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小史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7
ISBN:9787532522064
作者:李伯元
页数:348页

作者简介

长篇小说。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书中揭露了形形色色封建官司吏的丑恶嘴脸,如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淫威的傅知府,御任时却自制万民伞、自撰德政碑、自造生祠、自买新靴,给人以万民爱戴的能吏的假象;候补知府黄世昌以按摩为名,把老婆献给制台以求升官;还有许多以维新为名而走仁途捷径的官吏,揣摹迎合上司旨意,所谓“因时制宜”,国家改新则上维新条陈,国家信义和团则上招抚拳民条陈等等;更有不少大小官吏媚洋惧外,任何事只要一听有洋人参与就没有主张,等等。作者的这些描写充满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其内容的深刻和揭露的尖锐并不比他的其他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和《活地狱》逊色。而书中描写的西方思想进入中国时人们的反应及新旧思想的冲突,也很耐人寻味。如第四十二回描写一个反对新学甚烈的康太尊,憎恨宣扬自由平等这类新书把少年人引诱坏,便去府衙门告状,勒令众书店主人永远不贩卖这种书,并把搜出来的书通统付之一炬,由此可见新旧冲突激烈的程度。至于书中写到的时人盲目崇洋、追逐新潮的种种趣事,虽以讽刺笔墨出之,仍可见出作者的悲慨之情。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楔子
一 校士馆家奴谭历史
高升店太宋谒洋人
二 识大体刺史讲外交
惑流言童生喜肇事
三 矿师逾墙逃性命
举人系狱议罪名
四 仓猝逃生灾星未退
中西交谪贤守为难
五 通贿赂猾吏赠川资
听撺拨矿师索赠款

内容概要

李伯元,名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死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四十岁。
李伯元生于世宦之家,他祖父、父亲、伯父都是科第出身,有的在地方任牧令、监司,有的在京城官居枢要。伯元生在山东,三岁时,父亲去世,由堂伯李念之抚养。当时念之任山东道员、东昌府知府,伯元从小随伯父在山东长大。伯父对他督教甚严,母亲只此一个儿子,更是把全副心力放在他身上。伯元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淡月孤灯之下,攻读不止。他擅长制艺诗赋,善于绘画篆刻,懂得金石考据,可谓多才多艺。少年时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终未能考中举人,仕途失意,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变化,痛感官场黑暗,敢于起来加以揭露鞭挞,是有重要意义的。
光绪十八年(1892),念之从山东辞官回到常州,伯元一家,同返故乡。此时,座落在北门外青山桥畔罗武坝的祖宅,已在战乱中毁坏,于是在城内青果巷选择一处房屋居住。过了二年,伯父去世。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充满着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卖国求荣,腐败反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被扼杀,清朝一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割地赔款;一面对人民大众加重剥削,残酷镇压。政事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使青年时代的李伯元不胜忧愤,思图改革。他在诗中抒发抱负道:“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光绪二十(1897),年方三十,在学文学上有扎实根基的李伯元来到上海,创办《指南报》,以此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改办《游戏报》,后又改为《繁华报》,并受商务印书馆之聘,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说他所办报纸“为 偕嘲骂之文”“记注倡优起居”(《中国小说史略》)。对于清朝末年的官场及社会上的种种腐朽现象,以嬉笑怒骂之笔,绘影绘声,揭露无遗,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发行颇广。后来仿效者甚多,纷纷办起保种小报,但都没有他办的报纸发行量大。
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在上海十年间,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官场现形记》六十回、《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三回(伯元写了三十九回就去世,吴研人续四十至四十二回,欧阳巨源续四十三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诗话、词话、联话、曲话)《 赵反曰啊 《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十多种。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所谓经济特科,是一种临时设立的特别考试。必须是具有相当资历的人,并经有声望的官员保荐,才能参加这种考试,考取之后,立即就做官,那时虽有官衔而无实职的人是极多的。这时李伯元在上海写小说成了名,乡侍郎曾慕涛保荐他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他却加以拒绝,没有却参加考试,人们赞扬他志趣高尚。后来终因积劳成疾,年才四十,殁于上海。


 文明小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清末到本朝,列强侵略这一项倒的确是免掉了,但其他的~文明小史描写清末众生相,读起来总觉得跟现实交缠在一起。比如书中提到一位姓张的湖广总督,把自家衣箱送去典当,且起居不按常时,虽未明言姓名,却分明说的张之洞。张大人在书中对于“报纸”有过一篇宏论,大意是说本地报纸自己虽能管制,上海租界里的报纸却鞭长莫及。到今天也不过把越“界”改成翻“墙”而已。另有一位芜湖道台大人,他治下有一份《芜湖日报》对抚台大人不甚恭敬,偏又是洋人办的,别说查禁,就是另办一份官报来稍加辩解,都怕伤了洋报纸的销路。只好花下大价钱把整份报纸买过来,“但是报上宗旨须得改变,非但一句犯上话不敢说,就是稍须刺眼的字也是斟酌斟酌了。”“凡是上海各报有说黄抚台坏话的,黄抗台一定叫文案上替他做了论说,或是做了新闻,无非说他如何勤政,如何爱民,稿子拟好,就送到《安徽官报》馆里去登,以为洗刷抵制地步。”这些咋看咋眼熟~那时的官员,好歹还有怕的。一怕洋人,二怕地方商绅,三怕犯百姓众怒,四也稍稍怕怕因果报应良心天谴什么的。后来的官员,可当真是大无畏了。书中还讲到一位出洋考察的饶道台,奉命赴日本考察机器,却自告奋勇要游历日美英法诸国。于是带了新娶来充作夫人的姨太太,昂然而去。孽海花中的金雯青到国外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研究他的蒙古史,出风头的是他那位赛金花夫人,后来也好歹为我外交出了些力。饶道台却更显威风,一路上大把花钱,说到整本书中花钱最爽快,手面最阔的,当推此公。反正是公家出钱,何必显得我中华大国小气?于是在日本赏了樱花缤纷听了艺伎歌唱,在纽约唐人街又跟我使馆工作人员一起看望慰问了广东妓女,只可惜国家不争气,那些钱没到温哥华便不够使了,又正巧遇上美国华工禁约,只好借故回国。时过百年,进步确实是有的。大人们出国再不必卖姨太太充数,本家的夫人自己便能应酬交际,贴面吻手一概不妨,可算是女权大兴了。至于各位少大人,如本书末尾所述冲天炮、余小琴这样留学海外的官二代,哪里稀罕了?要像江宁府康大人的二公子,虽只九岁,“因为他是由学练体操而死,无异于为国捐躯,况且他七岁那年,已替他捐有花翎候选知府,知府是从四品,加五级请封,便是资政大夫。既受了朝廷的实官封典,自不得以未成丁之人相待。”何况又是短命的“武曲星转世”,康大人更是两江总督面前的大红人,司道官员自然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了哀悼,单看全省学堂学生集体送殡一项,就足以羡煞今日诸公。百年倏忽而过,闭上眼固然看见中国的明天,但睁开眼却不知道身在哪朝。光怪陆离的众生百态,实在值得一品再品。便是你我,不也都在其中出乖丢丑么?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魏绍昌考《文明小史》第五十九回,与《老残游记》第十一回,有半回略同。不过,《文明小史》的成就并不在《官场现形记》之下,记得十多年前读的时候,书中的很多情节,尤其在述及中外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中,虽不善藏锋,但仍可以作为当下的参照。
  •     传教士 留洋者 新派官绅 进步女性 各色人等 都有描写,与当时传教士的书可以一一印证
  •     个人感觉是晚清小说里面最好的。
  •     像走马灯。
  •     走了这一遭,乱哄哄的一大群,才知道全中国原来没有一个好人。
  •     本书以不停交替的主人公为特色,记录了庚子事变后的众生百态。但也正由于涵盖人物过多,涉猎范围过广,很多人物刚捏造出形态,埋下悬念便突然又笔锋一转,猛然中止,仿佛“我方还没唱罢,他方却已登场”,未免让人意犹未尽,可叹可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