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美妙的痛苦》书评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44831222
作者:(美)约翰·格林
页数:312页

今晚你将说什么,孤独的灵魂

死了就不存在了,肉体下沉,灵魂升空。能摸到灵魂吗,能感受到气息吗。你怕被遗忘,我怕将你淡忘。一定要留下痕迹。笔落,轻抬;路过,回眸。哪怕是伤疤,我也记得你曾来过。————————————————————————————————豆瓣说我评论太短了.....好吧.....我只能这样凑字数了.....

爱和永恒

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无比痛苦”和“美妙”之间充满张力。痛苦来自于切近的死亡;爱则是因为明白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份意义与长度无关,无论长短,身后都是茫茫的无限;但哪怕短,在有爱的人那里也能留下痕迹。人身后,只有短时的痕迹;而爱指向有限中的永恒。

爱和恐惧

我不太确定自己是在什么时候沉迷于故事情节当中,当发现自己无法自拔时,已经泪流满面了。这本书是围绕着两个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后时刻,携手走向爱情。重病中的女孩海蓁爱上了同病相怜的男孩奥古斯塔斯,他们在生理折磨和情感考验中相互依偎。海蓁是在参加互助小组的认识的奥古斯塔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男孩在说害怕被遗忘时,海蓁的回答。“总会有一天,整个人类,不会有一个人留下来,记住任何人的存在,记住人类所做过的任何事情。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建造的写下的思考的发现的都会被忘记……也许那一天很快就会来临,也许还有亿万年之遥,但即使我们能逃过太阳的坍塌,也不可能永远活下去。有机体产生最初的意识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意识消亡之后,时间依然长存。人类无法避免、注定要被遗忘。” 我反复的默念着这段话,好似要把深植内心的恐惧清除殆尽。是的,我也很害怕被遗忘。而格斯(即奥古斯塔斯)最后留下的信里写的那句话写出了我的心声,他说:“几乎每个人都对于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有一种执念。想要留下点遗产。想要比死亡更长存。我们全都希望被铭记,我也是。”    与格斯相反的是,海蓁害怕被记住,因为癌症,她害怕自己会成为手榴弹, 伤害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爸爸,妈妈,奥古斯塔斯。她不害怕死亡,但她害怕死后“你们会没有自己的生活,整天枯坐在这儿没有我可照顾、瞪着四壁想自杀。” 当在得知自己的母亲除了照顾自己外还在攻读社会工作硕士时的喜悦,很令人动容。“哪怕你死了之后,我也还会是你妈妈,海蓁。我不会变得不是你妈妈。你变得不爱格斯了吗?瞧,那么我怎么可能变得不爱你呢?” 和妈妈坦诚的交谈终于让她放下心来。得知自己癌细胞再次扩散之后,格斯选择隐瞒海蓁,继续陪伴她远赴阿姆斯特丹,去了解他们共同喜爱的小说的故事结局。可作家告诉他们,没有结局,一切都是暂时的,生命、爱情都是如此。之后两人在阿姆斯特丹确立了关系,并拥有了很美好的回忆。很喜欢格斯在飞机上的表白。 “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虚空中的叫喊,我知道遗忘不可避免,我知道我们都注定在劫难逃,总有一天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重归尘土,我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拥有的地球,可我爱上你了。” 让我很意外的是,格斯对海蓁爱的那么深沉。巧妙地将自己的临终愿望让给了海蓁,更忍着病痛陪她飞抵大洋彼岸的荷兰,海蓁病重,ICU外的他是那么孤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想着帮海蓁完成心愿,给海蓁续写他们喜爱的小说的结局;写信给小说的作家,希望他可以帮海蓁写悼词。格斯的友情也很让人动情。他的朋友艾萨克因癌症失去了双眼眼睛,第一时间他去安慰他,很开心的和艾萨克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会活的长长久久,过美好的一生,充满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其精彩之处现在的你压根无法想象。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么一个片段,格斯叫上海蓁带着艾萨克去他前女友家门口扔鸡蛋,那个说过n遍永远不分开的女友莫妮卡自从他失明后就没去看过他。海蓁在格斯的预葬礼上说,“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大。世上的日子,有那么多,而我怨恨属于自己的无限集合只有这么小。我还能得到的日子,我希望更多。可是,格斯,吾爱,我无法告诉你,我们小小的无穷让我心里多么感激。就是给我整个世界我也不换。你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了我永远,我满心感激。” 他们喜欢的小说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只存在两种感情,爱和恐惧。直至故事的最后我才真正的知晓无比美妙的痛苦,是多么美丽的。很喜欢译者写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那个你深爱的人来伤害你吧。

唯有爱是公平的

读完小说已经差不多快一个月的时间了,居然拖到此时才写书评。曾动笔过,但也许因为受到之前所读的《疾病的隐喻》与《众病之王癌症传》的干扰,使得这部纯爱小说书评读起来像是一本关于疾病的心得体会报告严重偏离主题,到最后连自己都无法给书评结尾,只得罢手。可是直至今日,对小说的体会却依然是疾病与死亡多于爱情本身的体会。或者是从男女主人公所获的绝症中,对疾病的王国与健全者的王国对比拥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慨。从整体来看,海蓁与奥古斯塔斯都是不幸的。癌症夺去了他们的健康与美丽,夺去了他们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权利。十几岁的少年们应该干嘛?读书、运动、跳舞、约会、做爱......这许许多多的精彩他们都来不及拥抱,更不提无数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经历,海蓁因化疗而日益肿胀的面孔让她无从喜爱她自己,她更因为父母日复一日耗尽全部精力来延长自己的生命时间而感到愧疚与焦灼。她渴望被人遗忘,成为不拖垮任何人的存在。而奥古斯塔斯呢?空有一副英俊的面容,尽管他个性开朗阳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失去一条腿的事实,这令他无法像一个正常的男孩子一样享受到许多乐趣,虽然即使这样他仍旧保持着强烈的个人魅力,正因如此他想要留下自己在这世界的印记,这也是海蓁被他吸引的原因之一。可见癌症所带来的死亡阴影夺取了多少这对孩子本该具有的权利,就像小说里所说的那样,抑郁是癌症的副作用,可是癌症本身也死亡和生命的副作用。癌症的王国里,人们多么卑微,不堪一击,与健康人相比不够平等。纵然许多与癌症抗争的病人被描述得乐观坚强,却不要忘了,他们或许本身并非乐观坚强,只是走到那一步不顽强忍受,令求生的欲望始然又能怎样呢?如果可以,谁也不愿意做如此“乐观坚强”的人。癌症带来了那么多的不平等,那么有没有平等的东西呢?小说的主题即给出了答案。唯有爱情。无论你健康,或者不健康,平安地活着或者在死亡线边缘挣扎,唯有赢得真爱的机率,在健全王国与疾病的王国里是一样平等的。爱情是脆弱的,至少在现实的世界里看到的是如此。至少这个时代的爱情里参杂了太多我们的想象,与遭遇现实狂潮后的瓦解,尤其是传说中古老的缔结爱情的婚姻,如今越来越成为了一种交易。男子爱貌,女子爱财,虽世俗功利,但又无可奈何。有多少人愿意陪伴心爱之人度过穷苦艰难的日子,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过境千帆后依然爱着情人日渐衰老沧桑的容颜?最美的爱情,往往在于那一瞬间,一晚的彻夜畅谈,敞开心扉,在那一瞬的誓言中,相信可以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无论结局如何,至少那一刻,我们都相信永远。而真正走到永远的又有多少呢?两个健全的人,获取真爱很难。或许表面看来重症病人们与爱情是无缘的,他们没有了如花的容颜与过剩的精力,每天只是医院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但也许正因他们的一无所有,他们若能遇上爱情,那便是真爱。就像海蓁与奥古斯塔斯,两个不幸的人相互安慰,相互为着一本书的结局而努力交流,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梦想,那种情感炽热而又坚定,连死亡都无法将他们分离。他们的爱情是促进对方向上的爱情。认识奥古斯塔斯之前的海蓁抑郁而绝望,始终沉浸在癌症带来的副作用阴影之下,但男孩教她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教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害怕自己的死亡给他人会带来痛楚就拒绝接受爱,也学会了如何全心全意无悔的付出~~纵然最后爱人已逝,海蓁的结局如同她爱的小说结尾一样无从透露,那些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真爱存在,那就足够了。小说里最感动的情节除了最后奥古斯塔斯逼着彼得·范·豪腾要答案以外,还有就是男女主人公性爱的那一篇章。没有露骨的描写,作为读者甚至也不期待,但那却让我们看到了死亡可以夺走所有我们的骄傲与尊严,唯独夺不走我们爱的权利,到了生命的终点,我们终于可以大胆地拥抱性爱,无所顾忌。癌症是不幸的,但爱情却是那些濒临死亡的爱侣们能够获取的最崇高的礼物。这礼物令他们痛苦,因为无法永久,无法长存;但这礼物同样美妙,它或许短暂,但却更加纯粹动人,从死神手中夺取的时间里,情侣们提炼出了人世间最美的精华。因此才是“无比美妙的痛苦”。试问作为健全人的我们,在面对爱情的同时,又如何考验它是否真诚,是否纯粹?或许那过程,会更加艰难。病人与常人赢得真爱的机率是一样在。在生与死的交接点上,爱是唯一公平的。当然,不是要为了真爱就去拥抱那“无比美妙的痛苦”,多少病人因癌症而感受世态炎凉,譬如小说里因眼癌而不得不摘除眼球的男孩,在失去视力的同时也失去了相伴多年的女友,无从责怪谁,只不过不是真爱而已。爱情,对任何人而言都同样不易,而一旦拥有了,就是弥足珍贵的。最后借用一句电影台词结束这短短的参杂零星感受的书评,“只要我们活在对方心里,死亡就不会将我们分离。”所以,且行且珍惜吧。

痛苦过后是什么(伪标题)

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从一个一直关注的微博里知道被改编的电影《星运里的错》(老实讲这个电影名我也没明白),博主的描述吸引我开始搜索这部书的消息,等了一个多月后终于拿到手。兴匆匆的读了一半后因为其他事情就搁置到今天终于把剩余的一起读完了。中间部分我开始不喜欢海蓁,觉得她任性,固执,到最后看到奥古斯塔斯最后去世时,情绪也被感动的忍不住深深的吸了几口大气。看完这本书,我对海蓁的性格也不是喜欢,特别是她固执的要去看安妮的故居时,也只是想的自己,没有想过奥古斯塔斯的假肢爬楼有多么不方便。作者这样描述这段,我觉得我应该是没有读透这本书,我只是从表面上来结论我对海蓁的无感。但是我对海蓁一些感悟又是赞同的:“我最喜欢的书,高居榜首的,是《无比美妙的痛苦》,可我不太乐意告诉别人。有时候,你读的某本书会让你充满一种怪异的宗教般的狂热,让你深信不疑地觉得,唯有全天下的活人都读过了这本书,面目全非的粉碎世界才能恢复原样。可也有别的书,像《无比美妙的痛苦》这样的,你甚至不想跟人提起,这些书是独一无二专属你的私人珍藏,将这份钟情公之于众简直无异于背叛。”译后记里有句话特别让我要点一万个赞!很小的时候我也思考过死亡,那个时候躺在床上,突然就想到死亡,并且难过的哭了很久。“少年时,当我的意识渐渐萌发苏醒、向外伸展我的枝叶时,外部宇宙的无限和虚空令我恐惧,令我转而向内挖掘,深扎根须,向自我寻求稳定、坚实的那个“内核”,那个像船锚一样能让我定下来不在大海中飘浮的东西。”现在当我遇到一些事情,又无法立即解决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时,我就想把自己沉到水里,想象自己就荡漾在水里或者大海里。这时觉得自己很安全、很放心。痛苦来时凶猛,但是挺过之后,就如轻轻拍掉肩膀上的灰尘,心里已有所悟已有所觉。看的囫囵吞枣,不知道还会否看第二遍,但是我觉得我应该会在某些时候去翻看一些片段。

痛苦,也是爱的本身!

从朋友手里拿到书,蓝色的封面,印刷着一朵白云,一朵乌云,也许文字里有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听说这是一个关于痛苦、爱与永恒的故事。于是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十六岁的时候,那时我还像个假小子,短短的头发,傻里傻气的刘海,带着厚重的眼镜,为着每次考试的排名而忙碌着。爱情?那是遥远而且神秘的词汇,我不去想,也没时间去想。因此回到故事里,我对于两位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就能深刻领悟爱情这个词的痛苦与美妙是羡慕的,更何况,他们还在同时面对着病痛与死亡。“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彼得•范•豪滕在《无比美妙的痛苦》一书中,将“爱”戛然而止的痛苦体现到极致。一个突然结束、没有结尾的故事,让人愿意相信,有些故事是没有结局的。因为,宇宙的一切,从未被细心安排过。它因存在而存在,从未因人的意志而转移。海蓁只有16岁,却已经与癌症相伴3年。她面对的不只是那股令人排斥的消毒水味,她还得面对自己从不离身的鼻管、氧气瓶以及可能永远使不上力气的肺。她对于自己的未来正如同她最爱的那本书的作者所传达的那样,充满否定。她选择相信,自己的人生也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结束得彻底,并且毫无征兆。然而上帝就像和她做对一般,奥古斯塔斯的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投下一束光芒。他如同太阳一般的耀眼灿烂,让海蓁的心不可抑制的为他波动,为他澎湃,为他重新绽放原本静静等待枯萎的年华。重要的是,他相信爱:“我不认为每个人都一定要双眼俱全或者永不生病什么的,但每个人都应该有真正的爱情,它持续的时间至少应当跟生命一样长。”他在海蓁面前从来没有掩饰过对她的爱,更从不吝啬对海蓁的赞美。他会对着插着鼻管的海蓁说:“你真美。”所以,当海蓁和奥古斯塔斯真正相爱以后,“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这句话也变得不那么准确了。如果分离是必然的,那么就让爱来填补分离的痛苦吧。“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我们身在宇宙中,终将需要接受生命诞生到逝去这样一个轮回。所以就像生病并非海蓁所愿一样,有太多的事情我们身不由己。人类,在宇宙面前,渺小得可怜。也许我们不能阻止生命在宇宙中的消逝,但我们的心,我们的情感却永远不会被宇宙左右。海蓁一直认为她需保护她深爱的人,不会因为她的突然消逝而受到伤害。“我觉得,我就像个手榴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所以她选择对深爱她的父母说:“我只想离别人远远的,看自己的书,想自己的事,跟你们待在一起,因为只有对你们的伤害我无能为力......”她觉得自己是个累赘,她的存在就代表着伤害。“你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远比我们为你的病痛感到的悲伤要多得多。”这是海蓁的父母所给的答案。我们谁都无权评判海蓁的想法是对是错,因为这是她的故事,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她所经历的一切!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悲伤的故事要怎么讲述,我们总有选择。约翰•格林让奥古斯塔斯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格斯,吾爱,我无法告诉你,我们小小的无穷让我心里多么感激。就是给我整个世界我也不换。你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了我永远,我满心感激。”其实,爱就是把一个人永远放在心上,哪怕生命逝去,爱也将是宇宙中的永恒。约翰•格林总有办法让你相信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悲伤。哪怕是面对疾病、死亡。《无比美妙的痛苦》书里描绘的爱是那么的美妙,尽管她伴随着痛苦。当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当你相信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痛苦也是爱的本身。文字总是略显苍白,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去看看这本书吧,最后相信你会同我一样,在书的结尾,微笑着热泪盈眶。

生命永远充斥着无比美妙的痛苦

我们总是恐惧生命中的种种痛苦,谁知那些让你淋漓尽致的痛苦过后却又带来无限的美妙,美好与痛苦永远是相对存在的,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无比美妙的痛苦。2012年的《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的《无比美妙的痛苦》让亿万读者为之落泪和欢笑。《无比美妙的痛苦》是一部充斥着生、死、爱情,谁说年轻人就一定浅薄?无法阅读严肃作品?涉世不深就无法承受残酷的人生吗?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作家、新生代代言作家约翰•格林对此无法认同。其新作《无比美妙的痛苦》自2002年1月出版,就一直牢牢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位置,迄今已近80周。一时间,全美青年人争相谈论和传看,影响甚远。可以说,它创下了美国青春文学的奇迹。简体中文版8月即将由接力出版社隆重推出。

无比美妙的痛苦

16岁的女孩海蓁在癌症互助小组遇到了因患骨癌而截肢的男孩奥古斯塔斯,他们一见钟情,却不得不残酷地一同面对全人类共同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否在于在宇宙间留下自己的痕迹?人生的宽度和深度究竟哪个更重要?生命不仅是一次相遇、一个呼吸或一次远离死亡的心跳,更是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爱情和生命,同样不可辜负。

一开始读起这本书,觉得它所讲的东西很大很广,谈及宇宙,谈及死亡。似乎这些字眼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遥不可及,但是对于书中身患癌症的人,一切又都显得自然,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位置就会有特定的语言与思想,大概是因为癌症,因为时刻感受死亡的存在,才让两个17岁的年轻人拥有深邃的思想去彼此沟通和交流——自己对于世界与宇宙的看法。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是爱情的感动,也是生命的感动——爱情和生命,同样不可辜负。正如范 豪滕的小说中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两种感情:爱与恐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恐惧,怀揣着这种恐惧而活着。奥古斯塔斯的恐惧是害怕被遗忘,海蓁的恐惧则是害怕自己变成一颗手榴弹,伤害爱着她的人,使他们有朝一日承受失去她的痛苦。然而他们却是在与各自生命的交集中成长起来,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并且更轻盈而有意义地活下去,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逝去的人。”我的愿望实现了,我留下了我的伤疤。“ ——格斯知道自己终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不会被遗忘。”你变得不爱格斯了吗?那么我怎么可能变得不爱你呢?“——经历了一切,海蓁也明白自己的父母不会因为自己有朝一日的离去而变得不是父母。这是用融入了生命的交集换来的成长。我最喜欢的两本书,讲述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盖茨比的爱情如烟火般转瞬即逝,而海蓁与格斯的爱情如夜空中的星光永远煜煜生辉。两种悲剧,同样带来两种感动与思考。就像格斯死后,他的妈妈对海蓁说的:“他对你那么深爱,不是少男少女短暂的小狗式恋爱。”也是在这本书中,我明白真正的爱情不是相互占有或者什么的,而是在拿出一部分东西给对方的同时,也绝不舍弃自己应该保留的部分,例如自尊、独处的时光、及时表达意见的权利。正是这个原因,让格斯爱上海蓁——”你忙着做你自己,全然不知你有多么与众不同,空前绝后。“”在这个世界上,你没法选择受不受伤害,但是选择让谁来伤害你,你自己倒确实有几分发言权。我对我的选择很满意,希望她也满意自己的选择。“谨以奥古斯塔斯的信结束我的书评,爱情和生命,同样不可辜负。而内心的富足与快乐,也不在于世俗的引导,从来就是——自己的选择。

无比美妙的痛苦

已阅日期:2014-4-10原文梗概:海蓁是个患有癌症的小姑娘,虽然有点悲观但却非常的坚强,在一次癌症少年互助小组结识了同样患有癌症的奥古斯塔斯。奥古斯塔斯因为癌症失去了一条腿,但却有着活泼明朗的性格,有着像梦一样的蓝眼睛,非常有魅力。他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并爱慕者对方。可是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不能满足愿望的大工厂,所有人都是十分的痛苦,家人为孩子们的病痛而伤心,而海蓁怕爱人伤心而不敢去接受爱,奥古斯塔斯希望能有意义的离开而郁闷,艾萨克因为失去眼睛也丢失了爱情,但反而言之,每个人又因为痛苦而有了细腻美好的回忆和感受,在有生之年奥古斯塔斯的生命因得到真正爱情而变的有意义,海蓁在爱恨得失之间也获得了人生的真谛,艾萨克在黑暗之中也变得更加坚强,每个人都更珍惜彼此的感情,也了解到活着的意义。读后感:我是看了国外网站评价这本书非常好,当时很想看看,但又怕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看起开会太费劲,于是国内出了中文的,本来看到讲癌症的就觉得很阴暗很悲伤,可看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生命都是有意志的,不管你出身如何,你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不管你觉得世界是否公平,都请你以饱满的热情来回复。-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定的,只有不一定是一定的,所以珍惜眼前的人,享受眼前的美好,不要相信永恒,只记住那些美好的。-很多人说人生之所以痛苦是由于人们一直在寻找那些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其实另一方面人的痛苦源自于爱,有太多的爱不可取舍,尤其是家人,爱人和朋友,而此,痛苦因爱变的无比美妙。-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是留得住带的走的,所有的一切只有回忆,所以大可不必过的忙忙碌碌,要清楚自己真正想要,永远不要停止对梦想的追寻。

编辑手记

2011年6月,《无比美妙的痛苦》还未写就,作者约翰•格林只是刚一公布书名,这本书就同时登上了全球第一、第二大网上书店亚马逊和Barnes & Noble的畅销书预售排行榜第一名。2012年1月该书正式出版,便毫无悬念地占据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至今十几个月过去,仍然高居榜首。此后的一年中,《无比美妙的痛苦》陆续获得了 2012年《时代》杂志评选的小说类第一名、《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华尔街时报》畅销书第一名、《今日美国》畅销书、《纽约时报》编辑选择奖、《出版人周刊》最佳图书等全美几乎所有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一年中销售了超过100万册,版权被转售到荷兰、德国、西班牙、法国、瑞典、丹麦、冰岛等30多个国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2012年全美最畅销的单本小说。2012年11月,通过激烈的报价和竞价,接力出版社荣幸地获得了《无比美妙的痛苦》简体中文出版权,并请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卢宁老师来翻译此书。“痛苦”为何这么红?说起这部书几近豪华的获奖经历,你一定会好奇是什么书居然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迅速攻占这么多挑剔读者的心呢?我可以给她这样的评价——既高雅大气又幽默清新,既通俗易懂又让人回味无穷。初读译文,我是如此地喜欢她,以至于担心自己的评价过于主观了,于是我把译文给我的编辑同事看,也与译者卢宁老师交流了各自的感受。我终于笃信我不是一个人,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同事都流下了眼泪,为书中的海蓁和格斯,为他们无法改变的命运却又无比鲜活的生命。后来我又来到亚马逊网站和美国书评网站goodreads、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看美国读者的感受,直接被他们吓了一跳,亚马逊上的五星评论有3752条,美国的读者们不惜用“改变我生活的一本书”“我至今看过的最棒的书”“无比美妙的阅读体验”来形容这部书,有些读者甚至发布了上万字的评论,youtube上有数以万计的读者用镜头拍下了自己为这本书感动和痴迷的理由,还有无数的读者自发地为这本书设计封面,更有绘画爱好者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男女主角的模样,他们的真诚和用心不禁让我惊叹。书中的海蓁与格斯相遇在儿童医院的互助小组,在常年住院治疗的单调生活中,他们因为共同喜欢的一本书而逐渐互相了解,坠入爱河。然而格斯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得轰轰烈烈,这样才算是有意义;海蓁却与格斯相反,她害怕被人记住,像一个定时炸弹般伤害爱她的人。小说充满了16岁少年之间机智的对话,也不乏青涩初恋的心动和美好,但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其实是所有人一生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是谁?我的生命有意义吗?我的一生会给宇宙留下什么样的印记?这样深邃而深沉的思考发生在16岁的海蓁与17岁的格斯之间,让人如此心碎而动容,但跃过几页却又被他们的对话逗得破涕为笑。这本书让很多读者都联想起了自己对生命、对宇宙、对死亡最初的体验,也设想起如果自己是海蓁、格斯或艾萨克,会不会对生命有不一样的态度呢?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我也跟随他们经历着过山车般的感受,我也期待着简体中文版上市以后读者们的反馈,因为我相信每一位读者的心中都有着对生命不一样的感受。约翰•格林是谁?《无比美妙的痛苦》作者约翰•格林是一位善于思考、热爱新媒体、乐于体验各种生活、喜欢与年轻人面对面交流的作家,虽然今年才35岁,但他从事过记者、评论员、出版顾问、图书编辑等多种职业,他曾试图去做一名牧师,后来在一所重症儿童医院工作时,从身边的孩子得到灵感,写成了畅销书《无比美妙的痛苦》。在写作《无比美妙的痛苦》以前,格林已写作了多部作品,而且每一部都登上了畅销书榜单。他的处女作《寻找阿拉斯加》于2005年出版,获得了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普立兹奖,同时入选了美国图书馆协会评选的“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十佳图书”,还被派拉蒙电影公司买走了电影改编权。此后他写作的几部作品也陆续登上了《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且获奖无数。除此之外,格林与哥哥汉克还坚持在youtube上做一档名为“兄弟2.0”的播客节目,试图把所有的交流方式由文本变成播客。坚持了一年后他们俩不仅没有停止,甚至还建立了名为“宅男反抗者”的个人播客网站,还在播客中教起了生物、历史等课程。看过格林播客的读者们都被他超快的语速和反应所吸引,他有时很搞怪,有时又一本正经,读者们还上传了自己模仿格林的视频,十分有趣。谈到《无比美妙的痛苦》这部书,格林说,他很震惊在全球有那么多读者给他那么多反馈,但一想到有互联网,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倒也没什么奇怪的了。他说在这部书中融入了多个主题,例如生命、宇宙、爱情……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不同的读解方式。中文版将于何时问世?能够成为这样一部全球畅销书的编辑,自觉十分荣幸,但压力也是巨大的。虽然简体中文版还没有出版,但在中文书评网站豆瓣网上已有200多人在美国原版书的页面下点击了“想读”。一本英文原版小说能受到这么高的关注度,足可见它在国外的影响力。为了能使这本书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期待它的中国读者,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出版计划,全书十多万字,到今年四月基本完成了翻译工作,五月我们便开始了预热工作。彼时我们又得到了几个好消息,一是《无比美妙的痛苦》获得了美国儿童图书协会儿童最佳选择奖,二是该书的电影改编权被福克斯2000公司买断,并且已经选定了男女主角,近日即将开拍。这些消息更让我们坚定了把这本书做到最好的信心。在封面的选择上,因为国外绝大多数的版本都选择了购买原版封面,且这个封面的配色十分亮眼,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相比于繁体中文版,更加清新亮丽。所以在权衡之后,我们决定购买原版封面作为我们的设计方案。当然在最终的设计上,中文笔画和英文字母其实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后期我们的工作重点也主要放在了黑白云朵里面书名的设计上。在内容上,书中有很多为国外读者所津津乐道的经典段落,我们都花时间把它们摘出来,配合读者们拍摄的精美书模照片和衍生品照片,每天在微博上与国内的青年读者们互动。我们还将国外网友拍摄的阅读视频、作者格林自拍的有趣视频,以 及他获奖的视频等资料集合在一起,制作了完整的宣传视频。之前看过书稿的同行朋友们,都为本书撰写了感人的书评。书中特别优美的段落,编辑都摘出来以用于书刊的选载连载。一切就绪后,我们将在八月底迎来《无比美妙的痛苦》简体中文版的上市。在编辑《无比美妙的痛苦》的过程中,我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计划表,每周按计划执行方案,以保证出版进城有条不紊。虽然每日都忙碌而紧张,但为这样一本文笔和思想皆佳的图书工作,始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希望自己的编辑成果能够受到国内读者们的喜欢——如果能收到大家的肯定,我们会尝试请作者约翰•格林带着他的哥哥来到中国,让大家也见识下他的播客真人秀。

这个槽简直不吐不快!

先说说john green知道john green是因为他和弟弟john hank在YouTube上的cross courses做的简短易懂,特别有趣,后来才接触了他写的小说。看过原版的应该都有体会,就是青春文学吧,剧情稍显俗套,他早期的作品其实比后来的paper town和 the fault in our stars好很多。这部作品国内之所以引进估计是因为电影版找了酷似大表姐的谢林.伍德蕾和鲜肉来演绎,虽说没有大火,也算是养眼组合,john green 自己还在里面客串了一把... 估计出版社但是也是想趁热捞一把,结果这一版的中文翻译却...借一个正在读翻译硕士的学姐的话说“于是这书再也没进畅销榜..."首先是书名,”星运里的错" 再怎么着还贴点儿主题,“无比美妙的痛苦”...一开始还不太理解译者是怎么想的,怎么搞了这么个“45度仰望天空”风格的题目,再翻开作者自我介绍和所谓“译后记”,那自我陶醉的“情怀”,强烈同意评论对这些内容的否定!更不要提把女主hazel译成一个极具中国厂花特色的名字...还有很多翻译的像是赶工赶出来的词不达意或译错的语句,前面有评论分析的很详细,就不多说。只想对译者说,您有时间写自我介绍和译后记展示您的"情怀"和"文艺气息",为什么不肯多花时间研究一下美国青少年的口语习惯用法和多打磨一下译著呢?很不理解为什么这部书会在豆瓣上评分上8分...难道大家都觉得中文版的阅读体验很流畅,很感动...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the fault in our stars 的原文版,如果真的喜欢这个故事,估计原文版你仔细读下来体验会更好。以上

【雨枫试读】无比美妙的爱与找寻

活动页面:http://www.douban.com/online/11641054/discussion/56278087/“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虚空中的叫喊,我知道遗忘不可避免,我知道我们都注定在劫难逃,总有一天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重归尘土,我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拥有的地球,可我爱上你了。”这段话是《无比美妙的痛苦》中男主人公奥古斯塔斯——一位17岁的骨癌患者对女主人公海蓁——一位17岁的甲状腺癌患者的表白。当我们众多的青春文学小说里有着那么多的感伤、那么多的颓唐、那么多的哀愁、那么多的迷茫,并且恨不得用尽所有华丽辞藻去渲染的时候,约翰•格林的这本书就这样全然不同地站了出来。是的。深刻的无以规避的痛苦——两位年仅17岁的孩子就要开始思考死亡,就要顾忌自己的存在有可能以“手榴弹”的形式带给最爱的人以最大伤害,就要面对生离死别的割舍。希望尚未看到,却不得不先要面对绝望。但即使是这样,本书对痛苦的阐释却是——无比美妙。奥古斯塔斯,你一定会爱上他。在17岁的年纪,一心追寻“暗语”与“隐喻”的意味的男孩子。之前曾用极大的忍耐和容让陪伴了自己曾经的女朋友最后的岁月,遇到自己最心爱的女孩子海蓁之后,全心全意成全着海蓁异想天开的梦想,不惜舍弃生命中唯一的实现心愿的机会,隐瞒了自己“像是一棵挂满了灯的圣诞树”的被癌细胞满布的身体状态,拖着一条腿的病重的身体陪海蓁远赴遥远的国度,只为追寻一个故事的答案。如同他自己所评价的那些英雄“坚忍寡欲、无怨无悔地等着他们唯一的真正的愿望到来。”而对于陪伴海蓁的远行,他的解释是“我找到了我的愿望”。为了海蓁的心愿,他偷偷与异国的彼得•范联系,恳请他成全海蓁的希冀,在海蓁经受了巨大的失望之后,他仍然坚持以自己的诚意去努力达成目标。他帮助海蓁送走了触景生情的“泪之秋千架”,赞美海蓁的每一次装扮,和朋友不停地谈海蓁,不停地谈。“我的心能为你而碎,是我的荣幸。”尽管他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满足心愿的大工厂。”在来日无多的时刻,他还在向海蓁保证:“我会战斗到底,我会为了你战斗到底。我会找到办法,长长久久地待在你身边,让你心烦。”直到“那是我的最后一丝尊严。它非常非常小了。”正如奥古斯塔斯的妈妈所说:“他对你那么深爱,真心实意地,那不是少男少女短暂浅薄的小狗式恋爱。”的确是这样,同样讲述青春、讲述爱,书中的表达与我们曾经看到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所谓的青春文学迥然有别。爱与找寻,无比美妙。尽管遥望他们背影的这一刻,我们满含热泪。对这样一份《无比美妙的痛苦》,不能以理智评判,只能用深情追念——“我的平生挚爱,灾星下的恋人。我们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我没法开口讲这个故事,因为只要讲一句,我就会化成一潭眼泪。”

只要活着就有一万种可能

起初被名字吸引,想说痛苦有什么美妙的,不过到现在我也没搞懂痛苦有什么美妙的。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癌症病人,但是书里并不是充满了悲伤和绝望,而且很真实的表达着他俩的情感,那么自然就少不了脏话啊玩笑啊什么的。我喜欢奥古斯塔斯的诙谐,虽然与癌症作斗争,仍然不忘记勇敢去爱,尽力表达自己对海蓁的爱。一定是个很浪漫的人!海蓁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孩子,做人就是需要有个性!我写不出好的文字,但是看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活着真好。为什么不敢大胆的去爱呢?估计就是因为觉得时间总是那么的充裕,该来的总会来吧。没有体验过身体上剧烈的疼痛,也不想让自己体验感情上的伤害。还总是惹到周围的人,惹到别人之后又觉得自己不对。偏题了。。总是担心未来,但现在觉得活着就有一万种可能,只是需要努力一些!OK,就这样吧,期待电影。

有一个男孩他曾经来过

看这书,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我都不知道我怎么能哭成这个样子,我果然是眼泪做的。我本以为这会是本描写一个女孩生活的书,这个女孩叫海蓁今年16岁是甲状腺癌四期患者,时时要拖着个氧气罐,她那脆弱的肺啊!每周要参加一次烂透了的互助小组(这个互助小组由患有肿瘤引发的各种疾病的不同阵,倾情出演)这确实是描述生活的书,可不仅仅如此,不然我怎能哭得那么惨烈!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是个因骨肉瘤失去一条腿的17岁少年奥古斯塔斯。当他出场的时候我只当是女主的一个怀春产物,真没想到是另一个主角啊。对于这书我忘了是何时渐入的佳境。是奥古斯塔斯对海蓁的追求,是一起去荷兰的那场旅程,还是奥古斯塔斯海蓁陪着瞎了眼的艾萨克去他前女友门前扔鸡蛋?这书让人有着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更多的却关于生命。奥古斯塔斯对于海蓁的追求海蓁不是不心动,她对他是一见钟情的感情。海蓁有太多的顾虑,她不想自己是手榴弹,不想给最爱的人以伤害。她害怕死亡,害怕给人造成困扰,害怕很多很多的东西。那次海蓁进ICU,不许他去探望她,病房外的奥古斯塔斯看着真的让人很心疼。我是从这里对这个阳光温柔的男孩开心心动的啊,可是我真没想到后面会来那么大的逆转。海蓁很喜欢一本叫做《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书,可是对于那个结局有那么多的疑问,要是能问问作者范豪滕,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可是这些年都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是奥古斯塔斯帮她找到了联系,带她那次全是荷兰味的野餐,说不感动是假的,最后竟为了她花了自己唯一的愿望带着她去了荷兰拜访范豪滕飞机上的那段,一人睡觉一人看电影总有一种岁月静好现实安稳的静谧现实总是那么不如意的。《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作者范豪滕并不是想象中的慈眉善目,相反的是个大混蛋。可是我能说正是因为是两个人的旅行,于是结果也不是那么糟糕嘛?那个饭店的晚餐,奥古斯塔斯穿上的那身帅气的西装,俊男靓女,美好的旅行。对于范豪滕的失望只是一个插曲,安妮故居的游玩,大众之下的拥吻,处处都只是美好。故事总在最美丽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我从没想过他们之间最先离去的会是只奥古斯塔斯。奥古斯塔斯癌症复发转移了,全身都是癌细胞呢,那个海蓁进ICU确的诊,生活还真是讽刺。那时让人心疼的他该是多么的绝望啊。他什么也没有说,他也很害怕,只是一切他自己默默承受了。他曾是校运动员后来因为癌症失去了一只脚,可他乐观的活着,笑的如此灿烂。他是真的很喜欢海蓁的,可马上就是生离死别。他拒绝一个药物治疗一心要陪海蓁去荷兰,他说这是他的人生。后来的后来他病的很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只是等待着死亡。这时候的他却没有忘记海蓁的愿望,他想给海蓁一个《无比美妙的痛苦》结局啊。这是个很温柔的大男孩,对于朋友对于爱人,他总是尽全力的温暖着他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他还是个17岁的处男,虽然不承认。他的朋友艾萨克因癌症失去了双眼眼睛,第一时间他回去安慰他。艾萨克曾有一个说过n遍永远不分开的女友莫妮卡可自从他失明后就每一次去看过他。奥古斯塔斯就叫上海蓁带着他去莫妮卡家门口扔鸡蛋。一个是独腿还快死了的人,一个是瞎子,一个拖着个氧气瓶,就是这么三个残缺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关于青春和生机的戏奥古斯塔斯的三个人参与预备葬礼就当是他的终极。曾经有个男孩来过,带来了温暖与笑语,后来他匆匆的走了,只是因为上帝想他提前招他回去了。我想他的朋友和家人会永远记得这个阳光温暖的男孩。

读完

不知为何,是我并不喜欢这种翻译风格还是我从本质上就不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总感觉和电影给我的感觉出入很大。看电影时,因为联想到自己的病状,我无比认同其中表达出来的种种情感,可书在手中,字在眼中,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共鸣,甚至很难想象画面,在字里行间,我找不到任何应该应景的情感波动。二十分钟前读完,没有感觉,甚至削弱了我对电影原本的认知和情感。

【雨枫试读】痛苦因爱而美妙---评《无比美妙的痛苦》

彼得•范•豪腾说,世间只有两种感情----爱与恐惧。反复思索后,我将其诠释为世间唯有的两种原感情,它们类似于绘画中的三原色,而他者则皆为爱与恐惧的叠加、衍生、变种乃至附庸,或按《无比美妙的痛苦》中的女主人公海蓁的说法,是副作用。海蓁与奥古斯塔斯结识于癌症少年互助小组,这段癌魔注视下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奇迹的渴求与倒计时的赛跑。诚然,作为一本杰出的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除了爱恋本身,更加入了有关尊严、生命、死亡乃至宇宙的洞悉与深入探索,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了更高的层面,然而作为文本基底的爱恋却无论如何也不容忽视。无论是海蓁担心终有一日自己的死会伤害所有爱自己的人而不敢接受爱,还是奥古斯塔斯奉行生命一定要有意义,所以始终无怨无悔地全心付出,都是那么地感人至深。奥古斯塔斯,这个深情的大男孩,是他在最叛逆的年纪却一把搂住生气的父亲,几乎是不着痕迹地哄父亲开心;也是他,那么巧妙地将自己的临终愿望让给了海蓁,更忍着病痛陪她飞抵大洋彼岸的荷兰;还是他,在病重的时刻陪着好友艾萨克去了偿心愿,他们孱弱却坚决地支持着对方,单薄地站在人行道边;海蓁病重,ICU外的他是那么孤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那个曾经那么快乐阳光的他却如此无助。命运出了错,命运无法给他们更多时间,然而,“人的一生本质上来说无非是由有限的时间集合构成”,即便是那些半个世纪的守望也仍是有限的时间,唯有无尽的爱超越时空,在天地间指向永恒。面对病痛,奥古斯塔斯明白,即便截肢,忍受一年无以复加的痛苦,却依然有20%无法治愈的可能性;谈到遗忘,海蓁说,有机体产生最初的意识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意识消亡之后,时间依然长存。然而,他们在迫切追求一本小说的结局时,却仿佛忘了这世间更多的不是确定与永恒,而是令人恐惧的、瞬息飘渺的可能性;更忘了尽管海蓁与安娜生前的心境、遭遇可谓互为镜像,但她们身后的故事却未必会相同。安娜的妈妈或伤心或幸福与海蓁的妈妈并无关联,海蓁对于安娜的追寻也无法推知自己的身后。而显然,作为智者隐喻的彼得•范•豪腾却深谙于此。海蓁及海蓁的故事只有海蓁和海蓁故事的参与者才能回答。当海蓁最终明白,她的妈妈因为有着更广博的爱,所以绝不会如虽聪明,却自私、只关注于自身痛苦的彼得•范•豪腾一般沉沦,即便背负着痛苦也能继续生活时,故事里的未知与故事外的定论达到了完美的谐振,安娜故事的结局业已不再那么重要。世界并非游乐场,它并非为我们而建,我们却依然生活其中;它并非是满足心愿的大工厂,我们却依然用爱、用付出去努力追寻满足心愿的可能性。生活还在继续,痛苦可以忍受,爱却绝不会因被爱的对象的消亡而被遗忘;那些因痛苦而被拉近的距离会产生更多的爱,如奥古斯塔斯、海蓁和艾萨克的友谊,亦如奥古斯塔斯一家与海蓁一家的相互鼓舞。痛苦因爱而生,爱由痛苦放大,作为爱的中间产物,痛苦因爱而无比美妙;作为爱的副作用,痛苦永远无法与爱具有相同的地位,正如彼得•范•豪腾说,世间只有两种感情----爱与恐惧,却没有痛苦。《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作者约翰•格林是《纽约时报》畅销书首席作家,其作品先后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普利兹奖、年度青少年文学最佳图书、普利兹奖银奖和埃德加•爱•伦坡奖等各种奖项。《无比美妙的痛苦》是他的第五本小说,尚未写就便已荣登亚马逊预售榜第一名,出版后更是十几个月占据各大排行榜之首。其融合了爱情描述、生命思索、乃至临终尊严等诸多元素,适合各个年龄的读者从不同层面展开阅读。如果你想找一本富含着温情又不乏睿智,笑中带泪,又充满力量的读物,那么,请相信我,选择《无比美妙的痛苦》,这是我2013年读过的最好的书。

今年读过的最不矫情又感人的一个故事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不矫情又感人的一个故事,《无比美妙的痛苦》这本书在国外很火,大家可以上google搜索一下,随便一搜都能搜出几百条视频和图片。听很多留学生推荐过这本书,简体中文版马上就会出版。建议大家可以和英文版对照着看,文字很有意思。

为我们所不了解的他们

当我们看到身有残疾、罹患绝症的人时,总会唏嘘感叹一番后鼓励他们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并交口称赞他们坚强不屈,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而如果遇到一些暮气沉沉,怨天尤人的患者,在初时的同情劝慰无效之后,我们往往会渐渐对他们敬而远之——谁都不喜欢天天浸染在一片无尽的灰色忧郁中。在此消彼长间,普罗大众似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提倡乐观,回避痛苦。但是,身体健康的人们,你们真的能体会到患者们的内心感受吗?如果有一天,你身患绝症,每天都必须与大量药剂、仪器为伍,正常的生活状态不复可得,身体的矫健灵敏一去不返,甚至连行一步路,喘一口气都成了酷刑时,你会具备怎样的心理状态?你真能如自己所言的那样:笑对病痛,乐观开朗吗?我们真的知道患者们希望被如何对待吗?我很怀疑。读史铁生的早期作品时,我很为其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痛苦和绝望所震撼,这才是一个乍逢灭顶之灾的灵魂会迸发的思索与呐喊。不可否认,他历经痛苦后的领悟与人有巨大的鞭策作用,但委实沉重,阅读时,我常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但这本《无比美妙的痛苦》,却恰恰相反。书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身患绝症的十七八岁少年,女孩因为癌细胞扩散到肺部引起积液,不得不每天背着氧气瓶,睡觉插着呼吸机,而原本是篮球健将的男孩因为骨肉瘤不得不截去一条腿。作者没有将他们描写成笑对生活的英雄,女孩会对父母发脾气、哭泣,对互助小组的活动感到乏味沮丧,而男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同样害怕、无助、担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就此逝水无痕。他们只是普通人,有着鲜活的喜怒哀乐。但书中的基调是乐观的,这乐观不是空洞的坚强宣言,而是两颗心在相互贴近、温暖的过程中,由浓浓的爱铺陈而成的。女孩已经接受了自己身患重疾,迟早会离开家人而去的事实。她并不太怕死,但却害怕自己的死亡会伤害深爱的家人,毁掉他们的生活。男孩的出现敲开了女孩原本紧闭的心灵,他用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帮女孩圆了梦,让她体会到了这世上最美丽的感觉——爱情。他为爱努力付出着,这份付出使他最终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不曾在这世上留下印记。女孩的爱伴着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他的存在彻底改变了女孩的心态和生活,他在她的心中永远不朽。他们希望被怎样对待?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独处的空间,不要用怜悯、悲凄的眼神打量他们,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那些励志的故事。在他们发脾气时不要刻意表现得忍气吞声,在他们痛哭时给他们无言的拥抱和安慰,爱真正的他们,欣赏他们独特的美,而不是那所谓“乐观坚强”的心灵。简而言之,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可怜。当我们肤浅地将患者们的生活归结为“与病魔作斗争”时,其实是在无形中贬低了他们思想的价值。我相信,每个历经痛苦的人都会对生命产生一份独特的理解,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抒写命运。别再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一厢情愿地解读他们的思想了!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真实的理解和尊重!文/曹怀宁 2013.07.29

无比美妙

16岁的女孩海蓁在癌症互助小组遇到了因患骨癌而截肢的男孩奥古斯塔斯,他们一见钟情,却不得不残酷地一同面对全人类共同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否在于在宇宙间留下自己的痕迹?人生的宽度和深度究竟哪个更重要?生命不仅是一次相遇、一个呼吸或一次远离死亡的心跳,更是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携手直面残酷,这样的爱情更能打动人心……

病中的爱情,就像一个不老的传说,书写这个传说的,是两颗年轻的心——面对残酷的病痛,两个年轻人却能够克服种种考验,互相偎依、互为倚靠,彼此扶持、不离不弃。这份爱情带着花季的羞涩,还要时时承受死神的威胁,可它远比花前月下、沙滩追逐的传统浪漫更能打动人心……

一切无法改变的美妙痛苦

彼得·范·豪滕依旧是个糟糕的醉鬼,莫妮卡最终也没有回心转意。最初几乎要康复的人先一步死去,一直离死神不过一步之遥的人也并不可能迎来奇迹。害怕遗忘而终将会遗忘,忽视痛苦却总是被拖入其中。“我赞美你的坚强。”“我愿意用坚强来换取康复。”这是年轻的爱情,却不是轻率的。即使痛苦和遗忘都不可能避免,却依旧爱上。疾病带来什么?死亡又带来什么?“这一生很不错。”这一生,与痛苦抗争,既被束缚又享受自由,害怕遗忘又全力去爱,不想被“观看”又想被当做一个存在着的个体。这难道只因为他们与死神相伴吗?———— 2015.8.2

【雨枫试读】懂得感恩,给予感动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要写一篇关于快乐与痛苦题材的作文,班上大多数同学以“痛并快乐着”命题然后写的作文,那次老师觉得60名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然后统统给了低分,至此之后,我再也不想提起痛并快乐着这个短语。可是,仔细想想,世间所有的事情并非绝对的痛苦与快乐。存在的,都是痛并且快乐……这本《无比美妙的痛苦》,读完之后,最大的体会是懂得感动与感恩。患有重病的女主人公海蓁,爱上了同病相怜的奥古斯塔斯。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对爱的理解尚处于懵懂时期,从相遇到相爱,时间不长。但他们一见倾心,相谈甚欢。奥古斯塔斯是很有绅士风度且懂得分享的男孩,他为了海蓁能够实现梦想,不惜舍弃掉自己的梦想。他为了心爱之人所付出的,不仅仅打动了海蓁,还有那些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谁不想认识奥古斯塔斯?与他邂逅,然后被他宠爱!但我们万万没有海蓁那样的好运气,因为我们并不见得有海蓁的二分之一好。首先,她是位非常明朗乐观的女孩,身体的缺陷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布满阴影。她会去看选美比赛,闲暇时间也会和闺蜜约会说些有趣的事情,也会非常勇敢地拖着氧气瓶赴约。其次,她非常有才华,给奥古斯塔斯读诗的时候,是那么的迷人!最后,海蓁相当执着,骨子里带有小孩子的天真与固执。就为了知道一本书的答案,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如此一对惹人喜爱的男女主角,很可惜被病魔纠缠,但他们并没有向病魔屈服,而是用爱,融化了这世间的寒冷。尽管最后奥古斯塔斯的生命走向尽头,海蓁的结局也并不理想。但在那离开之前,所留下的感动,让我们不得不对他们产生敬仰之情。从阿姆斯特丹回来之后,海蓁与奥古斯塔斯陷入了爱情的深渊。他们对彼此的爱,已经到了无可自拔的地步。但与此同时,奥古斯塔斯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正是由于旅行前错过的治疗时机,他的病情才更加严重。但对于这一点,他对海蓁缄口不言。他爱她,只想给她最好的,不让她有任何担忧。后来,他的病迫使他从阳光少年变成了病床上的无用之人,他只痛恨自己无力更爱海蓁多一些。甚至是在,用最后的生命来爱她,与她度过每一天。我们都应该惭愧,身体条件要比奥古斯塔斯好上千万倍,却没有真正懂得爱情的意义。或许语言上说了很多,但真正付出的呢?正当海蓁为奥古斯塔斯的死亡感到绝望时,她意外发现了奥古斯塔斯可能为她写了《无比美妙的痛苦》的结局,这给了她生的希望,她也看到了爱的伟大。那些微不足道的爱,不值一提却刻骨铭心。所以,才会爱得那么疯狂,不留遗憾。全文让我感动的,并不仅仅只有海蓁与奥古斯塔斯穿越生死的爱恋。还有那些感人肺腑的亲情。像是不辞劳苦跟在海蓁身后,为她付出一切的海蓁妈妈。在她身上能够看到母性身上闪烁的独有的光辉。还有一直默默守候女儿的海蓁爸爸,他对海蓁说的那段:爱上他一定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我可以让你明白我对你是什么感受。真是能够深刻感受到父爱的厚重。就像《时代》杂志所评论的“格林真是鬼才作家……在面对强大、简单、自然的情感时时如此无畏。”我们都应该学会爱的伟大,然后以一颗感恩之人,带给别人感动。论坛链接:http://www.douban.com/online/11641054/discussion/56464462/

我留下了我的伤疤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阅读无比美妙的痛苦这本书。我看过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可能因为电影注重讲述两个罹患癌症的青少年之间美好而不易的爱情故事,并未过多去挖掘这个故事言情的外表之下对于有限之意义的追寻,所以并未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这个冬天,我的父亲因为晚期肺癌不幸过世了。他只一味地咳嗽,没什么别的更为厉害的症状,我便一直以为只是肺炎,因为我们的疏忽,查出是肺癌的时候为时已晚,更由于病情恶化,不到一个月时间就离开了我们。我一直觉得癌症是离我波澜不惊的生活最遥远不过的事物,然而它却像深不见底的湖里的怪物那样猛然窜出水面,仓促地掳走了我的父亲。我最后一次与父亲交谈的时候,他还能坐着打针,神色自若地询问我最近的生活怎么样,他还是记忆中我那健康的父亲。下一次再见到的却已是ICU病房中面无血色,几乎没有意识,只等着死亡将他一分一秒吞噬的病人。其实,我很想知道在离死亡越来越近的那段时间里他的感受,是惊慌失措,是逃避现实,是深刻的恐惧,还是仅仅回顾这一生所有的记忆,然后释然等待必然的死亡来临。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抱了一摞书去图书馆归还,那都是我在料理父亲后事期间过期未还的书。还书之后我还在图书馆里转悠了一会,恰好看到了无比美妙的痛苦,翻了几页,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它真实地描绘了死亡”。恩,就是它了。我想。这是一个发生在两个罹患癌症的青少年之间的爱情故事,内容简介听起来很言情,不过认真读下去却发现作者借男女主角以及文中他们喜爱的那本书的作者彼得﹒范﹒豪滕之口表达了他对于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意义的思考。奥古斯塔斯与海蓁都年少罹患癌症,自己也清楚知道自己只不过暂时还能勉强活下去,却几乎不太可能活到成年以后。奥古斯塔斯害怕被遗忘,而海蓁害怕活不过成年的自己会成为一颗手榴弹,会伤害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害怕她死后他们会伤心,会失去自己的生活。他们是如此不相同,却又彼此相互吸引,他们在病痛的折磨,生命的不确定性以及情感的考验中相互依偎。海蓁最爱一本叫做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书,她认为作者彼得﹒范﹒豪滕是她所见过唯一一个似乎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而又没有真正死过的人。然而这本书即便她已经读过无数次,却依旧无法得知最后的结局,因为彼得﹒范﹒豪滕根本没有给故事一个完整的结局,就像突如其来的死亡那样,只留一个未完的句子。于是,海蓁很想知道故事最后的结局。当她真的有机会见到彼得﹒范﹒豪滕,他却告诉她这个故事没有所谓的结局,这些人物只存在扉页和封底之间,他们都是虚构的,都是暂时的,如同无限的宇宙中存在的有限的生命那样,是无意义的。正当海蓁与奥古斯塔斯决定不论有限的存在是否有意义,他们都要炽烈地彼此相爱时,奥古斯塔斯病情复发,最终在家人与海蓁的陪伴中死去。他在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给彼得﹒范﹒豪滕的一封信中写下了给海蓁的悼词。为了让自己不被遗忘,人类像一群在消火栓上撒尿的狗那样,拼命地想要在这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而他们留下的印记太多时候只是伤疤。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那个人来伤害你吧。奥古斯塔斯在信中写道:我想,我的愿望实现了。我留下了我的伤疤。信的最后,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你没法选择受不受伤害,但选择让谁来伤害你,你自己倒确实有几分发言权。我对我的选择很满意,希望她也满意她的选择。故事开始时,海蓁与奥古斯塔斯在互助小组相遇,那时的奥古斯塔斯毫不讳言他最恐惧的是被遗忘,而最终,在生命消逝前,他终于还是领悟到:无论如何,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那些做了什么的人,而是那些观察到什么,加以注意的人。不仅是奥古斯塔斯对有限之意义有了新的领悟,故事的最后,海蓁也从对追问生命的意义怀有执念到放弃这种向他人追问答案的执念,平静地接纳无限的宇宙中有限的存在,与宇宙达成了和解。 不是与之对峙,与之抗衡,而是与之和解,与之共存。因为有限,生即痛苦;而因为有限的每一个时刻间蕴含的通向永恒的爱,即便有限,一切裹挟着悲伤,分离以及死亡,这痛苦却又是无比美妙的。因为对无限宇宙的恐惧与不确定,有人执着地想要留下印记,有人企图不落痕迹轻盈地行走,也有人宁可选择凝固眼前这美好得让人屏息的有限的一刻。爱在黎明破晓前,赛琳就是这样一个宁可凝固眼前这美好而有限的时刻的人。她相信与杰西相遇那一夜已是他们之间的爱情最美好的状态,若是这种状态延续下去,此后无限的时间很可能让这种美好消失殆尽,所以她选择凝固这种有限的美好,选择在爱情还没在无限的侵蚀之下自然死亡之前,主动掐灭燃烧的烈火,她相信这其实是在心灵深处点起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她没有赴他们当初离别时定下的6个月之后再见之约,9年之后他们在巴黎一家书店偶遇,当杰西假设当年他们若是曾相见,现在是不是会有不同结局时,她也只是笑笑,说:即便当初曾相见,即便真的在一起,他们很可能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最终分开。或许他们只适合在温暖的天气里在欧洲街头漫步。电影前半段,赛琳曾和杰西游览一处墓园。赛琳满怀感慨,她记得小时候曾经游览过那处墓园,看到过一个13岁小女孩的墓碑,当年她自己也正好13岁。而10年过去了,她已经长成23岁青年了,那个小女孩却依然13岁,她将永远13岁。赛琳说,你不觉得这很奇妙吗?这其实就是赛琳对于有限之意义的想法:将有限凝固以抗衡漫长的未知的无限。说到底,她还是挣扎着以一己之力与无限的宇宙抗衡,无法与宇宙达成和解。自从开始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宇宙的无限之中生命的有限,我们就对这种无限中的虚空满怀恐惧,于是我们奔走忙碌,不甘心地企图赋予我们有限的生命更多的意义,仿佛这样就可以摆脱无限紧随身后的追赶。我们中的大多人在经历过半生的努力与追逐,得到并失去当初预想的一切之后,都会忍不住像少年时代中的母亲那样感慨一句:I just thought that life would be more. 生活应该还有更多,而不是就现在这个样子了。我想,与宇宙达成和解应该就是平静地接受生活没有更多,它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然后继续赋予有限的时刻最真诚的欣赏与爱吧。我不害怕死,也不害怕活下去。我不害怕不落痕迹,也不害怕留下伤疤。生即痛苦,而这痛苦却又是无比美妙的。美妙到值得被人注意到。

很感动的小说,这个世界人是渺小的,宇宙无穷大

很感动的小说,这个世界人是渺小的,宇宙无穷大。人的生活中被爱和恐惧占据。爱人,爱亲人,爱朋友,包括爱好等。恐惧生命的结束,恐惧容颜易老,恐惧工作,恐惧未来。但是在这个无穷大的宇宙里面,我们的爱比无穷大还无穷大,即使最爱的人不在身边,爱不会减少或消失,这时候我们也不会恐惧了。

阅读可以让不安的人得到安慰, 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

读过《无比美妙的痛苦》的读者,或许都会有一个疑问:海蓁为何一直要苦苦追问《无比美妙的痛苦》的结局?她为什么那么在意一只仓鼠、安娜以及郁金香老爹的去向?一切都是因为她身上背负的疾病吗?还是她只是个孩子?可我们看到的海蓁,比任何同龄的年轻人都要洞悉这个世界:小小年纪,她早已看到宇宙的无限和人类的有限。她深切地体会到,在不可抗拒的命运和匆匆流逝的时间面前,人类都是一样的渺小。而她正是以这样的出场吸引了奥古斯塔斯,也让我们眼前一亮。有人说,海蓁的追问是对命运的追问,她内心深怀恐惧。如果说奥古斯塔斯的恐惧是怕被遗忘,海蓁的恐惧,恐怕是变成手榴弹,伤害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她不害怕死亡,但她害怕死后爱她的人“会没有自己的生活,整天枯坐在这儿、瞪着四壁想自杀。”这世界或许复杂,无法轻易被我们所知,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该是简单而幸福的。海蓁作为一名读者,追求小说的结局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之处,就像我们会认真思索约翰•格林这本《无比美妙的痛苦》中的各种隐喻和象征意味一样。我们也想知道结局,海蓁后来怎么样了,她的生命又延续了多久,在和奥古斯塔斯共同搭建的“第三空间”里,她又挖掘出了什么值得珍视的点滴?但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没有海蓁的追问,也就没有《无比美妙的痛苦》接下来的故事,《无比美妙的痛苦》本身也将不复存在。尽管最后海蓁并没有从彼得•范•豪腾那里得到一个答案,但爱人的离去以及和妈妈的对话让她最终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爱不会因为生命的离去而阻断。相信海蓁的疑问困惑了不少读者。作家约翰•格林说,小说一旦创作出来,就不再属于作者,它将成为读者的愉悦和困惑。读者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阐释、思考,直至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人们阅读小说的目的,用约翰•格林最喜欢的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小说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身为人这种动物,到底是他妈的一种什么滋味儿。”阅读可以让不安的人得到安慰, 让安逸的人感到不安。在我看来,海蓁苦苦追寻的,就是这样一种安慰吧。

爱比死更长久——《无比美妙的痛苦》译后记

我十五岁那年,开始考虑死亡的问题。那时候我为了一个发现而一连几个月沮丧不已:宇宙——宇宙那么大!我在日记本上写道:和宇宙的无限比起来,任何有限的东西都没有什么分别。都可以忽略不计。那时候我所考虑的死亡,似乎还是一个抽象概念。大得叫人灰心丧气、无法思考的无限之宇宙从头顶上威压下来,我只觉得死亡与其说叫人恐惧,不如说更像一个带有几分神秘的不确定性的归宿,像是糖果罐里一块没有尝过的糖,但我能忍住不去偷拿,因为我知道它总会在那里。毕竟,对于在中考的忙乱缝隙中抽空看动漫、又从动漫中开始思考宇宙人生的平凡少女,死亡还是那么遥远。对于十六岁的海蓁,死亡是活生生的具体现实,是火烧灼胸腔般的疼痛、是五脏六腑都要被扯出来一般的折磨、是妈妈放弃了自己生活的整日牵挂、是爸爸过多的眼泪。在经历了重症监护室的死亡预演之后,年轻的海蓁的生命,是靠特效药从命运那里偷来的一段日子,而死亡,是她头顶悬在发丝上的利剑。我原以为《无比美妙的痛苦》是一本关于癌症和死亡的小说。但在我译完全书之后,总觉得不,还不止如此。作为一个读者,我为这本书深深着迷;在修改、校对的那些天里,跟两种语言的字词扭打纠缠之外,这本书在我心里搅动起的思绪也在慢慢发酵,让我觉得必须找个机会倾吐出来。但从何说起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比美妙的痛苦》是一本关于爱和恐惧的小说。一、恐惧彼得•范•豪滕说:“世上只存在两种感情:爱和恐惧。”他真是个天才的小说家。正如本书作者约翰•格林一样。海蓁第一次见到奥古斯塔斯,是在互助小组的聚会上,奥古斯塔斯被问到一个大有深意的问题:你害怕什么?不,奥古斯塔斯并不害怕死亡本身,正如他的名字(“奥古斯塔斯”也可译作“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所暗示的一般,怀着高贵英雄主义精神的奥古斯塔斯害怕的是被遗忘。随死亡而来的遗忘,是绝大多数芸芸众生无法避免的命运。莎士比亚那强劲的诗篇固然永存,但谁还记得其中所描写的斯人?曹雪芹批阅十载的《红楼梦》,到如今千万人赖以为生,谁又能真正在考据中重现曾经鲜活的那些女子的倩影?奥古斯塔斯最后留下的信里写道:“几乎每个人都对于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有一种执念。想要留下点遗产。想要比死亡更长存。我们全都希望被铭记,我也是。”正是这种执念,让人类造山填海,建起了金字塔,铸就了一座座历史丰碑,甚至向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发出了孤独的喊声。有时它让人们创造出难以想象的美好事物,也许更多时候它让人们犯下骇人听闻的恶行。然而,“总会有一天,”海蓁说,“整个人类,不会有一个人留下来,记住任何人的存在,记住人类所做过的任何事情。……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建造的写下的思考的发现的都会被忘记……也许那一天很快就会来临,也许还有亿万年之遥,但即使我们能逃过太阳的坍塌,也不可能永远活下去。有机体产生最初的意识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意识消亡之后,时间依然长存。人类无法避免、注定要被遗忘。”让我再来问问你:你害怕什么?我还记得小时候,大约三四岁吧,常常做同一个噩梦,这也是我所能记的第一个梦。我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这件事了。梦的情节很简单(几乎可以说没有情节):有人逼我往一个大管子里面看,那个管子无穷无尽地延伸。我很害怕,但不得不看。现在想来,可怕之处或许在于:我的视线替代我向“无限”中坠落。长大之后,我也有过类似的恐惧经历,只有两次,但印象深刻。一次是在天文馆的球幕剧场看《神奇的宇宙》;另一次是在巴厘岛旅游时,晚上回酒店,从门口水池曲折的木板桥上走过,昏暗的恍惚之中,猛然看到桥下的池水深不可测(其实是头顶夜空的倒影),一时间突然觉得仿佛踏足在万仞深渊之上,脚下是一片巨大澄澈的虚空,其中散发出嶙峋的微光,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遥远而陌生,而我恍如漂浮在不知上下的巨大宇宙中,感觉诡异极了。这就是我害怕的东西。这种令我目眩神迷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惶恐惊惧的,是无限的宇宙。宇宙的无穷之大,将一人一生衬得如同微尘,“有机体产生最初的意识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意识消亡之后,时间依然长存。”在宇宙的巨眼之前,我们都只是“紧紧攀附在意识这艘货柜船底的藤壶。”二、意义上下四方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十五岁那年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宇宙之广阔无垠时,很自然地,我也提出了彼得•范•豪滕在第一次给格斯回信时所引用的那个问题:“这一切到底有无意义?”因为无穷太大,所以有限之意义全无。那时候我得出的结论,同彼得•范•豪滕在信中的回答并无二致。事实上,彼得•范•豪滕尽管对死亡洞悉入微,却始终未能超越女儿夭折时的自己。他对宇宙的理解,是通过死亡而获得的。完成唯一的作品之后,他成为一个永远停留在记忆中靠酒精来麻痹自己的刻薄老头。而海蓁,在故事开始时,她从自己最爱的书、《无比美妙的痛苦》中汲取理解、共鸣、洞察和对宇宙的认识;到故事结束时,她得到了成长。她比彼得•范•豪滕更好地理解了宇宙,较之我对宇宙的恐惧,海蓁与宇宙达成了和解。“我只是想注意一切:落在被遗忘的‘遗迹’上的光线;一个几乎还不会走路的小孩,在游乐场一角发现了一根树棍儿;不知疲倦的妈妈正在往她的火鸡肉三明治上把芥末挤成锯齿形状;爸爸轻轻拍了拍口袋里的手机,克制住了拿出来看看的冲动;一个人扔出飞碟,他的狗追着飞碟跑,然后扑住,叼回来给他。我有什么资格说这些事物也许不能永恒?彼得•范•豪滕又有什么资格断言‘我们的努力都是暂时的’这种猜测就是事实?我所知的天堂和我所知的死亡,一切都在这个公园里:处于永不停止的运动中的精妙宇宙,满是被遗忘的遗迹和欢叫的孩童。”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并没有把格斯的死渲染成悲剧的终点;作者以如此真实的笔触讨论死亡。格斯的死可以说是帮助海蓁成长的一环;在全书的最后一章里,海蓁终于解开了自己执念,她眼中的这个公园一角,一派豁达平和,天堂和死亡、宇宙和遗忘、普通的一家三口和平凡的一天,一切融汇同一。少年时,当我的意识渐渐萌发苏醒、向外伸展我的枝叶,外部宇宙的无限和虚空令我恐惧,令我转而向内挖掘,深扎根须,向自我寻求稳定、坚实的那个“内核”,那个像船锚一样能让我定下来不在大海中漂浮的东西。然后我意识到,虽然“有限”不能与“无限”相比,但它终归不是虚无。海蓁爸爸说,他所相信的是数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宇宙也想被人注意到。”三、执念海蓁的执念是什么?第一遍读这本书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海蓁偏执乃至近乎疯狂地要找彼得•范•豪滕要一个答案。小说前一半的情节完全是被这种执念推动的。她一遍又一遍地追问:后来怎么样了?而范•豪滕一遍又一遍地回答:没有后来。一切都是暂时的,小说里的人物只存在于扉页和封底之间。海蓁为什么如此关注一个虚构故事里人物后来的命运?(安娜的妈妈后来怎么样了?她和荷兰郁金香老爹结婚了吗?还有那只笨仓鼠呢?)作者约翰•格林在Tumblr轻博客对一个读者问题的回复多少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彼得•范•豪滕是上帝的隐喻。读者说:荷兰郁金香老爹不是上帝的隐喻吗?作者回答:两者并不矛盾,彼得•范•豪滕将作品中的荷兰郁金香老爹写作上帝的隐喻(上帝究竟是个骗子?还是善良却无力的好人?),而在海蓁看来,彼得•范•豪滕本人无疑是上帝(或至少是先知)的隐喻(海蓁提到过《无比美妙的痛苦》是她拥有的最接近《圣经》的东西)。所以,海蓁的执念是对自己命运的追问。如果说奥古斯塔斯的恐惧是被遗忘,海蓁的恐惧,恐怕是变成手榴弹,伤害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爸爸,妈妈,格斯。她不害怕死亡,但她害怕死后“你们会没有自己的生活,整天枯坐在这儿没有我可照顾、瞪着四壁想自杀。”所以她无论如何也要问彼得•范•豪滕,后来怎么样了?她不接受拒绝,不接受“没有什么后来”。而彼得•范•豪滕的反应,让我觉得海蓁的追问除了对自己命运的关注之外还多了一层意义。范•豪滕因为女儿的死亡而否定了意义和永恒;他浸泡在酒精里行尸走肉般的状态直到海蓁的来访才被扰动,因为——如果说他笔下的安娜是他女儿(假若活着)几年后的样子,那么从天而降出现在他门口的海蓁就是他女儿原本可能长成少女的样子。她们是那么相像!当他对海蓁说:“那本小说是由纸页上的涂涂画画构成的,亲爱的。那些栖居其中的人物,在涂涂画画之外,并无生命可言。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在小说完结的一刻,他们都不复存在了。”他所传达的也是关于生命和意义的看法:在生命结束的一刻,意义不复存在。这不就是我们所害怕的吗?——生命因其有限而无意义。通常,在死亡迫近时,我们才真切感受到无意义之恐惧。还记得奥古斯塔斯的“存在性焦虑罚球”吗?在截肢的前一天,他开始质疑意义的存在。所以海蓁的执念不仅是对自己的命运、更是对宇宙普遍命运的追问。而海蓁拒绝接受否定的回答。在格斯的葬礼上,海蓁拒绝了彼得•范•豪滕,不再从他那里追寻答案,因为她已经自己找到了答案。与范•豪滕一样,她也从心爱的人的死亡中更深地理解了宇宙。但她的回答与范•豪滕的回答正好相反。亲身经历了格斯的死,她反而意识到爱是不会因死亡而阻断的。“哪怕你死了之后,我也还会是你妈妈,海蓁。我不会变得不是你妈妈。你变得不爱格斯了吗?”我摇摇头。“瞧,那么我怎么可能变得不爱你呢?”和妈妈坦诚的交谈终于让她放下心来:在她死后,爸妈的生活还会继续。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还会在一起,彼此相爱;虽然痛苦,但“忍受着痛苦生活是可能的,这你应当最清楚。”宇宙继续运动;一切都有意义。四、爱“世上只存在两种感情:爱和恐惧。”谈过了恐惧,我们来谈谈爱吧。带来痛苦,却又无比美妙的爱。分分秒秒说着“永远”的爱,也许却会突然夭折,难以为继。艾萨克的痛苦,鲜明真切,“爱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恪守承诺。”“‘永远’是个承诺!人怎么能违背承诺呢?”有时候,爱是以“好吧(Okay)”的形式出现的。当有两个名字的奥古斯塔斯还是满腔英雄主义情怀的“奥古斯塔斯”时,他丝毫不惧倾诉自己强烈热切的感情:“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虚空中的叫喊,我知道遗忘不可避免,我知道我们都注定在劫难逃,总有一天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重归尘土,我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拥有的地球,可我爱上你了。”而更加打动海蓁的,却是当他随故事发展越来越变成邻家少年“格斯”时所流露的细腻深情。尽管疾病夺去了他身上的英雄主义光环,却让他显得更加真实、勇敢。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难免是伤疤,那么爱就是选择让所爱的那个人伤害你。格斯在临终之前的信中写道:“我留下了我的伤疤。”起初,海蓁不想留下伤疤,如格斯所说:她在这个世上行走得轻盈。但她不可避免地与格斯相爱了,这个爱情故事固然让人心碎,让她只要一开口就会化成一潭眼泪;但“爱上他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爱,即使裹挟着痛苦、分离、死亡,也终究是值得的,因为爱能通向永恒。海蓁和格斯的故事是另一个韩剧式的绝症爱情故事吗?是否死亡才能令爱情升华成为永恒?事实上,与死亡无关。每个春心萌动的少年、情窦初开的少女,都经历着同样光彩四射的爱情;每一个如今面目模糊的路人,一定也都有过刻骨铭心的回忆,而那回忆在黯淡的岁月冲刷后更显璀璨。“美好的清晨转眼成白昼;黄金的时光不能留。”格斯死后,海蓁说:“我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看尽世上所有纯洁美好的事物了,我开始怀疑,就算不是死亡冒出来搅了局,奥古斯塔斯和我所共同拥有过的那种爱也难以长久。”也许无论是死亡,还是岁月,还是那些难以为个人所左右的无常世事,都会磨灭珍贵的感情,最终落得物是人非,徒然叹息。可是在彼时彼地,那一刻、那一分、那一秒,定然有真心之托,定然有长久之诺,定然有什么与天地相通、与宇宙呼应、在无尽的时间与空间中留下遥远的回响。速朽的世界、渺小的人类拿什么来与宇宙对峙、与恐惧对抗、在这浩淼虚无的大宇宙中寻找意义?——唯有真实的感情,唯有爱。海蓁在格斯的预葬礼上说:“你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了我永远,我满心感激。”威廉•布莱克的长诗《天真的预兆》中写道:在一粒沙中看见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到天堂。/将无限握在掌中,/于刹那中得见永恒。附:冬日的下午艾米莉•狄金森余光中 译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 斜落下来的幽光, 压迫着我们,那重量如同 大教堂中的琴响。 它给我们以神圣的创伤; 我们找不到斑痕。 只有内心所引起的变化, 将它的意义蕴存。 没有人能够使它感悟; 它是绝望的烙印, 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借大气传给我们。 当它来时,四野都倾听, 阴影全屏住呼吸; 当去时,远得像我们 遥望死亡的距离。(完)**********************************作为译者,很喜欢这本书;这篇东西,写得有点罗嗦,有点个人化,也许不算一篇标准的译后记。但因为它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想要跟朋友探讨的话题,所以还是叫做后记吧。希望我的译文能不辜负原作,也不辜负读者。谢谢,鞠躬。

足够好的青春文学

作者绿叔曾经在访谈里说到过,他的书就是写给青少年看的,这个目标也不会改变。《星错》是我看过的他的作品(《星错》、《寻找阿拉斯加》、《纸镇》)中最出彩的一部,相比处女作《寻找阿拉斯加》幽默的侧重点更多放在了生命的智慧而不是年轻人的荒唐行为上,但青年时期过早发生的人生变故还是主要情节发展的动力。相比我看过的其他两部小说,主人公不是肤浅的(男)书呆子高中生而是对生活与生命有超出年龄解读的病弱少女。因为死神的步步紧逼,男女主人公关于生命的对话穿插全书,而不是在爱情褪色后才开始较为深入的思考。但是不管是哪一部小说,描述的都是高中生年龄段的生活,对受众的迎合非常明显,就是中规中矩的青春文学。但书中的青春与国内许多青春文学中的青春的区别在于它往往不是用来追忆,不是用来感伤,不是用来迷茫,也不是用来卿卿我我的,它是一个思想与感情都开始萌发的时期,这时某些悲剧性的情节又把主人公再次推向更高级别的成长,获得某种生命级别上的体悟。我在十六岁那年的深秋读到这本书,惊为天人。它与我的生活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不像名著一样积满时间的灰尘,也不像我之前看到的流行小说对生活充满夸张的期望。吸引我的不是爱情,而是一对掉入生命套路却尽力使思想摆脱俗套(某种意义上就是中二青年的人生目标)的灵魂。对于阅读经历更多,对人生体悟更深的成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略显幼稚与浅薄,但是它就是写给青少年的书,它以青少年的视角和思维辅以健康的三观观察这个世界并给出对特定疑惑的解答。最后关于绿叔的书还有一点值得安利:它没有将读者带回青春文学圈,而是在书中插入极强的暗示,指引读者走向更高格调和更深内涵的阅读(两个人说到艾米莉.狄金森至少有5000次),单从这点上说,它也不失为一部好的青春文学了。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想做的只是不要被人遗忘

16岁的海蓁是一个甲状腺癌患者,讨厌社交,在妈妈的迫使下,参加了在“实实在在的耶稣心脏”里举办的互助小组,在哪里,她遇见了一生挚爱,奥古斯塔斯,一个骨瘤癌患者,一个装有义肢的大男孩。艾萨克,一个眼癌患者,后失明。相见那天,奥古斯塔斯(下面简称格斯)一直盯着海蓁看,说她想《V字仇杀队》里的娜塔莉波特曼,并邀请海蓁去他家观看,两人渐渐熟络起来。海蓁爱上了这个迷人的小伙子。两人分享了图书《无比美妙的痛苦》,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两人为了寻找结局,来到阿姆斯特丹,找到了作者,却没找到结局,但两人却无法自拔的爱上了对方。与此同时另一场噩梦开启了,格斯复发了,他时日无多。短短的几天,海蓁就从一个最不健康的人变成最健康的人,帮格斯写悼词,最后真的参加了他的葬礼。格斯说过:“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空虚中的叫喊,我知道遗忘不可避免,我知道我们都注定在劫难逃,总有一天我们的努力都将重归尘土,我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拥有的地球,可我爱上你这世间只存在两种感情 爱与恐惧。爱情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切不是吗?可它却打败不了病魔。格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看到检查结果上满是亮点的片子,就下定决心要把最后的时光,最后快乐的时光和海蓁一起度过。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自己参加了自己的葬礼,给自己改悼词。 是的,他不惧怕恐惧,只是惧怕被人遗忘。“我害怕被遗忘,就像寓言里所有盲人害怕黑暗一样”可是我们终将死去,没有人能够永垂不朽,不是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或许连一滴水珠都算不上。有一种斜落下的幽光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 斜落下来的幽光, 压迫着我们,那重量如同 大教堂中的琴响。 它给我们以神圣的创伤; 我们找不到斑痕。 只有内心所引起的变化, 将它的意义蕴存。 没有人能够使它感悟; 它是绝望的烙印, 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借大气传给我们。 当它来时,四野都倾听, 阴影全屏住呼吸; 当去时,远得像我们 遥望死亡的距离。

生命因爱情而精彩

写下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的心情已经平静许多了,但心里依然会浮现起画面,作者展现给读者那震撼心灵的画面。《无比美妙的痛苦》是一本好书,《星运里的错》是一部好电影,我想看过的人肯定都会是这个答案。刚开始看《无比美妙的痛苦》的时候,我有点看不下去了,因为它是一部有关癌症的书籍,我对死亡是有恐惧的,看了书的开头我更恐惧了。但是我接着看下去,渐渐发现我的想法太肤浅了,这本书不只是写癌症,而是更深层次的让读者感受那高于生命的真挚感情和关于生命的真谛。海蓁是个其貌不扬,带着影响美观的呼吸管,饱受癌症折磨的女孩,但是帅气的奥古斯塔斯发现的她的与众不同,她的美丽,然后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他的爱是纯粹的,在海蓁病重住院想一直陪在他身边;为了海蓁花掉了自己唯一的一个梦想;在得知身上的癌细胞让自己成为了一棵闪闪发光的圣诞树的时候,毅然决然的暂停治疗,陪海蓁去阿姆斯特丹去寻找书中人物的最终结局。也许有的人看到他做出这样的事情,会觉得他太傻了,太疯狂了,没错,他就是这样疯狂的爱着海蓁,即使最后离她而去。海蓁是一个坚强善良的姑娘,每天只看一本书,那就是《无比美妙的痛苦》。她为什么想去知道书中人物,甚至那只仓鼠的结局,因为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身患癌症的小姑娘,让她想到了自己。她无比的想知道在安娜死后,书中人物的结局,是因为她也无比的爱着她的家人。但是书的作者,范•豪滕先生告诉她,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当这本书写完的时候,他们都不复存在了。当时她不能接受范•豪滕不能给她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后来,范•豪滕出现在奥古斯塔斯的葬礼的时候,他要告诉海蓁的结局的时候,海蓁却不想知道了,因为海蓁知道范•豪滕说的是不对的,虽然奥古斯塔斯死了,属于他俩之间的故事结束了,但是他并不是不复存在的,他依然深深的住在海蓁的心理,时时刻刻都陪伴着他。书中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奥古斯塔斯写给范•豪滕信中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你没办法选择受不受伤害,但可以选择让谁来伤害你。他们之间的爱注定没有结果,是一种伤害,一开始海蓁不想伤害他,因为她是一位晚期癌症的患者,奥古斯塔斯已经消灭了癌细胞,但是奥古斯塔斯却爱上了海蓁,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为这个选择后悔。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建立在生命上的爱情更让人可歌可泣,我想我会很长时间都会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如果你还没有去看这本书,那请马上买来去看吧,一定不会后悔。

爱能通向永恒

这本书,围绕着海藻和奥古斯塔斯2位重病患者展开的,即使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了,两个人依然携手相爱,在有限的日子里,奥古斯特斯忍着巨大的病痛,给了海藻无限的爱,一起去完成了海藻最后的心愿。虽然爱没有战胜病魔,但是爱是永恒的。经常都能看到有那么一些人,因为成绩、爱情、资金、工作等等生活中必然会存在的问题而产生了自杀行为。这些人,往往还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全部,仅仅是预见了痛苦,就已经选择逃避。也许自杀是最容易逃避问题的方式,也许世界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这都不能影响我们去感知这个世界,去体验人生中不管是美妙还是痛苦的事情。在海藻和奥古斯特斯参加的互助小组聚会上,奥古斯特斯在做自我介绍中被问到最害怕什么时。海藻说了这么一段话:总会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死了。整个人类,不会有一个人留下来,记住任何人的存在,记住人类所做过的任何事情。不会有人留下来记得亚里士多德或者克里奥佩特拉,更别说是你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建造的写下的思考的发现的都会被忘记,而所有的这些到头来终归是徒劳,也许那一天很快就会来临,也许还有亿万年之遥,但即使我们能逃过太阳的坍缩,也不可能永远的活下去。有机体产生最初的意识之前,时间就已经存在;意识消亡之后,时间依然长存。人类无法避免、注定要被遗忘,如果这命运令你忧虑,我奉劝你把它置之脑后,不要理会。不是吗?其他每个人都是这么做的。我觉得这段话不仅仅是说给奥古斯特斯听的,也是说给所有人听了。如果命运令你忧虑,请把他置之脑后,不要理会。生命中还有许多美妙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感受。就如海藻和奥古斯特斯,即使是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也没有放弃追寻梦想,体验爱情。有些梦想,也许它现在距离你很远,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想,心中有方向,朝着你的梦想前进,你终究会到达终点的。为了找寻《无比美妙的痛苦》这本书最后的结局,满足海藻最后的愿望。患有骨肉瘤,已经失去一条腿的奥古斯特斯拖着巨大的病痛,带领着患上甲状腺癌,不论走到何处都要依靠氧气瓶呼吸的女孩海藻乘着飞机向她们的愿望。虽然,他们都知道,他们的生命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给他们相爱了,但是他们依然相爱了,奥古斯特斯对海藻说:我爱上你了,而剥夺自己说实话的简单乐趣—-这种勾当我不打算干。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虚空中的叫喊,我知道遗忘不可避免,我知道我们都注定在劫难逃,总有一天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重归尘土,我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拥有的地球,可我爱上你了。因为他们明白:爱,即使裹挟着痛苦、分离、死亡,也终究是值得的,因为爱能通向永恒。当你走进他们,去感受他们,你还能因为生命中的不完美而停止继续前进的步伐,因为世界的不完美而停止相爱吗?

为死寻找一条出路

《无比美妙的痛苦》The Fault in Our Stars (美) 约翰 格林 著 卢宁 译 接力出版社 2013年9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村上春树 施小炜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3年10月人生难免有想不开的时候,那些天我内心大概有些许痛苦的余韵—具体的痛苦是什么现在已经无从想起 --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两本书的时候,被它们的话语瞬间触动。其中一个的标题,印在天蓝色的底子上: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那个人来伤害你吧;另外一个亮黄的扉页上写着:心与心之间不是只能通过和谐结合在一起,通过伤痛反而能更深地交融。疼痛与疼痛,脆弱与脆弱,让彼此的心相连。每一份宁静之中,总隐没着悲痛的呼号;每一份宽恕背后,总有鲜血洒落大地;每一次接纳,也总要经历沉痛的失去。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深处存在的东西。这两本几乎排在一起的书,亮黄天蓝的搭配,醒目得让人心动;又这样昭然地向我宣示着诡异的相似,使我身不由己的把它们入手。《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的巡礼之年》一开篇就是死亡:从读大二那年的七月起,直到次年一月,多崎作几乎只想着死这一件事。死的缘由在于情感上的被离弃:四位相交多年的密友忽然向他宣布以后跟他断交。他没有去追查这严厉通牒的背后原因,隐约中他疑惑自己当时是否真的为大家所需要。同时,四个朋友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色彩的字,而唯独他的名字中没有色彩。还有就是在相交的过程中自己跟朋友间虽然密切但微妙的男女平衡关系(二女三男)。他从小喜欢听火车的声音,长大果真做了道路设计师。他跟家人的关系淡薄。一直单身,尽管今年是他的巡礼之年,36岁。事情的转折在于他遇到了一个非常有感觉的女性:沙罗。她体察到他精神的那个黑洞,鼓励他去寻找背后的原因。他真的一一拜访了当年的好友,甚至远赴芬兰。事情的真相终于大白。他卸下了背了多年的精神包袱,肯定了自我,崭新地投入了新爱和新生活当中。《无比美妙的痛苦》跟精神上、情感上的痛苦不同,它讲的是身体上的痛楚,疾病的侵蚀,器官的衰退,肉体的溃败以致死亡。它一开篇也是死亡:我人生第十七个年头的暮冬,妈妈认定我得了抑郁症。主要依据是:我很少出门,大量时间在床上度过,同一本书翻来覆去读了千百遍,不怎么吃饭,还有,把相当一部分充裕的自由时光用来思考死亡。小说的主人公海蓁是癌症患者。书中的其他人物也基本是癌症幸存者。他们年级轻轻。他们活着的主要活动就是对付癌症带来的身体疼痛:坏肺导致的无法呼吸,双目失明,截肢乃至面临死亡。在互助组,她遇到了另外一个癌症患者奥古斯塔斯,二人心息相通,互相吸引。他们不能上学,他们在大人的劝说下参加无聊的、充满了空洞之词的互助组,他们玩电子游戏,他们读书,他们为了父母而活着—海蓁的母亲全职在家陪她,父亲动不动就流眼泪,他们宣读给对方写好的悼念词。海蓁最爱的一本书的名字叫《无比美妙的痛苦》,但她苦苦纠结于它的结尾,想找到它的作者追问其中人物的最终结局。艾古斯塔斯利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帮她实现了去阿姆斯特丹找原著作者范藤的愿望,二人也因此在空中及异域共同度过了难忘的美好时光。但令人失望的是,范藤是个酒鬼,满口胡话。奥古斯塔斯去世。海蓁寻求他死前留下的只言片语。追踪到,在他最后的痛苦中,他写信给范藤请他替他润色写给海蓁的悼念词。而这一篇临死前写给未亡的她的悼念词则成为小说的结尾:“几乎每个人都对于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有一种执念。想要留下点遗产。想要比死亡更长存。……” “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那个人来伤害你吧”,译者在书的耳页上接着写道。我们从来无需思考出生,但我们没有办法不去思考死。只不过有的人想的早,有的人想的晚,有的人想的多,有的人想的少。思考死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更好的活。有时候我曾觉得眼前一团漆黑,内心一片凄凉,周围一片空白,未来布满绝望。有那么一些时间,我考虑死亡。当死亡的想法不请自来,我们应该为它寻找一个出路。读书是出路,比如我读的这两本书。有的书,像火光照亮你思想上的黑洞,醍醐灌顶。朋友是出路,就像《多崎作》里面所写的他的那些个朋友。有的人,像吊车一样毫不费力地把你拉出泥潭,出淤泥而不染。爱情是出路,就像《无比美妙的痛苦》里两个拖着残破之躯的恋人。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注定被伤害,找个爱你的人来伤害你至少你还是有选择权的。亲情是出路,就像《无比美妙的痛苦》里母亲的全职就是对孩子的牵挂,不是因为你弱小,而是因为母亲爱你太多。旅行是出路,和心爱的人去梦想中的远方,即使知道死期不远。打游戏,黑天昏地。忘记一切。你或还可以睡觉、逛街、买醉、放纵……总之,你自己是出路。只要没有死,什么都能过去。

无比美妙的痛苦

把这本书归为爱情小说着实有点委屈了它。抱着休闲的心态买了英文原版来看,却被看哭了两次。看完书后又去追看电影又被看哭了。书的故事很简单,而自己的泪点却被书中那些平凡的点滴莫名的戳中,真不知是自己太多愁善感还是作者太高明,让人沉醉其中。Hazel和Gus是两个身患绝症的青少年,在由一群绝症少年成立的互助小组里认识并一见钟情(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Hazel推荐Gus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无比美妙的痛苦》,书的作者是以一句未完的话作为结尾,引发了两个人对书中主角各自命运的猜想。Gus与作者取得了联系,作者邀请他们去阿姆斯特丹会面,Hazel由于经济和身体问题不能去,而作为绝症患者的权利-实现自己的一个愿望的权利,在她13岁病重的时候就被用掉了。Gus这个时候挺身而出,用了自己的权利带着Hazel去圆梦。结果这次旅行没有得到期望中的主角的结局,两个人的感情却得到了升华。Gus在成行之前也被确诊癌细胞扩散,回来之后没有几个月就去世了。如上所述这本就是一平淡悲伤的love story。但是里面却包含着很多复杂的感情。在互助小组里,主持人问Gus最怕什么,“被遗忘”他笑着说,他害怕自己一旦离去却没有任何人记住自己,没有任何事证明自己的存在。而Hazel却认为自己本就渺小平凡,她不希望自己死后父母无法忘却她而生活在痛苦之中,她害怕爱上别人,因为自己就是枚定时炸弹,一旦爆炸会伤害很多人。Gus却说能被她伤害是自己的荣幸。被遗忘或是被铭记?这并不仅仅是他们这些绝症孩子们要考虑的,这不也是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也要考虑的吗?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说:”人这一生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在于度过这一生的过程。“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轮回不断,却在每一世每一时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安安稳稳是一世,大起大落也是一世,最终不过是尘归尘,土归土,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能折腾出来无限的意义,这样的一辈子也值了。记得前不久和年近八十的外婆电话,她身边的朋友刚刚去世,我安慰她,她却告诉我,人就这么一辈子,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开心。我一下释然了,以前纠结的种种也放下了,自己怎么样生活的快乐开心是由自己决定,与外界无关,何必要太介意那些不重要的人和事呢?外婆当了一辈子的小学老师,外公去世的早,她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又帮四个孩子带大了他们的孩子,看着第三代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老太太甚是欣慰。但她从来不麻烦别人,自己坚持独自住。和她探讨生死的问题,人家总是很淡然,死了就是没了,没了还能怎样?老人总能说出这样简短精辟的话来。很羡慕那些家里有族谱或是很古老家规、传家宝的人,这些神圣的象征物总是提醒着后人不要忘却先辈,不要忘却家族。这就是被后人铭记的一种方式吧。但是在中国那么多人,能有这些的又有多少呢?三代之后有多少人会记得那些先辈当年的种种?被遗忘是必然,但也可以另一种形式被铭记下来,比如你以身作则为教给后代们做人的原则,你开阔的心胸奋斗不止的人生,这些都能以精神形式来影响下一代。就像电影《云图》那个星云状的胎记一般,一代代一辈辈的传承下去,成为刻入骨髓的精神。再看书里,在和病痛斗争中,他们互相鼓励并鼓励着自己身边同样遭受痛苦的朋友,“Hurts want to be noticed. Sometimes it seems the universe want to be noticed." 要正视那些痛苦。在Gus的最后日子里,他想自己能参加自己的葬礼于是办了个prefuneral,并让自己的好友和女友写了悼词。"My name is Hazel. Augustus Waters was the great star-crossed love of my life. Ours was an epic love story, and I won't be able to get more than a sentence into it without disappearing into a puddle of tears.……You gave me a forever within the numbered days, and I'm grateful."“每次看到这句话都忍不住心痛。对于这份悼词,Gus也落泪了,Hazel原本以为会是Gus先为她写悼词,没想到最先走的却是他。最后Gus的真正葬礼,一个朋友告诉Hazel,Gus去世之前为她写的有东西,几经辗转Hazel终于拿到了Gus为她写的悼词,他把悼词邮寄给那个作家,让他帮忙润色,”I wanted more time so we could fall in love. I got my wish, I suppose. I left my scar. .……“在这里,有了Hazel,有了爱情,留下了爱的印记,他也此生无憾了。电影里把很多细节删除了,但是对原著也算是原汁原味的呈现,配乐和场景的搭配很完美。个人觉得看完书后再看电影能更加深对书的理解。比起国内更多缅怀青春爱情的小说和电影,这部书更有深度,对于爱情,对于生命,对于宇宙的无限可能,”Some infinities are bigger than other infinities."……

好在爱与美恒久

以16、7岁的绝症患者为主角,这样的小说怎么也摆脱不了伤感,何况本书作者并没有励志的打算,只是想表现生命面对威胁时,日子该怎么过。海蓁(名字的英文本意是“生机勃勃”)出场时,癌症已转移肺部,必须随身携带氧气瓶罐,鼻子里插着氧气管。不过,除此而外,她能够正常生活。非常幸运,她认识了奥古斯塔,另一位年龄相仿的绝症患者,俩人相爱了。俩人如何获得对待绝症的勇气,不在作者表现的范围,这时的俩人均已完完全全明白自身的病情状况,已然不惧。海蓁着迷于一部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不管是否虚构,坚持要搞清楚书中人物的走向,奥古斯塔决心要帮海蓁。当我以为虚构的作者彼得•范•豪滕,理应是个拯救者的形象,为俩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提供战胜噩运的力量。不料,这个彼得•范•豪滕基本就是个浑蛋,在他知道俩人的病况后,并没打算给俩人任何方便,想知道人物结局嘛,得到荷兰上门拜访。于是,俩个缺乏资金且行动不便的人,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威胁,长途跋飞行到荷兰,面见彼得•范•豪滕。这个浑蛋居然食言,根本不管俩人的感受。卑鄙无耻、没有人性、烂心烂肺的大浑蛋,任谁看到海蓁、奥古斯塔与彼得•范•豪滕会面的一幕,都要忍不住破口大骂。我几乎给气炸了。好在,受到打击的海蓁,彻底放弃心思,转而与奥古斯塔享受初恋的美妙,谁说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彼得•范•豪滕是个我没有见过的人物形象,也绝对想象不到,在作者笔下,这个人物隐喻谁?是——上帝。仔细想想,蛮有道理。上帝,恐怕在人们的心中,代表不可理喻、喜怒无常。你无法知道他怎么想的,为何会把悲惨的命运加在两个未成年人的身上。谁又何曾预料,他为俩人设置重重障碍,且干脆利落地打破海蓁的幻想,难道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体验比梦想更美妙的现实?“无比美妙的痛苦”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诗,这是个天才的诗人,她的诗美且诡异。本书作者以她的诗为题目,且在小说中又套了部同名小说,借此让人舒口气:纵人生无常,好在爱与美恒久。

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大

电影《恋爱写真》里,大冢爱的歌声伴着诚人来到静流的画展上,绝症姑娘的爱情秘密,随着她的死亡才娓娓道来……假如生命还没开始绽放便进入倒计时,你最遗憾的是什么?事业?爱情?亲情?友情?这也是《无比美妙的痛苦》里海蓁和奥古斯塔斯所苦苦纠结、难以释怀的东西。《纽约时报》畅销书首席作家约翰·格林,被16岁癌症少年的精神世界所震撼,筹备7年,写下了这部生命哲理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其对生命本质的独特拷问,引领读者开启了思想的另一扇大门,进入生命的开阔地。《无比美妙的痛苦》以女孩海蓁的视角展开。海蓁13岁便身患晚期癌症,依靠独特治疗维持生命。与其他癌症患者不同,她对事物总是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热爱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并对小说未完的结局耿耿于怀。在癌症患者互助小组里,她认识了奥古斯塔斯,一个已经痊愈的肿瘤患者,两人萌生了甜蜜而绝望的爱情。奥古斯塔斯用自己的“癌症愿望”带海蓁飞往作者居住的阿姆斯特丹,找寻海蓁心心念念小说的最终结局,而属于他们的结局也徐徐到来……如果你单纯的以为,这是一部讲述抗击癌症的励志小说,那么恭喜你走宝了。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绝美的“绝境小说”,当人处在生命边缘,对人生真谛的追寻越发迫切,所展现的人性之美也就更加瑰丽夺目。小说用时而幽默,时而梦幻的笔触,讲述着两个踩在死亡线上的青年对人生理想、友情、爱情的感悟和追求,引发对生命与爱的深度思考。关于生命,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小说中的海蓁和奥古斯塔斯,虽然接受了自己是癌症患者的事实,并努力使自己活下去,但他们心中充满了遗憾和困惑。海蓁酸楚地发现,自己永远无法像同龄女孩一样,即使她同样生活学习恋爱,但她失去了未来,“仅仅是没有死而已”,生活在她身上剩下的只是重复,而这种重复又随时可能消失,希望的缺失令她备感困惑和疲惫。奥古斯塔斯面临的则是存在感的问题,男人建功立业被人铭记的愿望,因为他的残缺变得遥不可及。他读莎士比亚的史诗,为诗中伟人终被世人遗忘而痛苦。这种恐惧和执着,也可以说是孤独,几乎是人类思想上的顽疾。我们都渴望被人永远记住,不遗余力地在地球上留下痕迹。但有穷的人生,在无穷的时间面前微乎其微,我们建功立业、开创朝代,一时辉煌又很快被历史淹没,像推石头上山的西绪弗斯。即便如此,奥古斯塔斯连这样的机会都失去了。两个困惑而孤独的灵魂,相遇抚慰,被一本《无比美妙的痛苦》越来越紧的联系在一起。爱情是治疗伤痛的良药,但对于身患绝症的人来说,也是凌迟的刀斧。海蓁执着于小说里戛然而止的结局,更深层次来讲,是对自己死后现实世界的担心。她怕自己的死会炸毁父母男友的生活。由深爱引发的恐惧,使她近乎疯狂的执着。小说的最后,癌症复发的奥古斯塔斯隐瞒了病情,陪伴海蓁千里迢迢找寻小说作者,但当作者临终受托,赶来告诉海蓁故事结局时,海蓁却拒绝了:奥古斯塔斯,已经用生命为她“续写”了最好的结局。而海蓁也终于放下心结,体会到当下的美好和生命的勇敢。《无比美妙的痛苦》解锁了人类的终极恐惧——死亡。既然无法永恒,又何必执着于物质的停留,而忽略了当下心灵的温柔。“世界不是批量满足心愿的大工厂”,我们生而为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比起那些只剩下“倒数”的人生,我们幸福太多了。那些触手可及的未来温暖而绚烂,那些长久的拥抱厚实而热情。生活中的幸福、痛苦都会随时光流走,人生终将继续,与其担心未来,不如活好现在。欲望太强烈,人生才复杂。幸福其实需要的不多,纵使时光无穷,这一刻的温暖也是永恒,就像书中海蓁说的: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大。(发表于 2013年12月8日 《南方日报》)

百分百通俗小说爱好者

《无比美妙的痛苦》是贯穿整本小说的一本小说名,作者以此命名了自己的小说。(真心饶舌!!)我喜欢的是小说中一个小细节的处理:女孩安娜是《无比美妙的痛苦》的叙述者,得了血癌。小说在安娜叙述的中途嘎然而止,说明安娜死了,或者病的太重。安娜的妈妈、荷兰郁金香老爹还有西西弗斯仓鼠最后怎么样了都没有交代。(天呐,我爱死这种文学处理手段了,一定是我见识短浅的缘故吧。)女主人公海蓁(zhen)太想知道故事后来的发展了,她给作者彼得写信,请求告知故事后来的发展。对作家的喜爱之情,她在信中这么说的:“坦白地说,就算是日常购物单我也想读”。这种对小说作者的无限崇拜之情深得我心。我对自己偶像作家的感情也是如此:如果她长时间的不在网络上发表小文或者汇报近况,我都萌生了去她家楼下翻垃圾桶的想法。海蓁认为,只有彼得有资格把故事继续讲下去。她做不到自己给自己讲完故事,好好男友也有心无力。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喜爱作家这个职业的缘由,作家赋予小说中人物以生命,掌握他们的生杀大权。读者被故事深深吸引,虽然不愿接受那样的结局,但是绝对尊重、服从作家的编排。


 无比美妙的痛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