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注(全四冊)》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 春秋左傳注(全四冊)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0-01-01
ISBN:9787101002621
作者:杨伯峻
页数:1736页

董狐并非良史

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此事一向被夸大为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史家典型,事实上董狐并没有做到直笔,他维护的也不是什么尊重史实,而是所谓儒家的道统,无底线的尊君而已赵盾苦谏灵公,灵公不听,并欲杀之,赵盾欲逃亡别国,未逃出境,灵公被赵穿所杀,和赵盾有什么关系,就算其后来庇护赵穿,也不能说明其参与了谋杀灵公的策划。何况灵公又是个什么混账东西,无端杀人,荒淫无耻,又如何杀不得。董狐一向情愿的以弑字来诋毁赵盾,又不记灵公之丑态和前因,春秋一书里以下犯上,不问什么缘由,也多用弑字,正是中国文化的局限性所在,和什么良史差之千万里。他们维护的是君王高高在上的道统等级秩序,而不是什么客观的事实,同比《罗马十二帝王传》里对帝王的揭露和直笔,差之远已

融汇古今,看左传这是最佳参考书!

你要NB直接看原文,或者杜预注,注疏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只是想读这本书的话,杨伯峻这本注非常好!记得当时花了差不多一个学期,看完四大本。吐血啊!

纯粹年代

很向往春秋那个年代,我想那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与激情的年代.人们都有自己的信仰并笃信它,单纯得可以为这个理想生或死.多么纯粹而有担当啊.左传,虽然惜字如金,但寥寥几笔,有如石刻.如果想看<左传>,这本书可能有点乱了,如果看过<左传>再来看这本书,它真挺帅的.

概念先行的史书

试图将200年间的兴亡更替与人事变幻用“礼”这一概念来统摄,明显是概念先行。一部书读下来,大概可以看出,左氏认为,礼为兴亡之本,礼在,国在,礼亡,国亡。鲁闵公时,国内纷乱,强齐遣仲孙入鲁视察底细。仲孙回国后,与齐侯有如下对话:齐侯:鲁国可以夺取了吗?仲孙:不可。国家如大树,大树将崩,必定根杆先倒,然后枝叶跟着倒。鲁国国本在礼,而鲁国现在还坚持周礼,国本还在,劝你别轻举妄动。后事的确如仲孙所述。仲孙

你凭什么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4171.entry2008/6/26你凭什么先秦时期曾出现过一群很有趣的人,就是所谓的士。士原本是最低级的贵族,后来变成了最高级的平民,权益也一缩再缩。战国时期,基本上这些人就组成了身怀技艺的人群,能打架的叫武士,能忽悠的叫辩士,能策划的叫谋士,什么什么的。士的工作也很简单,谁给的钱多他就听谁的,给谁出主意,给谁卖力气。也许今天还在这个诸侯门下谋算着那个诸侯,明天就又跑到了那个诸侯身边帮他算计这个诸侯有人说这是毫无忠诚可言的一群人,我倒觉得这是很有职业道德的一群人,他们无论何时都在为着当时的老板服务,今天为了你,明天为了他,但都是尽心竭力的这颇像是我们现在的职业人员,今天还为着微软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明天就跑到了Google做起了中国区总裁我是刚改革开放不久出生的,所以小时候看电视,老有反映两代人思想差异的情节,那些50年代的老工人说80年代的人对工作缺乏耐性,对单位没有忠诚,而到了现在,所谓的60后和70后也在指责80后类似的话题,不能承受压力,不能为公司奉献但他们不知道是否想过,解放初期的企业,那是无微不至的,一个工厂,有食堂,有宿舍,有医院,有幼儿园,有小学和中学,进了工厂就等于找到了一辈子的依靠,这样的单位自然有资格要求员工的忠诚;一样的道理,80年代虽然很多员工服务都没有了,但起码还有一些所谓的企业内部福利,因此也还可以要求员工做贡献。现在这样的时代,个人和单位之间,那就是赤裸裸的买卖关系,一个出钱一个出力,“职业”就是这个意思说到职业,就不得不说起一个我很早前就有的说法:事业是高尚的,但职业就是那么回事,谈不上高尚不高尚,所以教育是高尚的,但教师未必高尚,平安是高尚的,但警察未必高尚。现在有教师也说学生不够尊师,但他们有没想过,现在教书的又有几个配受尊重的。一个给钱,一个干活,就是这样的关系而已,教师要求学生的尊重,和医生要求病人的感激、娼妓要求嫖客的感情一样,简直是毫无道理。原本,挣的是这个工资,就该做这些事情,做好本职工作而已。如果仅仅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受到额外的收获,那么如何去鼓励和感激那些确实做出了超越本职的贡献的人?圣人就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古人尊师,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师长的情意,二是老师的招牌。做孔圣人的学生只需要十根肉干,教的则是经史等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学问,出去了还能打着孔子的旗号找工作,这样的老师没啥可说的。再有的,学生和老师吃住在一起,当然了也要给老师干活,有的甚至就是当个苦力先使唤几年才给教本事,但就是在这长期的相处过程里,培养出了感情。另外,有些行业也确实,出去了不报师承很难混得来。所以古人尊敬师长,那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教出来的不过呢,现在吧,能给看好病的医生就很值得感激了,能教会学生的教师就很值得尊敬了,能保证卫生安全的娼妓也没几个了——最后这个没有调查过13:50:39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9)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言论

左传是中华文化的根底

有段时间读《文选》,发现李善注经常引自《左传》的例证或注疏,就有了读左传的意思。刚开始,没敢读杨伯峻先生的这部注,先读上海古籍李梦生的那套有白话翻译的版本,心想,读了这么多年的古文了,有白话总能读得懂吧?没成想,读得很艰苦。总结一下,主要以下几个原因:1、《左传》是编年体,有些事件前后关联,即使看白话,没有对春秋历史一定的了解,也未必能读明白。况且,白话有时看着也别扭。2、《左传》里很多的文化背景与当今差别很大,虽是我们先人的事迹,然仿佛漫游在另一个世界。3、古文功底不扎实。忍耐,再忍耐,用一个月的夜晚,粗读一过。静悄悄的夜晚,仿佛穿越在春秋的世界里,有感动,有愤慨,有遗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现在,再读杨先生的这本注,算是通读第二遍。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果然不错。读李梦生那版中很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在杨注中给出了很细致的解释,其书征引广博,且多引金石学中的成果佐证。其次,前后关联事件给出了线索,便于参照检索。李梦生版虽也有,然多数限于体例,语焉不详。最喜欢的是,杨注给出了很多春秋中的体例,且很多做出了统计归类,如:p160,史例,诸侯之弟,类以仲叔季称。p202,春秋之世,通君臣皆有谥者,惟鲁、卫、晋、齐四国为然。等等。便于前后贯通,举一反三。杨注尚未读完,然已获益良多。很多人说我国历史书是史料的说法,尤其是二十四史,很不赞同。左传虽不入于二十四史,然读来人物纷然而出,有正义凛然者,有舍身求义者,有无耻卖国者,也有特立独行者,有昏庸无能者。然细细品味,都能从书中体悟出一些道理。于理论的抽象与系统,或者左传不是好的榜样,但作为一部优秀的、伟大的历史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有几部历史书能让人读来如此津津有味呢?

为你打开一扇通向先秦文化的大门

杨先生作注深得其叔杨树达先生的精髓,为这套书作注时广征博引,金石考证并重,已成经典,实在是我辈阅读左传的最佳书籍。至于有许多书上说此书是阅读左传最佳的入门读物,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本书算入门的话,哪些书可以算是中级?至于本书中杨先生抄袭日本人《左传会笺》的流言,在无确凿证据之前未可置信,同为古人注疏,彼亦可引,吾亦可引,又何足怪?杨先生此书实胜他人著作远矣。而阅读本书的最大意义,个人以为在于其注疏于社会、文化无所不包,正好可借左传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全面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毕竟,春秋时期的中国和我们熟悉的那个古代中国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此书作导,实难摸门而入。同时,如果在阅读时,我们结合古代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等学科知识来阅读,将更有助于扩展我们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视野。个人推荐阅读本书同时可以参考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左传研究》和李学勤先生的《东周与秦代文明》,二书均对春秋之历史有提纲撷领之功。而读完此书,再读诸子百家,不光读之甚易,且当有不同感悟。

“文圣”孔子 “春秋笔法”,惩恶劝善,卓立千古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为孔子所编著,早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并已具备约定俗成的一套传统义例,即所谓“书法”。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定了这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大事的史书《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因而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孔子所著的《春秋》,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因为孔子认为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 《论语》、《左传》中都记有孔子对春秋时代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述,可见这是孔子的弟子们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存《春秋》分别载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经文大同小异。《春秋》经文极为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条文不过四十余字,最短的仅一二字。《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从而赋与史官的口头讲述以信史价值,这已是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春秋》被尊为孔子编撰的圣经,在政治上、学术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尊位,它在经学和史学上,以至在政治生活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有“情韵开美,文彩照耀”的美誉,世称孔子为“文圣” 。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   译意: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记载有:“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春秋》作为史家之经典,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存乎其中。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成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唐代《史通》一书中赞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孟子》描述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 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朱熹记述:“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厚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托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愚谓孔子作《春秋》以讨乱贼,则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也。”“盖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讨之,不必士师也。” 下面,略撷其英以窥其一斑: 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隐公元年》 度得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辅:颊骨;车:齿床。) 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左传·襄公十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左传·昭公十一年》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左传·昭公十五年》 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再加一个人名索引就更好了

左传里面人物众多,每个人又有好几个称呼,经常找不着谁是谁,再加上一个人名索引就更好了。注释有点繁琐,有时看不过来,但功力很深,看书各取所需吧,重点不同,爱读什么看什么,不过在这本书上都找得到。

讀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簡端記

讀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簡端記版本: v0.1弁言/例略1, 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注釋精審,為《左傳》之最佳讀本。今就此書簡端丹黃所施,錄為此文;2, 所據《春秋左傳注》為1990年5月第二版、2000年7月第6次印刷;3, 予讀書有校勘癖,或能千慮一得,然亦不免空疏,未敢自信有益他人,讀者識之;4, 引《春秋》,稱[經文];引《左傳》,稱[傳文];引楊伯峻先生《注》,稱[楊注]; 不佞所云,則加[舟案]以別。 引文或有刪節,僅取其有關者;5, 最要者,天下同道藏有金澤文庫本《春秋經傳集解》(楊守敬所謂日本卷子本)者,敬請惠賜一掃描版(PDF/DJVU)至albcamus at gmail為荷!桓公七年P119[傳文] 秋,鄭人、齊人、衛人伐盟、向[楊注] 鄭以四國之軍伐盟、向[舟案] 鄭、齊、衛,明是三國。僖公元年P276[經文]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楊注] 《史記·年表》云:「齊桓公二十七年,殺女弟魯莊公夫人,淫故。」 姜氏為齊所殺,下文《傳》亦言之。[舟案] 閔公三年傳已言之,見本書P263僖公四年P299[楊注] 《晉語二》云:「人謂申生曰:『非子之悲,何不去乎?』 申生曰:『……內困於父母,外困於請侯……』」[舟案] 覆《國語》,「悲」當為「罪」,「請侯」當為「諸侯」僖公九年P328[楊注] 《齊世家》云:「……齊俟驕矣……」[舟案] 「俟」是「侯」字之誤僖公十五年P355[楊注] 宣十二年《傳》引《世本》云[舟案] 《左傳》不得引《世本》,覆孔穎達《正義》,當為「宣十二年《傳》孔疏引《世本》云」P359[楊注] 《晉語三》云:「……逐之惡搆諸侯」[舟案] 覆《國語》,知「惡」係「恐」字之誤僖公十八年P378[傳文] 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苟能治之,燬請從焉。」[楊注] 賈誼《新書》云:「衛侯朝于周,周行人問其名。答曰:『衛侯辟疆。』 周行人還之,曰:『啟疆、辟疆,天子之號,諸侯弗得用。』 衛侯更其名曰燬,然後受之。」 如此說可信,則衛文初名辟疆,燬乃其更名。[舟案] 楊先生所引,見《新書·審微篇》。然賈誼不過為韓非子作鈔胥耳。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篇》:「衛君入朝於周,周行人問其號,對曰:『諸侯辟疆。』 周行人卻之,曰:『諸侯不得與天子同號。』 衛君乃自更曰:『諸侯燬。』而後內之。」僖公二十二年P393[傳文] 夏,宋公伐鄭。 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楊注] ……宋之戰鄭,即與楚爭矣。[舟案] 注「戰」字疑係「伐」字之訛僖公二十三年P406[傳文] 將行,謀於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殺之。[楊注] 姜氏,重耳妻。殺蠶妾以滅口,恐孝公知之也。[舟案] 楊注「恐孝公知之」,是。 案《史記·晉世家》:「重耳至齊二歲而桓公卒。」 《國語·晉語四》記此事亦云桓公卒,孝公即位,子犯謀去。 是為「恐孝公知之」之證。宣公四年P680[傳文]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楊注] 《逸周書·芮良夫篇》云:「下民胥怨,不其亂而?」句法與此同。 《後漢書·黃瓊傳論》云:「則武、宣之軌,豈其遠而!」 句法亦頗類似。[舟案] 竊謂本不必徵引《後漢書》宣公十年P708[楊注] 《魏書·韓子熙傳》謂元義害清河王懌[舟案] 「元義」當作「元叉」。 《魏書》、《北史》、《通鑑》諸書,或作「叉」,或作「义」。 案「叉」、「义」,正俗字。 惟作「義」則非。 (想是底稿不誤,為久沐漢字簡化恩澤之手民妄改耳)宣公十二年P744[傳文] 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楊注] 《漢書·翟方進傳》敘王莽攻破翟義後,夷其三族,誅其種嗣,至皆同坑,築為武軍封,方六丈,高六尺,書曰:「反虜逆賊鯨鯢在所」。 此王莽、劉歆之「武軍」、「京觀」,或與春秋時制相近。[舟案] 積尸以為京觀,史傳多有。 《漢書》而外,如《後漢書·皇甫嵩傳》、《晉書》之《宣帝紀》、《劉聰載記》、《赫連勃勃載記》、《陳書·高祖紀》、《舊唐書·楊思勗傳》、《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等皆有。P747[楊注] 《說苑·復恩篇》謂楚莊王夜飲,有美人而絕纓者,莊王令飲者皆絕纓[舟案] 「有美人而絕纓者」幾于文不成義。 《說苑·復恩篇》:「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成公二年P810[傳文] 士莊伯不能對[楊注] 士莊伯即鞏朔[舟案] 襄二十五年《傳》P1106:「士莊伯不能詰。」 楊先生引杜注曰:「士莊伯,士弱也。」 然則二注必有一誤成公七年P832[經文] 吳入州來[楊注] 吳見于《經》始於此[舟案] 前葉(P831)經文:「吳伐剡。」成公九年P846[傳文] 而紓晉使[楊注] 暫不譴師如晉[舟案] 注「師」字當為「使」成公十六年P883[楊注] 《晉語六》謂欒書主張俟齊、晉兩國軍至再戰[舟案] 覆《國語》,「晉」是「魯」字之誤襄公十一年P986-987[傳文] 十一年春,季武子將作三軍,告叔孫穆子曰:「請為三軍,各征其軍。」 穆子曰:「政將及子,子必不能。」 武子固請之。 穆子曰:「然則盟諸?」 乃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楊注] 詛,祭神使之加禍于不守盟誓者。 互參隱十一年《傳》注。 既盟又詛,足見三家之互有猜疑。[舟案] 楊說恐非。 《周禮·春官·詛祝》鄭玄注:「盟詛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詛。」 孫詒讓《正誼》云:「鄭意盟詛二者,詛小于盟。以《左傳》考之,固有一事而盟詛兼行者。 如襄十一年,季武子將作三軍,盟諸僖閎,詛諸五父之衢。 定公五年,陽虎囚季桓子,冬十月己丑,盟桓子于稷門之內,庚寅,大詛。 又六年,陽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詛于五父之衢是也。」 據此,則此「詛」字或訓小盟,非詛咒之意。襄公十五年P1024[傳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楊注] 《淮南子·精神訓》用此事,高誘注引此文[舟案] 又見《韓非子·喻老篇》、《呂氏春秋·異寶篇》襄公十六年P1028[傳文] 秋,齊侯圍成,孟孺子速徼之。[楊注] 徼音驍。 遮攔而截擊也。[舟案] 徼訓截擊,則音邀,不音驍。 (不佞昧于聲音之學,實不能贊一詞,謹錄此以就正方家)襄公二十五年P1101[楊注] 《呂氏春秋·安死篇》云:「齊未亡而莊公冢抇。」 莊公未厚葬,不可信[舟案] 二十八年傳明言改葬莊公,厚葬或于彼時有之; 崔杼不以人君葬莊公,《左傳》言之鑿鑿,並無可疑P1103[傳文] 趙文子為政[楊注] 此時士匄已死,趙武代之[舟案] 注謂范宣子死,或然。 然今本《左傳》士文伯亦名「士匄」,此後屢見(P1172, P1186, P1230, P1277, P1280, P1287, P1296, P1333) 襄公二十六年P1112[傳文] 衛獻公使子鮮為復,辭。 敬姒強命之,對曰:「君無信,臣惧不免。」 敬姒曰:「雖然,以吾故也。」許諾。 ……子鮮不獲命於敬姒……[楊注] 不獲命者,敬姒僅強使子鮮往,未告以其他也。[舟案] 楊注恐非。 「不獲命」乃請求不被允許之意,先秦經傳屢見。 即以《左傳》言之,僖二十三年、成三年、昭二十年傳皆有之,皆是此意。 楊先生于僖二十三年傳注曰:「不獲命亦當時辭令,猶言不得允許」。 又,《莊子·天地篇》、《禮記·雜記上》亦有之,皆是「不得允許」之意。 楊注獨于此傳望文生義,恐非。襄公二十七年P1127[楊注] 《呂氏春秋》及《孔叢子》作「右宰穀臣」[舟案] 見《呂氏春秋·觀表篇》昭公四年P1255[傳文] 鄭先衛亡,偪而無法[楊注] ……鄭於春秋後六世九十一年為韓所滅。衛於春秋後十三世一百五十八年為秦所滅,最後亡。 《左傳》關于衛預言皆不中[舟案] 然則「鄭先衛亡」中矣昭公六年傳P1280[傳文] 士匄相士鞅逆諸河,禮也[楊注] 張聰咸《杜注辨證》云:「檢《漢書·古今人表》有兩士鞅,一列中上,一列中下,正疑士匄是范宣子,而士鞅非宣子之子明甚。」 亦未必然[舟案] 張說非。 成十六年范宣子已與乎鄢陵之役,去今已四十年;且襄二十五年趙文子為政,其時范宣子或已死矣。 此「士匄」當是士文伯。 詳襄公二十五年《簡端記》昭公七年P1298[傳文] 孟非人也,將不列于宗[楊注] 非人猶言非其人[舟案] 楊注恐非。 觀「將不列于宗」句,恐是謂孟不得為人。昭公九年P1309[傳文] 后稷封殖天下[楊注] 二年《傳》「封殖此樹」,封是培土,殖是生長五穀[舟案] 又見襄三十年《傳》:「將善是封殖。」P1311[傳文] 女弗聞而樂[楊注] 勿聞,謂不使晉平公知之[舟案] 恐注「勿聞」當依傳作「弗聞」昭公十一年P1322[楊注] 下文子產云「楚大而不德,天將棄楚以壅楚,盈而罰之」[舟案] 上「楚」字當為「蔡」昭公二十一年P1424[傳文] 大夫送葬者歸,見昭子[楊注] 昭子,魯叔孫舍[舟案] 叔孫昭子之名,《左傳》只作「婼」,《公羊》作「舍」。 詳十年經注昭公二十七年P1486[楊注] 楊樹達先生《讀左傳》:「《漢書·外戚傳》云『數守大將軍光為丁外公求侯』……」[舟案] 「丁外公」當據《漢書》作「丁外人」定公四年P1543[楊注]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子胥陰令宣言於楚曰:『楚用子期為將,吾即侍而殺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 子期即公子結,此次抗吳,未嘗為將帥,足見子胥畏之,而知囊瓦之無能也。 沈尹戌此一戰略,足操勝算,而囊瓦敗之。[舟案] 此事見《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篇》,《吳越春秋》不足徵也。P1548[傳文] 吳為封豕、長蛇[楊注] 《淮南子·本經訓》云:「堯之時,封豨、脩蛇為民害……」 「封豨」,《文選·辨命論》注引作「封豕」。[舟案] 「封豕」又見本書昭二十八年傳,即《淮南子》所本定公六年P1554[楊注] 《韓詩外傳》卷八載屠羊說辭賞事[舟案] 《莊子·讓王篇》亦有,是《韓詩外傳》所本定公八年P1565[傳文] 陽虎偽不見冉猛者,曰:「猛在此,必敗。」 (楊注:言冉猛在此,必能敗廩丘之軍) 猛逐之,(楊注:冉猛受此激勵,故逐廩丘人)顧而無繼,偽顛。 虎曰:「盡客氣也。」[楊注] 客氣者言非出于衷心。 冉猛之逐廩丘人,固激于陽虎一言; 而廩丘人不殺冉猛,亦非真欲戰,故云「盡客氣」。[舟案] 「盡客氣」者,皆偽也。 陽虎「猛在此必敗」之言,乃偽不見冉猛而云者,是其一; 冉猛偽顛,是其二。 故云「盡客氣」。 且冉猛偽顛,廩丘人安能殺之? 注恐非。定公十二年P1586[楊注] 某氏云:「要之,不狃可以召孔子,而孔子實未嘗往,其事當在定公八、九年之間」云云,或然也[舟案] 「某氏」係指錢穆,所引見《先秦諸子繫年·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孔子考》。 案文十四年《傳》:「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己氏』。」 觀孫詒讓、楊伯峻諸人文字,乃知學者風範,固非十字軍士、孝子賢孫所能企望也。哀公五年P1623[楊注] 《呂氏春秋·必己篇》且謂「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為碧」[舟案] 見《莊子·外物篇》。 是《呂覽》所本哀公十年P1655[經文] 吳救陳[楊注] 此亦季札帥師,而不書名,非魯事也[舟案] 據傳注,楊先生固不以帥師者為季札也哀公二十三年P1719[楊注] 事又見《吳語》、《吳氏春秋·適威篇》……[舟案] 「吳氏」當正為「呂氏」2009年6月某日 ── 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凌晨1點,初稿

有点繁琐

注得有些繁琐,前后重复较多,体例也欠统一,反而不如杜注简洁。存在少量错误,如混淆三门峡之陕县与许昌之郏县,而且是不止一次。注得有些繁琐,前后重复较多,体例也欠统一,反而不如杜注简洁。存在少量错误,如混淆三门峡之陕县与许昌之郏县,而且不止一次。

你解释吧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4181.entry你解释吧小白不用管仲,当然不是因为一箭之仇,日后那么大的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哪可能那么小心眼,所以他问出了三个问题,也就是他不用管子的三大理由,让鲍叔牙解释结果不外乎二:鲍叔牙无言以对,理屈词穷,再不提举荐管子的事;又或者,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那样,鲍叔牙言之有理,小白恍然大悟,而且有错必改四爷评曰:如此问答,无怪日后不歃而盟2:15:22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2)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感悟

我是如何“啃”这本书的

经学类的书很难啃,杨先生这个版本算是详细妥切了,但没有点毅力和方法也是很难坚持看完的。我差不多花了2年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一遍,一边看一边记详细的笔记,但后来由于时间问题第四册的后半部分看得很粗略,没有记笔记,至今还没有补齐这个功课。个人认为,读这本书,不记笔记,不找参考书和相关资料,是读不出所以然的。再加上年纪大了记性不好,阅读时间断断续续没有保证,不做记录的话,等下次再拿起书时脑子完全一片空白了。以下是我读书期间所做的一些功课:准备了一张Excel表格,主要国家每国一个page,另加人物索引,地名索引两个page,一共19个page。书中记载的每个事件,都分别在相关国家,地点,人物的page里记录。比如:前627年秦晋崤之战,就需要分别在周(襄王26年,王孙满论秦军轻佻必败),晋(襄公元年,主要事件),秦(穆公33年,补充事件),郑(穆公元年,弦高犒师),地名索引,人物索引等page添加记录。这个功课非常繁琐,往往忙活一两个小时都读不了几页。但回过头看看,这个功夫还是值得花的,否则这几年下来以我的记性基本算是白读了。表格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从不同的维度总结知识,学历史需要从年代,地域,官职,制度等方面下手研究,没有自己的总结是理不出头绪的,最多只是记住一些故事,那么读读“xxx那些事”基本就够用了,干嘛还要啃这种书呢?除了表格,我参考了一些书:高士奇的《左传记事本末》,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柏杨的《中国历史年表》,《史记》,《国语》,对照着看。还有顺带着看了点《诗经》,春秋历史和《诗经》的渊源很深,对照着看很有意思。还有就是地图,历史地图,和分省地图,很有必要。最后,就是要有所贡献。网上有很多春秋有关的资源参考,我常去的是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也有一些专题博客,收获很多,然后就琢磨着将其更加完善一些。为此也修改添加了一些百度百科的词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很快地把某个专题的知识系统化起来。先写这些吧。

左季陈年评

左传十二公,杨注分之为四册,前三册读来嚼蜡,了无生趣,惟第四册昭定哀三世,纷呈万状,跌宕人心,可比于史迁,殆所见世之故耶!本册首要大事,当然是定四年召陵之会,是时晋凌郑,至定六年郑首衅,助周乱而无视晋之求定,之后齐卫鲁曹接连叛晋,于是自宋盟之后历达四十余年的弭兵局面宣告终结,同时也预示了一个更为重大的历史事实,即晋自城濮一战以来,历文襄灵成景厉悼平昭顷定十一公之经营维系的百年霸权完全走向了崩溃,尽管中原战事又起在两年后,左传却把“晋于是乎失诸侯”记在召陵之会,这不能不说左传作者已具有修昔底德之通史眼光。童书业先生认为,春秋史的主线是晋楚争霸,甚确。晋失诸侯的那一年,楚的日子也不好过,吴阖庐五战五胜,入郢而班处宫,楚子期为之感慨:“国亡矣”,不禁让人想起蒋中正所提出的“中华民国灭亡说”,然楚卒借秦师,以及子西子期及昭王兄弟三人的戮力,反攻成功,两年之间,沧海桑田,荣民岂徒眼红乎?吴既崛起,欲逞志而要鲁伐齐,齐师挽歌含玉以御之,哀十一年艾陵之战,齐师败绩,人云哀兵必胜未尽然也。是年孔子已老,有言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然而年初齐鲁郊之战,冉有所率之左师胜,孟孺子所率之右师败,可见孔门非不善战也。哀十三年,晋侯、鲁侯、吴子会于黄池,左传云:“吴晋争先...乃先晋人”,史记又存吴先晋,童书业先生引国语以纠左传之谬,则吴伯于黄池矣。然哀二十年晋遣赵氏家臣吊吴之被越难,夫差拜稽首,安有伯主向陪臣叩头乎?知吴伯昙花耳。愈往后,则礼坏愈甚,各不安于位,出臣弑君家常便饭,略言之,有周敬王之出、晋二氏之出、卫大叔疾之出、卫四君之六出、鲁二君之出、齐三君之弑、宋向氏之出诸种,而印象最深者,莫过于楚白公胜因子西子期之纳而作乱,二子为复国元勋,一日不察,而见戮于朝,殊为悲叹。白公乱党曰:“此事克则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知成大事者,无不有赌徒心理也,故“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足为怪,“以险侥幸者,其求无厌”耳。案:今伊阙东山有唐白乐天所立之“白氏始祖楚王白公胜陵之碑”,元稹书,然白公并未称王,不知乐天何据。礼坏引发社会风气之变化,哀十一年晋悼公子命其女仆而田,卫大叔懿子止而遂聘,周礼女子十五及笄而聘,可见是让乙女驾御驷乘猎车,连杨伯峻先生都为之言:“古所罕见”,此乙女不能不说很强势,比之则天帝犹不及。有乙女就有御姐,哀十五年卫太子蒯聩之姊孔伯姬趁其夫及逐太子者孔文子之死,密迎太子入国,并杖戈而先,守卫其以登位,是为庄公,考虑到太子之父灵公夫人南子非其母,有理由怀疑孔伯姬如此母性的行为,是由于她与蒯聩的母亲早死,所以便代母职而如大公妃那般对皇帝和大公之翼护,可惜庄公不是莱因哈特,不到三年便得罪外姓、百工和大夫而父子皆遭戮,未能抚有万民也。(案:莱因哈特典出银河英雄传说,有爱请google.hk)哀二十七年为左传最后一年,是年陈成子谓知襄子“多凌人者皆不在”,此句为春秋两百年定论,无论诸侯得失、国君立废、战争胜败、宗祀继绝种种,都在于凌人与否,左传之为后世君子鉴,于此甚明矣。 (两年前的评论,现在看来,多恣横而少文饰。不过能有这种看法,我还是觉得人生是在倒退)

吃人肉吃出了三位贤德的君主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4197.entry2008/6/30吃人肉吃出了三位贤德的君主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小白,在史册里颇有贤名,但他吃人肉的故事也流传的很广。一日小白开玩笑说,寡人什么都吃过,就是没吃过人肉呀。正所谓是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于是他手下的阴谋美食家易牙就回家去,把自己三岁的孩子宰了做成蒸肉给他送来。小白吃没吃咱不知道,但这事吧,后来被提起的时候则往往是说易牙不可靠,没有人情味,什么什么的。此话早有人说,大约第一个有记载的这么说的人,就是同时代的齐桓公身边的名相管仲四爷评曰:易牙固然是小人,但齐桓公身在高位,竟不知君子慎言,自我约束能力如此之差,有管子在时尚可补救一二,无怪管子身后一片乱七八糟,当有死后六十七日不下葬,被尸虫爬满全身,尸身中箭之报。男人嘛,就该对自己狠一点晋文公重耳是齐桓公小白之后的又一位霸主,从中年开始在外逃亡十九年,直到老年才得回国即位。也许就是这段逃亡的经历对他的磨练吧,反正他这个国君做的是有声有色,著名的退避三舍,就是他的故事。就是这位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君主,也吃了一回人肉。那是在他逃亡的路上,实在是饿的没啥可吃的了,连要饭都要不来,手下的随从介子推便割了自己身上的肉给他吃。日后他发迹了,就想找介子推报恩,可人家不愿意理他,带着老妈一起躲进了绵山,他就一把火把绵山给烧了,也就把这母子俩都活活的烧死在了山里——这叫报恩吗——当然,重耳还是有个解释的,他对外的说法是,想靠放火把人家逼出山来四爷评曰:火焚绵山晋文公,啖股旧恩一场空,大火烧出真君子,何必三顾求卧龙既然说到了三顾和卧龙,那自然就要说到这第三位吃人肉的贤德君主了,那便是大耳朵刘备了。只是,刘备吃人肉不见于正史的记载,三国志原文是没这事的,裴注引了英雄传,里面也只是提到刘备的队伍曾经靠吃人度过饥荒,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就出来了个刘安杀妻的故事,刘备也确实吃了人肉。可是吧,虽然这是演义小说,但演义小说在民间的影响更大,而且也只有在民间,在演义小说普及得到的地方,大耳朵才被认为是个贤德的君主四爷评曰:老罗就是为了突出大耳朵的仁义和贤德才加了这段故事,效果相当的明显总体看来,那些杀人给别人吃的人则挨骂比较多,易牙尚在人间就被管子骂过,刘安更是倒霉,连相声里都有一句“怕他请客没菜又给宰了”,而介子推呢,到现在我们还在纪念他,一般人们都认为寒食节就是由他而来,但是却也没人骂晋文公过失杀人。但是呢,吃人肉的人都没挨骂,想来是因为这几位做君主都当的风生水起吧。好象是刘安——此刘安非彼刘安,乃西汉初期的淮南王——在鸿烈里就说,江河里有腐烂的动物尸首不计其数,但是那水可以用来祭祀,茶杯里有一只小虫子,那水就没人喝,就是因为江河大,水多,茶杯小,水少。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有大的优点,那么一些小细节的过错是会得到谅解的所以呢,想犯错误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比较好13:58:56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故事

讀左卮言之夏姬評傳(舊文:無題·世上曾經存在過這樣一個女人)

無題·世上曾經存在過這樣一個女人 2010-10-18 02:13:19  你是否見過這樣一個女人,即使只有驚鴻一瞥,也能令你夢縈魂牽不能忘懷?  你是否見過這樣一個女人,即使只有驚鴻一瞥,無論你有如何的定力,如何的操守,都將在她面前全線崩潰?將從此甘願為她冒天下之大不韙、干犯人間的一切?  你是否見過這樣一個女人,即使只有驚鴻一瞥,也會使你著魔、不惜踐踏人間一切可能的律法、道德、規範,僅僅是為了她的魔力?  你是否見過這樣一個女人,即使已年屆不惑甚至知天命,卻依然有著上述種種魔力?  我相信你沒有。我也沒有。 我們都是凡人,焉能承受一睹美杜莎芳容的代價。  你若問我,中國古往今來最美的女子是誰,也許我會很猶豫,不知道該說出哪一個女子; 但如果你問我,中國古往今來最勾人魂魄的女人是誰,我不會猶豫:夏姬。  「夏姬」不是這個女人的名字。 「夏」是其丈夫的姓,「姬」是娘家的姓──至于名字,我們不知道。 我沒有讀過王引之先生的《春秋名字解詁》──起碼是沒有認真讀過──但相信這個說法應該也不會錯。 這樣的一個女人,卻並沒有留下芳名。  歷史上那些,所謂的美人,所謂的豔婦,所謂的紅顏。 總是要在歷史、政治上興風作浪過,纔會留下大的芳名,或者大的豔名。 如,特洛伊戰爭的海倫,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這是西方的。 中國的,也不例外,如夏的妺喜,商的妲己,周的褒姒,吳越的西施,漢的王昭君,北齊的馮小憐。 倘若沒有這些歷史和政治的影響,便是再美,其芳名也不會很大。 頂多,因為文人的詩文記載,留下一點點芳蹤,給後人馳騁其想象而已。  我最喜歡的詩人之一,北宋的黃山谷,有一首《次韻中玉水仙花》詩:        淤泥解作白蓮藕,糞壤能開黃玉花。        可惜國香天不管,隨緣流落小民家。  任淵注引高子勉《國香詩序》云:「國香,荊渚田氏侍兒名也。 黃太史自南溪召為吏部副郎,留荊州,乞守當塗待報,所居即此女子鄰也。 太史偶見之,以謂幽嫻姝美,目所未賭,後其家以嫁下里貧民。」 能得黃山谷如此贊美,想是姝美無雙。 然而,「可惜國香天不管,隨緣流落小民家」,百年之後,誰還記得這女子?  然而這女子畢竟還有我這樣的人記得。 這正是由于黃山谷的詩。 前邊說過了,倘若你問我最美的女子是誰,我會猶豫; 然而這猶豫的結果,多半是說出這樣一個也不是名字的「名字」:莊姜。 莊姜,是春秋衛莊公的妻子,《詩經·衛風·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于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就我的閱讀範圍,我找不出比這更美的女子。 這女子美而端莊,且是大大的才女,有《詩經·邶風·燕燕》為證。 莊姜這樣的美人,沒有對政治和歷史格局的大影響,她之所以留下的美的芳名,多半倒是因為《碩人》這篇詩。 而我們本文的主角,夏姬,卻完全不同。 莊姜的美,是靜女之姝; 夏姬的美,卻有著難以想象的殺傷力──我不知道假如用「性感」、「誘惑」、「勾人」這樣的現代漢語詞匯來形容夏姬是否妥貼,只知道,凡是見過夏姬的男子,沒有一個不被征服。  夏姬是春秋時人。 與莊姜不同的是,沒有哪一本信史,描述過夏姬的容顏。 《左傳》記載了關于夏姬的最可信的原始資料,就完全沒提到她的容貌。而是,只有貫穿在一年又一年的歷史中的平平淡淡的史實。 然而,如果你把這些史實貫穿起來,將會得到令人一個心驚肉跳印象: 那是怎樣的一種魅力啊,沒有一個人可以抗拒……  夏姬的事蹟,見于《左傳》、《史記》等,以及《列女傳》等後世的書。 春秋史料,《左傳》是最可信的。 本文不參考《列女傳》、《東周列國志》等不可信的書,甚至連《史記》也一並舍棄(《史記》多有誤讀《左傳》之處,清人粱玉繩《志疑》一一辯之),僅從《左傳》、《世本》等可信史料取材,來給讀者展示一下,這女子究竟是何等樣人物(《世本》早逸,據前人引用)。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 嫁給了陳國的夏御叔。 鄭國姬姓,陳國媯姓。 陳宣公生子夏,子夏生御叔,因此就得姓為「夏」。 在嫁給夏御叔之前,夏姬和一個叫作「子蠻」的人好過。 杜預注《左傳》,以為「子蠻」是夏姬的庶兄(同父異母的哥哥),這個說法是錯的,楊伯峻先生已據《左傳》駁斥他,駁斥的很對[注1]。 「子蠻」很可能是夏姬的第一任丈夫,很年輕就死了。 鄭穆公又把她嫁給了陳國的夏御叔, 御叔就是夏姬的第二任丈夫。 夏御叔死的時候高壽幾何,無從考證,我們僅僅知道他和夏姬生了一個兒子: 夏徵舒。 當《左傳》的史筆第一次提到夏姬的時候,夏徵舒已經長大成人,是陳國的「卿」(比「大夫」高一級,若是「上卿」則是除了國君權力最大的)了。  夏御叔死了,夏姬再次做了寡婦。 這時候,陳國的國君陳靈公,還有兩位「卿」,一個叫孔寧,一個叫儀行父,和夏姬好上了。 《左傳·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洩冶諫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且聞不令。君其納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洩冶。孔子曰:「《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泄冶之謂乎!」  陳靈公、孔寧、儀行父都穿著夏姬的內衣,公開在朝堂上展覽! 在春秋時代,這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大夫洩治實在看不下去,就向陳靈公進諫;沒想到陳靈公表面聽從,卻暗地通知了孔寧、儀行父,並默許他們把洩治給殺了。 這個洩治真是個倒霉蛋! 這還不算,後世的孔老夫子還要嘲笑他。 陳靈公和二卿經常去和夏姬幽會,就連《詩經》也是有記載的。 《詩·陳風·株林》: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 匪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說于株野。 乘我乘駒,朝食于株。  株,是夏氏的封邑,夏徵舒字「南」,故稱「夏南」。 詩人敦厚,不好意思說靈公找夏姬去幽會了,就委婉地說他找徵舒去了。 《毛序》說:「《株林》,刺靈公也。淫乎夏姬,驅馳而往,朝夕不休息焉。」 如此胡天胡地,自然會出意外:就在洩治被殺的第二年,陳靈公被夏徵舒殺了。 《左傳·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  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於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  靈公、孔寧、儀行父在夏姬家裡飲酒作樂,靈公對儀行父說:「徵舒長得象你。」儀行父也說:「只怕長得象國君。」 其實陳靈公即位至今才15年,徵舒已經是卿了(而且應該已有子嗣了,考證見下),不可能是靈公的兒子。 只不過其母夏姬豪放,所以大家拿來他的身世來開玩笑罷了。 ──開玩笑不打緊,不料徵舒在外頭聽到了,極其不舒服。 等到靈公出來,從馬棚裡一箭把他給射死了。 孔寧和儀行父這兩位跑得快,跑到楚國去了。  按照今人楊伯峻先生的理解,夏徵舒殺了陳靈公,自己做了陳國國君。 此事可信與否姑且不論,且說孔寧、儀行父二位,跑到楚國去求救了,此時的楚國國君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楚莊王號稱霸主,一見自己的小弟陳國大亂,自然要去平定,于是帶領大軍毫不費力的攻下陳國,殺了夏徵舒,恢復孔寧、儀行父的「卿」的地位。 ──可憐一代帥哥夏徵舒(我根據其母夏姬的容姿推測他是帥哥),就這麼死掉了;倒是孔寧、儀行父這兩個做絕了壞事的混蛋,安然無恙的繼續做「卿」![注2] 楚莊王滅陳,並沒有立新君,相反,直接把陳國當作楚國的一個縣了。 楚國的申叔時這時候出使齊國回來,就有了這麼一件事(《左傳·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  申叔時使於齊,反,復命而退。王使讓之,曰:「夏徵舒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何故?」對曰:「猶可辭乎?」王曰:「可哉!」曰:「夏徵舒弒其君,其罪大矣;討而戮之,君之義也。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也,曰討有罪也。今縣陳,貪其富也。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聞也。反之,可乎?」對曰:「吾儕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乃復封陳。  申叔時打了一個比方,放牛踩了別人的莊稼,于是受害人就沒收了這頭牛。 牛的主人確乎有錯,但至于連牛都要沒收嗎? 陳確乎有罪,但至于滅國嗎? 楚莊王聽從了這個建議,重新封建陳國(即位的是陳靈公的兒子,陳成公)。  夏徵舒殺了陳靈公,夏姬依然無恙。 等到楚莊王滅陳殺徵舒(宣公十一年,前598年)之時,見到了夏姬。一見之下便想娶她。 這時候發生了這樣的事(下文見《左傳·成公二年》):楚之討陳夏氏也,莊王欲納夏姬。申公巫臣曰:「不可。君召諸侯,以討罪也;今納夏姬,貪其色也。貪色為淫,淫為大罰。周書曰:『明德慎罰』,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務崇之之謂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若興諸侯,以取大罰,非慎之也。君其圖之!」王乃止。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蠻,殺御叔,弒靈侯,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何不祥如是!人生實難,其有不獲死乎?天下多美婦人,何必是?」子反乃止。王以予連尹襄老。  當楚莊王討伐夏徵舒之時,莊王想娶夏姬,申公巫臣說:大王號召諸侯討伐徵舒,這是討伐有罪;如果您娶了夏姬,那就變成貪圖美色了,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莊王一聽,我靠,說得大義凜然。我還能怎麼辦?只得斷了這個念頭。 于是子反(公子側)就想,既然大王不能娶夏姬,不如讓我娶了她吧! 沒想到申公巫臣又說:夏姬是個不詳之人,使子蠻夭折,使御叔死掉,使靈公被殺,徵舒被戮,孔寧、儀行父出奔,還使陳國被滅!──還有比這更不詳的嗎?天下美女多得是,何必非娶她呢! 于是子反也不得不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樣,楚莊王就把夏姬賜給了連尹襄老。 申公巫臣口辯辭給,成功勸阻了楚莊王、公子側娶到夏姬,于是,夏姬被賞給了連尹襄老。  第二年(公元前597年),楚國和晉國發生了一場戰爭:邲之戰。 楚國勝利,楚莊王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這場戰爭中,晉國的荀罃被俘,荀罃的父親荀首于是就帶領私家部隊突擊進楚軍,俘虜了公子榖臣,射殺了連尹襄老,為的是將來能夠和楚國交換到他的兒子:荀罃。 ──可憐我們的大美女夏姬!剛剛做了連尹襄老的新娘纔1年的時間,老公就死在沙場上了──為國捐軀本來是正常的事,但是(下文見《左傳·成公二年》:  襄老死於邲,不獲其尸。其子黑要烝焉。  以下淫上曰烝。 襄老的屍體被晉國的荀首帶回去了,夏姬于是和襄老的兒子,黑要同學,打得水深火熱。 到底是鳳求凰還是凰求鳳我們不得而知──原諒他們吧,換了你也把持不住的──然而接下來發生了更為驚人的事(《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巫臣使道焉,曰:「歸,吾聘女。」又使自鄭召之曰:「尸可得也,必來逆之。」姬以告王。王問諸屈巫。對曰:「其信。知罃之父,成公之嬖也,而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軍,而善鄭皇戌,甚愛此子。其必因鄭而歸王子與襄老之尸以求之。鄭人懼於邲之役,而欲求媚於晉,其必許之。」王遣夏姬歸。將行,謂送者曰:「不得尸,吾不反矣。」巫臣聘諸鄭,鄭伯許之。及共王即位,將為陽橋之役,使屈巫聘于齊,且告師期。巫臣盡室以行。申叔跪從其父,將適郢,遇之,曰:「異哉!夫子有三軍之懼,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將竊妻以逃者也。」及鄭,使介反幣,而以夏姬行。將奔齊。齊師新敗,曰:「吾不處不勝之國。」遂奔晉,而因郤至,以臣於晉。晉人使為邢大夫。子反請以重幣錮之。王曰:「止!其自為謀也則過矣,其為吾先君謀也則忠。忠,社稷之固也,所蓋多矣。且彼若能利國家,雖重幣,晉將可乎?若無益於晉,晉將棄之,何勞錮焉?」  申公巫臣──就是那個曾經義正詞嚴、大義凜然地勸戒楚莊王和公子側不要娶夏姬的申公巫臣──竟然于此時派人去和夏姬說:你回娘家鄭國去,我去娶你。 又派人從鄭國去跟夏姬說:你的死老公襄老的屍體能要回來,你回來收屍吧!夏姬也不含糊,立刻就跟楚王(這時候楚莊王已經死了,在位的是他的兒子楚共王)說,楚王就派夏姬回了鄭國。 巫臣就到鄭國去聘娶夏姬,鄭伯同意了。 正好楚王派巫臣出使齊國,于是所有家產一起帶上,負著使命、叛逃國外去了。申叔跪看到巫臣浩浩蕩蕩地把家產都帶上去出使齊國,說他有「桑中之喜」 [注3]。 到了鄭國,巫臣就讓自己的副手回楚國去,自己則帶了夏姬要投奔齊國。正好這時候齊國剛剛和晉國打了一個大敗仗,巫臣牛氣衝天地說:老子不呆在loser的國家!于是就跑道晉國去了。 晉國分封了「邢」這個地方作為巫臣的食邑。 ──可以想見,當9年前申公巫臣以其雄辯的說辭,阻礙了楚莊王和公子側對夏姬的非分之想,其心中已經開始籌劃著一個驚人的謀略:如何能把夏姬弄到手。 等了9年,終于得到一個機會,和夏姬分頭逃奔國外、終成好事。 你完全可以想像,這九年中的每一個夜裡,當申公巫臣輾轉不寐時,想念著正睡在他人床上的夏姬,內心是如何的一種隱痛啊……  消息傳到楚國,楚莊王是死了,子反(公子側)還活著,自然十分憤怒──本來要不是巫臣作梗,夏姬應該是屬于他的啊! 子反于是和楚共王建議說,我們賄賂一下晉國,讓他們禁錮巫臣。 楚共王說:算了吧,巫臣為自己謀劃娶夏姬這事,的確是過份了;但是他勸戒先王的話,還是不錯的。   讓我依據史料,來為夏姬做一個簡略的「年表」。 保守一些,我們就算她15歲第一次嫁人(子蠻),一年以後子蠻死,這時夏姬16歲; 假如夏姬沒有為子蠻之死守幾年寡,而是來年即嫁給了夏御叔,那麼此時17歲; 假設第二年即生了徵舒,那麼此時18歲; 徵舒射殺陳靈公時,已有了兒子[注4],並做了「卿」,那麼至少該有20歲, 也就是說,此時夏姬38歲; 靈公被殺第二年楚莊王滅陳,夏姬見到楚莊王、公子側、申公巫臣等人,並嫁給連尹襄老,此時夏姬39歲; 第二年邲之戰,襄老戰死,夏姬和其子黑要好上了,此時39歲; 又過了8年,申公巫臣終于找到一個機會,與夏姬出逃,此時夏姬47歲。  ──以上數字,還是往保守處估計的!諸事發生時夏姬的實際年齡,只可能比這些數字大! OMG,誰見過這樣的女人。。。我要瘋了。。。固然《左傳》未曾寫夏姬之容顏,可你看這些事,是何等的驚心動魄。。。  那麼,故事到這裡,夏姬都最少47歲了,咱就結束了罷? ──不。  巫臣和夏姬逃到晉國之後,晉國任命巫臣為「邢」這個地方的大夫。 在講述他們的新故事之時,讓我們看一下前因後果(下文見《左傳·成公七年》):  楚圍宋之役,師還,子重請取於申、呂以為賞田。王許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于漢。」王乃止。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子重取子閻之室,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子反取黑要與清尹之室。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子重(公子嬰齊)、子反(公子側)和巫臣有舊怨,不光在爭夏姬的實上,還在爭田產的事上。 巫臣帶著夏姬逃到晉國後,子重、子反把巫臣家族的人都殺了,連同黑要──連尹襄老的兒子──也一並殺了! 巫臣大怒,從晉國託人捎口信給子重、子反說:「你們兩個給我等著,哥生氣了,以後有你們受的!」 寫到這裡,我有一絲奇怪: 二人殺巫臣之族也罷了,為何要殺黑要? 這完全不make sense啊。 除非說,子反由于對夏姬的美夢完全落空,于是就仇恨上了每一個和她有過肉體接觸的男人…… OK,我們看看巫臣的手段,看看他是怎麼對付子重、子反二位的(《左傳·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  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於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於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  巫臣姓屈,據《左傳》記載的言行,是個極其有才幹的人(當然很多材料我這裡沒鈔)。其世系,在清人輯錄的《世本》中是否有記錄,我學問不及此,且不說。 等我有空的時候翻翻《世本八種》再說,說不定和後來的屈原有什麼關係呢。 他的兒子屈狐庸,顯然不是夏姬生的。 巫臣把他送到一個新興的蠻國:吳國。 屈狐庸教吳人作戰,對付楚國。 由于吳、楚相鄰,從此邊境多事,子重、子反一年內出差7次,成語「疲于奔命」就是描述他們的。 楚國在春秋時是個一流強國,只有晉國可以匹敵,連齊桓公最強盛的時候,也沒有和楚國開戰過。 不料吳國一出現,沒過多久就把楚國給滅了!──當然,這是伍子胥的奇蹟。屈原《楚辭·九章·哀郢》:「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以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有人即認為是寫此事的。 吳國滅楚,固然是伍子胥的奇蹟;然而,你能說屈狐庸的教誨,沒有「導夫先路」的功勞嗎?  夏姬的故事到此,已接近尾聲了。 此後僅有一次出現──(《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  初,叔向欲娶於申公巫臣氏,其母欲娶其黨。叔向曰:「吾母多而庶鮮,吾懲舅氏矣。」其母曰:「子靈之妻殺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國、兩卿矣,可無懲乎?吾聞之:『甚美必有甚惡。』是鄭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子貉早死無後,而天鍾美於是,將必以是大有敗也。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監,名曰玄妻。樂正後夔取之,生伯封,實有豕心,貪惏無饜,忿颣無期,謂之封豕。有窮后羿滅之,夔是以不祀。且三代之亡、共子之廢,皆是物也,女何以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叔向懼,不敢取。平公強使取之,生伯石。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曰:「長叔姒生男。」姑視之。及堂,聞其聲而還,曰:「是豺狼之聲也。狼子野心。非是,莫喪羊舌氏矣。」遂弗視。  如果你對春秋時代的歷史有一點了解,應該會知道「叔向」這個名字。 他與鄭國的「子產」,是公認的兩大賢人。 據此,原來叔向娶的夫人,居然是夏姬的女兒!而且必然是47+的年齡生的! 靠,那個時代的營養水平,一般女人到47歲也該絕經了吧。。。叔向的老媽啰嗦半天,沒想到晉平公強行做媒:你叔向非娶夏姬之女不可! 事就這樣成了。 不過,這段話有一句不可略過:「殺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國。」 一君,自是陳靈公;一子,自是夏徵舒;三夫,我們已經知道子蠻、夏御叔二位了,第三位,卻只能是申公巫臣! 我小時候看《東周列國志》,說夏姬精于採補之術,巫臣也好此道,當時以為這二位既然雙雙投奔晉國,自然是九陰真經 vs.九陽真經了,日夜高奏《天地陰陽交合大歡樂賦》了;現在一看,巫臣哪裡是夏姬的對手,只怕不寥寥數年,就被送上天了吧? 可見小說這東西,不能信啊。  這段話還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詞:「尤物」。 同學們,從今以後你使用「尤物」一詞時,一定要記得夏姬啊,這詞可是為她量身訂做的。 這段話還告訴我們: 春秋時的兩大賢人,叔向和子產,其中叔向是夏姬的東牀快婿,子產是夏姬的親姪子[注5]。 接下來的事,在此略表:叔向和夏姬之女生的孩子,不出所料,導致了羊舌氏的滅門(叔向姓羊舌)。  文章寫到這裡結束了,我該睡覺去了。 八卦了半天古人,會不會夏姬託夢給我,怒斥史筆的不公呢?嗯,這是個問題。注釋==========[注1] 《左傳·成功二年》楊伯峻注:「子蠻,杜注謂為鄭靈公之字,為夏姬之兄。 然據昭二十八年《傳》,夏姬之兄字子貉,子貉實鄭靈公字,子蠻非鄭靈公字。 昭二十八年《傳》又謂夏姬殺三夫,由此推測,子蠻或是其最早之丈夫。」[注2] 《春秋·宣公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陳。納公孫寧(即孔寧)、儀行父于陳。」[注3] 《詩經·鄘風·桑中》有「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的句子,寫偷情──古人所謂「淫奔」──從此「桑中」一詞就成為偷情的代名詞。 大學時候有個哥們是文學青年,經常和不同的女生以30元一晚上的價格住學校附近的小旅店,覺得很虧,發誓將來發財了要在學校週圍開個旅店賺回來,向我請教名字,我就建議這個旅店的名字叫作「桑中賓館」。 也是這位文學青年,曾聽我講述過夏姬的故事。 畢業多年以後的某一天,忽然給我打電話說,他要寫一篇關于夏姬的小說。 我說,你丫省省吧,明清士人早寫過了,還是X級的,長期以來手抄流傳,叫作《株林野史》──文學青年當然是不讀書的,連X級的都不例外。[注4] 《春秋·昭公二十三年》:「獲陳夏齧。」 孔穎達《左傳正義》引《世本》:「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御叔生徵舒,舒生惠子晉,晉生御寇,寇生悼子齧。齧是徵舒曾孫。」[注5]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 子產的父親子國,是鄭穆公的兒子。

读左传的日子伴随着青春岁月

大概每个读左传的人都是在他二十左右的时候那时候意气风发,以为凭一己之力足以睥睨古今典籍,而真正老老实实的坐下冷板凳一个个字的细读,却有太多的不解。。。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甚至五年十年不管这本书有没有读完读懂,而当时那种意气早已消磨。。。而那段青春记忆却与左传的编年永远留在那个青涩的日子里我读这本书读了差不多三遍,通读两遍跳着读了一遍,杨伯峻注的很详细这本书在手,就够了。一直在找左传正义但是没有好版本遗憾啊

姑妄说之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4191.entry2008/6/29姑妄说之秦穆公,也就是秦缪公,捉到了晋惠公,要杀之以祭奠天地,大臣劝阻,不听,周天子讲情,不许,但是当来自晋国的夫人以死相逼时,却答应放了晋惠公,还口口声声说这也是给周天子一个面子四爷评曰:秦穆公此事,得之有二,而失之有四:昔日舍贤德之重耳而立奸小之夷吾,并待之以仁义,以积征伐之口实,此其一得一战之下,假受惠之野人,擒忘恩之晋君,此其二得不听大臣之言,为拒谏之过,此其一失弃周天子情面于不顾,有轻王之行,此其二失而最终为女子所动,落得个听信女子之名,此其三失听信女子而不承认,却还要说是给周天子面子,此其四失祝贺别人新婚,常说是秦晋之好。所谓秦晋之好,原来不过如此而已18:59:25 | 添加评论 | 阅读评论 (1)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言论

所谓信任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4180.entry所谓信任自古以来信任,或者说信用,就是个问题。华夏不是一个非常重视契约的民族,当然不等于我们没有契约。常言说,私凭文书官凭印,其实我们还是有契约的,但是不重视罢了,个人信用是最主要的维系工具其实很好理解,还是那句话,生存环境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大而化之,就是文化传统。我们自古生活在北温带大陆气候的地区,适合植物生长,所以农业是支柱产业,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农业文明,定居,群居,是主要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这里有一块地,就会有一群人长期的在这里生活,那么大家只要达成口头协议,一般都不会抵赖,因为就这些人生活在这附近,所谓有口皆碑,今天骗了这个,明天可能就所有的人都知道,以后在这就没法混了而西方则不然,西方文明的源头要追溯的话,当是海洋文明,这个文明的特点就是流动和未知,今天看见一条船过来了,不知道来自哪,也不知道上面是谁,更不知道几时再回来一趟,船上的人大可骗完了人,一辈子再不来这因此,西方的契约体系比我们要完备——大约这也就是所谓的西方法律的基本思想,把人都当贼防着所以现在很多时候看起来,似乎是我们比较没信用,而西方人有信用,其实是因为我们首先受到了西方的那些坏心眼的教育,接着又没有西方那种防范坏心眼的配套措施而已常听到一句话:到底怎样你才肯信完了,问出这一句,本身就决定了对方绝对不可能相信既然话是从古代说起来的,那就说个古代的事吧左传里记载了一个周郑交质的故事,就是说东周时期,周天子对诸侯已经没了控制能力,周桓王为了让郑庄公相信自己一定会重用他,不会另有“新欢”,于是和他交换了儿子,就是说,周桓王把王子狐送到郑国,而郑庄公也把公子忽放到周桓王这,互相为人质,来保证大家互相的信任左传是本很厉害的书,在这里有段评语: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彼此信任的恋人不需要表白再说点无干的话:看后来的事态发展和史料的记载,郑庄公的担心并不多余,因为后来他的天子卿士的位置还是没了,而讨得周天子欢心的,也恰是昔日的“假想敌”虢国。但是呢,咱这话可也得两说着——诶,中国话都得两说着,说完了学而不思则罔,必然还要有一句思而不学则殆,说完了以正合,必然还要有一句以奇胜——后来你郑国可没少了欺负周桓王,那可是你的老板啊,你可倒好,抢了老板的麦子,还打了一架,把周桓王都打伤了。不过呢,也难说,周桓王你要是那啥点,不也没这事嘛哦对了,好象按史记的说法,周桓王林是太子洩父的儿子,本来周平王死后应该是洩父即位的,但是因为死的早,就传到了孙子辈。不过呢,又有人说,其实那个王子狐就是太子洩父,是周平王死后从郑国回来奔丧的路上死的。但是吧,这个说法我是不大信的,哪有让太子当人质的,郑庄公再二再虎,哪怕自己把世子送过去,估计也不敢要太子当人质的吧。要是太子来的时候是个大活人,而回去的时候是个尸首,那可就……不过呢,我可也纳闷,就说那年代的人成活率不行吧,那么大的周平王,就说你是天子,一定要立嫡,庶出绝对不扶正,可你也不会就俩嫡出的儿子吧,怎么直接传位给了孙子22:43:33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感悟


 春秋左傳注(全四冊)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