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预知你一生的苦难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538717372
作者:毕淑敏
页数:313页

作者简介

《能否预知你一生的苦难——关于人生的讲演与思考》介绍了毕淑敏的演讲和思考。其内容包括与青年学生谈生与死;我爱我的性别;珍爱生命每一天;洞见黑暗’是为了感受阳光等。

书籍目录

一 与青年学生谈生与死――在大连大学的演讲
二 是否要预知今生的苦难――在清华大学演讲录
三 领悟人生的亮色――在北京华夏女子中学的演讲
四 漫谈医学与文学――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课堂的讲演
五 我爱我的性别――在湖南电视台的演讲
六 论语言的魅力与美丽――在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的演讲
七 我敬畏生命的过程――答《读书》记者问
八 勇气和自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答《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问
九 微笑着面对生命――答《北京青年报》记者问
十 我对生命悲观,但不厌倦生活――答《中国青年报》问
十一 珍爱生命每一天――答《健康报》记者高丽问
十二 学会探索自己的心灵――答《人民日报》记者郭泉贞问
十三 为了生命――答《人民日报》记者朱悦华问
十四 生活:知其不可而为之――答记者胡海滨问
十五 洞见黑暗,是为了感受阳光――答《三联周刊》记者高昱问
……

内容概要

毕淑敏(1952~),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祖籍山东文登。她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一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07年4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保持惊奇》、《提醒幸福》,短篇集《白杨木鼻子》等。
新书:《鲜花手术》(07年9月28日出版).<心灵眼睛>,<女儿拳>(2007年12月出版)
出版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其中《不会变形的金刚》获第四届百花文学奖,《女人之约》获第四届青年文学奖、第五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紫色人形》获台湾第十六届《联合报》文学首奖,《昆仑殇》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生生不己》获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奖,《补天石》获北京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作品奖,《预约死亡》获北京庆祝建国45周年文学作品奖,《素面朝天》获全国第五届报纸副刊一等奖。《预约死亡》获第6届小说月报奖,《原始股》获第7届小说月报奖。《红处长》获全国人口奖、北京市首届文艺大奖。《翻浆》获台湾第17届中国时报文学奖。
另:其人也是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能否预知你一生的苦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时刻跟随者毕淑敏的笔端……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王蒙我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来阅读这本书:在吃早饭的间隙读,在睡前朦朦胧胧的意识中读,在忙碌学习的间隙读。每一篇关于演讲的实录或是散文,都有一种能让我将心灵沉静下来的感觉。在每一个小的间隙看《能否预知你一生的苦难》,或许我收获的事一次心灵的沉潜,或许是正能量的激发,又或许是温暖心灵的体验。毕淑敏喜欢讲死亡。在她笔下的死亡温柔、平实、自然、放松。她强调“死亡”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状态。中国人的观念中,我们还是避讳死亡的,“死”总是让我们联想到不好的事,悲惨的事。而事实上,死亡就像是出生,成长,衰老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记得我们曾经共读过的《人生的功课》里面讲到的关于死亡的想法:生存并不等于真正的生活,正视死亡才能够正视生命与生活。毕淑敏传递的都是积极向上的能量。其中有一篇是在大连大学的演讲——与青年学生谈生死。这篇文章大概收录于2000年左右,里面的一些内容让我看后感到十分悲哀与痛心。我想或许是因为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的思想发生了改观吧。在这里,毕淑敏问在场的大学生们,你想活到多少岁,为什么,你要在这些年怎样活着。学生们的回答大都是我想活到60岁。读到这里,我的心里已经一惊。60岁,这是老年生活的开始啊,怎么说结束就结束了呢。当然,这不是最让我感到难过的地方。最感到痛心的地方是,文章中收录了一些学生们的回答,而这些回答无一例外的都是:年轻时努力学习,中年时组建家庭生儿育女,老年时帮儿女带孩子,并解释道不想活太久是因为怕拖累儿女。其实读到这里我已经泪流满面了。看到自己的眼泪,我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会哭?因为觉得悲哀吧。我觉得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为什么大家的想法都是如此千篇一律,听来如此味同嚼蜡。我当然不是想要否定这样的生活,因为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是我认为我们在一生中,至少有一小段时间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把全部的自己都框在条条框框里面。我觉得我们中国青年不热衷于自由,我们没有为梦想而活。当然现在,2014年的今天,我想青年人的思想一定已经发生很大的改观了吧。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是那么想。或许我依旧被圈在条条框框里,可是那个框是我自己选择,我喜欢的框。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为自己而活,也并不是说我们要只为自己,不考虑他人。我只是想说,我们要有勇气去追寻梦想,或者可以说是为了更多,而不是被圈在家庭和普通的事业当中,一辈子谨谨慎慎辛辛勤勤,如果真的只能这样,那一定会留下很多遗憾。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大学读的
  •     看完了本书我还是无法排解40岁自杀的念头,怎么办?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