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注定爱就是痛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10447969
作者:月下
页数:235页

作者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天才女作家对苦难生命深深的悲悯,一个命薄如花的女性对爱与温暖的深深渴望。她既率真倔强、无畏坚强,又多愁善感、纤柔脆弱,她不能忍受没有爱的日子,从一个爱人到另一个爱人,她品尝过爱的欢欣和温暖,但更多的却是无边的挣扎与苦痛。她遇到过很多男人的爱,可却没有一个真正心疼怜惜懂她的爱人。呼兰河流淌着她的童年,浅水湾聆听过她的叹息。从异乡到异乡,她一生经历风寒,用生命书写传奇。短暂的一生如彗星划过夜空,明亮热烈而又孤独凄凉……
月下以不牵强附会的简单和不虚饰夸张的直接,精准地梳理了传主的身世生平,清晰地勾画出人物的形神风貌,并以这种简单直接达成的敏锐,径入这位传奇女子的精神和心灵世界,取其内核,示人以诚。月下虽然年轻,却有着成熟作家对世象人心的深入洞察,善于发掘最内在的本质,凝炼最鲜明的特点,从而令读者形成透辟的认识。
萧红31岁在战火动荡和贫病交加中凄然离世。31岁的年纪,在如今后现代的中国社会,尚可自称或被人称为“女孩儿”,尚可扬着天真烂漫的笑靥,在父母膝前或男友怀抱里撒娇。而萧红,却已经受过炼狱般的饥饿与凌辱,华发早生,形容荒凉,相对于她的文学天才和达成的文学成就,这位“文学洛神”的身世可谓命途多舛,她的早逝称得上夭折,更引人落泪,令人扼腕。年纪相仿、同样富于写作才华的月下在为她作传中,仿佛视其为自己的异代姐妹,于叙评中饱含“了解之同情”;但不同的是,月下足够理性,也足够独立,下笔切中肯綮,既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说来,天真,相对于万马齐喑的老于世故,实是难得的、理应呵护与讴歌的品质。月下“怒”的,是萧红天真背后的混沌,那对自己女性身份的怨艾,对感情的懵懂和对男性的屈从;争的,是脱离了混沌的清明,是自知而自信的天真。

书籍目录

序:疾风吹折累凌霄
1
第一章
萧红与家族
5
梦一样的童年
5
一切只为上学故
8
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10
逃离,失败,再逃离
12
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
14
第二章 萧红与萧军
16
从“拯救”开始的宿命
16
贫困中的无力感
20
用什么对抗这无边的虚无
23
关于爱的哲学
26
我要和你同姓
29
他的恋人来了又去
31
我的眼泪只为你流
35
源源而来捂不住的伤
38
这真是一个发疯的社会
41
你不过是英儿的玫瑰
44
第三章 萧红与鲁迅
47
千里马遇上伯乐
47
沉浸于慈父般的爱
50
天空变得阴沉沉
53
被扣的“爱情”之名
56
第四章
萧红与端木蕻良
59
一个温柔且善良的人
59
最纯洁的三人行
62
《红楼梦》里的痴丫头
64
小竹棍的象征
67
走出你骄傲自负的料定
70
对一个女人最大的赞赏
73
危险的想象是毒药
76
不为人见的蜜月生活
80
缄口不言的尊重
83
落红无语对萧红
87
第五章
萧红与骆宾基
88
她又遇上了骆宾基
88
捱不过多愁多病身
91
第六章
萧红的文学世界
93
《生死场》中的失语
93
《呼兰河传》中的情调
96
《小城三月》凄美的爱情故事
98
《马伯乐》一场闹剧
99
结语
100
102

内容概要

月下, 80后女子,现居北京,曾任策划编辑,网站设计师,现为自由撰稿人。多家报纸、杂志特约作者,《新魅力》专栏作家,出版长篇小说《你是笙歌我是夜》,文化随笔《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
博客http://blog.sina.com.cn/zyhf999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读月下的新书《此生注定爱就是痛》,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萧红父亲名张廷举,张爱玲父亲名张廷重。读至此,心下一惊,难道两位民国才女还有些渊源不成。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既然有巧,必有文章。于是查了一下二人的资料,张廷举生于1888年,张廷重生于1896年。名字本相近,年龄又相仿。想不胡乱联系,都没道理。单看两位父亲的名字,同姓同辈,一名举,一名重,合在一起,便是举重。不是兄弟,怎么可能!再看两位才女的名字,萧红本名张迺莹,迺通乃,做“是”字解。莹字意为光洁像玉的宝石。而张爱玲本名张瑛,瑛字意为像玉的美石。两姝联手,抵得上民国文坛的半壁江山,却原来是张家的两块“贾宝玉”,不是姐妹,更不可能!上下两代人的名字如此接近,是何道理!查萧红父亲张廷举监修校正并作序的《东昌张氏宗谱书》可知,张家祖籍是山东省东昌府莘县长兴社东十甲杨皮营村(现为山东省聊城地区莘县),远祖张岱于清乾隆年间携家迁居东北。张氏呼兰一支为张岱次子张明贵的四子张弼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自阿城迁来。张弼子张维祯有三女无子,过继叔伯弟张维岳三子张廷举为子,萧红为张廷举的长女;再查《张氏族谱》可知,山东东昌府张氏共有两支,均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98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再来看张爱玲一族,据张爱玲祖父张佩纶所撰《通议大夫安徽按察使张府君墓志铭》里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始祖讳德贤自山东海丰(今无棣县)迁县西南齐家坨,谱系中阙。其可次者自明赠文林郎讳臣儒至府君盖十世。高祖讳嗣浚,曾祖讳栋,均县学生。祖讳灼。”;再据无棣《张氏家乘》载:“前明永乐二年,我始祖敬公为奕世之祖,由山西洪洞来海丰,家与码头村居焉。”结论是:萧红一族,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98年),由山西洪洞迁居到山东东昌。到清乾隆年间,远祖张岱迁去东北;张爱玲一族,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迁居到山东海丰。到明万历年间再迁往到河北丰润。果然无巧不成书,有缘必有故。萧红和张爱玲,两位民国才女,祖籍都是山西洪洞,真正的同姓同宗。萧红长张爱玲9岁,是张爱玲的堂姐。应了那句老话:可不道一般树上有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     没有人可以质疑萧红是中国文坛的传奇,在民国世界里,她是唯一能和张爱玲比肩的才女。一直以来,我对萧红的印象都来自于她的作品——一个柔弱却坚强、不独立却能坚守、惹人同情却更值得敬佩的孤女形象。然而,印象终究只是轮廓性的。说实话,对她的详细的人生历程,我并不了解。在看了月下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萧红着实有着不少误读。其一,萧红的童年并非不幸。在《呼兰河传》中,她写道:“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这让我们觉得她幼时便饱尝苦难,祖父所在的花园是她避世的桃源。但事实上,萧红的童年是很幸福的,她生于乡绅地主家庭,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祖母虽然严厉,却也不曾真用针刺她,只是吓唬而已,而这一幕被儿童的心理放大了。在她7岁时,祖母去世,母亲也随后过世。萧红称曾遭遇继母虐待,但事实上继母基本没虐待她。这里并非指萧红说谎,而是由于儿童的敏感,同样将感觉放大。她的内向、孤僻和喜欢读书,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其二,萧红逃婚事件竟如此错综复杂。很多人都知道萧红和家庭决裂是因为逃婚,但至于过程和是非曲直都不知晓。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她和家庭的对抗是从上中学前就已开始。她父亲张廷举虽然有维新思想,且在教育系统工作,但认为萧红性格过于“张狂”,从而反对她上中学。为此,萧红不惜以“当修女”要挟,闹得呼兰小城满城风雨,父亲无奈只得屈从。萧红对家长选定的未婚夫汪恩甲,事先本也中意,但随着所受五四新思潮影响日益加深,逐日厌倦。为了退婚,她曾拿起菜刀,吓跑了事先声称“要打断这个小犟种的腿”的舅舅。还骗了汪家一笔嫁妆钱,和已有家室的表哥出走北平,后来因被断资费被迫返乡。无依无靠的萧红,选择与汪恩甲在小旅馆同居。汪家提出解除婚约,她又将汪家告上法庭,最终败诉。如同书中所说,“对萧红这样一个翻江倒海哪吒般的人物,他(父亲张廷举)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女儿萧红已是呼兰小城天大的新闻,不守妇道、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了”。萧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父亲软禁,出逃,最终和家庭决裂。其三,“二萧”恋情绝非佳话。当怀孕的萧红因欠房租而囚禁在洪水肆虐的“东兴顺”旅馆时,素昧平生的萧军接到求救信,驾一叶扁舟解救了他。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相信这个“英雄救美”的故事。但月下告诉我们,这纯属一厢情愿的传言。事实上,当时是萧红根本没等到萧军,只好自己跑出来。不过,传言也“情有可原。毕竟,心意可嘉,动机比结果更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说,萧军的确解救了萧红,且将她带上文学道路。他的确是她的恩人,恩情不可忘,但施恩者永远将恩情在嘴边上,高高在上地俯瞰自己的妻子,就是另一回事了。而且萧军出轨次数之多,态度之坦然,让人难以置信。写到这里,月下还是宽容的,她说萧军“爱情哲学”有问题,他坚信:“爱便爱,不爱便丢开!”在我看来,这和哲学有一毛钱的关系吗?分明就是管不住下半身而已。对于萧红来说,萧军注定是一个摆脱不掉的噩梦。这样拨云见日的描述,书中还有很多,让我愈读愈心惊,愈读愈放不下。月下和萧红当然没有仇,她只是冷静地叙述,让我们看到一个以往从未见过的萧红。当然,在这里,月下的冷静也绝非凉薄,而是对萧红的人生悲喜进行客观分析时,仍保持一抹诗性、三分慈悲。月下说:“萧红的本性里潜伏着小女人的狡黠、虚伪和虚荣,然而这也是一般女子或者说普遍的个体生命求生的本能。正如在萧红的小说里一直表现的人物,他们过多地用本能活着。”这一点评可谓精到。是的,萧红是靠本能而活的人。她的求生和求知,她的人生和作品,她的爱情和亲情,无不充满了原生态。对于这个世界,萧红是短兵相接,刀刀见血的,没有半点的虚与委蛇。比较一下萧红和张爱玲,感慨颇多。相同点不少:两个人都姓张,都曾被父亲囚禁、出逃,都称得上不世出的才女。不同点则更多:张爱玲洞察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萧红处处碰壁,头破血流闯江湖。张爱玲临水照花,一遇胡兰成旋即枯萎;萧红寸寸断肠,历经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临终却还爱上了骆宾基。张爱玲只恨“红楼梦未完”;萧红却自比书中学诗的那个“痴丫头”香菱。1942年1月22日,萧红于香港病逝。临终,她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还有,“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31岁夭亡,她是真的不甘,那半部红楼注定无人再写。她也真的像香菱一样:“我自应怜应自叹,人间天上不团圆”!萧红是乱世人间的一株凄苦植物,分分寸寸执拗,枝枝叶叶伤情。多年之后,曾倾心于她的聂绀弩到浅水湾扫墓,留诗曰:“呼兰河畔花成浪,越秀山边鸟作钟。万紫千红犹有恨,恨无叶此与萧红。”萧红是喜欢热闹的,九天之上,若有青鸟衔此书予她,不知她作何感想?文章来自胡兰成网http://hulancheng.com/
  •     发表于浦东时报http://www.pdtimes.com.cn/html/2014-02/27/content_8_4.htm我总是不大喜欢太容易爱上一个人的人,“容易”意味着门槛低,这一低,就会很多很多鱼龙混杂的进来。我喜欢水仙的姿态,独自开落,独自照影,它的骄傲不允许品位低劣的人来采摘,不允许把自己的优雅浪费在没有欣赏眼光的人身上。日月如梭,她安静地、低调地,等着一声蓦然回首的叹息,一抹会心一笑的眼神。她要的是真正的理解。 萧红终究没有那么孤芳自赏,淡然处之,她像极了凌霄花,藤蔓相连却又硬骨铮铮(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自尊心强却又无法独立),为了追求爱情以“娜拉”的莽撞范本离家出走,她的逃离是破釜沉舟,然而,舟真的沉了,她又不得不紧紧地抓住任意漂来的浮木——舟的碎片。所以她的第一个男人是竟是她拼了命逃离的人——家长包办的未婚夫。荒谬的几近可笑。就像旅行的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目的,也许,她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对于反抗的是什么,是从顾不得看上一眼的。她还年轻,还不懂得爱情。所以,一个人身怀六甲在旅馆里等待那个以筹钱为由离开的男人。张爱玲说中国是一个爱情荒芜的国度。果然,中国,传统,谁帮助你谁可成为你的依赖,你就要嫁了谁。爱情本来是一种感觉,在这里却成了互惠。没有必然,只有可能性,不是非你不可,而是你也可以,就在一起了。“他像一场大雨,很快就会淋湿你,但云彩漂走了,他淋湿的就是别人。”洪水中,萧军真的是那场大雨,他淋湿了她的心。他恰恰有一种蛮暴的热情,她恰恰对这种热情毫无抵抗力。她忽略了“理解”这一要素。当萧军吼着“我是一个粗人,很少去理解你,可是我从来没想过要离开你”的时候,疲软无力的萧红只有无可奈何地说:“是我想离开你,可是离不开。”她离不开。曾有人“怒其不争”地质问道:她就不能一个人活吗?她不能,她始终没有长大,这就是幼稚不完的代价。她很容易的爱上一个人,又很轻易的被一个人抛弃了。这是不是一种不自爱,或者自虐情结呢?又或者,是太爱自己,所以不停地要别人也来爱自己——像三毛,总是很容易在人群中找到可爱之人。无论如何,还是可爱之人,即便只是一刹那。她的天真,单纯,脆弱,让她轻易的爱了。记得有个八卦女人说,才女大多是不幸的,不是没嫁出去,就是没有孩子。而张爱玲在《同学少年都不贱》中借赵珏之口说出,她最可夸傲的是她不会为任何爱情以外的理由结婚。她对所有虚伪的婚姻予以蔑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幸与不幸不是别人可以定义的,更不是以结婚生子为标准的,这世俗的圆满啊——萧红是拼了命的学阿Q去画了。有些人说是生活所迫,男人和女人需要扶持着一起走,那婚姻就完全成了合作关系,爱情只是虚设。她的凄婉,她的悲苦,与她自己的作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她的婚姻是合作关系多过了爱情关系,她永远是被选择,被安排。有人说她拒绝给定,拒绝平庸,她拒绝了别人的给定,却接受了时势的给定,因为她的柔弱无法与命运对抗。寒冷、饥饿与病痛,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追求理想,很少有作家像她一样体验过饥饿的滋味,大概沈从文也是贫苦的,但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其实如今也存在这样的弊病),男权当道,女人仍旧是弱者,有所追求必定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代价,在她的漂泊岁月中,是“只有饥饿,没有青春”的。这苦难也加剧了她对另一半的迫切依赖。电影《萧红》(已经把萧红妖魔化,以俗滥的感情捏造为主)却反过来追问,其中一句旁白:为什么所有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我想是因为爱上她很容易,婚姻经济学中讲过,难易决定概率。尼采说:(高等人)把他们的价值和非价值当成普遍适用的价值和非价值,便陷于理解发生困难和不切实际的地步。倘若这类特殊的人并不自感特殊,那他们怎么能理解卑贱者呢!怎能正确评估世情常规呢!于是,他们就议论着人类的愚昧、不当和空想,他们大为惊讶,世界何以如此混乱?如果我们以“高尚者”和“傲慢者”去观察萧红的一生,肯定会认为萧红的世界是卑贱的,非价值的,混乱的,但是有足够理性的张爱玲早就说过:世界是混沌且丰富的。张爱玲是让我们以作品懂人生,萧红让我们以人生懂人生,她的人生正像张爱玲笔下的小人物,没出息,不干净,不纯粹,爱情的背后是一地鸡毛。籍此苏篱(小说《狂欢》中人物)说:人这种动物,我是不爱的。所以苏篱是不切实际的,她与整个世界发生抵忤。所以,我们以常人的价值标准来看待萧红。从她对萧军的争取到对端木的捕获到对聂绀弩的欺瞒可以看出,萧红的本性里潜伏着小女人的狡黠、虚伪和虚荣,然而这也是一般女子或者说普遍的个体生命求生的本能。正如在萧红的小说里一直表现的人物,他们过多的用本能活着。如果她喜欢,那又何妨呢?人贵在跟着感觉走,无论是萧军处还是端木处,都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然而,此安处并非永久的安处,她敏感而脆弱的心性使自己容易感受到不满,她的任性让她给这“不满”寻找出口,萧红是个真性情的女子,这真性情来得不顾一切(或者是对一切视而不见,这一点与张爱玲相反,张是洞察一切,所以张的小说里多是聪明人,萧红笔下人物的坎坷不幸是命运和外界环境造成的,她本身就是被碰得头破血流的)索性任性为之——这里可见出她的身上存在着浪漫因子——但凡任性都会流于盲目,盲目又是悲剧的根源。也正是由于这种性格,造就了文学上的另类成功,鲁迅、胡风等人特别推崇萧红的小说,对于她的第一篇《生死场》,鲁迅赞之为:“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鲜艳……”胡风也说:“萧红是凭个人感受和天才创造的。”萧红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原生态的美,是因为她是以孩子的目光观察这个世界的,敏锐、纯粹、纤细,像莫言小说《红萝卜》里的那个小男孩,具有常人所没有的观察能力,仿佛是一种特异功能,听得到风和植物的语言。她的小说风格别致而独特,甚至会被人误认为稚拙,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稚子涂鸦般的质朴给文坛带来一股陌生又新奇的荒野之风。她无限逼真地描摹了黑土地的荒凉景致和这片土地上人生的苦难,有别于张爱玲的都市鬼魅,和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站成文学史上另一飒利风景。萧红说:人,是需要为着一种理想而活着。她的理想便是对爱和温暖的追求,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身体力行。她的小说里有一种深深的爱的伤感和对于苦难的生命的悲悯,和在悲悯中对温暖的渴望,充满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她自身,也把对于爱情的冒险(不是追逐)当成了理想,从异乡到异乡,从一个爱人到到另一个爱人……这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用极其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凄婉的歌谣。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看过多个版本的关于萧红的书,这本写的比较好。它不是将一些材料简单的堆砌,有分析,有例证,比如对端木的评价,通过一些例子展示给读者。
  •     原来萧红是张爱玲的远房堂姐。
  •     和电影黄金时代中很多内容相符,只是对萧军和端木与萧红之间关系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我印象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抓住”。说萧红一直在不停地抓住生命中出现的救命稻草。这一词,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解读,在我看来竟让我万分欣赏这位女子。无论在怎样的生存状态下,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一种想要好好按照自己想法活着的执念。试想,一个人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况,才会有这种要“抓住”的行动。发生在你身上的,承受的住的,就承受,承受不住的,就接受自然的结果。所以,她苦闷的时候,她会为自己排解,哪怕只是坐在别人的院子里,一个人发呆。她只身一人,前往日本舒缓心绪。(这样看似无聊的时光,却是生命中需要的。)她生病时,毫不犹豫的签字让医生动手术。她的一生总结下来是一直在积极的面对,所以,死亡降临的那一刻,她是笑着的。酷!
  •     这书名……挺有意思的。
  •     【2014.8.23~8.26】这本书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本长篇散文。对萧红一生的主要经历做了简单介绍但不局限于介绍她的人生经历。篇章的安排就很大胆,与三个男人及鲁迅的交往,是本书主体。萧红研究或者说任何作家的研究,在不缺少学究式的著作之外,就需要本身作者这样的大胆下笔、横刀阔斧。月下的观点果断,甚至有任性,有她自信的推断,尽管也未必全对。但这才为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路。给端木蕻良平凡、斥责骆宾基自是本书一大看点,不知是否创新,但以前却未见专著集中谈及这种观点。更难得的是,作者虽为萧红立传,却绝不偏袒,对她也多加责备。这种作者对传主的责难而非一味的偏爱,真的是很难得了——而这本该是一个清醒的传记作者起码该做到的事情。
  •     觉得比较客观,而且有着女性独有的理解和同情心。
  •     作者不是罗列萧红的生平事迹,而是抽取出真正的“萧红性格”,以及她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看起来很有意思。
  •     我们对爱情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它是万能的。此书臆断过多,子非鱼... 萧红自小爱读书不爱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所以长大以后也不世故
  •     一个为爱一生的萧红,如此深刻真实
  •     倔犟性格令她对自由的追求,远远超越时代而不为世人所容;她寄望托付终身之人,一个个或蛮霸或懦弱地离弃她,而能给予她庇护的人又都匆匆辞世;在战乱年代,她的浪漫情怀无以为继、幸福梦想无处落脚。萧红以香菱做自比,恰是她一生性格、命运和社会三重悲剧性交织的写照。作者用散文手法写传记,少了考证但却让文字更有回味;而为端木平反和对萧红自身的批判,也显得真实可信。
  •     补课
  •     力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