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地质笔记

出版日期:2016-3-1
ISBN:9787116082107
作者:温家宝
页数:567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入温家宝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这是作者从现存45本、400多万字的笔记中摘选的。本书还收入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本书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野外地质考察笔记
这部分所选笔记、日记和回忆文章,反映了作者当年穿行于崇山峻岭、戈壁荒漠从事野外地质考察的工作内容。
第二部分:管理工作笔记
在“引言”中,作者详细回忆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地质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地矿部副部长的历程。这部分收录的笔记反映了1979年至1985年作者在不同领导岗位、不同管理阶段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
第三部分:调研笔记
“引言”及4篇回忆文章详细反映了作者1980年5月至1985年4月多次调研的经过。
第四部分:学习研究笔记
在“引言”中,出身教师之家的作者详细回顾了自己在学生时代和参加工作以后博览群书、潜心学习的事例和感受。


 温家宝地质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书是最新版,2016年3月,我们这一群地质学子估计就是最早的一批读者。虽然我不是学地质,但是地质人却也是我身边的一大群体。他们走南闯北,阅读自然的语言,解读时代的变迁,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和不一般的体力。当我们面对枯燥单调的方屏电脑,他们却在祖国的大河河山美丽风光不知处在陶冶情操,和石头打交道,这也曾经让我羡慕不已。只是如今地质行业在没落。不谈题外话,只谈此书。书中大段的地质研究和地质报告,均如看天书,只能看得出宝宝的字真好。作为一个不为研究地质专业知识的人,能看到的估计也就是宝宝的情怀和精神。大概和读完一本成功学励志书一般,深深被主人翁的精神和品格所打动,立志也要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但是这又和普通的励志书不同,因为语言很平实,道理很简单,叙述也是如流水般涓涓,但就是在这种朴实不华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力量。宝宝待过的北京地质学院。全书通览:因为书是借来的,全为拍照记录,摘录如下(多图预警):地质是一本记载几十亿年的大自然神奇演化的“天书”。清澈的湖水在群山怀抱中,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残留着白雪的主峰倒映在湖中,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地质工作的特点就是“将古论今”。奶茶、酥油茶、青稞面、糌粑、曲拉那——个地方。坚持到最后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林场背后是巍峨挺拔的祁连山,前面舒展着一片平川。我坚信,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到不了的岭。我一边走一边唱,把从小学会的歌曲都唱上一遍。我对他们了解得愈深,感情就愈真,觉得自己的责任就愈重。我常常出神的望着祁连山。我从未定过一个遥测点。我身在深山,但胸怀却像还一样宽广。这样的坏境对于一个勤于思索的人,十分适宜。我想利用一切时间,思考和学习。那时,三十多岁能当处长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但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远大理想和真才实学,没有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还有什么意义?通往真理和成功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具有坚忍不拔意志的勇敢者。这是我的誓言,也是我的座右铭。做父亲的除了在道德品质上能给孩子做个楷模外,别的不会给予什么。今天收到两封来信,使我感到莫大的慰藉。还是那颗倔强的头颅,还是那颗赤诚的心。读书学习对我来说不仅是习惯,而且是需要和自觉了。班上的同学都忘记了我还是个病人。只有教育孩子从小就会劳动,懂得深切关心劳动群众,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     一《温家宝地质笔记》虽曰地质笔记,实际是温在不同人生阶段经历与心境的写照,可以当作温的心灵史来读。其中温撰写的回忆文字和选摘的各时期日记尤有价值,读来感人至深。温之特点,以两字概括之,曰勤曰诚而已。温在祁连山找矿的经历,在被迅速提拔期间的心境和工作情况,值得认真品味。二从温家宝日记,可知温喜欢鲁迅著作,他在日记中说反复读过鲁迅的《呐喊》。日记中有些句法也是仿鲁迅,如1983年元旦日记:“外面是进行着的元旦之夜,爆竹毕毕剥剥地响着……。”鲁迅《这也是生活》:“……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温日记前半句的来历。鲁迅《祝福》:“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这是温日记后半句的来历。当然,温也许并非有意模仿,而是自然流露。因为读一个人的书久了,语言习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正常的。三在《西北地区调研笔记》的《地质科技进步问题调研》一文中,有一段反映了温家宝从甘肃省地质局调任地矿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赴部报到前在陕西省调研地质科技进步问题时(时为1982年11月)的心情,读后令人感动。文中说:“我又想到:自己即将到部机关工作,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必须努力学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下艰苦卓绝的功夫,做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为此,自己要横下心来,十年内不顾任何冷言冷语,不顾任何讥讽挖苦,潜心自修,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风口浪尖中站得住,才有可能肩负起更重的担子。”此语岂非金玉良言。温后来任中办主任,经历三任总书记,经历八九,可谓此处所讲“风口浪尖”,其所以能卓然成长,屹立不倒者,非天事,乃人力也。若无此时温的自觉自励,其于祸患横逆之来,必不能举措处置得宜。温是中办主任,令计划亦是中办主任,结局悬殊,天壤之别,亦非天,乃人力也。故君子处世,不可不于此等大处找准立身之所,然后可以为进取之基也。四书中有一些细节很有意思。例如书中刊登的日记影印件中可看见1979年1月22日日记,仅一句话:“忙碌了一天,主要精力用于应付复杂的人事关系上。”这条日记反映了温刚走上基层领导岗位不久(1978年12月任地质力学区测队副队长、党委常委)的工作状态,但仅出现在影印件中,正文没有选录。又如在《学习研究笔记》的引言《积累知识为人民》中,温提到大学期间读的书,说“我阅读了大量政治、历史和哲学书籍,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唯独没有提斯大林。五在《学习研究笔记》的引言《积累知识为人民》中,温讲述了自己阅读文史类书籍的经历,这是书中少有的与地质专业不相关的内容,但文史类的爱好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旨趣品位,因此值得注意。文中温提到曾“多次通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买过一部《二十四史》,读过《贞观政要》,还有《刘禹锡诗文选注》、《王安石诗文选注》等。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中,温提到“读孔孟老庄、商鞅、王安石、范仲淹的论述”,其中后三位均是历史上的改革家,这应当不是偶然的。“改革”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的主流价值,至今如是,其兴起原因、发展历程和长远影响实值研究。六如前所言,文史类书籍的选择反映一个人的阅读品位,此书《读书笔记》部分有《文史学习笔记选》,均为影印件,字迹清晰可辨,正文未录,但内容值得注意。这里择其完整者全文抄出如下:(引用开始)读《马克思传》札记在马克思看来,生活永远是工作,而工作永远是战斗。马克思用他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他向作家要求的东西:作家的写作永远是目的本身,对于他自己或别人都不是一种工具;必要的时候,作家可以为作品的生存牺牲他个人的生存。费尔巴哈“像伽利略一样:认为城市对爱好沉思的性情来说是一所监狱;相反地,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却把大自然这本书展开在每个善于读它的人的眼前”,“他爱乡居的幽静,并不在于这个词的老式的含义:生活在幽静中的人是幸福的;而是因为在孤独和幽静中,他吸取了进行斗争所必需的力量。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感到需要集中精神,远离日常生活的喧嚣扰攘,以不受干扰地对自然界——生活及其奥秘的伟大本源——进行沉思”。同那些为了个人身边琐事而忘掉世界的庸人的可怜命运相反,马克思能够为了“人类的伟大目的”而超然于最痛苦的不幸之上。“……我一直徘徊在坟墓的边缘。因此,我必须把我能够工作的每一分钟用来完成我为之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的著作。我嘲笑那班所谓‘讲求实际的’人和他们的聪明。只有禽兽才会漠视人类的苦难,而只关心自己。”马克思无情的自我批判精神和无比的认真态度,不断地驱策他去做新的探索。马克思是个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对于他来说,思维就是最高的享受。《列宁全集》第36卷第554页“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完全负责。”《列宁全集》第27卷第193页“对各项职务建立极严格的责任制”《列宁全集》第35卷第549页“各个托拉斯和企业建立在经济核算基础上,正是要他们自己负责,而且是完全负责,使自己的企业不亏本。”《列宁全集》第33卷第51页“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列宁全集》第27卷第292页“实行计件工资,采用泰罗制的许多科学的和进步的因素” “应全力予以支持,巩固和加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元朝学者戈直注释《贞观政要》认为,“贞观之善政,当以省官为首”。一、吏寡易求,省官易治;二、冗员削减,俸禄易供;三、避免了因人设置、十羊九牧等弊端;四、使多谋寡断、朝令夕改、勾心斗角等官场中的不正之风得到抑制。唐太宗省官的两个要点:一是“息奔兢”;二是“裁嬖幸”(即削减闲官虚职和阿谀谄媚的人,堵塞安排私人、提拔亲朋的邪道)。读书札记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第三编 第二册 “唐五代的文化概况”“大抵诗人(一切文人)必须先有高尚的抱负,尽管是迂阔不切事情的抱负,有了抱负,才能产生高尚的意境,高尚的意境又产生高尚的作品……例如杜甫,在唐朝是诗人第一,在古代所有诗人中也是第一。他的成功处首先是在他有高尚的抱负。”杜甫自比稷、契,有致君尧舜上的大抱负,他的现实生活却是流离失所,不仅做不到大官,连微小的谏官也要因言而被斥革。大抱负与穷困生活这个矛盾,是杜甫诗丰富内容的源泉。杜甫诗中用句之精致,体现了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用苦功锻炼诗句,“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根本诗诀“熟精文选理”和“应须饱经术”。杜甫所说惊人新句,绝不是造出奇怪语,而是体物深刻,见人之所不能见,说出来却很平常自然,不使人感到雕琢刻削的痕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体会物情,细入毫厘。白居易有兼济思想。自称“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这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同一心情。凡不利民众和国家的朝政,敢于犯颜直谏。做官得直声,名望自然清高,所作诗文也容易为人尊重。元稹起初也敢谏诤,白居易很尊重他,赠诗说“昔我十年前,与君始相识。曾将秋竹竿,比君孤且直。……共保秋竹心,风霜侵不得。始嫌梧桐树,秋至先改色”。不料这个比作秋竹竿的元稹,经过几次贬官,完全改色变节,人品实属卑劣。而白居易被迫放弃宦情,隐居退避,不参加党争。白居易作诗云“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他采取不争名位的方法来对待朋党之争,在当时士大夫中是最有识见的。白求名之心极浓。他一生专心求永久的诗名,得风病后还伏枕作诗,不肯停止。他作诗力求平易通俗,独创一格,为前人所未有,目的也是在于广播人口,藉以流传后世。北宋人张耒曾在洛阳一士人家,看到白诗草稿数纸,涂改重重,原作的文句几乎全部改换。白诗经过锻炼而成,要炼成通俗的文句,也非苦吟不可。云居寺孤桐白居易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早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引用结束)据我在网上粗略查对,上述笔记中打引号者当为摘抄无疑,不打引号者大部分也是摘抄,例如对杜甫、白居易的评论,不可视为温自己写的评论。温读书笔记中还有关于李贺的读书笔记,另有一些古籍摘抄,如《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乡贤章士钊早年自号青桐子,后又取笔名青桐、孤桐、秋桐,其出处当在此处所抄的白居易诗。从上述读书笔记看,可知温家宝读马克思、列宁,读杜甫、白居易、李贺、柳宗元,读鲁迅。这是有时代印记的,这些都是当年流行的书籍。马列不用说了,毛泽东推崇鲁迅、李贺,专门评点过白居易《琵琶行》,郭沫若写过《李白与杜甫》,柳宗元则在文革时期被誉为“唐代杰出的法家、唯物主义思想家”和“中唐时期杰出的法家”(见文革时期出版的《柳宗元诗文选注·前言》,该书编者署名为“大连红旗造船厂 大连钢厂 辽宁师范学院 柳宗元诗文选注释组”,1975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在沈阳出版),这些人的书当时是流行的,可以阅读的。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说温选书其实并不高明,而是想说,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有什么样的书读,只要潜心阅读,心领神会,均能有得。专精与广博两途,没有孰好孰坏,既可能均误入歧途,也可能殊途同归,关键看读者有没有读书的诚心,有没有良好的悟性。七温此书,世人或以政治人物无聊书籍目之,或以地质类专业书籍目之,而余读之则得益匪浅,原因在于世人读书心多不诚,对作者横挑鼻子竖挑眼,故不能探求作者真意。以此读书,虽多无益。故读书先须择,读时则贵乎有诚。亦即陈寅恪先生所言:“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八古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对当代政治人物的评论,往往牵涉复杂,各执一词,不经历较长时间,难以准确评价。上述读书札记仅本于《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温无非一作者,我无非一读者,不涉其他。在此声明,以免无谓的争论。2016年8月20日
  •     近期,通过朋友推荐,得知温家宝总理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温家宝地质笔记》。初拿此书,感觉很厚重。我想大概是温总理以前很少出书,这本是他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感悟于一体的集大成之作。每天下班之后回到住处,就开始看这本书。在我的印象中,温总理给人以亲民、务实和能干的形象,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作为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指导抗灾救灾。细心的人发现,在火车上和在灾区现场的温总理,照片对比,一夜之间头发竞花白了不少,令人感动。大国总理,当有胸怀天下和社稷之心。此书是温总理在甘肃省地质局和原国家地矿部等部门工作时的工作笔记,包括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可以看得出,作者在成为大国总理之前,是何等的爱学习和记笔记。行为师表,令人感佩!作为地质行业的一员,作者对于书中描述的工作场景,感觉是那样的亲切和熟悉,仿佛一切都在眼前,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对于工作中的艰苦,作者表现出的不是畏惧,不是迷茫,而是乐观向上、追求上进,始终以一丝不苟、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完成一个个地质测量、调查取样和分析研究。作者在野外考察期间,不止一次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但是作者每次都能以沉稳和准确的判断而化险为夷。作者对生活、对家庭、对学习的执著和热爱,让人感动,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教会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笔记在记录工作的同时,还对自己的亲身见闻,特别是老百姓贫瘠的生活状态,发出了深深地怜悯和立志以勤奋学习和忘我工作去改变贫困现状的坚定决心。读着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体会,觉得这本书很特别,以前从未看过。让我觉得,一个勤于记笔记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丰富而又十分自省的人,而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温总理在书中说过,要做生活的强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生活的强者,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娟秀的书生字体隐藏不住一颗赤子之心,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方法得当也许是他最终从大批年轻干部中脱颖而出的秘诀。与当下热门剧《欢乐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情怀的坚持和守望,每一代人都有理想和困境,前任总理的回答是不管身处何处“还是那颗倔强的头颅,还是那颗赤诚的心”“对生活仍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多大的压力,不要中断学习和工作”。可能会有很多人对他的家族、他在任时推行的政策存有异议和批评,但是,我相信一个在40岁即官居副部,还能写下“自不惑年起,要有个新的开始,不贪一得之功,不存一孔之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求有真知灼见。自勉。”的人,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一切等待历史的检验吧。
  •     那个年代的地质工作者。这一手字 写得真好!
  •     字很好,真的。
  •     当年应该好好学习,向温总理一样,学地质。
  •     最美的画面,是家宝总理带着两箱书去甘肃地质队报道,山里的夜晚,同志们在打扑克时,读起了文史。常年坚持记日记 工作笔记,习惯挺好。
  •     北外图书馆借阅
  •     书籍整体设计端庄朴实,制作精良。总理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画的每一幅墨稿,都极为认真,可以想见其为人了。
  •     字写得真是好。长者有句名言: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     总理对待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地质行业从业者,作为总理的校友,对中国曾有这么一位总理感到幸福。
  •     带着充鸡血的心情去拜读的。可是真的是地质笔记啊,是地质笔记啊,是地质笔记啊! 实诚得很的地质笔记! 鸡血内容都在网上可以看到啦~
  •     这本书是温家宝对地质系统18年工作的回顾,是他当时所做的一些笔记,分为四个部分: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里面大部分都是专业知识,我看不懂。我只是侧重于看了一些他个人的人生感悟。总体来说,温总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人,有着高远的目标和朴实的追求,尤其特别喜欢读书,这写特质,应该是他最后能当上最高领导人的重要基础。只是书价格略贵,非专业人士不建议购买,可以在网上看看。
  •     上海书展看到的,书本身比较贵,闲鱼买了二手。 相较包子,我更愿相信温是个真诚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某年春节大雪),而这本书也证明了这一点。
  •     真的是很符合标题“地址笔记”啊。作为一个非地质专业,非组织内成员,看得我心累。不过,看完再来继续评。
  •     笔记太工整了。
  •     作为在地质单位工作十年的人,读来格外亲切。学温总理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自己严格要求,多读书、勤思考、勤动笔,从不虚度光阴,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可以不虚度此生。
  •     多地质行业较专业内容,非此专业慎读慎买。 全书有一些对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思考,较切中厉害,但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未较好的解决。 另,价格偏高!
  •     思路开阔,理论扎实,实践丰富
  •     本来以为和一般的回忆录或者传记一个模式,结果开始有少量鸡血,后面全是专业知识笔记,,再往后就是涉及政治了。
  •     地质人的情怀!
  •     图书馆新书架上拿的
  •     虽然不是学地质的,但是从书中感受到温总理青年时期踏实学习,踏实工作的态度。尤其是每篇的回忆文章,看到了温总理的基层经历,也看到了我所没经历的那个时代。
  •     不得不说 基本功太扎实 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比现在强太多
  •     明知说大部分是地质方面内容,还是买了珍藏,希望作为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床头书
  •     看起来很厚很专业,但要往薄读,其中的做人、学习、处事、从政之道才是关键。
  •      有些人退役了,但依然【想】留在人们心里。。。
  •     地质类专业在读。最近沉于对“地质”的抱怨之中,其实也无非就是专业就业寒冬,工资与热门专业差的太多,工作条件荒郊野岭无人知晓。作为尚在热血之中的无志青年,遂端起了这碗毒鸡汤......在专业性上,我辈跟前辈们比差的还远。
  •     扎实
  •     地质专业的学生,对地质工作笔记不太感兴趣,震撼到我的是每天的日记,比起现在泛滥的心灵鸡汤,三十年前的日常笔记真正触动到内心深处。
  •     确实很不错,与其是个政治家回忆录,不如说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在回顾他之前奉献近20年的事业,画图简明、书写漂亮、调研认真细致,在缺少电脑、只能手写的日子,能够一笔一笔记下这些确实不易。
  •     当然,多读书,少混同。
  •     温总理可敬
  •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看着眼前这本厚重的书,感叹万千。十年任期,开始和结束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因为他最崇拜林则徐。最初在学校的时候,肺结核的身体沉疴被锻炼治愈;后来到高寒的甘肃祁连山区,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八个字都担待得起;后来担任领导职务,人际繁琐和体制改革的困扰之中,他仍可以珍惜时间、熟读经典,工作出差仍然五点早起晨练,坚持学一个半钟头英语。字清秀大方,言辞朴实熨帖,作风笃实,年轻时候的踏实信念没有被来来往往削成圆滑世故,而是被时间的风霜磨成了坚定的目光和步伐。读的时候忍不住拍照,并想象这文字背后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境界和襟怀。
  •     2016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买的精装版,人的体力和精力虽然有限,但是不要吝惜自己,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
  •     不算总理的传记,没写几句人生感悟;唯独踏实的工作态度印象深刻,读之钦佩。读毕,工匠精神更加理解、推崇。
  •     作者作为地质工作者的知识储备还是蛮扎实的,而且在70年代国内那种环境下还能不放弃学习,这挺难得。
  •     温相年轻时可真是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外柔内刚的韧劲和强烈的进取心让我常常想到一位室友,愿他马到成功。
  •     花了三个月时间读完,书里地质专业知识太多啦,读不懂啊。不学地质的人读这本书乐趣会少三分之二的。可惜啊,我能读懂的篇幅太少了
  •     字很好看,关键是,学生时代碰到这么一个奋发求进的同学,一定要和他打好关系呀。
  •     专业部分看不懂 平行世界里的地质学家 一位出野外同学都在打牌时坚持读鲁迅的人
  •     地质内容看不懂,不过总理的认真态度值得钦佩
  •     估计不是地质专业的人看不下去,求验证
  •     好吧 只是花了半个多小时翻着看的 倒是好喜欢这本书 总理的字也是写得极好 那些地形图也画的好赞
  •     之前翻了翻,这两天看完了。我佩服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还是鸿鹄之志千万里。不蒸包子蒸口气。劳资活给自己看,是滋味!25了。加油!
  •     他的钱 都是凭本事修理地球得来的 为什么要交代?
  •     怕打一星有危险。中国领导人出书是件好事,也算跟世界接轨,但是书的价值,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吧。
  •     我读地质专业,自诩对地质感些兴趣,但是面对这本书,仍然是跳过了大篇大篇的笔记,一来对其勘查地区极其不熟悉,二来资料不全且理解了也毫无疑义。不过本书仍有两点可取之处:一、从大篇幅地质笔记中看出温总当年对工作近乎偏执的认真,试问工作认真学历高人帅如何能不成功?二、记日记的习惯也可取,从中了解温总年轻时的自律与任学,而业余读哲学类书籍却是令我大惊失色,自愧弗如。虽然,但是比之价钱,仍觉得这本书买的冤枉,且将它束之高阁了。
  •     内容确实不错,但不够客观(自己在世编著的)
  •     工作一丝不苟,心向往之
  •     2016.08:原本计划到办公室读的第一本书。
  •     书中总理的笔记清晰秀气工整,可以看到他的为人。他长期在基层艰苦地方锻炼,这一段经历中,他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磨炼心性,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降低对事业的追求。很值得人学习。 另外,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做工作笔记,这不仅仅对日常工作,对未来也是一笔财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