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11021328
作者:沈昌文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透过书,他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的重要推手;透过他,可以看懂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变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著名出版家、文化人沈昌文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回忆录。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沈昌文如何从上海银楼里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小伙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种机遇,而一步步地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读书》杂志主编,以及退休后的生活与出版活动。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同时,它也可看作是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书中披露了当代出版史上不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二十年上海生活
3.“棚户”里的“小赤佬”
9.“银楼”里的小伙计
12.成为了小“仆欧”
15.地下共产党的小崇拜者
19.漫无目标的自学生涯
22.对文化的兴趣和妄图钻进三联书店
25.当年的三联书店
30.冒牌大学生
36.在上海二十年生活的回顾
第二章 从校对开始的翻身
41. 四十个月的校对生涯
44.阶级斗争和健康斗争的第一课
48.翻身记
52.“名存实亡”的三联书店
58.“急用先学”和得遇明师
63.在反右派风暴里的自我丑化
67.炼钢战士和话剧明星
72.为“反修”作后勤
78.开始结识“废物”
第三章 文革中的记忆
85.印象深刻的“夫人同志”
88.想不到火会烧到自己身上
91.想办法活下去
95.到农村去
98. 回京,混入“批林批孔”的革命队伍
103.斗批作者——“文革”中的一大快事
105.稿费——文革期间的一大纠纷
107.“文革”中某些书的殊荣
109.林彪事件的影响
第四章 “二主”之下的一把手
113.新领域里“二主”下的一仆
116.党支部书记、一把手……
118.大胆的举措
122.《读书无禁区》及以后
129.“哪壶水不开提哪壶”和“跪着造反”
133.厚积薄发,行而有文
144.无能,无为,无我
151.来自上层不知因由的关照
154.范用所提的“自治”
157.竭诚为读者服务
第五章 十年总经理
163.恢复三联书店
168.五朵金花
172.知青政策的因祸得福
174.办公室里的红烧肉
176.往海外开拓
185.“向后看”
191.台湾这块“试验田”
196.朱枫的故事
198.《文化:中国与世界》
201.在外地的开拓
204.盖大楼,找接班
第六章 “退休”后的天地
211.最后的恩怨
213.“将错就错”的牺牲品
216.恢复光明以后
219.“新世纪万有文库”
222.新《万象》
227.“书趣文丛”和《吕叔湘全集》
230.不良于行而工于“跃”的郝明义
233.朱德庸和几米
第七章 “脉望”的故事
237.嗜“臭”成癖,喜“肥”成性
240.为兴趣而读书
242.邓丽君和季姐
245.在“潜水”中讨生活
248.防止“被遗弃”
250.茶余饭后逛北京
252.与老人惜别
结 语
257. 天天还在想“知道”
后 记
261. 秘书、书房与气功——沈昌文访问记
附 录
291 附录一:关于改进人民出版社工作状况的报告
299. 附录二:胡愈之:关于创议兴办“群言堂”的一封信
304. 附录三:沈昌文生平及相关历史、出版大事年表

内容概要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知道》,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等。


 也无风雨也无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文/林颐“无能无为无我”,这是知名文化刊物《读书》的办刊宗旨。笔者近日阅读沈昌文自传《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由感慨,这六个字,用来概括沈昌文这位《读书》前掌门人的人生经历,似乎也颇妥帖。沈昌文是世家出身,可惜到他这一辈儿已经败落了,幼年失怙,全家蜗居棚户区。小昌文在宁波商人店铺做学徒,长了蛆的食物,他开头吃不下,过了六年之后,居然视为美味了。君子居陋巷,非因穷困而不乐,学会“吃臭”让他沾沾自喜得意不已,这种对于周围环境和恶劣状况的适应力,庇佑他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一再涉险而过,坚定的生活操守又使他始终保持人格的底线。从沈昌文幼年“吃臭”的细节,可以窥见他后来处世的态度。这是沈昌文的高明,很多人山重水复,他偏偏柳暗花明。譬如在严酷的批斗场合,他常常“小骂大帮忙”,抓着小错揭发批判而回避实质的要害,这种方法固然很滑头,但如果不这么做,也许他活不到今天,这是成本最小且最有效的两全之法。他不当革命先锋,反而偷偷结识被放逐的“废物”。他学外文、学翻译,翻译的书多半是所谓的专家们不愿翻、不会翻的冷门书,但其中又蕴含一定的学术价值,这成了他日后事业成功的一大要素。在机遇到来之前,他已经在精神上、知识上、资历上,都做好了准备。沈昌文还有点小慧黠,比如,1950年人民出版社招考,沈昌文私造介绍信,说自己是《学习报》的记者,隐瞒店员身份且无正式学历的情况,于是顺利考上了。事不可取,举此例,借以说明沈昌文性格中的某些特点:深晓世故、懂得权变,且坦率。他坦白自己“崇洋”,坦白自己曾为他人“造假账”,坦白自己“在反右派风暴里的自我丑化”…… 这类坦率在书中随处可见。沈昌文是出版业元老,他的个人经历、交际情况,必会牵涉到出版业的许多幕后故事。读他的自传,亦是从侧面了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1979年,《读书》创刊号刊发重磅文章《读书无禁区》,揭发了“四人帮”的禁书政策,并讨论言论出版自由问题。十年浩劫刚刚过去,《读书无禁区》的刊发划破了窒闷的思想天空,它所掀起的头脑风暴,可以想见有多么强烈。该篇文章原名《打破读书禁区》,范用刊发时改为《读书无禁区》,仅仅围绕这一标题是否妥当的争论就甚嚣尘上波及广泛。继范用之后,1986年1月—1995年12月,沈昌文担任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主编。沈、范二人矛盾重重,在诸多问题上纠葛不断,这种纷争虽然有意气用事性格使然之故,但更多地应是对刊物发展思路不同所导致的冲撞。范用喜欢直道而行刚正行事,而沈昌文则较为圆融婉转。在沈昌文的主持下,《读书》形成了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坚持大众化的轻松活泼的独特风格,三联书店则先后引进了《宽容》、《欧洲风化史》等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世界名著。退休后,沈昌文又发起创办《万象》杂志等,至今以八十余岁高龄活跃在出版界。以“无能”隐自身锋芒,以“无为”顺形势发展,以“无我”破固定思维。阅读沈昌文的“三无”人生,于读者必“有”收获。(转自《渤海早报》http://epaper.jwb.com.cn/bhzb/html/2014-09/14/content_1156335.htm)
  •     《也无风雨也无晴》,捧在手中厚实的一本,其中承载的也是厚重的历史。书中记录的不只是沈昌文老先生一个人的回忆,也是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更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里面是中国式小人物在历史浪潮中的起伏兴衰,更是整个时代的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号。在上海的沈昌文称自己是棚户的小赤佬,那时的他做过银楼的小伙计,做过扑欧(boy),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学,年少的见识与积累,最后才有了后来北京的出版界沈昌文。书中更多的笔墨着重于北京时期的生活,有出版业最初发展的历程,也有“文革”那段曾经尘封的历史。期间穿插着各色在历史舞台上有着重要角色的人物,当真是一出隆重的剧目。将一生都贡献给了出版的沈老,其中谈到很多出版的理念,无论是当时还是今日,都是适用的。他说:“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交易买卖,而是知识分子内部的知识交往和心灵沟通”。这才是最初“书”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一种商品。而在谈到《书趣文丛》的宗旨时,他说到“告诉读者不必把读书看成是教训与被教训、赐给与接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对话’。这样方能以自己为本位,自得其趣。”读书这件事,与做学问差不多,要有辩证的思维。不要不假思索的只一味受教,很多时候,读书只是为了引发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一个人去读书,而不是单纯的复录。书中提及郝明义提出的经典3.0概念。这个计划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就是今天的阅读,应该同时顾及“书”、“网络”、“旅行”这三个层面。阅读,同时也思考阅读在真实世界里的价值。第二个意思是,这个活动要呼应web3.0时代的精神。1.0指的是一个人讲,众人听;2.0就是你讲我讲,众声喧哗;3.0应该是结合以上两种精神的一种新的精神。由此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找一些名家来讲,然后当我们把他们的录像放到网络之后,大家会来补充、添加,这个就是2.0,最后把这些合起来再编一套书,就叫3.0。上个世纪出生的沈老,却也紧随着 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仿佛依旧是那个对于知识渴求的少年人。虽然沈老自谦:“我自然只能成为一个谨小慎微的小员工,当不了革命者。”但他为外版书的引进做出的尝试,却有目共睹。托他的福,我辈才看到了金庸的武侠,蔡志忠的漫画,还有早期那么多的译制书。他始终是一个开拓者,并非是跟随者。沈老的处事哲学,也许暗合书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一种中庸。所以他在那段风雨的“文革”时期安然度过,在上级的条条框框中实施了自己的开拓。也正是这句出自苏轼《定风波》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完美的诠释了沈老的一生。纵使经历了小的波折磨难,最终都变成了前行的力量。沈昌文老先生身体里永远拥有着一种坚韧的力量,这力量如何获得的呢?请允我借用一句书中提起的句子。“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即使爱情,也没法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越界之举,可以如此新奇。——郝明义”
  •     决定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装帧。淡蓝色的绒布面,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感。封面一个提着两捆书的乡下老头,背面写着”废纸我买”。作者沈昌文,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这是一本回忆录性质的文集。沈昌文,解放前出生于一个曾经富裕的破落家庭,母亲一再告诫他,别忘了自己不同于普通人家的孩子,要努力上进。在这样的教育下,他终生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从一个首饰店的小学徒,一步步走进了出版行业,进而执掌三联书店。作者自嘲说:我出生在上海,成长于宁波,在市井间看人眼色讨生活。因而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小男人,最懂得谨小慎微,趋利避害。因为这一点,经历了文革,却没遇到大的磨难。新时期执掌三联,也没有大刀阔斧的做一番事业。所以这一生可以用”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总结了。沈昌文时期,三联出版巴金的《随想录》、《傅雷家书》、杨绛的《洗澡》、蔡志忠漫画、房龙著作、《情爱论》等一系列在社会上引起深远影响的书籍,《读书》杂志的印数增至15万册。这样的成绩实在无愧于三联这块金字招牌。作者在书中坦承,由于谨慎的性格,面对外部环境的限制,自己总是试图寻找一条曲折的道路来达到目标,而不是直接与当局对抗,因此自己与三联的前辈存在很深的矛盾,甚至被斥为三联的叛徒。而在我看来,在严格管制环境下的出版人,能以柔和的方式,尽最大可能打开思想的窗户,才是最有价值的!作者建议创办三联生活周刊,退休以后出版万象杂志,新世纪万有文库,为思想解放作出了一个出版人应有的努力。理想与现实之间当然可能有笔直的道路,但更多的是曲折小径,重要的是到达终点。与许多回忆录中的自我粉饰不同,作者不但在书中坦白自己在文革中做过的违心之举,也不讳言自己的私念和算计。虽然自我总结说自己从来不是一个研究学问的人,但这份胸怀却是很多研究学问的人所没有的!书中讲述了很多建国以后出版界,尤其是三联书店和读书杂志的往事,颇值得一读。还有一个特色是,书中对提到的所有人物做了详细的注解,蕴含丰富的信息。寒冷的冬日里,抱着这样一本书读,有温暖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沈的书都看过,虽然与此前的内容有重复,但还是很有可读性。书中有不少“料”,年纪大了有些话也敢说了。只是编校质量太差,“资料”成了“数据”,“著译”成了“着译”,书中的注释部分尤其混乱,估计是来源于百度,复制粘贴中没有好好检查。不少配图根本看不清。虽然这样,还是值得一看。
  •     【2014.10.3 — 2014.10.6】有包遵信、鲍彤、赵紫阳
  •     无能、无为、无我
  •     粗读。
  •     海豚的装帧一向很好。想了解出版生活费的可以多看看。看到一半,不看了。
  •     识相如何,交由读者评判,态度坦然,令人敬佩。是是非非,都已作古,不如随风归去。
  •     三联书店出来的人,沈公和扬之水,都喜欢将自己的文章反复地排列组合,然后变成一本新书。也有新东西进来,但嚼过的剩馍馍出现了,还是让人不舒服。何苦如此?都已经如此有名有利了。更何况,这本显现出来的格调不高。沈公此书,与近来读的另一本书,都是自我的坦露,这很好,坦诚。人有私欲私念可以,但不能让自己的格调过低。边读边感叹,还不如不读,就读《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对老沈的印象还会好一点儿。
  •     也只能如此罢了
  •     沈公是一位有故事的出版人,他的故事很耐读。书制作得也很出色。
  •     读完对范用很感兴趣,哈哈
  •     真是烦透了俞晓群这种不怎么关注内容搞装帧花巨大功夫的作风。。。不过书里面提到的范用沈昌文甘阳撕逼还是可以的
  •     老爷子是人精
  •     这本书应该说是《八十忆往》的增订本,其中大部分内容,在上一册书中都提到了。这本书增加了他与范用和甘阳的冲突的解释。其实,沈从文就想做个商人,一个书商,而不是要做一个文化人,因而用文化人的标准批判他,恐怕是找错了对象。沈老的文字一如既往的好读,很快就能读完。
  •     4折,这书才对得起这价格
  •     不必读之书,写其从上海银楼的伙计到成为出版人的经历,无甚可观,虚耗精力。出版界朋友,或可一读。一股上海滩的市井气。
  •     沈昌文先生的人生回忆,好多有趣的辛酸过往。前辈的学习精神值得敬佩,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总是在学习,学习新语言,学习新技术。
  •     去年获得签名赠书
  •     回顾一生,从上海银楼当学徒到进入三联书店,从校对到领导秘书,从主编《读书》到三联书店总经理10年,退休后的编书生涯。文章均不长,但都言之有趣有物有料。他的手艺人和买卖人和爱书人的特质与众不同,因此交到很多良师益友,也得罪了不少人。文后附录郝明义的采访很有趣,道出了他的人生智慧。
  •     沈老自述,有讶异的部分,有佩服的部分……
  •     老一代出版人,做的是出版,新一代把出书当作无所谓了,有钱拿就行
  •     果然比之前那个日本人写的好。大概是这本书里有感情。作者是彻底的实用主义,从小家境不好,似乎一生都在为过好日子挣扎。我的确有点失望,因为没有看到他对书的热爱。不过生活所迫,他能这样也很好了。还提了一句他的初恋,喜爱艺术的女孩子,可惜早逝。
  •     他没有雄才大略,但有眼光
  •     卑之无甚高论,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     之前看过《阁楼人语》,感觉是扩充版。有包遵信、鲍彤、赵紫阳等人,还有气功!
  •     有趣~
  •     不怎么样。
  •     不讳言,不溢美,平和真实地述说往事。有些小文章偏短,事情偏小了。
  •     这书算是一个人的出版史,作者不避讳自己做过一些违心的事情,也算是难得了。对于三联的老读者来说,可以了解到一些书籍出版的背景情况,读来还是亲切畅快的,书籍开本过大,装帧不错。
  •     沈昌文,这个名字最早还是在《城市画报》里看过,这本书算是他的自传吧,就好像《行者思之》算是一个人的法制史一样,这本书算是一个人的出版史,沈公不避讳自己做假账,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为了苟且而活的检举行为,畅快,总比道德卫士来的真切,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回溯了我许多年少读物的诞生历程,比如:蔡志忠、茨威格、房龙等等,牛逼的是沈公三联大厦的建成、和胡乔木、胡德平、俞晓群的交集,和范用的交恶
  •     这是最近每一篇都仔细看过的书,因为喜欢三联,喜欢读书,还有这是第一次看沈老的书。跟范用交恶的缘由,牟其中赞助过三联,都是很有意思的内容。
  •     老爷子挺有趣的。说不上盖棺定论,也算是到了一定年纪可以诚实讲述过去的一些事了。
  •     蜻蜓点水地记录,有一点料。
  •     三联曾经的老总的回忆录。对出版界人士来说确可以当成八卦来看,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里面提到的人物不仅繁杂,还生疏,不知道是不是显摆自己的人脉之广。文字就不用提了,满满的市井气。作为一本书来说,不值一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