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代香港人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0195964998
作者:陈冠中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1980年代我們的一些作為,決定了今日香港的局面。
舉世無雙的香港本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 不知道是天才的劇本,還是自然渾成:土地是皇家的,政府做莊家,以限量供地造成稀有令房價不斷上揚,我這一代香港人紛紛向銀行貸款買房,世代相傳了地產必升的神話。有餘錢就繼續買房,或投在當時七大地產公司主導的股市,有恆產者與地產商、股市、銀行利益與共。至於在私人住宅市場買不起恆產的人,政府建公屋,或租或賣讓大家住。政府同時靠賣地增收入,保持低平窄稅,聯繫匯率,法治開放,繁榮安定,進一步吸引全世界包括中國的直接投資、避難逃資、投機熱錢湧入我們香港。
房價股市越發猛升,大家發財,順便造就了我城幾十年的富貴與浮華、我這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 - 思之令人感傷,然後不禁啞然失笑,簡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誰還理會製造業空洞化,資源投在非生產性的建設,競爭力消失,房價比新加坡高三倍,大陸在改變,地緣優勢在磨滅,熱錢靠不住?
往前走,不能不解掉那些1980年代以來我們這一代香港人自己設下來的套……

内容概要

上海出生,香港長大,曾住臺北6年,現居北京。
就讀香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修社會學、政治學和傳播學。
1981年在香港自費出版《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很可能是第一本以中文寫成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及後結構主義專著。
其他著作:《太陽膏的夢》(1984)、《總統的故事》(1996)、《什麼都沒有發生》(1999)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1999合譯) 、《半唐番城市筆記》(2000)、《香港未完成的實驗》(2001) 、《波希米亞中國》(2004合著) 、《香港三部曲》(2004) 、《我這一代香港人》(2005)。
《香港三部曲》獲選為亞洲週刊2004年十大中文好書之一。
1976年創辦香港《號外》雜誌,並曾任北京《讀書》月刊海外出版人。
監製或策劃多齣香港電影包括《等待黎明》、《不是冤家不聚頭》、《花街時代》、《顛佬正傳》、《聽不到的說話》等和美國電影‘Eat a Bowl of Tea’ 、‘Life is Cheap’ 等。
編寫舞台劇本《傾城之戀》及《謫仙記》,電影劇本《等待黎明》、《不是冤家不聚頭》、《花街時代》等及合編的《上海之夜》、《烈火青春》等。
參與創辦台灣《超級電視台》和大陸《三聯生活周刊》、《大地唱片》、《現代人報》等項目。
參與發起環保及文化團體包括綠色力量、綠田園有機農場、香港電影導演會。


 我這一代香港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陈冠中,香港著名学者,评论家,作家……。身份很多重,关注的事物也很多元,从社会形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到影视文化,一一都有涉足。对各地文化也颇有了解。生于香港,出国游学,旅居港、台、内地之间。总是会让我想到另一个人——梁文道,也是一个学识很广,见地独特的人,并且对于东西方文化都有所知晓。而《我这一代香港人》便是从他的读书节目里听说到的一本书。这是一本理性的书。集合了陈冠中先生近年来的一些文字,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香港城市的一些见地,第二部分是他对于电影与文化的思考,最后是一些关注社会状态的文章。每篇文章都不会过于冗长,也没有华丽艰涩的语调,平实的叙述他的知识见解。会选择这本书还是因为对于香港的喜爱,可是那篇《我这一代香港人》却是对他们那些香港人的批判。爱之深,责之切。也只有那些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才能看的出自己的问题。一直也都觉得梁文道是一个平静对待一切的香港文化人,却见他在讲述某个香港历史事件时情绪有些波动过。都是我这些只是钟情,却无法靠近香港的人不能深刻体会的。香港的确是个能够吸引人们目光的地方。因为她确实的特殊。在东方与西方的夹击下,那座城里的人会看到更多,也会想的更多。他们比西方人更懂得中国,比中国人更了解海外。或者这就是陈冠中笔下的香港人——要去加拿大定居,又要到大陆赚钱——想要把哪边的好处都占上,却也经历了一些惨痛时期。历史造就各类人的各异心态,曾经他们隔海观望着热闹的大陆,对他们来说很多事情却没有太多影响,一切都是无关痛痒的喧嚣。于是发展也就没有阻隔。可是他们心底仍是有对未知事物的惶恐,大多做了两手的准备。这一代婴儿潮出生的香港人,是香港第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他们前面没有别人,所以他们如鱼得水,做任何事情也都很难失败。虽然陈冠中先生认为他们大多臆想了自己的功绩,但他们毕竟是成就香港繁荣的一代。那些时候,处处都能见到人们对于香港的艳羡。好像还是梁文道,曾经评说过香港如今的衰退,想起往日那些香港明星,虽然可能很少能够前来内地,但发生任何新闻却也能被大陆朋友们津津乐道,而如今的新闻主角,有时却让大陆人有些印象模糊。其实看看现在的香港电影,很少再有纯正意义上的香港电影了吧。现今发展好的香港明星却是能够走向大陆的了。或许不是香港在衰退,只是大陆在往前走。谁都有鼎盛时期,过了那个潮流,人潮也就随之退去了。但香港还是有她的优势与特点在的,她的吸引度并没有消失。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是需要一些新的道路。比较感兴趣的还有杂种城市的概念。多元社会是指一个社会中允许有各样的文化形态,但你的文化依旧是你的,我还是拥有我自己的。而杂种社会是各类文化共存的社会,人们互相学习彼此的文化。但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做的到。因为外来者或者少数人的文化并不那样容易能被接受,需要主流的一些大度与舍弃。全球化一点点的加剧,这是人们需要慢慢学习的新课题。对于中国电影,陈冠中先生还是持着鼓励态度的。但我觉得,如果电影外在的限制还是持续不断的话,中国电影发展空间仍旧不大。这是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事情,因为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件享受的事,如果看的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的话。可是现在影院里放的,只是一些能放的电影而已,很多好电影,却不知去哪里支持。艺术是不需要那么多的包袱的,当然中国有包袱的绝对不仅仅是电影。这是个过于艰难的问题。《动物的权利》这篇文章也是让我关注的,虽然太多人把动物放在低一个层次看待,我却没有把人类看的多么高级。转为吃素也多是因为找不到比它们更优越强势的理由。但这也很难改写那些动物的命运。更需要做的是用法律规定去争取动物的权利。或许这让有些人发笑了。人的权利都还不健全呢。可这也不应该是杀戮动物的理由吧。也许很多人不会相信,我却是坚定不移的,一切都会平衡,那些带给别人的痛苦,终究会再回来,那个时候,才明白自己的恐怖。绿色资本主义似乎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但这是作者1989年讨论的问题。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原始的经济积累后,早已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绿色环保事业。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限制私家车出行,推广公共交通,各类环保组织的涌现,这些在很多西方国家都已经很普遍。也有很多福利较好的资本主义国家朝着社会主义行进,他们走的是一条顺道。而很多事情现在还未被国人所接受,我们还在积累,还有太多矛盾解不开。只是记得今年回去北京两个月,真正意义上的蓝天,我只见到了一回。而陈冠中先生还是舍弃了香港、台北以及温哥华,选择住在了北京。因为北京还是有独特魅力在的。这就是历史的循回。或许未来还是要往这边看。只是不要光局限的看自己了,从这些书里面学习一些香港的发展,香港需要新路,我们也需要,相互的参照比较,总不是一件坏事。
  •     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广州人,我一直对香港这个曾经看似遥远的邻居抱有好感。小学时候就看武侠剧录像带,听四大天王的流行歌;自从广州能收到香港电视台,我们家一看就二十几年;到自由行开放,赶紧联系亲戚过去玩一转,逛维多利亚港和金紫荆广场;工作之后接触了好多个香港人,感叹他们在外籍老板和内地员工之间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看他们在饭店甫一坐定就开谈股市和楼市,听说他们请假去参加游行;香港茶餐厅早就在广州遍地开花,现在满记甜品和正牌的许留山也陆续到来;每个长假甚至周末总有同事朋友稀松平常地说要到香港购物去…… 香港离广州越来越近。而今天的广州人和《我这一代香港人》描述的港人又是多么的相似:没什么原则性的思考、理想的包袱、历史的压力,不追求完美或眼界很大很宏伟很长远的东西;人生态度就是要勤俭,安定下来,改善生活,赚钱,赚钱,赚钱。可以很快很聪明地学很多东西,但转变也快,过后即丢,而且学什么、做什么是无所谓的,只要按游戏规则,把分数拿到;想象力被绑架,很甘心地收勾引,从赚辛苦钱,进化到想同时赚更多更容易的钱:股票、地产、科技。成功所在,也正是问题所在。《我这一代香港人》是陈冠中先生对香港“来自何处,往何处去”的反思和想象,命题其实相当的宏大繁杂,因为牵涉到一个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未来,角色定位,它的故事、经验和文化;然而,我读着一直觉得温暖和亲切,也许是因为粤港长期以来共用的文化和紧密的联系使我非常容易理解书中的各种话题;更重要的,大概是因为在几乎所有宏大的命题中,陈冠中先生都没有忘记从小处和从居民的福祉着眼,例如在谈及建设创意城区的时候,他关心大企业之外数目更多的小公司、小工作坊和自由职业者,在高薪管理者之外,他关心一个年轻的、只能承受低租金、低成本生活的创意工作者;还有阅读时总能清楚地感受到他对香港深厚的热爱,这种感情没有一次是外露张扬的,而是藏在呼吁对香港人接受和珍惜现有历史、建筑、文化积累和社区,告诉人们这个混杂的拥挤的半唐番的城市的魅力所在,为她分析规划未来之路的理性思考过程中。基于对香港的“百看不厌”,作者提出了不少城市发展思路:“中价值,中就业”针对香港目前地产金融独大的局面提倡多样化的产业类型,鼓励发展制造业、贸易和配套服务产业以保障足够的就业机会;“文化发展的附加法(add-on)”强调新的城市发展要附加在现有资源和经验之上,要“扎堆”,要“孔透”给更多的人参与;“移动的边界”谈及香港跳出自己身份和政治经济想象的框框看风景,思考香港和深圳、广州地区发挥各自优势更紧密合作的长期趋势;他把香港唤作“杂种城市”,提出“杂种世界主义”,说香港体现着无边界的本地主义,见证着殖民和去殖民,去中国和再中国,这个超级复杂多样的地方既重视身份认同,也欢迎沟通交杂;城市发展过程中,香港并非没有东西可以向别的伟大城市学习,“不过香港的其中一个重点学习对象应该是:香港。”香港作为香港的方法,说的是学会做自己,保留正宗港味。在城市发展话题之外,陈冠中先生作为香港学者对世界思潮的关心和呼应,还有感受与联结中国大陆的努力也让人印象深刻。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像一场探险,你会看到源源不断的文化词汇和思想理念,有些枯燥不好懂,有些新鲜趣怪,有些复杂深刻。“坎普”,“垃圾”和“刻奇”作为有趣精妙的现代感觉词汇,是揉合严肃和幽默而代批判性的反讽感觉力,这种文化的力量有助于我们自觉而有创意地活着,从不断学习和对美的体验中得到乐趣和自我完善;“淑世谜米”讲的则是话语和主意如同基因般改变世界的深邃潜力,以及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和建设、实现更好未来的坚毅情怀;韦伯的统治形态分类理论很特别,难以被收编到任何意识形态阵营(他把普选领袖的当代民主制度归类为魅力领袖统治!而不是想当然的法律理性统治),复杂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 好吧,我承认自己并不全懂,如此丰富的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资源还有待下一轮的咀嚼。陈冠中先生说自己每每谈到香港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许是因为深厚的感情和对香港复杂性的深刻认知让轻易的简单解答变得不可能;而我对《我这一代香港人》这本书,以及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不断冒出的想法和理解恐怕也要用“顾左右而言他”来形容,因为它们同样复杂丰富千头万绪,在这儿正面的说法和动听的言辞都显得无力,需要的是认真的研习和反思。
  •     花了七十RMB在淘宝上代购的港版,所谓的增订版让我大失所望,竟然是拿毫不相关的文章充页数,夹带了很多陈冠中的影评私货。陈冠中是港大社会学本科,波士顿大学新闻系(或者是传播系?)硕士,《我这一代香港人》有点类似于林语堂《吾国吾民》,是本带有陈氏社会学,传播学烙印的杂文集。开篇的《我这一代香港人》我觉得最为亮眼,首先满足了我们这代被区隔的大陆人对香港人的猎奇,再者,陈冠中文笔很棒,观点犀利,真如一个战后香港婴儿潮一代坐在你对面,有诚意得忏悔。从《我这一代香港人》,由人推己,真心觉得是当下80后一代大陆人的镜子啊,尤其是那句“是的,我们爱钱。”当然,80后不及他们幸运的,尤其是像我这般85后。香港今天的很多问题,是否真的如陈所说“成也我们这一代,有问题的也是我们这一代”,恐怕有些牵强,硬扛上身了。问题根源恐不在世代矛盾,而是贫富差距。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有少少和我預期不一樣…orz
  •     断断续续看了快一年,终于在联合书店打书钉的时候看完。很佩服陈冠中的胸襟与见地,作为一个纯正港人,不仅能深刻反思香港文化的边缘性,更眼光独到地看到香港未来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广东融合。诚意推荐!
  •     在香港读五十年代生香港人
  •     喜歡陳冠中的文章不是因為他曾經是我的老闆,而是始於小時候看他辦的號外雜誌。但這次他花了一大堆數字來印證他對過去香港和現代北京的論點,讀起來總覺得有點兒發悶。反而我更喜歡他起的標題,像「90分鐘香港社會文化史」,「在北京不要打領帶」,都讓熟悉內裡的人忍唆不禁。
  •     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太棒了
  •     还没读完就被收走了 什么世道
  •     我这一代香港人这篇文章是好文
  •     對香港文化的反省,令人不敢直視。
  •     香港人如何成为香港人。好书
  •     成也总督,败也“总督”。
  •     最好的香港文化书
  •     《城市九章》的原版
  •     我喜欢关于珠三角和坎普那两篇。在汕大图书馆看完,果然是环境好易上脑
  •     被书的标题欺骗了,应改名为“陈冠中杂文集”
  •     香港不是文化的沙漠 但精明勤奋的香港人 真该停下来好好思考
  •     我看得是红皮本的。也是港币85。个别文章涉及专业太多,艰涩。特别喜欢开头几片涉及城市规划的。生活的北京上海的别有一番体会。
  •     其实港人一直飘了很久,港飘的程度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城市,超过任何一种新移民,得过且过的过一天是一天吧。
  •     最后一代的香港文化人原来不过也是动物凶猛的一代
  •     终于看了足本,虽然是作为course reading读的。好!
  •     另一个角度看香港 很同意作者所言 这是一个多元混杂的地方 一个澳洲情调的酒吧旁边是配钥匙的小摊档 看似那么不搭调 在这却显得很协调 高楼旁边是保留下来的唐楼 豪宅旁边可能是屋邨 混杂却有其存在特别的理由
  •     那个字典也太有用了。喜欢关于camp, trash, kitsch分析那篇文章
  •     只记得写电影墨索里尼的那一段,Cher看中《阿维农少女》,估计老公不肯买,她说,哪里有这么低级的老公,连一幅毕加索都不肯送老婆。--我笑了一个星期。
  •     大部分是陈冠中04-06年写的文章,看起来好像有不少是为专栏或者演讲而作。开篇和写香港城市的都很好,可能是有更多真实的感触。同时作者也不忘时时提及自己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受教育时候,当时年代的思潮。各种主义,各种流派。写出来有点脚不着地。大词堆砌,很不像是作者自己的话,当然也可能是读者疏陋。总而言之,取这样一个书名是很不恰当,标题党,谋杀我的工资,心里很是愤愤不平。
  •     这么书不错,蛮诚恳的,来香港必读,我觉得。
  •     重读觅新
  •     在香港读香港人
  •     可以看看 长见识的
  •     香港的忏悔
  •     50年代生人,“是的,我们爱钱。”
  •     社會學
  •     看到香港的另一面,也相信,香港依旧有温度。
  •     喜欢~~一点都不会boring 处处是看点~
  •     读自陈中WEBLOG
  •     关于坎普文化和西方流行语词的章节很有趣.
  •     看第一章我就哭了,从来没想过,我也是一个“香港人”
  •     我去年写PAPER的时候,快速浏览过一次~
  •     开篇即痛批香港各方面弊病,全面反省一代人,力度之大着实罕见。城建及建筑部分在以往讲座中大致听过,但仍发人深省,对照北京现状令人扼腕。要说理论深度只是泛泛,但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诚恳的自省态度足以弥补深度之略显不足。期待11月的内地版问世,私以为比他的内地已面世著作(尤其是小说)值得一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