中国的西北角”的环境中;而中国人民也才摆脱这样的境遇数十年,任何人敢保证我们不会由于大政失误重回旧日吗?
  •     鸿篇巨制~
  •     看过前四分之一,喜欢讲民族宗教那些部分。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文中的一些观点,仍然很有见地,不偏不倚。
  •     想再读!
  •     地方割据 军政一体 民族关系紧张 鸦片毒品泛滥 高利贷 苛捐杂税导致土地荒芜,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中国大陆腹地上的人民。作者用夹叙夹议的笔法记录着观察到的一切,并提出建议。如今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问题严仍未妥善解决。80年前的眼光如今看来依旧慧眼如炬,只是枪打黄羊和大雕这国家2级保护动物是不对的
  •     了解那个年月的中国的西北角,不过文笔还是有点晦涩,要很有心才能读下去,我是放了三四年才拿起来读完的
  •     没怎么看
  •     今年最后一本。
  •     中国的西北角
  •     说他是理想主义的傻白甜是不公允的,但又是恰当的。
  •     功力和毅力均非一般人能及!
  •     在我失业又情感不顺的二月,终于看完此书,好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