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济史笔记

出版日期:2016-5-1
ISBN:9787506089319
作者:苏小和
页数:800页

作者简介

本书采用经济史与企业史交叉进行,全面解读中国企业在“三千年未遇之变革”下的生存、发展、困局与解决之道。通过海量经济数据资料,量化不同时期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真实影响;同时,通过时间纵向与空间横向比较穿插,立体展现中国社会风貌。更为可贵的是,本书在宏观叙事中,穿插了企业家在大时代中真实生命记录。苏小和的叙事优雅通达,融观点于故事性写法,扣人心弦,简明易读。
苏小和以其独立的思想、价值观、以其博学深思审问,纵览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从诺贝尔奖得主杨小凯、美国学者费维恺的研究成果中,开辟出一条迥异于中国大陆传统史观的独立思考之路,从中折射经济学观察者对中国近现代百年经济发展的深入思考,以及这种思考的经济学意义。从布局上看,本书以时代为线,分析晚清、民国、新中国时期的经济现象,每卷的书名都别有深意,剑锋直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要脉。
中国的历史,无论是断代史、通史,还是专门史,自古及今,都要官修史书和民间“说法”“野史”互为参详着来看,才能真正了解某个历史阶段的大致真正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小和的《百年经济史笔记》三卷本正是具有这样非同小可意义的文本,足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阅读和讨论的必要。
从苏小和五年来苦心研究形成的经济史笔记来看,他显然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必须向真正的市场经济学习,必须要通过一种全面的学习,尤其是站在历史流变的河流里,向历史学习。
——刘晓光
历史越来越不是帝国将相的家谱和互砍。历史越来越是普通人自由协作、结成集团、反复博弈、推进制度、最终表现为经济和市场的历史。感谢苏小和,给我们描述了百年中国史的这个侧面。身为一个转型国家的公民,我深知这个侧面的重要性。
——罗振宇
苏小和的写作,扭转了厚黑学、登龙术、帝王术、阶级斗争和办公室政治一统财经写作的局面,为“士魂商才”的再次出现创造了思想条件。
——王晓渔

书籍目录

上 卷(晚清启蒙课)
序言
第一章 被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 一、中国企业家的启蒙课
二、技术进步与改朝换代
三、遥想当年贸易自由
四、晚清的货币非国家化
五、有限扩展的民间信贷
六、晚清的利率市场化
第二章 晚清市场的经济学面相
一、中国茶叶出口的逻辑
二、亚当•斯密的信徒在中国
三、晚清国际化背景下的“商战”
四、晚清的自由价格秩序
第三章 晚清企业竞争的方法
一、轮船招商局的错误
二、企业家的多元化经营传统
三、中国企业的外国保护伞
四、晚清企业的“快发财”
五、战争与市场的不确定性
六、迎头撞上金融危机
第四章 官商结合企业传统的兴起 一、无法绕开的“官督商办”传统
二、官商结合的历史格局
三、官僚的胃口
四、朝廷的奖赏与企业家的命运
第五章 晚清有限的经济改革 一、晚清改良派的经济学见识
二、晚清财政政策的错误
三、洋务运动时代不独立的企业家阶层
四、洋务运动与贸易逆差
五、新兴的商部与晚清最后的企业改革
小结:晚清,一部用于启蒙的经济史
参考文献
中卷(倒退的民国)
第一章 中国企业家自治时代的来临
一、黄金时代经济解释的三种路径
二、看上去模棱两可的市场格局
三、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经济政策
四、逐渐崛起的城市商业精英
五、一种混合的价值观
六、城市商业社会的自治局面
第二章 黄金时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
一、1919 年,极其繁荣的一年
二、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运动
三、黄金时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
四、钱庄与自由金融秩序
五、民国内需市场旺盛的秩序
第三章 上海滩与企业家的秩序
一、大上海与一个时代的城市化进程
二、大上海和一个时代的企业分布
三、企业家的价值观转型和市场转型
四、《银行周报》和上海银行公会的市场自治意义
五、上海总商会的企业家自治范本
第四章 黄金时代的企业家关系
一、乡党企业家,黄金时代的市场关系
二、家族企业家,黄金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黄金时代机械工业的自发秩序
四、黄金时代纺织业的现代企业家禀赋
五、天津城市与现代企业家的困境
第五章 中国企业民族主义的陷阱
一、现代企业被民族主义裹挟
二、市场经济与抵制日货
三、企业家政权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第六章 民国的倒退或新一轮官商结合体制的兴起
一、1927 年是企业家的垮塌之年
二、企业家市场自治秩序式微的影响
三、企业家弃商从官的典型案例
四、南京政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型
五、失败的民国经济改革
六、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基本格局
小结:经济史和企业史双向叙事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下 卷(第三次开放)
第一章 20 世纪 50 年代,不可避免的经济学走势
一、几个重要的学术史资料
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学思考
第二章 统购统销制度与市场自由交换秩序的式微
一、统购统销制度的经济学目的
二、统购统销制度对市场交换的破坏
三、一场经济的悲剧从统购统销开始
第三章 公私合营运动与中国企业家产权的丢失
一、公私合营运动的理论先导
二、公私合营从上海开始
三、公私合营的扩大化
四、毛泽东的座谈会
五、企业家的心态分析,以荣毅仁为例
六、1956 年的单一公有制企业制度模型
第四章 中国企业家消失的案例分析
一、企业家消失之刘靖基
二、企业家消失之周叔弢
三、企业家消失之刘国钧
四、企业家消失之姚乃炽
五、企业家消失之陈铭珊
第五章 1978 年前的中国企业格局
一、庞大的工业企业布局
二、狂飙突进的地方企业热潮
三、群众运动与技术革新
第六章 中国终于开始向经济规律低头
一、陈云和邓小平联手反对新一轮“大跃进”
二、那是一个没饭吃没房子住的国家
三、那是一个对现代市场经济完全不了解的国家
四、那是一个贫穷却又严重浪费的国家
五、中国经济从头再来的基本共识
第七章 向市场经济规律的有限回归
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这个词语
二、经济学家第一次讨论市场经济
三、放权让利,从企业开始
四、行政分权与区域经济竞争的兴起
五、放开流通管制与市场自由交换体系的初步形成
小结 对计划经济错误的再反思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苏小和,经济学者,诗人,致力于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双向叙事写作。著有《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我的自由选择》《百年经济史笔记》《小雅歌》《蓝血企业家》《从大历史看企业家》等多部作品。
刘晓光,高级经济师,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原董事长。


 百年经济史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张宪超 | 文每当我读到晚清以降的历史,总能在里边看到压迫与反抗,无论是所谓的政治史还是经济史,或许对于近代以来的历史,着重突出的就是这样一条线索。很明显,这样的布局安排就是后人加上去的,真正的历史,怎么会只有单个面向?更不会有刻意的拔高抑或是压制成分。苏小和老师的新书《百年经济史笔记》是中国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双向叙事,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历史,怎么又要分成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拜读小和老师的书,事实上为我填补了很多空白,并不是指一些具体的史实,而是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经济史笔记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下存在的一些争论和徘徊提供了史学视角,以百年经济史和企业史为鉴。从书中,每一个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市场的影子,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自由,政府退出,由市场分配资源。从晚清以来,中国被动进入由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支配的自由贸易体系,当举国之力都无法撼动这个既成事实时,中国人的表现是怎样的?盛衰浮沉,凄凄惨惨而又可歌可泣,按照历史教材的叙事方式,扛出民族主义大旗,把国人的不屈不挠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便是一群怪力乱神的乌合之众也要以一种英雄主义的方式大书特书,廊坊大捷当真是义和团的功劳吗?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就像小和老师在书中展现的,随着条约口岸的建立,中国社会第一次真正直面国际贸易,并通过国际贸易,拉动了腹地的农业经济。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旧制度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既给予了发展空间,在关键时刻又给予致命打击。事实上,这部书的启蒙意义更大。我一直觉得,现在人们最缺乏的是常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在强调顺应规律的同时,又在忙不迭的破坏规律。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是在限制人的自由,而自由正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价值与规律,城市化的发展,一定是人的自由迁徙,但是现实又是如何呢?一旦政府以任何形式干预具体的经济活动,最后导致的不是极度腐败就是极度失败。这是通读全书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启蒙。书中的具体案例和论述连起来构成浩浩汤汤的一幅经济史画卷,我非常认同余英时老师的观点,当然也是小和老师的看法,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无法内生。晚清经济的兴衰荣辱,一定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工厂搬到中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医院、学校、银行···这些为晚清的社会注入了现代化的血液。随着开埠港口的增加,先是在租界里,后来随着外国的投资,带动沿海的城市繁荣起来。当时北有天津南有上海,被当时的美国记者惊叹道,上海的繁荣已经不在新奥尔良之下了。这些变化,都是随着晚清开埠通商发展起来的。根据一个统计,在1895——1913年期间,开业的华资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企业数和创办资本,全部的创办资本是1.20288亿元,并且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开埠的通商城市。光上海就有将近一百家,直隶(包括天津)有五十多家,这只是在十几年之内的成就。更关键的是,在这百年的大潮中,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以前读到茅于轼老师的一篇文章,到底是谁创造了财富?企业家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格外重要,特别是在处于转型的阶段,晚清的转型就是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转型,这需要大批的企业家,他们的作用是发现市场并且合理配置资源。当然,历史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来自于朝廷的压力,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官僚集团的倾轧,另一方面是外资的冲击以及由不平等特权造成的不平等的竞争。外国商人在中国内河不仅取得航运权,在一些关卡还免交费用。在扬子江上到处漂着外国商人的货船,关口的官员不会为难他们,至于那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商人就没那么好运了,所谓“高价竹杠关”就是对他们征收的,有时候甚至高达货物的六七倍。所以当时好多中国商船全都打着外商的旗号,要不就临时雇用一个外国人装装样子,即便那个外国人就是一个乞丐,谁让他生得是外国人模样。关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于经济的干预造成的后果就更严重了。国内的商业力量,在短暂的竞争后,各路的商业力量迅速被官僚势力收编,商业的元素和市场格局囊括在国家主义的面纱下,不能自已,所谓的官督商办其实就是政府全权办理,那些职业经理人和上面的官员意见不一致了,马上就会遭到驱赶,上马的又不懂这套理论,盛宣怀不就是很好的例证。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政府主办是为了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本质上是要国家强大,洋务运动时朝廷办的都是军事工业,很少有涉及到满足人们现实需求的业种。这样的逻辑,事实上对于晚清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很大的打击。从百年的历史中,不免悲观的看到,这样的逻辑,一直延续至今,表现在现实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在“黄金时代”的中国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国际背景,是列强无暇东顾,这为本土的企业提供了短暂的发展机会。如小和老师在书中的论述,这一时期的出口大增。“市场的自发秩序、社会的自治秩序构建了一个多样性的社会、士绅阶层的分裂,现代城市精英的崛起,以及知识分子的独立。”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市场经济的要素不断向好发展。但是,这样的利好并没有成为常态,西方势力卷土重来对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又造成一定的冲击。军阀的混战,也无法保证一个和平安稳的国内环境,所有的不利因素似乎在同一时刻集体爆发,这样的情形延续到建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动荡的国内环境趋于稳定,但是在经济层面来看,正如孔飞力教授所言,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以及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进,标志着近世以来国家为有效控制地方财政资源所作努力的压倒性胜利。控制地方的财政资源,事实上就是市场经济的要素日渐逼仄,国家主义不断挤走夹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中介力量。最终的结果不仅满足了对地方的汲取的需要,也为“毛时代及其后中国‘现代国家’强有力的政治控制机制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命题,同百年前的问题有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今天的进步不可否认,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不仅没有进步,反而与百年前相比略有不及,直到现在,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自治的局面,这样的秩序在百年前至少在短暂的光景曾经发挥过作用。很遗憾,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之后,也就是今天,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自治秩序。所谓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府眼中,总像是长不大的孩子,随时有可能在细微之处进行管理,因之,我们奉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一个特色不要紧,滑的是天下之大稽。对于小和老师在书中的观点,大多都深表赞同,对于他的叙事和分析能力既感且佩。庆幸的是,能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很多东西,小和老师上课很潇洒,很佩服他深入线团层层解读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莫大的幸事。推荐这部经济史和企业史双向叙事的作品!
  •     书写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未来读《百年经济史笔记》文/方木鱼想要梳理中国近百年来的经济史,全面解读中国企业在“三千年未遇之变革”下的生存、发展、困局与解决之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小和做到了。《上卷:晚清启蒙课》、《中卷:倒退的民国》、《下卷:第三次开放》,这套三卷本、800页的经济史,上溯晚清中国市场与企业,下迄建国以来的经济和企业故事,揭示的又何止是一百年、二百年的经济史。刘晓光在《站在百年经济史的流变中学习》的导读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一,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从什么时间开始走进接近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时代?二,中国第一代以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家为什么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三,从历史潮流看,从晚清、黄金时代、民国和1978 年之前的经济的有限演进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江南苏杭一带雇佣工人生产的棉纱、布匹,为什么在市场里就打不过外国“倾销”的棉布?洋务运动为什么是一个彻底失败的运动。外国侵略者打到家门口,慈禧不得不思考,即到底是收钱来给颐和园盖房子,还是把钱交给李鸿章去造战船。国内贸易处处设卡,究竟是地方保护注意重要还是闭关锁国政策在各省小范围内的再现?是啊,金融自由、城市化进程、放权让利、职业精神,我们梳理过往的历史,究竟是要为今天的开疆拓土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主体对上面四项内容的需求日益激增,我们怎么可能无动于衷,我们怎么好意思无动于衷,我我们怎么忍心,又岂能坐视不管。苏小和的笔法流畅通达,不同于其他经济史著作的枯燥沉闷,也不同于戏说小说版本针对某个官宦富商的风云人物的描摹勾勒,苏小和所极力展现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是过去的二百年中风云激荡的一个又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众生相所形成的合力表现在经济上的作用。苏小和在三个时代的交叉叙事中,隐隐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担忧。这种担忧,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知识分子的忧虑:一百多年以来,因为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处在一个焦虑的状态,历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之中,但历史正在被一代代误读,以至于人们对国家的前途很悲观,很失望,失望的结果是愤怒,是焦虑,是看不到希望,我想通过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双向叙事,在历史的语境里,看看我们的希望在哪里?当然,苏小和对当今的盛世中国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历史中出现这么多盛世,却没有引起社会本质性的转型。中国没有因为盛世而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现代、更加民主,反而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深深陷入从衰落到盛世,再到衰落这样一个低水平的循环过程。……我的疑问在于,可能我们的历史没有找到一个发展的变量,而只有增量。这样的经济演进,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一定要走向衰落。这句话,隐约有《三国演义》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味道。罗振宇感谢苏小和说:“历史越来越不是帝国将相的家谱和互砍。历史越来越是普通人自由协作、结成集团、反复博弈、推进制度、最终表现为经济和市场的历史。”书写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读懂未来,中国在明末的时候,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但遗憾的是,在改朝换代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它的地位受到冲击,使用中国经济一下子又倒退回原来习惯的轨道上。就像吴晓波在推荐语上说的:“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却往往十分相似。我们的经济发展得越多,就会越深刻地体会到,应该从被遗落的历史中寻找未来的出路。”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读完晚清第一卷,还不错
  •     读完有段时间了,然后最近在看《动荡三十年》,关于本书,有些观点挺赞同的,有些观点相左,每一本书都或多或少会带有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对于本书中的一些假设不甚认同,史实是没有假设的…应该保持更客观的分析,晚清,腐朽的王朝,因为体格太庞大,因为曾经的辉煌,所以很难低头,很难转身,值得一看
  •     不喜欢这样的宏大叙事,拿一番市场原教旨的东西对照现实裁剪历史。
  •     作者缺乏一些基本的常识,甚至颠倒黑白
  •     狗屁不通,反宏大叙事的宏大叙事,不知道作者东一个主义西一个主义,甚至编出“个人主观主义”这种匪夷所思的词汇时,有没有一点点起码的理性思考。不知所谓的媒体人,就是喜欢把自己的臆想当作是理论水平的表现。
  •     媒体人士写专业书籍的通病: 语言功底差强人意,没有自己完整的分析路径,理论功底一般般,基本是照搬了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的框架,不过态度比较谦虚,比不知所云没有骨头的吴某人之流好一些,给个三星以资鼓励吧
  •     这本书的观点是,正因为要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所以晚清发展起了商业,和外国商人的贸易培养了第一批有自由经济思想的商人,当时的经济形态类似于80年的温州、浙江,这和世界进程是同步的,而且茶叶、生丝商业贸易快速发展,完全是国际贸易,当时的外国银行是向清政府贷款的,民间钱庄也有很充足的现金流,赔款不是问题,但是很遗憾,义和团运动的暴乱,和洋务运动导致自由经济迅速向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转变,辛亥革命彻底终止自由经济,以致于以百年之后还是官商结合的模式。我们的落后不是起点的滞后,我们不是后发国家,我们的滞后是过程中的中断和摇摆,绝对颠覆主流历史书的说法,否定洋务运动,否定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开始,否定轮船招商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